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在宋词中的回响-最新资料
琵琶行解析
琵琶行解析
(最新版)
目录
1.琵琶行的背景介绍
2.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3.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4.琵琶行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琵琶行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下面就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琵琶行的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文化艺术繁荣,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表达真挚感情而著称。
琵琶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琵琶行的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个琵琶师在长安城中游走演奏琵琶、流浪生活的故事。
诗中通过琵琶师的遭遇,反映了唐代社会的世态炎凉,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的同情之情,以及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再来看一下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采用了叙事的方式,以琵琶师的游走演奏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诗中还采用了大量的音乐元素,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使得诗歌具有了音乐的美感。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琵琶行对后世的影响。
这首诗在唐代就广为流传,被誉为“长篇叙事诗的巅峰之作”。
它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
同时,琵琶行也被后世的文学评论家们视为古代叙事诗的典范,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对音乐的描写更是堪称经典,不仅展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更深刻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一、音乐描写的层次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从初步试弦到高潮迭起,再到曲终人散,每一阶段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文章开篇,白居易便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点出了琵琶女演奏前的情感准备,那轻轻转动的琴轴和试探性的拨弦声,虽未形成完整的曲调,却已充满了深情厚意。
随后,音乐逐渐展开,“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琵琶女手指的灵活与乐曲的丰富变化。
到了高潮部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运用生动的比喻,将琵琶声的急促与轻柔、杂乱与和谐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音乐渐渐平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以一种决绝而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音乐盛宴。
二、情感表达的丰富性《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不仅是对声音的描绘,更是对情感的抒发。
白居易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迁谪之悲与琵琶女的遭遇相共鸣,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琵琶女的音乐中既有“间关莺语花底滑”的欢快与明媚,也有“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幽怨与哀愁,更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激昂与悲壮。
这些情感的交织与变化,不仅反映了琵琶女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映射出白居易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无奈感慨。
通过音乐,两人跨越了身份与地位的界限,实现了心灵的交流与慰藉。
三、艺术手法的独特性《琵琶行》在音乐描写上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有形可感的形象。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自然界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高低强弱;“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则以“冰泉冷涩”形容音乐的暂停与凝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
高中语文《琵琶行》《师说》《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廉蔺列传》《苏武传》注解
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琵琶行》《师说》《柳永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廉蔺列传》《苏武传》必修3《琵琶行》人之文,《六经》首之。
就《六经》言,《诗》又首之。
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圣贤,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
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
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白居易《与元九书》)【翻译】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
就六经来说,《诗》又是为首的。
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就是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
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
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
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
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规范。
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
韵律协调言语就顺畅,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
类分明确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
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串着隐密细微的事物。
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
《师说》1、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题哀辞后》)【翻译】我提倡古文,难道仅是因为古文的读法与今文不同吗?心里思念古人而不能见到古人,想要学习古人的道理就还要读懂他们的文辞;读通他们的文辞,本来的目的、志向,就在于掌握古代的治国之道啊!2、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琵琶行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琵琶行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其中,《琵琶行》作为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独特魅力的古代诗词作品,被广泛传唱和赏析。
本文将对《琵琶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背景和历史意义、音乐形式与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端,同时也提出了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包括古代琵琶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琵琶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部分则对《琵琶行》进行了诗词赏析,包括其音乐形式、艺术特点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
第四部分探讨了《琵琶行》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包括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琵琶行》的独特魅力,强调了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琵琶行》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琵琶行》的赏析,探讨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丰富的意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诗词作品。
同时,通过对其背景和历史意义、音乐形式与艺术特点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等方面的探讨,展示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所具有的杰出成就,并启发读者对于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和阅读,能够促进《琵琶行》这一经典作品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并为古代诗词赏析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2. 琵琶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1 古代琵琶的起源与发展古代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古代琵琶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
最初,古代人们使用动物脑壳、竹子等材料制作了原始形态的琵琶。
随着时间的推移,琵琶的制作工艺不断改革创新。
到了隋唐时期(公元6世纪至9世纪),由于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琵琶得以进一步发展。
琵琶行知识点
琵琶行知识点《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这首诗以琵琶女的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遭遇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关于《琵琶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在一个秋夜送客至浔阳江头,偶遇一位琵琶女。
听其弹奏琵琶并讲述身世,白居易感同身受,遂作此诗。
二、诗歌结构全诗可分为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至“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写作者秋夜浔阳江头送客,偶遇琵琶声,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铺垫。
2、第二部分(“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至“犹抱琵琶半遮面”):通过对琵琶女羞涩出场的描写,展现其矜持、犹豫的心态。
3、第三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至“说尽心中无限事”):具体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以及通过音乐传达出的丰富情感。
4、第四部分(“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叙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引起作者的共鸣。
5、第五部分(“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至“江州司马青衫湿”):作者抒发感慨,表达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也借她的遭遇抒发自己被贬的愤懑。
三、艺术特色1、音乐描写精妙绝伦诗人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绘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粗重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轻柔的小弦声比作私语,把大小弦交错弹奏的声音比作珠落玉盘,让读者仿佛能亲耳听到那美妙的乐音。
以声衬静,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周围环境的寂静和江心秋月的皎洁,烘托出琵琶曲的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2、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她的弹奏、语言和动作得以展现。
她年轻时的风光与年老色衰后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令人感慨。
作者自身的形象也在诗中有所体现,他对琵琶女的同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感慨,让读者感受到他的善良和愤懑。
《琵琶行》在宋词中的回响-最新资料
《琵琶行》在宋词中的回响唐代诗人白居易从不隐藏对琵琶的喜爱,写下了《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听李士良琵琶》《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琵琶诗篇。
其《琵琶行》更是千古音乐诗篇的绝唱,获得了唐宣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赞誉。
而琵琶又是最受词人们青睐的乐器。
宋词里,词人们用饱蘸深情的笔调,一次次细腻描摹琵琶或琵琶技艺。
词人常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引《琵琶行》入宋词。
据统计,《琵琶行》在宋琵琶词中的回响高达90余处。
本文试从语词、时地、人物、情思等方面来探析《琵琶行》对宋代琵琶词的影响。
一、语词传承《琵琶行》里“轻拢慢捻抹复挑”轻松勾勒出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熟络和闲散,词人们写琵琶弹奏时,便也不厌其烦地描摹纤指轻拢的曼妙情态:“春葱指甲轻拢捻”(晏殊《木兰花》)、“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苏轼《采桑子》)、“幸有佳人锦瑟,玉笋且轻拢”(黄庭坚《画堂春》)、“玉笋轻拢,龙香细抹,凤凰飞出四条弦”(晁端礼《望海潮》)。
如果说拢、捻的频繁使用还是琵琶自身技法使然,那么直接挪用“轻拢慢捻”的词作则与《琵琶行》不无干系。
如:拨胡琴语,轻拢慢捻总?吕?。
(苏轼《浣溪沙》)慢捻轻拢,怨感随纤手。
(曹勋《点绛唇》)慢捻幽情,轻拢柔思。
(史浩《踏莎行》)旧音恍记,轻拢慢拈,哀弦危柱。
(陈以庄《水龙吟》)慢拈轻拢,幽思切、清音谁闻。
(杜良臣《三姝媚》)轻拢慢拈,生情艳态,翠眉黛颦,无愁谩似愁。
(无名氏《百宝妆》)轻拢慢捻后的“间关莺语”分外动听。
词人们在描写琵琶声时,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用“莺语”这一妙喻。
如:纤纤玉笋轻捻,莺语弄春娇。
(晁端礼《诉衷情》)檀槽缓垂鸾带,纤指捻春葱。
莺语巧,上林中。
(曾觌《诉衷情》)陈纪的“莺语间关花底滑,急雨斜穿梧竹”则是“间关莺语花底滑”的现句倒装。
晁补之的“花暖间关,冰凝幽咽”(《绿头鸭》)更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精简缩略。
此外,“紫檀香暖转春雷,嘈嘈切切声相继”(曾觌《踏莎行》)为“嘈嘈切切错杂弹”的迁延后续。
《琵琶行》
琵琶行一、诗歌背景《琵琶行》是一首由唐代琵琶大师白居易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大曲调为基础,描写了唐朝末年民间艺人阮籍在人生历程中所遭遇的悲惨遭遇和对生命的感悟。
二、内容简介《琵琶行》的主人公阮籍是一位文才出众,个性豁达开朗的人。
因为反对当时朝廷的一些不公之事,他被贬官远至高州岭南。
在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异乡,阮籍失落、彷徨,逐渐沉迷于酒色之中。
身体虚弱、颓废憔悴的他,最终被自己的琵琶所救,走出了人生低谷。
三、诗歌分析《琵琶行》一直被认为是唐代叙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鲜明的时代背景。
下面,我们将从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1.结构特点《琵琶行》共分为十二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篇章,并较好地保持了整篇诗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诗歌的主人公阮籍,在每一段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叙述,也使得整篇诗歌更加生动、活泼,让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所经历的人生沉浮。
2.语言特色《琵琶行》的语言以古韵文为主,但并非全篇如此,其实也是有一些现代汉语词汇的。
唐诗的独特美感往往体现在意象、比喻、格律和音韵等方面。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和比喻手法,巧妙地运用声、色、形等感官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生活场景。
3.思想内涵《琵琶行》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表达了诗人关于生命、人性和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精神追求。
它也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遭遇到的变化和颠覆。
最重要的是这首诗所表达的人性尊严是普遍的,而不是阮籍个人的尊严。
四、文化价值作为中国古诗文经典之一,《琵琶行》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唐代的文艺风貌,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性格、生命和自我意识的认知。
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尊重古人的思想和信仰。
五、结语通过对《琵琶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古代史的一部重要见证,还是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学艺术创作。
琵琶行的知识点归纳
琵琶行的知识点归纳《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内涵。
以下是对《琵琶行》的知识点归纳:一、作者与背景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当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他在浔阳江头送客时,偶遇一位琵琶女,听其弹奏琵琶并诉说身世,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长诗。
二、诗歌内容1、浔阳江边送客诗歌开篇描绘了诗人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枫叶、荻花和瑟瑟的秋风,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2、琵琶女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吸引了众人,琵琶女在众人的期待中出场。
3、琵琶女弹奏诗人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粗弦的声音比作急雨,细弦的声音比作私语,生动地展现了琵琶声音的变化和美妙。
4、琵琶女自述身世琵琶女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风光和如今的落魄,“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但后来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5、诗人的感慨诗人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被贬的经历,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表达了对自己和琵琶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三、艺术特色1、音乐描写诗歌中对琵琶音乐的描写极为精彩,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2、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和无奈,情感真挚动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3、结构严谨全诗以琵琶女的弹奏为线索,将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感慨紧密结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4、人物形象鲜明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都刻画得十分鲜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的坎坷经历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琵琶行》 歌曲介绍词
《琵琶行》歌曲介绍词
《琵琶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古今琵琶记》中的一首抒情诗,也是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琵琶行》的歌曲介绍词:
《琵琶行》是以唐代宫廷音乐为基础,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的一首歌曲。
它以古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歌词,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演唱,将诗中所描绘的情感和意境生动地呈现出来。
这首歌曲以悠扬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展现了琵琶的魅力和其所承载的情感。
它将琵琶的声音与诗人对身世沧桑的感慨相融合,以悲壮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楚和无奈。
在音乐的铺陈下,琵琶的弦声悠扬婉转,如泣如诉,带领听众进入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
这首歌曲不仅展示了古代琵琶音乐的优雅和独特之处,还通过歌唱的方式将白居易的诗词带入现代,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让人们重温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琵琶行》歌曲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让人们回味起白居易的经典诗词,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琵琶音乐的热爱和对古代文化的向往。
它是一首具有情感共鸣力的经典歌曲,令人陶醉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 / 1。
有关琵琶行的文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有关琵琶行的文案1.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史上,《琵琶行》被誉为一首不朽的绝世之作。
2.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琵琶行》,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3.文中以琵琶为象征,叙述了梁王在宫廷生活中的沉溺和忧伤。
4.《琵琶行》描绘了宫廷生活中的奢华与人生百态,展现出唐代社会的风貌。
5.白居易用优美的语言揭示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与迷茫,令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6.琵琶音乐从古至今一直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与思考。
7.《琵琶行》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繁荣和衰落,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8.音乐和文字的结合使得《琵琶行》成为一首动人心魄的佳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9.通过对琵琶这种乐器的描绘,白居易塑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形象,展示了他的美学情趣与艺术境界。
10.《琵琶行》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意蕴,从人性、情感到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深入的阐释。
1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琵琶行》在整个文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2.白居易以琵琶行这一主题,探讨了人生、爱情、权力等永恒话题,引人深思。
13.《琵琶行》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腐朽现象。
14.白居易的《琵琶行》被后人称颂为“琵琶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15.音乐与文字的完美融合使得《琵琶行》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魅力。
16.琵琶音乐在《琵琶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琵琶音乐的描写,增添了故事的层次感和韵味。
17.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文字描绘,《琵琶行》展现了他的优雅风度和卓越才华。
18.读《琵琶行》,如同弹奏一曲悠扬的琵琶曲,令人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19.《琵琶行》中的情节曲折生动,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0.《琵琶行》是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给人以启迪和震撼,令人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21.在久违的琵琶声中,一段关于长安的故事被轻轻拉开了序幕。
22.弹指间,愁绪沉浸在琵琶声中,仿若古今交错的时光隧道。
关于琵琶行的相关知识
关于琵琶行的相关知识琵琶行是一首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琵琶手在行船上弹奏琵琶的形象为主题,融合了音乐、情感和景色的描绘,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苦乐的思考与感慨。
本文将对琵琶行的创作背景、诗意内涵以及对后世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创作背景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在他的辉煌创作生涯中,写下了众多卓越的诗篇。
《琵琶行》是白居易晚年创作的作品之一,其创作背景与他职位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白居易在晚年曾任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县尉,后升迁为右拾遗。
他在郊外巡查时,经常看到远处的河流上有一位弹琵琶的女子,借助河风的助力使琵琶音声传得更远。
这样的景象引发了白居易的无限感慨,他怀念起远离纷扰的故乡,思考人生的无常和苦乐。
于是,他用描写琵琶手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将这些感受凝结在《琵琶行》这首诗中。
二、诗意内涵《琵琶行》以琵琶手的形象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琵琶音乐的旋律与气势,展示了作者对人生苦乐的思考和表达。
诗中既描绘了琵琶手的音乐技巧,又刻画了她身世的悲凉和在逆境中的坚韧。
首先,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手弹奏琵琶的技巧。
诗句“但使琵琶声绝悦,复醒听之促膝立”中,表现了琵琶音乐如何引起听众们的共鸣和喜悦。
这种音乐所呈现的旋律和情感,使人们愿意停下脚步静静聆听。
其次,诗中通过描写琵琶手的身世和命运,展现出她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坚守自己信仰的态度。
“船头弄弦雁苦声,奏《摔碗子》琵琶倾。
欲倩男儿为箫鼓,琵琶作遗冷落魂。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人们感受到琵琶手奋斗与抗争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琵琶手境遇的同情和赞美。
最后,整首诗贯穿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抒发。
他以琵琶手的形象,反映出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苦乐。
诗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表达了人生在世间犹如旅途,每个人都是行走其中的行人,无法预知旅途的坎坷和风景,但是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享受旅途的美妙和风景。
三、文化影响《琵琶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琵琶行》艺术特色浅析
《琵琶行》艺术特色浅析
《琵琶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著名的一首词,由苏轼创作。
这首词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艺术特色颇为突出。
首先,《琵琶行》在抒情方面具有卓越的才华。
苏轼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了一位音乐家对自己的爱情的挣扎与痛苦,并对爱情的无常和虚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这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次,《琵琶行》在手法方面也十分出色。
苏轼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词的意象丰富而生动,让读者能够通过想象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
此外,苏轼还运用了对仗、平仄等技巧,使得词的节奏流畅而优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最后,《琵琶行》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中的情感和意象深深打动了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和思想,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使得《琵琶行》成为一首极具艺术魅力的词作。
总的来说,《琵琶行》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词作,其才华横溢的抒情、精妙的手法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得它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在当代,《琵琶行》仍然是许多人心中最喜爱的词作之一,并且因其艺术价值而被广泛传唱。
《琵琶行》简析
《琵琶行》简析《琵琶行》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次年秋天的某夜,送客于浔阳江头,遇到一个卖艺歌女,听了她弹奏的琵琶曲声,为其高超的艺术所吸引,对她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联想自身的迁谪,触发了政治上的感慨,于是挥笔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诗篇。
“同是天涯沦落人”是全诗的主题。
其实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琶琶女这样的沦落天涯的卖艺歌女比比皆是,所以,诗中琵琶女的形象,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成功地把诗人政治上的失意与歌女的悲惨命运结合起来,再加作者用独特的、优美明快的、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描写了歌女的痛苦身世和诗人内心的惨痛。
尽管作者对歌女寄予深厚的同情,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诗人,不能也不可能从本质上去揭示逼使卖艺歌女沦落的社会原因。
这首长诗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从开头到“主人忘归客不发”为第一段。
这一段从送客写起,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为诗篇的叙事徐徐地拉开了动人的序幕。
从“寻声暗问弹者谁”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二段。
这一段着力描写琵琶女精湛的技艺。
笔调的细腻,描绘的真切,达到了惊人的高度。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为第三段。
这一段是琵琶女自叙昔盛今衰,嫁作商人妇的遭遇,刻画出一个饱经世态炎凉、深为人们同情的妇女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卖艺歌女受欺凌、被玩弄的悲惨命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江州司马青衫湿”为第四段。
这一段是抒写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从而引出了自己谪居的感慨,相比之下,两人颇有相似之处,因而从内心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
后以“座中飞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
这首叙事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描写精巧,语言生动,音韵和谐,情景交融,繁简适宜,如通过倒叙和插叙,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谪居生活作了巧妙的穿插,互相映衬。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对弹奏琵琶的艺术,描绘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将无形的乐声,用常见的、鲜明的事物,如“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叮咚声和“莺语”“流泉”、“银瓶”、“铁骑”等来比拟各种不同的音响,又通过对拨弄琴弦的指法、手法和优美旋律的乐声的细致描写,使人犹如亲耳所闻。
《琵琶行》:白居易的音乐诗
《琵琶行》:白居易的音乐诗《琵琶行》: 白居易的音乐诗《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音乐诗。
通过具体描写琵琶音乐和琵琶手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境遇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诗情雅致,表达了白居易对琵琶这种乐器及其演奏者的深情与敬意。
下面将对《琵琶行》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赏析。
诗中,白居易以优美的文字描绘了琵琶的音质和琵琶师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琵琶音乐的喜爱之情。
他借助琵琶音色深沉悲壮的特点,选取了咏史题材,通过琵琶音乐来表达自己个人对动荡岁月的感慨。
首先,诗人通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巧妙地描绘了琵琶声音的形态特征。
这种对音色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够真切地听到琵琶音乐的声音,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游子离乡,心怀思念之情,借助琵琶音乐的表达,使诗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岁月的变迁,变幻莫测的人生。
其次,诗中描绘了琵琶师的形象。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描写出琵琶师的风姿绰约,吸引人的外表。
以女性的形象展示出琵琶师高贵雅致、才情出众的特点。
再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表现手法,将琵琶师与阳光、大江形成对比,彰显出琵琶师的美丽与高贵。
诗人通过琵琶音乐的形式,以及琵琶师的形象,表达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境遇的感慨。
整首诗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古代怀旧的氛围之中。
总之,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对琵琶音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境遇的感慨。
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唐代音乐诗的经典之作。
通过诗中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琵琶音乐的美妙和诗人的情感。
琵琶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乐器,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优雅的外观吸引了无数音乐家和文人墨客。
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这其中的一例,把琵琶音乐与诗歌结合起来,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音乐和诗歌之间的奇妙关系。
总而言之,《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优美动人的音乐诗,通过琵琶音乐的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古代怀旧的氛围中。
琵琶行-古诗文鉴赏
琵琶行-古诗文鉴赏琵琶行-古诗文鉴赏白居易去世,唐宣宗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凄凉的。
诗人被贬江州司马,心怀怅恨,“谪居卧病”、“取酒独倾”,所居的浔阳城在诗人眼里是“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耳里听不到美妙的“丝竹声”,只听到“杜鹃啼血”、“猿哀鸣”,山歌、村笛本也淳朴可爱,但诗人觉得“呕哑嘲哳难为听”。
在这样的心境下,一个秋天的晚上,枫叶狄花发出“瑟瑟”的声音,凄月倒浸在江中,诗人又要与朋友分别,内心凄苦,借酒排遣怅怀,但怅深恨重,怎能“成欢”。
听了琵琶女“凄凄”之音,联想自己遭遇,感怀眼前情景,禁不住眼泪流湿了青衫。
而使诗人情感暂时获得安慰的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全,红极一时,“五陵年少”争听她的演奏,如痴如狂,“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但“五陵年少”是为逐色而来,并非真正欣赏琵琶女的技艺,因此“暮去朝来颜色故”时,便“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为了生活,嫁与商人,商人重利寡情,让琵琶女独守空船,孤身一人弹奏着凄切的音乐,在同样寒江凄月的情景中,想起往事,悲苦啼泪。
诗人与琵琶女的遭遇相似,同是被冷落而内心凄苦,且从读者看来这又是不该冷落而冷落,这就引发了人性共同的同情心。
“好音以悲哀为主”,说的是悲哀的音乐更易获得听者的共鸣,用之诗歌,同样是合适的。
而这种凄切之情无论是诗人还是琵琶女,都是有节制的。
诗人写自己心境的低沉,至于“沦落”的原因,则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二语轻轻带过,心里感伤却不怨天尤人。
琵琶女虽沦落却自尊、矜持,诗人听到她的演奏,“移船相近邀相见”,她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初次为诗人演奏,所选乐曲的旋律先是轻快流畅,再缓慢沉咽,最后高亢激越,不因为在“沉沦”之时因有了听众而作态;自诉身世又“沉吟”,又“整顿衣裳起敛容”,不迎合,不狎昵,既令人同情,又令人觉得可敬。
《琵琶行》创作背景以及全文简析
《琵琶行》创作背景以及全文简析《琵琶行》创作背景以及全文简析引导语:《琵琶行》是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
是白居易被贬斥九江司马时所作,全文通过对琵琶女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那么,白居易是怎么会被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创作背景以及全文简析。
琵琶行白居易原文: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行的解析
琵琶行的解析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那大名鼎鼎的《琵琶行》。
你说这《琵琶行》啊,就像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你面前缓缓展开。
那浔阳江头的夜晚,明月高悬,江水悠悠,这场景,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你拉进去啦?就好比你走在路上,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琵琶声,你能不被吸引吗?诗中的琵琶女,那可是技艺高超啊!她的手指在弦上舞动,就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弹出的声音一会儿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一会儿又如泣如诉,让人黯然神伤。
你想想看,她经历了那么多的起起落落,从曾经的风光无限到如今的落寞凄凉,这中间的落差,得有多大呀!就像咱有时候,也会经历一些高峰和低谷,那心情的变化,可别提多复杂了。
还有那白居易,他听到这琵琶声,为啥就那么有感触呢?还不是因为他自己也有过不如意的时候呀!他能从琵琶女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种共鸣,多难得呀!这诗里的描写多细腻啊!什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你听听,这得多形象,让你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那琵琶声是啥样的。
这要是换成咱平时说话,不就是“那大弦的声音啊,就跟急急的雨似的,小弦呢,就像轻轻的私语”,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再看看“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哇塞,这气势,简直了!就好像突然炸开了一个惊雷,把你都给震住了。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啊,能让你感受到那种震撼。
《琵琶行》里还有好多好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呢。
比如说那人物的情感,琵琶女的哀怨,白居易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就像一首动人的乐章。
咱在生活中不也经常会有各种情感嘛,有时候开心,有时候难过,这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呀。
总之呢,《琵琶行》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人生的起伏,情感的复杂。
朋友们,你们说,这么好的一首诗,咱能不喜欢吗?能不反复去品味吗?所以啊,大家都去好好读一读这《琵琶行》吧,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琵琶行》中的音乐与意象呈现
除了音乐的奏鸣之外,行者诗中的意象描绘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意象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了行者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在《琵琶行》的开头,行者将他的琵琶比作"金蟾之琴"。这一意象给人以珍贵和美好的感觉,表达出行者对琵琶的钟爱和热爱。
接着,行者形容自己的琵琶声像"夜中砧杵声",给人以清脆和悦耳的感觉。这一意象让人想到寂静的夜晚,表达出行者内心的思绪和回忆。
正是由于音乐与意象的融合,使得《琵琶行》成为了一首容易引起共鸣的诗歌作品。读者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意象的描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行者的喜怒哀乐,进而对他的处境和内心体验产生共鸣。
总的来说,《琵琶行》中的音乐与意象呈现非常成功地诠释了行者的情感和心境。这首诗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美学的享受。它通过琵琶音乐和意象描绘,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行者的内心世界,引起共鸣并带给人们深思。
行者首先提到他的琵琶"发弹",这种琵琶的弹奏方式给人以悠扬、明快的感觉。这种音乐的奏鸣让人联想到欢快的舞蹈,表达出行者内心的喜悦和轻松。
而后行者的琵琶"飞动",这种琵琶的奏鸣方式给人以翩翩起舞的形象。这种音乐的奏鸣让人想到风吹草动,表达出行者内心的欣喜和释放。
最后行者的琵琶像"泣血漏声",给人以悲壮和凄美的感觉。这种音乐的奏鸣让人想到深夜中的悲歌,表达出行者内心的忧伤和痛苦。
《琵是一首具有深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古老诗歌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痛苦而寂寞的琵琶行者,通过琵琶音乐传达了其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音乐与意象呈现,使得《琵琶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音乐的奏鸣
在《琵琶行》中,音乐是行者表达情感和心境的主要手段之一。文中频繁出现琵琶的奏鸣,通过音乐的律动和节奏,表达出行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琵琶行》介绍
《琵琶行》介绍《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简介《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年(816年)。
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
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作者简介唐?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自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东北)。
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小时候聪颖过人,5、6岁即学作诗,9岁便懂音韵。
由于“家贫多故”,11、12岁便颠沛流离,接触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后到长安应试,以《赋得古原草送别》得顾况赏识。
落第后回家伏案苦读,竟至口舌生疮,手肘结茧。
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
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东宫属官,掌讽谏太子过失)。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
唐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琵琶行》,千古第一音乐诗〔173〕
《琵琶行》,千古第一音乐诗〔173〕一、典故及其语义典故: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4、珠落玉盘、秋月春风、杜鹃啼血、司马青衫。
语义:〔略〕。
出处:1、唐·白居易《琵琶行》;2、北宋·欧阳修《新唐书·白居易传》。
白居易画像二、《琵琶行》创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年〕,宰相遇刺、副相受伤,朝野震惊,舆论哗然。
当时白居易任东宫之官,他忠贞为国,不计身份,立即上书,主张严缉凶手,以肃纲纪,可是,当权者认为,他不是言官,有“擅越职分”之嫌,而贬为江州司马。
公忠见谤,体国受贬,沉重地打击了他,他“济世”理想破灭,行事逐渐转向“独善其身”,思想发生很大变化。
第二年秋天,浔阳江头送客,他遇见一位年少红极一时,而年长委身商人,心情抑郁的琵琶女,联系自己的不幸遭遇,心为所动,遂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便创作了这首歌行体《琵琶行》。
正文前小序,简介了上述情况,并定下全诗凄切的感情基调。
全诗4段,88句,凡616言。
琵琶行画三、《琵琶行》情节曲折,结构严谨《琵琶行》情节曲折,结构严谨,写了一个完整的诗体故事。
全诗从“送客、寻声”起笔,接着写“邀弹、诉衷、感慨”,一共四个情节,互相关联,层层推进,分则独立场景,合则完整故事。
第一段、前14句,故事的开端。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背景下,诗人送客时,“忽闻水上琵琶声”,而主客都“忘归、不发”了,这便引出琵琶女出场。
忽闻水上琵琶声经过“寻声、暗问、移船、添酒、千呼万唤”等一系列动作,终于让琵琶女“犹抱琵琶半遮面”,极难为情地亮相了。
琵琶女的出场,诗人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未闻其言,先显其情,让她在月色溶溶,江水茫茫的背景中,以“半遮面”的真容亮相。
这一肖像描写,显示了琵琶女怀沦落之恨,有难言之痛,不便明说,又不愿见人的传神情态。
活色生香,楚楚动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在宋词中的回响唐代诗人白居易从不隐藏对琵琶的喜爱,写下了《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听李士良琵琶》《听曹刚琵琶?兼示重莲》等琵琶诗篇。
其《琵琶行》更是千古音乐诗篇的绝唱,获得了唐宣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赞誉。
而琵琶又是最受词人们青睐的乐器。
宋词里,词人们用饱蘸深情的笔调,一次次细腻描摹琵琶或琵琶技艺。
词人常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状态下引《琵琶行》入宋词。
据统计,《琵琶行》在宋琵琶词中的回响高达90余处。
本文试从语词、时地、人物、情思等方面来探析《琵琶行》对宋代琵琶词的影响。
一、语词传承《琵琶行》里“轻拢慢捻抹复挑”轻松勾勒出琵琶女弹奏琵琶的熟络和闲散,词人们写琵琶弹奏时,便也不厌其烦地描摹纤指轻拢的曼妙情态:“春葱指甲轻拢捻”(晏殊《木兰花》)、“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苏轼《采桑子》)、“幸有佳人锦瑟,玉笋且轻拢”(黄庭坚《画堂春》)、“玉笋轻拢,龙香细抹,凤凰飞出四条弦”(晁端礼《望海潮》)。
如果说拢、捻的频繁使用还是琵琶自身技法使然,那么直接挪用“轻拢慢捻”的词作则与《琵琶行》不无干系。
如:拨胡琴语,轻拢慢捻总?吕?。
(苏轼《浣溪沙》)慢捻轻拢,怨感随纤手。
(曹勋《点绛唇》)慢捻幽情,轻拢柔思。
(史浩《踏莎行》)旧音恍记,轻拢慢拈,哀弦危柱。
(陈以庄《水龙吟》)慢拈轻拢,幽思切、清音谁闻。
(杜良臣《三姝媚》)轻拢慢拈,生情艳态,翠眉黛颦,无愁谩似愁。
(无名氏《百宝妆》)轻拢慢捻后的“间关莺语”分外动听。
词人们在描写琵琶声时,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用“莺语”这一妙喻。
如:纤纤玉笋轻捻,莺语弄春娇。
(晁端礼《诉衷情》)檀槽缓垂鸾带,纤指捻春葱。
莺语巧,上林中。
(曾觌《诉衷情》)陈纪的“莺语间关花底滑,急雨斜穿梧竹”则是“间关莺语花底滑”的现句倒装。
晁补之的“花暖间关,冰凝幽咽”(《绿头鸭》)更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的精简缩略。
此外,“紫檀香暖转春雷,嘈嘈切切声相继”(曾觌《踏莎行》)为“嘈嘈切切错杂弹”的迁延后续。
“玉纤初试琵琶手。
桐叶雨声干。
真珠落玉盘”(辛弃疾《菩萨蛮》)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终遗响。
二、时地再现《琵琶行》的故事不是发生在“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夏日,也不是“无力蔷薇卧晓枝”的春晓,而是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
“悲秋”情结古已有之,“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景物的萧索给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调,“心上秋”更是“离人”化不掉的哀愁。
琵琶音色清冽幽冷,自有一种临风对月、如泣如诉的凄美。
“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晁补之《南歌子》)已一语点明琵琶声起的最佳时境。
宋词里“秋入灯花,夜深檐影”下常闻“琵琶语”(吴文英《烛影摇红》),“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的场景下也少不了“四弦夜语”(吴文英《木兰花慢》)。
扬无咎“记檀槽凄绝,春笋纤柔。
窗外月西流。
似浔阳、商妇邻舟”(《长相思》)、王之道“谁使琵琶声到耳,轻赋荻花枫叶。
露脚斜飞,河阴低转”(《念奴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
云万叠,寸心远”(刘过《贺新郎》)更是把琵琶、秋、夜、舟、浔阳江畔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组凄清的意象群。
《琵琶行》序称:“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湓浦口,在九江西,湓水入口处,也就是浔阳江头。
今九江有古琵琶亭濒江而立,相传即白居易听琵琶处。
先有湓浦口的送别,再闻水上琵琶声,才有了后续情节。
故后人途经琵琶盆浦、琵琶亭必起离思,或染羁旅行愁:“琵琶亭畔,正是枫叶荻花秋。
占检诗囊酒碗,抬贴舞?P歌扇,收尽两眉愁。
回望碧云合,相伴赤松游。
”(石孝友《水调歌头》)遇与琵琶亭相关景物则言:“望眼不知天阔,归心常恨山遮。
见君江浦到芦花。
意在琵琶亭下。
”(王质《西江月》)“心鹜八极,神游万韧”的词人干脆把送别场景置于“琵琶盆浦”“琵琶亭”:晁端礼送别友人时,借假想,写别情――“若过浔阳亭上,琵琶泪、莫洒清秋。
堤边柳,从今爱惜,留待系归舟”(《满庭芳》)。
慢慢地,琵琶盆浦、浔阳江畔被赋予南渚同样的离别内蕴:“钗盟镜约知何限,最断肠、湓浦琵琶。
南渚送船,西城折柳,遗恨在天涯。
”(赵长卿《一丛花》)江上琵琶则成了催发之声、离别之曲――“一笑蔷薇,别后酒杯慵举。
江上琵琶,莫遣东风误鹦鹉”(陈允平《荔枝香近》)、“夜来鹦鹉梦中人,春去琵琶江上曲”(陈允平《玉楼春》)。
连“送客重寻西去路”的姜夔,也要忍不住问一句:“水面琵琶谁拨?”(《八归?湘中送胡德华》)实写虚写虽已无从得知,但毫无疑问,送别场景中,琵琶声是最煽情的背景音乐。
那“满座重闻皆掩泣”的琵琶声若隐若现,缭绕在浔阳江畔、琵琶亭中,与秋夜、芦花、孤舟一起,幻化成词人笔底最哀婉动人的一景。
三、人物影像的映射“犹抱琵琶半遮面”将琵琶女的娇羞刻画得楚楚动人,宋代词人塑造的佳人也喜携琵琶、遮半面含羞登场:“珠络臂,琵琶遮面”(刘克庄《贺新郎》)、“正人在、银屏底,琵琶半遮面”(张炎《法曲献仙音》)、“记罗帕求诗,琵琶遮面”(刘天迪《齐天乐》)。
词人们或以琵琶女为喻,借以赞赏眼前琵琶弹奏者的高超技艺、美貌容颜:“歌舌莺娇,舞腰蜂细。
华堂是处皆颐指。
四弦独擅席中春,移船出塞声能继。
慢捻幽情,轻拢柔思”(史浩《踏莎行》),“紫檀槽、金泥花面,美人斜抱当筵。
挂罗绶、素肌莹玉,近鸾翅、云鬓梳蝉。
玉笋轻拢,龙香细抹,凤凰飞出四条弦。
路漫漫、汉妃出塞,夜悄悄、商妇移船。
马上愁思,江边怨感,分明都向曲中传”(晁端礼《绿头鸭》),“花暖间关,冰凝幽咽。
宝钗摇动坠金钿。
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赖得多愁,浔阳司马,当时不在绮筵前。
竞叹赏、檀槽倚困,沈醉到觥船”(晁补之《绿头鸭》),皆默契地以琵琶女和昭君来比拟席上琵琶伎的绝代风华。
至于“柳腰肢,轻云情思。
曲中多少风流事。
红牙拍碎少年心,可怜辜负尊前意”(曾觌《踏莎行》)则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昨日重现,似乎又暗示着词人眼前琵琶伎也有着“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明朝;又或以年老色迟、飘零沦落商妇形象入词,生发身世之感、飘零之叹,如“窗外月西流。
似浔阳、商妇邻舟。
况得意情怀,倦妆模样,寻思可奈离愁。
何妨乘逸兴,甚征帆、只抵芦洲。
月却花羞。
重见想、欢情更稠。
问何时,佳期卜夜,如今双鬓惊秋”(扬无咎《长相思》),“江上琵琶旧曲,只堪分付商人”(戴复古《清平乐》)。
《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即在写江州司马自身,两条人生轨迹暗相绾合。
故词人常或隐或显以“江州司马”自拟,塑造“泪湿青衫”的知音形象,以此烘托琵琶伎出神入化的技艺。
“江州司马们”又因“似诉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声,伤及自身,发出年华空老、仕宦飘零的感怀:“听细语、琵琶幽怨。
客鬓苍华,衫袖湿遍。
渐老芙蓉,犹自带霜宜看。
一缕情深朱户掩,两痕愁起青山远。
被西风,又惊吹、梦云分散”(吴文英《倦寻芳》),“双双燕子归来晚。
零落红香过半。
琵琶泪?h青衫浅。
念事与、危肠易断。
余酲未解扶头懒。
屏里潇湘梦远”(谢懋《杏花天》),“应记狂饮司马,去年时、黄花高宴。
竹枝苦怨,琵琶多泪,新年鬓换。
常恐归时,眼中物是,日边人远”(晁补之《水龙吟》)。
至此,青衫泪蜕变成江州司马的代名词,琵琶也被人为地赋予了“多泪”的情感个性。
四、情思的回响陈寅恪先生认为白居易“既专为此长安故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连绾己身迁谪失路之怀,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谓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专一而更专一,感慨复加感慨”(《元白诗笺证稿》)。
琵琶女的“今昔之感”与白居易的“迁谪失路之怀”共同赋予琵琶一种飘零感。
后世词人们更是常借琵琶抒身世之感、飘零之叹。
试听葛长庚的《贺新郎》:“倏又西风起。
这一年光景,早过三分之二。
燕去鸿来何日了,多少世间心事。
待则甚、功成名遂。
枫叶荻花动凉思,又寻思、江上琵琶泪。
还感慨,劳梦寐。
愁来长是朝朝醉。
?i地成、宋玉伤感,三闾憔悴。
况是凄凉寸心碎。
目断水苍山翠。
更送客、长亭分袂。
阁皂山前梧桐雨,起风樯、露舶无穷意。
君此去,趁秋霁。
”这个同样秋风萧瑟的夜晚,留给词人的只有功未成名未遂的慨叹,只有凄清两行琵琶泪。
落寞萧索的琵琶声中,旅途辗转的词人一次次感慨“聚少离多,漂零因甚”(赵必《兰陵王》),“老子平生,萍流蓬转,昔去今来,鸥鹭都识”(李曾伯《醉蓬莱》)。
再听司马光的《锦堂春》:“红日迟迟,虚廊转影,槐阴迤逦西斜。
彩笔工夫,难状晚景烟霞。
蝶尚不知春去,谩绕幽砌寻花。
奈猛风过后,纵有残红,飞向谁家。
始知青鬓无价,叹飘零官路,荏苒年华。
今日笙歌丛里,特地咨嗟。
席上青衫湿透,算感旧、何止琵琶。
怎不教人易老,多少离愁,散在天涯。
”年华飞逝、几度沧桑,红颜易老、佳人已去,可悲可叹。
我亦仕宦沉浮,壮志未竟却已垂垂老矣!不同的“琵琶声”,奏响出了异曲同工的悲凉调。
《琵琶行》中的身世之感、飘零之叹在宋琵琶词中渲染得淋漓尽致。
除离别声外,琵琶更是京华宫乐的最佳代表。
“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声引得作者驻足聆听。
邻舟商妇借琵琶来“说尽心中无限事”,继而又“自言本是京城女”。
而白居易曾在《霓裳羽衣歌》里回忆“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照样”,也多次在诗里边写到在宫廷广为流传的六幺曲。
而琵琶女低眉信手续续弹的正是《霓裳》和《六幺》。
《霓裳》和《六幺》,是他们对帝京辉煌岁月的共同记忆。
在诗词中,由于长安及它所指代的汴京和临安作为国都的特殊地位,长安就不仅仅是地理名词,也暗指仕途或往昔荣华,因此琵琶声里的忆长安便也是对往昔荣华生活的一种追思、对仕途沉浮的感慨:“何处。
长安路。
不记墙东花拂树。
瑶琴理罢霓裳谱。
”(毛滂《调笑令》)“……船里琵琶金捍拨,弹断幺弦再抹。
夜潮洲渚生寒,城头星斗阑干。
忍话旧游新梦,三千里外长安。
”(贺铸《清平乐》)仕途的迁转沉浮又造成今日说不完的飘零和别离。
连“长安乱叶”,在词人眼里“都是闲愁”,“恨入琵琶,小怜重见湾头”,琵琶声里忆长安,如同“扬州一梦”(周密《声声慢》)。
梦醒繁华都散,只剩词人黯然神伤。
长安又曾为汉唐故都,寄寓着时代更替、历史兴亡的感慨:“七朝文物旧江山。
水如天。
莫凭栏。
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
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
争教潘鬓不生斑。
敛芳颜。
抹么弦。
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
待得鸾胶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
”(张舜民《江城子》)――这是琵琶声中的古今之思。
靖康之难,宋室移跸临安,文人士大夫纷纷南迁,长安沦陷于异族的铁蹄之下。
此时词人咏怀长安,既有对故国的追怀,更是面对残山剩水的无尽悲慨:“刘郎已老。
不管桃花依旧笑。
要听琵琶。
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
多似浔阳江上泪。
万里东风。
国破山河落照红。
”(朱敦儒《减字木兰花》)“昵昵琵琶恩怨语,春笋轻笼翠袖。
看舞彻、金钗微溜。
若见故乡吾父老,道长安、市上狂如旧。
重会面,几时又。
”(刘过《贺新郎》)是对故国最深切的眷恋和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