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险情应急抢险救援技术指导书
堰塞湖险情应急预案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抢险方案,包括应急排水、加 固堤防、疏浚引流等措施。
抢险技术实施
采用先进的抢险技术和设备,提高抢险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
抢险安全保障措施
1 2
安全预警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知周边居民和企业做好安 全防范工作,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场安全措施
在抢险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警戒线,采取必 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抢险人员的安全。
支援协调
负责支援请求的对接和协调工作, 确保支援力量及时到达现场。
04
04 堰塞湖抢险措施
抢险队伍组织与调度
抢险队伍组建
迅速组织具备抢险救灾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应急抢险队伍,包括水利、地质、工程 等领域的专家和工作人员。
抢险队伍调度
根据险情程度和抢险需要,合理调度抢险队伍,确保抢险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抢险物资准备与运
物资储备
提前储备足够的抢险物资,包括砂石、土料、水泥、木材、 钢管等,以及必要的救生设备和防护用品。
物资运输
确保抢险物资能够及时运送到抢险现场,协调交通部门和运 输单位,保障运输通道的畅通无阻。
抢险技术与方法
风险评估
对堰塞湖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了解其形成原因、规模、发展趋 势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预案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预案实施后,应从灾害应对效果、资源调配效率、社会影响等方 面对预案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专家评估、社会调查、数据 分析等。
评估结果反馈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对预案进行修订和 完善。
预案修订与完善
修订内容
根据预案效果评估结果,对预案进行针对性的修订和完善,以提高 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堰塞湖险情应急预案模板课件
应急预案的培训与演练
01
02
03
培训内容
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包 括应急预案的解读、应急 设备的操作、应急救援技 能等。
演练形式
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或实战 演练,提高应急人员的实 战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
演练评估
对演练过程进行全面评估 ,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 善和优化应急预案。
05
CHAPTER
对环境的破坏
堰塞湖溃坝后,洪水会冲刷下 游地区的土壤和植被,导致土 地侵蚀和生态环境破坏。
堰塞湖溃坝后,水流中的污染 物会随着洪水扩散到下游地区 ,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
堰塞湖溃坝后,洪水会淹没下 游地区的农田和森林,导致农 作物受损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对经济的影响
堰塞湖溃坝后,洪水会对下游地 区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 施造成影响,影响经济活动的正
06
CHAPTER
国际经验与教训
国际堰塞湖事件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国堰塞湖事件
总结词
这些案例都表明,堰塞湖事件具有突发性 和不可预测性,需要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 来应对。
案例四
某国堰塞湖事件
案例二
某国堰塞湖事件
案例三
某国堰塞湖事件
国际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经验一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
01
经验二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常进行。
堰塞湖溃坝后,洪水会淹没下游 地区的工业设施和商业场所,导
致经济损失和生产中断。
堰塞湖溃坝后,需要投入大量人 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灾后重建和
恢复工作,增加了经济负担。
03
CHAPTER
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预防灾害
01
制定应急预案可以提前预测可能 发生的灾害,并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堰塞湖应急处理技术
堰塞湖应急处理技术堰塞湖应急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可能的降低和排出堰塞湖内拦蓄的大量河水,保证堰塞湖的稳定与安全,保证抗震救灾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为下一步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保证。
1.基本原则对于地震导致的堰塞湖,由于蓄水可能会引发堆积体上游淹没或溃决,产生二次灾害,因此在及时做好堰塞湖安全检查的基础上,最大可能的降低堆积体前积水,以保证堆积体不溃决为原则,在保证堰塞湖不会产生次生灾害的条件下,再考虑综合治理措施。
2.现场应急检查(1)首先对造成堰塞湖的滑坡堆积体进行初步分析,包括堆积体的材料类型、颗粒组成、堆积规模、透水特征以及可能的拦蓄水量等。
(2)初步判断堆积体的安全稳定性,包括堆积体的抗滑稳定性和渗透破坏可能性,并判断溃决风险及可能造成的损失。
(3)结合短期降雨预报,判断近期可能的来水量,进行基本的洪水过程评估。
(4)综合上述基本判断,确定堆积体短期内的整体稳定性,确定应急治理方案。
如果能够保证堆积体的近期稳定性,则近期可以进行以降低水位为主的临时保坝措施,否则应及时疏通堆积体,放空蓄水,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3.应急处理技术对于高危型堰塞湖,应急治理的基本方式包括:(1)对于交通条件便利、易于机械化施工的堰塞湖,调动机械设备进场,通过爆破和机械施工等手段,开挖临时溢洪道或排水涵管(洞)降低湖内河水,或采用水泵抽排或倒虹吸的方式来降低湖内河水。
(2)对于地形条件差、环境恶劣、交通极其不便、人迹罕至的堰塞湖,由于不具备大型机械作业条件,难以调动必要的大型、重型机械设备进场以及实施大规模的爆破处理,可考虑一些轻型、便携的小设备进行钻孔和小批量多次爆破、配合人工作业的方式,从而实现有效降水或可控性溃决,减轻湖水骤溃导致的洪灾。
主要形式包括:○1人工开挖修建临时溢洪通道,降低水位;○2在人工开挖困难的条件下,采用小批量多次爆破的方法在堰顶炸开一个口子,以满足河水下泄的要求;○3在电力条件不满足的条件下,采用倒虹吸的方式或发电机等设备,抽排堰塞湖内河水,降低湖区淹没范围或滑坡坝溃决的可能;(3)进行监测预警,在所有工程应急措施难以实施,滑坡坝出现险情的情况下,及时通知上下游人员撤离,保障人民生命的安全。
堰塞湖应急处置的技术措施
第41卷第1期2010年1月人 民 长 江Yangtze RiverVol.41,No.1Jan.,2010收稿日期:2009-10-16作者简介:夏仲平,男,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10)01-0042-02堰塞湖应急处置的技术措施夏仲平(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武汉430010)摘要:以某堰塞湖的处置为例,对处置原则和处置措施进行了论述。
认为:首先应对堰塞湖进行了安全性评价,根据堰塞体所处河流多年水文资料,预测堰塞湖应急处置期间可能出现的最大来水量和水位,作为其风险评估的依据。
其次,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处置。
工程措施包括:堰塞体开渠泄洪、引流冲刷、拆除,上游垭口疏通排泄、湖水机械抽排、虹吸管抽排、新建泄洪洞等。
引流槽断面宜设计成窄深状,出口设置应有利于产生溯源冲刷。
非工程措施包括:应急避险范围确定、应急避险预案和应急避险保障。
对类似堰塞湖的处置具有参考作用。
关 键 词:技术措施;应急处置;处置措施;堰塞湖中图法分类号:P315.9 文献标志码:A 堰塞湖是由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堵塞河道所形成的湖泊。
堰塞湖规模按其库容分为大型、中型、小(1)型、小(2)型。
堰塞体危险级别根据堰塞湖规模、堰塞体物质组成、堰塞体高度等指标,分为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低危险。
堰塞体溃决损失严重性级别根据风险人口、重要城镇、公共或重要设施等指标,分为极严重、严重、较严重、一般。
堰塞湖风险等级根据堰塞体危险性级别和溃决损失严重性级别分为Ⅰ、Ⅱ、Ⅲ、Ⅳ级。
出现堰塞湖后,有关部门应及时进行应急处置,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堰塞湖应急处置是指采用工程和非工程应急措施,降低堰塞湖风险、减少灾害性损失的活动。
堰塞湖应急处置原则为:(1)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2)坚持安全、科学、快速的指导方针。
(3)坚持主动、及早、排险与避险相结合。
堰塞湖处置技术——绵远河小岗剑上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理
绵远河小岗剑上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理摘要:小岗剑上游堰塞湖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绵远河上游,受地震影响,交通中断,人员、设备、物资无法经公路运输到达排险现场,全部依靠空运和水上冲锋舟运输进场。
因无法进行机械化开挖施工,故采用人工裸露接触爆破拉槽在堰塞体顶形成泄流槽,并成功泄流,排除了小岗剑上堰塞湖险情。
关键词:堰塞湖人工爆破泄流槽施工组织排险1、险情概况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绵竹市汉旺镇沱江支流绵远河上游多处山体坍塌形成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尤其是位于小岗剑水电站上游约300米处形成的小岗剑上堰塞湖,坝体蓄水最大高度可达70m,堰塞湖最大蓄水量可达1100万m3。
绵远河上游河床来水量稳定在15m3/s,库容量以130万m3/d的速度增加。
堰塞湖一旦发生溃坝险情,将对下游汉旺镇、绵竹市乃至德阳市沿河村镇数十万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2、堰塞湖概况小岗剑上堰塞体地理位臵为东经104.13980°,北纬31.49302°。
堰塞河段谷坡高陡,河谷狭窄,为典型的“V”型谷,河道流向整体呈SN向。
基岩岩性为泥盆系唐王寨群(D3tn)厚层—巨厚层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地层产状N10—20°W/NE∠70—80°。
堰塞体横河向总体左岸低、右岸高,呈鼓丘状横亘在绵远河上,地形坡度可以分为3段:左侧堰体段宽约50m,地形平缓,坡度2—5°;中间段堰体宽约120m,地形坡度18—20°;右段堰体宽约100m,地形平缓,坡度0~5°。
堰体右岸为倒石堆和基岩岸坡。
顺河向下游地形坡度大约在25—30°之间,上游地形大部分已被堰塞湖水淹没。
堰塞体总体横河向长约250m,顺河向长约300m,高约70—120m,总方量约200万m3。
堰塞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孤、块碎石。
孤石一般1—3m,最大可达10余m,约占50%;块石一般30—60cm,约占25%;碎石一般10—20cm,约占10%;另有约占15%的砾石土等碎屑物质充填在孤、块碎石空隙之间。
堰塞湖抢险作业指导书
岩石等级
软石
次坚石
普坚石
特坚石
手风钻
8.5
6.3
4.5
3.0
液压潜孔钻
25.0
21.0
18.0
14.0
空压机的配置:使用全自动液压潜孔钻时不需配置空压机;使用手风钻时需配置空压机,空压机的配置数量可按下式估算:MK=MZ·FY/FP,式中MK——空压机的配置数量(台);MZ——钻机的配置总数量(台);FY——单台钻机的用风量(m3/台·min),见表1-3;FP——单台空压机的供风量(m3/台·min)。
以大块石为主
<15
根据还可根据堰塞湖处理条件、堰塞体上游汇流面积、水位上涨速度、堰塞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宽高比和堰塞体导常渗流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堰塞体危险级别。
第二节处理措施
1、以大块石为主的堰塞体处置措施
以大块石为主的堰塞体的施工方法主要取决于堰塞体所在位置的交通状况,如果交通没有中断,机械设备可以到达,对引流槽(泄流渠)则采用爆破与机械开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如果交通完全中断,钻孔机械、挖运机械等设备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到达,加之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溃决的可能性不断增加,时间每拖延一秒,危险就增加一分,抢险时间非常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用人工的方法显然不能及时排除危险,爆破就是形成引流槽或泄水渠的唯一手段,不仅要对堰塞体表面的大块石实施爆破(孤石爆破),还需炸出一个引流槽(泄流渠爆破),以控制湖内水位,达到降低险情的目的。
表1-3单台钻机的用风量表m3/(台·min)
钻机类型
Y24
Y26
YT28
7655
用风量
3.3
2.9
5.1
4.7
人员的配置:每台手风钻机配置钻工2人,每台液压钻机配置操作手1~2名,空压机操作手相应配置,另外根据任务的多少配置爆破工2~5名。
堰塞湖应急处置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堰塞湖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因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原因形成的堰塞湖灾害的应急处置。
二、组织体系2.1 应急指挥部成立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和监督堰塞湖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2.2 应急指挥部组成(1)指挥长: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
(2)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
(3)成员: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组成。
2.3 应急指挥部职责(1)统一指挥、协调、调度堰塞湖灾害应急处置工作;(2)研究制定堰塞湖灾害应急处置方案;(3)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4)及时向政府、上级部门报告堰塞湖灾害应急处置情况。
三、预警和监测3.1 预警(1)气象、水文、地质等部门要加强对地震、降雨、山体滑坡等灾害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各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传达到每一位可能受影响的群众。
3.2 监测(1)对堰塞湖周边地区进行24小时监测,密切关注水位、地质、气象等变化。
(2)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险情。
四、应急处置4.1 初步处置(1)发现堰塞湖险情后,立即启动本预案,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4.2 紧急处置(1)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紧急转移,确保人员安全。
(2)对堰塞湖周边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进行管制,确保交通安全。
(3)对受影响的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进行抢修,确保基本生活需求。
(4)对受影响的企业、学校等进行停工、停课,确保人员安全。
4.3 长期处置(1)对堰塞湖进行科学监测,掌握水位、地质、气象等变化情况。
(2)制定堰塞湖治理方案,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开展治理工作。
堰塞湖处置技术——绵远河小岗剑上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理
绵远河小岗剑上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理摘要:小岗剑上游堰塞湖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绵远河上游,受地震影响,交通中断,人员、设备、物资无法经公路运输到达排险现场,全部依靠空运和水上冲锋舟运输进场。
因无法进行机械化开挖施工,故采用人工裸露接触爆破拉槽在堰塞体顶形成泄流槽,并成功泄流,排除了小岗剑上堰塞湖险情。
关键词:堰塞湖人工爆破泄流槽施工组织排险1、险情概况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绵竹市汉旺镇沱江支流绵远河上游多处山体坍塌形成堰塞湖,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尤其是位于小岗剑水电站上游约300米处形成的小岗剑上堰塞湖,坝体蓄水最大高度可达70m,堰塞湖最大蓄水量可达1100万m3。
绵远河上游河床来水量稳定在15m3/s,库容量以130万m3/d的速度增加。
堰塞湖一旦发生溃坝险情,将对下游汉旺镇、绵竹市乃至德阳市沿河村镇数十万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2、堰塞湖概况小岗剑上堰塞体地理位臵为东经104.13980°,北纬31.49302°。
堰塞河段谷坡高陡,河谷狭窄,为典型的“V”型谷,河道流向整体呈SN向。
基岩岩性为泥盆系唐王寨群(D3tn)厚层—巨厚层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地层产状N10—20°W/NE∠70—80°。
堰塞体横河向总体左岸低、右岸高,呈鼓丘状横亘在绵远河上,地形坡度可以分为3段:左侧堰体段宽约50m,地形平缓,坡度2—5°;中间段堰体宽约120m,地形坡度18—20°;右段堰体宽约100m,地形平缓,坡度0~5°。
堰体右岸为倒石堆和基岩岸坡。
顺河向下游地形坡度大约在25—30°之间,上游地形大部分已被堰塞湖水淹没。
堰塞体总体横河向长约250m,顺河向长约300m,高约70—120m,总方量约200万m3。
堰塞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孤、块碎石。
孤石一般1—3m,最大可达10余m,约占50%;块石一般30—60cm,约占25%;碎石一般10—20cm,约占10%;另有约占15%的砾石土等碎屑物质充填在孤、块碎石空隙之间。
围堰险情应急救援预案
围堰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目前,我公司承建的溧阳市竹箦河竹箦段治理工程工程已经开始进行围堰的施工。
为确保安全,我公司制定了《围堰险情应急救援预案》如下:一、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理挂帅,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面落实围堰安全的保证措施。
二、安排专人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联系,坚持每天收听、记录气象预报,以便及时获取信息,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三、加强围堰迎水面外侧防冲刷措施,在围堰的外坡用土工布满铺后,铺设时下口每隔5m用一袋碎石压载固定,上口用土袋压实固定。
堰顶开挖截流沟,及时排水,以防雨水冲刷坡面。
四、确保围堰顶部高程为4.0m,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五、由于本工程在河道维持水位施工,因此对围堰的安全监测非常重要。
必须加强对围堰的监测,对围堰进行24小时的巡察,并定期维护施工围堰,发现透水、松动等险情时,项目部立即组织抢险工作,及时堵漏、填平、压实,直到险情排除。
六、施工围堰填筑完成后,顺围堰方向做好纵向位移观测点,在围堰运行过程中,安排专人值班,做好围堰迎水面水位观测和纵向位移观测并记录,每天定时两次。
七、加强暴雨和大风期间的值班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八、围堰上准备足够的砂袋及其它抢险物资和机械,以备排除险情时急用。
九、做好围堰排水工作,加强截排水设施的修建和维护,以利排水畅通。
十、根据水位情况对施工围堰进行加宽、加固和加高,确保安全。
承包人:滨海县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溧阳市竹箦河竹箦段治理工程工程部项目经理:日期:2013年5月1日溧阳市戴埠茶亭河茶亭段治理工程茶亭河北支疏浚工程LYCTH-SG-03围堰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审核:技术负责人:江苏省禹苑集团有限公司溧阳市戴埠茶亭河茶亭段治理工程茶亭河北支疏浚工程项目经理部二0一二年四月。
堰塞湖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概述
收稿日期:2018-05-11作者简介:姜长录,男,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第一支队,助理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6-0081(2018)06-0040-03堰塞湖应急抢险救援机制概述姜长录 张陶陶 柴喜洲(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第一支队,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堰塞湖应急救援抢险作业和平日的常规施工有所不同,如果完全按照规程操作可能会错过救援的最佳时机,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介绍了堰塞湖的形成和溃决特征、机理,并对堰塞湖风险进行正确判断。
堰塞湖处置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以2008年“5·12”汶川地震产生的堰塞湖处置为实例,描述了具体的抢险施工方案,提出相关风险防护措施。
关键词:堰塞湖;应急救援;抢险措施;汶川地震中图法分类号:P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74/j.cnki.slsdkb.2018.06.0111 堰塞湖形成与溃决特性1.1 堰塞湖定义堰塞湖(Dammedlake)指由于地震、降雨和融雪等原因引起大规模山体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后蓄水而形成的湖泊,也称“悬湖”。
1.2 形成特性堰塞体主要是快速堆积所致,组成物质复杂多样,坝体结构较为松散,属于短暂的湖泊形态。
随着堰塞湖区内水位升高,渗透压力逐渐增大,在疏松堆积体中形成管涌、流土可能导致堰塞体溃决,也可能因水流漫顶而溃决,造成堰塞湖上下游的次生洪水灾害。
1.3 溃决机理堰塞湖是一种天然形成的蓄水体,堰塞湖的堰塞体是自然灾害的产物,不同于经过专门设计的水利工程设施,堰体材料没有经过人工选择和施工碾压,可能存在架空、内部物质组成和结构差异明显等现象,易产生渗透变形、沉降变形和稳定性等诸多工程问题。
堰塞湖在工程地质问题、堰体材料组构以及水力学问题上表现出的差异和离散特征,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堰塞体的溃决模式和过程。
1.4 风险判断为了安全、科学、快速地处置堰塞湖,必须根据堰塞湖自身的规模、危险程度、溃决损失等参数来确定其风险状态,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部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
水利部公报 2019.2一、总则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部委“三定”规定,结合《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制定本规程,以规范指导水利部堰塞湖应急处置相关工作。
根据水利部新的“三定”规定,在防汛抗旱方面,水利部主要承担水情旱情监测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御洪水应急抢险的技术支撑等工作。
结合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实际,水利部在堰塞湖应急处置方面相关工作主要包括信息报送和应急值守、基础资料获取、应急监测、会商研判(包括安全性评价、溃坝洪水分析和预测预报、应急响应)、水工程调度、信息共享和发布、应急处置方案编制、宣传报道、应急处置后续评估总结、灾后水利设施水毁修复等。
二、信息报送和应急值守堰塞湖险情发生后,防御司第一时间核实堰塞湖基本情况,初判险情危险程度,及时向部领导报告,并以《防汛抗旱简报》向国务院报告,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后续视情况按规定报送。
堰塞湖应急处置期间,相关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及时报送堰塞湖信息及水利应急处置工作进展。
防御司、信息中心、水文司、相关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等加强值守力量。
三、基础资料获取堰塞湖险情发生后,信息中心负责商请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军委联合参谋部航天系统部等单位提供遥感影像资料,商请自然资源部提供高精度基础地形资料,负责遥感数据处理、堰塞湖监测信息提取和分析,并提出分析结果;负责收集地方和前方工作组等监测研判信息。
相关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收集流域内所设站点的水文气象资料;会同相关地方水利(文)部门收集其他站点的水文气象资料,收集调查堰塞湖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村庄、人口、重要设施分布等情况,调查堰塞体区域基本地质条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部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办防〔2019〕103号部机关有关司局,部直属有关单位:为规范做好堰塞湖水利应急处置工作,现将《水利部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规程(试行)》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
堰塞湖防洪度汛应急预案
堰塞湖防洪度汛应急预案1. 引言堰塞湖是由于山体滑坡、崩塌、火山喷发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灾害,其堰塞体常常位于河谷中,对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堰塞湖出现的情况下,预防和处置洪水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旨在制定堰塞湖防洪度汛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2. 紧急情况判定当发现堰塞湖开始形成或堰塞湖崩塌的迹象时,需要立即判断是否存在紧急情况。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判定:•定期监测堰塞湖的水位、渗流、地质变形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利用遥感、地质雷达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堰塞湖的变化。
•建立与附近村镇和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附近居民的观察和反馈。
一旦判断存在紧急情况,应立即启动堰塞湖防洪度汛应急预案。
3. 应急响应措施3.1 警示与预警当紧急情况判定为存在之后,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下游地区发布警示与预警信息,以便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警示与预警的措施包括:•向下游地区派遣专家组进行现场勘察,评估洪水威胁程度,并制定相应的疏散方案。
•向周边地区进行广播、电视、短信等方式发布紧急通知,提醒群众做好防洪准备。
•配备预警车辆,沿河道向下游地区发送声音警告,引导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3.2 疏散与转移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疏散和转移受威胁的居民和工作人员,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首要任务。
疏散与转移的措施包括:•设立疏散点和转移路线,明确人员转移的方向和目的地。
•提前调派警力、消防队伍等进行疏导,保障转移路径畅通。
•设立转移管理中心,协调人员安置、物资调度等相关工作。
3.3 抢险与救援紧急情况发生后,需要组织抢险和救援力量,迅速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抢险与救援的措施包括:•调集专业人员和工程设备,对堰塞湖进行紧急处置和抢险。
•加强巡查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可能的险情和灾害点。
•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包括抢险工具、生活物资等,以应对紧急情况。
3.4 恢复与重建当紧急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后,需要进行恢复和重建工作,以减少洪水带来的影响。
堰塞湖灾害应急响应与处置要点
堰塞湖灾害应急响应与处置要点为有效应对堰塞湖灾害,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进一步规范应急响应、力量调集、指挥协调、现场处置、综合保障、安全管控等事项,制定本要点。
一、灾害特点(一)发生突然,隐蔽性强。
堰塞湖多随地震、强降雨、长期风化、人为生态破坏等自然灾害而发生,无法准确预测发生的位置及时间,一般为后期发现,加之可能出现在人烟稀少、交通通讯不畅地区,大大增加了灾害的隐蔽性。
(二)危害巨大,次生灾害多。
堰塞湖发生后,会造成道路中断、村庄淹没、农业生产毁坏等洪涝灾害,会因蓄水量的增加,造成溃坝、洪水、泥石流以及山体再次垮塌、桥梁和电站冲毁等次生灾害,人民群众无家可归,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三)变化难测,预测报警难。
随着堰塞湖水位的持续上升,坝体和岸堤不断受到侵蚀和强压,加之堰塞坝体结构的不稳定性,砂石、风化岩土、松散沉积土多,极易形成不稳定流动体引起整体崩塌,引发溃坝及崩岸,险情一触即发难以预报。
(四)救援困难,处置时间长。
堰塞湖的发生一般会伴随地震、暴雨、山体垮塌、道路交通中断、公共基础设施受损等多种不利情况,救援力量、装备、保障困难,通讯盲区较多,以及民族语言障碍等,给应急救援行动带来巨大困难和诸多不确定因素。
二、力量调集(一)调集原则1、就近原则。
首先调集属地国家消防救援力量(工程机械救援大队未建成的,要调集地方工程机械力量参与)为主、其他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救援力量参加。
2、联动原则。
堰塞湖处置复杂,涉及天气、水文、地质,以及空地水一体救援力量,要第一时间调集气象、水利、国土、交通、通信等专业力量参加,组成联合指挥部。
3、梯次原则。
根据任务需求和灾害发展变化,按照“预前置、预集结”的要求,分任务需求和轻重缓急进行力量调集,确保救援现场有序运行。
4、高效原则。
根据灾害特点、地域特性、道路交通等实际情况和灾害处置需求,有选择性和重点的调集,科学配置力量及相关装备,发挥人员和装备的最大效能。
(二)力量构成1、消防救援队(含森林消防救援队)和矿山救护、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部门直接管理的应急救援队伍。
堰塞湖安全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应对堰塞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域内因自然灾害、工程建设等原因引发的堰塞湖事件。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救援、人员疏散、物资保障等工作。
(2)监测预警组:负责堰塞湖水位、地质变化等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信息宣传组:负责及时发布应急处置信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4)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储备、运输、分发等工作。
四、应急处置流程1. 预警阶段(1)监测预警组对堰塞湖进行24小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2)信息宣传组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周边群众做好防范措施。
2. 应急响应阶段(1)现场救援组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救援工作。
(2)监测预警组加强监测,密切关注堰塞湖水位、地质变化等。
(3)信息宣传组及时发布应急处置信息,确保周边群众了解应急处置进展。
3. 救援阶段(1)现场救援组对被困人员实施救援,确保被困人员生命安全。
(2)监测预警组密切关注堰塞湖变化,及时调整救援方案。
(3)后勤保障组确保救援物资供应,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4. 恢复阶段(1)现场救援组对受灾区域进行清理,确保安全。
(2)监测预警组继续监测堰塞湖,确保无安全隐患。
(3)信息宣传组发布应急处置总结,总结经验教训。
五、保障措施1. 物资保障: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2. 人员保障:加强应急队伍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资金保障:设立应急资金,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顺利开展。
4. 技术保障:引进先进监测设备,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负责解释。
3. 各相关部门应按照本预案要求,切实做好堰塞湖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堰塞湖应急避难预案
一、预案背景堰塞湖是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导致河床或河谷被堵塞而形成的湖泊。
当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超过警戒线时,将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威胁,可能引发洪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报告堰塞湖险情;2. 快速启动应急响应,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撤离;3. 科学处置堰塞湖险情,降低灾害损失;4.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堰塞湖应急指挥部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和决策,下设以下工作组:(1)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调度和协调;(2)应急抢险组:负责现场抢险、救援和保障;(3)应急转移组:负责组织群众安全撤离;(4)应急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调配和分发;(5)信息报送组:负责收集、整理和报送相关信息。
2.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1)政府:负责组织协调、决策和督促落实;(2)水利部门:负责堰塞湖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3)气象部门:负责提供气象信息,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4)公安部门:负责现场交通管制、治安维护和人员疏散;(5)交通部门:负责组织交通运输保障;(6)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救助和安置;(7)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救护和防疫工作。
四、预警与响应1. 预警(1)堰塞湖水位达到警戒线时,水利部门立即启动预警程序,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2)气象部门提供实时气象信息,为应急处置提供依据;(3)应急指挥部根据预警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响应(1)启动应急响应,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组织应急抢险组、应急转移组等开展现场救援和群众疏散工作;(3)加强应急物资保障,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4)密切关注堰塞湖水位变化,及时调整应急处置措施。
五、应急转移与安置1. 组织群众安全撤离(1)根据堰塞湖水位上升情况,确定撤离范围和路线;(2)通过广播、电视、短信等渠道,向受威胁区域群众发布撤离通知;(3)组织应急转移组,协助群众安全撤离。
堰塞湖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应对堰塞湖突发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因地质、气象、工程建设等原因形成的堰塞湖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1.3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应对;(3)快速反应,科学决策,规范处置;(4)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公开透明。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2.1 组织机构成立堰塞湖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堰塞湖安全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2 职责分工(1)堰塞湖安全应急指挥部1. 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堰塞湖安全应急工作;2. 制定堰塞湖安全应急预案;3. 审批堰塞湖安全应急响应;4. 指导、监督堰塞湖安全应急工作的实施。
(2)堰塞湖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1. 负责堰塞湖安全应急工作的日常管理;2. 负责收集、分析、报送堰塞湖安全应急信息;3. 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使用;4. 负责堰塞湖安全应急工作的宣传、培训和演练。
(3)堰塞湖安全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1. 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堰塞湖安全应急工作;2. 负责堰塞湖安全应急工作的宣传、培训和演练;3. 负责堰塞湖安全应急物资的储备、调配和使用。
三、监测预警3.1 监测1. 加强对堰塞湖的日常监测,及时掌握水位、水质、地质等变化情况;2. 加强气象监测,及时掌握降水、洪水等信息;3. 加强地质监测,及时掌握地震、滑坡等信息。
3.2 预警1. 根据监测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2. 对可能发生堰塞湖事件的区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3. 对可能受影响的群众,及时进行疏散转移。
四、应急响应4.1 响应分级根据堰塞湖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4.2 响应程序1. 发现堰塞湖事件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2. 堰塞湖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响应级别建议;3. 堰塞湖安全应急指挥部批准响应级别,启动应急响应;4. 各级应急指挥部按照响应级别,组织应急队伍和物资投入应急处置;5. 应急处置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完善应急预案。
应对堰塞湖专项工作指导方案
应对堰塞湖专项工作指导方案堰塞湖是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它的出现会对周边地区造成巨大的威胁。
为了应对堰塞湖灾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专项工作方案。
本文将就应对堰塞湖灾害的专项工作指导方案进行探讨。
一、应对前的准备工作在堰塞湖出现之前,需要进行预防和准备工作。
这些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对可能发生堰塞湖的区域进行彻底调查,研究地质构造、气候特点和流域特征等;建立专门的堰塞湖应对机构,制定预防和应对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和培训;建立与周边地区的通讯和联络机制,及时了解并通报可能的堰塞湖情况等。
二、堰塞湖应对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在堰塞湖发生之后,需要迅速有序地组织应对工作。
为此,需要成立专门的堰塞湖应对工作组,该工作组应该由政府负责人、公安、消防、建设、交通、通讯、卫生、救援等相关单位的代表组成。
此外,根据需要,可以组织义务救援队、志愿者等进行配合。
三、堰塞湖应对的主要措施在应对堰塞湖灾害时,主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排出超量水流:利用各种手段,包括挖掘、疏浚、爆破等,迅速排出超量水流,以避免水位继续上升。
2. 建立应急通讯机制:及时与周边地区、有关部门和救援队伍进行联系和协调。
3. 预防次生灾害:在排水的同时,要防范次生灾害的出现,包括洪水、滑坡、泥石流等。
要严密监控周边地区,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
4. 疏散群众:在堰塞湖形成区域内,需要对居民进行疏散。
在疏散时要确保您的安全,避免群众在途中受到其他灾害的威胁。
5. 水利工程防护:对堰塞湖附近的水利工程,要进行特别防护,避免被水流冲毁或损坏。
四、堰塞湖应对的配套措施在堰塞湖应对工作中,需要采取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 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向群众传递安全信息和应对措施,提高民众的应对意识和自救能力。
2. 加强应急物资供应:配备足够的应急物资,包括:生活必需品、药品、救援设备等。
3. 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在应急指挥中心内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堰塞湖事件进行细化、分级管理,确保应对工作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堰塞湖应急避难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有效应对堰塞湖可能引发的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我国《防洪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因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原因导致的堰塞湖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水、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应急避难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堰塞湖应急避难指挥部(1)指挥长: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2)副指挥长: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3)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应急避难工作。
2. 堰塞湖应急避难指挥部职责(1)组织、协调、指挥应急避难工作。
(2)制定、修订应急避难预案。
(3)开展应急避难演练。
(4)组织开展灾害调查、评估和灾后重建工作。
3. 县(市、区)级应急避难指挥部职责(1)贯彻落实上级应急避难指挥部的工作部署。
(2)组织、协调、指挥本地区应急避难工作。
(3)负责本地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四、应急避难措施1. 灾害预警(1)加强堰塞湖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堰塞湖灾害风险和应急避难知识。
2. 应急疏散(1)启动应急避难预案,组织受威胁区域群众迅速撤离。
(2)设置临时疏散点,确保撤离群众安全。
(3)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
3. 应急避难场所(1)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确保避难场所安全、舒适、方便。
(2)储备应急物资,保障撤离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3)设置医疗救护点,提供医疗救护服务。
4. 应急救援(1)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2)确保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3)加强对次生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五、应急保障1. 人员保障: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人员参与应急避难工作。
2. 物资保障:储备应急物资,确保应急避难工作顺利进行。
3. 资金保障:加大应急避难资金投入,确保应急避难工作落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堰塞湖险情应急抢险救援技术指导书第一章堰塞湖主要成因堰塞湖是指山崩、泥石流或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为地震、风灾、火山爆发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也有人为因素所造就出的堰塞湖,如:炸药击发、工程挖掘等。
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不稳定的地质状况所构成,当堰塞湖构体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作用,堰塞湖便会出现“溢坝”,最终会因为堰塞湖构体处于极差地质状况,演变“溃堤”而瞬间发生山洪爆发的洪灾,对下游地区有着毁灭性破坏。
堰塞湖形成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①有地貌上的水系;②原有水系被堵塞物堵住,堵塞物可能是火山熔岩流,可能是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山崩滑坡体,可能是泥石流,也可能是其他的物质;③河谷、河床被堵塞后,流水聚集并且往四周漫溢;④必须储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堰塞湖。
第二章堰塞湖灾情判断第一节堰塞体危险性判断1.堰塞湖规模根据《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SL450—2009),将堰塞湖的规模划分为大型、中型、小(1)型和小(2)型,详见表1.2-1。
表1.2-1 堰塞湖规模2.堰塞体物质组成分类及危险级别根据堰塞湖规模、堰塞体物质组成和堰塞体高度,《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SL450—2009)将堰塞体危险级别分为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详见表1.2-2。
当3个分级指标所属级别相差两级或以上,且最高级别指标只有1个时,应将3个分级指标中所属最高危险级别降低一级,作为该堰塞体的危险性级别,其余情况均应将分级指标中所属最高然险级别作为该堰塞体的危险级别。
表1.2-2 堰塞体危险级别与分级指标根据还可根据堰塞湖处理条件、堰塞体上游汇流面积、水位上涨速度、堰塞体的物质组成及其宽高比和堰塞体导常渗流等因素,对表1.2.2进行适当调整堰塞体危险级别。
3.堰塞体溃决损失根据堰塞湖影响区的风险人口、重要城镇、公共或重要设施等情况,《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SL450—2009)将堰塞体溃决损失严重性级别划分为极严重、严重、较严重和一般,详见表1.2-3。
表1.2-3 堰塞体溃决损失严重性与分级指标以单项分级指标中所属溃决损失严重性最高的一级作为该堰塞体溃决损失严重性的级别,并可根据堰塞体溃决的泄流条件、影响区的地形条件、应急处置交通条件、人员疏散条件等适当调整堰塞体溃决严重性级别。
第二节堰塞湖风险等级判断由于堰塞湖形成原因的复杂性,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差异性,堰塞湖次生和潜在的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其治理主要根据堰塞体本身的特征、堰塞湖影响区人口、重要的公共设施、经济设施、文化设施、环境影响等因素综合确定是否治理,或是应急治理,或是滞后治理等。
按照《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标准》(SL450—2009)风险程度,可以分成四个等级的堰塞湖,见表1.2-4。
表1.2-4 堰塞湖风险等级划分当一条河流上有多个堰塞湖时,还应综合考虑堰塞湖的风险等级。
一般情况下,风险等级为Ⅰ、Ⅱ需要应急处理,Ⅲ级需要处理,Ⅳ级可以不处理或者进行永久治理后利用。
第三节堰塞湖的稳定性分析1.堰塞体稳定性DBI 法初步评判采用无量纲堆积体指数法(DBI)进行堰塞体稳定性初步评判。
式中A a ——流域面积(m 2); V d ——堰塞体体积(m 3); H d ——堰塞体坝高(m)。
DBI<2.75,则堰塞体稳定;DBI>3.08,则堰塞体不稳定;2.75<DBI<3.08,则堰塞体介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
这只是初步判断。
2.堰塞体稳定性评价评价堰塞体的稳定性要结合地质条件,合理选取堰塞体物质的物理力学指标和渗流场参数,一般可以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体系的简化毕肖普法。
用简化毕肖谱法计算时考虑了土条间的作用力,可得到堰塞体的稳定性评价结论。
DBI lg /a d d A V H ⎛⎫= ⎪⎝⎭第三章堰塞湖应急抢险救援处理措施首先,对堰塞湖进行严密监测,根据专业人员的意见对堰塞湖的威胁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及时对下游人民群众进行疏散;然后,对于高危堰塞湖进行疏导和分流,一般是用炸药和人工挖开个小口,疏导水流。
第一节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置程序1.堰塞湖应急排险方案程序堰塞湖基本情况的了解→堰塞体稳定性分析→应急排险目标的制定→应急排险方案制定→方案现场实施(1) 堰塞湖基本情况的了解通过先遣分队对堰塞体物质组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堰塞湖水位情况进行了解。
(2) 堰塞体稳定性分析由技术人员根据堰塞体物质组成、水文气象等基本情况对堰塞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并计算出堰塞湖满蓄时临界水量,并进行灾情判断。
(3) 应急排险目标的制定根据灾情制定堰塞湖应急排险阶段目标(或根据国家防总对灾情的处理要求,制定阶段目标)。
(4) 制定应急排险方案根据应急排险各阶段目标,制定详细的排险处置方案,编制包括施工布置、施工方法、进度计划、资源配置、对外交通、通信和后勤保障、施工安全等应急处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5) 方案现场实施根据排险方案进行现场布置以及排险方案施工作业。
2.堰塞湖应急排险方案现场实施流程(1) 开挖设备能进场时泄流槽开挖作业流程图1.3-1 泄流槽开挖作业流程(2) 设备无法进场时泄流槽开挖作业流程图1.3-2 泄流槽开挖作业流程(无交通条件下)第二节堰塞湖应急排险处置原则1.应急处置方案制定原则按照《堰塞湖应急处置技术导则》(SL451—2009)的规定,应急处置方案由堰塞湖风险等级相应的人民政府主导组织编制,应急处置方案要达到立即组织实施的深度;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编制单位要具有相关资质、具备编制处理方案和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并对技术方案负责。
应急处置方案要避免人身伤亡,减少损失、保证重要设施的安全,降低堰塞湖的风险等级。
工程措施要便于快速实施;应急处置要在灾难性后果发生前完成;在非汛期形成的堰塞湖,应在汛前完成应急处置,并满足应急度汛要求。
应急处置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制定工程措施是要根据堰塞湖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一种或多种组合措施:(1) 堰塞体开渠泄流、引流冲刷、拆除,上游垭口疏通排洪、湖水机械抽排、虹吸管抽排、新建泄洪洞等湖水排泄措施。
(2) 下游建透水坝壅水防护。
(3) 下游河道与影响区内设施防护和拆除。
(4) 堰塞湖内水位变化和下游河道洪水冲刷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体的防护。
2.堰塞湖应急处置洪水标准(1) 堰塞湖应急处置期洪水标准要综合考虑所处季节、降水和流域资料、影响对象的重要程度、可施工时段、可利用的施工资源、交通运输条件等按 1.3-1确定。
(2) 实施堰塞湖湖处置后,残留堰体后续处置期的洪水标准按1.3-1确定;保留堰体后期整治后作为永久建筑物时,其洪水标准和建筑物级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表1.3-1 堰塞湖应急处置洪水标准3.引流槽及泄流渠布置原则(1) 当堰塞体体积较大、不易拆除,其构成物质以土石混合物为主,具备水力快速冲刷条件时,经论证可在堰塞体上开挖引流槽,利用引流槽过水后的冲刷逐步扩大过流断面,增大泄流能力,降低堰塞湖水位。
(2) 当堰塞体体积较大、不易拆除,但其构成物质以大块石为主,不具备快速水力冲刷条件时,可采取机械或爆破开挖泄流渠。
(3) 若上游库区有天然垭口或堰塞体上存在天然泄流通道时,要研究利用的可能性,并对其可靠性、稳定性进行评估。
(4) 引流槽及泄流渠选线布置要与选定应急处置方式的水力学条件相适应,引流槽出口设置有利于产生溯源冲刷,泄流渠要布置在堰塞体或两岸抗冲能力较强的部位,线路顺直,适合快速施工,在冲刷后能保证两岸边坡稳定。
(5) 引流槽断面设计原则:①引流槽过流能力要满足应急处置期设计洪水标准要求;初始断面根据可能达到的施工强度和满足最低水力冲刷条件综合确定,并拟定相同开口线和坡比、不同渠底高程的若干个开挖方案,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
②引流槽断面结构简单、呈窄深状。
③引流槽断面要与施工设备匹配。
④引流槽纵坡要结合地形拟定,从上游至下游纵坡宜逐渐变陡。
⑤引流槽边坡在施工期要保证稳定。
(6) 泄流槽过流能力要满足应急处置期设计洪水标准要求,断面采用宽浅型的复式断面,并采取控制进口高程、进口设逆坡、中后段采用复式断面等措施,防止剧烈冲刷;泄流渠的边坡和底部要具有一定的抗冲刷能力,避免堰塞体因泄流渠过流而发生突溃;泄流渠水力学和结构计算要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4.堰塞体加固及拆除原则(1) 当堰塞体体积较小,具有在较短时间内拆除的可能性,拆除期溃决不会对施工人员、设备及下游造成危害时,可对堰塞体进行机械或爆破拆除,恢复河道行洪断面。
(2) 堰塞体拆除要进行论证,在确定对堰塞体进行拆除前,要分析上游来水情况、堰塞体物质组成状况、拆除期间的施工安全风险,选择拆除时机和拆除方案;拆除堰塞体时要由上至下、逐层逐段进行;当需要采用爆破拆除时,要进行爆破设计。
(3) 为保证应急处置措施的安全实施,必要时要对堰塞体进行临时加固;对堰塞体进行永久加固,要进行专题论证。
5.新建泄洪洞泄水和抽排水原则(1) 当堰塞体上难以实施工程措施,且有条件选择较短线路布置泄洪洞并有较充裕的施工时间时,可采用泄洪洞泄水,泄洪洞进、出口布置要避开不稳定堆积体或泥石流。
(2) 对库容较小且来水量较小的堰塞湖,可采用机械抽排、虹吸管抽排等措施。
6.抢险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原则(1) 机构与成员组成根据抢险工程的实际需要,成立基本指挥所,在现场成立前进指挥所。
抢险前进指挥所按照以下原则组建:1) 权力集中,决策及时,工作效率高。
2) 能够减少指挥所内部与外部的矛盾并能及时解决问题。
3) 减少管理界面和行政干预,便于协调。
4) 层次管理,分成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决策层由指挥长、书记,总工程师、副指挥长等组成;管理层分成五个组,即:技术保障组、现场指挥组、综合协调组、政工宣传组和后勤保障组;作业层由专业化突击队伍组成。
5) 实现决策正确及时,管理组织有序,作业精良。
(2) 主要人员与职能组的职能1) 指挥所决策层职责。
指挥所决策层由指挥所指挥长、书记、副指挥长、总工程师等组成。
指挥所指挥长职责:对本抢险工程的施工进度、安全负全面责任,并直接向政府抢险指挥部和上级负责,对抢险过程的人员安全负责,作为抢险财务等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书记职责:根据分队规定,对分队政治工作全面负责,同时也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指挥所总工程师职责:协助指挥所指挥长分管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负责工程总体施工方案、重大施工技术措施的决策,主持制订施工总进度计划及安全的技术措施等。
指挥所现场施工副指挥长职责:主要负责现场施工组织、生产管理、进度控制,并对施工进度负有直接责任;同时配合指挥所总工程师和安全副指挥长搞好安全工作,并主管施工设备调配、使用及维护管理等。
指挥所安全副指挥长职责:主要负责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管理,对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同时负责工程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安全保卫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