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资料讲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资料讲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紫金县紫金中学钟碧芬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如下: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

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

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

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

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

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

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的作用。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但高中阶段,分科深化的课程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体现出的教育上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科的教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doc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

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

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

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

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

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研究主题

2、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突破
(1)建立了改革理念 (2)课程体制突破
中央一统——“三级分权” 教科书国定制——审定制 教师赋权:被动执行者——主动研制者
(3)“一纲多本” (4)启动了课程教材多样化的进程
3、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 (2)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3)课程门数过多 (4)脱离社会生活的情况比较严重 (5)学生仍然被动学习 (6)高考是瓶颈口 (7)教师整体水平不适应
(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进程
1、1999年,在第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上, 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启动。 2003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出台 2004年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30、教学原则 31、教学模式 32、教学策略 33、教学方式 34、学习方式 35、教授方式 36、教学互动方式
37、教学组织形式 38、课程与教学评价 39、课程产品评价 40、教材评价 41、学生学习评价 42、教师考核——教师
教学评价
43、教学评价
44、学校评估 4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64、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65、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66、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支学科:
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学科课程论、 学科教学论以及教育信息技术学,……
67、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基础 68、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69、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70、课程与教学的科学基础 71、课程与教学的社会学基础
(3)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学生 教师 课程产品 学校
学生的评价
道德品质
学习能力 交流与合作 学科学业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具体的、独特的、活生生的人), 每个人的喜怒哀乐、身心健康;
第二,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兴高采烈或冷漠呆 滞,其乐融融或愁眉苦脸?)——学生在课堂过得快乐、 幸福吗?
第三,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把学生培养成为有 教养的、自尊自信的人)。 ——教学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人格体验; ——知识学习过程应成为道德提升和人格养成的过程。
• 同学3:青蛙坐上飞机环球旅行。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 大啊!(老师赞赏她把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用活了)
• 同学4(新转来,高高举手,教师点名):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 觉得还是井里好,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也笑)
• 老师(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打断同学4说话)我看你是一只青 蛙,坐井观天。——请各位同学把想的和说的写出来。
赞赏(批评、责罚)
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赞赏,赞赏是教育的最好 武器。
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 换个角度看学生 △ 批评和责罚的教育意义
案例: 《老师是一只青蛙》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
“想”,以“讲”梳理“想”,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 •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加强学科整合,揭示内容联系,形成
认知结构。(学科内部:温故知新与知新温故)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 的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景——“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经验,激发学习欲望。 参与体验——以“做”“想”“讲”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验,
反思 合作
3、教学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备受关注。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品德和心理素质。

课程设置更加多元化,涵盖了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二)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传统的学科界限逐渐被打破,课程内容朝着整合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课程内容不断优化,删减陈旧、繁琐的知识,增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让学生所学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强调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灵活的课程安排、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路径。

例如,采用分层教学、走班制等模式,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课程和学习进度。

(四)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线课程、教育软件、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学习空间。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开展实验课程、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一)教育资源不均衡尽管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投入不断加大,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仍然存在。

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资源等方面相对薄弱,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效果。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很多变化和发展,我们已经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知识型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学习能力素养以及创新精神素养等。

这些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二、注重实践教育其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注重实践教育。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注重实践教育,并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三、个性化教育另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个性化教育。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传统的集体式教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因此,个性化教育成为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个性化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跨学科整合最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跨学科整合。

传统的学科之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而缺乏交叉融合。

跨学科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交叉应用能力。

因此,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注重跨学科整合,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实践教育,个性化教育以及跨学科整合。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和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主要方向,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将重点探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评价体系的完善与优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回顾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史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进步。

回顾历程,我们可以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提倡素质教育。

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面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跨学科学习,提倡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终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显著成效,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精选文档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精选文档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 转型 概念重建:新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课程改革的实质:重建“学校文化”
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 转型 (一)纲要明示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体
现了课程政策的转型
●课程政策的转型:“ 三级课程管理”
美国斯坦福大学最新提出的公式: 成功=20%(IQ)+40%(EQ)+40%(SQ)。 SQ——Speed Quotient 是“大脑运转效率商数”的英文简称即为 “速商”,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大脑在单 位时间内对外界信息的摄取量和对外界事 物变化的应变能力。 简单的来说,SQ是一个人对外界事物进行 客观认知和做出迅速反应的能力指数。
性实践 ●同他人的对话/社会性实践
●同自身的对话/伦理性实践
二、概念重建:新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
5.区分若干概念:
● 学力基础——性格因子、生理因子、
一般智能因子 ● 基础学力——以3R(读、写、算)为中心 ● 发展性学力——它是以问题解决与创造 性相结合的、有个性的思考力为核心 的学力,又叫“创造性学力” ● 基础学力与发展性学力不是两个不同 的概念,是一个概念范畴的两个侧面
息技术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素。“信息能力”。
无限广阔的虚拟世界。 ● 发展基于网络,建设信息库当然是必要的,但 关键是软件建设(课堂搬家、应试教育精致化) ● 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 (信息污染、 信息垃圾)
4.倡导综合实践活动
● “ 打倒分科主义”,学科群。 ●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学
语文实际上是思想、道德、伦理、信念的一种载体。语文
能力是做人的起码基础。(技术专精未必是合格的公民) ●母语的价值。放弃母语亡国。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有必要关注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以确保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多元化和个性化。

多元化的趋势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

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育部门不断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例如,有些学校引入了STEM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能力;还有些学校鼓励学生开设社团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和体育兴趣。

个性化的趋势体现在课程实施方面。

教育部门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别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然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量大而广,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繁多,导致教师只能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实施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问题。

在一些地区,由于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全面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因此,需要解决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实施者,他们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其次,要加强学校和家长的合作。

学校和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他们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可以与家长开展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了解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制定更合理的课程方案。

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

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

当代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正是由于这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趋势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尤其是小学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教育内容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小学教材是在不断更新的,但是内容却大同小异。

其中一些已经过时了的内容正在日渐取缔,注入了一些新鲜的活力,在小学课外读物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时政或新闻,这对小学生们的知识拓展以及了解和融入当代社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时保留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等等,知识举例部分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离同学们越来越近,这也有利于同学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二、发展学科综合性1.小学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致力于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努力发展综合课程。

克服了以前单一的学科课程的众多不足,既有利于同学对知识面理解和系统掌握,对技能学习和儿童的个性发展也有积极作用!(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图景。

可以防止学生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割裂开来,为学生提供整体的观点,使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恢复知识的完整性。

整合化的教学更具适应性,比分科教育更易于接受知识的变化。

(2)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更有助于学习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综合化课程是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特点而编制的,非常重视非认知因素,比分科课程按逻辑原则编制的,更有助于课程和学习条件相一致。

(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过分的分科教学不能鼓励学生间的合作。

综合化的课程既可鼓励合作,又不排斥学习上的竞争。

同时,整合课程较分科课程更有利于适应来自社会和知识方面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4)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整合课程可以消除由于课程繁多、分科过细给学生造成的负担过重的偏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吕达张廷凯论著选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

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

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内容

我国基础教育教育内容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

本文将从学科分布、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内容。

一、学科分布我国的基础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被视为核心学科,它们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此外,科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学科则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设置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而选修课则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而设立的,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此外,我国还推行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现在更加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例如,问题导向的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被广泛应用。

这些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基础教育的教育内容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和发展。

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部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文从改革的方向、内容和影响等方面,简要介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首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育部要求在教育体系改革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激发孩子们建立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学习,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其次,是改革的具体内容。

教育部将改革课程内容,避免孩子们只强调学习传统理论知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们动手实践、探索发现的能力,使孩子们在学习中变得更有活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最后,是当前改革的影响。

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孩子们更有综合能力,更有智慧,更容易融入社会。

这不仅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还影响到孩子们的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技能,重视课程实践,增强学习能力和抗压能力。

这将为孩子们的学习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为培养新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 1 -。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一、课程改革的背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为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强素质教育,推动实施学生发展战略,改进教科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多元化教育,依据严格的国家课程标准,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1、完善国家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目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新课改”。

“新课改”的内容主要包括:①检查摆脱传统教学内容,重新审视学校课程;②加快外语教学与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③完善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师资素质,实行多元化教育;④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和实践科学的能力;⑤推动实施学生发展战略,增强学生发展的意义;⑥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开发更多的技能和学习内容。

2、改进教科书建设。

有效地改进教科书建设,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说,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内容要更多元化,抓住新的教育发展趋势;②课程安排要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而改变;③课程设置要及时更新;④教学内容得到更充实的发展;⑤采取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好;⑥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促进教科书的完善。

三、结束语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

它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政策导向,深化改革,强化考核,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

教育学-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学-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二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充分感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它政策的变化调整。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比较国内外的政策,科学的预见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那什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是在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于一体, 并深入研究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现状, 在充分的酝酿基础上实施的, 因此我们的目标应是最大限度避失误, 保持我国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我们的识。

但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却不那么令人满意, 有许多问题还是缺乏预见性或是超过了已有的预见的, 比如没有很好地考虑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条件问题; 也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一些现实条件比如生存状况问题等等。

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是什么?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的理论研究中, 许多教育理论术语本身的含义与以往传统中的基础育术语的含义不同,比如课程!这一教育理论术语的含义, 本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的意义非常明确, 可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各项教育科研理论成果中, 其含义逐渐变得模糊起来,这反而不利于先进教育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同时这本身也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的一种间接否定。

那么如何认识基础教育传统中的继承与批判问题呢? 传统的东西往往是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的, 教学论在困惑中做出的抉择, 无论以怎样的时代特色展示出怎样的冲突, 无论那些改革家们怎样充满自信地宣称他们的超越,继承都是不可改变的, 具体的改变超越不了抽象继承。

如果论特色,具体是它的形式, 抽象继承却是它的实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形式上的新课程仍然不能长期掩盖实质上的教育传统。

浅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浅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浅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然而,如何进一步推进改革并解决相应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问题进行探讨。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1. 多元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因此,让教育更多元化、更具有适应性,是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将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加快高水平科技教育资源的聚集,使教育更加国际化。

2. 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方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自主发展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推进信息化教育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帮助教育更好地发展并适应现在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与此同时,利用现代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和教育创新也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加快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模式,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体系。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1. 教育公平的问题在我国教育领域,教育公平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贫富差距、家庭条件差异等因素导致学校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性仍然存在,加大了贫困地区和弱势学生进入高等教育的难度,甚至导致一些孩子失去了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2. 考试过重的问题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考试一直是教育中的“重头戏”。

中小学的考试在评价学生能力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了教育质量。

对学生过度依赖这种评价方式,轻视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教育质量越来越低下。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强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包括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演示、讨论、实践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

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采用了更加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以上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继续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吕达张廷凯论著选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

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

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

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

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

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

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

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

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发展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

以上述指导思想来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问题和趋势,也许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

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一、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课程。

这就要求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

这里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第一对关系是学生发展与学科体系、社会需求的关系,即儿童与知识、社会的关系。

这三者的关系是动态平衡的关系。

以学生发展为本决不是以儿童为中心。

学生发展离不开学科体系的教学,同时,学生发展既是根据社会需求又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需求服务。

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主要是针对学科本位论而提出的。

这里所说的学科本位论的主要表现,一是过分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以致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二是只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各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三是只强调学科的课程、学科教学,而忽视活动课程、活动教学的作用。

第二对关系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未来教育越来越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一方面,智能发展有赖于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另一方面,知识必须转化、升华为智能,才可能最迅速最有力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应当是"知识经济"的正确含义。

第四对关系是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总之,学生发展的内涵同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必须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必须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

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成为目前课程领域的主流词汇,这对我们树立现代的、科学的课程观是极大的推动。

二、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课程,即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门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对"基础"的理解有了新的变化。

仅仅坚持双基的课程与教学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能力,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挑战。

权威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6年杂题为《学习棗内在的财富》的报告中提出了4种支柱性的基本能力,一是学会求知的能力,二是学会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的能力,四是学会生存和发展即学会做人的能力。

此外,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还要求学校养成未来公民应有的基本观念和态度,尤其是理想与道德观念,纪律与法制观念,民主与参与意识,使命与责任意识,等等。

所以,学校课程的基础实际上已经由双基发展为"四基"。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由于我国理论界和广大教师对双基的重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教师比较熟悉双基教学的操作程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实。

我们欠缺的是对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态度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程序相结合的研究和实践,但是我们也应当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

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

知识是力量,而在一定情况下,道德与人格更是力量。

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我国道德教育长期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微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设课程、增加课时,而在于如何改革内容、改进方法,使之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道德教育决不只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不仅要重视正式课程的作用,也要重视非正式课程即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局面。

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多变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性,在当今社会已经形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

靠什么来驾驭科学技术这匹狂奔的野马呢?专家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人文学科的教育。

未来社会不仅充满竞争,而且更离不开合作,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单位与单位、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也概莫能外。

在合作中竞争,这是一条相辅相成的必由之路。

科技发展越是迅速,就越是需要人文精神的牵引,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和确定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

国际上近年出现的加大人文学科课程分量的趋势就是这种看法的反映。

我国学校教育中数理学科比例较大、人文学科分量偏低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

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

世界不可能囫囵吞枣地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的作用。

再则,知识的发展和增长不仅是迅猛的,而且是无限的,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则是个常数,它是短暂而有限的。

如何处理无限与有限的矛盾?如何既减少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育的质量?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办法是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教材体系、结构,改进教育方法。

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与此相对应,学校课程中的分科和综合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

综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划分也是相对的。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同阶段的课程综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分科深化的课程体现出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世界各国在普通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科的教学,普通高中的综合课程应是在分科基础上的综合,应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当然,随着普及教育结业点的升高,综合课程是否应延伸,这也是值得研究的。

我们必须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那种以偏纠偏的思维定势,防止以综合的优点来反对分科所具有的长处,防止要改掉的恰恰是要继承和发扬的情形出现。

那种动辄以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代表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为借口,不顾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片面强调综合或分科的优点,试图取代对方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可以预料,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需要我们认真探索行之有效的综合的模式和方法;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中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该综合的坚决综合,该分科的坚持分科,综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综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五、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的趋势中小学学术科目因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完整性和纯洁性而走入"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使我国课程总体上脱离社会实践,脱离学生生活的倾向仍然很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