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

合集下载

2005届考前指导(05.5.31)教程

2005届考前指导(05.5.31)教程

2005届考前指导(05.5.31)高佩雅一、备考1.回归教材,补缺补漏。

考点、热点过关,要不折不扣、不折不挠、不厌其详、不厌其烦!!!2.看看近阶段练习,注意失误地方。

3.适当练习。

隔三差五做道新题,保持题感很重要!。

问答题题目从最近发的众多文综卷自行挑选,(不应挑太怪太冷的,遇这样的题看看开开眼就好。

)应挑稍稍热点的以免影响信心,然后拿出时钟限时训练。

丢了题感可不是好玩的!你的责任不是想入非非,也不是自怨自艾,更不是自暴自弃! 你没有失败,只是还有失误,只是暂时还没有成功,而已,而已!!!你要做的就是拼!二、关于新增考点:1.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1)原因、意义:体现维护劳动者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等可关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意义: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稳定;有利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2)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劳动者转变观念,提高职业技能等等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①含义: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就是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1)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①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防止不正当竞争,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与效率,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平稳发展。

②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诚实信用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可以带来效益;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

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迫切需要。

2005年高考预测题

2005年高考预测题

2005年高考预测题一.单选题:1.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是:A 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B 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C 建立民主协商政治制度D 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2、中国古代史上,中央政权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最早统治机构是A.台湾办事大臣 B台湾府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变化,其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A 社会经济开始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 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C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出现D 内政、外交完全被西方列强控制4.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最主要的原因是:A中国君主制度已被推翻B 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剧C 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孙中山对革命对象、革命依靠力量有了新认识5.10.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反映出:①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②资产阶级继续保持革命性的一面③中国各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④革命性质和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A 责任内阁制 B君主立宪制 C 总统制 D君主专制7.建国初期,在中央人民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中,为工业化开辟道路的是:A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 土地改革C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D 镇压反革命8.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最主要的积极影响是: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C 传播了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D 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繁荣9.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B 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C 没有改变中国的政体D 以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10.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存在内在一致性的根源在于:A 同属资产阶级自由化B 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D 民族危机的产物11.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宣告:“我们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2005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热点预测

20052005年高考历史试题热点预测

【预测分析】
1.①政治学科:认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利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②历史学科: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③地理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亚洲、北非和欧洲,了解亚、非、欧的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情况,用地理学科的有关知识分析海洋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作用。
预测
热点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背景材料】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届时国际社会将隆重纪念这一伟大胜利。60年来,全球虽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的阴云仍然笼罩着五洲四海。当今时代两个最突出的矛盾,即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东西矛盾在本质上是个和平问题,南北矛盾在本质上是个发展问题。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uot;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uot;这就表明,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还没真正实现,还需要我们继续奋斗和努力。回顾历史,总结教训,以史为鉴,消灭战争,让全人类和平共存,让全世界充满和平的阳光是人类永远追求的主旋律。
2.预测2005年高考将出一个文科综合题

112-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112-高考历史复习策略()

就是說你可以有你自己的計劃和進度,但是你不 要浪費了老師給你這個進度的資源。好了,我們 再看看其他朋友還有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問得更 直接,說學生一天花多少時間復習歷史為好?
李曉風:其實這個算一個簡單的數就行,你 看現在咱們一共是六個學科,就是文科也好,理 科也好都六個學科,六個學科如果說,你每天一 個學科,拿出一個小時來,那就是說課後你得用 六個小時時間,那等於說他就別睡覺了,就很少 出去 吃飯,就幹到十二點鐘,中間就沒有休息的 時間了,所以我想如果每天都學的話,老師每天 都講的東西不會太多,按照咱們現在教材,也就 是四五頁書,四五頁書其實就很多了,那麼半個
一般來說 你一分鐘還想不出這道題答案的話,恐 怕你就不會做這道題,那麼你就憑你的印象,儘 快做一個選擇,做個了斷就行了,別在這糾纏不 清,然後留下更多時間去處理主觀性試題,因為 主觀性試題想得透的話,它答點可能多 ,太倉促 的話,可能會造成大量漏點,或者答偏了,答到 別的方向上去了。
在即將結束的時候,您把您的還沒有說到的,但 是特別想跟考生們囑咐的話給大家說說。
李曉風:現在這四個月最關鍵就是要背,或 者說就是記憶,如果我們把各種各樣的學習方法, 我們做一個時間上或資源上,這麼一個比例的話,
我想同學們應該拿出70—80%的時間來落實教材 上的知識點,就是說俗一點的話,把這個東西給 背下來,當然不是死記硬背,是在理解的情況下 來記憶。
這個歷史學科有重點嗎?
李曉風:在考試當中,我覺得這是個非常重 要的問題,因為中學各科教學,從一開始就講了, 重點是什麼,但是我想說的就是,在高考中,其 實一般意義上重點是不存在的,但是這些年的考 試中,有這麼一個趨勢,就是綜合考試,文科綜 合考試,它要面對社會的現實問題,面對社會熱 點問題,那麼很多題目出現在現實問題 熱點問題 上,我們也做過一些統計,有些試卷中,像現實

2005年高考备考讲座提纲汇总

2005年高考备考讲座提纲汇总

2005年高考备考讲座提纲主讲人:北京市特级教师张铁城“2005高考考试说明”的特点一、“I. 考试性质”部分没有变化。

但是在“I. 考试性质”部分,删除了“英语科考试是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设计的。

”的提法。

在“II. 考试内容和要求”部分删除了有关“试卷由第一卷和第二卷组成……”等具体的“形式”规定。

二、“II. 考试内容和形式”部分由“II. 考试内容和要求”取代。

这样一来,各省市均可自己设定“试卷形式”。

在“II. 考试内容和要求”中,简化了原“II. 考试内容和形式”部分的具体“形式”规定,代之以“一语言知识”和“二语言运用”两条,更加明确了英语科的考试基本考点。

“一语言知识”部分强调依据基本语法知识点和现行“教学大纲”进行命题,添设了简短的“附录语法项目表”,删除了“2004年考试说明”的“附录 1 词汇表”。

在“二语言运用”部分明确地纳入现行“教学大纲”中有关“语言运用”的“听、读、写”三个“语言技能”的具体要求,如: 听力方面,要求掌握听力语篇的主旨、细节和说话人观点、态度、意图,并做出推理判断。

阅读方面,除了要求掌握文章的主旨、细节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之外,还要能够理解语篇文体和猜测生词。

“要求考生读懂熟悉的有关日常生活话题的简短文字材料,例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

”写作方面,则要求词语使用正确,意思表达连贯清楚。

“2005高考考试说明”省略了大量描述有关“试卷形式”的详尽规定的篇幅,删繁就简,更加突出“考试说明”的重点,便于考生领会命题原则,有利于2005年的备考活动。

(※“一般性话题”是即将执行的“新课标”术语,而不是现行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语言。

这说明:高考测试语篇能力。

高考命题原则:“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实际。

”偕同“新课标”,代表着“国际先进理念”,已经悄悄地quietly潜入了(steal into“2005年高考说明”,以及近年“高考试卷”的字里行间。

高考历史最后一课

高考历史最后一课
2005年高考历史最后一课
2005-6-4
中国古代史
1. 国家统一、边疆巩固和民族关系
秦、隋和元三朝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汉、隋唐、明清时期民族关系
2. 有关朝代的政权建设 唐朝前期的盛世及隋唐制度创新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3.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革
唐、明、清四次赋税制度变化; 王安石变法中有关赋税制度的变化内容 4. 对外关系及对外贸易 西汉及唐朝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 秦汉、隋唐与南亚、日本的关系 郑和下西洋及华侨开发南洋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5.先秦和明清时期的思想、宋元时期的科技 墨、儒、法家思想的具体内容 儒家思想演变 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宋元科技成就及隋唐、宋元文化对世界的 影响
中国近现代史
6.洋务运动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 发展、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进程 各类企业要记清楚;武汉、南京、上海、广 州四地在近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20.法国大革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日本历史发展和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 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
衷心祝愿各位同学
梦想成真 金榜题名
7.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及影响,联系《二十一条》 台湾人民反割台的斗争
8.辛亥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及历史功绩 三民主义、《临时约法》、辛亥革命功绩 9.中共的政权建设及党在新民主主义历史时 期召开的重要会议 红军长征;中共建立的根据地;坚持抗战 和巩固根据地的措施 二大;三大;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七 届二中全会
10.国共两党两次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孙中山的贡献; 中共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 11.日本在沦陷区的掠夺 12、建国后中共的政权建设及民主法制建设 建国初期的“三反、五反”,一届人大 八大;整风运动 真理标准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第七模拟)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第七模拟)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第七模拟)【命题报告】本套试卷根据最新高考权威信息,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点进行认真分析和逐个筛选。

对2005年高考可能出现的知识点,结合时政热点材料进行了大胆预测,如联合国改革问题、十六届四中全会等。

试卷具有高度仿真性,突出了对知识交汇点的考查,如古代科技发展问题、政策调整问题等。

在命题方式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展示了高考命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因此,本试卷是广大考生临考模拟、强化闯关、真枪实战的最好演练场。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严格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B.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C.西周的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2.秦汉时越南输入到中国的主要是象牙、犀牛、珍珠等物品,而中国向越南输出的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这种差别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中越两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别B.中国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C.中越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D.中越两地物产的差别3.“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这段文字反映出北宋控制地方的基本思路是A.派文臣取代武将B.裁撤节度使C.分化地方权力D.控制地方财政4.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的亲信充任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C.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统治发展到顶峰D.军机处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5.从隋唐到明清,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A.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B.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加强C.农村耕地面积的扩大D.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6.阅读下图,判断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建立的地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7.郑观应曾这样批判洋务运动:“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

2005年高考冲刺复习的几点建议

2005年高考冲刺复习的几点建议

2005年高考冲刺复习的几点建议一、语文(一)语言基础和语言表达1、字音:异形同音字;形近异读字;习惯性误读;2、字形:形式音近;形似音异、形异音同;3、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引号、冒号、分号、顿号、书名号。

4、句式变换(长句变短句、重组、下定义等),广告词、串词、颁奖辞、手机短信、★对联、★答记者问、★猜谜底、★图文转换题、修改题、仿写题、排序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1、《后汉书》、《二十四史》、《新唐书》、《旧唐书》2、唐诗、宋词、★元曲,要注意两首诗词的对比,尤其注意元曲。

三、现代文阅读1、关注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

2、关注现当代名家的哲理性散文。

四、作文1、作文题将会继续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

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是有弹性的,作者可以自选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作文时可以(也应该)抛开所给的材料,另外选择自己所熟悉的事情。

这种作文形式给了作者最大的、自由的发挥能力的机会,从而充分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

那么如何备考作文呢?简而言之,一是读书,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高考作文是可以准备的,但主要是间接材料的准备,平时要做一下归类,例如,认识自我、体验情感、感悟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等等。

二是思考。

三是多动笔,养成写日记和周记的习惯。

2、(1)给出两个题目,任选一题作文。

(2)话题的引出也可能不是材料,而是采用提示语。

(3)单独词语的话题出现。

如“包容”、“变”、“和谐”等。

3、关注主旋律(一)和谐与发展:2005年高考作文的主旋律尽管2005年的高考命题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我们还是有足够的理由和信心,去预测2005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

我们坚决地认为,2005年高考作文的主旋律,可以概括为两个词,那就是和谐与发展。

也许,和谐与发展的词汇不一定在命题的材料或话题中出现,但写作主题的指向非此莫属。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

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

2005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的分析及2006年复习备考策略一、试题的特点1、提型结构比较稳定今年历史试卷总体结构稳定,题型、题量、赋分都与去年试卷相似。

这对学生考场心理稳定极为有利,有利于正常水平发挥。

2、强调主干和基础“试卷一点都不难,都是老师复习过的。

”这是今年历史高考结束后许多考生的感觉。

今年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客观题无一超纲,均为书本大字内容,陷阱少,易判断。

主观题虽形式上多为大跨度纵向比较探究题,如第26条“台湾问题”、28条“西方近现代经济思想”等,但这些题目均是社会热点、学科重点,多少遍的翻炒,学生已耳熟详能,做起来得心应手。

3、凸显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现实,凸显时代感,是本次试卷的一大特点。

如和谐社会、台湾问题、国共两党关系、洋务派、新文化运动等。

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

4、与新课改接轨今年有一个重要变化,即古代史比例下降。

与去年比,古代史选择题增加3分,主观题减少4分,总分值下降1分,考查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这种变化与历史考纲变化有关,考纲中古代史内容删得较多,增加了现代史部分,与现实意义联系紧密,这体现了新课改“厚今薄古”精神,值得关注。

二、试卷的瑕疵1、试卷的难度须调整去年江苏高考历史均分86分,今年约95分。

考试后能让教师和学生深入研究的原创题几乎没有,整套试卷给人感觉都是一些陈题,或者是对陈题作些简单的修补,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对于一个教育大省来说,无疑未能充分体现高考的选拔性功能,2、试卷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年试卷中有些题目偏重记忆考查,如第5、13、19、21、23、25等。

相对于去年的主观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超过去年,对知识综合能力要求高,但命题者从大处和高处“深”着意却又“浅”出题,考生大多能大出来。

与上海卷相比,江苏卷能力要求略显不足。

综观近两年上海卷,可谓“图文并茂、文史相通”,还夹扎着简单的英文。

题目不难但透者灵活,对文科考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高三历史考前辅导

高三历史考前辅导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导语: 1、新航路开辟之前,几大文明区域基本处于隔 绝状态 2、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几大文明区域开始连接 起来 3、工业文明兴起后,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展 4、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 接为一个整体
学习建议: 1、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什么能形成 3、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4、为争夺世界市场的控制权出现了哪些冲突和 战争 5、学会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生产力的角度、道 德认识角度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对人类 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关注史学范式,提高思维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近年来高考试题涉及的史学范式:生产力标 准、文明史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 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 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 伟大的先行者。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 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 代化的先驱。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 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 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 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 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 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社会风貌为之一新
解答材料解析题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读:解题的基础 二、找:解题的关键 三、答:解题的落脚点 1、 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 2、分析问题注意多层级、多角度 ,要点全面 3、语言到位,运用学科语言。 4、按问作答,书写规范,做到“三化”(目标化、 层次化、序号化),注意分值

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

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

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一、辅导目的(一)考前辅导不是追求知识的覆盖面、题目的数量级,而是针对考试的重点、热点,研习精选的题目。

(3)用以上框架用好一些主观题,题目不在多新,而在适当。

(二)在研习精选题目的之前,明确答题技巧。

时间安排:选择题共安排30分钟,每题约1分钟;材料题每个题目审题、分析、归纳6分钟,书写、修改8分钟,(3题共42分钟);问答题审题、分析、归纳6分钟、整理思路,书写、修改9分钟(3题共45分钟)。

其余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最后15分钟仔细填涂答题卡,查漏补缺。

材料题和问答题都要在草稿纸上列出简要提纲或整理、修改答题思路,在基本成型后再从容答题。

题型分析:1、选择题(1)注意看清题意,回忆基础知识。

例如:“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20年代,在大西洋沿岸发生的重大革命有”(答案D)①英法资本主义革命②英国工业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④拉美独立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要从时间、空间上考虑,17世纪中期指什么?19世纪20年代又发生什么事件?“重大革命”是否仅仅指资产阶级革命?大西洋沿岸指哪些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解决了上述问题,就可从容解答了。

(2)注意看清题意,根据题目要求回答。

①“实质”就是指事物的本质。

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答案D)A都开始于列强对东南沿海的进攻B都直接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C都破坏中国的主权D都为了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

例如,“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多种原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答案A)A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B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C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D直奉军阀携手镇压革命。

③有的题目也表述为最主要的、最显著的……。

例如,“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主要的贡献是”(答案C)A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C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高考教辅教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记忆技巧

高考教辅教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记忆技巧

高考教辅教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记忆技巧高考的历史科目一直以来都是考生们备战的重点之一。

历史知识的繁杂性和记忆压力常常令学生们感到头疼。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历史记忆技巧,许多高考教辅教案相继问世。

本文将探讨这些教辅教案是如何帮助学生们提高历史记忆能力的。

一、概念解析法高考历史教辅教案通常采用概念解析法,这一方法通过梳理历史知识框架,将各个概念串连起来,帮助学生们建立起知识系统。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教辅教案可能会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背景等方面的概念进行详细解析,并融入相关的案例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通过概念解析法,学生们可以较为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记忆效果。

二、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另一种常见的高考教辅教案中广泛应用的记忆技巧。

这种方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清知识结构。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们可以将繁杂的历史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提高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同时,思维导图一般使用图形、颜色等元素进行呈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视觉记忆,增强记忆效果。

三、联系实际法历史知识本身是抽象的,学生们常常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考教辅教案中常常采用联系实际法。

这种方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历史事件对比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分析历史背景,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进而将这些因素与当今社会情况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四、互动学习法互动学习法是一种鼓励学生参与、主动思考的高考教辅教案设计方式。

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辩论等方式,学生们可以在互动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

这种互动学习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005年高考复习指导教程

2005年高考复习指导教程
2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 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内涵丰富和表意隐讳 多层意义 形象意义 言外之意 能解说话题的句子
2、主旨句
有结构特点的句子
有关键词语的句子
增强“意识”
1、作者意识 2、原文意识 3、工具意识
三、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难点
2005年高考复习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
杭州高级中学 包素茵
2005年1月
一、规范与个性共存
——从04年高考讲起
二、规律总结与能力训练并重
——阅读指导课型介绍
三、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难点
一、规范与个性共存
——从2004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讲起 1、选材 文体规范,内容丰富 2、命题 题型规范,角度创新
18.二、三两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 的词语概括出它的4个特点。
C C C C C
文学作品阅读设题角度

是什么?—
问作品某一处是什么意思, 即词句段篇的理解。

怎么作?——— 为什么?———
怎么样?—
问作品某一处是怎么写的,
即对写作方法的体会。

问作者某一处为什么要这样写,
即对写作目的的认识。

问作者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 即对写作效果的评价。
把握“三度”
1、语言把握重有效阅读 2、整体阅读重文体意识3、能力训练重筛选整合二、规律总结与能力训练并重
——阅读指导课型介绍
1、直击考点,走近高考
2、把握“三度”,理性认 识 3、阅读迁移,重在感悟
4、总结规律,增强“意识” 5、换位思考,感性提升
考纲说明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

2005年北京一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历史(第三模拟)【命题报告】本套试卷严格遵循最新《考试大纲》的要求,在题型、题量、分值等方面与2004年高考全国卷保持一致.突出了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测试。

试卷与时政热点材料结合紧密,对2005年高考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如“三农”问题中的“富民”政策、联合国改革、亚洲政党国际会议等热点问题,突出了对知识交汇点的考查;两次世界大战比较、中共执政能力问题(历史上重要会议的内容及地位比较)、20世纪初中外历史转型等突出了对命题交汇点的考查。

试题的难度、知识与能力结构、分配及能力层次的分布均相对合理。

是一套适宜于第二轮复习与考查的优质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

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古代文明不仅对中国有影响,也影响了世界,从而形成秦汉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中外交流频繁。

据此回答1--5题。

1.汉朝时,中外交往频繁,主要表现在①张骞出使西域②甘英出使大秦③倭奴国王遣使来汉④安敦遣使来汉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2.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够在中国传播开来的直接原因是A.佛教本身的欺骗性B.佛经的大量涌入C.统治者重视和推崇D.历代高僧的传教3.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A.崔致远和鉴真B.吉备真备和义净C.义净和崔致远D.鉴真和吉备真备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最早和最晚传播的地区是A.西亚、美洲B?南亚、大洋洲C.东亚、大洋洲D.东欧、非洲5.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A.对外政策逐步闭关B.抗击外来侵略C.开始了西学东渐D.引进新型生产关系“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各阶层在探索“富民”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及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山区2005年高考历史考前辅导一、辅导目的(一)考前辅导不是追求知识的覆盖面、题目的数量级,而是针对考试的重点、热点,研习精选的题目。

1、近六年高考历史广东卷主观题考点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古代史①商鞅变法②西汉至宋,南方经济的发展①战国西汉的重农抑商②水稻的发展及原因①人口迁移的三种方式②北宋的治国策略①秦汉税负与社会安定②两宋外贸发达原因①贞观之治的原因②明中后期的社会生活①商鞅变法措施、影响②唐都长安、宋都东京的商业繁荣状况近现代史①洋务运动的评价②邓小平75年整顿①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主张变化②八大后主要矛盾变化①荣氏家族的民族企业②建国初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①教育近代化比较②建国初政治、经济的变革①中国近代化历程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②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作用世界史①卢梭的主张、学说②德国版图变化(三幅图)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原因途径②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①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②英法绥靖政策①拿破仑战争与一战对比②欧共体演进及原因①日本大陆政策②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历程①19世纪中意大利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原因②美国加入国联的争论2、从近六年状况模拟2005年试卷结构与考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5题15分12题36分8题24分材料题1题10分(秦汉、隋唐)社会政治延后(两宋、明清)经济生活延前1题15分(49年前)救国道路(49年后)建设探索1题12分(近代工业化)思想、潮流(全球现代化)经济、格局问答题1题10分(秦汉、隋唐)社会政治延后(两宋、明清)经济生活延前1题14分(49年前)救国道路(49年后)建设探索1题14分(近代工业化)思想、潮流(全球现代化)经济、格局3、以2005年提问角度重组主观题考点高考能力05年提问角度问题指向(重组主观题考点)问题组成综合评价人类文明演进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方法热点材料背景读解阐释①现课程注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揭示历史实质②新课程注重:国与国之间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官、民之间矛盾——以阶级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历史因果(秦汉、隋唐)社会政治延后:承“家天下”的分封制、宗法制,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专制。

(两宋、明清)经济生活延前:基本结构与特点(49年前)救国道路:辛亥革命;全民族抗战。

(政治、文化、经济)(49年后)建设探索: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近代工业化)思想、潮流:“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资本主义各国代议制的共性和特点。

(经济、文化、政治)(全球现代化)经济、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过渡。

(政治、经济、文化)切入材料题干再现再考试大纲考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课本问题设认点座》问广东的人、事(3)用以上框架用好一些主观题,题目不在多新,而在适当。

(二)在研习精选题目的之前,明确答题技巧。

时间安排:选择题共安排30分钟,每题约1分钟;材料题每个题目审题、分析、归纳6分钟,书写、修改8分钟,(3题共42分钟);问答题审题、分析、归纳6分钟、整理思路,书写、修改9分钟(3题共45分钟)。

其余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安排,防止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最后15分钟仔细填涂答题卡,查漏补缺。

材料题和问答题都要在草稿纸上列出简要提纲或整理、修改答题思路,在基本成型后再从容答题。

题型分析:1、选择题(1)注意看清题意,回忆基础知识。

例如:“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20年代,在大西洋沿岸发生的重大革命有”(答案D)①英法资本主义革命②英国工业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④拉美独立运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分析:本题要从时间、空间上考虑,17世纪中期指什么?19世纪20年代又发生什么事件?“重大革命”是否仅仅指资产阶级革命?大西洋沿岸指哪些国家和地区的革命?解决了上述问题,就可从容解答了。

(2)注意看清题意,根据题目要求回答。

①“实质”就是指事物的本质。

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答案D)A都开始于列强对东南沿海的进攻B都直接威胁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C都破坏中国的主权D都为了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②“主要原因”是指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对事件有较大影响的原因。

例如,“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多种原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答案A)A革命统一战线的推动B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C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D直奉军阀携手镇压革命。

③有的题目也表述为最主要的、最显著的……。

例如,“秦始皇对中国历史作出的最主要的贡献是”(答案C)A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C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④“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的角度、阶级的角度,从历史事件的本质或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把握。

例如,“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答案D)A奴隶的斗争B诸侯争霸、抢夺土地C国君承认土地私有制D铁器、牛耕的使用;又例如,“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根本目的是”(答案B)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 B纠正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C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用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全党。

再例如,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答案C)A镇压人民起义 B抵制外来侵略C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D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工业。

对比:“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类选择题在高考中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基础性题目,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

(3)归纳性选择题,就是将某一历史阶段的史实归纳概括后回答。

例如,“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社会思潮有”:(答案D)①民主共和思潮②实业救国思潮③民主和科学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材料题:(1)材料题一般要求①材料题是高考中能力要求比较强的题型,它主要考查我们阅读、理解、归纳概括、评价和表述等能力。

②总体要求是对材料进行全方位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要抓住材料的出处、时间、作者等一切有效信息,要对每一段认真分析思考,归纳主题思想;看题目设问考虑答题,要求答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能混淆。

③如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回答;④如要求根据材料回答,那么就要牢牢抓住材料,不能脱离材料。

⑤归纳材料的主题思想应从总体上把握。

要将材料与教材结合起来分析,一般来说,材料题是根据教材中重点内容进行命题的,回忆教材很关键,要将教材中基础和重点知识牢固掌握。

(2)材料题特殊要求备考中也要注意一些新材料、新观点的习题,它与教材中的历史结论或观点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例如,关于“巴黎和会上评价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习题,要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紧紧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或观点,要注意创新精神;还有一些涉及到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类习题,总之,要坚持以材料为主,结论或观点从材料中来。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1年12月9日,国民政府对日宣战时称“所有一切条约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中华民国史纲》材料二:1942年8月,美国在《太平洋关系》一书中提出战后要对台湾执行“国际共管”。

同年11月3日,外交部长宋子文立即宣布“中国应收回东北、台湾及琉球。

”立法院孙科指出“台湾为中国重要失地之一,若不能收复,绝不能承认国际公约的公平与合理。

”——《中华民国史纲》材料三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

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请回答:①概述材料一提出时的历史背景。

(1941年12月9日前发生什么情况?出现什么形势?)②在收复台湾问题上,材料一、二说明了哪些问题?(美国主张什么观点?国民政府对此持何态度?)③根据材料评价国民政府的立场和态度。

(国民政府公开表示中国应收回被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表明了……)答:①背景: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范围扩大;美、英、中等国对日宣战。

②说明问题:美国提出将台湾问题国际化。

或对台湾执行“国际共管”的主张。

国民政府坚持收回台湾主权,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与支持。

③国民政府顶住压力,坚持收回台湾主权,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作出了贡献,是正义的行动,是值得肯定的。

(3)材料题分类:第一类:整段式材料题。

是指题目出示完整的一段材料,然后依据材料厂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回答。

此类题目相对考得比较少。

第二类:分段式材料题。

每一段材料各有一个(或几个)主题内容,几个材料间有一定联系或变化,设问也往往根据材料内容,特别要注意材料间的变化发展。

这类题目最常见。

第三类:图表类:题目出示一些数据或表格,要注意对图表中反映的内容从总体上把握,分析其发展趋势,要从宏观上着手。

3、问答题:高考三个问答题,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各一个。

总体要求是审清题意,确立时间空间范围,分清层次,按设问回答,考虑全面,书写完整简洁。

(在草稿纸上列出答题提纲)(1)叙述型问答题:重在对史实的正确叙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评述型问答题:命题时出示材料,在正确分析材料和观点后,对观点作出正确的评述(一般分正确、错误和片面三种),然后依据史论结合的原则解答。

(3)开放型问答题:列出几种观点,选取其中的一个观点(选择自己最熟悉、最理解、最有根有据的观点回答),回答时注意史论结合。

二、主观题1.1(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令两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者”。

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

其后武(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增三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

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

另如洪寔“为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

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评出优秀人才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请回答:(1)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哪两种选举制度的弊端?(2分)(2)据材料概括这两种选举制度的主要弊端。

(6分)(3)为改善以上两种选举制度,中国后世开始采取什么选官制度?(2分)答:(1)东汉察举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

(2分)(2)察举制发展到最后使徇私舞弊、沽名钓誉之辈成为孝廉;中正官为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好酒好色之徒垄断,很难保证九品中正的公正,并能选出优秀人才。

(6分)(3)隋唐创立科举制(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