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民,如此宏达命题该如何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与民”?如此宏大命题该如何下笔?
作文题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60分)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战国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
——魏征,《贞观政要》,唐朝
权为民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陈俊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观点解读》,当代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阳中学2018年高二期末考试作文。
命题方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关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审题
限制性
1.三句话分别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百姓与政权的关系,又共同构成一个宏大的治国命题,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话题。
“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这就要求考生调取与三句话内涵相关的素材。
第一句“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强调让百姓吃饱穿暖对确立王权的重要性;第二句“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朝魏征在《贞观政要》中的言论,强调百姓在王朝兴亡中的重要性作用;第三句“权为民所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陈俊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观点解读》中的言论,强调政权应该服务于人民。
2.学生需要将这三条有内在的逻辑性的话语统一到一个主题上来,让其成为有机关联的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把有机关联的三句话,组合在一起,形成观点向读者呈现你所认识的百姓与政权的关系。
3.“明确文体”对指定考生需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可以写各类文体,但文体特征必须鲜明准确,不能混淆记叙文、议论文的标识度和区分度。
开放性
1.从民生话题出发,结合治国表达对国家发展、时代变化的所思所感。
可以通过写人叙事展现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面貌,并引发对共筑中国梦的思考。
2.可以以评议的方式,以民生话题为背景,重点思考关注民生,君民关系,如何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将民生的问题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3.“结合国家、时代的发展变化,把民生与治国之路结合起来,明确自己在时代的前进之路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可以做出何种努力。
作为青年一代尤其是莘莘学子,我们在选择人生方向,在追求个人成长的时候要关注民生、国家与时代发展方向。
解题
此作文命题材料,是三句体现民生与治国关系的话语,都强调了民生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属于同质材料。
命题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发展、时代热点,思考自身置身于时代的大潮,立志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将民生问题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问题。
立意指向
1. 关注民生,振兴中华。
以“民生”为由头,思考国家发展、时代热点,分析民生问题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中国梦的科学策略等。
2. 歌颂“以民为本”的治国方针,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结合民生问题表达对国家发展、时代变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3. 歌颂顺应时代的治国策略,歌颂顺应时代的爱民、护民、养民的思想。
范文展示一
关注民生,振兴中华
55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人民富强,国家也会富强。
所以,国家必须关注民生,以民为本才能走向繁荣昌盛。
关于民生问题的讨论,自古以来就有。
我国儒学大师孟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民生的重要性,提出了要改善人民生活,他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孟子看来,百姓能够有饭吃,有衣穿,不因饥寒而流离失所,国家就会稳定,统治就会巩固。
孔子也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想,“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人民生活富足,和谐相处。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也渗透着他对一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可见,在古之先贤眼里,丰衣足食是改善民生最基本的要求。
不过光要解决温饱问题是不够的,还要尊重人民,关爱人民。
唐初名臣魏征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回顾历史的长河,看历代兴衰,品各朝成败,我们也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
商纣王骄奢淫逸,沉迷美色,不理朝政,最终激起天下怨恨,武王伐纣,纣王自焚而死,殷商百年基业毁于一旦。
隋炀帝大力兴土木,穷兵窦武,开运河,下江南,耗尽天下民力,天下农民四处起义,杨广最终被杀死在江都。
那么,拥有民心又会怎样呢?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爱护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赢得了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在人民的帮助下,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建设民生的脚步从未停止。
“权为民所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提出的口号,符合我国政府治理国家的宗旨和原则。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就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以及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而近年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改革分配制度等重大举措,更是让人民享受到了切实的福利,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善,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正一步一步走向伟大复兴。
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团结统一,艰苦奋斗,振兴中华之中国梦定能实现。
点评
立意切题: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切题。
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在于立意,立意要源于材料、含于材料、击中材料的靶心。
本文抓住材料中的“民生与治国的关系”,选定“关注民生,振兴中华”这一基本主旨来论述,切合题意。
材料丰富:文章围绕主旨先后写到了孔子的“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殷商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和隋炀帝耗尽天下民力;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中国共产党服务民生的种种表现。
材料丰富,文章说服力强。
范文展示二
以民为本
53分
《论语》云“以民为本,本固邦宁”。
以民为本,是治国的前提,也是治国基础。
惟有以民为本,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纵观历史发展的长河惟有以民为本的国家才能强大。
唐太宗积极纳用魏征的谏言,为人民着想,减轻沉重的劳役赋税,大兴水利工程,造福百姓,解决了百姓的粮食问题,于是有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做到以民为本,又会如何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振长策,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修建阿房宫、长城、大量征役百姓,增加赋税苛政、严刑峻法,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而也正是,秦始皇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短命而亡,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
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唐太宗实行以民为本的国家政策使唐朝有了“贞观之治”,秦始皇实施暴政之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可见,惟有以民为本,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之策。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中国梦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着“以民为本”的思想。
新时代领路人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在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更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权为民所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了中国当代的治国策略。
从大病医疗改革到土地流转改革,从精准扶贫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正在“以民为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我们看到,共享单车的发明便利了人们出行;移动支付为人们消费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中国高铁大大提高了人民出行的速度……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这一切都与党中央“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息息相关,也说明中国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
“以民为本”不是一句口号,而应是国家切实的政策。
中国梦的实现,同样离不开我们的共同奋斗。
让我们在党中央“以民为本”的领导下,贯彻落实“权为民所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共筑中国梦!
以民为本,本固邦宁。
点评
说理是议论文的根本,这篇文章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从引用《论语》“以民为本,本固邦宁”出发,从以民为本,是治国的前提,也是治国基础的感受展开,提出“惟有以民为本,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能繁荣富强”的观点,立意上有相当的高度,入情入理,让人信服。
作为考场作文,本文最为人欣赏之处在于思想上的理性思辨以及行文上收放自如的论证形式的成功运用。
题目显然准确把握了材料,进而升华思维。
作者就“以民为本”,就事论理,层层推进。
起笔开宗明义,语言简洁;中间适当延伸,结尾再加以归纳和概括,这就将“以人为本”的真谛阐述透彻了。
文章将具象的材料与以民为本的治国之道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较好地达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论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