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训练对偏瘫患者患侧动态负重及行走的影响

合集下载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和中风患者。

患者常常失去对身体的控制,导致身体的重心不稳,行走和站立时容易失衡,甚至摔倒。

因此,重心转移训练是偏瘫患者康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偏瘫患者重心转移训练方法:
1. 单腿站立
偏瘫患者可以尝试单腿站立训练,这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只脚抬起,用另一只脚支撑身体,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2. 步态训练
步态训练是重心转移训练的基本训练内容,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走路能力和平衡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选择一条通道,沿着通道走,每次练习5-10分钟,逐渐增加步行时间。

3. 坐姿平衡训练
坐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恢复坐姿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坐在椅子上,抬高腿部,维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4. 双腿平衡训练
双腿平衡训练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训练时,患者可以双腿并拢,尽可能地保持平衡状态,每次练习10-20秒,逐渐延长时间。

总之,重心转移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耐心和毅力,逐渐提高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才能更好地恢复身体功能。

简述单侧下肢伤残病人拐杖上下楼梯的训练方法

简述单侧下肢伤残病人拐杖上下楼梯的训练方法

简述单侧下肢伤残病人拐杖上下楼梯的训练方法单侧下肢伤残病人拐杖上下楼梯的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步态和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训练方法,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首先,对于单侧下肢伤残病人来说,掌握正确的拐杖使用姿势十分重要。

患者应该站在两根平齐的拐杖中间,将拐杖的一端放在身体不受伤一侧的地面上,另一端则扶在受伤一侧的地面上。

然后,先用受伤的脚迈出一小步,接着再用健康的脚迈出与之相对称的一小步。

这样的步伐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减少受伤肢体的压力。

在上楼梯时,患者需要首先将拐杖放在上方的台阶上,然后用健康的脚攀爬台阶,接着用受伤的脚迈上同一个台阶。

这样的动作需要重复进行,直到患者完全攀爬完所有的台阶。

而在下楼梯时,患者需要首先将拐杖放在下方的台阶上,然后用受伤的脚迈下一个台阶,接着用健康的脚再迈下同一个台阶。

同样,这个动作需要重复进行,直到患者完全下到楼下。

在训练期间,患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每次训练的时间和强度要逐渐增加,但是要避免过度劳累。

其次,应该保持正确的姿势,特别是背部要挺直,腹部要收紧。

此外,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坚持训练和康复计划。

同时,患者可以结合其他的康复训练来增强上下楼梯的能力。

比如,可以进行肌肉锻炼,加强受伤一侧的肌肉力量;进行平衡训练,提高身体的稳定性;进行跑步训练,增强心肺功能。

总结起来,单侧下肢伤残病人拐杖上下楼梯的训练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注意正确的姿势和步伐。

通过逐渐增加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患者可以逐渐恢复步态和提高上下楼梯的能力。

结合其他的康复训练可以更好地加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身体的稳定性。

同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持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这些训练方法能够对患者有所帮助,加速康复进程。

步行五步训练

步行五步训练

今晚与大家讨论学习下,有关步行方面的一点观点我打字可能慢些,各位耐心等待下今晚讨论的是有关2012年我的一篇论文内容,拿出来分享下,水平有限见谅啊,各位早期强化步行基本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ADL的影响步行基本功训练---我们医院通常叫做步行六部曲是偏瘫早期下肢进行的一些基础训练内容临床上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容易出现肌力低下、负重能力不足、平衡能力差以及异常运动模式等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均造成严重影响,如何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一直是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难点大部分偏瘫患者早期无法恢复步行能力或形成划圈等异常步态,造成平衡困难,步行实用能力差,影响完成自理活动。

因此早期建立正确、规范的步行能力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下边我介绍下我们医院总结的步行六部曲训练内容①髋关节控制能力训练:利用改良的桥式运动训练如:仰卧位双膝屈曲夹一小软枕保持做左右摆髋、桥式运动摆髋训练;桥式踏步训练即桥式运动下保持臀部抬高做双足交替小范围踏步练习。

文字描述,不像语言般易懂,大家可以漫漫看,货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这个改良的桥式运动训练时我们医院总结后改进的,强化版②健手拍患膝训练:即髋关节内收内旋位屈曲训练,利用螺旋对角线模式健手拍患膝进行引导,抑制屈肌共同运动模式。

软枕就是小方枕,就是一个目标物,让病人有意识的双膝加紧内收髋关节,增强控制打破下肢屈曲异常模式!!健手拍患膝训练更具有目标性,利用PNF技术的螺旋对角线模式以健手引导在髋关节内收内旋位下练习髋关节屈曲分离运动,达到了抑制屈肌共同运动模式的效果,有效改善了偏瘫患者步行中出现的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的异常模式;软枕头,方的圆的都行早期病人没有动作时,利用健手拍膝关节,就是增强主动性和目标指向性,增强引导,后期不用手拍,让病人独自控制进行屈曲货双腿加紧一起完成屈曲款膝关节先易后难,主要是增强病人的主动控制能力,因为偏瘫后不但是运动能力肌力的丧失,更主要的是运动姿势或模式的控制异常所以没有运动功能,首先引导出现,有运动后强化,在正常姿势下强化,然后加以运用第三部曲③靠墙屈、伸髋训练:患者靠墙站立,双足跟部、臀部、双肩胛部贴墙,治疗师可辅助患膝,做髋关节0~60°下蹲—站起练习,然后健足迈至患足前方一脚距离再练习患侧单腿支撑蹲起。

浅谈社区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

浅谈社区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护理

偏瘫不 仅常见 于脑血 管 意外 ,也 见于头 部外 伤和 脑外
徒手站立—— 站立平 衡。
科手术 后遗 症 。此 外 ,许 多 神经 系 统疾 病 也 可 引起 偏瘫 。 偏瘫病人 的主要 表现 是肢体 运 动功 能障碍 ,表现 为肌 张力 增 高 ,甚至 痉挛 ,肌 群间协调紊乱 ,出现异常 的反 射活 动 , 联合反应 和紧张 性 反射 等脊 髓 水平 的原 始 的运 动 行式 。 偏瘫发生后 ,绝 大部 分病人 是在 医院内进行 诊疗 ,康复 训 练及护理 ,当进 入恢 复期后 ,由于社 会 医疗保 障体 系不 健
浅 谈 社 区偏 瘫 患 者 的家 庭 康 复 护 理
范 学 荣
湖北省浠水县人 民医 院,湖北 浠水 4 3 8 2 0 0
【 摘 要1 目的:提高偏瘫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方法 :对 3 9 例 神志清楚偏瘫病人进 行家庭健康 指导半年 ,包括 日常生活能
力训练 、心理护理 、语言训练、肢体 功能训 练及家庭健康 教育。干预前后采 用 日常生 活能力量表 ( A D L ) 、健康状 况调查 问卷 ( S F 3 6 )进
2 . 1 家庭 健康指导 2 . 1 . 1 心理康 复 2 . 1 . 1 . 1 与病人建立 良好 的护患关系 以取 得病人 的好 感和
对语 言交 流障碍 者进 行训 练 ,让病人 主动发 音。训练
时从简单 到复杂 ,可 面对 镜子 练习 ,并 配合 听 录音 ;接着 是针对 日常 生活 与 环境 中接 触 物体 的名 称 ,例 如 :筷 子 、 碗 、毛 巾、肥皂等等 ,逐 一 练 习,然后 将 名称 与实 物 ,与
侧取 放物品 ,以此随时唤起患者对患侧 的注意 。
2 . 1 . 4 语 言训 练 及 自我 用 脑 训 练

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及评价

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及评价

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及评价一、概述偏瘫是指一侧肢体失去运动能力,这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帮助偏瘫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评价。

二、训练方法1. 被动运动:在偏瘫的早期阶段,患者可以通过被动运动来活动关节,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这可以通过按摩、推拿、关节活动等方式来实现。

2. 主动运动:当患者的肌力逐渐恢复后,可以开始进行主动运动。

这包括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运动,如上举、外展、内旋等。

3. 助力运动:在肌力进一步恢复后,患者可以进行助力运动。

这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力量来帮助患者完成肢体运动。

例如,使用滑轮、弹簧等装置来助力肢体运动。

4. 抗阻运动:当患者的肌力基本恢复后,可以进行抗阻运动。

这需要使用一些重物或阻力的方式来增加肌肉的力量。

例如,使用哑铃、沙袋等来进行抗阻运动。

三、评价方法1. 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通过对患者肢体运动的观察,可以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例如,观察患者是否能够自主地进行肢体运动、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等。

2. 测量肌肉力量:通过使用测力计等设备,可以测量患者的肌肉力量。

这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以及训练的效果。

3. 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通过观察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肢体运动情况,可以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是否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例如,评估患者是否能够自主地进行穿衣、进食、洗澡等日常活动。

四、结论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

根据不同的阶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定期进行评价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训练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和评价,可以帮助偏瘫患者更好地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基本步骤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基本步骤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基本步骤
偏瘫患者步行训练的基本步聚包括以下几项:
1.平衡训练:患者坐在床上,双腿下垂,再下地坐椅子,每次坚持三十分钟。

然后练习站立平衡,扶杖站立。

身体需要左右转动,左右侧穹和前后侧斜。

2.迈步练习:先练习扶墙行走,每天三次,每次十分钟。

3.上下台阶练习:走平路练习平稳后,开始上下台阶练习。

在步行锻炼的同时,让病人进行瘫痪上肢锻炼。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偏瘫患者的步行训练。

制表:审核:批准:。

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

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

偏瘫步行能力评定量表
发布时间:2011-12-11 来源:本站下载:359 次0级:不能站立、行走。

1级:室内在他人扶持下可以步行10m以内(室内辅助下步行)
2级:室内在他人监护下步行20m(室内保护步行)
3级:室内独立步行50m以上,并可独立上、下高18cm的台阶2次以上(室内独立步行)
4级:持续步行100m以上,可以跨越20cm高的障碍物和上下10层阶梯,16cm高,25cm宽(建筑物内步行)
5级:持续步行200m以上,并可独立上下阶梯(16cm高,25cm宽)步行速度达到20m/min以上(室外独立步行)
注:
①评价时患者可以使用各种拐杖和支具。

②1~4级步行速度不限。

③建筑物内步行是指患者具备在医院、电影院、剧场、饭店、办公楼与建筑物内步行的能力。

④ 5级能力者具备到社会环境中活动的能力,如乘公交汽车、地铁及横穿马路等。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
[5]缪鸿石.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5.。

偏瘫肢体肌力训练方法

偏瘫肢体肌力训练方法

偏瘫肢体肌力训练方法一、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的活动,对偏瘫肢体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应尽可能地主动参与,通过活动各个关节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主动运动包括以下几种:1. 关节活动:患者应主动进行各关节的活动,如屈伸、旋转、外展内收等,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和正常功能。

2. 肌肉收缩: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可以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

患者可以通过简单的肢体抬起、下压、捏挤等动作进行肌肉收缩训练。

3. 平衡训练:患者可以练习站位平衡、坐位平衡和移动平衡等,以增加身体的平衡感和稳定性。

二、抗阻运动抗阻运动是指需要克服一定阻力的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应逐渐增加阻力,以适应肌肉的力量和活动范围。

抗阻运动包括以下几种:1. 哑铃训练:患者可以手持哑铃进行上肢或下肢的屈伸、推拉等动作,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2. 沙袋训练:患者可以在下肢绑上沙袋进行步行、上楼梯等动作,以增加下肢的肌肉力量和耐力。

3. 弹力带训练:患者可以利用弹力带进行各种抗阻训练,如拉伸手臂、腿部等,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三、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是指针对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功能性训练包括以下几种:1. 穿脱衣服:患者应练习穿脱各种款式的衣服,以增加上肢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2. 梳洗能力:患者应练习自己梳头、洗脸、刷牙等日常清洁行为,以增加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能力。

3. 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应练习自行进食、如厕、洗澡等日常生活技能,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4. 行走能力:对于下肢功能受限的患者,应进行适当的行走训练,以提高下肢的支撑能力和平衡感。

在训练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同时,应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和损伤。

四、按摩与被动运动按摩与被动运动是对偏瘫肢体的另一种重要康复方法。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量,巴氯芬停用时要逐渐停药 常见副作用:
镇静;无力(巴氯芬;替扎尼定) 妙纳基本无副作用
神经溶解技术
注射部位:胫神经和胫神经运动分支 注射药物:50%—100%酒精3-7ml 定位技术:低频电刺激 特点:优点是廉价、在短期内可以重复
使用;缺点是可以引起感觉障碍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
注射肌肉:小腿后群肌 注射方法:腓肠肌、比目鱼肌从小腿后
步长(step length):一侧足根着地至对 侧足跟着地时两点间的距离。
步基宽(stride width):每侧足根着地其 中点连接成线,左右两侧连线之间的距 离。正常约为5~10cm。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训练目的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 增加步长 减少步宽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 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 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 动的特定区域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支撑相时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 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
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 —踝跖屈肌过度活跃 —髋伸展力矩下降 —髋屈肌过度活跃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面进针;胫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从侧方或后方进针
踝足矫形器(AFO)
分类:主要分三大类 塑料AFO 金属AFO:优点是质地硬,带关节 前置踝足矫形器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表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表

天津蓟县海琦医院中医康复科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表评定内容与标准一、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 临床诊断:主要功能障碍:二、运动功能评定1.肌力评定2.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3.感觉功能评定(1)浅感觉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容棉花或者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

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

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

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者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

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

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和温觉,冷觉用装有5-10℃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45℃的温水试管。

在闭目的情况下交替接触患者的皮肤,嘱患者说出冷或热的感觉,选用的试管直径要小。

管底面积与皮肤接触面不要过大,接触时间以2-3秒为宜,检查时两侧部位要对称。

(2)深感觉①位置觉:患者闭目,检查者将患者手指、脚趾或一侧的肢体被动摆在一个位置上,让患者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或用一侧肢体模仿出相同的角度。

②运动觉:患者闭目,检查者以手指夹住患者手指或足趾两侧,上下移动5度左右,让患者辨别是否有运动及移动方向,如不明确可加大幅度或测试较大关节,让患者说出肢体运动的方向,患者做4-5次位置的变化,记录准确回答次数,将检查的次数做分母,准确地模仿出关节位置的次数作为分子记录(如4/5)。

脑卒中偏瘫患者两种阶梯训练方法对比研究

脑卒中偏瘫患者两种阶梯训练方法对比研究

阶 , 腿 跟 上 同一 台阶 , 后 练 习 健 腿 与 患 腿 交 替 上 下 阶梯 。 患 最 每 天 训 练 时 间 6 n 每周 5d 共 4周 。 0mi, , 13 评 价 方 法 : 用 F g— yr 定 下 肢 运 动 功 能 ( M A . 采 ul Mee 评 F _
南 宁 5 0 0 ) 3 0 7
( 西 医科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院 西 院 康 复 医 学 科 二 病 区 广
摘 要 目 的 : 察 两 种 上 下 阶 梯方 法对 脑卒 中偏 瘫 患 者 的训 练 效 果 。方 法 :0例 脑 卒 中 偏 瘫 患 者 随 机 分 成 A、 观 5 B两 组 , 组 患 A 者采 用健 侧 先 上 、 侧 先 下 的 上 下 阶 梯 方 法 , 采 用 患 侧 先 上 、 侧 先 下 , 后 交 替 上 下 的 方 法 ; 析 、 患 B组 健 然 分 比较 两 种 方 法 的 训 练 效果 。 结 果 : 种 训 练 方 法 均 有 明 显疗 效 ( < O 0 )B组 患 者 训 练 后 的 运 动 功 能 和 步 行 能 力 均 优 于 A 组 患 者 ( 两 P .5 , P< o 0 ) .5 。
结 论 : 用 患 侧 先 上 、 侧 先下 , 后 交 替 上 下 的 方 法 更 有 利 于 脑 卒 中偏 瘫 患 者 下 肢 运 动 功 能 、 行 能 力 、 态 的恢 复 。 采 健 然 步 步 关键词 脑 卒 中 偏 瘫 ; 下 阶梯 ; 练 上 训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59 0 ( 0 2 0 — 2 60 1 0 — 3 X 2 1 ) 20 5 — 3
广

西

科 Biblioteka 大 学 学

偏瘫患者的系统康复治疗题库

偏瘫患者的系统康复治疗题库

偏瘫患者的系统康复治疗患者怎样才能正常的行走呢?Bobath(1978)就推荐了为了准备进行基本正常的步行,首先应该练习平衡、支撑期的站立及重心转移。

在摆动期患者需要放松髋、膝和踝的痉挛,并促进髋、膝和踝的选择性运动(包括屈髋、屈膝、踝背屈,伸髋屈膝的选择性运动)以便能抬腿迈步,当脚要着地时他需要控制(主要是防止膝过伸)。

如果所有这些都事先经过练习,患者的行走比腿尚无必要的控制能力就立即步行会产生更好的步态.下面就围绕预防和控制髋、膝、踝的痉挛,并促进髋、膝、踝的选择性运动,最后讲一讲支撑期的站立、患侧负重及重心转移.这次按照人体平衡顺序讲的: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端坐位、长坐位)→坐位平衡→膝手跪位→膝手跪位平衡→双膝跪位→双膝跪位平衡→跪行→立位→立位平衡(静态平衡、动态平衡)→步行一随着人们的康复意识增强,有许多患者疾病处于急性期就开始早期康复疾病处于急性期阶段,患者尚需要安静卧床时即可开始床边的训练。

此阶段相当于Bobath的弛缓期。

此阶段主要训练方法:①良肢位的摆放②体位变换③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④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良肢位的摆放⑴仰卧位:一般情况患侧肩胛下垫软枕,防止其后撤,骨盆下垫枕,下肢外侧垫枕,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

膝下垫毛巾卷,避免出现膝关节过伸展。

膝关节清度屈曲对于预防由踝关节跖屈造成的伸肌痉挛比在足底放置木版效果要好。

如果在患者足底放置木版,将增加不必要的伸肌紧张。

而对于伴足内翻,伸肌张力高的患者,应采取健侧或患侧卧位。

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占优势,可增加下肢伸肌张力,此应尽量少采用仰卧位。

虽然此类患者有可能站立,但多会发生骨盆后撤,下肢外旋且膝关节过伸展,这些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⑵侧卧位①健侧卧位,即健侧在下方的一种侧卧位,患侧上肢应尽量向前方伸展,肘关节伸展,胸前放一软枕,患侧下肢自然半屈曲位置放在枕上。

为防止患者由于躯干稳定性差而出现向后倾倒的半卧位,可在患者身后放置软枕。

日常生活能力指导

日常生活能力指导
日常生活能力指导
本溪市中心医院康复科 王晓伟

指导遵循从易到难,可结合晨晚间护 理进行。要按照患者实际生活情况选择适当 的方法训练指导。如果患者有肌力低下或协 调性差时,可先进行一些准备训练,如加强 手指肌力训练,协调平衡能力训练等。为代 偿患者残存或以已丧失的功能,可对自助具 进行一些改良,以实现患者在ADL方面的自 理。指导依从发育顺序进行,即首先指导患 者恢复进食动作,最后恢复如厕能力,要循 序渐进,逐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坐起:对有良好的坐位平衡能力及臂力的患 者进行坐位训练时,通常用而且最简单的方法是 借助绳梯或一根打结的粗绳,双手交替牵拉,就 可从仰卧位到坐位,他适用于双下肢瘫痪患
在无辅助设备的情况下,应先翻身至健侧卧位,然后 将下肢移动到床沿,并逐渐用健侧上肢支撑身体坐起; 对不能自行坐起者,扶助坐起的方法是:让患者双臂 肘关节屈曲支撑于床面上,操作者站在患者侧前方, 用双手扶托患者双肩并向上牵拉,指导患者利用双肘 支撑抬起上部躯干,逐渐改用双手掌撑住床面,支撑 身体而坐起
床上运动方法—翻身
向患侧:翻身健侧足 置于床面上,患者双 手交叉,双侧上肢向 头的上方上举,双侧 上肢手伸展,在头的 上方水平摆动,双上 肢向患侧摆动的同时 利用惯性将躯干上部 向患侧旋转。
注意事项
①床上翻身及转移,不管转向患侧还是健侧,整个活 动都应先转头和颈,然后正确地连续转肩和上肢躯干、 腰、骨盆及下肢,并且保持脊柱的伸直位,防止扭曲。 ②翻身及转移都要有确保足够的空间活动,保证患者 的安全和舒适,并保持肢体的功能位。必要时使用软枕 或海绵垫支撑,能做到定时更换体位。 ③翻身及转移时应及时鼓励患者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残 存能力,同时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指导。对于使用引流管 的患者应先固定好引流管,以防脱落,并保持引流通畅。

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方案,涨知识

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方案,涨知识

偏瘫患者的步态训练方案,涨知识❈中风往往造成步行困难。

能够独立行走进行日常活动是中风病人最主要的复健目标,也是中风后复健的重点。

偏瘫是大脑一侧中风后常见的的运动障碍表现,典型的 “偏瘫步态”很有辩识性------ “上肢挎篮,下肢划圈”。

由于下肢肌肉力量减弱,足下垂内翻,膝关节僵硬不能屈,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只能代偿性地骨盆上提,髋关节外展和外旋,经外侧划一个半弧向前迈出,故又称“划圈步态”(见下图)❈康复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康复锻炼和功能训练。

行走的康复锻炼是针对性地锻炼脚,腿和腰腹部等肌肉的力量,柔顺性,关节活动度等来改善步态的各个环节。

行走的功能训练就是步态训练,过程涉及各个相关肌肉关节技能的组合,主要侧重于平衡协调,负重能力以及重复长距离步行等功能。

重建正常的步态周期和速度。

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一般康复锻炼先行开始,首先找出各种影响步行的因素,并进行治疗锻炼。

我们建议功能训练尽早加入,可以同时进行。

偏瘫步态的康复锻炼康复锻炼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偏瘫步态的病人在起步时,重获抬起足部前部的能力(即背屈),在跨步时有伸曲膝的能力和髋关节后伸前屈的能力,从而不至于画圈,最终正常步态走路。

病人需要欣奇迹助行仪偏瘫辅助,康复师都会有详细的康复评估,用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肌力。

但不管用何种手段,都需要重复练习来激活神经可塑性,让患者的大脑重新连接并形成新的连接机制,将患者的思绪重新融入肌肉。

即大脑告诉自己的身体正确移动的指令,身体才能执行。

偏瘫步态的步态训练步态训练不是简单的扶着病人移动,而是努力使病人重建正常的步态周期。

在针对性锻炼的同时,尽早进行步态训练会大大加速行走功能的恢复。

在步态训练时,欣奇迹康复师会指导如何正确地征用该步态时相的肌肉,适时启动关节活动和重心转移,以及辅助体重支撑等等,使肌肉关节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重建正常步态,减少偏倚步态带来的生理心理障碍。

长期的步态训练重复运动也会加强中风时受损的神经,减少身体关键部位的痉挛和虚弱。

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

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第一篇: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再训练室内步行,平衡能力达到2级,室外步行,平衡能力必须3级以上。

下肢主要的伸肌如股四头肌,臀大肌等肌力必须在3级以上,才能保证另一条腿完成向前摆动的动作。

另外,如果要达到实用性步行,我们还要考虑患者步行是否安全,相对省力,足够的速度,外观要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手杖,还能自动行走想要恢复基本正常的步行,我们就得了解步行时存在的问题并训练相关的动作,首先我们来看支撑期存在的问题,1.由于伸肌痉挛并且丧失选择性运动模式,患者不能将重心前移。

患者担心向前跌倒,维持靠后的位置更觉得安全。

重心不能向患侧转移,患者的重心通常位于重力线的后方,此时迈步必须主动提腿和放下足,重心不向前转移,就不会产生自然的钟摆样动作。

2.膝关节过伸或者过屈?患者不能主动选择性伸髋,重心不能前移至偏瘫腿上,健腿向前迈步时,患侧髋部会向后运动,此时会导致膝过伸;小腿肌肉张力过高,使患足蹬地时,胫骨向后移动,导致膝过伸;患者存在感觉障碍,膝关节轻微屈曲时感受到的关节位置信息很少,必须通过锁住膝关节才能感知到膝关节已伸直,这个也会导致患者采取过伸状态。

膝关节以屈曲共同运动模式向前迈步,导致膝关节在摆动期末端没有伸直,此时步长将明显缩短,步行速度也会降低,能量消耗会增大。

3.屈髋,一般发生在支撑相中后期,此时的屈髋肌要比伸髋肌活跃4.髋关节外旋?躯干和髋区的运动向脚的方向传递,许多患者不能充分稳定躯干,致使产生侧屈和过度旋转。

5.支撑相过短,健腿迈步短又快,可能是为了避免患腿单独站立及维持平衡摆动相存在的问题: 1.屈髋无力,身体代偿?健腿向前迈一步,患腿髋关节处于后伸状态,患腿的伸肌群张力升高,导致伸肌痉挛。

屈髋肌无力,患者代偿性上提骨盆,使脚离地。

2.足下垂、内翻导致触地异常胫骨前肌在伸趾长肌和伸踇长肌的协助下背屈踝关节,如果胫前肌无力产生足下垂,如果在摆动中期胫前肌本该不收缩,如果持续收缩,又会产生足内翻。

偏瘫步态名词解释康复医学

偏瘫步态名词解释康复医学

偏瘫步态名词解释康复医学偏瘫步态名词解释康复医学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或脑外伤等原因导致一侧身体出现运动障碍的病症。

偏瘫病人因为不能自如地控制身体的运动,常常出现步态异常的情况。

步态是人体在行走过程中的整体运动状态,并有自然、优美的动态特征。

而偏瘫步态是指在偏瘫病人行走时,由于受到了一侧肢体运动障碍的影响,导致步态异常的状况。

偏瘫步态的特点偏瘫步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行走困难、行走不稳、步态异常等。

当病人受到脑部损伤时,其中一侧身体的肌肉功能受到影响,使得身体的平衡和行走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1. 步态异常偏瘫步态时,身体无法平衡,并表现出一侧肢体的麻木和疼痛感。

这些症状可以在偏瘫的早期阶段就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出现于康复过程的后期。

在步态异常中,偏瘫病人的站姿和行走的冲动时刻受到一侧肌肉的不协调运动的影响。

2. 步幅缩小偏瘫病人的步幅大小大多受损坏侧的肌力控制能力直接影响,偏侧肌肉力量较弱、罗浮肌抑制作用增加时,其行走时慢、缓、瞒型步态就变得明显。

此外,模拟应用如静脉药物、磁刺激和电刺激等方法,可以保持激活该组肌肉而改善偏侧手有力度。

3. 抬足困难由于偏瘫病人的一侧肢体失去了正常的肌肉运动功能,步态异常会在抬足这个动作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病人在行走过程中,需要进行频繁的抬足动作,由于偏侧足部的肌肉运动缺失,使得抬足运动非常困难。

这种现象表现出来就是病人下脚时,明显的蹭地现象。

4. 对称性差偏瘫病人在行走时,由于一侧肢体的功能受到了影响,所以行走存在很大的对称性差。

偏侧肢体的姿态和位置与对侧差别非常明显,行走时存在左右偏差,病人想要大步走路时常常由于抬足能力受限而更加困难。

如何康复偏瘫步态?康复医学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康复治疗方法来协助偏瘫病人康复,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

对于偏瘫步态患者,康复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理治疗采用超声、磁疗等手段,疏通局部血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肌肉营养供应与氧气供应,防止痉挛和肌肉萎缩,提高肌肉功能状态。

台阶试验的实验报告

台阶试验的实验报告

台阶试验的实验报告台阶试验的实验报告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进行台阶试验,研究人类行走过程中对不同高度台阶的适应性和步态变化。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不同高度台阶上行走时的步态参数,可以揭示人体对高度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步态调整的机制。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共招募了20名年轻健康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者,他们没有行走障碍或其他身体疾病。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依次行走三个高度不同的台阶,分别为10厘米、20厘米和30厘米。

每个台阶的行走次数为5次,以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被试者需要进行热身运动,以确保身体状态良好。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站在台阶前等待指令,然后按照自己的正常步态上下台阶。

每次行走结束后,被试者需要休息片刻,以便身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实验过程中,使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被试者的行走过程,并采集步态参数。

实验结果:通过对被试者的步态参数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步长和步频:在上下不同高度的台阶时,被试者的步长和步频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较低的台阶上,被试者的步长和步频较大,而在较高的台阶上,被试者的步长和步频较小。

这表明,人体会根据台阶高度的变化,调整步态参数以适应不同的行走环境。

2. 步态稳定性:在上下不同高度的台阶时,被试者的步态稳定性也发生了变化。

在较低的台阶上,被试者的步态更加稳定,而在较高的台阶上,被试者的步态相对不稳定。

这可能是由于较高的台阶对平衡能力的要求更高,导致步态的不稳定性增加。

3. 步态调整:在上下不同高度的台阶时,被试者的步态调整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上升台阶时,被试者会更多地利用腿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推动;而在下降台阶时,被试者会更多地利用重力加速度进行控制。

这表明,人体会根据行走方向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步态调整策略。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人体在行走过程中对不同高度台阶的适应能力和步态调整机制。

被试者在不同高度的台阶上行走时,会调整步长、步频和步态稳定性,以适应行走环境的变化。

台阶试验实验报告

台阶试验实验报告

台阶试验实验报告《台阶试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台阶试验来研究人体的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

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被试者进行台阶试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台阶试验可以有效评估被试者的心血管健康和肌肉力量,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引言: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而肌肉力量也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通过对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的评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台阶试验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评估方法,本实验将通过台阶试验来探究人体的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了100名被试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人群。

被试者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上下台阶的动作,我们记录了他们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肌肉疲劳情况。

同时,我们还对被试者进行了身体成分分析,包括体重、身高、体脂率等指标的测量。

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被试者在完成台阶试验时,心率和呼吸频率存在明显差异。

年轻人的心率和呼吸频率相对较低,而年长者则相对较高。

此外,我们还发现,肌肉力量较弱的被试者在台阶试验中表现出更明显的疲劳感,而肌肉力量较强的被试者则相对轻松。

身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体脂率较高的被试者在完成台阶试验时更容易出现心率和呼吸频率的增加,肌肉疲劳感也更明显。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的台阶试验,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台阶试验可以有效评估被试者的心血管健康和肌肉力量,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的影响,为人体健康提供更科学的评估方法和预防措施。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台阶试验在评估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方面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台阶试验作为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评估方法,可以为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提供重要参考,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疾病,促进身体健康。

台阶试验评分标准

台阶试验评分标准

台阶试验评分标准
台阶试验评分标准是指一种简单易行的测试,可用于评估老年人、运动员和高风险人群的步态稳定性。

与其他复杂的测试相比,台阶试验不需要任何设备或辅助物品,只需要一组台阶或楼梯。

以下为详细的台阶试验评分标准:
步骤一:前期准备
在进行台阶试验之前,需要让被测者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

这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活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同时,需要给被测试者提供清晰的说明和演示,以便他们了解测试过程。

步骤二:测试台阶
测试时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台阶高度,让被测者从台阶上下来。

在测试中,需要考虑台阶的高度和长度,避免过于有挑战性的测试环境导致较大的误差。

步骤三:测试数量
在进行测试时,需要规定测试的次数,通常至少三次以上。

该测试次数可以评估人们的步态稳定性和步态模式准确度,增加测试的可靠性。

步骤四:评价标准
通过测试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包括步幅长度、步伐速度、步态稳定性、身体平衡度等指标。

对平均值进行分析,从数据的变化趋势、标准差、变异系数等角度进行判断。

分数越高,说明被测者的步态越稳定。

步骤五:数据分析
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后,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通过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对被测试者的步态稳定性、运动能力和生理健康进行分析和判断。

综上所述,台阶试验评分标准是一项简单易行、有效可靠的测试方法,可以用于评估老年人、运动员和高风险人群的步态稳定性。


过严格规范的测试过程和数据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被测者的身体素质、身体平衡度和步态模式准确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健身训练和康复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训练对偏瘫患者患侧动态负重及行走的影响The effect of step activity on dynamic weight-bearing of affected sideand walking in hemiplegia patients摘要:目的讨论台阶训练对偏瘫患者患侧动态负重及行走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名偏瘫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让患者在训练前和训练两周后分别在平地行走16m,用摄像机摄像并计算出训练前后患者的患侧单足支撑时间、健侧步长、步速、步频,训练前患者的患侧步长结果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实验组患者的患侧单足支撑时间、健侧步长、步速明显增加,步频无明显改变,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台阶训练可以快速提高偏瘫患者患侧动态负重能力及行走能力。

关键词:台阶训练偏瘫动态负重行走Abstract: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step activity on dynamic weight-bearing of affected side andwalking in hemiplegia patients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20 hemiplegia patients,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veragely—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Asked the patients to walk 16 metres on the ground before training and two weeks after training,got their video informations with a camera when they were walking,then calculated the support time of the affected foot only,the step length of the unaffected side,velocity and cadence before training and two weeks after training, the step length of the affected side before training.results compared the data of before training and after training,we can find that the support time of the affected foot only,the step length of the unaffected side and velocity hav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in the experimantal group except the cadence.Indicator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no significant changes.conclusions step activity can rapidly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dynamic weight-bearing of affected side and walking in hemiplegia patients.Key words:step activity hemiplegia dynamic weight-bearing walking前言脑卒中和脑外伤造成的偏瘫患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患侧负重困难。

因为患侧负重是稳定行走的前提条件,所以改善患侧负重能力是偏瘫患者康复的最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1]。

之前,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Ingela Marklund和Maria Klassbo研究了下肢大强度训练对卒中后病人的影响[2]。

Eun-young Yoo 和Bo-in Chung研究了视觉反馈加上理念训练对偏瘫病人对称负重训练的影响[3]。

这些研究都旨在增加患者的静态负重能力,没有研究在行走中的动态负重。

这导致患者在掌握了静态负重之后,不会直接应用到行走中,大大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增加了康复费用,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

因此,寻找一种提高动态负重能力的训练方法迫在眉睫。

本文就是为了研究台阶训练对偏瘫患者患侧动态负重的影响,以便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缩短其康复时间,减少患者及社会的负担。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名偏瘫患者,符合以下条件:(1)发病后至少3个月;(2)患侧负重明显差,但能在安全平坦的道路上用或不用辅助具行走16米或稍长的距离;(3)有能力签订知情同意书;(4)身体状况良好,可以安全地理解和完成此训练项目[4]。

注:一般认为,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在1一3个月内可达最大恢复[5]。

所以选择发病后至少3个月的患者,以尽量减少自然恢复的影响;受试者需实验前患侧步长大于健侧步长,以保证患者的健侧步长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20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16-55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33.3±13.2;其中脑梗塞1例,脑出血5例,脑外伤4例;左侧偏瘫5例,右侧偏瘫5例;距发病时间平均5.8±3.0个月。

实验组平均年龄39.0±12.8;其中脑梗塞1例,脑出血8例,脑外伤1例;左侧偏瘫7例,右侧偏瘫3例;距发病时间平均7.5±6.0个月。

1.2训练方法对照组进行2周的常规训练,即静态患侧单足负重(患者静止站立,健足放于体前的高物上,患侧下肢单独负重)。

实验组同时进行2周的常规训练和强化训练,即除进行静态患侧单足负重外,同时还进行台阶训练(患者站于台阶前,患足负重,健足一层一层地向上登台阶,视患者情况及身高登两层、三层或更多。

每登一层台阶,都要求患者将重心转移至健足上,患侧髋关节伸展,患足向下后方做蹬离动作,来模拟行走中的迈步)。

两组患者均训练20min/天,5天/周。

1.3研究方法1.3.1仪器摄像机、尺子、步态分析软件。

1.3.2 测试方法治疗师在平地上测量出16 m的长度,以3 m处为零点,13 m处为终点(可除去行走时启动和降速因素),拍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的行走姿势[6],行走时治疗师家属及旁人均不得讲话来鼓励患者、纠正患者的姿势、指点患者的异常步态等,以免影响测试的准确性,治疗师分别在病人健侧、患侧摄像。

根据获得的录像算出患侧单足支撑时间、训练前后患者的健侧步长、步速、步频[7]。

1.3.3统计方法使用SPSS17.0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各项评定指标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将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各项评定指标的差值组成新样本并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

2实验结果(所列数值用均数(mean)±标准差(sd)表示)表二配对t检验结果把患侧单独负重时间、步速、健侧步长、步频训练前后的数据分别配对,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组的患侧单独负重时间、步速、健侧步长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训练前后这三项评定指标有明显变化。

步频P>0.05,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训练前后步频没有太大变化。

对照组的各项评定指标P>0.05,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对照组训练前后各项评定指标没有太大变化。

把对照组各项评定指标训练前后的数据做差(训练后的数值-训练前的数值)组成一组新的数据,把实验组用同样的方法做差组成另一组新的数据,对这两组新的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患侧单独负重时间、步速、健侧步长P<0.05,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实验组的数据训练后有明显的增长,实验组的训练方法优于对照组的训练方法。

步频P>0.05,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说明对照组的方法和实验组的方法对步频的增长没有明显的作用。

3讨论本文主要讨论了台阶训练对偏瘫患者患侧动态负重及行走的影响,进而用步态参数——患侧单足支撑时间、步长、步速、步频来证明动态负重及步行能力的提高。

常规患侧负重训练方法是让患者健足踩在一个高物上,患侧下肢静止不动支撑体重,这是静态负重,患者只是学会了髋膝踝关节在静止站立位的负重方法,一旦应用于行走中,需要关节在步行所需的各个角度负重均可时,患者又不能很好地负重了。

此外,偏瘫患者患腿支撑健腿迈步时,经常出现患侧髋关节伸展不充分,躯干屈曲的现象,导致健侧步长缩短,影响步态、步速及步行能力。

常规训练方法没有对此进行纠正。

本实验中的训练方法,练习了下肢各个关节在步行所需的各个角度的负重,和行走中的要求吻合。

此外,因为每上一层台阶都要求患者把重心转移到健侧腿上,患侧髋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蹬地,做向前迈步的动作,所以可快速提高患侧动态负重能力,改善步行中的髋关节伸展不充分现象,进而提高步行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反映患侧动态负重能力的患侧单足支撑时间明显延长,反映步行能力的步长、步速也明显增加,此方法对步频无明显影响。

动态负重能力偏瘫后患侧肢体负重差的原因可能有:肌无力和姿势控制不好导致患侧下肢负重减少和站姿失衡[7];偏瘫患者刚开始因有半身不遂存在,本人可能不能和不愿承受身体重量带给他的感觉极度困难般的压力。

后来,即使其麻痹的下肢运动神经功能已经改善,病情已经稳定,患者同样表现为不愿忍受负重和站姿失衡[8]。

一、针对前者,本实验中的训练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患侧下肢肌力的恢复,促进患者对髋膝踝关节的控制,从而提高患侧下肢动态负重能力。

偏瘫患者肌力减弱轻者会造成患侧不能或不敢负重、站姿不对称、在站立相末期无蹬离动作、行走中伸髋不充分等现象,影响站立及行走,重者无法站立。

因此,对偏瘫病人进行肌力训练至关重要。

尽管传统观点认为,对偏瘫病人进行抗阻训练会增加其痉挛,但已有实验证明偏瘫病人适量抗阻训练会出现正面效应。

这说明高强度的活动,包括抗阻训练,可以是偏瘫病人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9]。

在抗阻训练中,闭链运动负荷较大(主要为体重),对关节内及周围组织的刺激优于开链运动。

它可以刺激肌肉的共同收缩,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可以改善肌力、爆发力、耐力、稳定性、平衡能力、协调性和敏捷性。

因此,肌力增强训练中比较提倡闭链运动。

[10]本实验中的台阶训练即是闭链运动。

在台阶训练时,每上一层都要求患者将重心转移到健侧,患侧髋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蹬地。

因为每上一层台阶,都要有髋关节伸展,所以臀大肌进行向心收缩;因为在上台阶时,髋关节伸展超过膝关节,踝关节跖屈,力线作用使膝关节自然屈曲,所以股四头肌进行离心收缩;因为每上一层台阶,患脚跖屈蹬地,所以小腿三头肌进行向心收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