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复习提纲
1、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既有共性亦有不同,随着课程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在延续自身传统的同时,又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实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教学目标看: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教学对象: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

从师生关系看: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从教学方法看:以教学需要为中心的多样化、针对性和灵活性也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过程看:突出体现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

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特色发展,因材施教即。

2、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特点:
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重视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从单一化向综合化发展。

信息素养是一个丰富而全面的能力体系,包括信息技术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六大方面,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落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要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的统一;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机械模仿、单纯接受向学会学习跃迁;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力求认知、情感、态度和谐发展;要重视信息文化的内化,力求技术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完美统一。

当然,并不是任何一堂课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能综合实现各种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摒弃传统教学中目标单一的做法,注意教学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重视价值观的多元取向,从同一化向多元化转向。

信息社会是高度开放的,价值观念是多元发展的。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抛弃主观的个人意志和喜好,抛弃想当然的成人化思维,抛弃对学生进行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简单灌输的做法,抛弃“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等单一僵化的教育评价方式,等等。

值得提倡的做法是,一方面,引导学生辩证认识那些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价值标准和信息伦理观念;另一方面,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和承认其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本质,引导和认可学生的不同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形成。

3、信息技术教学的对象的特点: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
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作为施教客体的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反对将学生作为“扶贫对象”在教师控制下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提倡将学生作为学习的“自强标兵”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发生器”。

面对信息技术迅速变化和知识量猛增的特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让学生接受和掌握各种(哪怕仅仅是主流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必须领会本质、把握规律、学会学习、主动建构。

4、信息技术教学的师生关系特点: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
教学的平等性和合作化:现代教育思想提倡民主化的教学,不仅学生之间要结为互助的合作关系,教师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在平等中对话,在合作中教学,而不是教师控制学生甚至“压迫’’学生。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能够在与学生的平等合作中体现自己的技术才能和教育才能,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以一种平等和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开展教学,实现心灵的碰撞和教学的相长。

教学的情感性和人性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外显对学生既能起到良好的熏陶、感染作用,又能沟通信息交流的渠道,而学生良好的情感的激发和培养不仅带来了学习的新动力,而且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也有莫大的好处。

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克服
以往片面强调教学的严肃性、客观性的做法,避免教学过程的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鼓励人性的向善和人生理想的追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寓教于乐和寓教于情,使教学生动化和人性化。

教学的互动性和多边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多边性指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多边交流,以避免教学过程异化为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过程,使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以至于窒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教学在师生互动方面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多的优势,除了传统的口头对话交流外,信息技术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有效使用各种
5、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以教学需要为中心
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养条件等,综合权衡,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不是无原则地仅凭个人好恶或者因循传统,盲目地或者随意地选择使用。

特别是有关态度和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它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不同,各有其适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前者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信息作品欣赏等方法开展教学,后者则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灵活性与针对性是相连的,灵活选用的目的主要是要保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要使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就必须灵活地选择和运用。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没有变化。

多样化与针对性和灵活性也是相互关联的,能做到针对性和灵活性基本可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需要灵活、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

6、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点: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
贴近生活:突出体现在教学过程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谓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包括两种可能,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教学。

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实质在于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两种“贴近”方式。

探究学习:指教学过程要克服以往单纯依赖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

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给学生以帮助并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不是“不厌其烦地对学习者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习者操作菜单的水平”。

因材施教:指教学过程要从一刀切和整齐划一向因材施教转变,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特色发展。

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受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制约,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即便在同一个学校的每个班级内部,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长期以来,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目标都是从“零”开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零起点”问题虽将逐渐化解,但不可能很快消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仍将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

第二,为了兼顾学生的特色发展,需要我们主动地去发现和培养有专长的学生,正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


7、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为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原理或准则。

”信息技术课程有四大教学原则,1、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2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3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相整合原则,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这些原则是在分析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倡的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总结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融人了传统意义上的一些教学原则,如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等。

8、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是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来的,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基础性工具,信息素养成为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就必然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这种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第二,信息技术以及信息社会是不断朝前发展的,但是这种发展又是依赖于一定的基础,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朝前发展。

这种历史发展规律,见之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不仅要为学生打牢知识基础,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一般方法,学会学习,保持可持续性发展,适应技术与社会的瞬息万变;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基础也适度反映(前沿)进展,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第三,学生的心智发展存在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成熟的客观规律,而信息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技术深度和文化内涵上又存在程度上的不同区分。

学生心智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这些特点,就要求教师将教学抛锚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内容难度、深度和广度上的取舍,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

9 、在教学中贯彻基础性与发展性结合的原则,需要注意几点问题:
一、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根基
一般而言,越是基础的知识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用于现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从教育心理学的层面来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墓本态度(也有人称之为“四基”)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学习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后继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又使它迅速地接近大众,走进大众生活。

现在以及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将处在一个被信息技术充塞的环境中,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这样的人必将陷入被动乃至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学习内容应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东西,是学生将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利用的或者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令人目不暇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发展规律,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应持态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习惯都是相对稳定的。

例如,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价值、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流程、信息获取和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