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2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重要的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学习他的自信心、大局意识和过人胆识。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游说艺术及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与学生一道探讨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教师板书主要内容)板书内容:背景知识,文学知识,文言文基础知识(包括通假字,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课文朗诵及文意理解,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及对烛之武的评价。

二、听录音范读(两遍),然后自读一遍1、第一遍:注意字音和断句。

2、勾画文中的通假字。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整体感知文意。

三、指导识记文学知识《左传》(见课下注解):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指导学生关注介绍中的关键信息,可适当展开,如“编年体”与“国别体”“纪传体”之比较) 评价:“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四、通假字的掌握1、请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厌(餍)。

2、将其总列在教材上方或笔记本上。

五、讲读课文一、二段,强调对关键词语、句式的理解和掌握1、讲读第一段:强调“以”“于”“军”等词语及状语后置句。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揭示背景。

(归纳:大敌当前)2、讲读第二段:⑴学生中较难理解的句子,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⑵结合文句,强调“于”“使”“之”“是”等词及省略句式。

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烛之武奉命出使秦军。

(归纳:临危受命)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一、二段,小结主要内容,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二、讲读课文三、四两段1、讲读第三段:⑴指导理解文段中的难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5篇)

Live in the present, don't waste your present life while thinking about the past or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页眉可删)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一)知识目标1、学习__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__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__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过程:1.先由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学生大概提了这些:(1)今急而求子不懂(2)若舍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知其难也(5)何厌之有(6)与郑人盟2.老师讲翻译方法,学生根据方法与老师一起翻译告诉学生采取直译方法,一一对应,可以组词,组词不行就要考虑是否活用现象了。

后来学生翻译还算顺利。

3.逐段翻译学生在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文段,老师较后补充。

学生此环节做得比较好,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

一课时大体如此《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归纳、整理并检测本文出现的文言现象,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认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通过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文言文的精妙所在;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准确流利、符合人物性格与处境的文言文诵读;2、对烛之武说辞艺术性的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无论社会、命运对他有多么不公平,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会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文言知识PPT2-3三、回顾文本、梳理结构(板书)四、鉴赏说辞从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说退秦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4篇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课文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大局观)和过人的辩才(语言的艺术),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升入高中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主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

基于这种理念,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读探究,疏通词句,质疑问难,合作研讨;然后再重点突破,发现创新。

同时要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编制语文知识卡片,积累语言知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诵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3.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5.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赏析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法与学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学习本文,主要采用诵读法(辅之以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郭柱珍05年12月12日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全文;2、掌握文言文的根底知识,能翻译重点句子;3、把握本文的结构,体会人物的精彩语言。

4、学习人物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句子的翻译;把握本文的结构。

教学难点:烛之武怎样使秦军退兵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作辅助。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舍就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课文228页。

二、解题:三、《左传》的介绍四、听录音朗读,边听边给生字注音。

五、学生朗读六、老师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七、根底知识解疑。

1、词类活用。

2、古今异义。

3、通假字。

4、重点词语的解释。

八、朗读然后讨论分析课文1、课文总共讲了四件事情,请用四个字来概括每一件事。

2、重点讨论第三四两段,欣赏这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1)找出不能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2)然后讨论烛之武使秦军退兵的三点理由或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说词探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

课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文章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

烛之武是就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诸角度,从四个层面进行“利害”关系的劝说的。

九、小结: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

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8篇)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8篇)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三维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3、说辩的艺术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和内容第一课时一、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1、正音正字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杞(qǐ)子2、语言点A、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B、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文意,分析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古文翻译能力。

(3)了解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解读文本内容。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理解烛之武的言行举止。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烛之武的智谋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勇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传统的观念。

(3)引导学生从烛之武的事迹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智谋策略。

2.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及翻译技巧。

3.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的理解。

3. 如何评价烛之武的历史地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智谋策略及历史背景。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增强课堂趣味性。

3. 对比分析法:组织学生对比不同观点,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烛之武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文本阅读:指导学生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理解文意。

3. 人物分析: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智谋策略。

4. 历史背景: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了解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烛之武的评价和看法。

六、教学过程:1. 课时安排:本节课共45分钟。

2.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文本阅读(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师辅导学生理解文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并做到熟读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烛之武是如何利用委婉的言辞达到劝退秦军的目的。

【教学重点】1.理解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探讨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了解《左传》及时代背景,学习课文前两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后两段内容,总结烛之武的言辞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1.《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当中的名篇,学习这篇文言课文,需要学生注意时代背景,掌握课文内容。

2.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学重点,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以提问的方式回顾上一课时所学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左传》是本什么样的书?(编年体史书)课文的前两段讲了哪些内容?(事件的背景、烛之武出山)问题:1.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2.烛之武是怎么被请出山,答应游说秦君的?[明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

2.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恳求。

二、引入课文第三段的学习(教师提问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回答的情况,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课文前两段的内容了。

那么,烛之武他又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来劝退秦师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段。

三、翻译正音根据课文实际情况,按段落中的“若、且、夫”等关键字,将烛之武的话分为四个层次,让学生讨论,试着自己去翻译语句,教师应明确意思,并强调个别字词。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8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8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8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引导生朗读背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一、导入历史背景: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

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

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课文学习1、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诵读课文。

(注意字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

(师点拨字音、停顿。

)4、生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梳理课文。

(边轻声朗读,边梳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在诵读中理解赏析课文。

(前2段)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整体感知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

(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理解并学习烛之武的论辩艺术。

3、学习作者的叙事艺术。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的脉络。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烛之武的论辩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板书安排: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许之示之以弱退晓之以害大智大勇(形象)烛之武说服秦伯动之以利挑之以隙郑国转危为安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波澜起伏详略得当一、诵读课文,复习文言知识。

1、泛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注意字音、停顿)3、学生齐读课文。

(教师纠正读音、停顿)4、教师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知识点导入昨天,同学们已经跟着我把《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梳理了一遍,上节课我们已经明确学习古文的意义何在,那就是:1、学语言:中国的古代典籍是我们古老文化的载体,要想将我们的文明传承下去,就要更好地读古书,学习古代汉语。

同学们学习文言文的障碍,常常也是因为不懂其中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才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2、学智慧:当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一位老翁竟能以言辞退却敌兵,战争的风云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

这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之外是无法办到的。

这样的智慧应当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精神精髓。

3、学写作:大家看这篇课文,不足600字的短文,却将战事、人物刻画得如此生动,情节曲折、层次井然,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写作的地方。

那么,明确了这三个学习古文的目的之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春秋时代,去感受古人的风采!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优秀9篇)《烛之武退秦师》是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

人教版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导语:教师在书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哪一些是重点,哪一些是难点,然后针对学生教学。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年级《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欢迎大家参考!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精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征及其对故事情节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力,体验角色扮演,感受故事情节的精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征及其对故事情节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的辞令技巧及其心理战术。

(2)如何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征。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体验角色扮演。

(2)感受故事情节的精彩,体会人物情感。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烛之武退秦师》。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等。

3. 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的退秦师为例,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模板(通用5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模板(通用5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模板(通用5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模板(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模板(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课时安排: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件展示)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呢?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

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

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课件展示)围郑→受命→退秦→撤围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和道德价值观的辨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2)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识别和分析。

(3)对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文中的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和描写。

3. 文学分析:(1)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比喻、象征等。

(2)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讨论文中的道德价值观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文学分析能力:通过写作和表达,评估学生对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4. 深入解读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对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资料和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讚許
吾「與」點也(論語•先進)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交往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支助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孟子•公孫丑)
同「舉」
選賢「與」能

所欲,「與」之聚之(孟子•離婁上)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貶瞿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魏公子傳)
聚土築墳
「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禮記•樂記)
天子築壇祭天
「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管子•地數)
唐•孔穎達正義
劉知幾•史通以之為編年體之祖,又稱「春秋內傳」
竹書紀年
不詳
起自夏代,終於魏安釐王二十年
四庫全書總目以之為編年史之祖。書至宋時亡佚,今傳二卷乃後人偽作
資治通鑑
北宋司馬光主撰,劉攽、劉恕、范祖禹助撰
上起三家分晉戰國之始,下迄後周世宗五代之末,294卷
最有名的編年體史書,是一部有意接續左傳的編年通史,書名為宋神宗所賜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諸葛亮•出師表)
無(ㄨˊ)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子張)
2.

開闢疆土
既東「封」鄭
疆界
又欲肆其西「封」
分封土地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蘇洵•六國論)
封閉、密閉
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白居易•買花)
限制
固步自「封」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三十里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房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潛•桃花源記)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9.

築舍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棄、放過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注 疏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其他
1.太史公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2.左傳多於春秋的部分被稱為「續傳」;春秋經文未提,左傳卻詳載的事件被稱為「無經之傳」
3.一般人以春秋為編年史之祖;劉知幾•史通以左傳為編年史之祖;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祖
4.後代文學家受其影響的包括:司馬遷、韓愈、柳宗元、方苞
定義
行文時,不直言其意,婉轉地以其他的文意暗示本意,叫做婉曲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潛•飲酒之五)
──婉轉表達自己異於世俗的品味與人格
◆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我正要掏出手帕為他擦淚時,從車窗的反照裡,看到我自己,我的臉早已模糊了(王尚義•失戀)
輕微的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暗中、祕密地
「微」行,入古寺(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衰微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顧炎武•廉恥)
卑下
猥以「微」賤,當侍東宮(李密•陳情表)
人「微」言輕、出身「微」賤
左 傳
左氏春秋、左氏、
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
紅樓夢
石頭記、風月寶鑑、情僧錄、金玉緣、金陵十二金釵
禮 記
小戴禮記
說文解字
說文
昭明文選
文選
史 記
太史公書
太史公記
世說新語
世說新書、世說
詩 經
詩三百、毛詩、
三百編
五代史記
新五代史
呂氏春秋
呂覽
莊 子
南華經
聊齋志異
聊齋
文心雕龍
文心
老 子
道德經
六、字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劉向定名戰國策
東漢•高誘注
四、史書體例
四庫全書將史書分為十五類。在國文領域之中,「編年體」、「紀傳體」、「雜史類的國別體」三類最為重要。
體 例
書 名
作 者
內 容
注 疏
地 位
編年體
春 秋
孔子據魯史刊削而成
以魯史為中心,旁及他國歷史
左氏傳
公羊傳
穀梁傳
為編年體之祖
左 傳
左丘明
以記春秋史事為主,也略及義例
晉•杜預注
便「舍」船,從口入(陶潛•桃花源記)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季氏)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子路)
「舍」生取義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告子上)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告子上)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告子上)
八、婉曲修辭
春秋外傳
國策、國事、事語、修書、長書、短長
體 例
紀事本末體之濫觴(今置經部)
編年體
國別體
國別體
內 容
記堯以下至秦穆公間史事與政事
記事為主
記言為主
記十二國事,多戰國策士言
地 位
最早史書
散文之祖
解釋春秋
國別史之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注 解
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正義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正義
三國吳•韋昭注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身在江海之中,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讓王)
7.

推辭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馮諼客孟嘗君)
藉口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宋史)
說明
無傷也,請「辭」於軍(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言辭
吉人之「辭」寡、絕妙好「辭」(世說新語)
辭別
「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馮諼客孟嘗君)
入不言兮出不「辭」(屈原•少司命)
停數日,「辭」去(陶潛•桃花源記)
8.

親附,名詞
失其所「與」,不知
親附,動詞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
等待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對待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論語•顏淵)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3.

減損
鄰之厚,君之「薄」也
迫近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李密•陳情表)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岳陽樓記)
淺薄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陳情表)
不厚的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訓儉示康)
鄙視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出師表)
刻薄的
鄙夫敦,「薄」夫寬(孟子•萬章下)
劉宋•裴松之注(價值高於三國志原書)
劉知幾評為「曲陳曹美,虛說劉非」,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四史」
國別體
國 語
左丘明
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21卷
三國吳•韋昭注
國別史之祖。與左傳並行於世,又稱春秋外傳
戰國策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上起戰國,下至楚漢之起。分記東周、西周、齊、秦、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事,33卷
東漢•高誘注
又稱: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司馬遷史記多採其說。
劉向為之定名,傳至北宋只存11篇,曾鞏訪之士大夫家,將之校正補全
東觀漢記
漢•劉珍
記東漢史事,24卷
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後為「後漢書」取代
五、別稱彙整
書 名
別 稱
書 名
別 稱
書 名
別 稱
戰國策
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
細小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方孝孺•指喻)
隱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留侯論)
精妙幽深
春秋之「微」言大義
輕微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庖丁解牛)
5.

滿足
夫晉,何「厭」之有
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疲困
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厭惡、嫌棄
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論語•憲問)
詞 例
1.

滅亡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馬光•訓儉示康)
外出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
喪失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蘇洵•六國論)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過秦論)
逃亡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賈誼•過秦論)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鴻門宴)
此則人之變也,而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相關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
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從我者,其由「與」(論語•公冶長)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9.

止息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魯迅•孔乙己)
微辭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