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赏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文解析
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文解析“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期韩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
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
然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
远不要说20世纪五六十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心灵;就是20世纪80年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安塞腰鼓”出场。
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换句话说,“安塞腰鼓”是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诗的内容。
对于散文家刘成章来说,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更主要的是,他对高原生命有深刻的体认,他的骨子里有种高原地域特有的诗意的浪漫情怀,而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诗人。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一、文题解读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文章以“安塞腰鼓”为题,直接但不直白,简洁却不简单,凸显了文章的整体风格——自然、朴实。
二、字音词义蓬勃:繁荣,旺盛。
文中作动词。
亢kàng奋:极度兴奋。
瞳tóng仁:眼珠。
恬tián静:安静。
晦huì暗:昏暗。
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jī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羁,约束。
蓦mò然:突然,猛然。
冗rǒng杂:繁杂。
震zhèn撼hàn:震动,摇撼。
元气淋lín漓lí:指人的生命力旺盛。
战栗:颤抖,发抖。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jiá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大彻大悟: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
磅礴:形容词,(气势)盛大。
烧灼zhuó:动词。
烧,烫。
灼,火烧、火烫。
渺远:遥远。
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
惊心动魄pò:神魂震惊。
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
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三、主题概述本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歌颂了生命之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壮阔以及当地人民豪放的气概和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段):写表演前宁静的氛围,为后面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蓄势。
第二部分(第5-27段):描绘安塞腰鼓壮阔的表演。
第三部分(第28-30段):鼓声戛然而止,世界寂静,意境深远,余音袅袅。
五、思考探究1.“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这句话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它的反复出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
2.安塞腰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所蕴含的是什么?安塞腰鼓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是一个表现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的象征体。
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文运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安塞腰鼓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歌颂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激荡的生命,磅礴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和阻碍的强烈愿望。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通用5篇)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通用5篇〕《安塞腰鼓》课文赏析〔通用5篇〕《安塞腰鼓》课文赏析篇1一、品位语句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提示: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穿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提示:他们有着自然、安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是他们力量的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提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暴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提示:当鼓声停顿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似炽热后的寂静,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分,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排比,是把构造一样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亲密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
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二、排比和反复1、排比:把内容严密相关、构造根本一样或相似、语气根本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的语意。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舞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热烈赞颂了中国人民“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这是对改革开放炽烈的、深层次的理性思索的结晶。
对这一壮阔、热烈的场面,作者写得绘声绘色,详略得当,极有层次。
鼓未捶响以前,是严阵以待,一片肃静。
只见“南风吹动高粱叶,吹动鼓手们的衣衫”,鼓手们“神情沉稳而安静”,贴身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而展现在他们身后的背景是无垠的“一片高粱地”。
多么广阔而恬静的场面啊!在这大背景下,鼓手们积攒着力量,期待着爆发,等待着展示。
这是激战前的沉寂,这是等待前的肃穆,也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将上演前的期盼。
写得多美啊,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天地。
写腰鼓舞的场面极有层次,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鼓声乍起,着重写声音,写鼓声的激越豪迈,写得详细。
一捶起来,鼓手们就全身心地投入。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是腰鼓舞吗?这分明是中华大地上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的热火朝天的情景的诗化。
同时,作者还展开联想,让我们联想到了古代出征“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悲壮,想到了老一代改天换地的革命“千里的雷声万里地闪”的豪迈,想到了新中国建设路上苦苦求索的热情。
今天,中华大地上的改革开放不也是这样的吗?这是一种一脉相承的光荣传统的延续!作者将眼前的腰鼓舞与过去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沉睡的雄狮要奋起,要向世界展示她的风采。
于是作者进一步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到,要改革开放,就“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时代的鼓点,生命的赞歌《安塞腰鼓》赏析
时代的鼓点,生命的赞歌——《安塞腰鼓》赏析《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慷慨激昂、气壮山河的时代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元气淋漓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激越的鼓点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中华民族淳朴原始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强盛,赞颂了中国人民“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安塞腰鼓”是用宏伟的场而、雄壮的响声、激越的鼓点、奇丽的舞姿来表现诗的内容。
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理解!这是对改革开放炽烈的、深层次的理性思索的结晶。
一、对生命力量的讴歌《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越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它是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一群“茂腾腾”朴实无华的年轻生命,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自然健康,无华而茁壮。
从高原大山里,似万马奔,如疾雷滚过,排山倒海,威猛神勇,活力四射。
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在黄土高原上,在古老沟壑纵横的土地上,其矫健、其勇猛、其热烈的气势,那便是安塞腰鼓。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不只是单纯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象征。
作者出生在黄土高原,他对高原的景物、对高原的人有着特殊的情结。
目睹这场而壮观的黄土高原安塞腰鼓,他触景生情,感情升华,似乎眼前看到的己经不是“人”,而是生命的载体,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一些句子无不使人感受到年轻气盛、热烈奔放的生命,无不使人感受到奔腾踊跃的力量,无不使人感受到慷慨激昂的赞美。
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呢?他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封锁而丧失希望,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里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
安塞腰鼓原文及赏析
安塞腰鼓原文及赏析《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接下来分享安塞腰鼓的课文原文及赏析。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忘却了一切杂念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8]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文中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用文字将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1.《安塞腰鼓》的气势美《安塞腰鼓》全文气势恢弘,铿锵激越,表现出生命的奔腾升华,读后让人感到一股激情充溢于心中。
《安塞腰鼓》的气势美,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手段造成。
(1)选用音节高亮的词语所谓音节高亮的词语,是指那些音节紧凑、音调高亢的词语。
将这样的词语进行有机排列,可以产生一种激情奔涌的气势。
试看一段:①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短短的一段中运用了“痛苦”“欢乐”“追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等一系列音节高昂、发音响亮的词语,将安塞腰鼓舞的刚健和迅疾表现得酣畅淋漓,与全文激越奔放的思想内容谐调一致,读来让人情绪激越,回肠荡气。
(2)运用整齐有力的句式②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他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④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例②前边连用了“……搏击着”这一偏正式短语,后边用了三个“……你”动宾式短语,简洁有力地渲染出后生们动作的迅疾有力以及他们的表演给人的心灵和情感带来的强烈震撼。
例③运用排比短句,表现出腰鼓的气势磅礴、节奏铿锵,充满了旋律之美。
例④连续运用反复,如大河波涛,一波连一波,将舞姿的奇妙变幻和虎虎生机写得有声有色,让人于眼花缭乱之中感受到生命的强烈律动。
(3)运用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在文章中适当地运用夸张、比拟等修辞手法,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气势美。
例如:⑤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安塞腰鼓》语言赏析
大声希音天下一鼓——《安塞腰鼓》语言赏析河北省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高江海 054100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作者以其个性化语言把安塞腰鼓的激越豪壮、气势恢弘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摹声寄寓深为把腰鼓写形象,作者采取了摹声的写法,让读者既听鼓的声响,又体味到鼓声的含义。
如:“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作者连续运用了14个“隆隆”,重复迭用,让人随时听到腰鼓的声响。
这里“山崖”发出声响;“观众的心”发出声响。
腰鼓在抒情、在思索、在翻土浪、在排解阵痛。
这隆隆的鼓声正是黄土高原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
二、短句出神韵为突出腰鼓的特点,作者选取了短句的形式加以描写,这样的句式既与鼓声合拍,又给人以铿锵、急促的感觉,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音符在不息地跳动。
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写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表现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出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文章以快速的节奏,不给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使内容表达得热烈而激荡,使人的生命和力量呈现出喷薄而出的神韵。
三、排比抒豪情千字短文,运用了10多个个排比句,排比的交错出现,工整的句式,蕴涵着雄厚的力量,它抒发了作者激越的豪情。
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火烈、豪放、动力十足;再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排比让人联想到古代出征时的悲壮,想到了老一代改天换地的豪迈,想到了新中国建设路上苦苦求索。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安塞腰鼓课文赏析(精选5篇)《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
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都可以感受到蕴涵其中的艺术美。
下面我们来看看安塞腰鼓课文的赏析。
安塞腰鼓课文赏析篇1一、虚与实相结合的抒情美《安塞腰鼓》是一个虚实相生的范例。
它以实的描写给人以最强悍、直观的视听冲击,又把读者带入一种虚的境界:写现场感受,写安塞腰鼓的强大震撼力“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鼓声,“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鼓声引发出主观的情绪,这种情绪又以“思索”的空灵形态附于“鼓声”之上;写舞姿,“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由实而生虚,实的形体幻化成虚的思绪,虚的思绪又具有了丝丝缕缕纷飞的若有若无的状貌和无形的沉重感。
虚与实的这种相因相生使安塞腰鼓蒙上了一层迷人的光晕,充满了艺术的张力。
还有用其他实体事物来侧面映衬和表现安塞腰鼓的,如:“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甚至化虚为实,如:“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这是一种“诗化”的表现手法。
读者能够在这篇散文中读到许多具有诗性的佳句,感受到虚实结合的抒情美。
二、隐与显相结合的含蓄美《安塞腰鼓》透过传统乐舞表演的独特魅力,歌颂人的生命力量,写得粗犷、雄浑、酣畅淋漓、直抒胸臆、不事含蓄,这是它显的一面。
然而作者又将一些与时代背景相关联的内容隐含起来。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束缚”“羁绊”和“闭塞”指什么?“挣扎”“冲破”和“撞开”的是什么?作者没有确指。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思索”的是什么,“阵痛”因何而生?作者也没有确指。
然而作者是站在20世纪80年代回溯黄土高原的千百年时光,审视着传统的乐舞,他笔下所要“冲突”“撞开”的东西自然也包含此时此地的贫穷和落后。
与生命共舞--《安塞腰鼓》赏析
与生命共舞--《安塞腰鼓》赏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风情孕育一方乐器的生长,有人说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兴琴的摇篮;乌逢船、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滋养二胡的磁场;而红高梁,大风起会的黄土地天生就是唢呐、锣鼓的世界。
陕西这地方其自然环境是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其人文精神更是乐观、豪气冲天的。
发表在2002年第五期的《北京文学》上的《鼓神》同《安塞腰鼓》一样都歌颂了人类那激荡磅礴的生命力。
如果说《安塞腰鼓》是通过一群茂腾工的后生来展现陕北人的生命与活力,那《鼓神》则是通过一个蕃光头来展示蕴藏在陕西人骨子里那激荡的生命力的。
看他“瘦弱又邋,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笼在袖筒中。
”正是这样一个表面萎蔫,缺乏精气神儿的人却带给读者震憾。
当他站到鼓前“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一鼓豪气。
”当双槌推在手中时,“他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着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
”在他敲击鼓声时“已不再是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这时人借鼓势,鼓借人力,此时的鼓已并非一般意义的了,它是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而人已经不是一般概念上的“人”了,它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载体,力量的载体,这里鼓人合一,人与生命合一,人与力量合一。
“皇天在上,厚土在下,人在其中。
而他,这个人群的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这生命活力的宣泄与喷薄充分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为生命的含义。
如果说《安塞腰鼓》还在太容易把握其脉络的话,那《鼓神》中“我”的见闻和感受则成了全文的线索,“我”是一个“债务缠身”“惶可怜”不敢归乡的游子,正是在亲眼目睹了这样酣畅淋漓,生命喷薄的锣鼓表演后,身上的生命意识、生命力被唤醒,被激发,才意识到“生命中原本没有卑微和可怜”,那又何必在意人生的坎坷,在面对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又何必躲躲闪闪,于是“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这哪里是回家过年,这分明是“我”身上生命活力的喷发。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赏析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著名的《安塞腰鼓》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2019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19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
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
1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茂腾腾一词使人不禁联想起这群后生生龙活虎的样子,本句虽然只是一个静态描写的陈述句,可是用了这个词却使人能在静中见动,增大语言想象空间与张力)2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3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4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沉稳而安静、呆呆的、从来不曾响过这些词语带我们走入一个沉静的场面,同时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都是静态描写,为下文腰鼓打起来之后的动态情景做了有力铺垫与对比)5 看!6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些词语呈现一个递进式的结构,不能随意变更,同时也是后生们的打鼓状态越来越深入其中,发狠的捶打鼓面,打着腰鼓陶醉其中忘却了一切,仿佛天地间只有腰鼓,只有打腰鼓。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排比句的运用渲染了后生们打鼓时的火烈状态,读起来气势磅礴,也只有运用这样的句式才能写尽安塞腰鼓的壮美。
同时这些小句又都是比喻句,鼓点像骤雨一样急促,可见鼓点之猛烈;流苏像旋风一样飞扬,可见动作之迅捷;脚步像乱蛙一样蹦跳,可见舞步之灵动;瞳仁儿像火花一样闪烁,可见舞者精神之热烈;风姿像斗虎一样强健,可见腰鼓打起来虎虎生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文解析
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安塞腰鼓》课文解析《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最早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后被选入多家散文选本;1996年收入由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羊想云彩》(此散文集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目前,又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期韩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
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它置于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
然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
远不要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走红;也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服西欧观众的心灵;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有“安塞腰鼓”出场。
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安塞腰鼓诵读赏析
安塞腰鼓诵读赏析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源自陕西省安塞县,因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备受人们喜爱。
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鼓点和节奏,配以诵读、歌唱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
本文将对安塞腰鼓进行诵读赏析,以期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安塞腰鼓的诵读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表演方式,通常由一名主持人领唱,其他演员则在鼓点的伴奏下进行诵读或者歌唱。
整个表演过程中,主持人的领唱和演员的诵读相互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感。
在表演中,演员们会根据故事情节和角色特点,通过不同的声音、语调和表情,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得整个表演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安塞腰鼓的诵读内容,通常是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或者历史传说。
这些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通过安塞腰鼓的诵读,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这些古老故事的魅力,还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安塞腰鼓的诵读形式,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的配合,将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整个表演过程中,鼓点的节奏感和演员的表演技巧相互配合,使得整个表演充满了激情和动感,给人以强烈的视听享受。
安塞腰鼓的诵读形式,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生动的表演形式,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整个表演过程中,观众们会被表演的情节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表演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和情感。
通过安塞腰鼓的诵读,观众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享受到表演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总的来说,安塞腰鼓的诵读形式,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艺术形式。
通过安塞腰鼓的诵读,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还能享受到表演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 《安塞腰鼓》赏析(3篇)素材 鄂教
《安塞腰鼓》赏析(3篇)一、《安塞腰鼓》赏析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
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
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二、《安塞腰鼓》赏析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赏析修辞句子比喻
安塞腰鼓赏析修辞句子比喻1. 《安塞腰鼓》中的所有比喻句和赏析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1.生命的激昂和宣泄“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激情;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形式。
2.羁止不住的力量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果然,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
来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人已经不是概念上的“人”,而成了单纯的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只有宣泄宣泄再宣泄,喷射喷射再喷射,人与生命合一,与力量合一。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这些旋转的生命喷涌出的火热的力量灼热了周围的一切。
生命如雷霆万钧如山崩地裂压顶而来,使一切都变得渺小,天地间只有生命的能量呼啸不已,“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这样的生命、这样的力量,又有谁想束缚又有谁能羁绊呢?生命化成“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伟大、雄浑、激昂、粗犷,也许有点狂野甚至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但它是真正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流露,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力量更可贵更激动人心更让人叹为观止呢?——“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他们的动作不会像舞台上的舞蹈那么精致、整齐、富有韵律,但是他们的力量却扑面而来,“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不能相信人“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安塞腰鼓》重点语句赏析
《安塞腰鼓》重点语句
赏析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安塞腰鼓》重点语句赏析
1.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
艺术是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手段。
安塞腰鼓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它是属于北方,属于黄土高原,属于劳动人民的,所以它必然具有他们的特点:淳朴,粗犷,豪放,坦荡,热情,坚韧,所以它容不得“束缚、羁绊与闭塞”。
2.“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这句话把南方与北方作了对比。
南方秀美,适合轻柔的丝竹;北方壮美,适合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
这句话突出了作者对雄浑有力的鼓声的赞美。
比喻贴切形象。
3.“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
因为鼓声是在最急骤、最热烈、最高亢、最火爆的时候突然停止的,对比之下,世界显得格外静;人的情绪也正处于最亢奋的状态,想象力最活跃的时候,鼓声停止了,人的思维却还停留在想象的世界中,一时无法与眼前的现实世界接轨,故而对现实有陌生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
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
因为太静,所以才能听到“渺远”处的鸡啼,隐隐约约的鸡啼反而使得周围的世界更加寂静。
2。
安塞腰鼓课文句子赏析
安塞腰⿎课⽂句⼦赏析《安塞腰⿎》中的安塞腰⿎是产⽣于北⽅黄⼟⾼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息。
同学们在赏析这篇课⽂时要注意哪些⽅⾯呢?店铺在此整理了《安塞腰⿎》课⽂句⼦赏析,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安塞腰⿎》课⽂句⼦赏析⼀、品位语句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股劲!(那么⼀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股劲?)提⽰:那么⼀股劲要打破⼈们⾝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命宣泄在天地间,让⼈遗落了⼀切冗杂,痛快了⼭河、蓬勃了想像⼒,使⼈明⽩⼈之所以为⼈,⽣命之所以为⽣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南⽠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提⽰:他们有着⾃然、健康的⽣命,是原始的、未经⼈⼯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命。
这是他们⼒量的源泉。
3、多⽔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打不得这样的腰⿎。
(为什么多⽔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提⽰:江南流⽔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安塞腰⿎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命⼒量的厚⼟。
4、⽿畔是⼀声渺远的鸡啼。
提⽰:当⿎声停⽌后,⼈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本⽂⼤量使⽤了排⽐和反复的修辞,语⾔⽓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排⽐,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致、意思密切关联的⼀组句⼦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
例如痛苦和欢乐,⽣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
在本⽂中,它常常是与排⽐结合起来使⽤的。
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试从课⽂中找出⼀段单⽤排⽐的和⼀段综合运⽤排⽐和反复的⽂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排⽐和反复的修辞⼿法⾼原⽣命的⽕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排⽐和反复1、排⽐:把内容紧密相关、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基本⼀致的⼏个句⼦或递相排列,⽤来表达相近或相关的语意。
《安塞腰鼓》课文品析
《安塞腰鼓》课文品析《安塞腰鼓》课文品析[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第一部分,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
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作铺垫。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
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
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索、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凡响。
][以上是第二层,写观众与鼓声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急速地、大起大落地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于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
《安塞腰鼓》研读赏析
《安塞腰鼓》研读赏析
《安塞腰鼓》研读赏析
一、品位语句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
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提示:“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提示: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提示: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提示: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隔的反复为“连续反复”。
如: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方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
“间隔反复”乃是指相同的语句隔开来反复出现,当中插入其它语句的反复。
如:……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
……他们也不惊诧。
作用:可以强调突出某一事物或某种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安塞腰鼓》赏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
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
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二、《安塞腰鼓》赏析
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把对人和鼓的描写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和盘托出。
一开始,人是静的,静得像一株株朴实的高粱。
风吹叶动正衬托出他们的静。
鼓也一样,“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这黄土高原上百十个以高粱为背景的鼓者是注定了要有一场不同凡响的表演的!
忽然之间就爆发了,爆炸了。
作者用比喻的排比句来营造这“壮阔”“豪放”“火烈”的阵势:“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腰鼓改变了人们的感觉,引发了人们的联想,而这一切的最高境界就是“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
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
需要提醒的是,“反复”不是“重复”,不是相同词、句、段的两次以上的简单出现。
在《安塞腰鼓》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
“好一个安塞腰鼓”为全篇确定了基本的音高、色泽、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词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这是作文常规之一,也是文章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
样”的根本。
本文的“精神内涵”也在这里:“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个紧密相连的段落是流动于所有动作、情景、章句里的不变的灵魂,以后的每一次感叹和议论都不曾离开它。
请注意以下几个地方:“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激情……”一段里,“阵痛的发生和排解……”一句表达的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祖国走进新时代的振奋和自豪之情;“除了黄土高原,哪里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可以理解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的比喻,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坚实前提和基础;四个“愈捶愈烈”领起的短段和短段里短句的出现起到了深化主题、热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开头是静悄悄的,结尾也静成了“另一个星球”,这种猛然爆发和戛然而止的安排显然别是一番匠心。
它的直接效果是,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红、热闹、气势冲天了。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仅仅感受一下也行,这节奏、气势、色彩,这生命力旺盛的后生,这纯粹的阅读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