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模板
法师法书法音法眼
赏鉴APPRECIATION 文、图:许礼平法师法书 法音法眼华严偈弘一(1880—1942)法书,世所宝爱。
法师早岁已声名显赫,遁入空门更誉满天下,求墨者众,而法师有求必应,未闻有润格, 染翰挥毫均属“义务劳动”,识与不识,均无偿赠送,藉与众生结缘。
书写内容,多为佛偈,籍资弘扬佛法,普渡众生。
近二三十年,有所谓“盛世收藏”,弘一法师法书,需求者极众,价位急升。
20世纪90年代末有书画业者丁君,为藏家投得法师墨宝,而藏家见实物后嫌这嫌那,丁君只好自己啃下,过几年送拍,盈利数十倍,等于弘一赏赐数十万人民币。
弘一法书值钱了,供求严重失衡,伪作蠭起,“满足群众需要”嘛。
而弘一法书,尤其晚岁所写,线条均匀、结字狭瘦,几近硬笔所书者,伪迹最多,辨认最难。
有资深拍卖业者H君坦言,最怕弘一,没法辨认。
辨认首重“标准器”,H君莅寒舍要笔者出示标准的弘一墨迹研究,遂检出这件弘一书赠伯简的华严偈与观。
伯简系台静农,十多年前台公哲嗣承让笔者收藏的。
台公20世纪30年代在厦门大学,弘一也在厦门,1936、1937年在济南、青岛山东大学齐鲁大学,弘一其时也到青岛宣道,这件法书,是否当时所求,不得而知。
平日在香港,很难一下子见到许多让人有信心的弘一墨迹。
十多年前,深圳美术馆办过一次弘一与丰子恺书画展览,笔者陪同小思往观,眼福不浅。
最近香港艺术馆举办丰子恺书画展,四楼展丰子恺书画,二楼展丰氏与老师弘一合作的“护生画集”。
“护生画集”系丰子恺作画,弘一写诗,前后历四十五年始克竣事,共六集450幅,这次选一百开展出。
欣赏丰子恺的画,读一读弘一的诗,在繁嚣的社会里,令人感到平淡、恬静、冲逸,可暂享那片刻难得的安宁。
有心研究弘一法书者,更是难得的机遇,数十幅弘一法书标准本,悬诸壁间,对着这笔端庄严,蕴含律意的法书,可以零距离观赏研究,真是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弘一法师弘一书赠台静农《华严偈》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鼓吹文明弘一法师居俗时,好临习古碑帖,尤着力张猛龙、张黑女诸碑,大抵清季包世臣、康有为辈倡尊北碑,为一时风气所尚也。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弘一法师(1880年-1942年),俗名杨仁亚,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杰出的佛教大师和书法家。
他是法相宗妙空寺的创办者,同时也是当时日本禅宗宗鼻派和天台宗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弘一法师自幼聪明好学,对佛教心生浓厚兴趣。
他特别喜欢研究佛经,读书时对于每一个字的形状和内涵都进行反复推敲和理解。
他对书法的热爱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求学期间,他广泛涉猎各种书法篆刻技巧,吸收了不同书法流派的优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和楷书为主。
他的行草书法凝练简洁,笔法流畅自如,字形挺拔大气,给人以有力的冲击感。
他的楷书书法则端庄稳重,字体秀美规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他的字体有着独特的气度和可睐之美,给人以启迪和震撼,被业界公认为佛教界重要的书法流派。
弘一法师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的书法作品融汇了佛家禅宗的精神和智慧,展现了佛法的深邃和高远。
他通过笔展示出的力度、节奏和空间感,将自身对佛法的领悟以及对世界的思考融入使得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对内心修行和人生境界的宣示。
除了行草和楷书,弘一法师还擅长小楷和颜篆两种书体。
他的小楷字体规范严谨,线条流畅,布局协调,给人以细腻精致之感。
他的颜篆字体工整美观,有灵动之美,能够真实地表达出篆刻的精粹。
他的小楷和颜篆书法更展现了他对细腻之美的理解和把握,让人无不为之倾倒。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不仅表现在字体的形与神,更植根于他对佛教智慧的深思熟虑和对人生解脱的追求。
他以笔为剑,用字展示佛法,传递出了智慧与慈悲的力量。
他的书法作品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可以启迪人们的心灵,引领人们走上善良、宽容和有道德操守的道路。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在佛教界和书法界都享有盛誉,他的作品被誉为“佛法之墨宝,书法之圣品”。
他的书法作品经常被用于佛经的卷首、墙匾、对联等场合,成为佛教寺庙和学院的重要文化遗产。
他的影响力也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书法家和佛教徒,他的书法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赏和欣赏,为佛教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弘一法师是一位伟大的佛教教育家、禅宗宗师和书法家。
他的书法艺术别具一格,其
字体高雅秀丽,气度恢宏,潇洒自如,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佛教信徒的喜爱和推崇。
弘一法师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金刚经》,他在书写这部经文时,落笔豁达,一
气呵成,字迹端庄大气,紧扣佛教经书的形式特征,展示了他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佛
学造诣。
除此之外,弘一法师还有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作品,如《自题山水画册》、《草书百问》、《胡笳声咽》等。
他的书法作品在构图、笔势、笔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一种脱俗超凡的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使人感受到佛法所倡导的超脱人世的理念
和气韵中华的文化底蕴。
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被誉为“禅法书”,它承袭了禅宗的“去繁就简、快笔勿校”的
精神,讲究“形神合一、神似来源”的境界。
他在书法创作上独具慧眼,深刻诠释了佛教
思想中的“禅、悟、觉、悟”的境界,以及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
互补。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看似简单,却有着十分严谨的构图和表现手法。
他的书法一般采
用楷书或行书,其字形丰满圆润,形神兼备,注重节奏和节律的把握,给人以美感的享受。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在笔墨运用方面也很有特色,一笔生、二笔长,锋线峭立,沉浮有致,笔势展现出其深邃的人生哲学和心灵境界。
总的来说,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他的创造力、才华和艺术修养。
他的书法作品精神饱满、气度恢宏、意蕴深邃,是佛教信徒和书法
爱好者值得珍藏和欣赏的艺术珍品。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重点讲义资料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须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写五百个,再学隶,入楷;楷成,学草”,其顺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
小篆临好之后,才可以临钟鼎,写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笔法和笔力,气韵和神味。
笔论:多骨少肉者胜,多肉少筋者败篆书,代表人物李斯。
篆书始于先秦,成熟于小篆。
小篆与各体书法:昔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隶”的说法,因为隶法源出於篆,习篆也正是习隶。
隶书与楷书字体,首先讲求横平竖直,正合乎篆书的基本笔法,篆书结体贵匀整,隶、楷书也讲究匀整,篆书写得准、熟练,再写隶书、楷书,也就自然匀整。
写行书草书要活泼生动,需有善於画圆的工夫,篆书多半圆或圆形的笔画,到了婉通的火候,写行书草书,格外活泼生动,曲尽圆转之妙。
是知篆书笔法,为各体书法的基础。
如汉隶中的夏承碑,笔法介乎篆隶之间,仍多圆转之处,是可证篆通于隶。
颜楷合篆籀之理,得书坛最高妙境,所书麻姑仙坛记,肉骨停匀,笔力平衡,有人说颜出于篆,是可证篆通于楷。
黄山谷的行书,长笔画,与篆书用力无异,康有为有“山谷行书与篆通”之句,是可证篆通于行。
怀素的狂草,笔笔中锋,瘦劲婉通,飞动中见圆转之妙,包世臣有“醉僧圣母、律公二帖,导源篆籀,浑雄鸷健,是为草篆”之说,是可证篆通於草。
学隶、楷、行、草各种书法,本来并不一定要先写篆书,不过倘是能够先写篆书再写隶楷行草就更容易悟得笔法。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须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写五百个,再学隶,入楷;楷成,学草”,其顺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
小篆临好之后,才可以临钟鼎,写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笔法和笔力,气韵和神味。
小篆由籀文整理而成,曲线圆写,笔画统一匀称,结体谨严,遒劲庄重,兼而有之(图右为秦《泰山刻石》)。
在中国文字及书法艺术上,都有极大的影响,许慎编《说文解字》十五卷,即以“小篆”为主要文字依据。
故知小篆是一切篆体的正轨,学书法者,不可轻之。
隶书隶书,代表作品如《张迁碑》。
隶书是由古文篆文渐次演变而来,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
把握住弘一法师书法的特点,你也能快速写出那种感觉!
把握住弘一法师书法的特点,你也能快速写出那种感觉!弘一法师的书法,早年取法魏碑为多,体态宽博,气势雄强,虎视眈眈,遁入空门之后,书风大变,灭却了威严,隐藏了锋芒,不露圭角,一派圆融,好似一位慈眉善目的佛菩萨,俯首低眉静观芸芸众生。
弘一法师后期的书风,从风格上看,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简洁安静,一个是散淡空灵。
为何会如此?其实跟他的形式构成有很大的关系,说的具体一点,跟他的用笔,结字,章法的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我就从用笔跟结字方面,说一下他的处理手法。
弘一法师的字,为什么会给人一种简洁安静的感觉?主要取决于他的用笔方法。
大家如果观察仔细的话,他后期的书法在用笔上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起收笔,干净利落,没有明显的提按顿挫,即使出锋的笔画,他也会表现得比较含蓄,尽量不让笔锋过分外露。
第二是他的行笔过程,几乎没有粗细变化,行笔的时候,提按起伏的动作很小。
第三是他的笔画转折处,几乎不用折笔,也不用顿笔,圆转为主。
这三个因素是造成他书法能够示人以静的一个原因。
换句话说,行笔的动静跟呈现出来的效果,感觉是一致的,行笔急速,提按起伏剧烈,表现出来的形态自然也是动态的,奔放的。
弘一法师的字为何会给人一种散淡空灵的感觉?主要取决于他的结字方法。
弘一法师后期的字,结字时,一方面笔画断开的很多,除了穿插笔画没法断开之外,其余笔画,要么是断开,要么是虚接,相连笔画很少采用实连的方法。
另一方面,笔画的长度明显缩短了。
正是这种断开的方式跟缩短笔画造就了那种独特的感觉。
换句话说,空灵跟短小,小巧,跟若断若连,若即若离密不可分,粗大连绵的东西是不会有空灵的感觉的。
断连跟虚接是造成这种感觉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结体上还有一些特点也有影响,一个是笔画倾斜幅度不大,相同笔画方向一致,另一个是字内空间比较均匀,开阔,舒朗,没有强烈的疏密变化,以及紧凑拥挤的感觉。
把握住用笔跟结体上的这些特点,也就把握住了弘一法师书风形成的来源。
弘一法师篆书四条屏,笔力健劲,气势沉着?!
弘一法师篆书四条屏,笔力健劲,气势沉着!2021.12.20
李叔同(1880—1942)
又名李息霜、谱名文涛,
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
书法家、戏剧活动家,
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
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
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释文:宠辱不惊,肝木自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怡神寡欲,肾水自足。
此卫生金镜也。
秋潭氏。
钤印:李文涛印叔桐
《卫生金镜四条屏》
高清大图
▼
正文结束
书法世界|思想远航
认知丁谦,聚焦书法,解读行业交流常识,深度评说,共享经典
丁谦书法艺术空间。
弘一法师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宗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宗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宗教家。
被丰子恺称为“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的李叔同,由于种种原因而走上了世俗眼光中的消极人生之路,1918年,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做了一个名“演音”、号“弘一”的僧人。一名曾经纯正而且优秀的艺术家,穿上百衲衣后,从观念到行动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艺术家的李叔同变成了宗教家的弘一法师。
16、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7、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18、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
19、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20、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根。
21、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22、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处逆境心需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 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 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居处必先精勤乃能闻志
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 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 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意粗性燥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马加并) 集
弘一法师(李叔同)书法欣赏之五
弘一法师(李叔同)书法欣赏之五弘一缘何成为近现代书法的龙头随着书画收藏热的兴起,收藏界对中国书法的认知进一步提高。
古代书画“画比书贵”的格局已经发生改变。
近现代书法正在乘势而上,拍卖价格已经叩开千万元的大关。
根据最近拍卖统计,近现代书法以弘一、吴昌硕、齐白石、林散之、康有为、郭沫若等人的成交价格为最高。
百万以上的书法作品,弘一34件、吴昌硕25件、郭沫若25件、齐白石17件、林散之16件、康有为10件。
从近年的情况看,画家书法价格一般高于纯书家。
弘一的书法价格为何能在整体上超过大画家齐白石、吴昌硕,而成为近现代书法当之无愧的龙头?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从弘一法师的书法水平、传奇人生和大德高僧特殊地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弘一书法受到大众推崇,最主要原因来自弘一书法本身。
弘一书法的境界极高。
弘一自谓:“朽人之字所示者,平谈、恬静、冲逸之致也。
”其实“平淡、恬静、冲逸”与古人所说的“冲和”是一个意思。
在鉴赏领域,“冲和”是一种极高的品格。
它意态静默、境界深远、举之可见、求之已遥。
弘一书法以圆净清劲的线条、不激不厉的行笔、拙稚质朴的结体、疏朗严谨的布局,营造了众多书家均难以企及的“冲和之美”。
这种“冲和”之美比之于色,它不是绚丽多彩、光彩夺目的旭日,而是暮春天际一抹淡淡的晚霞;比之于声,它不是宏亮悠扬的黄钟大吕,而是如怨如慕、不绝于缕的秋夜洞箫。
对弘一书法的“冲和”之美,叶圣陶曾有一段透彻的评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
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
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
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
弘一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
不卑不亢,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不容移动一丝一毫。
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
《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 弘一大师 著
▲《業疏》云:『《俱舍論》云:「由飲酒故,即便忘失是事非事念也。 離莊嚴者,謂非舊莊嚴也。若常所用莊嚴,不生極醉亂心也。若用高 勝臥處及歌舞音樂,隨行一事,破戒不遠也。若依時食,離先所習非 時食也。憶持八戒,即起厭離隨助之心。若無第八,此二不生也。」』 《濟緣釋》云:『酒能亂性,不辨是非,容犯諸戒故。非舊莊嚴,謂 華瓔等,俗中常習,是舊莊嚴。今並離之,但存常所服用,故云非也。
依時食者,即不過中。憶八戒者, 無他念故,即滅惡也。起厭離者,不樂世緣,即生善也。若不節食飽 腹嗜味,故二心不生也。』見《業疏記》卷十
第二節 略辨教體
▲《資持》云:『夫教者以詮表為功,隨機為用。雖廣開戶牖,而軌 度無差。雖剋定楷模,而攝生斯盡。圓音隨應,情慮難求。且依《業 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然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故須約體,用分 教相。 一者實法宗,即《薩婆多部》。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隨行 則但防七支,形身口色,成遠方便,此即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此宗論體則強號二非,隨戒則相同十業,重 緣思覺,即入犯科,此名過分小乘教也。三者圓教宗,即用涅槃開會 之意,決了權乘同歸實道。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隨行即同三聚 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 正當假宗,深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 是則大小通塞,假實淺深,一代雄詮,歷然可見。』見《事鈔記》卷一
第一門 戒法
戒法中分為二章——╤—一通敘戒法 ╘—二歸戒儀軌
第一章 通敘戒法
通敘戒法中分為三節—╤—一示相彰名 ├—二略辨教體 ╘—三顯知由徑
第一節 示相彰名
示相彰名中分為二項—╤—一正示 ╘—二雜簡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在近现代中国艺术,李叔同(弘一)先生可谓是无法绕过的一位大师。
他是中国新文艺的先驱者,在绘画、戏剧、音乐、书法等诸项艺术领域中,不但均有着极高的造诣,甚至还都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
比如,他是我国最先采用人体模特实行美术教学的人;在东京留学时又是他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尝试编演了轰动一时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从此揭开了中国话剧艺术实践的第一幕;其后他又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一个艺术家对一个时代能有如此多的开创性事业,李叔同可真称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了不起人物。
而且在他所涉足的任何一门学科或艺事中,基本上达到了名家大师的水准。
当年他被经亨颐校长聘至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第二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时,同事夏丐尊先生就曾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音乐,吞得比国文、数学还重。
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但是图i断音乐。
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夏先生说这段话时,其实距李叔同出家尚有五六年时间,但他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李先生的“佛光”。
说来也巧,李叔同后来的出家实际上和夏丐尊有很大的关系,先是读了他推荐的日本杂志上介绍断食的文章,后又受了他“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一语之激,从此,认认真真地真做起和尚了。
此事弘一大师曾当着朋友以及夏先生的面说起:“我的出家,大半因为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但夏丐尊在场听了不禁“而红耳赤,惭慷而无以自容’。
后来回忆起他的这次“助缘’,也非常后悔。
李叔同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做人、做事都卜分纯梓的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也正因为此,所以他能学什么像什么,并且成就什么。
而且,他把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彻底。
少年时的他就曾风流调悦.“二十文章惊海内’,结社吟诗.琴棋书画.演戏剧、编报刊,无所不能。
弘一法师:谈谈写字的方法
弘一法师:谈谈写字的方法
原文太长,且有很多冗余部分,现总结如下几点,想看原文的朋友可以查阅《李叔同说佛》一书。
一、修佛之人写字,首先要精通佛法,要有道德,只会写字不通佛法是佛门败类,要“字以人传”不可“人以字传”。
篆书、大楷、小楷每天都要写,缺一不可。
二、从篆书学起,这样可以顺便学习文字学,在写楷书时,也可以免掉很多错误。
此外,写篆字也可以为写隶书、楷书、行书打下基础,因为篆书是这些书体的根本。
三、宁可用大笔写小字,不可用小笔写大字。
写字要连贯,不可只顾写眼前的字,不管其他的字。
四、大字要悬腕写,小字无妨。
整幅作品章法五十分、字三十五分、墨色五分、印章十分。
章法的三原则:统一、变化、整齐。
五、佛法学得好,字也可以写得好,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佛法中得来。
《法华经》有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这也是写字的最高境界。
弘一书风的十个阶段
弘一书风的十个阶段弘一书风是一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其以一种清新、简洁、优美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
这种书写风格是由佛教大师弘一法师所创建,他的书风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在此,我们将介绍弘一书风的十个阶段。
1. 初期弘一法师的书写风格初期,更加注重于文字的清晰流畅和排版的整齐美观,表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特点。
2. 精进阶段在书写风格精进的阶段中,弘一法师逐渐加强了对于书写的认识和理解。
他开始在字形和书写技巧上下功夫,让字形更加优美,书写更加流畅。
3. 革新阶段在革新阶段,弘一法师开始尝试新的书写方式。
他在传统的字体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注重于字形的美感和书写的舒适度。
4. 繁荣阶段弘一书风在繁荣时期,开始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书写风格。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模仿他的书写风格,使他的书法风格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认可。
5. 纯粹阶段在纯粹阶段,弘一法师的书写风格更加纯粹、简洁和优美。
他开创了一种纯粹的书写形式,所呈现的书写风格更加符合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
6. 全面发展阶段在全面发展阶段,弘一书风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他的书写不仅局限于汉字,还包括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展现了他多才多艺的一面。
7. 回归本源阶段在书写风格回归本源的阶段,弘一法师开始回归书写的本质,追求纯粹、真实的书写形式。
他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方式,让书写形式更贴近生活、更具艺术感。
8. 达到新高度阶段在书写风格达到新高度的阶段,弘一法师的书写风格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书写形式。
他的书法艺术已经达到了一种崭新的高度,成为了时代的代表。
9. 形成自己的特色阶段在形成自己的特色阶段,弘一书风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强调了字形和书写技巧,还注重了书写的感情表达和人生哲理的体现。
10. 传承弘一书风阶段在传承弘一书风的阶段,弘一法师的书风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开始学习和模仿他的书写风格,这种书写风格也被称为“弘一书风”,成为了书法艺术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寸纸不丢,冲和之美,弘一法师的书法境界
寸纸不丢,冲和之美,弘一法师的书法境界
寸纸不丢以成“冲和”
弘一书法受到大众推崇,最主要原因来自弘一书法本身。
弘一书法的境界极高。
弘一自谓:“朽人之字所示者,平谈、恬静、冲逸之致也。
”其实“平淡、恬静、冲逸”与古人所说的“冲和”是一个意思。
在鉴赏领域,“冲和”是一种极高的品格。
它意态静默、境界深远、举之可见、求之已遥。
弘一书法以圆净清劲的线条、不激不厉的行笔、拙稚质朴的结体、疏朗严谨的布局,营造了众多书家均难以企及的“冲和之美”。
弘一大师的字如此之美,大家可想其练字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
很多人也喜欢练书法,都知道练书法初期基本上都是对自己的字不满意的,所以经常写着写着觉得不满意就作废了,重新来过。
对于一代书法巨匠的弘一大师初期练字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
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
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自母亲说后,弘一大师真的对于一寸许的纸条也不随意丢弃。
正是这种寸纸不丢的严禁与惜福的精神最终成就了弘一大师的“冲和”之美。
@文章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归属者不详,如有侵权或其它错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李叔同论书法章法
李叔同论书法章法李叔同论书法章法李叔同,出家号弘一,精通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篆刻等。
在论及书法时,李叔同认为,“我们写对联或中堂,就所写的一幅字而论,是应该有章法的。
普通的一幅中堂,论起优劣,有几种要素须注意的。
现在估量其应得的分数如下:章法五十分;字三十五分;墨色五分;印章十分。
就以上四种要素合起来,总分数可以算一百分。
其中并没有平均的分数。
我觉得其差异及分配法,当照上面所分配的样子才可以。
一般人认为每个字都很要紧,然而依照上面的记分,只有三十五分。
大家也许要怀疑,为什么章法反而分数占多数呢?就章法本身而论,它之所以占着重要的原因,理由很简单——在艺术上有所谓三原则,即:(一)统一;(二)变化;(三)整齐。
这在西洋绘画方面是认为很重要的。
我便借来用在此地,以批评一幅字的好坏。
我们随便写一张字,无论中堂或对联,普通将字排起来,或横或直,首先要能够统一,字与字之间,彼此必须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好。
但是单止也不能的,呆板也是不可以的,须当变化才好。
若变化得太厉害,乱七八糟,当然不好看。
所以必须注意彼此互相联络、互相关系才可以的。
就写字的章法而论,大略如此。
说起来虽很简单,却不是一蹴可就的。
这需要经验的,多多地练习,多看古人的书法以及碑帖,养成鉴赏艺术的眼光,自己能常去体认,从经验中体会出来,然后才可以慢慢地养成,有所成就。
”其实,弘一法师以上所论,是一个普遍的原理,不仅书法、艺术领域要遵循和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幅字画、一件雕塑、一个建筑、一次战役战斗、一次谈判、一局棋、人生的每一步,无不要有全局观、要奇正相生。
没有全局观,就会发生“裤头穿在长裤外”的毛病;不懂奇正相生,猎奇者只会剑走偏锋,守正者无法出奇制胜。
练字难!还在傻傻的画格?宣纸打上格子再加长卷,练字不用愁!
练字难!还在傻傻的画格?宣纸打上格子再加长卷,练字不用
愁!
▲(清)弘一法师·《心经》(局部)
弘一法师的这件《心经》,写在状元笺折页上,整体展开后也可以视作手卷形式。
状元笺原本是写小楷或是小行草所用,但是弘一法师的处理方式却能够借鉴到中楷的创作中来,他以状元笺的两行为一行,将字距、行距控制在一个字左右,与其简淡的字法相得益彰,十分疏朗通透。
从古至今有无数人曾经抄写过《心经》,弘一法师的这个版本不是最好看的,书法技巧不是最突出的,抄写者身份地位不是最高的,但却是最贴合《心经》意境的,也是最感动我的版本。
抄写《心经》是他每日必做的功课,在千百遍的抄写过程中,随着笔墨轮转,一遍遍地回顾《心经》的内容,才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超脱于世。
其中《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的“心”(梵文hrdaya ),指心脏,含精要、心髓之意。
全经只有一卷,260字。
想要抄写260字多的心经,单张笺纸用起来既不方便也不能完整练习。
我们推荐用格子长卷,满足日常抄经、小楷、小行书、二王、手札、的练习。
想用多少裁多少,再也不会浪费纸
长卷的绘画形式应该成形于早期的竹简,以韦编竹,连贯成卷,是中国展开与卷收形式的较早来源。
尺寸完善!2cm到6cm的格子都有
方格书写实在太方便了,让我每次书写的时候都不用为了格子而烦恼!
竖格让我能更自由的发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没有限制,随心所欲!
半生半熟不洇墨,写下去的时候,润而不洇,居然能写出书法笔画那种丰润感以及笔力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须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写五百个,再学隶,入楷;楷成,学草”,其顺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
小篆临好之后,才可以临钟鼎,写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笔法和笔力,气韵和神味。
笔论:多骨少肉者胜,多肉少筋者败篆书,代表人物李斯。
篆书始于先秦,成熟于小篆。
小篆与各体书法:昔人有“非究於篆,安能得隶”的说法,因为隶法源出於篆,习篆也正是习隶。
隶书与楷书字体,首先讲求横平竖直,正合乎篆书的基本笔法,篆书结体贵匀整,隶、楷书也讲究匀整,篆书写得准、熟练,再写隶书、楷书,也就自然匀整。
写行书草书要活泼生动,需有善於画圆的工夫,篆书多半圆或圆形的笔画,到了婉通的火候,写行书草书,格外活泼生动,曲尽圆转之妙。
是知篆书笔法,为各体书法的基础。
如汉隶中的夏承碑,笔法介乎篆隶之间,仍多圆转之处,是可证篆通于隶。
颜楷合篆籀之理,得书坛最高妙境,所书麻姑仙坛记,肉骨停匀,笔力平衡,有人说颜出于篆,是可证篆通于楷。
黄山谷的行书,长笔画,与篆书用力无异,康有为有“山谷行书与篆通”之句,是可证篆通于行。
怀素的狂草,笔笔中锋,瘦劲婉通,飞动中见圆转之妙,包世臣有“醉僧圣母、律公二帖,导源篆籀,浑雄鸷健,是为草篆”之说,是可证篆通於草。
学隶、楷、行、草各种书法,本来并不一定要先写篆书,不过倘是能够先写篆书再写隶楷行草就更容易悟得笔法。
弘一大师教写字方法:“须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写五百个,再学隶,入楷;楷成,学草”,其顺序也是先由小篆入手。
小篆临好之后,才可以临钟鼎,写甲骨,摹一切古篆,才有笔法和笔力,气韵和神味。
小篆由籀文整理而成,曲线圆写,笔画统一匀称,结体谨严,遒劲庄重,兼而有之(图右为秦《泰山刻石》)。
在中国文字及书法艺术上,都有极大的影响,许慎编《说文解字》十五卷,即以“小篆”为主要文字依据。
故知小篆是一切篆体的正轨,学书法者,不可轻之。
隶书隶书,代表作品如《张迁碑》。
隶书是由古文篆文渐次演变而来,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
隶书又分"秦隶"与"汉隶"。
"秦隶"结体浑圆,相近与篆文,多用方笔,又称之为"古隶"。
"汉隶"世人又称为"八分"体,变圆曲为方直,结体宽扁,逆笔突进,波磔呈露,此种字体,因演变成於汉,故称为"汉隶"。
古隶,自秦至西汉,乃至东汉初,为"古隶"通用时期,传世碑刻文字,有秦量、秦权、汉代陶陵鼎盖铭、鲁灵光殿走刻、五凤二年刻、莱子侯刻、祀二公山碑、开通褒斜道刻等。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下图),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
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
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草书草书,代表人物张旭。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
“狂草”的得名,据传是由于张旭,他每次作书前,多酒引发情绪,或助自然界的现象来触发灵感,醉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
世人以张颠呼之。
而怀素在他所书的《自叙帖》(左),曾引李御史丹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
”由上可知,“狂草”,一方面是由于所书时的疾速与诡奇,一方面是张旭、怀素所表现出来的颠狂态度而得。
本来草书是足以表现个人的性灵、气度、学养与创造新的意境,但狂草的诡奇疾速、恣意纵横、用笔之活、变化之能,于意境更多所启发,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形容张旭草书说:“喜怒、困穷、忧悲、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欲草书焉发之。
于物,见于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於书。
”草书到此境界,己经心物一如、神而化之,完全脱离了实用意义,是一种纯粹的高度的艺术形式。
历代狂草大家还有黄庭坚、祝允明、王铎、傅山等。
草书对一般人是难以辨认的,对于书写的文字既不能完全了解,又何从欣赏?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汉字以点线组合,各种形态的点线,结合成千变万化的图形,以不同速度书写的点线,犹如一串音符,高低转折,抑扬顿挫,欣赏书法,就如聆听乐曲中的旋律与节奏。
草书比起其它字体,书写空间的排列、点线的对应,更能自由的发挥,也就是草书最能表现书法艺术的精神。
楷书楷书,代表人物颜真卿。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
”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
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
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兹分别简介如后: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
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
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
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
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行书行书,代表人物王羲之。
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
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
草稿是相闻书也。
”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
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的优点:张怀《书议》说:“行书非草非真,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草行”《宣和书谱》亦说:“自隶法扫地,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者,行书有焉。
”行书既没有像正书那样规矩繁难,也没有草书那样狂放难认的弊病,因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优点,所以笔札函牍,皆使用,兼以古今人学书,亦特别重视此体。
久之已成为在社会上流行最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最切实用的字体。
在应用价值上来说,算得是最伟大的。
故能自后汉相传至今,历久而弥新。
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苏黄米蔡:指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一说是蔡京)。
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苏轼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醉翁亭记》、《寒食诗》等;黄庭坚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芾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襄代表作有《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
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莆(襄阳漫士)。
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黄庭坚纵横拗崛,昂藏郁拔;米芾俊迈豪放,沉着痛快。
他们都善学古人又富于创新精神,书风自成一格,时人推崇备至,列于四家,向无异议。
唯独列于四家之末的“蔡”,究竟指谁,却历来就有争议。
书法中尖锋、中锋、藏锋、露锋、顺锋、逆锋、折锋、带锋中锋用笔是指:常令笔心在点画中行。
中锋行笔是传统书法的不二法则。
但是笔心一直走在点画中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如果笔心偏向一侧则称为侧锋。
中侧互为一对概念。
藏锋是指:“欲左顾右,欲上先下”,即行笔之初相反方向行笔将笔尖藏在笔画之中。
露锋正好相反,将笔锋外露,体现顾盼呼应连绵之势。
顺逆之说谓:逆乃使笔杆向行笔之反方向倾倒,砥砺而行谓之逆,顺则相反笔杆青岛的方向与行笔方向一致。
折锋意为运笔调节行笔方向,使得行笔方向发生改变。
传统一般称为折笔,与转笔相区别。
转笔时应有绞转动作即捻管。
尖锋、带锋乃笔画形态,观察书迹便可知之。
“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
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
“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
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
这就叫“中锋运笔”。
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
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