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答谢中书书(朗读版) 高清_标清
《答谢中书书》PPT课件10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品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尝试理解与识记加点的字词, 在组内自由提问应掌握的重点词语。达到在小组内句子翻译接龙。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思考问题
(4)悟读。翻译完课文,文章思路明白了吧!说说作者的思路?那么,哪一句总领全文景观?哪一句点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请畅所欲言,谈一谈吧!
测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夕日欲颓( ) 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 )陶弘景( )2.翻译句子:(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填空:《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____________ ,又像一首流动的____________ ,语言凝练且生动。4.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10
课】
《答谢中书书》
1、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6、【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9、【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
10、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1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
12、【念】考虑,想到。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14、【相与】共同,一起。
15、【中庭】院子里。
16、【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7、【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18、【盖】大概是。
19、【但】只是。
20、【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0.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
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 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早晨 四季 都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二)一词多义
1、欲: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将要 与“界”合用,欲界, 指人间
2、自: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自从 如果
(三)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本课主旨: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 之感。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 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 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此文正是如此。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 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 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 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10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的 赞叹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色彩斑斓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全、都 具备 清晨 消散 人间天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 参与,欣赏
再读,合作探究, 理清文章结构。
理清课文结构
齐高帝:“山中何所有?” 陶弘景:“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寄君。”
初读,读顺读通, 初步了解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 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 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 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 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 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第10课答谢中书书
三)品美文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分写景物: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朗读,品味语言美。
根据课件展现的优美图片大声朗读,把画面印在脑中,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品味语言的精练。
问题:你觉得哪些字用得特别传神?
(讨论,明确)一个“将”字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中依次显出。一个“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一个“欲”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一个“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
指一名同学朗读写景的句子,体悟美感。
(五)悟美情
(反复有感情朗诵)感慨收束: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提问: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六)小结,引发共鸣。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10.《答谢中书书》
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一)理解词语
1. 重点实词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季) (3)晓雾将歇 (消散) (4)夕日欲颓 (坠落) (5)沉鳞竞跃 (指水中潜游的鱼)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领
悟)
2. 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3. 一词多义 (1)欲 ①夕日欲颓 (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 (2)自 ①自康乐以来 (从) ②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4. 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明确】
“乱”,从听觉的角度,以猿鸟此起彼伏的 欢叫声,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 闹,为幽静秀美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
“竞”,也用得好,运用拟人的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儿竞相跃出水面的场景, 渲染了一派欢欣热闹的气氛。
品悟意境,把握情感:
7.“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
课前预习:圈点课文生字词并正音
陶弘景 (hóng)
夕日欲颓 (tuí)
沉鳞 (lín)
竞跃
(yuè)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自读课文,读出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10《短文两篇_答谢中书书》好
一、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消散 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季
tuí
坠落
指人间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潜游在水中的鱼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欣赏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品文本
1、找出文章中描写月景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2、学生分组讨论,自选角度(可从 内容、修辞、情感、语言、表达方 式、意境等角度)品析这句话的妙 处。
苏 轼 小 资 料: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 的文学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 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 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横加 “讪谤朝政”的罪名,苏轼因此 下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 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 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 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 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 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言文专题(八年级上册)10《答谢中书书》复习习题——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答谢中书书》习题
1.以下丈学常识内容有误的一顼是( )
A.《三峡》——郦道元——北建
B.《记承天寺夜游》一苏轼一宋代
C.《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
D.《答谢中书书》——内弘景——北宋
2.根据要求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一文意说优美,作者以白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
言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美萌,文中表现展昏变化之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作者竭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⑶《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 字号_________ 有"”之称。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 °
⑷苏轼.字号________________ (朝代)著名文学家.与其父—、其弟—合称“三
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______ 、、_________ ,以及唐代的___ 、______ 0
三、丈吉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流流见成。两岸石壁,五色文辉。青林翠竹,四时供备。晚穿将琰,猿乌乱呜:①夕日欲颉,沉楠竞跃。实是欲界之仙梆。白康乐以来,表角有能与其奇者。
三峡
臼三峡七百里中,两芹连山,略无阙处。更岩盛嶂,隐天液日,@非亭牛在分,不见哝月。
至于夏水套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怠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舂冬之时,的②索湍之淖,回沽倒影,纪映多生怪柏,悬泉源布,飞湫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密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歆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囊。"
10、答谢中书书
10 《答谢中书书》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教材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内容来源:2017统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主题:对山水美景的吟诵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全体学生
设计者:陈俊瑞/郑州市第128中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山川美景的佳作。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味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情趣,寄情山水,排解人生的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地诗文,这些诗文大多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含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临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地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10 《答谢中书书》
R·八年级上册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 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 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 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 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 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 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 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 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 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 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 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 “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 家描绘一番。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 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 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异景色了。
10答谢中书书
②、时间上:早晚结合:
晓雾将歇(静),猿鸟乱鸣(动); 夕日欲颓(静),沉鳞竞跃(动)
③、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面 )
品味赏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类似的词语 还有什么?
山川秀丽的景色,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真所 谓“山水美景,人人皆爱。”
抬头仰望,高高的山峰耸入云端,好似擎天大柱。低头俯视, 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似活泼的小姑娘,一边唱着,一边舞蹈着,
使人顿时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而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哪 怕是绘画名家,大概也难以描摹这如诗如画般的景色吧。向来有山 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正是这山水的相伴相映,才使得游 者神采焕然;正是这仰俯的上下结合,才使得游者心旷神怡。
不得不说——此般人间天境,无处能及也!
作者简介 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 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 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 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 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10《答谢中书书》
【夯实巩固】
1、本文寥寥68字,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①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②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③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④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表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3、背诵并翻译默写本文。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第10课《答谢中书书》一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赏析诗歌的意境,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3、感受祖国山川之美,体会作者达观处事的心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文字词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感受祖国山川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导学流程】
1、《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部编版《答谢中书书》中考常考实词和句子(近十五年中考整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答谢中书书.()(2)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6)四时俱.备()
(7)实是欲界
..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答谢中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3)晓雾将歇.(消散)(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竞跃(鱼)(6)四时俱.备(都)
(7)实是欲界
..之仙都(人间)(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重庆市中考文言文:第10篇《答谢中书书》ppt课件
为__欲__界__、__色__界__、__无__色__界__。__欲__界__是__没__有__摆__脱__世__ _俗__的__七__情__六__欲__的__众__生__所__处__境__即__指__人__间_______。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
(6)自康乐以来
2020/6/25
自[F]: 自从
者认为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
奇丽景色了。根据前面作者对“山川之美”的描绘可
知,作者本人也是非常喜欢这种美景的,最后一句暗
含了作者希望与谢灵运比肩之意,表达了作者沉醉于
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感。
2020/6/25
10
【答案】我的理解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 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而作者却能从 中发现无尽乐趣并深感自豪,希望与谢灵运比肩之 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能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感。
2020/6/25
13
第二部分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第十篇 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
2020/6/25
1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积累
1. 重点实词 (1)山川之美 (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
美[F]: 美景
。
四时: 四季
。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
统编八上课文10《答谢中书书》听课笔记
一、教材分析
统编八上第三单元是一个古代诗文教学单元,所选作品皆为古人歌咏山水之作,读之可以令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提示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内容大意;接着,在反复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古人笔下山川风物之美,体会古人寄寓其中的情感;最后,还要一边学习课文,一边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答谢中书书》是第10课《短文二篇》中的第一篇短文(另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作者陶弘景在写给谢中书的书信中,借由对“山川之美”的吟诵赞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甘愿隐居山林的志向。本文课后习题共五道,其中,前三道为“思考探究”题,第一题要求学生在朗读并背诵课文的基础上,从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感知两篇短文不同的美感,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读懂《答谢中书书》中所写景物特点的同时,聚焦结尾的关键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思考陶弘景的言外之意,第三题让学生在细读体会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心境
的同时,知人论世,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与苏轼生平、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谈谈对“闲人”的理解。余下两道习题为“积累拓展”题,第四题引导学生关注《答谢中书书》中部分词句中加点字的含义,感受作者的用词之妙,第五题让学生从课文两篇短文中二选其一,将之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用白话语言的形式,表现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自然之趣。
二、听课笔记
开课伊始,教师以“中学生有三怕”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之后,点明”本文虽然是下学期要学的课文,但全文仅68个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信心。
山东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4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源自文库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美文背诵
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 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 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 度,用“这里有__之美, 你看__”的句式给大家 描绘一番
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 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 二者相映成趣。
理清课文结 构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四季之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云入峰高 云入峰高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 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 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 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 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 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 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 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 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声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的长啸、鸟雀的鸣叫此起彼伏。
三、朗读,入文入景,品味语言之美。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都 四季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消散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坠落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
指人间
• 实是欲界之仙都。
同学们,竞赛开始啦,每人 选一句翻译,你愿意服输吗?
译 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赏谈的呀。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河流历历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置身/欣赏这种奇 丽景色了。
• • • •
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 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 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当堂训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感慨自然之美景。 结束全文,呼应前文。
【合作探究】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 7、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 ?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然山川之美的? • 写到的景物: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 、猿鸟、夕日、沉鳞。 • 描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有些流水两边 的景物,上下左右都写完后,又描绘了崖壁上五彩 缤纷的色彩,这是静景描写;然后“乱”、“竞” 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 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 4、(1)对偶 (2)借代、对偶 • 5、(1)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 同谈赏的。 • (2)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 常青葱翠。 • (3)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 鱼儿竞相跳跃。 • (4)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 10、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 哪两层意思? •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虽有 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当堂训练】
• 11、(1)高兴的样子 • (2)只,只是 • 12、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3、④ 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 月色 空明) • 14、旷达(或:豁达)
• 8、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 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 • 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 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 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 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 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 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 的志趣。
陶弘景
• 陶弘景(456——536),字 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 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 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 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 为“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 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 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 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 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 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 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 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 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 庭院中散步。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 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 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 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 人罢了。
• • • •
4、(1)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2)yǔ 和、跟 (3)yǔ 共同,一起 5、(1)想到没有与我同乐的人,便来到 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叉错杂, 原来是竹、柏树的影子。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读、同桌互读、齐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翻译: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交叉错 杂纵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原来是 盖竹柏影也。 只是,不过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翻译下列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消散 都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四季
tuí
坠落
指人间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潜游在水中的鱼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yù
参与
二、翻译句子,整体感悟。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
一、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描写山川中的静景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二、分写山水景物的美。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动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初读,正音并解释重点词语。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合作探究】
•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 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 7、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答谢中书书
答复
陶弘景
信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 叫“尺牍”或曰“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 陈情。
书
【自主学习】
• 1、陶弘景 华阳隐居 南朝梁 山中宰相 • 2、 颓 竞 yù • 3、(1)交相辉映 • (2)四季 • (3)消散 • (4)坠落 • (5)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 面。 • (6)参与,这里指欣赏。
解题--承天寺 -
位于今湖北省黄 冈市南,南唐初 年建寺,初名“南 禅寺”。北宋景 德四年(1007年 )赐名承天寺,其规 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 横匾上有金光闪 烁的“月台”两 字,故又名月台寺 。
承天寺
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坡”。汉族,眉州人(今 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 城)。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美 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 8、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 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9、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 的想法。 •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 观。
• • • • • • • • • •
1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2、(1)助词,的 (2)动词,消散 (3)动词,坠落 名词, 指潜在水中的鱼 13、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14.(1)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2)①写字;记录;书写 (3)④书信 (4)②字体 (5)⑤文件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 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 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自主学习】
• 1、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忠 北宋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豪放 • 2、suì qǐn zǎo xìng bǎi jiě kōng • 3、(1)想要,正要 • (2)高兴的样子 • (3)于是,就 • (4)原来是 • (5)共同,一起 • (6)清澈透明 • (7)考虑,想到 • (8)只是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 拔、清幽秀丽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 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 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 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 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教学目标
• 1、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 2、研读,品味意境之美。 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 3、探究,体会作者沉迷山水之怡然自 得。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 (1)a、银钩 玉钩 • b、玉弓 弓月 • c、金饼 金盆 玉环 银盘 玉盘 金镜 玉镜 • d、金兔 桂兔 玉兔 金蟾 银蟾 蟾 宫 蟾兔 • (2)略
要求: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 出停顿、读出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看注释、通文意
思考 走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将要 门 游乐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的人 于是,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散步 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走近苏轼
其诗,词,赋,散文,均 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 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 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 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 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076)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1073)
• 写作背景:
•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 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 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 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 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 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 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