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内容包含了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大部分。
其中,古诗文阅读包括《木兰诗》、《滕王阁序》等经典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则包括了一些关于人物、事理、景物等方面的文章。
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的认读、句子的构成等。
但是,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和理解,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文。
2.能够理解古诗文和现代文的大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能够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古诗文和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
3.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案等。
2.准备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如文章、问题等。
3.准备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的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古诗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
古诗文阅读材料:《木兰诗》现代文阅读材料:一篇关于人物的文章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方法:分组进行朗读和背诵比赛,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比赛,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集体备课记录XXX单元(章节)集体备课记录表年级:七科目:语文时间:3月3日(第3周)中心发言人:XXX成员:XXX、XXX一、阅读在本单元中,我们的阅读目标有以下几点:1.能够用流利、有感情的普通话朗读课文。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能够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6.随着课文的研究,研究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二、写作在本单元中,我们的写作目标有以下几点: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
4.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XXX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根据表达的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研究,我们旨在:1.研究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注重品味,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分析会作品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等奖(人教版)
教学工具
黑板与粉笔
纸质教材与教辅材料
投影仪与PPT 网络资源与多媒体教学软件
多媒体资源
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如在线词典、电子图书等 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势
导入方式:通过 故事、图片、音 乐等手段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
导入内容:与本 课内容相关的背 景知识或故事情 节
导入时间:控制 在3-5分钟内
导入目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好奇心,为后 续的教学打下良 好的基础
课文讲解与分析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 想内涵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 授课文内容,引 导学生理解课文
讨论法:组织小 组讨论,分享观 点,加深理解
朗读法:通过朗 读,培养学生的 语感和语调
练习法:布置相 关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
教学手段
回顾本单元的教 学目标
总结本单元的重 点与难点
回顾本单元的教 学方法与手段
总结学生的学习 成果与表现
作业布置与延伸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练习题或阅读材料,巩固所学知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木兰诗》课时 2 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相关文学常识2、学习运用互文、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赏析诗歌语言,培养良好语感2、了解详写和略写的内容,理解该诗详略得当的特点3、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合理地联想和想象(三)情感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2、体验花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重点1、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2、研讨交流法3、情感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再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如西汉王昭君戎装跃马抱琵琶出塞和亲,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秋瑾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等等。
当然还有花木兰,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
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展示木兰画像)二、介绍时代背景及文体知识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
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
(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三、朗读指导1.听范读,正字音机杼Zhù可汗kè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èi 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2.自由朗读3.请学生朗读并点评①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学设计(5-8课)黄河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读,并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品读诗歌的关键语句,学习以伟大坚强为核心的黄河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关键词句的含义,感受以“伟大坚强”为核心的黄河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准确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歌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热情。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而奋斗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对黄河的赞颂之情。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在特殊背景下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
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
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国维有诗云“两条云岭摩天出,九曲黄河绕地回”……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2.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1.走进作者作品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展示生字词。
巅(diān)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屏障(píng zhàng)哺育(bǔ)九曲连环(qū)3.全班先一起朗读诗歌,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本课题目为《黄河颂》,哪个字是关键?点拨:“颂”字是关键。
(2)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点拨:第一节朗诵词为下文的“颂”黄河蓄势,它奠定了全诗豪迈雄壮的感情基调。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5 黄河颂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片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有所感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品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老王》教学设计
11 老王【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初步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懂得关心弱者,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心。
【教学重点】初步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在歌曲《爱的奉献》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纯真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文明,少一些残酷。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作品《老王》,就是通过描写她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了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哲理。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著名学者、作家钱锺书的夫人。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2.写作背景。
文章作于1984年。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时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测
试
安
排
1、第7课小测试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
2、第10课小测试1课时
3、单元综合测试2课时
德育
走进人生,引发学生 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体验人生、关爱生命。学习课文中体现的追求理想、不畏困难、乐观向上、珍爱生命的智慧、勇气、节操,培养独立人格和 自强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文章,积累优美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培养一点诗词 的鉴赏能力。
课
时
分
配
及
课
型
1、第6课《黄河颂》1课 时现代文阅读课(略读课 )
七年语文二单元
单元
七年语文二单元
主备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了解诗歌,散文、童话的常识和特点;准确掌握词语的音、形、义;熟读背诵诗歌,积累优美的诗的语言。
能力
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提高朗读能力,训练 复述故事的能力,品味词、句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语感。2、培养一点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点儿学生的文化品味。3、学习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写作文前要列出作文的写 作提纲。4 、学习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5、阅读、摘抄、背诵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并进行仿写练习。
2、第7课《 最后一课》3课时现代文阅读课(精读课)
3、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课时现代文阅读 课(略读课)
4、第9 课《土地的誓言》1课时现代文阅读课(略读课)
5、第10课《木兰诗》3课时文言文阅读课(精读课)
6、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黄河》2课时
7.写作《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2课时
单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教学设计5黄河颂知识与技能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制作课件。
1课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
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儿女们共同经历过苦难与抗争。
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
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五、单元教学方法
4.尝试写作技法
·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学习抒情”,而本单元的阅读课文提供 了丰富的例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品味这些例子,领悟写作方面的技法 ,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感谢欣赏
三、单元介绍
图片
题目
文体 作者/出处 整体感知 每课一得
《黄河颂》光未然 颂诗
《老山界》
回忆性 散文
陆定一
《黄河颂》是一首歌 词,也是一首反映抗
直接抒
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情的作
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 塑造黄河的形象,歌
用
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
神。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 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 老山界的全过程,表 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坚强 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这段文字在写听觉时,很注意运用 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 对比,大与小的对比。
《土地的誓言》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 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 回去”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 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 去”
将土地拟人化,直接倾诉对土 地的热爱、怀想和眷念之情。
赏析诗 歌的语 言
四、主题阅读
阅读目标
揣摩精彩语段,学会多角度进行批注。
把握抒情方式,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知识介绍
指在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等随手批写在书中的 空白处。
词句分析 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想象联想
1
基础性批注
批注 2 感受式批注
3
点评式批注
基础性批注
标出文中的生字生词,查找其读音和含义 找出文中说明主题或者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最后一课:
气氛:“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教学
形式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一、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期教学设计年级七科目作文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3.9 课题第二单元作文学习抒情授课类型作文课标依据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3、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3.懂得什么是真情实感的描写,并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运用到作文中去,努力培养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描写真情实感,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运用到作文中去教学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编号:过程第一课时一、上次作文反馈1、总体的优点和缺点反馈。
2、老师表扬优秀作文,范读并分析。
3、学生认真阅读自己的作文,分析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好的作文:罗小倩、张曼琳(范读后学生相互评价,指出优点和缺点。
)存在典型性问题的作文:周莹莹、徐潸(不能围绕中心选材)二、方法指导1、以学生范文及《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为例,分析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性。
2、以《黄河颂》、《土地的誓言》为例,再次学习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不同。
三、布置作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
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少于500字。
提示:1、写“烦恼”的时候,要把事情、原因写清楚,还要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人读了以后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
2、注意叙事、描写与抒情的结合,尝试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第二课时写作实践:学生完成作文,老师巡视(一节课时间)讲评侧重叙事的详略以及恰当的抒情、议论总结上次得失,吸取教训。
引导学生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作文提示,指明训练重点40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训练速读作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案新人教版1.积累生字新词和相关文学常识。
2.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3.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4.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1.注意朗读训练,能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能够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单元以“天下国家”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的现代诗来读。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它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家乡、保卫祖国,使家乡得到解放、使祖国得到解放的感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歌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
1.结合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
2.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
3.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4.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案第6课黄河颂教师寄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学习目标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字音:狂澜气魄屏嶂山巅哺育2.积累词语:澎湃:狂澜:屏嶂:。
九曲连环:一泻万丈:二、理解探究课题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整理出全诗的结构。
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在“望”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的基础上,对黄河进行赞颂。
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
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
我觉得诗歌最后道出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合作释疑1、“……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劈成”改成“分成”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劈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劈”字雄健有力,写出了黄河波涛滚滚,不屈东流,横贯中华的雄伟气势。
用“分成”就不能表达这种意境。
2、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结合具体语言说说你的体会。
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四、课内精读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单元要点分析]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从热爱祖国语言方面来反映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散文,它以倾诉的形式抒发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在第二单元的教学全过程中,师生都要共同关注“黄河文化大巡视”的研究性和拓展性活动。
前面五课的学习,应为本项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单元教学目标]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加强语感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通过反复诵读,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培养语感,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课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设想]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4.组织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搜集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活动。
第一课时单元总览课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
2.讨论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交代本课时的任务(初步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
2.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内容。
3.思考本单元内容的联系,自订单元教学目标。
4.小组讨论本单元学习目标。
5.小组代表发言,统一认识,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见单元设计)第二课时黄河颂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清诗歌层次;2.体会诗歌中体现的英雄气魄,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设想:1.《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可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可诗意化,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2.教学流程上安排三个板块:话说黄河历史,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吟诵黄河颂歌,进入课文情感的波涛,感受体会诗中颂扬之情——学习黄河精神,激发黄河情爱国心。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所描绘的黄河波澜壮阔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显示黄河照片和录像,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大家都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呢?(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黄河两岸)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谈)二.研析新课:1.简介作家,音乐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诗歌。
3.联系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的感情诵读本诗。
4.指导朗读诗歌。
①明确本诗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②序曲点出了黄河“伟大坚强”的特点,读时要显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一生试读)③主体主要歌颂黄河,找出描绘黄河的语句,明确表现黄河雄浑、磅礴的特点。
(全体男生读)④找出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深处的黄河情的明显标志。
(“啊,黄河”)共出现三次,也就把颂黄河分为了三小节。
朗读时注意: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强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
(分配:第一节由女生读,第二节男生读,第三节齐读)⑤尾声号召学习黄河精神。
(小组竞选读此部分)5.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读要点。
教师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以本课为例)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⑴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⑵把握好诗词的节奏、重音。
⑶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⑷调节自己的感情。
6.再次齐读整首诗歌。
7.自由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谈理由。
(生谈)8.点出诗歌主旨。
(明确: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三.拓展延伸:1.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骚客赞颂了我们的母亲河,你能不能也说出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
(播放《黄河大合唱》)2.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臂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黄河的精神永远激励着祖国的儿女前进。
同学们,爱黄河,爱祖国,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咏唱黄河歌曲,想想你自己如何来表达这份爱。
四.总结。
五.作业:以“由黄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黄河颂黄序曲:黄河伟大坚强舒缓深沉河主体:望黄河、颂黄河坚强有力颂尾声:学习黄河精神高亢激昂第三、四课时最后一课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幻灯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本文三要素并初步感知主题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字词积累1.导入新课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板书:《最后一课》)2.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
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3.出示幻灯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祈祷( ) 诧异( )宛转( )解释: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默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交流讨论后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到校时感受到的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三.体味语言理解思想(一) 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形成书面笔记,准备下节课交流)(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四.布置作业:参看课后练习第二题,思考各段文字后括号里的问题。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教学步骤:一. 体味语言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