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未来课程改革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专 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课 程开发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解读
目录
• 引言 • 课程结构改革 • 课程内容改革 • 课程实施改革 • 课程评价改革 • 课程管理改革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01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需要不 断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02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人才。
保障措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学校提供必要的课程管理保障措施, 如培训教师、提供课程资源等,支持 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和管理创新。
07
结论与展望
课程改革的影响和成果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综 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优化课程结构
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整 体质量。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设置的原则和要求
全面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 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过度偏重某
一方面。
发展性原则
课程设置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 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更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

摘要: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中的基础,它关系到国民教育的质量。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基础教育的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对策入手,谈论了自己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解。

关键词:基础教育概念存在问题对策

基础教育改革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发展质量,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面对教育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必须自觉进行改革,以适应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基础教育的概念

对于基础教育的概念,在学术界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大家都是众说纷纭。不过有几个观点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一是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百度百科认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讲来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来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三是网络上认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终身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一般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欢迎阅读与收藏。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各样新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纷纷出现,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局面。从总体上来说,这是相当可喜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不同方面孕育着新的突破,也体现了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们可贵的实验精神和革新精神。

但是,从具体方面来说,这又是喜中有忧,甚至是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在各种各样被人们广泛宣传和接受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中,有一些是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充分的实践检验的,它们已经影响到基

础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本文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这些主张和措施进行一些反思,求教于同行。

一、掌握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当前的基础教育要整个地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等等。这些观点初看起来很有道理,也很有“革命”意义,但是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就知识与方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知识从类型上说不仅包含“事实性的知识”,而且也包含“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所以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另一方面,事实性知识的获得是以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为条件的,离开了程序性知识,也就没有事实性知识,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

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试图通过课程的变化来造就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2、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

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强调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批评,同时批评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强烈要求教育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课程。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一直持续至今。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

为什么需要有教育改革

为什么需要有教育改革

为什么需要有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进行深刻变革的

过程。在当代社会,教育改革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教育改革

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促进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为什么需要有教育

改革。

首先,现有教育体制无法满足时代需求。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

会的进步,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时代所需。传统教育注重

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改革来调整教育内容

和教学方法,以培养更具综合素质的人才。

其次,教育不平等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

致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

和教学设施,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校则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这种教育资源的差异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得社会的

不公平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教育改革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

良好的教育机会,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

同时,教育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

不断变化,教育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传统的教育内容往往过

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育改革需要将更多的实践活动融入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实

践操作能力。同时,也应该加强对科学、艺术、文化等领域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综合素质。

教育改革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过去的

教育模式往往强调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主体性

为什么要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很好资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很好资料)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

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我们省17个市33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从哪里来?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新课程?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也不断增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

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将从培养创新能力、应

对未来发展需求、促进公平与包容等方面,探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改革是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成

为了一种重要的竞争力。然而,传统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

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实际上,创新能力是能够促进

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因此,教育体制需要通过改革,为学生

提供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机会,鼓励他们发展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

能力。

其次,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未来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

社会的不断变革,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

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潮流,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使他们具备适应未来工

作需求的基本能力。此外,教育改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

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

教育改革的第三个必要性在于促进公平与包容。传统教育往往只注

重部分学生的发展,忽视了弱势群体的需求。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

均衡和社会的不公平。因此,教育改革应该致力于打破这种不公平现象,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和优质的教育。例如,通过加强对农

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和支持,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以实现教育公平性。此外,教育改革还需要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促进社会的包容性。

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认识和理解

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认识和理解

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认识和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是教育部于 2023 年 5 月印发的文件,旨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对该方案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措施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于 2023 年 5 月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二、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旨在通过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以下目标:

1.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2.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3.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施措施

为实现上述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了以下实施措施:

1.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各地各校要根据方案要求,

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确保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

2.加强机制创新,指导、发动各地和学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教育部将通过开展调研、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各地和学校的指导,推动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

3.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学校要按照方案要求,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4.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教育部将通过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等方式,引导学校和教师摒弃应试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方面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给教育提出了挑战。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而信息技术又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全球化则为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习的主题。这一切,迫使我们必顺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也迫使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另一方面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评价是“成效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步履艰难”,基础教育是到了“非

改不可的地步”。既然课程在教育中居核心地位,而现行的课程方案又存在种种问题,诸如教育理念滞后、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

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多地强调统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并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有必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是什么?

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总体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具体目标体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六个方面的“改变”,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其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主要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研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引导者: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教学者到合作者:新课程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学者,而是需要与学生合作,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教学相长。从管理者到心理辅导者:新课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教师不仅是管理者,更是需要理解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角色。

然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带来了许多挑战。教师需要应

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也要适应新的角色定位。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更新教育观念:教师需要理解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教学技能: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加强自我发展: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以满足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需要教师在心理、情感和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转变。尽管这些转变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但只有通过适应新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2年,原国家教育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计划。时隔不到五年的时间,也就是1996年,教育部又开始蕴酿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且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进入了实验区。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育部又亲自领导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

第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科学技术发展,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个体,仍至儿童、青少年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基础教育究竟有哪些不适应?如何去变革?应该说这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共同背景。

第二,在这样一个共同背景下,国际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我们怎样去跟进这个趋势?怎样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第三,就是我们的现实。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特别是80年代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研究、实验研究,应该说从观念到理论、到策略,仍至管理制度,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但是面对时代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课程制度更新的机制,我们的学校文化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重建的。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怎样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怎样建构一种有活力的、有精神感染力的学校文化?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迎接时代的挑战。站在综合国力的提升,站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角度,把我们放在一个全球背景下去看待,的确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肓负的使命、责任感,是非常重大的。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些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积极参与下,全面展开了。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为什么要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和由它引发的经济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经济的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是对世纪的三大特征。也有人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称之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可以预言,在对世纪,人类在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种种恩惠的同时,会进行更加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一场“知识革命”。近30年人类知识总量翻了一番;未来的30年知识总量将翻三番。随着“知识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为2-5年,网络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为8个月。有的专业的大学生进校时学的知识到毕业时有些已经陈旧。知识结构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科细化、过分系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对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终身教育与创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另外,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正在改变着人类文化的传递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教育。教育突破现有的时空,实现资源共享。这必将引起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3.苏联与俄罗斯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体制,加强了对各级教育的控制。“统一学制运动” 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中等教育向各阶层群众开放。
1955年苏联颁布了新教育计划和新方案,开始了数学课程现代化的探索阶段。1964年,苏联将原来中小学十一年制改为十 年制,1966年完成过渡。 在使用新课程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在1978公布了修订的《苏联八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草案)》 以下是对苏联中学教材《代数和分析初步》和《几何》教材评述: 《代数和分析初步》苏联在5年级已经有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集合论和数理逻辑中的某些概念和符号,所以六年级的 代数教材是从代数和数讲起,使用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的语言和符号,比中国教材要广泛得多。 同苏联50年代的教材相比较,新教材在精简内容和降低某些方面(恒等变形)和增加新内容方面变化较大。 《几何》逻辑结构严密。
学校和教师成为制度化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学校丧失文化品味,教师丧失课程创生能力。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策略
(一)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准备 1.国际比较研究 ●研究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举措与其经验 ●研究发展中国家课程改革的举措及其经验
2.历史研究与现状调查研究 ●总结近50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1986年,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

开场白: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课件也是我在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学者们的观点,和反映出的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有些相关的东西是在吴老师讲述的有关基础教育几个本性内容基础上进行一个细节的展开阐述而已。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的内涵。(任何问题都应从了解它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只有理解了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进行改,这是起点。)

第二,基础教育的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这个方面,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用,那么对于回答“为什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改革,当然是因为有问题才会改。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了解当下如此重要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迫切的。正是因为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才要迫切地需要改革,我认为这是对于“为什么”改革,最直接正面的回答。也只有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对症下药”。)

综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地位这么重要,而其中又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则是必然。

一、理解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基础教育的人必须弄清楚而不能产生误解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

杨启亮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如下描述:“首先它不张扬不显赫,呈现着平平常常踏踏实实的品格;其二它全面、深刻而且厚重,如高层建筑的基础就都像筑桥墩一样,深到百米以下与硬岩层相结合,它使用的钢筋粗壮、水泥质量优良,还必须真正夯实,而且它必定是能够全面支撑着建筑物,绝不会允许任何支柱如同虚设;其三它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不精致,甚至比较粗糙,无须精雕细刻。[1]杨启亮.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7).“平实、全面、粗糙”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

孙喜亭教授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础。”[2]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吴美燕《解读中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基础教育突出特点是它的基础性,全民性和普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

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人生之本、民族之本、国家之本,也是教育之本。

二、基础教育的地位及重要性

对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其重要性是绝对的毋庸置疑。这里就简略带过。

朱永新,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简论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理念[J],天津教育,2010(5)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个阶段。“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有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不仅在《纲要》第二部分用三章专门的篇幅讨论基础教育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重点和难点,在“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部分,基础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在《纲要》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基础教育在教育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三、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忽略其基础性的本性)

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阐述,我觉得已经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也是我在阅读相关的一些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整理的,在吴老师讲述的基础教育几个本性的内容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地问题做一个简单概括,从阐述问题的角度回答为什么要改革。

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要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那么就应该可以从了解分析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弊端、存在的问题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正如海德格尔曾经说过,任何一种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所以,我这个课件就是对一些学者们的文献中所反映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加之自己的有些现实的感受基础上来呈现的。

通过分析和整理文献,不难发现现有的研究反映出学者们对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一致的态度: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高扬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实际进行的却依然是扎扎实实的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

其表现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其基础性&认识性:教育目的

(1)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被遗忘了。人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陷入了误区,大众所关注的似乎不是基础教育的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而是更多地关注基础之上、本质之外的东西。基础教育过多地承担了本身不该由它承担的任务,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把基础教育的办学目标理解成“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几十年来,这一认识误导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基础教育等同于考试选拔教育。为了应试,把初一的学生当初三教,高一的学生当高三教,设计再好的课程方案都被老师死死地绑在应考的“战

车”上,在“教学一线”严重变形走调。高二就把高中所有课程内容学完,然后在高三整个一年里就是一遍遍地机械操练。“上小学是为了上好的初中,上好的初中是为了上好的高中,上好的高中是为了上名牌大学”,一级为了一级,一级选拔下一级,下一级的目标盯着上一级的需求,让人无可奈何的“择校风”就是这种趋势演变的结果。家长可以通过择校满足自己的需要,学校可以通过择校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基础教育就这样“合理而有序”地展开着。)

(2)功利的高扬,误导教育目的

功利的高扬,是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现代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一开始就置于现代功利的关照之下。社会赋予教育以发展的使命,教育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置于首位,湮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的功能,更多关注的是个体如何获得品德、知识、技能、体格,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放弃或者说遗忘了教育以谋求个体心灵的发展的内在目的。

尽管我国的教育大政方针清楚明白地写着:“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我国的公众看来,读书—出人头地,谋得更好的职业,直接跳出农门,生活可以改善等等的目的才是接受教育更为现实的一面,也是他们之所以会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惜倾家荡产的动因所在。反思现代中国的基础教育,我们有此质疑:无论一校之校长,一班之教师,还是一生之家长,他们在为孩子呕心沥血的付出之时,有多少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提供孩子本身更好发展而需要的条件?他们忧虑最多的恐怕仍然是孩子能不能在同伴的竞争中胜出,能不能在以后的社会中立足吧!那么,孩子哪里去了?人哪里去了?被丢弃了,从接受教育的那一刻起就被丢弃了。但教育除了功利性目的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人接受教育也不是仅仅为了生存。“如果说人的第一天性是生存或活着的话,受教育则是人的拓展与升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扩充与丰富,是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直立行走’或‘独立行走’。受教育的过程是真正的‘成人’、‘为人’过程。”可以说,使人为“人”才

是接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片面性:教育内容&教育评估

(1)教育内容的片面性

由于以考试为选拔的主要手段,加上现行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学校教育内容被分为考试内容和非考试内容。考试内容被大大强化和扭曲,学生学业过重,不仅德育、体育、劳动教育被削弱,智育也存在严重片面性。非考试科目的学习走过场,非考试能力,如书写能力、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等这些在未来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被重视,造成学生素质的许多缺陷,影响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内容结构明显偏重于科学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明显地越来越艰深,因为知识积累的多寡成为教育效果好坏的重要评价尺度,而科学知识的测查又是如此的客观与容易,因此,基础教育的内容便理所当然的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主流。特别是建国以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深入人心,教育更是把掌握科学知识看作是学生谋生的重要手段,而很少去考虑科学知识背后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但也正是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念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引导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