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阶段应具备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自习、读书、记忆、归纳、应试、时间管理。
你想成功吗?从现在开始就按以下的方案开始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吧!你一定会从高二起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
(一)预习
预习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几乎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不简单是提前看一看书而已,预习能让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有目的性。
预习听课的重点,可以使同学们更从容地听课,因为一部分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已经理解了,听起课来当然会轻松。
此外,预习会让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会转化成为信心,从而超越其他学生。
这一点班上的同学从化学课、数学课上已经受到启发。
高二和高一学生的预习目的有很大差别。
高二预习不仅要提前了解教师要上的知识点,初步掌握知识内容,还要理清知识体系,做到将知识前后联系、横纵对比、归纳总结、借助相应资料或自我思考(长期训练可以形成创新能力)形成体系。
所以,不能仅在每节课的空档时间预习,而应该更细致和深入一些,应在前一至三天就进行。
通常都是在上课前一至三天晚上把新课程全部预习一遍。
把预习的时间排在复习时间之后,因为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把前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坚持每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去预习新的学习内容,把书本内容详细看一遍,插图、插图下面的标题或解说、每页底部的注脚等最好都不要疏漏。
在预习的过程中结合相关辅导资
料先找出重难点所在,也可以独立找出自己认为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这本身就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过程)。
有遇到疑难和问题时,力求自己独立思考、解决疑难,对于无法弄懂的地方,就用铅笔画上记号,提醒自己在上课时注意听老师在这一点上的讲解。
预习时的思考是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预习不思考就等于没预习。
预习时要把精力投入在对知识的思考(如前后联系,如何运用等)上而非仅仅对书上知识的浏览、记忆,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在预习的时候,把所有不太懂的地方全部找到,在上课或课下的时候,把还不太懂的地方赶紧找老师或同学询问,消灭这些学习上的障碍。
预习结果
怎样才算预习好了呢就是预习之后,对知识的体系和知识本身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知识的应用方法也有一个初步的感觉。
同时还能做出相应的一些简单题目,能把相应章节的课后题目做完。
作为高二学生,还应弄清本章知识在整册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作用。
文理科的预习侧重点不同文科:对于文科,预习的时候要注意理解、搞清楚问题的实质;例如:语文,要通过看书本,了解文章的内容、概要和观点等实质性问题。
象英语的要求就多一些,首先要看、读单词表,然后是看课文,在看课文时把本课生词着重标记出来,在课文中理解单词的意思。
除了看之外还要听配套的朗读磁带,并朗读课文,虽然一下子不能把生词记住,但也要达到可以流利朗读这一标准。
另外,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理科:高二与高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更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自
学的能力。
而锻炼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预习将要学习的功课。
理科预习要遵循以下步骤:
1所预习的内容大约比老师提前一天(高一),这样有利于灵活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
2预习时重点通读课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划在书上。
3不一定要把所有内容完全弄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听课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如果上课还没有解决,要在课下向老师询问。
4对于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在纸上列一个图表,分层次地将这章的知识点列举出来,这不仅可以在听课时头脑清晰,还会降低复习时的难度,一举两得。
5对课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听课
听课是学习的最有效途径,很重要,而会听课就更重要了。
以下是科学的听课方式,对比一下自己的听课方式,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养分,改善听课效果。
1、听课时最关键的是能时刻跟上老师的进度,积极思考
上课的时候要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获得知识不仅快而且掌握牢固。
要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课,尤其是当老师讲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更要集中的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看看老师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盯着问题的答案。
听懂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自己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当时没有想到?这样教材上的重点和难点在听课之后就了然
于心了,以后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认真听课会帮助自己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弥补知识上的漏洞。
其实,一般学生对高中知识都能掌握百分之八、九十。
尖子生和普通同学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否能弥补知识上的漏洞。
那些漏洞,往往是理解这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不能看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并分析出题中的未知条件,以及命题者对条件与结果的灵活运用,就全靠它了。
这才是考试、做题时,深刻理解题目的根本、答为所问的根本。
2、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
上课时不仅要听老师讲思路,同时还要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做法,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方法就应该举手告诉老师,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
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和表达能力,对于答主观题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上课也就变成很有乐趣的学习活动了。
另外,上课要专心听讲并注重与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的交流,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解新知识,并且可以获得老师更多的反馈和关注。
对于中等生而言能保持较好的听课状态。
3、不同学科听法也不同
如果是理科课程,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如果是文科课程,比如语文,就要弄清是会么,为什么,怎么办,注意思考与答题的路数。
4、做笔记。
做笔记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上,有重点地以最简略的语言记录老师的讲题思路和方法的眼、脑、手、心同时运动的智力活动过程。
在课堂笔记方面,首先要记录老师讲课的要点(并不是每一句话)。
笔记中特别注重标明重点、难点和老师要求回答的问题,留待课后自己消化。
笔记不是记录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而大部分是自己在听课时的思考,包括老师教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疑问的解答,一部分是老师所讲的重点和难点。
当板书很少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思考,同时要迅速捕捉到他关键性的语言并记下来,从而较完整地记录下老师的思考、分析、论证过程。
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先听懂老师的分析思路,下课后再根据这些提纲挈领的东西丰富和完善笔记。
这是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在技能上最大的区别,经过一年的适应,同学们应该努力朝这个方向去做。
另外,每一门科目都有自身的结构,学习过程中如能按照学科自身结构记笔记必能事半功倍。
同时,笔记与一个人的思维紧密联系,如果可以摸索形成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笔记结构,那么便已初步掌握了该学科的思维方式,自然会促进该学科的学习。
6、课后静思5分钟大有学问
一般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和最后几分钟是重要的,因为通常老师会在前几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而在最后几分钟复习这节课讲的内容,所以在这段时间一定要认真听讲,这样可以减轻课下复习功课的压力,非常有效。
同时更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
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课上刚讲过的一些关键的思路理一遍。
而通过静思从题意到
解答整个过程详细审视一遍,可以轻而易举地划分题型,并记忆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这样可以保证思维的连贯性。
所以,5分钟的课后静思等效于同一学科知识的课后复习50分钟。
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
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对于人的一生,更是如此。
所以,高二阶段帮助孩子养成各种好的习惯势在必行!
各种必备的习惯及其如何养成
习惯是一个人总想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特殊倾向,是在平时的行动多次重复之后逐渐固定的、后天养成的一种条件反射,是人的心理品质的外在表现。
良好的习惯,是搞好学习的根本,它能使学习活动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习惯
1.积极的日常生活习惯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往往也会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和意志。
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平时每天坚持做操锻炼身体,一日三餐合理搭配,课间文明休息,做到劳逸结合。
但是,有些同学
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着,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家里的事务从来不让他们动手,犯了小的错误也很迁就他们,这样从小就给这些学生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1978年,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聚会。
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所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些说明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不像初中的课程,可以凭借小聪明在考试前突击一下就把成绩提上去。
但对于难度更大、覆盖面更广的高中内容来说,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笔记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不但这样,还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需要培养,按部就班地跟着课程进度学习。
(1)认真预习,自主先学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
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课堂专心,做到高效听课
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
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
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
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
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
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分心是注意的反
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及时复习,巩固掌握
及时复习可以加深和巩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防止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
根据遗忘曲线,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
因此,对刚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
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
要“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
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
这样,所学知识会遗忘殆尽,就等于重新学习。
“温故而知新”,就是说,复习过去的知识能得到很多新的收获。
这个“新”主要指的是知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新水平。
知识的系统化,就是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识系统中的应用位置上去。
而且还能把多而杂的知识变得少而精,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转化过程。
系统化的知识,容量大,既好记又好用。
搞好知识的系统化,一要靠平时把概念和原理学好,为建造“知识大厦”备好料;二要勤于思考;三要学会科学地思维。
(4)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
的。
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
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
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
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而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
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5)认真反思,交流总结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每章节的知识点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
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
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蜂蜜。
(6)注意观察,处处留心,阅读自学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
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
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7)充满信心,积极应考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从学校的角度讲,老师为了检查教和学的近期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为了推动学生的系统复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把考试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学校在考试复习前进行动员,考试时讲考场要求,设置考场,安排监考老师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紧张气氛。
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考试时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呢?这涉及到临考准备、临考发挥、考后分析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个:一个是学习因素,即知识能力的水平;一个是心理因素,即情绪、意志等状况;一个是方法因素,即会不会应考的问题。
应该如何应考呢?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再施加压力。
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
其次,考试前要休息好。
临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适当进行文体活动,要保证身体键康。
再次,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积极思考的习惯,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等等。
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先纠错后做练习的习惯。
由于高三的作业和练习比较多,老师是不可能全部批改的,有时只是划出有错的地方提醒学生自己改正,所以对错题必须养成逢错必究,逢错必思,逢错必改的习惯。
每次在完成新作业之前,一定要先把上次的练习错误改正过来。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错误。
在考试中,如果少出错就是少丢分,少丢分,就是多得分。
考后及时分析、反思、纠错习惯。
处于高三阶段的学生,面临的考试是比较频繁的。
每次大考之后,最重要的是及时进行自我诊断和分析反思,而不是停留在只关注考试结果的层面上。
考后要尽量做到“三思而后行”。
一思得(得到了什么?有哪些进步?);二思失(有哪些失误?为什么?);三思改(今后如何改正?如何强化提高?在三思的基础上,就是要及时采取行动。
答题规范、卷面整洁习惯。
要充分利用每次大考的机会,严格规范自己的答题步骤和答题过程。
答题规范习惯要从平时每次的练习培养起来,不要给自己的随意找借口。
只有平时的练习、作业与考试要求一致,才能真正与高考接轨。
答题规范还包括书写规范和卷面整洁,
别少看这些细节,因为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经验告诉我们在高考中的答题规范和卷面整洁是举足轻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