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模拟试卷期末检测卷六

合集下载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同学们围绕着水瓶发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敲瓶(瓶内含水)时发出的声音主要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猜想与假设)A.瓶子振动;B.瓶内水振动;C.瓶内空气柱振动(进行实验)(1)将瓶子装满水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故可以将猜想________排除。

(得出结论)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敲瓶发声,主要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

(提出新的问题)(1)瓶子发声的音调跟瓶内水的多少有什么关系?(2)随着瓶内水的增多,敲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和吹瓶发声的音调变化又有何不同呢?(设计实验)(1)如图甲所示,先将8个空的玻璃瓶子放到桌子上一字摆开,再向瓶内注入不等量的水,从左到右,瓶内注入的水逐渐增多,最后用筷子从左到右依次敲击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2)用嘴从左到右依次吹瓶口,同时用耳朵仔细听,辨别音调的高低。

(再得出结论)(1)敲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2)吹瓶发声的音调随着瓶内水的增多而变______(选填高或低)。

(拓展应用)如图乙所示. 用嘴分别对着5个高度不同的小瓶的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1)用嘴对着5个小瓶的瓶口吹气,5个小瓶均发出声音,则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5个小瓶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C B瓶子低高瓶内空气柱空气柱的长短、粗细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解析】【分析】【详解】[1]将瓶子装满水后,瓶内没有空气,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所以可以将猜想C排除。

[2]将瓶内水全部倒出后,瓶内没有水,用筷子敲击瓶子,瓶子仍能发出声音,说明敲瓶时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瓶内水振动产生的。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为了探究收音机接收电磁波的情况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将一只袖珍收音机调好电台节目和音量后完成了以下实验:①将收音机放进一只铝锅内,发现声音明显变小,取出后又恢复了原来的音量。

②将收音机放进一只木桶内,发现声音大小不变。

③将收音机放进一只铁桶内,现象与①相似。

④将收音机放进一只塑料桶内,现象与②相似。

(1)根据以上实验,小明得出这样的结论:电磁波在传播途中,若遇到________类物体,其强度就会大大减弱。

(2)请你根据以上答案,解释为什么电视机靠室内天线接收信号效果不如用室外天线接收的信号效果好___________?(3)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做出一种有用的设想吗_________?【答案】(1)金属外壳现代房屋的墙体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使电磁波不能进入室内,另外周围建筑群对电磁波也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可以发明一种金属罩,用来抗电磁波的干扰或抗电磁波对人体的辐射造成的伤害【解析】【详解】(1)由以上四步可知,影响信号接收的为金属类材料,故可知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金属类物体时强度会减弱;(2)在室内接收的信号效果差是因为建造房屋用了金属材料,比如钢筋等,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另外周围建筑群对电磁波也有一定的屏蔽作用。

(3)金属可以减小电磁波的强度,则我们可以发明一种金属罩,而减小一些精密仪器受电磁波的影响;也可以猜想:在一些金属做成的容器内,电磁信号将无法进入,如电梯等,在其里面可能无法接打电话。

2.为了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章杰同学进行了实验研究:(1)在玻璃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个小闹钟,耳朵靠近玻璃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闹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闹钟声。

(3)在玻璃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小闹钟,如图乙所示,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闹钟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1.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A. 正常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约42cmB. 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m/sC. 人正常体温为39℃D. 8年级某同学的身高大约是165cm2.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 使声波多3.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B. 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 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D. 冬天,车内窗玻璃有时会变模糊,是水蒸气液化的缘故4.在北方的冬天,汽车的驾驶员常把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冷却液具有A. 较高的熔点B. 较低的凝固点C. 较低的沸点D. 更容易蒸发5.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眼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恰好看不见硬币(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在同样位置又能看见硬币了(图乙).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A.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B.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C. 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D. 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6. 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A. 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B. 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放大作用C. 照相机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小孔成像也是这样,都是光的折射造成的D. 用放大镜看墙上的地图,可能看到放大的像,也可能看到缩小的像7.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电视遥控器发射的是红外线B. 验钞机利用的是红外线C. 医院杀菌使用的是紫外线D.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8.在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A. B. C. D.9.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A. 凸透镜B. 凹透镜C. 三棱镜D. 玻璃砖10.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第lmin内的速度是2m/s,在第2min内的速度也是2m/s,则这个物体A. 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 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C. 第3min内的速度还是2m/s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11.从图所示的两幅组成的画中,请你观察并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A. 卡车运动,轿车静止B. 卡车静止,轿车运动C.两车都运动D. 两车都静止12.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A.B.C.D.二、填空题13.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明在教室走廊放声歌唱,他手摸喉头,感觉到喉头在_______;教室里的同学都听到了歌声,表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_传播;正在静心思考的小娟忙用手捂住耳朵,她认为小明的歌声是_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14.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图中所示的是分别用温度计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_℃.15.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_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16.在高考体检时,医生让李华同学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确定视力,视力表在李华的后方,他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的一个_____立、等大的虚像.测试后,医生发现李华眼睛近视,他需配戴_____透镜矫正视力.17.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去察看地图,地图与放大镜的距离应该_____10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而当摄影师给全班同学照完集体像后,又接着给一个同学照半身像时,就应该_____(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这个同学的距离.1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图中:_______是界面,界面的_______(选填“上方”“下方”或“左侧”“右侧”)为玻璃,折射角等于_______.19.为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在学校大门附近安装了摄像头(如图所示).该摄像镜头相当于__________,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_cm.20.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由照片可知,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球的运动速度大(两空均选填“甲”或“乙”).21.一只小虫落在小李的新铅笔上,小李突发奇想,驱赶小虫从铅笔的左端爬到右端用时5s,并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如图所示,则铅笔的长度是_______cm;那么,小虫爬行的平均速度约是________m/s.22.平常我们说“旭日东升”和“日落西山”,这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应是_________的.三、解答题23.A为人眼位置,请用光路图作出图中通过小窗所观察到窗外的范围.24.如图所示,画出两条入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25.如图所示,一直角玻璃砖顶角为30°,一束光垂直AB边入射,画出这束光从AB边进入玻璃砖到AC边离开玻璃砖的径迹.26.小刚从家中出发到新世纪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求:(1)小刚骑车的速度?(2)小刚从家到新世纪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3)小刚步行20s通过的路程? 27.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8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5:30出发开往乙地,在当日23: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一座桥梁,列车全部通过这座桥梁的时间是25s.求:(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2)火车的长度28.三个实验小组同时分别探究“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与“水的沸腾”,记录数据如下表:(1)在三个探究实验中,都用到的测量器材....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_(2)根据记录表,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A.甲是蜡,乙是海波,丙是水B.甲是水,乙是蜡,丙是海波C.甲是海波,乙是蜡,丙是水D.甲是水,乙是海波,丙是蜡(3)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图甲(a)、(b)所示的两种情景,其中图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景.同时还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并且要________热量.(4)某同学做“水的沸腾”实验时的装置如图乙所示,其中错误..之处是_______________.29.“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在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置一把刻度尺,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蜡烛A为成像物体.(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_____ (“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2)点燃蜡烛A,从A一侧观察蜡烛B,缓慢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_____________;用刻度尺和笔将A、B所在的位置连接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3)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和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什么区别呢?试说明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小明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固定好位置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几乎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2)他按下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 ,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_________调(填“上”、“下”),或将透镜向______调(填“上”、“下”),调节好高度后,此时光屏上的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或“虚”)像.(4)若想从光屏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可将蜡烛放在____点(填字母A或B).生活中的_______________就是该现象的应用.31.如下图,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演示中:(1)当入射角为___________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重合(2)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验证“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课后,某同学利用同一套实验器材,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o、30o、45o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测出反射角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明显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_____________,也能方便地测量_______________32.江苏省泰州市沈毅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物理期末考试在“研究充油玻璃管中气泡运动规律”的活动中,如图甲所示,小宇等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A.在内径为1 cm、长为50 cm的玻璃管AB中注满油,管内留一个小气泡.B.在玻璃管的最下端(B)用橡皮筋做上标志作为零位置,然后从零位置向上,每隔10 cm用橡皮筋做上一个标志.C.先将玻璃管翻转,使气泡停在B端,然后迅速将玻璃管翻转并竖直放置,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气泡在零位置时,揿下秒表,依次读出气泡通过10 cm、20 cm、30 cm、40 cm位置的时刻.根据实验方案,思考回答问题.(1)请你对该实验方案进行分析、评估,说明该方案存在什么缺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宇同学修正缺陷之后,重新进行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①请你用描点法在图乙中画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②请你归纳出油中气泡的运动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A. 正常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约42cmB. 人正常步行速度约5m/sC. 人正常体温为39℃D. 8年级某同学的身高大约是165cm 【答案】D【解析】A、正常成年人鞋子的号码在“42”左右,长度约为4210262cm cmcm+=.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4/4/ 1.1/3.6km h m s m 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C、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65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故选D.2.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 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 使声波多【答案】C【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详解】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3.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B. 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 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熔化现象D. 冬天,车内窗玻璃有时会变模糊,是水蒸气液化的缘故【答案】D【解析】【详解】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体是熔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B.夏天,从冰柜取出的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不是熔华现象,故C错误.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的缘故,故D正确.故选D.【点睛】该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难度不大,关键是搞清楚物质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4.在北方的冬天,汽车的驾驶员常把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冷却液具有A. 较高的熔点B. 较低的凝固点C. 较低的沸点D. 更容易蒸发【答案】B【解析】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远低于水的凝固点,酒精和水的一定比例的混合液的凝固点也远低于水的凝固点0℃,冷却液的凝固点降低了,才能防止低温时冷却液凝固膨胀损坏发动机;对于同种物质来讲,熔点与凝固点是相同的,因此凝固点降低,熔点也降低,故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作冷却液应选用凝点较低的液体,能防止低温时冷却液凝固膨胀损坏发动机.5.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眼移动到某一位置时恰好看不见硬币(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在同样位置又能看见硬币了(图乙).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原因分别是A.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B.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C. 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D. 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答案】A【解析】【详解】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是光的折射.6. 光的世界丰富多彩,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A. 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B. 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放大作用C. 照相机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小孔成像也是这样,都是光的折射造成的D. 用放大镜看墙上的地图,可能看到放大的像,也可能看到缩小的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大,偏折能力增强,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方,需戴凹透镜调节,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B.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汇聚作用C.照相机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光的折射;小孔成像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D.放大镜是凸透镜,利用u﹤f,看墙上的地图,看到放大的像;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 ﹤2f,u﹥v.故选D考点:透镜7.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电视遥控器发射的是红外线B. 验钞机利用的是红外线C. 医院杀菌使用的是紫外线D. 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工作的,故A正确;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来工作的,故B错误;医院杀菌用的是紫外线,故C正确;紫外线的过量照射会损坏人的皮肤,故D正确;应选B.【考点定位】粒子和宇宙8.在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A. B. C. D.【答案】A【解析】A、路灯照射下的影子,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B、用放大镜观看古玩是利用了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的原理,属于光的折射.故B错误;C、看到地面上不发光的物体,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D、钢笔错位是由于光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故属于光的折射,故D错误;故选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9.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A. 凸透镜B. 凹透镜C. 三棱镜D. 玻璃砖【答案】B【解析】门镜是由两块透镜组合而成.当我们从门内向外看时,物镜是凹透镜,目镜是凸透镜.最后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所以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本质区别的认识,理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0.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它在第lmin内的速度是2m/s,在第2min内的速度也是2m/s,则这个物体A. 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 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C. 第3min内的速度还是2m/s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答案】D【解析】物体在第lmin内的速度是2m/s,在第2min内的速度也是2m/s,但在每一分钟内不一定是匀速的,所以物体可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做变速直线运动,所以,无法判断第3min内的速度还是2m/s.故ABC 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时注意:各段时间速度相同并不能说明整个过程是匀速直线运动,严格说,匀速直线运动必须是物体在每时每刻运动的速度相同.11.从图所示的两幅组成的画中,请你观察并判断两车的运动情况是A. 卡车运动,轿车静止B. 卡车静止,轿车运动C. 两车都运动D. 两车都静止【答案】B如图:以路标为参照物,轿车和路标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所以轿车是静止的.卡车和路标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卡车是向左行驶的.故选A.【点睛】掌握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尽量选择地面为参照物和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容易理解.12.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假如把他们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他们同时从起跑线起跑,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在图中分别作出在这段时间内两人运动路程s、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AB.由题意知甲乙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与乙的速度保持不变,在相等时间内,s甲<s乙,由v=s/t 可知,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因为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则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小于乙通过的路程,故A错误,B正确;C.因为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故C错误;D.速度和时间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D错误.二、填空题13.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明在教室走廊放声歌唱,他手摸喉头,感觉到喉头在_______;教室里的同学都听到了歌声,表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_传播;正在静心思考的小娟忙用手捂住耳朵,她认为小明的歌声是_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答案】(1). 振动(2). 空气(或“气体”或“介质”)(3). 噪声【解析】试题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发声时喉头也在振动;教室里的同学都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的;小明的歌声影响到了小娟的思考,所以对小娟来说,小明的歌声就属于噪声.【考点定位】声现象14.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图中所示的是分别用温度计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_℃.【答案】(1). 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2). -22 (3). 38【解析】(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2)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测量冰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20℃下两格处,示数为:-22℃;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30℃以上8格处,所以示数为:38℃.故答案液体热胀冷缩;-22;38.【点睛】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温度计是初中物理最基本的测量工具,需要掌握.15.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_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从而会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答案】(1). 液化(2). 放出【解析】高温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从而造成上面的馒头先熟.16.在高考体检时,医生让李华同学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确定视力,视力表在李华的后方,他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的一个_____立、等大的虚像.测试后,医生发现李华眼睛近视,他需配戴_____透镜矫正视力.【答案】(1). 正(2). 凹【解析】视力表的前方有平面镜,视力表在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李华看到的视力表的像,看到是正立、等大的像;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方,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会聚推迟,从而成在视网膜上.17.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去察看地图,地图与放大镜的距离应该_____10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而当摄影师给全班同学照完集体像后,又接着给一个同学照半身像时,就应该_____(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这个同学的距离.【答案】(1). 小于(2). 减小【解析】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凸透镜看地图,地图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小于10cm.照完合影,再给一个同学照半身像,像在增大,要减小学生和摄影师之间的距离.故答案为小于;减小.18.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图中:_______是界面,界面的_______(选填“上方”“下方”或“左侧”“右侧”)为玻璃,折射角等于_______.【答案】(1). AB (2). 上方(3). 40°【解析】【详解】由图可知,∠B OF=30°,所以903060DOF ∠=︒-︒=,∠EOD=6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 为法线,AB 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 一定为折射光线,EO 为入射光线,OF 为反射光线.由图可知,入射角为60°,折射角为4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上方为玻璃,下方为空气.【点睛】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则可首先确定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入射光线,最后确定反射光线.19.为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在学校大门附近安装了摄像头(如图所示).该摄像镜头相当于__________,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_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 ,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_cm .【答案】 (1). 凸透镜 (2). 倒立 (3). 缩小 (4). 20cm【解析】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物体位于其二倍焦距以外时,物体在凸透镜中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若风挡镜头的焦距是10cm 时,为了成清晰的像,人到摄像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 .故答案为凸透镜;倒立;缩小;20.【点睛】明确凸透镜成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解决此题的关键,要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20.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网球运动时的频闪照片.由照片可知, 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球的运动速度大(两空均选填“甲”或“乙”).【答案】 (1). 甲 (2). 乙【解析】。

苏科版物理初二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苏科版物理初二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苏科版物理初二上册期末考试试卷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题3分)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B. 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C.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 “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调判断出来的答案:B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故B正确;C、人耳听到声音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一定响度且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人耳才能听到,故C错误;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音色判断出来的,故D错误。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 “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C解析: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A正确;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B. 吹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C. 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D. 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答案:B解析: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B、吹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空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正确;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超声波也是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m/s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答案:C解析: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 340m/s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答案:C解析:A、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A错误;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二、多选题(每题4分)1、题目: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B. 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能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C.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D. 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答案:B2、题目: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B. 物体只要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 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答案:C3、题目: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B. 物体只要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 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答案:C4、题目: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B. 物体只要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 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答案:C三、填空题(每题3分)1.(3分)声音是由物体____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 ,声音在真空中____(选填“能”或“不能”)传播。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A. 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刚刚听到雷声的时间
B. 闪电时,记录刚刚看到该次闪电至雷声刚刚结束的时间
C. 用选项A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D. 用选项B的方法,测量该次闪电及随后发生的两次闪电的时间,计算三次的平均值
7.如图所示,汽车驾驶员通过后视镜看到后方救护车的像,车头上有“ ”的字样.则该救护车车头上印有的字母图样是
B.气压比小红周围环境 低
C.水的质量比小红的小
(3)实验计时在第7min时,发现有一位同学的装置中,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情景如图丙所示,这位同学是_____(选填“小明”或“小红”).
(4)撤去酒精灯后,水仍能继续沸腾一小段时间,其原因是______.
28.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小明对有关像的虚实问题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8.如图所示,小华坐在火车甲上,看到旁边的火车乙向东行驶,则相对于火车乙,火车甲_____(选填“一定”或者“可能”)是运动的;甲乙火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_________(填序号)
①甲火车停在站台上,乙火车向东行驶;②甲火车停在站台上,乙火车向西行驶;
③甲火车向西行驶,乙火车向东行驶;④甲火车向西行驶,乙火车停在站台上;
物质
水银





熔点/℃
﹣39
649
1083
660
1525
3410
沸点/℃
357
1090
2360
2467
2750
5900
如按表所提供的数据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40℃里,水银温度计已不能使用
B. 电灯泡里的灯丝常用钨丝制成,因为钨的熔点高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②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调节照射到同一凸透镜上太阳光的亮度进行多次实验,发现所得焦距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③小华他们在验证猜想2后,又选用直径和球形表面弯曲程度都不相同间的无色玻璃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来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15.小明做“探究物质的凝固特点”实验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图像.该物质是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图线中CD段物质处于______态,此过程中物质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16.小明跑完1200m时,秒表从0走到如图所示位置,他的成绩是_____s,他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保留小数点后面一位数字)
A. 白霜是凝华现象B. 水剧烈“沸腾”时温度不变
C. 白雾是小水珠D. 气泡内主要是二氧化碳气体
9.如图所示,两块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玻璃砖A和B放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斜边平行且相距一定距离 一条光线从空气中垂直于玻璃砖A的直角边射入,从玻璃砖B的直角边射出,射出后的位置和方向可能是图中的
A. 光线aB. 光线bC. 光线cD. 光线d
(1)该隧道的长度是多少?
(2)若油罐车在某一路段运行时,先以60km/h的速度运行15min,停车给加油站供油10min,再以72km/h的速度运行20min,则油罐车在这一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3)用这辆油罐车运输100t的汽油,至少要运多少趟?
27.小明和小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苏 科 版 物 理 八年 级上学 期
期末测 试 卷
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公路上并排停放着两辆汽车,一段时间后,坐在甲车上的小明感觉乙车向南运动,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21.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某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四次测量,记录数据分别为12.50cm、12.52cm、12.29cm、12.51cm,这四次测量记录中,___cm是错误的,根据测量数据,物体的长度应记录为_____cm.
22.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是_______m/s.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_______;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____,丙车_______(以上两空选填“向前运动”、“向后运动”或“静止”).
18.A、B两辆汽车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速度之比为3∶2,当它们各自运动时间之比为3∶4时,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_______.
19.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应在________;如果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应在_____(选填“S点”、“S点下方”或“S点上方”)
3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选用了平面镜、白色硬纸板A、B和激光笔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
(1)白色硬纸板的表面应尽量________(选填“粗糙”或“光滑”),其目的可使光在纸板上发生________,这样我们就能看清光的传播路径.
(2)观察如图所示的器材,为了方便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还需对器材做出的改进是:________;
C.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D.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10.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从O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从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5
(3)分析实验数据和所画 图像: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成______(填“正比”或“反比”)关系.
(4)气泡的运动可以看成是______运动.
28.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眼睛
如图甲是人的眼睛的结构图,它很像一架照相机.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12.不同物体吸收太阳辐射能力不同,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于是,他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涂上不同颜色放在太阳底下,测出相同时间内物升高的温度,就“小明认为它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猜想假设B. 提出问题C. 进行实验D. 分析论证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吹气,使其发出声音.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______产生,通过______传入人耳的,改变试管内的水量,会使声音的______发生改变.
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睫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不能使晶状体恢复原状,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像落到了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眼镜加以矫正.近视程度越严重,戴的眼镜度数越大.眼镜的度数就是透镜焦距(以米为单位)的倒数的100倍.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题》附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题》附答案
A.AB和CD段
B.只有AC段
C.只有BC段
D.只有BD段
9.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的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A. 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 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2.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A. 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 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蜂蜡的熔化特点
23.一列长为200m 火车完全通过某隧道用时120s,全部在隧道中运行用时80s.则火车行驶的速度是____m/s,该隧道的长度是________m.
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48分.解答31题时应有解题过程)
24.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A'B'________;
CD. 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3.物理老师上课时声音洪亮,同学们听得都很清楚,这里的“洪亮”指的是声音的()
A. 响度大B. 音调高C. 音色优美D. 传播速度快
4.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3)如图甲中,同学在读数时发现P点有刚刚形成的水滴,此小水滴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
(4)图乙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使水沸腾,小明用的时间明显比小红用的时间要少许多,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测试卷》附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测试卷》附答案
B. 人感觉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60℃
C. 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约为0.5cm
D. 正常人心脏跳动频率为72Hz
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课本几个小实验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不同的力敲鼓,鼓声的音色变化
B. 向试管中吹气时,水量增加音调变低
C. 硬卡片划过梳齿,快划时音调低
D. 尺子伸出桌面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10.在观察碘升华的实验中,小刚同学将碘锤浸入开水加热,小明直接将碘锤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碘锤中都会出现碘蒸气,已知碘的熔点是114℃、沸点是184℃;水的沸点是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4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碘升华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B. 甲图中固态碘可能先变为液态,再由液态碘变为气态碘
(3)在某段区间测速路段,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丙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0.95s,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______m,汽车速度是______m/s(超声波速度是340m/s),用超声波信号测量汽车速度是利用了超声波______的特点.
D. 乙车的路程可能为36m
12.在完成课本隔着盛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看泥娃的实验后,路奕又把一支铅笔放在玻璃杯的一侧,透过杯子和水可以看到那支笔,如图所示,将铅笔由靠近玻璃杯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的过程中,观察到铅笔所成像基本不变的是
A.铅笔的长短
B.铅笔的笔尖朝向
C.铅笔的粗细
D.铅笔的长短和粗细
二、填空题
苏 科 版 物 理 八年 级上学 期
期末测 试 卷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模拟卷(附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模拟卷(附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模拟卷(附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起发出的声音C.城区部分道路禁鸣喇叭,这是用阻断噪声传播来减弱噪声的D.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2.如下短句或词语涉及到的知识与光的直线传播无关的是()A.立竿见影B.一叶障目C.三点对一线D.鱼翔浅底3.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B.八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C.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min4.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特大冰冻灾害,小明通过上网了解到护路工人往路面上撒盐,来避免路面结冰。

他认为撤盐后水的凝固点会降低,并用一个盛有盐的水杯和一个清水杯放进冰箱试了一下。

“试了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提问B.猜想C.实验D.得出结论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与镜面成30度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30度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C.“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D.筷子斜插入装满水的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会向下偏折6.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7.小理家准备买新房,他看到某开发商的广告称乘车从新楼盘到一家大型商场的时间只需3分钟。

据此你认为从新楼盘到该大型商场比较接近的路程是()A.200 m B.400 m C.2 000 m D.10 000 m8.如图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9.下列有关匀速直线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由运动时间决定B.汽车沿平直公路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均为1000米,则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C.根据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D.根据s=vt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正比10.夏季炎热的午后,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勤劳的环卫工人驾驶着洒水车以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在美丽的三水大道上,水不停的洒在地上,给人清凉的感觉。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模拟练习卷(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模拟练习卷(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模拟练习卷(Word版含解析)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小明同学在学习完课本上“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回到家中想用铁脸盆和水等材料来做这个实验,请帮助她完成探究报告.(1)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A.需要实验器材:铁脸盆、水、钢勺.B.在铁脸盆中装入适量的水,用钢勺轻敲铁脸盆,会发现铁脸盆中的水在跳动.C.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发现铁脸盆中的水跳动比步骤B中的水跳动________(选填“高”“低”或“不变”).(4)结论:通过分析,结合提出的问题,你能初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5)评估:你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探究什么问题____________?(写出探究的问题即可)【答案】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高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或音调高低与水多少有关吗?【解析】【分析】【详解】(2)本题所研究的问题是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因此,可以猜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根据实验现象可知,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发现铁脸盆中的水跳动比步骤B中的水跳动高;(4)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5) 因为实验中可以看到水的跳动,故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研究:声音怎样产生;另外在水盆中将入不同深度的水时,盆的振动频率会变化,所以还可以研究:音调高低与水的多少有关吗?2.王伟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随着弦长变长而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且通过计算可知,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乘积的大小________(选填“是”或“否”)变化的.估算出他有意留出的空格中应该填写的数据①应该是________,②应该是________.【答案】变小否35l495【解析】【分析】【详解】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随着弦长变长而变小;通过计算可知,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乘积都是264L,不发生变化;空格中应该填写的数据①应该是:26434405LL=,②应该是:264495815LL=3.小红是一个爱思考、爱观察的同学,有一次,在她欣赏了一场音乐会后,想到了如下问题,请你帮她回答一下:⑴琴声、歌声是通过传播到小红耳朵的;⑵小红能清楚的分辨出哪是提琴声、哪是小号声,原因是;⑶女高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高,男低音歌唱家演唱时声音的大。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模拟练习卷(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模拟练习卷(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模拟练习卷(Word版含解析)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发声的音箱上,感觉音箱在晃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1)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2)小明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3)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放在与抽气机连通的密闭玻璃瓶内.①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瓶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__.②分析实验现象,运用的科学方法可得出结论________.【答案】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变小真空不能传声【解析】(1) 小明把手放在发声的音箱上,感觉音箱在晃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都能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故可的结论:真空不能传声.点睛:利用转换法解答,把发声体的振动转换成一些较明显的小物体的振动.2.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猜想四: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松紧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1)为了验证_____,应选编号A,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_____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3)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_____.(4)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选编号B,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同组同学说不能证明以上猜想,其理论依据是没有采用_____的研究方法..(5)综上分析,同样用力时,琴弦的长短,横截面积,材料和松紧都影响弦振动的_____,因此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答案】二 A、B 55 控制变量法频率【解析】(1)因A、C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选编号A,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是为了验证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2)为验证猜想一,应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 B进行研究.(3)如果验证猜想三,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应控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而琴弦的材料不同,故应选B. D进行探究,则表格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55;(4)本实验中有三个变量,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即控制两个变量相同,研究与第三个变量的关系,编号B,C的两种规格的琴弦,材料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都不同,三个变量中有两个不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故不能证明以上猜想.(5)综上分析,同样用力时,琴弦的长短,横截面积,材料和松紧都影响弦振动的频率,因此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点睛:解决此类多因素问题时,常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当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3.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问题.(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ms.(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甲、乙均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一同学猜想“温度越高,声速越小”.他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如果的确是“温度越高,声速越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0;(2)不变;(3)变大【解析】试题分析:(1)因为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乙距离相等,时间相等;(2)由于乙和甲的距离是不变的,所以乙接收到的时间总是比甲晚一定的时间;(3)声速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在相同距离内,时间减少;解:(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小,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增加,故时间差也会变大;故答案为:(1)0;(2)不变;(3)变大.【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有关方面的内容,计算时要注意时间单位和路程单位的统一.4.探究影响音调的高低有关因素:装置事实如图(1)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入高度不同的水,来研究“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小组同学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fa(4)”“mi(3)”“ri”“do(1)”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接着小组同学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do(1)”“ri (2)”“mi(3)”“fa(4)”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由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步骤(1)同样的瓶子,如玻璃瓶甲,为什么向瓶口吹气发出“fa(4)”的音,而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则发出“do(1)”的音?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主要是由于______不同.(2)小组同学由两次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结论:______不同,音调不同.(3)接着,小组同学又用示波器来显示敲击丙、丁两瓶身时的振动波形图,如图(2)所示,其中图(a)是敲击______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图(b)是敲击______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同时,小组同学还发现由于两次敲击时的用力程度不同,从波形图上能反映出瓶身发出的响度也不同,其中敲击______瓶身的响度大(均填“丙”或“丁”)评价(4)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还得出可以用此实验的规律判断生活中一些实例的发声体.例如:吹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的声音,与上述______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提着水壶向热水瓶里灌开水听到的声音会发生改变,与上述______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均填“向瓶口吹气”或“用锤敲击瓶身”)【答案】振动物体频率丙丁丁向瓶口吹气向瓶口歇气【解析】【详解】[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的是由于瓶内空气的振动发出的,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子的外侧,声音是由瓶子和瓶内水的振动发声,振动物体不同;[2]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空气柱长度越短,其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子的外侧,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发声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3]由图(1)可知,丙比丁中水多,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子外侧时,丙中水多,振动的频率低,由图(2)可知,(a)的频率低,则(a)是敲击丙瓶身的振动波形图;[4]同理可知(b)是敲击丁瓶身的振动波形图;[5]由图(2)可知,(b)的振幅较大,说明敲击丁瓶身的响度大;[6]吹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的声音,是靠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音调的,与向瓶口吹气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7]提着水壶向热水瓶里灌开水时,随着水的灌入,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与向瓶口吹气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期末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现在大多数房屋的门窗玻璃是“双层中空(接近真空)”的,能起到“隔音保温”的作用.小明在敲玻璃时,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产生了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的想法.为此,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如图所示,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底端,把玻璃球A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B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②把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放手后让其撞击玻璃板,玻璃球A被弹开,在下表中记下玻璃球没斜面向上滚动的距离,共做3次.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②的实验.⑴实验时,把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橡胶球B与玻璃撞击时的________能保持不变;⑵受到橡胶球B的撞击后,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__来反映的;⑶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⑷中空双层玻璃具有“隔音和保温”作用,是因为①隔音:___________;②保暖:___________.【答案】速度玻璃球滚动的距离大小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幅度大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真空传导热量的能力比玻璃差【解析】解答:(1)根据控制变量法应保持橡胶球B与玻璃撞击时的动能相同,由于是同一个橡胶球,则应保持橡胶球B向左拉开“一定的高度”,从同一高度落下;(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4)两层玻璃之间接近真空,中空双层玻璃具有“隔音和保温”作用,①由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而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隔音效果;②由于真空传导热量的能力比玻璃差,所以这种窗户能起到较好的保温效果。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一、单选题1. 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一支新的中华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为5m/sC. 南京市冬季正常最低气温-30℃D. 做一遍中学生眼保健操的时间约需50s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B. 监测核爆炸的仪器是超声波的应用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 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3. 下列微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B. 分子、电子、质子、原子C. 原子核、电子、质子、分子D. 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4. 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的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细丝张开原因是带了异种电荷互相吸引B. 细丝张开的原因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C. 细丝带了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D. 细丝带上了电的实质是分子在物体间的转移5. 以上几幅图片中,说法正确的是()A. 草叶上的露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B. 山峰间的雾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C. 树枝上的霜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D. 冬天冰冻衣服晾干是凝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6. 如图所示,“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投影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其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手影——平面镜成像B. 摄影——光的反射C. 投影——凸透镜成像D. 倒影——光的折射7. 2017年4月22号我国“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以下列哪一个作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静止的A. 西昌卫星中心的发射塔架B. “天舟一号”飞船C. 海面上行驶的远洋观测船D. 地球8. 如图是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 t 图像,由图像可知:~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A. 720~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小B. 在05C. 前10秒,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同D. 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9. 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 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B. 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C. 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D. 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10. 如图使用共享单车需要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B.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C. 二维码是光源D. 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发生漫反射,白色部分发生镜面反射11. 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O可能是入射光线B. OC必定是反射光线C. OB可能是折射光线D. BO必定是入射光线12. 如图所示,小明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靠近书本,透过镜片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A. B. C. D.二、填空题13. 音乐会上听到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______ 产生的,琴声通过______ 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同时我们也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______ 不同.14. 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________,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对于流入市场的假币,人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________来辨别真伪.15. 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________ (选填“室内”或“室外”)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此过程中要________ (选填“吸”或“放”)热.16. 液体和空气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表面层,如图所示.由于液体分子做___________,表面层中就存在一些具有较大能量的分子,它们可以克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力,脱离液体跑到空气中去.其宏观表现就是液体的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17. 经党中央批准,自2018年1月1日起,由人民解放军担负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这是任务调整后,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观众看到仪仗队整齐的队伍由于光沿_____传播到观众的眼睛,五星红旗呈现出红色是红旗_________(填“吸收”或“反射”)红光的缘故.18. 如图所示,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角为________度;若入射光线方向保持不变,平面镜绕O点逆时针转动10度,则新的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___________度.19. 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________ (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__ (填“虚”或“实”)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________ (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20. 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分相当于一个______,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______(填“实”或“虚”)像,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________(写一种).21. 小王开车去上海,在平直的公路上,轿车匀速行驶,速度表如图甲所示,小林某一时刻看窗外,恰好看到如图乙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则从标志牌到上海还需___________min.22. 小华站在挂在墙上的大穿衣镜前,距穿衣镜0.5m的位置通过看自己在镜中的像整理服饰,则她与她的m s的速度沿着与镜子平行的方向行走了2s后,她与她的像之间的像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m;若她以1/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_m.23. 如图所示是人们在实验室常用的三种测量仪器,请你读出它们的示数.(1)图甲为用刻度尺测量一物块的长度,则物块的长度为_____cm.(2)图乙中温度计所示温度是_____℃.(3)图丙秒表的读数为_____ s.三、实验探究题24. 课堂上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首先我们剪下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1)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可根据原理________.(2)在测量过程中,发现________(填“路程”或“时间” )较难准确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________或换用锥角较________(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测量.25.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1)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________ 填“A”或“B” 套装置.(2)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_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 .图________ 填“D”或“E” 所示的情形表示水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写一个即可.26.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垂直于镜面且可绕ON转动.(1)如图(a),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_______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________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_的.(3)如图(b),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__________(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2若有“茶色”或“无色透明”玻璃板,最好选用__________玻璃板(填“茶色”或“无色透明”)进行实验.()3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填“前侧”或“后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___________(填“变大”或“不变”或“变小”).()5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像.28. 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___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用_________(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__℃,熔化过程要继续_________热.29. 在利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1小明同学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同一高度后,保持烛焰和凸透镜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光屏如图甲所示放置时,在光屏上恰成一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填“放大镜”或“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3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___________(填“上”或“下”)移,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若蜡烛、光屏不动,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___(填“上”或“下”)移.()4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蜡烛向(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__________.()6小红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图乙所示,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7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_________(填“凸透镜”或“远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方向移动光屏,因为远视眼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作用.30. “扔纸飞机”是民间传统游戏,某兴趣小组同学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除了与发射速度的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纸飞机大小、材料和发射角度等因素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组成员将打印纸和旧报纸裁成不同面积的纸张,制作了相同形状的纸飞机若干个,利用固定在室内某一位置的简易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表一.()1为探究纸飞机的飞行距离与纸飞机材料的关系,应选择表一中的实验序号_______进行实验.()2综合表一信息,分析该实验中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3若要寻找纸飞机最大飞行距离的发射角度,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如何设置发射角度进行进一步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组成员又制作了三架形状相同的纸飞机,用该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进行实验,实验要求如表二.若甲、乙、丙这三架纸飞机飞行距离分别为s甲、s乙、s丙,请预测它们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从大到小排列).表二:三架纸飞机实验要求四、作图题31. 如图甲,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32. 如图,画出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图(O 为光心,F 为焦点)()33. 如图丙,A图是一物体运动的v t-图像,请在B图中作出其对应的s t-图像五、计算题34. 某一时期,扬州开往黄山的K221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列车由扬州开往黄山路段的平均速度.()2假如列车用第一问中的速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已知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0221,次特快列车有m KS11节车厢共长190m,求列车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多少´答案与解析一、单选题1. 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一支新的中华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为5m/sC. 南京市冬季正常最低气温为-30℃D. 做一遍中学生眼保健操的时间约需50s【答案】A【解析】解答:A.新铅笔的长度略小于20cm,在18cm左右,故A符合实际;B.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13.6m/s≈1.1m/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C. 仪征市冬季正常最低气温为5 ℃,故C不符合实际;D. 中小学课间一般时间在10min左右,中学生做一遍中学生眼保健操的时间约需5min,故D不符合实际;故选B.点睛: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B. 监测核爆炸的仪器是超声波的应用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 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答案】D【解析】解答:A. 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错误;B. 核爆炸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因此监测核爆炸是利用次声波工作的,故B错误;C.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故C错误;D.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故选D.点睛:(1)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2)核爆炸时产生次声波;(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 下列微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B. 分子、电子、质子、原子C. 原子核、电子、质子、分子D. 分子、原子、电子、原子核【答案】A【解析】解答:微观粒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故选A.点睛:此题根据我们对微观世界: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尺度的认识来作答.4. 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的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细丝张开的原因是带了异种电荷互相吸引B. 细丝张开的原因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C. 细丝带了电是通过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D. 细丝带上了电的实质是分子在物体间的转移【答案】B【解析】【详解】用干燥的手从上到下捋塑料绳,由于摩擦起电,使塑料绳带上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斥使细丝张开了.故A错误,B正确;C、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C错误.D、细丝带上了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的转移,D错误.5. 以上几幅图片中,说法正确的是()A. 草叶上的露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出热量B. 山峰间的雾是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C. 树枝上的霜是凝固现象,需要放出热量D. 冬天冰冻衣服晾干是凝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A.草叶上的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B.山峰间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C.树枝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D.冰冻的衣服晾干,是冰吸收热量升华成为水蒸气,此选项错误.故选A.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6. 如图所示,“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的“手影”、留下美好记忆照片的“摄影”、投影机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等,其中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 手影——平面镜成像B. 摄影——光的反射C. 投影——凸透镜成像D. 倒影——光的折射【答案】C【解析】【分析】光现象辨识.【详解】A.手影是影子,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光照不到的暗区叫影子,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是平面镜成像,A错误;B.摄像机摄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进行工作的,是光的折射,B错误;C.投影机投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C正确;D.岸上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其原理是光的反射,D错误. 【点睛】失分原因:一是对光现象辨识不清;二是不会用光现象知识解释生活现象.7. 2017年4月22号我国“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后,以下列哪一个作为参照物,“天宫二号”是静止的A. 西昌卫星中心的发射塔架B. “天舟一号”飞船C. 海面上行驶的远洋观测船D. 地球【答案】B【解析】解答:“天舟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要实现成功对接,必须是相对静止,才容易对接,所以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相同,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处于相对静止状态.A. 以发射塔架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A不符合题意;B. 相对于“天舟一号”飞船,”天宫二号”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B符合题意;C. 以海面上行驶的远洋观测船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D. 以地球为参照物,“天宫二号”的位置不断变化,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8. 如图是甲、乙两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的小车的s t 图像,由图像可知:~秒钟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A. 720~秒时间内,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小B. 在05C. 前10秒,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同D. 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大【答案】C【解析】解答:A. 乙车在7∼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乙车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B.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0∼5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两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小于乙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B错误;C. 由图象看出两车在10s末相遇,即第10秒时,甲车追上乙车,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所以前10秒的平均速度相同,故C正确;D. 由图象看出甲车在5s末的路程10m,乙车在5s末的路程15m,所以在5s末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错误.故选C.点睛:(1)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2)由图知,两车在10s末相遇.(3)在s-t图象中,一条过原点的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车的运动速度;(4)根据图象读出5s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9. 如图,把装有水的酒杯放在桌上,用润湿的手指摩擦杯口边缘使其发声,改变水量发现发出的声音不同.对此同学们提出四个问题,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A. 手指摩擦为什么能使杯发出不同声音?B. 声音是由水振动产生的吗?C. 音调为什么会随水量变化而变化D. 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如图的实验中,当用手指润湿后沿着杯口边缘摩擦时,是杯子和水发生了振动,当水量越大时,杯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可以得出杯中的水量越大,音调越低,水量越小,音调越高.由题意可知,这里的“声音不同”是指音调,则应围绕音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即探究“音调和水量多少有什么关系?”是最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故选D.10. 如图使用共享单车需要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B. 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C. 二维码是光源D. 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发生漫反射,白色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答案】B【解析】解答:AB、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物体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B正确;C. 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D. 当扫描黑白相间的条纹时,黑色条纹吸收所有光线,故黑色条纹不反射色光,而白色条纹能够反射所有色光,故D错误.故选B.点睛: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如果物体能吸收所有的光,物体是黑色,如果物体反射所有的光,物体是白色.11. 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AO可能是入射光线B. OC必定是反射光线C. OB可能是折射光线D. BO必定是入射光线【答案】C【解析】解答:A. AO可能是入射光线,则OB为反射光线,OC折射光线,而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 故A错误;B. OC是反射光线,AO可能是入射光线,则OB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故B错误;C. 如果CO是入射光线,则OA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并且遵守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故C正确.D、如果B0是入射光线,则OA为反射光线,OC折射光线,而折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故D错误;故选C.点睛: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12. 如图所示,小明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靠近书本,透过镜片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A. B. C. D.【答案】A【解析】【详解】玻璃杯竖着贴近鹦鹉图片时,起到放大镜的作用,鹦鹉图片通过玻璃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对于圆柱形的容器来讲,其放大的效果是横向变长,而纵向不变,故只有A显示的像是符合要求的,故选A.二、填空题13. 音乐会上听到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______产生的,琴声通过______传播到我们的耳朵,同时我们也能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______不同.【答案】(1). 振动(2). 空气(3). 音色【解析】试题分析:小提琴所产生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中,使我们听到声音,人们分辨不同的声音主要是靠声音的音色不同.【考点定位】声现象14. 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________,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对于流入市场的假币,人们常借助验钞机发出的________来辨别真伪.【答案】(1). 红外线(2). 紫外线【解析】【详解】家中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的,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附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附答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苏科版八年级物理试题一、选择题1.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2.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A.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0mmB. 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37 ℃C. 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4km/hD. 人耳不能听到0dB的声音3. 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 它是水蒸气,a处较淡B. 它是水蒸气,b处较淡C. 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D. 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4. 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A.浸入开水中B.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C. 放入冰水混合物中D. 至于常温下的空气中5.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 甲物质的熔点为210℃C. 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 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6. 【2016·宿迁卷】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A. 小孔成像B. 水中倒影C. 手影游戏D. 树下阴影7.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白光是单色光B. 五星红旗是红色的,因为它能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C. 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是光源D.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8. 共享单车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使用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得验证后自动开锁即可使用,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B. 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C. 车牌上的二维码是光源D. 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发生漫反射,白色部分发生镜面反射9. 如图中,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A. 保持在原来的位置B. 远离透镜C. 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D. 靠近透镜10.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它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成功降落于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篇章.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下落过程中,以下列哪一物体为参照物,着陆器是静止的A. 地球B. 月球C. 巡视器D. 太阳11. 列车以4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它完全通过长1600 m 铁路桥,共花时50 s ,则该列车完全在铁路桥上通行的时间为多少? A. 20sB. 30sC. 40 sD. 60s12. 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改变书本到玻璃杯的距离,他所能看到的像可能是A. 甲、乙、丙B. 乙、丙C. 甲、丙、丁D. 甲、丁二、填空题13. 高邮大力推进城市书房建设,书房内禁止大声喧哗,这是在_______处控制噪声,在书房内翻阅纸张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_产生的,书房内还配置了自助式消毒机,这是利用_______(红外线/紫外线)消毒灭菌的.14. 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__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15. 今年入冬以来,高邮经历了雾霾天气,常见的雾是属于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PM2.5直径最大为_______cm ,请你提出一条减少PM2.5产生的建议:_________.16. 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叫_____的不可见光,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它具有____效应.如果不把遥控器对着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对着墙壁调整角度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利用了光的____.彩色电视画面上的色彩是由____三种色光混合而成.17. 如图所示,当敲响乙音叉时,观察到与甲音叉接触的乒乓球将会_________, 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_________.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18.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_,入射角等于_______度,分界面的_______侧是玻璃.19. 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 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______形成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后者是由于鱼缸的______侧部分(填"左"或"右")相当于______而形成的虚像.20. 如图所示,“80”表示前方限速_______.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看到这个标志牌处到达南京,汽车最快需_______min .21. 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运动的s-t图象,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甲的速度为_______m/s;以甲为参照物,乙是的_______(静止/运动);当时间t=_______s时,两车相距8m.三、解答题22. 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ˊBˊ.23.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玻璃砖AB面垂直射入,折射后从玻璃砖AC面射出, 请画出这束光在AC面发生折射的光路图.24. 请将图中的光路图补充完整.()25. 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某次高铁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站名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到站时刻7:25 7:42 7:58 8:40发车时刻7:00 7:27 7:44 8:00路程/km 0 84 126 165 300根据高铁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高铁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2)高铁从苏州到无锡和从常州到南京,哪一路段运行得较快?(通过计算说明)26.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不少场所的装修会考虑声学吸音效果.小明同学想比较几种常见装修材料的吸音性能,他找来四种小块材料(聚酯棉、软木、泡沫和海绵),进行了图甲所示实验:桌面上放一个玻璃杯,在玻璃杯下分别放上待测试的小块材料,将悬挂在细线下的小球拉到同一高度释放去敲击玻璃杯,仔细比较玻璃杯发出的声音大小.(1)为控制实验过程中敲击玻璃杯的力大小相同,小明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2)小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你认为表中空格处应填入_____________;材料种类聚酯棉软木泡沫海绵玻璃杯发声大小最小最大较大较小最强最弱较弱较强(3)小明实验中的四种材料,仅从吸音性能的角度考虑,最适合隔音墙装修的是_________;(4)你认为影响吸音性能的因素除了材料的种类,可能还有材料的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5)小明实验时用如图乙所示的两根细绳悬挂小球,而不用一根细绳,其好处是___________.27. 如图甲,是某小组进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装置.(1)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利用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加热时应使用酒精灯的_______(内焰/外焰/焰心)加热;(2)在组装图甲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3)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烧杯中的水温为_______℃;(4)图丙是该小组同学画出的实验中不同时刻的气泡情况,则图丙中_______(A/B)是水沸腾时的气泡变化情况;(5)小明和小红分别利用质量相等的水按图甲装置同时进行实验,正确操作和读数,却得出了如图丁所示的两个不同的图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6)从图像丁可以看出,小明和小红实验中水的沸点是_______℃,为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28.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2)实验时应选较_______(厚/薄)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3)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_______(前面/后面)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4)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_______(变小/变大/不变);(5)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_像;(6)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___(能/不能)看见蜡烛A的像.2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红上午上课前,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让太阳光照射到凸透镜上,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红认为此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小强却说,这个距离不是凸透镜的焦距,其理由是___________;(2)小红改变方案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3)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_______;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_反射;(4)小红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___;(5)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_______(A/B/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30. 在“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的活动中.(1)如图甲所示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一个扇形,做成图乙所示的A、B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图中的_______(乙/丙)所示的位置;(2)观察纸锥下落的快慢时,小明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到地面的先后;你也可以比较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_________所运动的距离;(3)在接下来的“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发现_________(下落的时间/下落的路程)较难测出,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_________或选择图乙中的纸锥_________(A/B)进行实验.(4)实验过程中,善于思考的小华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不仅与纸锥的锥角有关,还可能与_______有关,因此要研究纸锥下落的快慢与纸锥的锥角的关系,发现参照图示方法做成的两个纸锥不符合实验要求,可改进的措施是____________.3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潜艇的“耳目”﹣﹣声呐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kHz到_________kHz;(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_____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_______m;(3)在月球上______(能/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答案】B【解析】【详解】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发声体本身决定的特征);题目中的“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即强弱),也就是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2. 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A.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70mmB. 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约为37 ℃C. 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4km/hD. 人耳不能听到0dB的声音【答案】C【解析】【详解】A.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接近成年人,在170cm=1700mm左右,不符合题意;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在23℃左右,不符合题意;C.人的正常步行速度在1.1m/s=1.1×3.6km/h≈4km/h左右,符合题意;D.0dB是人刚好能够听到的听觉下限,不符合题意.3. 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 它是水蒸气,a处较淡B. 它是水蒸气,b处较淡C. 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D. 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答案】D【解析】【详解】水蒸气是无色的透明的,所以是看不见的,故水烧开后壶嘴周围的“白气”是小水滴,而这些小水滴是从水壶里冒出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而液化需要放热,放热越多液化成的水滴也就越多,“白气”也就越浓,由于a处比b处离壶嘴较远,温度更低,a处水蒸气更容易放热,更容易液化,所以a处“白气”也就越浓.故选D.4. 在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很快的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合适的是(碘的熔点是113.7℃,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A. 浸入开水中B. 用酒精灯外焰加热C. 放入冰水混合物中D. 至于常温下的空气中【答案】A【解析】【详解】AB、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这样碘容易发生熔化和沸腾现象,不利于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是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所以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可以确保碘不会熔化.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CD、将被密封的碘颗粒放入冰水混合物或在常温下观察碘升华,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故C、D不符合题意.5.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 甲物质的熔点为210℃C. 乙物质在BC 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 乙物质在BC 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答案】C 【解析】【详解】A 、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 错误; B 、分析图象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甲没有熔点,故B 错误;C 、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 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 正确;D 、乙物质在BC 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 错误. 6. 【2016·宿迁卷】下列光现象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A. 小孔成像B. 水中倒影C. 手影游戏D. 树下阴影【答案】B 【解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是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手影游戏和树下阴影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与日食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B 项,故选B .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7. 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白光是单色光B. 五星红旗是红色的,因为它能吸收红光,反射其它色光C. 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是光源D.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 【答案】D【解析】【详解】A.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复合而成,白光是复色光,故A错误;B.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它反射了红光,吸收了其它色光,故B错误;C.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发生了漫反射,屏幕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105km/s,故D正确.8. 共享单车极大地便利了市民的出行,使用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得验证后自动开锁即可使用,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B. 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凹透镜C. 车牌上的二维码是光源D. 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发生漫反射,白色部分发生镜面反射【答案】A【解析】【详解】A.照相机的原理,物体到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故A正确;B.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故B错误;C.车牌上的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C错误;D.白色部分可以反射所有色光,是漫反射,黑色部分可以吸收所有色光,不反射光,故D错误.9. 如图中,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A. 保持在原来的位置B. 远离透镜C. 靠近透镜和远离透镜都可以D. 靠近透镜【答案】D【解析】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使经过透镜的光线发散,像向后移动.若“取”下近视眼镜,像会向光屏前移动,为使光屏上的像清晰,在保持烛焰和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该将光屏靠近透镜,故选D.10.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它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成功降落于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篇章.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下落过程中,以下列哪一物体为参照物,着陆器是静止的A. 地球B. 月球C. 巡视器D. 太阳【答案】C【解析】【分析】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所选的参照物,如果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则运动,如果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则静止.【详解】嫦娥四号探测器(它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 成功降落于月球背在下落过程中,而以地球,太阳,月亮为参照物,位置都发生变化, 探测器是运动的.而以巡视器为参照物, 着陆器是静止的.故选C.11. 列车以4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已知它完全通过长1600 m铁路桥,共花时50 s,则该列车完全在铁路桥上通行的时间为多少?A. 20sB. 30sC. 40 sD. 60s【答案】B【解析】【详解】设列车长为L,则它完全通过长1600 m铁路桥所行驶的距离s=1600m+L,由vst可得,1600m+L=vt=40m/s×50s=2000m所以,列车长L=400m列车完全在铁路桥上通行的路程s’=1600m-400m=1200m,由vst=可得,该列车完全在铁路桥上通行的时间为12003040/s mt s v m s'=='=故B正确为答案.12. 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改变书本到玻璃杯的距离,他所能看到的像可能是A. 甲、乙、丙B. 乙、丙C. 甲、丙、丁D. 甲、丁【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左右方向的玻璃杯面是一个弧形样子,中间厚边缘薄,与凸透镜一样,所以是左右方向发生变化;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即左右变大,上下不变,故甲可能是,丙不可能;凸透镜不会成正立、缩小的实像,故乙不可能;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即左右颠倒;故丁可能.故选D.二、填空题13. 高邮大力推进城市书房建设,书房内禁止大声喧哗,这是在_______处控制噪声,在书房内翻阅纸张的声音是由纸张的_______产生的,书房内还配置了自助式消毒机,这是利用_______(红外线/紫外线)消毒灭菌的.【答案】(1). 声源(2). 振动(3). 紫外线【解析】【详解】[1]房内禁止大声喧哗,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书房内翻阅纸张的声音是由纸张的振动产生的;[3]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所以消毒机利用紫外线来杀菌消毒.14. 北方冬天的清晨,我们经常看到玻璃窗上有美丽的“冰花”,这是_______(选填“室内”或“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答案】(1). 室内(2). 凝华【解析】【详解】北方冬天的清晨,玻璃上有“冰花”,是固体小冰晶,是由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15. 今年入冬以来,高邮经历了雾霾天气,常见的雾是属于___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直径最大为_______cm,请你提出一条减少PM2.5产生的建议:_________.【答案】(1). 液化(2). 2.5×10-4(3). 详见解析【解析】【详解】[1]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为小水珠,是液化;[2]PM2.5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直径最大为2.5μm=2.5×10-4cm;[3]少开车、对工厂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多植树造林等可以改善空气质量.16. 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叫_____的不可见光,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它具有____效应.如果不把遥控器对着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对着墙壁调整角度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利用了光的____.彩色电视画面上的色彩是由____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答案】(1). 红外线(2). 热(3). 反射(4). 红绿蓝【解析】【详解】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叫红外线的不可见光,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它具有热效应.红外线以光波的性质直线传播,并且可以发生反射,如果不把遥控器对着电视机的控制窗口,而是对着墙壁调整角度,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彩色电视画面上的色彩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17. 如图所示,当敲响乙音叉时,观察到与甲音叉接触的乒乓球将会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_________.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答案】(1). 弹起(2). 能量(3). 显示音叉的振动(4). 转换法【解析】【详解】[1][2]当敲响音叉乙时,与音叉甲接触的乒乓球将会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也能说明声音可在空气中传播,还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3][4]借助乒乓球的振动来观察,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乒乓球的振动,这种探究方法就是“转换法”. 18. 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_,入射角等于_______度,分界面的_______侧是玻璃.【答案】(1). OG(2). 30 (3). 左【解析】【详解】[1]由图可知,∠BOE=60°,所以∠COE=90°-60°=30°,∠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CD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G 一定为折射光线,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2]由图可知,入射角为:∠COE =30°,[3]因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由玻璃进入空气.根据光由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知,AB左侧是玻璃.19. 如图所示,鱼缸中只有一条小鱼,而眼睛从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一条鱼的位置变浅,另一条鱼变大.前者是由于______形成的______像(填“实”或“虚”);后者是由于鱼缸的______侧部分(填"左"或"右")相当于______而形成的虚像.【答案】(1). 折射(2). 虚(3). 右(4). 凸透镜(放大镜)【解析】【详解】我们看到的第一条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一个虚像;我们看到的另一条鱼变大,这是因为鱼缸的左侧部分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鱼恰好在焦距以内,所以成一个。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卷》(带答案)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检测卷》(带答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B.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5km/sC. 初二物理课本的长约25cm D.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65℃2. 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 A. B. C. D.3. 毛泽东诗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冬季中华大地的北国风光,下列现象中与“雪”的形成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 冰冻的衣服变干B. 深秋大雾弥漫C. 中国北方冬季树枝上的雾凇D. 铁水浇铸成零件4. 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小亮注意到发令台上有一块“板子”,如图所示,关于这块板子的作用,他做了如下猜想,其中正确的是:A. 主要用来反射发令枪的枪声,所以必须正对着终点计时裁判的方向B. 主要用来衬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所以应该是深色或黑色的C. 主要用来减弱噪声,所以要把它放在看台和发令枪之间D. 主要用来遮阳,所以要把它放在裁判员的头的上方5. 如果用一块蓝色玻璃对着红字看,看到的字是()A. 红色B. 蓝色C. 紫色D. 黑色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沿主光轴由90cm处移至120cm处时(蜡烛图上未画出),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的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他再将蜡烛在光具座上沿主光轴移至135cm处,移动光屏再现一清晰的像,则屏上的像一定是()A. 缩小的像B. 等大的像C. 放大的像D. 正立的像7. 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5m.如图,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s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A. 30km/hB. 70km/hC. 100km/hD. 120km/h8. PM2.5是雾霾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 2.5μm =2.5×10-5dmB. 2.5μm =2.5×10-3mC. 2.5μm =2.5×10-6cmD. 2.5μm = 2.5×10-9m9. 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火炬一定静止B. 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C. 乙火炬一定静止D. 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10. 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前2s内,小华跑得更快C. 8s内,小明的速度是6m/s D. 8s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二、填空题11. 小明在家里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他抬起不同的手指,通过改变其的长度,从而使笛声的________发生变化.12.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总是出现在窗玻璃的__________表面;响尾蛇导弹可以跟踪敌方飞机尾部高温气流辐射的__________,对其进行有效攻击;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能吸收绝大多数来自太阳的__________;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在农业灌溉中采用喷灌技术,或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比如新疆的坎儿井,好处就是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__________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13. 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 cm的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实验中他不慎用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此时光屏上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14.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最好选择在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便于_____;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观察到蜡烛的像将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5.为节能减排,许多地下车库采用光导照明系统,如图所示,采光罩采集的阳光进入内壁镀有高反射膜的导光管,经多次_____后,传导到漫射器,光经过它的_______(漫反射、折射)传播到出库的各个方向,漫射器应该用____________(凹凸不平、厚度均匀)的透明材料制成.三、作图题16. 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线状发光物体AB,请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_____.17.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刚好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入射到凸透镜上,请你作出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位置.四、计算题18. 小强正常步行时脉搏跳动72 次/min ,他从学校运动场的百米跑道的起点正常步行到终点,测出自己脉搏跳动了105 次.问:(1) 小强正常步行的速度是多少____?(2) 他从家里出发正常步行到学校门口,花去时间15min ,他家离校门口有多少路程_____?19. 小明坐在一列从苏州开往北京的动车上,看到窗外的景色十分美丽很开心.他想利用学到的物理知识来测量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正要匀速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小明坐在车上从上桥到离开桥,所用的时间是20s.则:(1)则动车的速度为多少_____?(2)已知车长200m,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为多少_____?(3)动车全部在桥上运动的时间为多少______?五、实验探究题20. 小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1)他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丙图的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_______.(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是__________℃.(3)在第2 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态,在第6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态.(4)小明认为该实验装置中没有用酒精灯加热,所以不能完成,他的想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 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21. 如图所示是小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操作过程.(1)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__________ .(2)实验时几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__________.(4)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__________透镜,将光屏__________透镜.(靠近/远离)(5)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靠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22. 如下图是一次测量遥控玩具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______测量,运动的时间用_____测量,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2)实验得到的数据:AB全程长为4m,通过全程的时间为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3)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________做匀速直线运动.(填“是”或“不是”)23. 小婷学习了光现象的知识后,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她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甲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针孔相机制作的原理是________.(2)小婷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如图乙所示.则她在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国旗的形状是图丙中的________.(3)小婷把针孔相机远离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4)若将针孔相机的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再用它看窗外景物,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________(改变/不变),说明小孔的形状________(影响/不影响)像的形状.24. 阅读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光的全反射一束激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保持入射点不动,改变入射角(每次增加0.2°),当入射角增大到引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发生这种现象时的入射角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角.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只发生反射,不发生折射.(1)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__________.(2)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__________.(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原因是______.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 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B.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5km/sC. 初二物理课本的长约25cmD.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65℃【答案】D【解析】A. 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A正确.B.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5km/s,B正确.C. 初二物理课本的长约25 cm,C正确.D.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35 ℃,D错误.故选D.2. 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A. B. C. D.【答案】D【解析】环境质量检测仪只能测量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D正确.故选D.3. 毛泽东诗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冬季中华大地的北国风光,下列现象中与“雪”的形成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 冰冻的衣服变干B. 深秋大雾弥漫C. 中国北方冬季树枝上的雾凇D. 铁水浇铸成零件【答案】C【解析】雪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A. 冰冻的衣服变干----升华.B. 深秋大雾弥漫----液化.C. 中国北方冬季树枝上的雾凇----凝华.D. 铁水浇铸成零件----凝固.故选C.4. 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小亮注意到发令台上有一块“板子”,如图所示,关于这块板子的作用,他做了如下猜想,其中正确的是:A. 主要用来反射发令枪的枪声,所以必须正对着终点计时裁判的方向B. 主要用来衬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所以应该是深色或黑色的C. 主要用来减弱噪声,所以要把它放在看台和发令枪之间D. 主要用来遮阳,所以要把它放在裁判员的头的上方【答案】B【解析】【详解】在赛场上终点计时员是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计时的,为了便于计时员清晰的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所以选用深色的板子来衬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故选B .5. 如果用一块蓝色玻璃对着红字看,看到的字是()A. 红色B. 蓝色C. 紫色D. 黑色【答案】D【解析】蓝色透明玻璃只能通过蓝色的光,其它色光都不能通过,红色的字只反射红色的光,蓝色的光被吸收,因此看到的字是黑色的.故选D.点睛:题考查了透明物体的颜色有它所能通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反射的色光决定的.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沿主光轴由90cm处移至120cm处时(蜡烛图上未画出),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的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他再将蜡烛在光具座上沿主光轴移至135cm处,移动光屏再现一清晰的像,则屏上的像一定是( )A. 缩小的像B. 等大的像C. 放大的像D. 正立的像【答案】A【解析】从“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90 cm 处移至距透镜120 cm 处时,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光屏上的像一直比较清晰”,即此时物距145?cm 120?cm 25?cm u =-=,像距5?cm v =,即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25?cm 2f >,即f 12.5?cm <;此时像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2f 5?cm f >>,即说明f 5?cm <;若他再将蜡烛在光具座上沿主光轴移至135 cm 处,即此时的物距145?cm 135?cm 10?cm u =-=,即一定处于2倍焦距以外,所以一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A .7. 一辆普通家用轿车的长约为5m .如图,某家用轿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过程中,用相机每隔0.5s 曝光一次得到的照片.拍照过程中,轿车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A. 30km/hB. 70km/hC. 100km/hD. 120km/h 【答案】B【解析】 由图可知,相机曝光了2次,轿车通过的总路程大概是4个车身长,1个车身长约为4.5 m ,所以,总路程S 4.5?m 418?m =⨯=,总时间0.5?s 21?s t =⨯=, 轿车的平均速度:18?m 18?m /s 64.8?km /h 1?sS v t ====. 故ACD 错误,B 正确.故选B.8. PM2.5是雾霾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 的颗粒物,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 2.5μm =2.5×10-5dmB. 2.5μm =2.5×10-3mC. 2.5μm =2.5×10-6cmD. 2.5μm = 2.5×10-9m【答案】A【解析】A、因为1μm=10-5dm,所以2.5μm=2.5×10-5dm.A正确.BD、因为1μm=10-6m,所以2.5μm=2.5×10-6m.B、D错误.C、因为1μm=10-4cm,所以2.5μm=2.5×10-4cm.C错误.故选A.9. 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甲火炬一定静止B. 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C. 乙火炬一定静止D. 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因为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么根据上面的国旗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甲火炬火焰向左,有三种可能:一是火炬不动,风把火焰刮向左;二是火炬向右运动,风相对于火炬向左,把火焰刮向左;三是火炬向左运动但运动的速度小于风速,此时风仍能把火焰刮向左.对于乙火炬来讲如果乙静止不动,那么火焰的方向应该和国旗相同,而现在的火焰的方向明显和旗子方向相反,如果乙向右运动,火焰只会更加向左偏.所以,乙一定向左运动,而且运动的速度比风速快,这样才会出现上图的情况.故选D .10. 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 前2s 内,小华跑得更快C. 8s 内,小明的速度是6m/sD. 8s 内,小明跑的路程更长【答案】B【解析】A 、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A 错误.B 、分析图象可知,在前2 s 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B 正确.C 、时间t=8 s ,由图象可知,路程S=40 m ,故小明的速度:40?5?m /s 8?S m v t s===,C 错误. D 、由图象可知,两人在8 s 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 m ,D 错误.故选B .二、填空题11. 小明在家里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________振动产生的,他抬起不同的手指,通过改变其的长度,从而使笛声的________发生变化.【答案】 (1). 空气柱 (2). 音调【解析】小明在家里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他抬起不同的手指,通过改变其的长度,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12.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结有冰花总是出现在窗玻璃的__________表面;响尾蛇导弹可以跟踪敌方飞机尾部高温气流辐射的__________,对其进行有效攻击;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能吸收绝大多数来自太阳的__________;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在农业灌溉中采用喷灌技术,或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比如新疆的坎儿井,好处就是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和__________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答案】(1). 内(2). 红外线(3). 紫外线(4). 渗漏【解析】玻璃窗上结有冰花是凝华现象,水屋内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在窗玻璃的内表面;响尾蛇导弹装有热能的灵敏感受器可以跟踪敌方飞机尾部高温气流辐射的红外线,对其进行有效攻击;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能吸收绝大多数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在农业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可以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减慢液体的蒸发,也能减慢水的渗漏.13. 小明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 cm的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__(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实验中他不慎用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此时光屏上________(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答案】(1). 缩小(2). 照相机(3). 不会【解析】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 cm,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 cm的位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手指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光屏上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物距u f14.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最好选择在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便于_____;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观察到蜡烛的像将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1). 较暗(2). 确定像的位置(3). 不变【解析】试题分析:蜡烛点燃时比较亮,在较暗环境中,烛焰和环境的对比度比较大,烛焰的像会更清晰;实验时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在察到蜡烛A的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蜡烛在玻璃板成虚像,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蜡烛像的大小不变.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15.为节能减排,许多地下车库采用光导照明系统,如图所示,采光罩采集的阳光进入内壁镀有高反射膜的导光管,经多次_____后,传导到漫射器,光经过它的_______(漫反射、折射)传播到出库的各个方向,漫射器应该用____________(凹凸不平、厚度均匀)的透明材料制成.【答案】反射漫反射凹凸不平【解析】【详解】光从光纤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经多次反射,从另一端射出,表面粗糙的反射是漫反射,它可以把平行光向各个方向反射出去,人在各个角度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而且接收的反射光不太强,采光罩采集的阳光进入内壁镀有高反射膜的导光管,经多次反射后,传导到漫射器,当光传导到漫射器时,发生折射,光向四处传播开来.三、作图题16. 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线状发光物体AB,请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_____.【答案】【解析】【详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的像,如下图所示:17. 如图所示,凸透镜的主光轴刚好与水面相平,F是凸透镜的焦点,一束与水面平行的光入射到凸透镜上,请你作出经凸透镜折射后进入水中光线的大致位置.【答案】【解析】【详解】平行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通过焦点,斜射向水中的光线进行入水中后会发生偏折,折射光是靠近法线的,如下图所示:四、计算题18. 小强正常步行时脉搏跳动72 次/min ,他从学校运动场的百米跑道的起点正常步行到终点,测出自己脉搏跳动了105 次.问:(1) 小强正常步行的速度是多少____?(2) 他从家里出发正常步行到学校门口,花去时间15min ,他家离校门口有多少路程_____?【答案】 (1). 1.26m/s (2). 1134m【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中的72次/分和105次,我们就可以算出该同学正常步行100 m 所用的时间;根据S v t=算出该同学的速度.(2)利用S vt =求路程.试题解析(1)该同学正常步100 m 所用的时间: 105? 1.46?min 87.6?s 72?/t =≈=次次分钟.小强正常步行的速度:100? 1.14?/s 87.6?S m v m t s==≈. (2)他家离校门口的路程:1.14?m/s 1560?s 1026?m S vt ==⨯⨯=.点睛:本题考查时间和速度的计算,要知道72次/分它表示脉搏1分钟跳72次.19. 小明坐在一列从苏州开往北京的动车上,看到窗外的景色十分美丽很开心.他想利用学到的物理知识来测量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正要匀速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 ,小明坐在车上从上桥到离开桥,所用的时间是20s .则:(1)则动车的速度为多少_____?(2)已知车长200m ,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为多少_____?(3)动车全部在桥上运动的时间为多少______?【答案】 (1). 50m/s (2). 24s (3). 16s【解析】试题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S v t=可求速度. (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等于桥长和车长之和. (3)动车全部在桥上通过的距离为桥长减去车长,利用S t v =可求出动车全部在桥上运动的时间. 试题解析(1)动车的速度:1000?m 50?m /s 20?sS v t ===. (2)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S S S 1000?m 200?m 1200?m 总车=+=+=.(3)动车全部在桥上通过的距离:S S S 1000?m 200?m 800?m =-=-=全车.动车全部在桥上运动的时间:800?16?s 50?m /sS m t v ===全全.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常见题目.五、实验探究题20. 小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1)他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丙图的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_______.(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是__________℃.(3)在第2 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态,在第6min 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态.(4)小明认为该实验装置中没有用酒精灯加热,所以不能完成,他的想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 你的观点是:__________.【答案】 (1). 见解析 (2). -3 (3). 固 (4). 固液共存 (5). 不正确 (6). 一般情况下室温都高于0℃,冰可以从空气中吸热熔化【解析】(1)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2)由图知,液面在零刻度的下方,所以温度是零下,每一个大格代表10 ℃,每一个小格代表1 ℃,示数是:-3℃;(3)由数据知,在第2 min 时,该物质的温度为-4 ℃,还未开始熔化,处于固态;在第6 min 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混合态.(4)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冰的熔点为0 ℃,由于环境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冰在熔化过程中可不断吸热完成熔化过程,所以该实验不用酒精灯也可以完成.点睛:本题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考查了图象的画法、温度计的读数及热传递及熔化条件的应用. 21. 如图所示是小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操作过程.(1)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__________ .(2)实验时几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3)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__________.(4)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将蜡烛__________透镜,将光屏__________透镜.(靠近/远离)(5)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靠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答案】 (1). 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 正立放大的虚像 (3). 靠近 (4). 远离 (5). 远离【解析】(1)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3)由表格第4次数据,u 5?cm f <,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所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4)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应将蜡烛靠近透镜,光屏远离透镜移动.(5)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果此时把近视眼镜放在该凸透镜前,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延迟会聚,所以要想接到清晰的像,光屏要远离透镜. 点睛: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要解决有关凸透镜成像的问题,首先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并自己进行总结一些规律性的知识.22. 如下图是一次测量遥控玩具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______测量,运动的时间用_____测量,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2)实验得到的数据:AB全程长为4m,通过全程的时间为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m/s.(3)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________做匀速直线运动.(填“是”或“不是”)【答案】(1). 刻度尺(2). 秒表(3).s vt =(4). 0.4(5). 0.5(6). 不是【解析】(1)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运动的时间用停表测量,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st=.(2)已知AB全程长4 m,通过全程的时间为8 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为3 s,则通过后半程的时间t后=t-t前=8s-3s=5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220.4/5smv m st s===后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4v0.5/8s mm st s===.(3)由实验结果可知,小车的速度是变化的,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3. 小婷学习了光现象的知识后,动手制作简易的针孔相机,她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如图甲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针孔相机制作的原理是________.(2)小婷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如图乙所示.则她在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国旗的形状是图丙中的________.(3)小婷把针孔相机远离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4)若将针孔相机的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再用它看窗外景物,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________(改变/不变),说明小孔的形状________(影响/不影响)像的形状.。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带答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1.一束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在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如图所示。

据此可知,一束红紫复色光沿AO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发生折射,光路可能正确的是()A.B.C.D.2.如图甲所示,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为a',现将该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至图乙所示位置。

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A.不成像,物体不在平面镜正前方了B.能成像,像下移距离与平面镜下移距离相同C.能成像,像同时上移D.能成像,像在原来位置3.如图所示,a'是蜡烛a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现竖直向下移动平面镜,则蜡烛a在平面镜中()A.不会再成像B.仍成像,像在原处C.仍成像,像下移的距离是平面镜的两倍D.仍成像,像会随平面镜一起下移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将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减少20度,则反射角减少20度B.如果甲可以在镜子中看到乙的眼睛,则乙一定能通过平面镜看到甲的眼睛C.光垂直照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为90度D.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见桌椅,是因为漫反射不遵循反射定律5.如图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平面镜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纸板ENF垂直于平面镜放置B.一束光贴纸板沿EO入射,用刻度尺量出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C.多次改变入射角观察反射角,确定“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结论D.把纸板NOF前后折转,证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6.中秋佳节,人们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锣、鼓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而唢呐的声音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人们通过音色来分辨锣、鼓、唢呐的声音C.唢呐做成喇叭形状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D.锣、鼓、唢呐的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7.当学校广播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的女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韩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歌手声音的()A .音调不同B .响度不同C .音色不同D .声速不同8.下面一些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人的心跳声和呼吸声,听诊器能起到改变这些声音音色的作用B .用B 超检查病人内脏时,是利用了次声波传播时能量损失小的特点C .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阻断噪声的传播D .利用超声波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9.下列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⑤将钢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比较两次的不同A .①②⑤B .①②④C .②③⑤D .①③④ 10.2020年10月份第15届校运会的百米比赛中,甲同学跑完100m 时,乙同学总是还差4m 到终点,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之比为25∶24,若甲同学往后退4m 后比赛,甲同学先到达终点B .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之比为25∶24,若乙同学往前进4m 后比赛,乙同学先到达终点C .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之比为24∶25,若甲同学往后退1m 后比赛,甲同学先到达终点D .甲、乙两同学的速度之比为25∶24,若甲同学往后退4m 后比赛,他们可以同时到达终点11.下列物体的长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A .一枚硬币的厚度为5mmB .乒乓球的直径为10cmC .物理教科书的宽度为18dmD .课桌的高度为0.8m12.生活中的很多热现象可以用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体温计给发烧病人测量体温后放在o 20C 的室内,体温计一直显示着o 39C 的示数,说明水银这种物质具有“热胀冷不缩“的反常特性B .课本上说,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o 0C ,弦外之音,就可以解读为:冰的熔点与气压有关C .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带走热量D .湿衣服挂在阴凉处也能变干,是因为蒸发可在任何温度下发生二、填空题13.如图所示,一束与界面成55°角的光线射到点O 时,入射角是______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检测卷六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人就一定会听到声音
B.次声波与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不等
C.考场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人能听到的声音,都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2.下列估测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夏天扬州室外温度约为10℃
B.成人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g
D.中学生身高约为170mm
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对O℃的冰缓慢持续加热到全部变成100℃的水蒸气,下列所示的四个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A. B. C. D.
4.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小亮注意到发令台上有一块“板子”,如图所示。

关于这块板子的作用,他做了如下猜想,其中正确的是()
A.主要用来反射发令枪的枪声,所以必须正对着终点计时裁判的方向
B.主要用来衬托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所以应该是深色或黑色的
C.主要用来减弱噪声,所以要把它放在看台和发令枪之间
D.主要用来遮阳,所以要把它放在裁判员的头的上方
5.下列光现象中,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城市里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
B.小孔成像
C.太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
D.“日食”的形成
6.人眼看到的下列现象中,不是虚像的是()
A.阳光穿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清晰亮斑
B.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
C.从侧面看到的圆形鱼缸中的鱼
D.海市蜃楼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

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
8.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相同时间内,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空2分,共36分)
9.(4分)小明家楼上的孩子正在拉小提琴,优美的琴声是由琴弦的__ _产生的.琴声悦耳动听,这是声音在传递__ _(信息/能量).
10.(2分)炎热的暑假里,小华在家写作业,汗流不止,于是他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她感到凉快的原因是__ _______。

11.(6分)古诗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 ___现象。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_现象。

12.(4分)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A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 __,要看到如图B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 _.
13.(4分)人耳(能/不能)听到次声波,原因是 .
14.(6分)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在两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反射角等于_____度,分界面的_____侧是玻璃.
15.(6分)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一光学元件,在圆筒左侧中心轴上放一光源S,圆筒右侧中心轴上垂直固定一光屏。

现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光源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时,光屏上第二次出现清晰像。

则此光学元件是_____透镜,第二次所成像的性质是
_____________(填"放大"、"等大"或"缩小"〉、___ _(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16.(4分)“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图4所示的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

该图片记录了在相等时间内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已知水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

根据图中弦的形状和分布可知蜻蜓当时是向________(填“左”或“右”)飞行的,且飞行速度比水波传播的速度______(快/慢)
三、解答题(本题包括2小题,每图4分,共8分)
17. 完成凸透镜的光路图.
18. 光射在水面上,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空2分,每图4分,共26分)
19.(4分)利用钢尺可以做“探究声音的特性”的实验:
①如图所示,用一只手将钢尺压在桌沿上,另一只手轻轻拨钢尺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动钢尺,听其响度,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____ 有关.
②如图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音调,实验可得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_____有关.
20.(8分)在“用天平测质量”的实验中,某同学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_______移至零刻度处。

如图所示,实验前,他应先向______调节平衡螺母(选填“左”或“右”),使天平水平平衡。

称量物体质量时,若加减砝码天平仍不能平衡,则应该移动____使天平平衡。

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称量物体的质量为___克。

33.(14分)如图甲所示,是小明“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
(1)实验时,小明将玻璃管翻转180°后,如图甲所示.他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才开始计时,这
是因为__ _.
(2)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_____(运动/静止)的.
(3)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s﹣t图象.
(4)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 _(正/反)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______(改变/不变)的.
(5)实验中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你的一个猜想:气泡上升的快慢与__ _有关.
五、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6分)
21. 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有空中落入水中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6cm,闪光灯每个0.1s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观察照片,根据此图片分析解答一下问题:
(1)小球从A位置到D位置的运动情况是_____
(2)小球从A位置到D位置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
(3)小球通过D点时的速度为多少m/s?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A
4.B
5.A
6.A
7.B
8.C
二、填空题
9.振动信息 10.汗液蒸发吸热 11.折射反射直线传播 12. 2f>U>f U<f
13.OG 30 AB 14.凸缩小实像 15.左快
三、作图题
16. 17.
四、实验探究题
18.(1)振幅 (2)频率
19.(1)游码 (2)右 (3)游码 (4)61.4
20.(1)开始是变速 (2)运动 (3)如图所示 (4)正不变 (5)气泡大小
五、计算题
21.(1)先减速后匀速 (2) 80cm/s (3)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