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红楼梦》中男性群体伦理视域的辩证考察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人物塑造的丰富性和深度历来为研究者所津津乐道。
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中,王熙凤和贾宝玉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两个角色。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这两位人物身上所展现的“双性气质”,即他们性格中同时存在的男性与女性的特质。
通过对这两位角色的深入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红楼梦》在性别角色塑造上的独特之处,以及这种“双性气质”在文本中的意义和价值。
王熙凤作为贾府的掌权者,以其精明能干、机智过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在她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传统女性角色中鲜见的特质,如决断、野心和对权力的渴望。
这些特质使她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她超越性别的力量。
贾宝玉则是另一个充满“双性气质”的角色。
他身为男儿身,却对诗词歌赋有着极高的造诣,且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和亲近。
他的这种“双性气质”不仅体现在他的兴趣爱好上,更体现在他对待身边人的态度上,尤其是对待林黛玉等女性角色时,他所展现出的细腻、敏感和体贴,更是让人看到了他性格中女性化的一面。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两位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进而对《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二、王熙凤的“双性气质”分析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位极为复杂和鲜明的人物,她的人物性格中既包含了女性的细腻、机智和柔韧,又展现出了男性的决断、刚强和野心。
这种独特的“双性气质”让王熙凤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从女性的角度来看,王熙凤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机智。
她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他人心中的想法和情绪,因此她常常能够在与人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她也善于利用自己的女性魅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比如在处理与贾琏的关系时,她能够用温柔的话语和细腻的关怀来赢得贾琏的心,从而掌控家中的大权。
《红楼梦》中的爱情伦理与人性探讨
红楼梦中的爱情伦理与人性探讨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它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展现了爱情、婚姻和人性问题。
本文将探讨《红楼梦》中所描绘的爱情伦理观念和人性特点。
爱情伦理的演变古代中国对于婚姻的观念在古代中国,婚姻往往更多地被视为家族间的联姻而非个人选择。
通常是由父母或长辈安排,以维护家族名誉与利益为主。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关系是《红楼梦》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线。
他们之间有着相互吸引却无法维持长久幸福的复杂感情。
这种伦理观念上的挣扎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婚姻制度约束下个人自由选择权利的思考。
其他角色中的爱情伦理冲突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红楼梦》中还有许多其他角色的爱情故事。
比如贾政与王熙凤的婚姻,李纨与薛宝钗的友情等。
这些故事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性格对于爱情伦理观念的不同认识。
人性特点在爱情中的表现虚荣、嫉妒与欺骗《红楼梦》中众多角色的人性特点在爱情中得到充分展现。
权力、名利、地位成为他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一系列虚荣、嫉妒和欺骗等行为。
道德约束与个人欲望冲突小说中不少角色在选择爱情对象时面临着道德与欲望之间的冲突。
他们需要在自身愿望和外界期望之间做出抉择。
家族责任与个人幸福大观园及其一族无可否认地承载着巨大的家族责任,这使得许多人被迫放弃了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幸福。
这一情节反映了作者对传统家族观念对个人幸福带来的局限性及其悲剧性的思考。
结论《红楼梦》通过描绘爱情伦理观念与人性特点,在表达了对自由选择权利的追求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婚姻、爱情、人性等问题所带来的困扰与挣扎。
这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爱情故事,成为一个关于爱情伦理与人性探讨的经典之作。
浅析《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
浅析《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描写官家士族家庭生活的长篇小说。
在小说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人物以及情感,其中同性恋情就是其中之一。
同性恋情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小说的第十五回。
在这一回中,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等人在荷叶上玩耍的时候,黛玉感觉太阳太毒热,要和宝玉同脱衣服躲进小屋里降温。
宝玉觉得这是小事,自己也很热,就和黛玉一起脱了衣服。
但是当妙玉进来的时候,看到这一幕之后感到非常尴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同性恋情在小说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在这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
比如在小说的第五十五回中,芳官和麝月在谈论宝钗的时候,芳官说:“我们并不讲究男女之间,只讲究人心之间,甚至有些女孩子还喜欢女孩子呢。
”这句话说明,在小说中同性恋情是被认可并且存在的。
在小说中,同性恋情的出现并不限于女性。
在小说的第八十回中,贾琏派出的一个下人给其他家庭的下人讲他与贾琏之间的关系:“我做了好多如丫鬟般的事,如进钱、打扫床房、扯绢带、整衣履之类,将与贾大爷现成的东西无不用其一时放在一起,直至将他所顾的一隅小小世界比照干净了,各家国家,一丝不漏,每念及此,身心如痴,事事顷没,如果不再看到,还敢暴露?”这段话说明,贾琏与下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甚至到了相互依赖的程度。
从以上的情节可以看出,在《红楼梦》中,同性恋情是被认可并存在的,并且不局限于是男性还是女性。
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小说中描写的关于同性之间的情感均基于非常规的家庭环境和思想氛围,无论是小说中的世界还是现实中的我们,对于同性恋情的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同性恋情的认知和理解,也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人性、人情和爱情的不同思索。
《红楼梦》中的男性形象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红楼梦》中的男性形象虞欣颖 浙江师范大学摘 要: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男性形象。
具体来说,主要从男性人物形象例举,男性形象在书中明显性的弱化、男性人物形象横向纵向变化、男性形象对比四个方面对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宏观辩证分析,以此探究作者创作时对男性人物所持有的态度和观点,从而加深对《红楼梦》思想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红楼梦;男性人物;对比[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97-01《红楼梦》作为一部曹公删改十载的巨作,书中除却各色红妆,还有点缀在期间或好或坏或奸或忠的男性形象。
相较于很多同期作品将男性形象放置文章中心位置,《红楼梦》中除却贾宝玉作为主要人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余的男性形象大多是作为陪衬作用出现在文中,且多数男性形象描写都带有一定程度的贬低。
首先我们先来概括《红楼梦》中几种典型男性形象:第一类人是贾珍贾蓉之流。
这一类人身份大多是贾府或者四大家族内的纨绔子弟,外表虽然光鲜亮丽,内在却是满腹草莽,贪图享乐,沉溺于酒色财气之中,视他人生命如草芥,为了个人私欲,不惜侵害他人的身家性命。
这一类人是四大家族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的大主子层,是掌管家中一部分事务甚至决策权的一个阶层,也正是因为这一部分人错误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才直接导致了最后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第二类人是詹光、单聘人之流。
这一类人,多数是依附于贾府的小人物,他们大多为了一己私欲对主人刻意奉承,揣度主人心思,不失时机地溜须拍马。
最典型的是贾政的身边经常围绕的那一群清客幕宾,而他们的阿谀奉承最为明显的一章是“大观园试才提对额”。
宝玉每题一处匾额对联,清客们就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且不说贾宝玉的吟诗作对是否真的值得如此高的赞誉,清客们对贾政贾宝玉的阿谀奉承已经显而易见。
第三类是秦钟,蒋玉菡之流。
这一类人一定程度上有着文人雅士的清高和对美的追求,但是他们也没有完全摈弃纨绔的本质,胆小懦弱,娇纵任性,对平民百姓也依旧是视为低下的态度。
《红楼梦》贾宝玉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分析
《红楼梦》贾宝玉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分析贾宝玉是一位跨性别女同性恋。
本文通过对原著关键性语句的探讨得出这样的结论。
关键词:跨性别,性别认同,性取向,红楼梦,贾宝玉
《红楼梦》中大部分对于宝玉的描写都映射了作者曹雪芹本人的生活经历,研究人物角色的性别认同与性取向,以至于联想到其之所以表现出那样的性格、流露出那样的言语和行为,对把握作品的思想立场、精神理念以及当代社会对于相应群体的社会认知度和心理学行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贾宝玉对女性的兴趣是显而易见的,在性方面表现在麝月和袭人上,在爱方面表现在宝黛等人,而对男性(秦钟等人除外)的兴趣则几乎没有描写,由此推断出其性取向为女。
贾宝玉小时候抓阄抓了盒胭脂气得贾政一直不待见他,并且她称男人是“泥做的骨肉”、“须眉浊物”,由此看出她对男性特征的厌恶。
现代心理学将性别认同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内否认自己是某种性别,另一方面对外期望社会以某种性别看待自己,这是两种相对独立的心理倾向,分别对应了上述宝玉的行为和言语。
如果宝玉对自己有丝毫男性身份认同,是绝不会将自己扣以“须眉浊物”的秽冠的。
男人这种带有阳刚、粗鲁的特征的性别在宝玉看来完全可以不存在。
同样地,回到秦钟上,自然宝玉也不会视其如此般,即,宝玉与这类人更加类似于女性对彼此的同性爱慕之情。
《红楼梦》中还有大量对宝玉性格特征的描写,事实上该著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旨在揭示宝玉的心理特殊性,将同性恋者与跨性别者的生活习性和理想志向描绘地唯美而朴实,佐以宏韵诗文,一旦理解,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因此,贾宝玉是一位爱慕女性的跨性别女士。
浅谈贾宝玉等人的同性恋问题
浅谈贾宝玉等人的同性恋问题裴雪莱【摘要】<红楼梦>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持久的艺术享受.小说不仅描写了令人肝肠寸断的异性爱恋,也包括主人公贾宝玉等人的同性之爱,揭示了明清时代独特的社会风气,展现了贾宝玉在特殊环境中的心理状态,清晰地体现出作者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评判.【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02【总页数】3页(P128-130)【关键词】社会风气;心理状态;审美趣味【作者】裴雪莱【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6《红楼梦》无论是写社会,画人生,抒感慨,都是复调的,真挚动人的不仅有宝黛之间的异性爱情,也有贾宝玉与秦钟、柳湘莲、蒋玉涵等人之间复杂深沉的同性相恋,与之对比的还有薛蟠、贾琏、邢大舅等“皮肤滥淫之辈”在同性关系上的放荡纵欲。
本文主要联系《红楼梦》中“宴宁府宝玉会秦钟”、“恋风流情友入家塾”、“呆霸王调情遭苦打”等内容,来论述这些情感和欲念的种种纠葛,显示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主人公贾宝玉心理内涵的复杂成因。
(一)追求人性的时代中国历史至明代中叶,大异于前朝。
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市民阶层,刺激了人们对物质享受的欲望和追求。
哲学思想上王守仁“心学”、文学艺术上公安派“独抒性灵”和李贽“童心说”等,前呼后应,推波助澜,给当时广大士人以巨大的心理冲击,并由此引及人性本身之欲望的发现和渴求。
另一方面,程朱理学思想成为官学,严酷苛刻的封建教条成为人们精神上、肉体上沉重枷锁,尤其像是“存天理、灭人欲”等要求近乎灭绝人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提出诸多封建礼教规范的统治者自身根本就做不到,甚至更加淫乱。
广大士人尤其汉族士子对黑暗政治和腐朽统治的厌倦、反感情绪日益高涨,普遍存在着幻灭感。
这段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晚明社会对怪异、惊俗行为的追捧,并得到社会的认同。
清兵入关代明以后,同性恋的风气并未因政治巨变而消歇,反而扬其波逐其流,明清两代共同充溢着男性同性恋的风气。
《红楼梦》中的男女之别与内外之分
《红楼梦》中的男女之别与内外之分作者:楚亚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2期摘要:封建社会一句“男主外、女主内”不仅仅是对社会分工的简洁概括,更把两种性别牢牢固定在了自己的活动区域。
大观园是一个女子的世界,除去宝玉之外的所有男子均是被隔绝在外的。
细细考校《红楼梦》一书,男女有别、内外有分的规定无处不见。
关键词:男女之别;内外之分;防嫌作者简介:楚亚娟(1986- ),女,河南濮阳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红楼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艺术性极强的著作,它的内容涵盖了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这样一部封建社会式微时期的巅峰之作,前人对其进行了诸如文学的、史学的、社会学的等各种层面的研究。
笔者认为,《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更涵盖了封建社会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礼仪,很好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礼治特征,。
曹雪芹的实际经历是《红楼梦》得以问世的一个现实基础。
少年时期的锦衣玉食使得他对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十分了解。
俗谓“礼出大家”,这样一种成长背景使得《红楼梦》一书的情节发展无处不伴随着礼仪的渗透。
在礼制的规定下,男性与女性、外室与内闱是泾渭分明的。
一、家族内的男女之别与内外之分:家族内部需要防嫌的异性关系,大致概括起来,不外是这样几种:异辈亲属、同辈亲属以及主仆。
就异辈亲属来说,通常情况是,女性长辈与男性晚辈之间的界限相对不那么分明,男性长辈与女性晚辈之间的防嫌则较为严格。
旧时礼制下,晚辈对长辈有昏定晨省、冬温夏凊的义务。
因此男子可进女性长辈房间请安,女性长辈也可进入男性晚辈房间。
除了男子与庶母之间的分别较为严格,其他限制较少。
《红楼梦》第五回,秦可卿将宝玉安置在自己房中午睡,有一嬷嬷劝阻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媳妇房里睡觉的礼?”[1]反观男性长辈与女性晚辈之间的限制就比较严格。
女子可进入男性长辈房间请安,但无男性长辈进女性晚辈房间的道理。
浅析《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
浅析《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镶嵌明珠,其细腻的情节、丰富的人物描写以及深刻的社会思考使得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在《红楼梦》中,同性恋情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封建社会的压制下,同性恋长期被视为一种不被接受的行为,但在《红楼梦》中,却出现了一些具有同性恋情的情节,这给了后人不少的思考。
我们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到一些明显的同性恋情节。
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关系就被很多学者解读为一种同性恋关系。
贾宝玉对黛玉情深意切,对她的爱意之深似乎已经超越了一般朋友或者异性之间的感情。
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情感纠葛,可以说是相当复杂而丰富的。
《红楼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同性情感的描写,比如黛玉与探春之间的情感关系,以及宝玉与秦钟之间的故事等等。
这些情节都被解读为同性恋情节。
我们需要认识到《红楼梦》时代的特殊性。
《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是在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对同性恋情感十分压抑的社会。
即便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红楼梦》却敢于在作品中描写同性恋情。
这说明《红楼梦》的创作思想是十分超前和开放的,对于同性恋情感的接纳和理解也很有可能被作者所接受。
《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感是一种凌驾于封建礼教之上的崭新情感表达。
我们需要看到《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感其实并不是主题。
《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还是围绕着宝玉、黛玉、探春等人物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的。
即便有同性恋情节的出现,但它们并没有成为整个故事的主线。
这也说明《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感并不是作者所要强调的内容,而是一部分细节描写。
我们还可以从《红楼梦》中看到,同性恋情感的出现并没有受到谴责。
相反,《红楼梦》中对于这些情感的描写是相当温和和宽容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同性恋情感的一种宽容和理解。
《红楼梦》中并没有对同性恋作出过多的道德评判,而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描写这些情感。
我们需要明白,《红楼梦》中的同性恋情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同性恋。
《红楼梦》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红楼梦》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引言部分是文章开篇,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下面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经典中的经典。
伦理道德观念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清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家族伦理、婚姻伦理以及个人自由与道德规范之间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以《红楼梦》为案例,深入探讨其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观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将介绍伦理道德观念的背景及出发点,包括清代社会背景和古代儒家伦理观念对《红楼梦》的影响。
第三部分将探讨家族伦理观念在小说中的体现,包括家族地位和荣誉意识的重要性、孝道与家族责任感之间的冲突与转化以及兄弟关系中的伦理约束与角色定位。
第四部分将研究婚姻伦理观念的反映与批判,包括婚姻制度对女性自主权利的限制、大观园中复杂婚姻关系带来的道德困境以及女性在婚姻中追求幸福的探索与反叛。
最后,第五部分将对前文进行综合性结论和思考,并对时代伦理观念进行反思,探讨个人自由与道德规范的平衡问题,并总结《红楼梦》中伦理道德观念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入探讨清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家族伦理、婚姻伦理以及个人自由与道德规范之间关系的认知和思考。
通过这一经典文学作品揭示出来的思想和价值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对现实社会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提供有益启示,并更好地进行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上的道德抉择和行为规范。
2. 伦理道德观念的背景及出发点:2.1 清代社会背景:《红楼梦》这部小说是在中国清代乾嘉年间创作的,该时期是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繁荣,但同样也存在着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冲突。
清代社会非常重视礼教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强调家族的地位和尊严,以及个人对于家族命运和延续的责任。
同时,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压迫、约束和禁忌。
这样复杂而深入的社会背景为《红楼梦》中伦理道德观念的探讨提供了土壤。
浅谈《红楼梦》中的女尊男卑思想
浅谈《红楼梦》中的女尊男卑思想红学研究爱好者——阿牧摘要: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子为乾,是天;女子为坤,是地。
先秦以来的观念一直保证男性的绝对权威,但这种观念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就是通过对《红楼梦》中典型人物的分析,从地位及人格两个方面突出女性人物的“尊”,从而揭示出《红楼梦》中的女尊男卑思想。
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但在艺术上几乎荟萃了从神话传奇到喜剧悲剧和讽刺的各种文类,而且在内容上也无愧于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的美誉。
鲁迅先生指出过:“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对于这一点,与曹同时代的脂砚斋主人在评点《红楼梦》时曾敏锐地向读者指出:“开篇一篇立意,正打破历代小说窠臼。
”正如上面这些人所说的,曹雪芹在《红楼梦》卷首就开宗明义声明了他的女性主义思想,一反传统的男权意识,表达了对女子看法的不同见解:“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形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之罪固不可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
恩格斯说过,文艺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正是通过场面和情节的细致描写把“女尊男卑”思想体现出来了,下面就从女性地位、人格两个方面展开。
在地位方面,笔者选取贾府中地位显得无比尊贵的两个人,一个是从血统上就天生高贵的秦可卿,另一个是通过后天努力取得尊贵地位的王熙凤,加以列举分析并对比;在人格方面,笔者选取位卑品重的晴雯、鸳鸯和德才兼备的宝钗、黛玉。
晴雯、鸳鸯同为丫鬟,可是自尊自重自爱,表现的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尊”;宝钗、黛玉同为小姐,身份地位相当,而且德才兼备更凸显了人格魅力的尊贵。
一、地位“尊”地位——人或团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
[红楼梦,伦理,身份]简析《红楼梦》中贾探春的伦理身份
简析《红楼梦》中贾探春的伦理身份引言当下许多读者认为,《红楼梦》中的贾探春不孝生母、鄙夷生母、不认亲舅、疏远胞弟等是其严重的缺点,令人不可宽恕,甚至有网民从现代道德标准出发激动地批判贾探春的令人不齿的不孝行径。
实际上,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时代不同,道德也不同。
我们不能以当代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来苛求满清时期生活在府邸世家里的贵族小姐贾探春的伦理行为。
聂珍钊认为: 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独特表达形式,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
对贾探春这一伦理行为的分析,不能仅仅依据现代伦理道德的规范标准作价值评判,也不能以伦理道德的时代性来敷衍塞责,而是应该将其放在贾探春所生活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去考察。
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对人物伦理身份的分析,因为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
本文以贾探春的伦理身份为个案,考察这位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子为何对其生母、亲舅和胞弟等如此不近人情。
结合《红楼梦》的伦理叙事,本文切入的角度主要有: 嫡庶制度、满族习俗和伦理应对。
一、嫡庶制度的问题对文学的理解必须让文学回归属于它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这是理解文学的一个前提。
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并不仅仅提供一个叙事的背景,它还参与文学意义的创造和生产。
那么,贾探春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具体来说又是如何的呢?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站在当时的伦理现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
今人脱离意义生成时的伦理现场和文化语境,孤立地解读贾探春不孝敬生母、不认亲舅和对胞弟冷淡此一伦理现象,便不能不生困惑,以至于痛恨、责骂和批判贾探春的势利和无情无义。
对文学世界中现象和问题的解读,社会制度的剖析角度是一大肯綮,因为社会制度构成了一个人所生活的大伦理环境和伦理现场。
而贾探春的伦理行为,也应该从当时的伦理制度即嫡庶制度来透视。
贾探春所生活的文化语境,以千百年而来的嫡庶制度为根柢。
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自西周以来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妻与妾之间的社会地位极其悬殊,这种差别就是嫡庶之分。
《红楼梦》中的男性角色及其社会地位
《红楼梦》中的男性角色及其社会地位1. 引言1.1 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品中不仅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众多复杂而精彩的男性角色。
这些男性角色在家族、社会和爱情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红楼梦》中男性角色及其所处的社会地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介绍主要男性角色,如贾宝玉、贾母和贾政,并探讨他们在故事中的表现和地位。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讨论婚姻对于男性社会地位提升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家族联姻关系以及男性选择婚姻对象的因素来探索这一问题。
第四部分将重点关注男性角色在社会地位转变中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家族衰落对其地位带来的影响、生活方式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冲突以及德行与道德标准之间的角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红楼梦》中男性角色的社会地位,并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楼梦》中男性角色及其社会地位的深入研究,揭示作品中男性角色与社会、家族以及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
同时,本文也希望通过对这些角色形象的探讨,提供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对于男性角色所赋予的期望和限制,以及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是否仍然存在。
2. 红楼梦男性角色介绍2.1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之一,也是贾府的少爷。
他以悟性聪颖、情感丰富而闻名。
身份上,贾宝玉是贾府的独子,拥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和尊贵的社会地位。
然而,尽管他拥有优渥的条件,但他在塑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却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舛误。
贾宝玉具有艺术天赋和才华,对文学、音乐和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2.2 贾母和贾政贾母是贾府的权威人物之一,也是贾宝玉的祖母。
她在家族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对贵族礼仪和传统价值观非常重视。
相比之下,贾政则是家族中更为高位、更具权力的人物。
作为家族长辈之一,他掌握着对家庭事务和家族资源的控制权。
《红楼梦》中的家族观念与家庭伦理
红楼梦中的家族观念与家庭伦理1. 家族观念在《红楼梦》中的体现•家族地位的重要性•封建社会下,家族地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贾、王、史等大家族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家族观念的存在。
•家族荣誉感:纳妾、婚姻等事宜都充满着讲究家族声望和利益最大化的思维。
•家族责任与义务•长幼有序:按照长辈与晚辈之分,家中成员应遵循相应的礼仪和分工。
•维护家族利益:凤姐作为贾府之主,在处理家中事务时始终以维护贾府利益为出发点。
2. 家庭伦理在《红楼梦》中的描写•孝道与爱情之间的冲突•薛宝钗孝顺至极,但对不孝顺母亲贾母俞善珍产生矛盾。
•林黛玉对待母亲王夫人有着深深的愧疚和思念。
•夫妻关系与家庭责任•宝玉与黛玉、薛宝钗等产生纠葛,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夫妻关系的复杂性。
•正室与侧室之间的权力斗争:贾母对待王夫人和凤姐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封建社会中正室与侧室之间的权利地位。
3. 家族观念与家庭伦理的影响•传承家族文化•贾府讲究祭祀、继承等习俗,这种观念传承至晚清社会都具有一定影响。
•家族荣耀是每个家族成员努力的方向之一,每位家族成员都为家族的声誉和地位而努力奋斗。
•纠缠于道德束缚•在新旧价值观碰撞中,许多角色为了维护家族利益而违背了个人感情和道德准则。
•一些角色因为担心家族地位受到威胁而做出了让步或错误的选择。
4. 对当代家族观念与家庭伦理的启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红楼梦中展现的封建社会家族观念是否值得借鉴,需要与现代家庭价值观进行对比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家庭规模变小,个人主义日益崛起,对待家族和亲属关系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平衡个人选择与家庭责任•应该尊重个体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也要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家庭伦理应该建立在互相理解、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上,既保护个人权益又兼顾到整个家族利益。
以上是关于《红楼梦》中的家族观念与家庭伦理的简要介绍。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中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们对于家族地位、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的态度,并思考如何将这些启示运用到当代社会。
《新疆社会科学》2020年总目录(总第224至229期)
《新疆社会科学》2020年总目录(总第224至229期)题 目作者 期数页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著优势与内在逻辑李安峰 1.1…………用制度权威筑牢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刘 泾 4.1……………………………………………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进路邹章华 王 英 5.1………………·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努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智慧和力量新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6.1…………………………………………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夯实新疆社会长治久安的思想文化根基田卫疆 6.4………·政治学·哲学研究·新时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内在逻辑王光明 1.7…………………………………………新时代推进我国党政干部管理制度改革探析朱伟强 1.1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徐海荣 2.1…………………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反贫困实践———以新疆南疆地区为例曾和平 2.7……………………类哲学:一个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朱雪微 2.17…………………………………………人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出发点和实践立足点闫咏梅 3.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龚锦涛 3.7………………………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价值、逻辑和路径王兆瑞 王 鹏 4.9………………………国企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入融合发展探索郭丙元 4.15…………………………………………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生成逻辑邱源泉 粟迎春 5.11…………………………全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刘 博 5.21……………………凝聚思想共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提陈晓静 6.10…………………………………新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内在逻辑陶俊怡 王永贵 6.17……………………·经济学研究·需求结构演变、供给结构失衡与粮食补贴政策调控陈祥云 李 民 张 伟 1.24…………市场持续开放背景下中国粮食贸易自主权面临的风险及应对之策王 钢 赵 霞 1.33…新时期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梳理与路径分析刘 健 1.43………………………科创板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挑战与变革郑 华 王朗豫 龚 臖 1.52……………………中国重工业产能利用预警及评价杨立勋 杨健超 2.25………………………………………困境与进路:小农户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衔接机制探索———新时代中国小农户的出路何在常明杰 2.36………………………………………………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未来发展态势与发展建议郑思源 陈 华 胡晓龙 2.45……产业援疆背景下新疆高新区创新体系优化路径研究———以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孔 翔 代 燕 宋志贤 2.52……………………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的契约机制与路径李 松 3.15…………………………………………雪上加霜:企业金融化会降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吗?孙济潍 沈 悦 3.22…………………农村土地承包权退出的缘起及实践模式比较余晓洋 刘 帅 吴 迪 郭庆海 3.32……社区型合作社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创新实践———以山东莱州金丰合作社“四维一体”发展模式为例张益丰 孙运兴 3.42…………………挤出效应还是促进效应?———房地产投资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异质性杜金岷 陈建兴 4.21……土地托管:小规模走向大生产的路径选择———基于L区创新试点的思考焦芳芳 刘启明 4.31…………………………………………·641·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现状与问题研究石 岚 刘 磊 4.41………………………我国金融开放、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的相互传导影响机制研究蒋业宏 5.30……………金融开放、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吴少将 5.39…………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理论探讨与中国实践刘敏楼 宗 颖 5.49…………………………我国产业政策转型研究狄振鹏 王为东 6.25…………………………………………………作为微观区域政策的“对口支援”:一个契入生产函数的分析孙泽生 赵红军 6.35…………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综述及展望翟丽芳 6.4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记忆维度龙柏林 李秋梅 3.53……………………………近年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献回顾与进路展望蒋永发 5.60………………………·国际问题研究·俄罗斯与东盟关系新动向及中国的应对张 悦 1.60…………………………………………“印太”视域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背景、内涵与影响刘长敏 焦 健 1.69…………………不对称视角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再思考张东冬 2.60…………………………………塔吉克斯坦罗贡水电站建设及其政治影响探析邓 新 王晓红 2.69………………………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价值指向及其构建路径王 敏 王 滨 3.61……………………日本对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开发援助研究靳 成 3.68…………………………………………国内外学界关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进展及评析王 昆 4.49……………………………从全面介入到深度介入:欧盟新中亚战略分析祝 辉 4.60……………………………………印度对华强硬政策背后的声誉动机分析———以中印边界问题为例邢瑞利 5.69…………………土耳其伊斯兰政党的发展———基于正义与发展党的考察赵娟娟 5.79……………………………勉力“重返”:俄罗斯在中东的突破与局限宫小飞 6.54…………………………………………权力交接中的哈萨克斯坦政治体制变革王富忠 6.62…………………………………………·法学研究·国家治理视角下家庭承包经营新内涵的民法典表达申惠文 1.79……………………………民法典编纂中法定地役权的体系融入与制度构造于凤瑞 1.86………………………………“以物抵债”的税法适用困境及其化解张馨予 1.94……………………………………………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合作条约评析秦 鹏 王青松 2.76………………………………………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国家的环境风险法律规制陈德敏 郑泽宇 2.83…………………家事诉讼中的撤诉制度研究李梦阳 李潇潇 2.91……………………………………………人工智能体犯罪主体资格的理论廓清与现实应对王德政 3.77………………………………主体错位与归责逻辑:人工智能危害风险的刑事规制研究李茂久 3.84………………………网络数据爬取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为视角郭 玮 3.91……………………………………宅基地“三权分置”中的“使用权”:试点样态与法律设计李兴宇 4.69…………………………离婚案件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人酌定之考量因素检视———以H州S市法院近5年(2015—2019年)离婚纠纷判例为分析样本江钦辉 4.78……………新时代公平优质受教育权:法理意蕴、规范基础与价值取向魏文松 4.89……………………监察制度改革背景下检察权的规范解读郭世杰 5.89…………………………………………论监察机关对检察机关的制约及其必要限度龙 浩 5.97……………………………………失信联合惩戒的限度研究张鲁萍 5.106…………………………………………………………税收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困境与制度突围范卫国 6.70………………………………………行政信息电子化收集的法律控制苏海雨 李欣潮 6.77………………………………………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的产权建构李 倩 张 力 6.85………………………………·741·新疆社会科学2020年总目录·文化研究·工匠精神的人文本质及其价值———时空社会学的视角王景会 潘天波 1.100…………………形态与趋势:后人类语境下的移动互联网文化实践付茜茜 1.108………………………………“人设戏精”网络亚文化的自我呈现、社会表征及其反思许高勇 王蕾婷 1.118………………“短视频”文化盛宴的文化哲学审思———基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姜正君 2.97……………从构建同一性文化到构建统一性文化:新时代青年亚文化引领的目标革新闫翠娟 2.108……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中的“泛娱乐化”问题反思韩 升 赵 雪 2.116………………………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隐性传播———以李子柒美食短视频为例吴雨星 陈桂蓉 3.98………5G物联网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品牌的塑造———基于文化消费的视角孟 达 3.104………………塑造城市记忆:城市空间的文化生产与遗产保护王 润 3.115…………………………………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魏海香 4.96…………………………………文化消费主义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危害与应对郭晓冉 4.107……………………………………微信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探赜胡中月 4.117……………………………………………青年奋斗视域下“丧文化”的辩证审思张改凤 5.117……………………………………………协调、融合、共振:当代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反思与引导周宣辰 5.124…………………………说唱文化的“重新定义”与“应然”建构:基于中国内地新闻媒体对说唱文化的“再现”研究李梓源 5.133…………………………现代文化生态视阈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三维审思刘 艳 6.93……………………“疫情”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诉求赵 茜 6.100………………………………………表情包的视觉模因信息表征和传播优势樊林洲 6.108…………………………………………·社会学研究·基于“制度—关系—行为”框架的社会扶贫模式研究———以山西省L县“1+3”扶贫模式为例陈桂生 文 杰 1.126…………………………………失业与贫困:失地农民自愿性失业问题研究———来自西部A市城郊12村的调研实据贾海刚 孙迎联 1.135………………………………科技的温度:作为可行能力者的老年人与适老科技的新意涵陈 昭 刘 明 1.144…………内在机理与规律认识: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体制变迁———基于政策范式的理论视角任彬彬 2.122……………………………………………………市场需求方视角下的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基于482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高校的评价调查吴 敏 赵建梅 2.131…………………新疆事业单位人才招聘运行现状与优化途径探析马永升 赵 军 2.141……………………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演进特征研究———基于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分析衡 霞 陈鑫瑶 3.122…后2020时代:连片特困区的多维贫困与社会保护———基于4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的实证焦克源 陈 晨 3.131…………………………………新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效应研究李春燕 3.141………………………新疆南疆农地改革如何助力脱贫攻坚———基于K村土地使用情况的调查肖建飞 4.125…………江苏援疆工作中的居民满意度与社会心态调查研究陶文俊 杨 浩 4.136…………………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向度观察柳长青 5.144……………………………………………媒介技术视阈下智媒传播中的伦理问题研究罗 彬 5.154……………………………………观念调适:现代化转型中新疆少数民族女工的适应性研究———以伊犁SR工厂为例麦合布拜木·买买提江 5.162………………………………………稳定、平衡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对口支援制度的三重使命任 恒 王宏伟 6.117…………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悖论与破解李永安 张旭文 6.127……………………………“地摊经济”下的城市基层治理转型———从运动式管控走向包容性治理李文军 张 欣 6.134…·841·新疆社会科学 2020年第6期。
论述百练:《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论述百练:《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
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
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
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
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
小才,微善,真性情。
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
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
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
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
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
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
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
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
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
《红楼梦》里竟隐含了如此多的性别歧视……
《红楼梦》里竟隐含了如此多的性别歧视……红楼一梦,蔚为大观,如何走入曹雪芹的纸上世界?而你和红楼梦之间,也许只隔了一个欧丽娟。
风靡华人世界的红楼梦名师、台湾大学教授欧丽娟,一反传统扁平式的红楼人物论,以“情节联系的有机化”“人物性格的丰富化”双绾交涉的方法,发现“不疑处”中的矛盾奇异,以及“有疑处”中的人情事理,还原《红楼梦》人性世情中的复杂、深刻与丰满。
“仅修成个女体”“始得久延岁月。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初读《红楼梦》时,这几句话隐隐然让我不安,后来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其中确实大有问题。
绛珠仙草努力修成人形,然而作者用了“仅”字,这个字代表一种有所不足、带着缺憾的意思,这么一来,“仅修成个女体”这句话便意味着原来女性生命体是修炼不够完善时的劣等产物。
这进一步揭示了女性其实是次等人类,也就是西蒙·波娃所说的“第二性”,而这样的性别价值观事实上不但符合儒家的思想,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转身”思想。
“转身”概念在佛教经典中非常普遍,在佛教看来,女体比男体少修五百年,且带有更深的业障,因此有“男身具七宝,女身有五漏”之说,因此女性注定难以超脱苦海,遑论成佛。
再进一步阅读,我发现我的不安在持续扩大中。
在前五回的叙事里,有几个女儿构成了她们父亲生命中最大的缺憾,比如第一回中,甄士隐出身苏州当地的望族,属于我们都梦寐以求的社会位阶,甄士隐的性格也非常完美,他“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大家注意到了吧,甄士隐的神仙生活中唯一的缺憾,竟然在于他的下一代是一个女儿,其中的逻辑我们都非常熟悉,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文化圈长大的。
还不止如此,在林黛玉身上也再现了这样的性别差异观。
第二回中,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进士出身,林如海之祖还袭过列侯,所以林家也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全文)《红楼梦评论》的缘起1902年,王国维从日本留学归来后,治学兴趣逐渐转向哲学。
1904年,读叔本华《意志与表象之世界》〔现通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曾印行〕两遍,又接着钻研康德。
但其时对终生研究方向觉得游移不定。
自我剖析,认为做哲学家,则苦于感情太多而知力太少,做诗人,则苦于感情太少而理性太多。
自云:“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在这种背景下,王国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
这也是我觉得是“借他人杯酒,浇自己块垒”的主要原因。
《红楼梦评论》简介1901年罗振玉创办了《教育世界》,宗旨是译介各国的教育制度及理论。
1904年,王国维任译编(实际上的主编),改为译介西籍为主,哲学、伦理学为重点,1904年夏,刊登了《红楼梦评论》。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这儿的美术大约可以说是现在的文艺),没有具体评论《红楼梦》,提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望多,而难以满足,所以产生痛苦,即使欲望实现,倦厌之情随之产生。
在他看来,“人生者,为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
而减轻这种痛苦的办法就是文艺,可以“使吾人离生活之欲”。
然后又提出优美和壮美的分类。
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认为红楼主旨是“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所以,宝玉入尘世也是“一念之误”,而与和尚晤谈后,“始知此不幸之生活,由自己之所欲”,但解脱之道不在自杀,盖因“自杀之人未必尽能战胜生活之欲者”,只有宝玉、惜春和紫鹃是真正的解脱。
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依照叔本华的分类,悲剧有三种,一是恶人作祟,二是盲目的运命,三是由于悲剧中人物的位置和关系。
前两种罕见且可避免,而第三种如《红楼梦》,则是以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的福祉,无时不可坠于面前者,同时举宝黛间事为例,指出《红楼梦》“美学价值即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