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常见文言虚词+常见文言句式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
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
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
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的“乎”;而如果处于句中,则大多相当于介词“于”,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中的“乎”。
(五)位置推断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情况,也能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考点专攻题”第2题中四句的“之”,都在动词之后,便大致可判定它们都是代词(有时也可是语气词,这需视前面动词的意思确定);再联系上下文,可判定A、C、D三项的“之”都代指“狼”,只有B项的“之”代指后面的话。
突破高考文言虚词(最新版)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II)其见重如此。 其:指代第三人称,他 (2)(2020·江苏高考)即不能熱琴燔鹤以饱,夫岂其无 双田之毛,东湖之水? 其:反问语气。难道 (3)(2019·全国卷I )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 欲出。 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3. 且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 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 (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 (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5.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 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 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 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链接高考】 (1)(2020·全国卷I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
乃:表顺承,于是、就 (2)(2019·全国卷I)文日:“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副词,表判断,是
(3)(2018·全国卷II )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 百县均赋,曷若置此。
乃:表转折,却、竟然
2. 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
跟踪训练 第一组
1. 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
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句,大为感佩,乃(3) 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 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 乃尔(6),无乃(7)自高耳。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中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文知识清单一、18个规定的文言虚词二、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三、30个常见的偏义复词四、80个常见的通假字五、90个常见的古语词六、90个常见的古今异义词七、特殊的文言句式八、词类活用九、古代文化常识十、乌有先生历险记——史上最牛的文言文一、18个规定的文言虚词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然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谓语。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掩口胡卢而.哭。
(《促织》)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归。
(《促织》)(3)通“如”,好像,如同。
军悸而.坏都舍。
(《察今》)(4)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1)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zmj-4181-12543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四十五、与【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成语举例】多许少与——与人方便【成语例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
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经典文言】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引申义】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成语例释】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
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经典文言】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合纵缔交,相与为一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经典文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贾谊《过秦论》)——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1、介词。
(1)比,和……比较。
【经典文言】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给,替。
【经典文言】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介词。
和,跟,同。
【经典文言】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竖子不足与(之)谋——吾与汝毕力平险④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⑤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⑥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1.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成语举例】不足与谋——与虎谋皮【成语例释】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
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经典文言】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ú。
文言文实词-代词-虚词-句式大全
目录1、爱 (4)2、安 (5)4、倍 (7)5、本 (8)6、鄙 (10)7、兵 (11)8、病 (12)9、伯 (13)10、曾 (14)11、察 (14)12、长cháng (15)13、朝 (17)14、乘 (18)15、城 (20)16、诚 (20)17、池 (21)18、除 (21)19、传 (22)20、辞 (23)21、从 (24)22、达 (26)23、怠 (27)24、殆 (27)25、当 (28)26、道 (30)27、得 (32)28、度 (32)29、短 (33)30、多 (33)31、发 (33)32、方 (34)33、非 (34)34、复 (35)35、负 (35)36、盖 (36)37、鼓 (36)38、故 (37)39、顾 (37)40、固 (38)41、归 (38)42、国 (39)43、过 (39)45、恨 (40)46、后 (40)47、胡 (41)48、患 (41)49、或 (42)50、疾 (42)51、及 (43)52、即 (43)53、既 (44)54、假 (44)55、间 (44)56、见 (45)57、解 (46)58、进 (46)59、尽 (47)60、就 (47)61、举 (48)62、绝 (48)63、堪 (49)64、克 (49)65、类 (49)66、怜 (50)67、临 (50)68、弥弥 (51)69、名 (51)70、末 (51)71、莫 (52)72、乃 (52)73、内 (52)74、判 (53)75、期 (53)76、奇 (54)77、迁 (54)78、请 (55)79、穷 (55)80、求 (56)81、去 (56)82、劝 (56)83、却 (57)84、如 (57)85、若 (57)86、善 (58)87、稍 (58)89、涉 (59)90、胜 (59)91、识 (60)92、使 (60)93、是 (61)94、适 (61)95、书 (61)96、孰 (62)97、属 (62)98、数 (63)99、遂 (63)100、率 (64)101、说 (64)102、私 (65)103、素 (65)104、汤 (65)105、涕 (66)106、通 (66)107、徒 (67)108、图 (67)109、退 (67)110、亡 (68)111、王 (68)112、望 (69)113、恶 (69)114、微 (69)115、闻 (70)116、相 (70)117、谢 (70)118、悉 (71)119、信 (71)120、兴 (72)121、行 (72)122、幸 (73)123、修 (73)124、徐 (73)125、许 (74)126、阳 (74)127、要 (74)128、宜 (75)129、遗 (75)130、贻 (76)131、易 (76)133、引 (77)134、右 (77)135、逾 (77)136、狱 (78)137、再 (78)138、造 (78)139、知 (79)140、置 (79)141、致 (80)142、质 (80)143、治 (81)144、诸 (81)145、贼 (81)146、族 (82)147、卒 (82)148、走 (83)149、左 (83)150、坐 (83)文言虚词 (84)文言文代词 (90)文言文句式 (95)1、爱(1)名词。
高中语文_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隐性考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
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
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
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
课内课外兼顾。
散文、诗词兼顾。
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
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
3运用成语学文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附ppt)
词类活用
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救死扶伤 量入为出 道不拾遗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沉鱼落雁(使……沉,使……落) 闭月羞花(使……闭,使……羞) 倾城倾国(使……倾,使……倾)
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第一类,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抱残守缺、避重就轻、飞短流长 扶强抑弱、扶危济困、改邪归正 好高鹜远、怙恶不悛 第二类,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正本清源(使……正、使……清)独善其身(使……善)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以……为耻)、不远千里(以……为远) 3、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寡廉鲜(少)耻 • 家徒(只有)四壁 • 尸位素(白)餐 • 不学无术(本领) • 如释(放下)重负 • 不速(邀请)之客 • 不期(约定)而遇 • 文(掩饰)过饰非 • 出类拔(超出)萃 • 蔚为大观(景象) • 寄(依附)人篱下
文言虚词
“以”的用法 • (1)以貌取人:介词,凭。 • (2)拭目以待:连词,而。 • (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 • (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 • (5)以理服人:介词,用。 • (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 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
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 不急之务(事务,事情) 除恶务尽(必须)
一词多义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 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
于:青胜于蓝(比)、受制于人(被) 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
欲取姑与(给予) 以:以己度人(用)、以貌取人(凭)
顾:顾影自怜(回头看) 三顾茅庐(拜访) 奋不顾身(考虑)
疾:讳疾忌医(疾病) 疾恶如仇(痛恨) 疾风知劲草(强,猛)
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1.之zhī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贫者自南海还《为学》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魏武闻之左右采之(代荇菜)急往观之③结构助词,的君之病在肌肤嗟来之食《乐羊子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为我吊望诸君之墓《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堤畔之草《西湖二》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人之立志《为学》以子之不遇《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⑤音节助词,粘附在时间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状态,凑足一个音节,无实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顷之,又有曳杖者从山中来者《峡江寺飞泉亭记》⑥……的样子岈然洼然《始得西山宴游记》⑦助词,可译为“以”局促一室之内⑧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2.乎①介词,相当“于”游于是乎始出乎其性②语气词,可译为“吗”“呢”此何遽不为福乎等死,死国可乎③形容词词尾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3. 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代人,物,事,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4. 夫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5. 其①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日与其徒上高山(我的)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②指示代词,这,那父利其然而(这种)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道(那里)③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也许)《峡江寺飞泉亭记》例句:其(莫非、难道)亦欲推其(代黄羲之)事,以勉其(那些)学者邪? 《墨池记》6. 而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而不知其所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而其主不能守《隆中对》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上枢密韩太尉书》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表偏正关系久而不怠焉《为学》漫漫而游呼尔而与之③顺承连词,可不译卧而梦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觉而起,起而归至则披草而坐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上枢密韩太尉书》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上枢密韩太尉书》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墨池记》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⑧表承接,并且默而识之《论语•述而》野芳发而幽香⑨表假设,如果人而不知,与木何异《神灭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7. 以:①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以弱为强者(从、由)《隆中对》以告富者《为学》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出师表》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悉以咨之(拿来)《出师表》不足以激发其志气(用来)《上枢密韩太尉书》以钱覆其口(用)《卖油翁》将以攻宋(用)《公输盘》将以治其文(用来)《上枢密韩太尉书》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工之侨以归《工之侨献琴》以衾拥覆(拿来)《送东阳马生序》生以乡人子谒余(用)《送东阳马生序》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出师表》必以分人(拿)《曹刿论战》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扶苏以数谏故(因为)《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出师表》以临于溪(因为)《墨池记》以中有足乐者(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送东阳马生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以我酌油知之(凭借、根据)《卖油翁》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靠、凭借)《墨池记》何以战(靠、凭借)《曹刿论战》然文不可以学而能(靠、凭借)《上枢密韩太尉书》必以情(根据)《曹刿论战》②连词遂许先帝以驰驱(表目的,为)《出师表》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上枢密韩太尉书》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④连词,表顺承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来)《隆中对》以光先帝遗德(来)《出师表》以咨诹善道(用来)《出师表》书六字以揭之(来)《墨池记》无从致书以观(来)《送东阳马生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来)《送东阳马生序》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岳阳楼记》以激怒其众(来、以便)《陈涉世家》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以至)《出师表》⑤动词,认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⑥副词,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8. 岂:①是否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②难道岂信然邪《墨池记》岂其学不如彼邪《墨池记》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9. 则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则施施而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②副词,那么则凡数州之土壤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则霸业可成《隆中对》则其所能《墨池记》②连词,表假设,若,如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孟子二章》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④连词,表转折,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⑤连词,只是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10. 然①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地” “……的样子”满座寂然《口技》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岈然洼然《始得西山宴游记》晶晶然如镜之新开②但是,然而,可是(转折连词)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公输》然往来观之《黔之驴》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然幸得赐归待选《送东阳马生序》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墨池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认为)是、对,是这样(判断动词)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④这样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⑤那么(语气词)然,胡不已乎《公输》11. 于①比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③在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出师表》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书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墨池记》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④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⑤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12. 乃①副词,才中表亲戚乃通②副词,于是,就是,便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③是此乃英雄也13. 故①因此,所以故虽有名马《马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五月渡泸《出师表》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故决然舍去《上枢密韩太尉书因屏人曰《隆中对》②原因,缘故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妻跪问其故《乐羊子妻》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③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案《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一)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5.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用作代词,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教你辨析: 虚词“而”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这是学习的难点。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修饰关系的“而”放在单句中,将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做状语,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就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做状语),就表修饰。
何用作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1)水何澹澹。
(《观沧海》)(2)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教你辨析: 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答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然后一一代入,进行筛选,就不难确定是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其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充当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常见文言现象
考纲所列18个虚词(一)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二)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⑶(三)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②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③介词:“于”、“在”、“从”。
⑷(四)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五)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
(六)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七)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③构成复音虚词(八)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九)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十)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十一)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十二)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下:
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
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 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 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 项。 例如:“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 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 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 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 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 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在这一 点上,文句中的“南面”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 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 中所处的语法位臵,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 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 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 “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 位臵,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 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 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 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 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 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 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 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 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 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 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 正确的。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题型设计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对比考查。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②时间副词——既、已、且③语气副词——其、何、遂介词:于、以、为、因、乎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
助词:(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目的,修饰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
(2)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②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3)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文言虚词用法
考点说明: 1.常见的文言虚词《大纲》规定了18 个,即: 之、其、而、则、乃、以、于、若、 为、所、焉、因、何、乎、且、也、 与、者。 2.要求: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 • • • • • • • • • • • •
一、而 (一)连词 1.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2.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3.表承接,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4.表转折,相当于“可是”“却”。 5.表修饰,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6.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使”。 7.表因果,因而 (二)代词 通“尔”,你,你的。 〔而已〕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
为什么 把……怎么样 多么
怎么
•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①吾欲之南海, 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③君谓皇上何如人 也?④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 「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 • 「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客何为者?
返回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表并列 2.劳苦而功高如此 表递进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拔剑切而啖之 5.子退而自察也 表承接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表转折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9.吾尝终日而思矣 12.扣舷而歌之 表修饰 10.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表假设 12.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因果 1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4.而翁归。 15.而母立于兹。 代词,通“尔”
• 「若此」如此,这样。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 雨霏霏,连月不开。 •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和4种特殊句式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虚词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高中语文-18个常见文言虚词大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例:盘盘焉„„(《阿房宫赋》) 11.也(语气助词) (1)判断语气。 例: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肯定语气。 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即使有否定词,仍是表否定的肯定。 例: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3)疑问语气。 例:公子畏死耶?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感叹语气。 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用在句中,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2.以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拿”“凭 借”“依据”“按照”。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由于”。 例: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③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文(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
③表示分句并列。 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悌。(《孟子》) ④转折、让步关系。 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2)判断副词,“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7.者(助词) (1)用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例: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放在一个词或词组后面,起停顿作用。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②为(wéi)表被动。 例: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2)用作助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反问。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天将亡我,我何渡为?(《史记》) 10.焉 (1)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语气助词。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3.乎 (1)语气助词。 ①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③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2)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3)作介词,相当于“于”。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4.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紧接,译成“就”“这 才”;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为“却”“竟 (然)”“反而”;对事物的一种限制,译为“才”“仅”。
(1)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译为 “ 在 ” “ 在 „„ 方 面 ” “ 在 „„ 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 于”“给”“由于”。 例: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 生乎吾前。(《师说》) 利泽施乎万世。(《庄子》) (2)表示比较。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 15.与 (1)作介词。 ①介绍涉及的对方,译为“和”“跟”“同”。 例: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②介绍比较的对象,译为“跟„„(相比)”。 例: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③介绍受益的对象,译为“为”“替”等。 例: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窦娥冤》) (2)用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译为“和”“还是”。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谋攻》)
⑤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例: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2. 何 (1)疑问代词,后常用“哉”“也”,作谓语。问原因,可译为“为 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副词。用于句首或动词前,表反问,“为什么”“怎么”。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原因。 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 传》)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②表凭借。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9.为 一般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用作助词。 (1)用作介词。 ①为(wèi)经常和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于谓语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对 象、目的、原因等关系,译为“向”“对”“替”“给”“为 了”“因为”“由于”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④引进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 例: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2)用作连词。 ①并列关系、递进关系。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修饰关系。 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④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例: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 救赵》)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8个常见文言虚词
1.而 (1)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连词。 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 例:蟹六跪而二螫。(《劝学》)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2)代词,一般用做第二人称,且做定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用于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5.其 (1)作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译为“他(它)的”。 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与其他虚词配合,连接分句。如:“与„„不如„„”“与„„ 宁„„”“与其„„不如„„”“与其„„宁„„”“与其„„ 孰若„„”等。 例: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 16.则 (1)用作连词。 ①承接关系,表示时间上相承或事理上的联系,译为“就”“便”。 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假使”“如果”;用于后一分 句,表示结果,译为“那么”“就”。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3.因 (1)作介词。 ①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②表依据:趁着,凭借。 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③表方式:经过、通过。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 表承接:于是,便。 例: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14.于(於、乎) 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组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 形容词,表示各种组合关系。
②表勤勉、期望、命令或加强祈使语气。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③用于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连词,表假设,译为“假若”“如果”。 例: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 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6.且 (1)用作连词,一般表示递进、并列关系。 例:且(况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殽之战》) 河水清且(而且)直猗。(《伐檀》) 臣死且(尚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