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设计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c52e5a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0.png)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个人建构知识来学习。
建构主义倡导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 学生中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构建和理解知识。
2. 基于经验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学生先前的经验和知识的重新构建和整合。
学生通过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意义,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与新知识的互动与探索。
3.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形式实现,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分享不同的观点和经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认识。
4. 渗透技术:建构主义倡导将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技术工具来获取、整理和表达知识。
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实时的反馈和资源,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使学生能够更自主地探索和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技能。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过程,提供适当的问题和挑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教师还需要管理和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并有效地运用技术工具来支持学生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参与、探索和合作来建构知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a959e09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8.png)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一、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认为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更是学习者通过自身经验、反思与互动,不断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更加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旨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环境。
该模式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点的紧密结合,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该模式还提倡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的具体内涵、特点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模式》文章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段落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它站在认识论的高度,揭示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并强调了认识的能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种建构是基于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资源”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基本要素或基本属性。
这一理论特别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知识。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7a8a3c8d5bbfd0a7956737c.png)
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对传统评价的批评:一是它所秉持的产品观,二是它所奉行的客观标 准。 倡导的评价观:主张以高级学习目标替代客观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第一,评价学习过程,当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期标准不一致时,尤其 要考察其学习的建构过程,另一方面应将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而不是作为教学活动结束后一个独立的环节。 第二,建构主义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习者个人的知识建构有其正当理 由,并主张学习者建构他们当前认知方式下“貌似合理”的解决方案 第三,鉴于建构的个性化特征,多样化的评价观是建构主义教学评价 的必然选择。 第四,强调评价对学习任务及其大背景的依赖。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 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 吴忠良 hnwuzl@
内容提要
传统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项有明确目的人类活动; 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
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知识是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 知识是认识主体在自己原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的。
知识总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而成的
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 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 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 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 获得。 如:婴儿最初的抓握行为的学习
自主建构
意 义 建 构
情境设置
学生协作
信息技术
协作建构
建 中构 心主 的义 教指 学导 设下 计的 模以 式学 生 为
资源的种类、 获取、地址、 运用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7a8a3c8d5bbfd0a7956737c.png)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 没有接触过,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 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解释或假设。 (2)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 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 的现象资源。 启示: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 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例子:“阿姨”-儿童概念和成人概念的区别
高的要求; 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什么是教,教学设计就是备课。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 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 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 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 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 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乌美娜, 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 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 程。”(何克抗,2001)
建构主义的师生关系
教师:高级学习伙伴和合作者
学习教练
带领新手学习的熟练型学习者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0c4bc0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6.png)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建构主义理论是指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个人经验、知识和情感,从而建立新的知识和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教学策略的设计,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语文知识和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启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设置来引导学生探索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诗词表演”的情境,让学生自己编写诗词并表演出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词的美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多元化教学法,促进合作学习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语文知识。
例如,使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应用,促进学生通过与同伴合作和交流,建构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提供挑战,激发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供不同的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提供一篇文章,要求学生分析和发现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四、评价和反思,促进学习教学过程中,评价和反思是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和反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并进一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教学法、提供挑战和评价反思等策略,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地构建语文知识和理解,提高语文素养,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基于建构主义的整合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整合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604222e59eef8c75fbfb39c.png)
(二)鱼牛隐喻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 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 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 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下面这两个隐喻,将上述这些描述表现得更加生动、简洁、灵活 与形象。
• (一)洞穴隐喻
•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记述的“洞穴隐喻”,成为“现象与实 • 在”问题的根源。柏拉图假设说,在一个深的洞穴中,有一个很长 • 的通道通向外面,有一些微光照进来。有一群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 • 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着,身体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在他 • 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火和人之间,有一些人 • 拿着不同形状的东西走来走去,影子印在那面白墙上。由于看不到 • 别的任何东西,这些人一直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后来,有一 • 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在终于看到了太阳照耀下的 • 真实世界时,才知道原先以为的“世界”不过是光影造成的错觉。 • 于是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 • 事物,并向他们描述真正的世界,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其他 • 人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包括他在洞外看到的草草
我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对教学实践具有影响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建构主义世界观、知识观、学习观、 教学观四个维度为框架(如下图),进行建构主义教学主张的综合解读。今天我们来讲 架构主义世界观。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bd67ff240c844768eaee00.png)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设计莘县实验小学教科室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技术界以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但近年来在教学实践尤其是教学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倘若我们暂不考虑教学设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和层次关系,单就其名称看主要有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研究型学习,情景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
通过这些名称各异的教学设计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基于问题解决、学生自主探索、社会化和情境化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虽名称各异,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教学设计由注重教师教转向关注学生学。
一、“课堂”的基本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但多年来,我们谈论的课堂基本上是所谓公开课或观摩课所展示的一种虚拟的课堂,大家已习惯依据这种课堂来评判教师或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准,也正是这种思维定势,使我国课堂教学研究陷入了迷魂阵。
假如我们把公开课、观摩课分为一类定名为精英课堂,哪么,我们教师平时所上的课就可以称之为常规课堂。
以小学为例,小学教师每学期一般上课时数为360节,每学期每位教师执教公开课、观摩课平均不足3节,也就是说,领导、同事看到的教师上课时数最多占总上课时数的1%,而看不到的则占到99%,这99%的课才是决定素质教育的所在,而我们恰恰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场所,一直多年来,常规课堂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课堂教学是严重失控的课堂教学,领导的意图、新的课程理念、新进的教学方法很难在这里出现。
精英式课堂是展示精英教师对课程理念解读和展示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特定场所,常规课堂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杜郎口课堂教学之所以在全国引起轰动,并不是该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学校设施建设有多先进,而是该校把常规课堂教学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这让我们整天变着花样展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的研究者汗颜。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b52e2795901020207409ce8.png)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说明】本文节选自苏州大学项永芳的硕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模式,尤其就是文中不但有四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还有四种模式运用的步骤,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正文】根据情境认知与其她的理论,学者们开发出了多种教学模式。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模式: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与抛锚式教学模式。
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知识的直觉认知。
其中,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基本一致,但就是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相违背,它们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
观念转变指个体由于受到与个体原有某种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对观念转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从80 年代起,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1982 年,康奈尔大学的Posner、Strike、Hewson、Gertzog四位教授提出了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大大推动了观念转变的研究与教学。
“观念转变学习”教学模式就是西方科学教学研究者们在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1)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与经验之前,她们头脑中就对一些数学问题与现象有自己的瞧法与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她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就造成了学生一些教学前错误概念的形成,学者们认为这些概念包括替代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与前概念(Pre-conception)。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介绍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038c6bff90f76c660371a3c.png)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内容简介】建构主义采用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对学习与教学做了全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互,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根据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划分,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网络的概念,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为中心教学策略。
本文在这些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原则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模型,希望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提供处方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还讨论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模式、自主学习一、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
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
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要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而建构成的。
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
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
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d28eb2f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1.png)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一、概述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
该模式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构建而非被动接受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基于自身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建构。
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教育学家开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心理学家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深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逐渐形成。
在教育实践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真实情境: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供学习资源: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图书、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反馈: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这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在于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该模式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创设合适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
1. 简述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是一种源于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构建的。
这种理论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社会互动和情境脉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领域,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这一理论鼓励教育者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精神。
建构主义强调了社会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db620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0.png)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一、概述在当代教育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起来的。
这一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认为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社会互动的过程。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经历了从传统的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变。
教学模式上,建构主义提倡采用更为开放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如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这些模式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通过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合作,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上,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从学习者的兴趣和需求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其深层次的学习。
教学设计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设计应关注学习者的整体发展,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教学设计应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都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知识建构,这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和学习理论,它强调知识并非绝对、固定不变的存在,而是通过个人与环境互动而建构起来的理解。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这一理念源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学习是个体基于自身已有经验、信念以及对新信息解释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观构建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有效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传递信息,更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知识的动态建构性:知识不是客观世界的直接映射,而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加工、重组和解释的结果。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19e0d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f6.png)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和理解的。
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然后重点讨论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
接着,我们将探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等,并分析这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讨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框架。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也期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和知识的自我构建。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协作者。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自我反思。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共同构建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通常采用项目式学习、情境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余胜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模式
![余胜泉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e46cb33f46527d3240ce0f4.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LICB/Reference-data/Constructivism/constructiveIDmodel.htm /keyan/zl/5.htm《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2期,第7-13页。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100875)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内容简介】建构主义采用了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对学习与教学做了全新的解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互,自主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根据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划分,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网络的概念,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为中心教学策略。
本文在这些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原则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模型,希望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提供处方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还讨论了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模式、自主学习一、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解释建构主义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在此基础之上的学习理论与以往的行为主义的理论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它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都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
我们的个人世界总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
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界世界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建构主义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250213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8.png)
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构建和重构知识来建立对世界的理解。
在建构主义下,教学模式需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创造性地探索和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下面将介绍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1. 问题导向在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这些问题可以是开放性的、真实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认为通过合作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观点、交流经验,互相促进和学习。
3. 情境化学习情境化学习是建构主义下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会创造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实验活动、模拟情境等,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4. 反思性学习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即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来促进认知和情感上的发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找到问题所在,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
5. 多元化评价在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中,评价要多元化,不仅仅注重学生的认知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等。
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口头报告、学习日志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 个性化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课堂教学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水平,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展潜力。
7. 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在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
乔纳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
![乔纳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fa302655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6.png)
乔纳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乔纳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型,它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该模型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森·施纳尔(Jonathan Schuãll)提出,并在教育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乔纳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的核心理念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从中积极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从中建构和重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结构。
因此,在乔纳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中,学习者被视为知识的建构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乔纳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激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探索欲望。
2.提供学习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资料、实验设备等,让学生从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
3.引导学习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实验,去参与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构建知识和理解。
4.提供反馈和支持:教师及时提供学习反馈和支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5.鼓励学生合作: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中学会分享和互助,并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6.评估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他们完善和提高学习策略。
乔纳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的特点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乔纳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型的指导下,教师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e8916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6.png)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自主学习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
该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探索问题,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互动来建立知识,并且在真实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和实践。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案例学习等。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获得知识,并且自主地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学生互相学习和成长。
案例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学生需要探索真实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在实际中获得知识。
2.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问题,并且需要自主决定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3.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知识。
4.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探索知识。
5.评估过程应该基于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基于表面的记忆和熟练度。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并且促进学生的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学实践: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学实践应该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需求为中心。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真实问题,并促使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发展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有些探究式学习能够考虑开展学生走访社区、与企业合作等实践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3cb1694b9d528ea81c77994.png)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说明】本文节选自苏州大学项永芳的硕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模式,尤其是文中不但有四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还有四种模式运用的步骤,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正文】根据情境认知与其他的理论,学者们开发出了多种教学模式。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模式: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
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知识的直觉认知。
其中,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基本一致,但是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相违背,它们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
观念转变指个体由于受到和个体原有某种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对观念转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从80 年代起,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1982 年,康奈尔大学的Posner、Strike、Hewson、Gertzog 四位教授提出了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大大推动了观念转变的研究与教学。
“观念转变学习”教学模式是西方科学教学研究者们在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1)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和经验之前,他们头脑中就对一些数学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就造成了学生一些教学前错误概念的形成,学者们认为这些概念包括替代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和前概念(Pre-conception)。
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51c4ab4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49.png)
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1. 引言1.1 了解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思考来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学习者在这种模式下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创造性,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了解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角色和责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目的和意义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其课堂教学模式在当今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学习。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扮演着主动学习者的角色,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创造出各种学习机会和环境,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深入研究和应用建构主义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理论,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发展。
2. 正文2.1 建构主义理论简介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通过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学习。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发现来建构知识。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228dcc0fe4733687e21aac3.png)
建构主义理论常用的四种教学模式【说明】本文节选自苏州大学项永芳的硕士论文《建构主义视野下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实践之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四种教学模式,尤其是文中不但有四种模式的理论依据,还有四种模式运用的步骤,对教学实践具有很强指导意义。
【正文】根据情境认知与其他的理论,学者们开发出了多种教学模式。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四种教学模式: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和抛锚式教学模式。
1 观念转变教学模式(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 Model)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了一些来自于生活经验的对知识的直觉认知。
其中,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基本一致,但是有些理解与知识概念相违背,它们被称为“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或“相异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
观念转变指个体由于受到和个体原有某种知识经验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对观念转变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从80 年代起,研究成果开始涌现。
1982 年,康奈尔大学的Posner、Strike、Hewson、Gertzog 四位教授提出了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大大推动了观念转变的研究与教学。
“观念转变学习”教学模式是西方科学教学研究者们在观念转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
(1)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观念转变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和经验之前,他们头脑中就对一些数学问题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定势就造成了学生一些教学前错误概念的形成,学者们认为这些概念包括替代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和前概念(Pre-conception)。
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
![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d3f6ad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6.png)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 545005)(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徐州 221004)朱家伟摘要:本文介绍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存在的问题,同时引入一种新的学习理论进入到本门课程,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根据该理论,文章提出针对本门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分别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重新设计,以解决现存问题,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作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之一的动力电池,不仅影响汽车的续驶里程,而且对行驶安全也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整车质量及成本[1-2]。
因此,在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中,《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动力电池,掌握动力电池组拆装与检测方法,能对单体电池、充电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与维修,培养专业的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人才。
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组认知与拆装检测、单体电池故障诊断与维修、充电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及电池管理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许多院校在开展本门课程时,大多以教师为主体讲解动力电池基本知识、演示故障诊断与维修步骤。
学生只能一味地听讲,不能直接参与课程教学中,缺乏思考,课程枯燥乏味,用于讨论、操作练习时间较少。
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同时,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更多是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不仅不符合本课程操作性更强的特点,而且很难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成果做出准确的评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本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的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思考的过程来建立新知识并深化他们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设计莘县实验小学教科室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我国教育技术界以来,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但近年来在教学实践尤其是教学实验中,出现了一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倘若我们暂不考虑教学设计模式的分类标准和层次关系,单就其名称看主要有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研究型学习,情景教学,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
通过这些名称各异的教学设计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基于问题解决、学生自主探索、社会化和情境化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虽名称各异,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反映了教学设计由注重教师教转向关注学生学。
一、“课堂”的基本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但多年来,我们谈论的课堂基本上是所谓公开课或观摩课所展示的一种虚拟的课堂,大家已习惯依据这种课堂来评判教师或学校的实际教学水准,也正是这种思维定势,使我国课堂教学研究陷入了迷魂阵。
假如我们把公开课、观摩课分为一类定名为精英课堂,哪么,我们教师平时所上的课就可以称之为常规课堂。
以小学为例,小学教师每学期一般上课时数为360节,每学期每位教师执教公开课、观摩课平均不足3节,也就是说,领导、同事看到的教师上课时数最多占总上课时数的1%,而看不到的则占到99%,这99%的课才是决定素质教育的所在,而我们恰恰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场所,一直多年来,常规课堂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课堂教学是严重失控的课堂教学,领导的意图、新的课程理念、新进的教学方法很难在这里出现。
精英式课堂是展示精英教师对课程理念解读和展示自身教学水平的一个特定场所,常规课堂才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杜郎口课堂教学之所以在全国引起轰动,并不是该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学校设施建设有多先进,而是该校把常规课堂教学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这让我们整天变着花样展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的研究者汗颜。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中,课堂教学形式代表了执教者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某种教学理论的运用的熟练程度,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对自己教学艺术驾驭的技巧,刻意展示自己,让评教者把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
忽视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配角课堂教学价值的基本定位。
这种本末倒臵的角色互换,使精英式课堂教学研究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这种课堂教学已蜕变成了功利性色彩浓厚的课堂教学艺术表演。
在《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的形式、地位、结果的基本定位。
其中,三项最为显著的指标:一是明确了学生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二是特别明确了学生的学习地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是配角;三是明确了学生学习的各阶段的学习结果,即明确了学生应达到的总目标,又明确了学生应达到的阶段性和具体目标(三维目标)。
所谓课堂教学就是具体落实运用课程标准上提倡的教学形式达到标准上设计的三维目标要求而已,没有理由在创造什么新颖的教学形式,在去落实什么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更为具体规定,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把这些具体的规定的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形态教学设计,从字面讲,“设”即筹划;“计”即计谋、策略,“设计”即筹划与策略。
思维既思路,定式既较固定的。
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依据某种理论、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积极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这种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一般形式新颖,教学手段先进,可视性强,方便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完美性。
但与教学现实距离较远,适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大赛,不宜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运用。
这种课堂教学设计思维对我们影响很深,使不少教师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也正是这种设计思维,使我们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实际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检视教学末端成果,循序究因,其原理是依据课程标准先对学生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了解学生与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实际差距,逐步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并据此确立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
根据课题研究成果——渐进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依据本校实际,由教研室确立每学期各年级特定发挥发展目标(对学生达成目标有缺陷的进行分析,然后确定一项或几项重点修复的缺陷目标,作为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情况下的进行强化训练,限量、限时、保质达标),也就是以教学现实定教学设计,是有别于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
这种课堂教学设计尽管不哪么完美,甚至有些缺陷,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非常实用性、高效。
由于这种设计思维方式与我们传统的设计思维方式相反,我们称之为逆推式课堂教学设计。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1、设计原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思想最大的不同是:传统的教学设计自始至终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的,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则是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的。
既通过适当的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和自主意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
但建构主义本身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理论容易导致一些教学误区。
比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有计划、有步骤教学活动的重要体现,然而,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中,以什么标准来评判学生意义建构的水平,意义建构最终没有清晰性的结论。
标准的淡化和模糊,很容易导致学生教学中的意义建构流于形式主义。
目标教学则以实现目标为目的,过分强调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自主学习受到严重制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中和,在建构主义学习中进行有限不标约束,在目标教学中放大自主性学习的力度。
2、设计要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以问题(或项目、案例、分歧)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设计“学习情景”、“学习资源”、“学习策论”、“认知工具”、“管理和帮助”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问题、案例、项目、分歧)这一核心。
结束部分的教学评价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
3、设计内容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基于我们对常规课堂内涵的基本定位,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思维的确立和对建构主义的和目标教学理论的理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归宿和核心,所以,必须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以及存在的缺陷等有一个基本了解。
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有哪些自主权和交互行为?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设计。
学生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2)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
在此基础上,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3)“协作学习”设计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争辩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再相互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
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4)学习环境设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5)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给以适当的帮助。
(6)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7)学习效果设计学习的最根本的目的是学习效果最大化,课堂学习效果只有通过学生、教师、多种媒体媒体之间的互动才能显示出来,课堂效果设计就是要让课堂充满竞争、演示、思辩、温馨、激情,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与多种媒体的互动,把课堂变成我来说、我来做、我来演,我的精彩、我的正确的个性化展示的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展示学生的综合素养。
(8)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包括累积效果评价和即时效果评价。
因为我们设计的是常规课堂,本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非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学段目标的达成情况将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即时效果是指,本节课教学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评价才能客观、确切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
这种评价方式也只用在常规课堂教学评价中才有可能实现。
(9)拓展性设计课程是开放的,课堂当然也是开放的,课堂内容、空间、时空的开放是课堂开放的显著标志。
这里的拓展包括:一是内容的拓展,主要拓展学习的内容,二是空间的拓展,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体验;三是在时空上拓展,就是让学生了解问题背景,以及相关的课程资源。
教学设计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质量标准,是使教学实现最优化。
我们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基于教学现实与实际的,源于我校课题研究成成果——渐进性指导思想的一种特殊教学设计。
在这种设计里,融合了我校多项创新性成果,同时,这种设计也只有和我校其它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是,才能正常运作。
如,对学生起点位臵的确立需要与我校《新课程新的考试评价研究》成果——渐进式考试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课堂评价需要和我校常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等,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课堂教学模式的诞生,绝不是简单的较为固定的一个教学套路,它与其它问题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可见,单一的课题研究成果孤掌难鸣也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