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1)它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
(2)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虽然已出现了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仍处于从属地位,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是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发展;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
体制:经济体制是济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及相应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总称。
关系:
(1)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体制反映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方式。
(2)经济体制以经济制度为基础,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3)体制是独立的,可以选择的: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中,可以形成大致相同的经济体制。在同一个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可以形成不同的经济体制。
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效用或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为别人为社会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其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第三,生产(直接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共同构成了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关系是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要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三、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要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两个层面来把握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具有层次性,它不仅要研究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本质层次的生产关系,也要研究经济体制这一经济运行层次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美复习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以及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借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即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与信息。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D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E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总是适合的5、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
·不能片面夸大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辨析题: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上篇总论第一讲导论(3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一)“经济”的最初含义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
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
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
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
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
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义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续)
– 第二,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共同占 有,必须由一个代表全体劳动者利益的社会机构来行 使所有权,这个社会机构在现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国家.
–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体劳动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 的代表者,通过社会主义国家掌握属于全民所有的生 产资料,能够保证全民所有制的生产资料真正属于全 民所有,服务于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把劳动人民的长 远利益和目前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地结 合起来,真正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的根本利益服务.
10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我国公有制的形式
– 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包括
国有制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公有制的不同形式,只是公有化范围不同,不 存在高级形式和低级形式之分.无论国有制 和集体所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 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的基础.
制的国有经济和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的集体经济. –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以各种形式联 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 成分,也属公制经济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全体劳动者在生产资料的 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在生产资料面 前都是平等的主人;
– 主要表现为:产权归属清晰,所有者对自己所拥有资 产的形态、产权量大小、所有者权益多少非常清楚, 由产权引起的权、责、利非常对称,这样,所有者对 其拥有的产权非常珍惜,有一种强烈的使资产保值增 值的动机.
– 在同样规模的条件下,私有制较其他所有制有更高的 效率,而且因为这种效率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它的 获得不需要付出外部监督成本,不需要政府为提高其 资产使用效率而操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包括马克思创建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包括后来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党中央发展了的经济思想与理论,还包括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有关成果。
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因此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过程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它是任何社会中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要素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生产力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
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中劳动加工的对象,它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导论:1.你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内涵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它是透过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来揭示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研究商品物体本身。
从外延看,他包括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
2.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其客观性表现在: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
所谓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经济运行体制等。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随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经济规律作用的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发现、认识规律。
但人们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好恶来创造、改造、压制或消灭规律。
无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与否,经济规律都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
3.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什么意义?第一,有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二,有利于人士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通规律,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服务。
第一章:1.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关系?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多种多样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千差万别的、形形色色的、能够用来满足不同需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在每个具体方式的劳动过程当中,同质的人类的抽象劳动形成了同质的价值,作为商品交换时比较与计量的基础。
2.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包括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又包括两种情形:第一,在单纯作为流通手段时: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的流通速度或次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
6-6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6-7商业利润是商业职工:在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6-8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商业资本所获得的利润相当于:平均利润。
6-9商业利润率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6-10资本主义利息率是:利息和借贷资本的比率。
2-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5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
2-6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7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7-2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在政治上的统治上通过“个人联合”实现的。
7-3垄断价格是: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
7-4商品的垄断价格高于价值意味着:商品价格总额仍然与价值总额相等。
3-14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1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3-1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3-17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随着资本的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而出现的过剩人口。
2-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第三章
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3-2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v+m。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关系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旨在揭示和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矛盾,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内容和理论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商品生产和价值形式、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提取、阶级和剥削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实际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之外的部分。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剩余价值提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
商品生产和价值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社会生产方式,商品交换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
商品生产和价值形式的研究揭示了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和对立,为分析和理解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提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不断积累资本和提取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这种资本积累的过程导致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和阶级矛盾的加剧。
阶级和剥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作为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利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阶级和剥削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
它起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时生产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
生产关系的含义: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的环节和桥梁)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和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
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生产和分配:生产和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分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的效率)4.生产和交换:生产和交换(交换是指生产要素的交换)有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产品的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模式等。
总的来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恩格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19世纪40年代的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1820年11月28日生于德 国巴门市一个资产阶级 家庭,父亲是纺织厂的 资本家。
▪ 1837年中学未毕业当商 行办事员,后去纺纱厂 工作。
▪ 1841年服兵役期间去柏 林大学旁听,自学哲学 等,进行社会调查。24 岁发表《英国工人阶级 状况》。
3、《资本论》产生的伟大意义
《资本论》是一部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著作。 恩格斯:“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象 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 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 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 说明,而这种 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 《资本论》的发表,使无产阶级在黑暗中得到了阳光的照 耀,使无产阶级看清了自己的地位、命运、力量和历史使 命,冲破了资产阶级编制的思想罗网,从此,工人运动同 科学社会主义得到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一个自在的阶级变 为自为的阶级,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的新纪元。
(
一
八卡
一尔
-
八 一 八 八
•
马 克 思
三
马克思的故乡:古城特利尔
马克思的故乡——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摩塞尔河畔的德国古 城特里尔,位于当时德国政治、经济最发达的莱茵省。
马克思的故乡.avi
母
亲父
--
亲 罕
--
丽亨
兄 弟 姐 妹 共
•
达 普 雷 斯 堡
•
利 希 马 克 思
马 克 思 的 一
九 人
荷 兰 人
3、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形成
➢ 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是随着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归纳
导论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
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体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第一章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由自然属性决定,可以兼有多种自然属性,从而具有多种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约定俗成。
价值:交换价值,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
体现劳动的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对立统一的:时间上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差别、矛盾:具体劳动,特定的有用性和具体形式;抽象劳动,人类体力和脑力支出。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生产者所有,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生产商品的劳动完全是私人行为,产品也归生产者占有和支配。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表现为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商品生产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诞生,完成于19世 纪初。 “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 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
威廉•配第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主要贡献: 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
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他们把资本主义
制度看作永恒的制度。
到了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 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
3. 价值
●价值的概念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 动就形成价值。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 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 值反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 立统一体
首先,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 其次,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的。
(一)唯物辩证法 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
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 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 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 己的方法论基础。
(二)科学抽象法
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 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 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部的、必然的、 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包括两个方面: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 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节约、精打细算
个人生活的用度 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 或总体的简称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 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他的 《经济论》一书中,首次用“经济”一 词,意指家庭管理。亚里士多德《政治 学》中的“经济”也是研究家务,即奴隶 主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义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经济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基础。
本讲义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展开阐述,从生产方式、剩余价值、商品交换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
二、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生产方式是指人们通过劳动活动来生产生活资料的方式。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下,生产方式会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形态。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以占有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家为中心,通过市场商品交换实现资本的增殖。
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以全体劳动者为中心,通过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手段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剩余价值和利润剩余价值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剥削工人所得到的利润。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工人只能获得劳动力的等价物,即工资,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
这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商品交换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交换是基本的经济行为。
商品作为一种经济形式,有自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量度,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价值规律作为核心原理,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潜在矛盾和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和不平衡现象。
五、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周期性出现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不断积累过程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够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
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需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满足人们多样化、立体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五、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联系和区别 、
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是一种约束和规范条件, 相同之处是他们都是一种约束和规范条件 , 都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 都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 不同之处有三点: 不同之处有三点: 一是:制度较具体而体制较抽象。 一是:制度较具体而体制较抽象。 二是: 制度约束的面和范围较体制要小, 二是 : 制度约束的面和范围较体制要小 , 反 体制约束的面和范围较制度要大。 之,体制约束的面和范围较制度要大。 三是:制度的技术性强,而体制的管理性强。 三是:制度的技术性强,而体制的管理性强。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 第一、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一 、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 强调的是 技术方面; 而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技术方面 ; 而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一个社会问题。 第二、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引起的。 第二 、 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引起的 。 第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个理论非常重要, 马克思的这个理论非常重要 , 他把这个理论 叫做—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叫做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第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第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劳动过程应当具备的“三要素 劳动过程应当具备的“
3、劳动资料---也叫劳动手段 、劳动资料 也叫劳动手段 也叫劳动手段— 是指人们用来影响和改造劳动对象 的一切东西。 的一切东西。 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 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劳 动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动过程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有了 劳动过程,才可以生产出物质资料, 劳动过程,才可以生产出物质资料, 也才可以满足人类生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冲突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冲突。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须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宏大发觉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宏大发觉: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更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冲突运动的必定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探讨的动身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安排、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安排、交换、消费起确定作用;②安排、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探讨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需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干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安排、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行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生产物质内容m生产关系-生产的社会形式g 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讨对象是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在西欧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1825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而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舞台的时候。
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43年至1895年。
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成果,建立了无产阶级关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研究的志趣主要在哲学,从未涉猎政治经济学。
由研究哲学到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转变发生在他大学毕业以后在《莱茵报》工作期间。
1859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到这种转变时说:“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7—8页)1843年10月末马克思迁居巴黎。
12月末即正式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时他曾计划出版一部名为《政治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著作,并为此同书商签订了出版合同。
后来,为了清算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写下了《神圣家族》,因而使经济学著作推迟。
出版商则因德国政治的压力而取消了合同。
随后,马克思又写下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在整个40年代制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为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后来他在回顾这段研究工作时曾讲:“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总计划】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在揭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运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运行,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
本门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问题,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认识在这一趋势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文献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认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文件。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建议1.教学方法:第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教室可以运用计算机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第二,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
为了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力求每一章都有案例分析。
通过案例来讲授政治经济学原理,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案例要选择得当。
提供案例重在进行分析、探讨、思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能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三,课堂讨论。
每学期组织1—2次课堂讨论。
讨论的题目是选择当前经济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求学生事前写出发言简要,课堂发言,提倡不同观点的讨论。
目在在于锻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运用所学经济理论,解剖经济实际,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和进行分析。
答案不强求统一,提倡独立思考,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导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时生产的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规律。
生产关系的含义: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的环节和桥梁)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和需要,消费是生产的直接目的。
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生产和分配:生产和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分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生产要素的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的效率)4.生产和交换:生产和交换(交换是指生产要素的交换)有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产品的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模式等。
总的来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 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 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 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4、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 GNP) 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 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 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 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 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一、计划经济下的宏观经济运行方式
1、资源配置属于计划调节型 2、经济运行具有高指标、投资饥渴、瓶 颈约束的特点 3、具有短缺经济的特征
二、市场经济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的必要性
弥补市场调节局限性的需要 实现社会目标的需要 有效管理国有资产的需要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 、 2、增加就业 、 3、稳定物价 、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
1、社会总产值,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 社会总产值, 社会总产值 年)以货币表现的农业、工业、建筑业、 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包括饮食业和物资 供销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 和,也称社会总产品。它是反映一个国 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总成果 的重要指标
2、国民收入 (national income): 指物质 、 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 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 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 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 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二、社会总供给的形成
1、社会总供给规模及决定因素 市场价格水平 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经济结构的变化 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四、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正确处理政府企业个人收入关系 4、国民收入的使用和总需求的形成 5、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第三节
宏观经济运行方式和 国家宏观调控方式
1、目标 、 (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的平衡 (2)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 (3)引导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2、调控体系 、 (1)建立和完善国家计划、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调控体系,并熟 练运用发挥经济杠干的调节作用
(2)宏观调控的数量界限
3、对经济增长带来灾难性影响的经济波 动是大起大落的波动,它缘起于高投入 性的经济增长战略。投资需求膨胀引发 高积累率,靠增发货币支撑经济快速增 加,必然带来经济大落。 大起大落的起因不在速度本身,而在 速度的高投入基础,在于结构矛盾的激 化。
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 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使用
一、社会总产值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 为实现三个转变—— 为实现三个转变 1、注重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 2、发展教育培训 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适当的地区发展战略 5、扩大地区开放
三、国民经济的波动
1、经济波动是指经济运动过程中扩张与 收缩、景气与不景气的交替。经济增长 的稳定性不是没有波动,而是指防止经 济过程出现大起大落和陡起陡落的不正 常波动。 2、正如产品有生命周期一样,每一个推 动经济增长的因素(科学技术、经济体 制、对外开放)也有生命周期。
四、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政策
1、手段——经济政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段 经济政策 计划手段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2、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五、宏观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
计划调节机制逐渐退出,市场调解作用逐 步增强,因为—— 产品供给生产条件的变化 产品需求的变化 联结供需的市场条件的变化
六、宏观调控目标和调控体系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再生产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 与经济波动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两种基本类型
1、外延型(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依 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 2、内涵型(集约)经济增长方式,指主要依 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 增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