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1. 推进教育理念的多元化。

课程改革要倡导个性化、开放化、
探究性等教育理念,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的选择和参与到教育中来。

2.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体验课程和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学习需求。

3. 加强课程实施的民主化。

课程改革要让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
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提高教育质量。

课程改革要不断优化教育过程,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5. 推进教育信息化。

课程改革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教育与科技的融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第6章 课程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6章  课程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综合实践活动1、小学阶段: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多样化 选择性 学分制
六、怎样实施新课程
1、确立一种新的课程实施观(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教学过程是师生持续交往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新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综合课程(1)含义:即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因此,又称广域课程。(2)优点:具有综合性和统一性,克服分科过细的缺点;有助于学习者的迁移;丰富和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3)缺点:忽视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1/4/99Βιβλιοθήκη 2.课程要求与课程内容方面
• 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偏难 小学二年级数学:
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样种? 小学六年级数学:
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做了两天后,任务又增加了60个,这 样工效需提高15%才能按期完成任务。问原计划加工零件多少个?
2000年某省市中考试题:
• 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 椐哈尔滨市2001年调查,高中学生的近视率为78%,高中三年级学生
的近视率为90%。
2021/4/9
12
• 7~17岁儿童身高的增长低于国际规律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发现,我国男童七年间身高增长不足0.5 厘米,女生则呈负增长趋势。
• 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课程方案规定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
——教育部课程调查专家组的调查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 调查范围: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吉林等九省市。
• 调查对象: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与教师,300多名社会知名人 士 。 • 调查方法:二阶抽样设计,问卷调查,访谈。
• 调查精度:6
2021/4/9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
0.23
2021/4/9
16
6.考试现状
存在的问题
• 考试次数太多,频度太大 • 考试题目太难,尤其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 • 缺乏实践性考试 • 当众公布分数并排出名次 • 考试成为影响教学的首要因素
2021/4/9
17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 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随年级的升高而急剧下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知识经济”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使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从而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掌握最适宜的知识。

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开始试图通过课程的变化来造就具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力的新型公民。

2、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初,改革的核心是课程。

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倡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

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强调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

第二次教育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批评,同时批评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强烈要求教育改革。

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课程。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和发现法的教学思想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一直持续至今。

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内部。

【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

】这次教育改革是全方位的,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体制的改革,但教育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内背景1、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始进行,以“改造旧教育体制,创建新型教育制度”为宗旨。

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1953—1957年进行,195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比较齐全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共15种;1956年正式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2、改革的目标、3、改革理念、4、改革的内容1、改革的背景一、国际背景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二、国内背景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①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③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材多样化发展。

④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2)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3)素质教育仿真的提出(4)基础教育的滞后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目标:?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一、引言基础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关键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基础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语文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文言文、现代文学作品、修辞学和写作技巧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数学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数学概念、代数与函数、几何与测量、数据与统计等。

学生将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3. 外语外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翻译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

通过外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种外语,并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和应用。

4. 科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

5. 社会与生活社会与生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社会科学、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生活技能等。

通过社会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和项目学习等。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评价方式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本文将对该纲要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基础教育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关键阶段,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要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等。

因此,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必要的,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标准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地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要,更新课程标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课程,使其更贴合学生的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 学科融合与交叉该纲要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3. 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个性化教学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才能和潜力。

4. 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纲要提倡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的开展。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维,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5. 教师培养和发展课程改革也涉及到教师培养和发展。

教师应具备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三、课程改革的挑战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改革需要时间和投入,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其次,改革需要各方共识,要充分听取和尊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未来,我们有理由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充满信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一)改变课程功能,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革课程结构,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课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改革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使用的能力。

(五)改变评价方式,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改革课程管理,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2.课程含义的发展趋势 • 从强调学科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 价值
• 从强调单一的教材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 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 课程并重
(二)当代课程改革的背景
• 课程改革受到来自社会、知识、学生以及 原有课程的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1.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给教育改革带来新的 机遇和挑战
• (三)课程内容
•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程内容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反映社会科 技发展最新成果。 • (四)课程实施
•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 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 (五)课程资源
• 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 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科书 不应该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 • (六)课程管理
• 1.课程改革缺乏一个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 2.课程改革发展不平衡 • 地区不平衡 • 各段学校、学科之间不平衡 • 3.课程改革的理论建设十分薄弱
二、中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发展 • 《义务教育法》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 行动计划》 • 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 1.新自由主义政策下的教育改革 • 根据日本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学习指导纲 要》,提出了削减学科内容、不硬性设定内容、 增加“综合学习时间”、彻底实施学校周五日 制等改革措施。 • ①日本前首相 中曾根 ——小政府、制度松绑、 民营化 • ②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教育自由论——强调个人 尊严、尊重个性、自由和自律、自我负责的原 则。 • 2.“科学技术立国”和“文化立国”战略下的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总结一、前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开始,至今已实施20年。

在这20年中,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在多个层面上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二、教学成果1.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普及型基础课程中,增加了更多的素质教育课程,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2. 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将课程内容与真实世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思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公式计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数理思维。

3.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采用开放性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 教师素养在教师素养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当具备高水平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思想,能够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意识,能够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素质。

5. 学生素养在学生素养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全面发展。

学生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三、总结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进步。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教育事业还有很多问题和挑战,如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和教育公平等方面都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创新。

未来,希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够继续深入推进,在更多的领域和层面上取得新的成就和进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稿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3. 综合性原则
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4. 实践性原则
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
Part
02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课程结构改革
课程类型改革
优化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增加了选修 课、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以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 稿
• 引言 •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 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 课程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案例分析
目录
Part
01
引言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 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可以更新教 育观念,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目标 1. 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
教学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社区资源等多样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评价改革
评价方式多元化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 定、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 习成果。
评价主体多元化
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参 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01
3.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课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形式。

本节内容主要以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主,从改革的背景、目标、创新及发展展望几个方面对它进行分析。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受到外部与内部多种因素的制约,了解这些因素,对于把握课程改革的特点,顺利达成改革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外部与内部两个维度来概括:外部因素即当代社会发展特点对新课程的影响,内部因素即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

这两个维度可以进一步表述为四个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的发展完善。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教育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加强,这是因为,知识经济归根结底是教育经济。

教育既是知识生产、积累、使用的主要手段,也是经济发展转向知识依赖的根本途径,更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的桥梁、纽带。

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教育经济,它强调经济的发展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知识的较量,是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才的较量。

因此,知识经济的挑战,从根本上讲是教育的挑战,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具有全面性、深刻性、系统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知识创新能力;②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能力;③自我更新能力;④个性化的决策能力;⑤社会合作能力以及反馈速度;⑥价值反省与承担责任的能力。

其核心是人的主体精神与创造素质,尤其是创造素质。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必须将重心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本文首先就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浅述。

其次,通过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把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通过三方面(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课程评价的改革)进行理解与分析。

进而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改革;教师;影响;【正文】一、基本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撞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这里,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话说回来,但就目前看来,基础教育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

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而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

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

第七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七章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七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目标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一)社会政治背景——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举措1985年开始以来,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政治体制已经提出和启动了民主化进程,文化开始突破“一统化”,走向多元化。

课程被牵动而开始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改革进程,但力度不够。

一方面是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素质教育喊得振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是知识经济正迅速来临,教育能否为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力量;最后就是计算机网络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兴起,势必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乃至办学的体制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基于这些宏观认识,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9年召开的第3次全教会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C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2001年6月,历时2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

全国现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3年,在实验使用反馈和调研基础上,组织修订课程标准。

计划2004年到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全面推广新课程。

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体系。

(二)教育实践背景——教育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1.课程形态仍然是传统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

在课程实施中,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采用讲授、灌输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

2.课程观念陈旧比如在课程构成观念中,一方面把课程载体构成狭隘化为“教材”,缺乏课程包的现代观念;另一方面把课程实质构成狭隘化为“教学内容”,将内容与目的目标、教学方法、评价等割裂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

前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

七次改革的简介见下表。

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

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 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2年秋季,除上海、西藏外,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新课程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教师:陈亚琴
4月21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我深受体会,从此让我明白:
首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这是一个认识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如果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

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应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

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进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

因此,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脚之所以能忘记,恰恰说明鞋之合脚;如果鞋不合脚,脚就会被时时记住。

同样,当学生在一种适
合自己的教育环境中生长时,我们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

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就会意想不到地被激活。

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并不鲜见。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当提供适合学生教育环境的角色。

因此,我们必须用心记住:我们要创造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我们要转变角色,走进新角色。

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

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三,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进行,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

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

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2014.5.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