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合集下载

《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附译文2023年高考文言文新课标II卷

《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附译文2023年高考文言文新课标II卷

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附译文2023年高考文言文新课标II卷_高三语文,本试卷满分20分,考试时间20分钟! *试题下面附答案,方便同学们及时观察做题结果!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

参考译文:

凡是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就不能跟敌人再险狭之地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地势作战场,以便于军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锣音就停止。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在于能前进能停止。”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率领大军进至寿阳,并临淝水一岸而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是不想速战的架势。你们要能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与你一战,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周旋交战,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一件乐事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当凭据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全必胜之策。”苻坚不以为然地说:“只管退军,让它渡河,不等他们渡完,我就以数万骑兵冲击消灭他。”苻融(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动而大乱,竟一退而不能停止。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顺利渡过淝水。晋军都督谢石率部进攻秦军张蚝所部,不利稍退,而谢玄和谢琰依然挥军奋击,与敌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大军全线溃败。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

卷上

卷上共分十七节。主要论述兵法中“奇正”的关系和运用,结合战例着重论述了“无处不用正,无处不用奇”,“正能胜,奇亦能胜”,“奇正相交,循环无穷”的道理。此外,还兼论了阵法的起源和发展,兵法的源流和派别。最后还联系当时边防实际,论述了奇正的运用以及选将、练兵等问题。

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以何术临之,

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平突厥时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

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也,正兵而已矣。

太宗曰:晋马隆讨凉州,亦是依八陈图,作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

靖曰:臣讨突厥,西行数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远。偏箱、鹿角,兵之大要,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束部伍,三者迭相为用,斯马隆所得古法深矣。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

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

太宗曰: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易谓奇邪,

靖曰:凡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

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

太宗曰:霍去病暗与孙吴合,诚有是夫,当右军之却也,高祖失色,及朕奋击,反为我利,孙吴暗台,卿实知言。

唐太宗与李绩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唐太宗与李绩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唐太宗与李勣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唐太宗与李勣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深厚的师徒情谊。李勣为唐太宗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将领之一,他们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是唐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勣,字景云,原籍江都(今属江苏),是唐太宗时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在唐太宗即位之前就已经才华横溢,深受太宗器重。他具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对唐朝的统一与安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李勣最初为唐高宗的幕僚,后来成为唐太宗的亲信。在唐太宗即位后不久,李勣就以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开始展露头角。他具有勇猛刚毅的性格,善于用兵,并有很高的军事统帅能力。在平定了黄巢起义之后,太宗任命李勣为领军出征吐蕃。

在与吐蕃的战争中,李勣展现出了非凡的统帅才能和坚强的毅力。吐蕃军队强大而战斗力顽强,但李勣带领的唐军凭借精妙的战略和灵活的战术,屡次战胜吐蕃军队,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次战争成为中国历史上扩大了疆域和加深统一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树立了李勣的威望。

太宗对李勣的尊重和信任可见一斑。太宗不仅多次赏赐李勣,还亲自为他写诗赞美。他在《为李勣作诗》中写道:“勣以勇武,荐崇在朝。昔文、武,兄弟才良。当行配双凤,毋令夙夜郎。”此诗赞颂了李勣勇猛的英雄气概和对国家的忠诚,也表

达了太宗对他的高度评价和期待。

与此同时,李勣也对太宗怀有深厚的感激和崇敬之情。在出征吐蕃之前,李勣给太宗上表表示自己的志愿,并表达了自己的忠诚:“陛下声教贡献于故也,臣愿以死报大和。”这种忠诚和对太宗的高度评价,表达了他对太宗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的忠心耿耿。

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简介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或《李靖问对》。也有更简称《问对》的。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所著。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只著录有《李靖六军镜》三卷,而没有《唐李问对》。后经宋人何远、陈师道、邹博、吴鲁等人考证,认为此书是宋人阮逸所撰。何远在《春渚纪闻》中曾提到,据苏轼说《李卫公问对》为阮逸所著,其草稿曾送与苏恂看过。此外,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声的《书录题解》、胡应麟的《四部正伪》、汪宗沂的《卫公兵法辑本序》、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等书,也都对此书作了辨伪的论证。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却疑此书为宋熙宁年间所辑录的《卫公兵法》。但细察《问对》的内容,却很少与《通典》中《卫公兵法》佚文有相似之处。另外也有人认为《问对》就是李靖原著,但也未能提出有力的证据。

阮逸,宋代建阳人,字天隐,宋仁宗天圣(公元1023一1031年)进士,景佑(公元1034—1037年)初任杭州知州。通音律,康定(公元1040—1041年)年间,上《钟律制议》并图三卷。皇佑(公元1049—1053年)中,更铸太常钟磬,上召逸与近臣太常议密阁,遂典乐事,迁屯田员外郎。著有《阮逸野言》一卷,《宋史·艺文志》将其列入兵书类。此外还著有《易签》、《王制井田图》等书。

《问对》即属假托,阮逸虽非名将,都无损于该书的军事学术价值。相反,该书自问世以来,曾得到不少的赞誉,在军事学术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神宗在临熙(公元1068—1085年)年间下令从《通曲》中辑录《李靖兵法》未成,而把《问对》列入《武经七书》,立于宫学,也决不是偶然的。

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简介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或《李靖问对》。也有更简称《问对》的。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所著。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只著录有《李靖六军镜》三卷~而没有《唐李问对》。后经宋人何远、陈师道、邹博、吴鲁等人考证~认为此书是宋人阮逸所撰。何远在《春渚纪闻》中曾提到~据苏轼说《李卫公问对》为阮逸所著~其草稿曾送与苏恂看过。此外~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声的《书录题解》、胡应麟的《四部正伪》、汪宗沂的《卫公兵法辑本序》、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等书~也都对此书作了辨伪的论证。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却疑此书为宋熙宁年间所辑录的《卫公兵法》。但细察《问对》的内容~却很少与《通典》中《卫公兵法》佚文有相似之处。另外也有人认为《问对》就是李靖原著~但也未能提出有力的证据。

阮逸~宋代建阳人~字天隐~宋仁宗天圣(公元1023一1031年)进士~景佑(公元1034—1037年)初任杭州知州。通音律~康定(公元1040—1041年)年间~上《钟律制议》并图三卷。皇佑(公元1049—1053年)中~更铸太常钟磬~上召逸与近臣太常议密阁~遂典乐事~迁屯田员外郎。著有《阮逸野言》一卷~《宋史〃艺文志》将其列入兵书类。此外还著有《易签》、《王制井田图》等书。

《问对》即属假托~阮逸虽非名将~都无损于该书的军事学术价值。相反~该书自问世以来~曾得到不少的赞誉~在军事学术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神宗在临熙(公元1068—1085年)年间下令从《通曲》中辑录《李靖兵法》未成~而把《问对》列入《武经七书》~立于宫学~也决不是偶然的。

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

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

略论《唐李问对》对“奇正”思想的发展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后人辑录唐太宗李世民和唐初名将李靖讨论兵法的语录,书中对军事谋略中的“奇正”思想有独到见解,丰富发展了奇正的主要内容,提出“奇正相变”的军事思想,论速了“奇正”与“虚实”、“分合”“阴阳”等诸多军事范畴的内在联系,总结了诸多关于“奇正”军事训练教育的思想。

标签:《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奇正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唐李问对》或《李卫公问对》,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该书以唐太宗李世民和卫国公李靖讨论兵法的形式辑成,分上、中、下三卷,共98个问答,1万余字。书中所论及的问题非常广泛,旁征博引,对前人的军事思想大胆评说,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书中有许多关于“奇正”思想的论述,这些观点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拓展了“奇正”思想的内涵

“奇正”是中国军事思想中一对相反相成的术语。老子有著名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之说,孙子将其移植、应用到军事领域中,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认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由此可以衍生出无数的战法。“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孙子认为奇正是相生相长、循环往复的,因此战争中要善于运用奇正,并注重把握奇正的变化,这样才会“善出奇正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之后,孙膑又对奇正思想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也”,他认为,奇就是特殊,与一般使用的方法相对应,“发而为正,其未发者为奇”,形于敌者往往为正,隐于后,深藏不露,隐而未发者往往就是奇。之后,历代兵家论及“奇正”思想的不胜枚举,但多为抽象的概述或仅仅停留在奇正思想重要性的阐述上,部分论述虽然涉及奇正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但也仅仅限于纯军事领域,甚至只是停留在战术层面上,缺乏对奇正思想向大战略乃至军事哲学思想领域的延伸。《唐李问对》中有大量关于“奇正”思想的探讨,但这些研究却没有拘泥于前人的思想藩篱,其中既有理论上的概括,也有形象化的举例,使得“奇正”思想得以具体化、形象化和理论化,从而实现了对“奇正”思想内涵的拓展升华。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文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文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文

原文: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

译文:

在战争中,如果我方人数众多而敌方人数稀少,就不能选择在险要的地形中交战,而应该选择平缓开阔的地方。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号声就停止,没有不胜的情况。战法说:“利用人数优势前进或停止。”晋朝太元年间,秦朝的苻坚进驻寿阳,列阵在淝水边,与晋将谢玄对峙。玄派人对苻坚说:“您远道而来,临水布阵,显然不想迅速交战。请您稍作退却,让将士们有余地周旋,我和诸位将军缓慢观察,岂不快乐吗!”苻坚的部众都说:“应该阻止敌人渡过淝水,不让他们上岸。我们众多,他们稀少,必能完全取胜。”苻坚说:“只需退军,让他们渡过,我率

领数十万铁骑向水边逼迫并杀死他们。”融也同意这个计策。于是,他们下令撤军,但众人陷入混乱无法控制。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锐的八千人渡过淝水。玄、琰向南进军,与苻坚的部队在淝水南岸展开激战,苻坚的众人大败。

原文: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记录唐朝名将李靖的军事思想的兵书。

《唐太宗李

题解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所撰。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此书的记载,所以许多人怀疑此书是伪作。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朝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是熟悉唐太宗、李靖的思想的人根据他们的言论所编写的,系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多次谈兵的言论辑录,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军制、阵法、训练、边防诸问题,但主要讨论作战指挥。

内容简析

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可见,问对论兵模式本身具有优点,同时也是古代文人对戎事笔录的一个传统。

内容特点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李靖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文《太宗教子》阅读答案附译文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文《太宗教子》阅读答案附译文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译文《太宗教子》阅

读答案附译文

太宗教子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①,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教诲晓喻)。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②艰难,皆出人力,不夺③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休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

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

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

“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

傅说⑤所言,可以自鉴。”

注:①世子:即太子。②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③夺:抢占。④黎庶:百姓。⑤傅说:人名,商王时名相。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太宗谓侍臣曰(2)见其临食将饭

(3)尔方为人主(4)可以自鉴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其”与“见其乘舟”中“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 d.择其善者而从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

(2)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14.太宗教育儿子,从生活的小事设问,引出治国的大道理,避免了

空洞说教。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3分)

生活小事情

治国大道理

吃饭

提倡节俭

乘舟

休息

11.(4分)告诉、对……说(2)面对(3)刚刚(4)借鉴(照镜子)

唐李问对简介

唐李问对简介

《唐李问对》简介:

《唐李问对》,又名《李卫公问对》是《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一书的简称。全书因以李世民与李靖一问一答的形式写成而得名,是一部问答体的兵书。

李卫公即李靖,字药师,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出生于官宦世家,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隋末起兵反隋,后为唐太宗的股肱之臣。李靖一生战功卓著,在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并取得了几次重大的战役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仅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有《六军镜》3卷,《阴符机》1卷,《玉帐经》1卷,《霸国箴》1卷,《宋史·艺文志》著录的还有《韬钤秘书》1卷,《韬钤总要》3卷,《卫国公手记》1卷,《兵钤新书》1卷和《弓诀》等,可惜后世都失传了。《唐李问对》一书也是其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

《唐李问对》顾名思义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论兵的言论辑录。但是自《唐李问对》一书行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它的怀疑就普遍存在,多数认为此书是北宋仁宗时(1023—1063年)人阮逸的依托之作。后人因《唐李问对》一书不见于《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的著录,《太平御览》、《武经总要》等书没有引用该书,其内容文字又浅陋不文,因此认为此书

是赝作,成书于北宋中叶。但也有学者从本书的思想性和其反映的史实判断本书并非宋人假托,曾有学者提出《问对》中所提到的上古的阵法有些宋人已不甚了了,这点值得注意。至于究竟如何并无定论。

唐李问答(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李问答(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李问答

卷上

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以何术临之?」

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卿平突厥,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

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也,正兵而已矣。」

太宗曰:「晋马隆讨凉州,亦是依八阵图,作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於车上,且战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

靖曰:「臣讨突厥,西行数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远?偏箱、鹿角,兵之大要,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束部,三者迭相为用,斯马隆所得古法深矣!」

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後,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

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後奇,先仁义而後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

太宗曰:「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曷谓之奇耶?」

靖曰:「凡兵以前向为正,後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後,见擒於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

太宗曰:「霍去病暗与孙、吴合,诚有是夫?当右军之却也,高祖失色;及朕奋击,反为我利,孙、吴暗合,卿实知言。」

太宗曰:「凡兵却,皆可谓之奇乎?」

靖曰:「不然。夫兵却: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非奇也;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法曰:『佯北勿追。』又曰:『能而示之不能。』皆奇之谓也。」太宗曰:「霍邑之战,右军少却,其天乎?老生被擒,其人乎?」

唐李问对卷中原文及译文

唐李问对卷中原文及译文

唐李问对卷中原文及译文

《唐李问对》是一部重要的兵学著作,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军事战略和战术的诸多问题。以下是《唐李问对》卷中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之中,但能言背实击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

译文:

唐太宗说:“我阅读各种兵书,发现没有超过孙武的。而孙武的十三篇兵法中,又以《虚实》最为重要。只要用兵能够把握虚实之势,就没有不胜利的。现在各位将领之中,只能谈到如何背实击虚,但是等到真正临敌之时,却很少有人能真正识得虚实之变化。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不能很好地引导敌人,反而被敌人引导的原因。如何理解并运用虚实之理呢?希望你能详细地给各位将领讲解一下。”

原文:

靖曰:“臣按《孙子》及《六韬》云: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译文:

李靖说:“我按照《孙子兵法》和《六韬》的理解,认为治理大军和治理小军是一样的,关键在于组织指挥;与大军作战和与小军作战也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号令严明;即使全军处于必败之地,也可以让军队保持不败之势,关键在于正确运用奇正之变;军队进攻敌人时,如同用石头打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利用了虚实之势。”

原文:

太宗曰:“凡兵在险阻,犹鱼在深渊。太守常能制之,是谓有术。”

译文:

唐太宗说:“在险阻之地行军打仗,就如同鱼儿在深渊之中。如果太守能够很好地控制局势,这就叫做有术。”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释及翻译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释及翻译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节选注释及翻译

太宗曰:“昔唐俭使(出使)突厥,卿因(趁机)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朕至今疑焉。如何?”靖再拜(拜两次)曰:“臣与俭比肩(并肩,并列)事(侍奉)主,料俭说(说辞)必不能柔服(使对方安抚顺服),故臣因纵兵(发兵,出兵)击之,所以(……的原因)去(去除)大患不顾小义也。人谓(认为)以俭为死间(指派往敌方的间谍不能脱身而为敌方所杀),非臣之心(心意,想法)。按《孙子》,用间最为下策,臣尝著论其末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或用间以成功,或凭间以倾(招致)败。若束发(男子15岁束发成童)事君,当朝正色(神色庄重),忠以尽节,信以竭诚,虽有善间,安可用乎?唐俭小义,陛下何疑?”太宗曰:“诚哉!非仁义不能使间,此岂纤人(小人,道德品质低下鄙劣的人)所为乎?周公大义灭亲,况(何况)一使人(使臣)乎?灼(明白)无疑矣!”

参考译文:

太宗问:“当年我派遣唐俭出使突厥,你却乘机袭击,大败突厥。人们说你这是把唐俭当作了死间,我直到今天对此仍抱有怀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李靖拜了两拜,回答说:“我与唐俭同在朝廷并肩事奉主上,料定唐俭的说辞必然不能使突厥顺服、归附,所以我趁机派兵进攻它,这是因为为了铲除国家大患,也顾不得保全与唐俭的私人小义了。有人说我把唐俭作为死间,这不是我的本意。按《孙子兵法》所说,用间是最下策。我曾经在写的文章末尾这样论述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用间而获得成功的,也有用间而招致失败的。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起辅佐君主,在朝堂上神色庄重,公正坦直,忠心耿耿,能尽臣节,信实不欺,竭尽赤诚,这样即使有善于为间的人,又怎能发挥作用呢?像唐俭这样的事,乃是小义问题,陛下何必怀疑呢?”太宗说:“的确是这样!不是仁义兼备的人不能指使间谍,这岂是平庸小人所能做到的吗?周公为了维护大义尚且杀了亲兄弟,更何况一个使臣呢?这是明显没有疑问的!”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

李靖撰

《李卫公问对》简介

《李卫公问对》是一部问答体兵书。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唐太宗即李世民(599—649),唐代皇帝,李渊次子。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后世居于陕西武功。他自幼聪颖于练,博文精武,少年即通古今兵法,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继帝位。公元626—649年在位,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注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和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贸易文化交流,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晚年由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重役繁,加深了阶级矛盾。李卫公即李靖(571—649),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初伟大的军事家。少有文武材略,精熟兵法,其舅父名将韩擒虎“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旧唐书·李靖列传》)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岭南道抚慰大使,以副帅佐李孝恭镇压辅公祐起义军。唐太宗时,历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封卫国公,故称李卫公。据书目记载,他著有《卫公兵法》等十余部兵书,然大都佚失,“世无完书”,《通典》中保留了部分内容。

《唐李问对》,故名思义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论兵的言论辑录。然而自北宋陈师道在《后山谈丛》中提出“世传王氏《元经》……李卫公《问对》,皆阮逸所著”和何薳在《春渚纪闻》中提出“先君(按指何去非)言《六韬》非太公所作,……又疑《李卫公问对》亦非是”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场争论,至今尚无定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吴曾《能改斋漫录》、汪宗沂《卫公兵法辑本自序》、湘浦《卫民捷录·问对题注》等径从陈、何之说,断定《李卫公问对》为阮逸伪撰。另一种意见否定阮逸所伪撰,如元马端临说:“神宗诏王震等校正之说既明见于国史,则非阮逸之假托也。”(《文献通考·经籍考》)清姚际恒说:“今世传者当是神宗时所定本,因神宗有‘武人将佐不能通晓’之诏,故特多为鄙俚之辞。若阮逸所撰,当不尔。意或逸见此书,未慊其志,又别撰之。而世已行此书,彼书不行欤?”(《古今伪书考·子类》)还有一种意见,即否定阮逸伪撰,也否定卫公所著,如明胡应麟说:“此书不特非卫公,亦非阮逸,当是唐末宋初俚儒村学缀拾贞观君臣遗事、杜佑《通典》原文,傅以闾

唐太宗与李绩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唐太宗与李绩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唐太宗与李勣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原文:

唐太宗(李世民)与李勣(后封为郢国公)之间的故事有许多,其中记载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互相尊重。以下是一段描述唐太宗与李勣之间的对话:

李勣:“陛下,臣愿出兵北伐,统一中原,平定乱世。”

太宗:“你的雄心壮志颇叫人称赞,但是北伐并非易事。我们

需要准备充分,并团结百姓和各个势力。”

李勣:“臣已多次考虑,已经有了可行的方案。我将会安抚各地,并且联合各地的豪族势力,共同前往北方。”

太宗:“你的计划听起来相当合理。但是你如何保证各个势力

能够团结起来,不争斗勾心斗角呢?”

李勣:“臣愿意以身作则,以忠诚和正义为准则,亲自示范,

希望能感化各地的领袖和民众。”

太宗:“你有如此高尚的品德,我深感欣慰。既然你已经有了

具体的计划,那就去执行吧。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达成你的目标。”

翻译:

In the Tang Dynasty, there were many stories abou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nd mutual respect between Emperor Taizong of Tang

(Li Shimin) and Li Ji (later titled as Duke Yingguo). Here i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Emperor Taizong and Li Ji:

Li Ji: "Your Majesty, I am willing to lead the army to the north, reunite the Central Plains, and bring peace to this chaotic era."

『古文经典』李卫公问对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古文经典』李卫公问对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古文经典』李卫公问对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李卫公问对

朝代:唐朝|作者:李靖|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是兵家著作。相传是由唐初著名军事家李靖编写,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

《李卫公问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内容相传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四十问答,中卷三十三问答,下卷二十五问答,凡九十八次问答,约一万余字。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因为此书在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没有记载,故有人怀疑此书为后人托名之作。关于《李卫公问对》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史上学术界意见多有分歧,除了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所著的看法外,主要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种:①宋人阮逸伪托之作。这一看法首先由北宋陈师道提出。②为宋神宗熙宁年间所辑录的《卫公兵法》③唐太宗与李靖君臣之间多次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当代一些学者认为“阮逸伪托说” 不足据信,其书当是唐太宗与李靖之间探讨军事问题的言辞汇编辑要。

④唐末宋初无名氏伪作。历史上还有少数人以其书“浅陋狠俗”的理由,认为它既非李靖所著,亦非阮逸伪托,而是唐末宋初俚儒村学缀拾贞观君臣遗事编写而成。

李卫公问对全文阅读

•卷上

•卷中

•卷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话唐太宗与李靖问对

简介

《唐太宗与李靖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或《李靖问对》。也有更简称《问对》的。传说是唐代名将李靖所著。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只著录有《李靖六军镜》三卷~而没有《唐李问对》。后经宋人何远、陈师道、邹博、吴鲁等人考证~认为此书是宋人阮逸所撰。何远在《春渚纪闻》中曾提到~据苏轼说《李卫公问对》为阮逸所著~其草稿曾送与苏恂看过。此外~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声的《书录题解》、胡应麟的《四部正伪》、汪宗沂的《卫公兵法辑本序》、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等书~也都对此书作了辨伪的论证。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却疑此书为宋熙宁年间所辑录的《卫公兵法》。但细察《问对》的内容~却很少与《通典》中《卫公兵法》佚文有相似之处。另外也有人认为《问对》就是李靖原著~但也未能提出有力的证据。

阮逸~宋代建阳人~字天隐~宋仁宗天圣(公元1023一1031年)进士~景佑(公元1034—1037年)初任杭州知州。通音律~康定(公元1040—1041年)年间~上《钟律制议》并图三卷。皇佑(公元1049—1053年)中~更铸太常钟磬~上召逸与近臣太常议密阁~遂典乐事~迁屯田员外郎。著有《阮逸野言》一卷~《宋史〃艺文志》将其列入兵书类。此外还著有《易签》、《王制井田图》等书。

《问对》即属假托~阮逸虽非名将~都无损于该书的军事学术价值。相反~该书自问世以来~曾得到不少的赞誉~在军事学术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神宗在临熙(公元1068—1085年)年间下令从《通曲》中辑录《李靖兵法》未成~而把《问对》列入《武经七书》~立于宫学~也决不是偶然的。

《问对》一书~完全没有抄袭或套用散见于《通典》、《太平御览》中的《卫公兵法》佚文~而是独立思考~自成体系。正如清人汪宗沂在《卫公兵法辑本序》

中所说:‚阮逸《问对》初非因《通典》而有所附益?。不特如此~《问对》一书~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中确具有很多特点~例如:

一、《问对》作者继承和发展了《左传》用战例来阐述和探讨战略战术原则的方法~把军事学术的研究方法~从哲学推理发展到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在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战术原则~使其科学化。这对于军事学术研究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二、隋唐兵家多醉心于古代阵图的考究~捕风捉影~穿凿附会~一时成风。阮逸却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反对一切玄虚之词。其所提出方、圆、曲、直、锐五种阵名基本符合1972年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孙膑兵法〃十降》的提法~说明作者对古兵法有深刻的研究。

三、自战国以来~阴阳五行之说~侵入了军事学术领域~

这在《孙膑兵法》、《六韬》等书中~均有所反映。自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到东汉谶纬之学的风行~军事学术中~听音望气、灾变吉凶等大量渗入~到唐代李荃《阴符经》、《太白阴经》等书更是这样。而《问对》一书却一直坚持科学的态度~丝毫不涉及阴阳迷信的说法。这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宋人戴少望在《将鉴论断》中说:‚《问对》一书~兴废得失~事宜情实~灿然华举~皆可垂范将来?。郑谖在《井观琐言》中也断言~《问对》一书虽属假托~亦‚必出于有学识有谋略者之手?。我们认为~《问对》一书确实是我国古代一部有价值的兵书~它对于我国军事学术的研究是有贡献的。宋代将其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也是适宜的。

卷上

卷上共分十七节。主要论述兵法中‚奇正?的关系和运用~结合战例着重论述了‚无处不用正~无处不用奇?~‚正能胜~奇亦能胜?~‚奇正相交~循环无穷?的道

理。此外~还兼论了阵法的起源和发展~兵法的源流和派别。最后还联系当时边防实际~论述了奇正的运用以及选将、练兵等问题。

l、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以何术临之,

靖曰:臣以正兵。

太宗曰:平突厥时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

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也~正兵而已矣。

太宗曰:晋马隆讨凉州~亦是依八陈图~作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

靖曰:臣讨突厥~西行数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远。偏箱、鹿角~兵之大要~一则治力~一则前拒~一则束部伍~三者迭相为用~斯马隆所得古法深矣。

[译文]

太宗问:高丽儿次侵略新罗~我派使臣前去谕令息兵~可是高丽不从~我想出兵讨伐~你以为怎样,

李靖答:据调查了解盖苏文自以为精通军事~认为中国没有能力讨伐他~所以敢于违抗命令~请给我三万兵把他擒来。

太宗问:兵力这样少~距离那样远~用什么方法对付他呢,

李靖答:使用正兵。

太宗问~你平定突厥的时候是用奇兵制胜的~现在征高丽却说使用正兵~是什么道理,

李靖答:诸葛亮七擒孟获~不是用的别的方法:只是运用正兵器了。

太宗说:晋将马隆讨平凉州的[树机能]时~也是依照孔明的八阵图用偏箱车布阵。在开阔的地形上~就用偏箱车结成鹿角车营,在狭窄的道路上~就架设木屋于

偏箱车上~这样~一面战斗~一面进~[因而取得了胜利。]毫无疑义~正兵的运用是古人所重视的。

李靖说:我讨伐突厌时~西行数千里~如果不是用正兵~怎能从事这样的远征呢~使用偏箱车、鹿角车营作战~是用兵的要则。既能保持战力~又能抗拒敌人~还能约束队伍~这三种长处结合使用~便可发挥它的威力了。

2、太宗曰: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

靖曰:陛下天纵圣武~非学而能。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

太宗曰: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易谓奇邪,

靖曰:凡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

太宗曰:霍去病暗与孙吴合~诚有是夫,当右军之却也~高祖失色~及朕奋击~反为我利~孙吴暗台~卿实知言。

太宗曰:凡兵却皆谓之奇乎,

靖曰:不然。夫兵却~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非奇也~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法曰:‚佯北勿追。?又曰:‚能而示之不能。?皆奇之谓也。

太宗曰:霍邑之战~右军少却~其天平,老生被擒~其人乎,

靖曰:若非正兵变为奇~奇兵变为正~则安能胜哉: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变而神之~所以推乎天也。

太宗倪首。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