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

开场白: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课件也是我在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学者们的观点,和反映出的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有些相关的东西是在吴老师讲述的有关基础教育几个本性内容基础上进行一个细节的展开阐述而已。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的内涵。(任何问题都应从了解它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只有理解了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进行改,这是起点。)

第二,基础教育的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这个方面,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用,那么对于回答“为什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改革,当然是因为有问题才会改。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了解当下如此重要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迫切的。正是因为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才要迫切地需要改革,我认为这是对于“为什么”改革,最直接正面的回答。也只有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对症下药”。)

综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地位这么重要,而其中又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则是必然。

一、理解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基础教育的人必须弄清楚而不能产生误解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

杨启亮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如下描述:“首先它不张扬不显赫,呈现着平平常常踏踏实实的品格;其二它全面、深刻而且厚重,如高层建筑的基础就都像筑桥墩一样,深到百米以下与硬岩层相结合,它使用的钢筋粗壮、水泥质量优良,还必须真正夯实,而且它必定是能够全面支撑着建筑物,绝不会允许任何支柱如同虚设;其三它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不精致,甚至比较粗糙,无须精雕细刻。[1]杨启亮.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7).“平实、全面、粗糙”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

孙喜亭教授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础。”[2]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吴美燕《解读中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基础教育突出特点是它的基础性,全民性和普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

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人生之本、民族之本、国家之本,也是教育之本。

二、基础教育的地位及重要性

对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其重要性是绝对的毋庸置疑。这里就简略带过。

朱永新,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简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J],天津教育,2010(5)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个阶段。“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在《纲要》第二部分用三章专门的篇幅讨论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在“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部分,基础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在《纲要》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三、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忽略其基础性的本性)

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阐述,我觉得已经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也是我在阅读相关的一些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整理的,在吴老师讲述的基础教育几个本性的内容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地问题做一个简单概括,从阐述问题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要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要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那么就应该可以从了解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弊端、存在的问题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正如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所以,我这个课件就是对一些学者们的文献中所反映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加之自己的有些现实的感受基础上来呈现的。

通过分析和整理文献,不难发现现有的研究反映出学者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一致的态度: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高扬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实际进行的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

其表现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其基础性&认识性:教育目的

(1)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被遗忘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陷入了误区,大众所关注的似乎不是基础教育的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而是更多地关注基础之上、本质之外的东西。基础教育过多地承担了本身不该由它承担的任务,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理解成“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几十年来,这一认识误导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基础教育等同于考试选拔教育。为了应试,把初一的学生当初三教,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教,设计再好的课程方案都被老师死死地绑在应考的“战

车”上,在“教学一线”严重变形走调。高二就把高中所有课程内容学完,然后在高三整个一年里就是一遍遍地机械操练。“上小学是为了上好的初中,上好的初中是为了上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是为了上名牌大学”,一级为了一级,一级选拔下一级,下一级的目标盯着上一级的需求,让人无可奈何的“择校风”就是这种趋势演变的结果。家长可以通过择校满足自己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择校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教育就这样“合理而有序”地展开着。)

(2)功利的高扬,误导教育目的

功利的高扬,是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现代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一开始就置于现代功利的关照之下。社会赋予教育以发展的使命,教育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湮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的功能,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品德、知识、技能、体格,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放弃或者说遗忘了教育以谋求个体心灵的发展的内在目的。

尽管我国的教育大政方针清楚明白地写着:“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我国的公众看来,读书—出人头地,谋得更好的职业,直接跳出农门,生活可以改善等等的目的才是接受教育更为现实的一面,也是他们之所以会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惜倾家荡产的动因所在。反思现代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有此质疑:无论一校之校长,一班之教师,还是一生之家长,他们在为孩子呕心沥血的付出之时,有多少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提供孩子本身更好发展而需要的条件?他们忧虑最多的恐怕仍然是孩子能不能在同伴的竞争中胜出,能不能在以后的社会中立足吧!那么,孩子哪里去了?人哪里去了?被丢弃了,从接受教育的那一刻起就被丢弃了。但教育除了功利性目的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人接受教育也不是仅仅为了生存。“如果说人的第一天性是生存或活着的话,受教育则是人的拓展与升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充与丰富,是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直立行走’或‘独立行走’。受教育的过程是真正的‘成人’、‘为人’过程。”可以说,使人为“人”才

是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片面性:教育内容&教育评估

(1)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以考试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校教育内容被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被大大强化和扭曲,学生学业过重,不仅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被削弱,智育也存在严重片面性。非考试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这些在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被重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影响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内容结构明显偏重于科学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明显地越来越艰深,因为知识积累的多寡成为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评价尺度,而科学知识的测查又是如此的客观与容易,因此,基础教育的内容便理所当然的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主流。特别是建国以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更是把掌握科学知识看作是学生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很少去考虑科学知识背后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但也正是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念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引导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