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整理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方剂学重点方剂总结归纳
一、方剂学的概述
1. 方剂学的定义和作用
2. 方剂学的历史发展
3. 方剂分类和命名原则
二、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
1. 方药组成及其作用
2. 配伍原则及其分类
3. 药物相互作用及其注意事项
三、方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
1. 方剂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2. 药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四、中药方剂常用于各类疾病治疗的总结归纳
1. 补虚类方剂:六味地黄丸、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
2. 清热类方剂:白虎汤、清热解毒汤等。
3. 祛风湿类方剂:桂枝加附子汤、桑枝汤等。
4. 消肿化瘀类方剂:当归生姜羊肉汤、逍遥散等。
5. 止咳平喘类方剂:桔梗汤、麻杏止咳汤等。
6. 安神助眠类方剂: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
五、方剂学的应用
1. 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2. 方剂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
六、方剂学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
1. 方剂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 未来方剂学的发展方向及意义
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方剂组成与配伍原则、质量控制和药效评价等。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可以选用不同类型的方剂进行治疗。常见的方剂有补虚类、清热类、祛风湿类、消肿化瘀类、止咳平喘类和安神助眠类等。在中医临床和制药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未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方剂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方剂学》知识点整理(表格完整版)
苍耳:辛苦微温有小毒,归肺经通鼻窍祛风湿止痛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紫菀:苦甘微温归肺经,化痰止咳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喘而无汗服之宜
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透疹此方良
中医儿科学
一、胎怯:
1、肾精薄弱--益精充髓,补肾助阳--补肾地黄汤。
2、脾肾两虚--健脾益肾,温运脾阳--保元汤
整理记忆为:元宝晚节不保,被盗窃了。不--补肾地黄汤,保/元宝--保元汤。窃--胎怯
二、硬肿症
1、阳气虚衰--益气温阳,通经活血--参附汤
2、寒凝血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整理记忆为:硬要去种党参。硬种--硬肿症,参--参附汤。党--当归四逆
三、胎黄
1、湿热郁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整理记忆为:得胎黄的茵茵仍坚持学习。茵、茵--茵陈蒿汤和茵陈理中汤。学--血府逐瘀汤。
四、感冒:
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邪;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4、时邪感冒: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
整理记忆为:对新加坡发生抢劫普通老百姓金银珠宝一事感到惊讶。感到--感冒。新加坡--新加香薷饮。惊--荆防败毒散,金银珠宝--银翘散,普通老百姓-普济消毒饮。
五、咳嗽:
1、风寒;疏风清散寒:金沸草散。
2、风热;疏风清热。桑菊饮
3、痰热;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4、痰湿;燥湿化痰止咳。三拗汤合二陈汤
5、阴虚燥咳;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
6、气虚咳;健脾补肺,益气化痰。六君子汤
整理记忆为:老师讲课讲得嗓子都沙哑了,搞到要吃金嗓子清清喉咙,但学生连3剩2=6都不懂。讲课--咳嗽,金嗓子--金沸草散,嗓子--桑菊饮,清清--清金化痰汤,沙哑--沙参麦冬汤,3剩2--三拗汤合二陈汤,6--六君子汤。
方剂学笔记
一、解表剂
1、辛温解表——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炙,6克)
【方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2、辛温解表——九味羌活汤: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
【组成】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方诀】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人卫版)。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禁忌】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3.辛温解表——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方诀】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
功效、用药规律等内容。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重要笔记总结。
方剂的组成
方剂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药物在方剂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中药方剂的组成需要考虑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失去疗效。在配方中,应尽量选用兼顾主治和副
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上的作用。功效可
以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等。方剂的功效与其组成
药物的性能和配伍关系密切相关。
用药规律
在方剂的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药规律。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合理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及掌握用药的时机和疗程等。合理的用药规律能够提高方剂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药规律对于掌握中医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方剂学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具体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方剂学重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解表剂
定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渗透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君药麻黄,臣药桂枝,佐药杏仁,使药甘草(兼佐药)
配伍特点:一为麻、桂相须,开腠畅营,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2g) 桂枝甘草杏仁(各6g) 石膏(12g)生姜(9g)大枣(3g)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9g)细辛、干姜、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君药麻黄桂枝臣药干姜细辛佐药五味子芍药半夏佐使炙甘草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疼,鼻鸣咽干,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君药桂枝臣药芍药佐药姜枣佐使炙甘草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组成】桂枝、芍药(6g)生姜(9g)甘草(6g)大枣(3g)葛根(12g)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中医方剂学——精华笔记
中医方剂学——精华笔记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扶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笔记
一、汗
●解表剂(发汗、解肌、透疹)表证
1.辛温解表(风寒表证)
●风寒表实证(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三拗汤:宣肺解表)
●风寒湿痹证(麻黄加术汤: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风寒袭肺证(华盖散:宣肺解表,止咳祛痰)
●风寒表虚证(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宿有喘病,又感风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加葛根汤:解肌发表,升津舒筋)
●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证(枝加桂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太阳病误下伤中,木虚土乘之腹痛(桂枝加芍药汤:温脾和中,缓急止
痛)
●风寒,气郁不舒证(香苏散: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风寒较重兼有气滞证(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结郁)
●外寒内饮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痰饮郁结,气逆咳喘证(射干麻黄汤:温肺祛痰,降气止咳)
●肺胀,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加石膏汤:解表蠲饮,清热除烦)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溢饮(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风邪犯肺之咳嗽证(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伤风咳嗽(金沸草散:发散风寒,降气化痰)
●风寒湿邪,内有郁热证(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大羌活汤:发散风寒,祛湿清热)
2.辛凉解表(风热表证)
●温病初起(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风温初起,邪客肺络证(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证(葱豉桔梗汤:疏风清热)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以及配伍禁忌等内容。本文将从概念、分类、方剂的组成与功效等方面进行介绍。
概念
方剂,简称方,是中药治病的基本单位,是中药组成的药物配方。它是中药治疗的核心,是中医经验的,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
分类
方剂按照其应用领域可分为四大类:
•外治方,主要用于治疗皮肤、肌肉、关节等外部疾病;
•内治方,主要用于治疗内脏器官、组织和病理状态;
•伤科方,主要用于治疗创伤、损伤、骨折等外科疾病;
•妇科方,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方剂也可按照其功效分类:
•理气活血类方剂,主要用于调节气血运行,活化经络;
•清热解毒类方剂,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降火平喘;
•补益安神类方剂,主要用于滋养调节、安神助眠。
组成及功效
方剂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功效。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方剂及其组成药物及功效:
葛根汤
组成:葛根草、麻黄、桂枝、生姜、大枣。
功效: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四物汤
组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功效: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白虎汤
组成:桂枝、知母、石膏、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解表降温。
方剂的禁忌
方剂中的药物均有其服用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下面举几例:
•黄连解毒片、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有肝病、急性肝炎、儿童、孕妇慎用;
•羚角胶囊、蛇胆川贝液等寒凉药物有清热解毒作用,虚寒体质、孕妇、老年人禁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方剂作为中药治疗的基本单位,也是中
医经验的体现。在使用方剂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并注意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从而发挥中药的最大疗效。
方剂学笔记总结(精心整理)
方剂学笔记
第一单元概述
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方剂的组方原则
1.君药
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2.臣药
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②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①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
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4.使药
①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变化形式
1.药味加减的变化
药味的增减使方中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组成药物相同,用量不相同时,药物在方中的药力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方剂的功用和主治。
3.剂型更变的变化
同一方剂其剂型不同,功效亦有所差异。
第二单元解表剂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风寒外感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而有表证者。
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若表邪未尽,又出现里证,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3.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宜。汗出不彻,病邪不解;汗出过多,易耗伤气津,甚或
亡阴亡阳。
4.药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既助出汗,又防复感。
一、辛温解表
①桂枝汤(5味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方剂学90个必背知识点
1.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以痞、满、燥、实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大陷胸汤的配伍意义:甘遂为君药。大黄先煎,取其“治上者治宜缓”之意。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3.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4.芍药汤配伍意义: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义;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5.葛根黄芩黄连汤配伍意义: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6.四物汤配伍特点:以熟地黄、白芍阴柔补血之品与辛香之当归、川芎等量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补中有行,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7.当归补血汤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8.归脾汤辨证要点:为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9.参苓白术散配伍意义: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10.真武汤配伍意义:佐以芍药,一者利小便以行水,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治筋肉瞤动,四者防止温燥药物伤耗阴津,以利久服缓治。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
方剂学笔记整理 (终极版)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涉及方剂的组成、功效、配伍等方面。在总论部分,我们介绍了一些重要的方书,如《伤寒杂病论》、《五十二病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以及方剂的基本结构和方剂变化形式。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常用的治法和方剂比较。
解表剂是一种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方剂,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和扶正解表剂。其中,麻黄汤是一种常用的辛温解表剂,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其组成包括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在方剂学中,君臣佐使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君药是治疗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药则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和反佐药。使药则是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或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也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方剂的分类和比较。例如,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加桂枝、附子的用法,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的药量加减变化,以及理中丸和理中汤的剂型更换等。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方剂学。
方剂学重点整理考试时间:2011-01-05 9:00-11:00,中药081班1210.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属于肺、膀胱经,善于开腠发汗,祛除表面的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作君药。然而,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不能透营达卫,因此需要配合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以解除。杏仁则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
(完整版)方剂学总结归纳
药剂学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概述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
要点二常用治法: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1.汗法:【解表剂】
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
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
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
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
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
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
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共1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一单元总论
细目一:方剂与治法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
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方剂学重点知识总结+236条必背考点
方剂学
【总论】
1、方剂学代表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堪称最古老的方书。(方剂学著作)
《黄帝内经》:“君、臣、佐、使”理论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理、方、法、药”为一体,被推崇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宋我的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788首方歌
《伤寒名理论》金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论著作,开创方论之先河
《普济方》明清载方最多的古代方书
《医方集解》清汪昂开创了新的治法(便于记忆)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中国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2、名词解释
治法:即疾病的治疗方法,它是在辨明症状、审清病因及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治法在中医临床用方中处核心地位。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
{治法是立方依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宣发肺气等,以促进发汗,使在表
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中病即止,不宜久煎}
补法:可分为补益气、血、阴、阳
3、方剂剂型:
汤剂: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不便于携带
丸剂: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
散剂:小二服用,制作简单,吸收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与服用
冲击: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
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
4、方剂的配伍的目的:
(1)、提高疗效(提效)
(2)、扩大治疗范围(扩大)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第一章解表剂
概说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
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方剂学笔记整理
祛寒剂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 散寒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点:主要用于寒证,如恶寒发热、 无汗、苔白脉迟等。
常用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固涩剂
定义:固涩剂是以收敛固涩药物为主要成分,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为主要作用的一类 方剂。
分类:固涩剂分为固表止汗剂、敛肺止咳剂、涩肠止泻剂、涩精止遗剂、敛气生津剂等。
来自百度文库
汤剂:将药物煎煮 成液体剂型,是传 统的中药剂型之一。
散剂:将药物研磨 成粉末状,一般用 于口服或外敷。
丸剂:将药物制成 球形或椭圆形的固 体制剂,常用于口 服。
膏剂:将药物制成 半固体的制剂,常 用于外敷或涂抹。
方剂的配伍禁忌
十八反:指某些中药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药效 十九畏:指某些中药合用会相互产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 妊娠用药禁忌:某些中药对孕妇和胎儿有毒副作用,应避免使用 证候用药禁忌:根据病情和体质情况,某些中药应避免或慎用
功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等
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虚弱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调理
安神剂
定义:安神剂是指 以镇静安神药物为 主组成,具有安神、 镇惊、熄风等作用, 用以治疗心神不安、 惊风癫痫等证的方 剂。
分类:安神剂可分 为重镇安神剂和滋 养安神剂两类。重 镇安神剂多以金石 类药物为主,如朱 砂、磁石等;滋养 安神剂多以酸枣仁、 柏子仁、远志等养 心安神药物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重点整理
总论部分
1、一些重要得方书:
《五十二病方》: 我国现存最古老得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 “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与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得成药药典《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得专著,开创了方论得先河
《普济方》: 我国最大得一部古方书
2、方剂得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得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得药物;
②针对重要得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
佐药: 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得药物;
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得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得药物;
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得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 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得药物;
ii、调与药,即具有调与方中诸药作用得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得变化 -------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
ii、药量加减得变化 ------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
iii、剂型更换得变化 -------理中丸理中汤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就是指导遣药组方得原则,方剂就是体现与完成治法得主要手段;
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与法:逍遥散
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与丸补法:四君子汤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
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临床: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
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得桂枝为臣药,解肌发
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就
是辛温发汗得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
喘之功,就是为宣降肺气得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与麻、杏之宣降,又能缓与麻、桂相
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就是使药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
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
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与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 用法: 温服,温覆,取微汗
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芍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
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得基本结构。
☻麻黄汤Vs桂枝汤
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然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解肌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肌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与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与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
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组成: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甘草
桂枝配伍: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组成: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期,表热轻证)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
☺银翘散Vs桑菊饮:
二者均就是治疗温病初期得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用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而解表清热作用较银翘散为弱,故为“辛凉轻剂”。
麻杏甘石汤(辛凉解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方歌: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雍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麻黄:石膏=1:2 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麻黄得石膏,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解肺热而不凉遏,又就是相制为用。
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逆流挽舟”
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人参得配伍意义:人参为佐,用之益气以扶其正,一则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复入之义;二则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2、泻下剂(下法)
☜分为寒下剂—大承气汤温下剂—温脾汤润下剂—麻子仁丸
逐水剂—十枣汤攻补兼施剂—黄龙汤
★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者热厥、痉病或发狂)
方歌: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