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地之子(共7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诗歌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 接 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栏 目 链 接
一、《河床》
1.“河床”有什么特点?诗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河床
的特点?

【思路精析】 “白头的巴颜喀拉”“白头的雪


豹”“鹰”“唐古特人”“鼓囊囊的肌块”“巨人般躺倒的 接
河床”“是时间”“是古迹”“腭骨化石”“是始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帝”……这些词句能让我们感受到“河床”雄悍、粗犷、原
始、神秘的特点。
2.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
【思路精析】 “我”指河床,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
吻,消弭了河床与读者之间的隔膜;“他们”指唐古特车

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市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 链

还是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尚 未能脱除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体吧。”这显示 了诗人对乡村、对土地的爱。这种情感直接触发诗人写出他 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地之子》。
《半棵树》
这首诗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看 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这“半棵树”栏

可以说是暗指冯雪峰的,但又不完全是。这首诗的象征意味 链

极其鲜明,它更象征着那些桀骜不驯的生命,象征着秉守正 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 统。
《边界望乡》
这首诗是诗人1979年访港时所作,当时诗人去台已整
整30年。作为一名生于大陆,后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 栏
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望远镜中隐约见到故国山河时,
联合报》编辑,主编文学期刊《流火》。新中国成立后,

2018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4.1 第4单元 大地的歌吟

2018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4.1 第4单元 大地的歌吟

提示:
角度
诗句
特点
地域
“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
起源于巴颜喀拉山, 来自黄河源头
“他们说我是巨人般躺倒的河床 /他们 说我是巨人般屹立的河床”
宽广浩荡
“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
外在
不竭的精力”
有时滋润
形态 “我刺肤文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 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
有时干枯
“我是屈曲的峰峦。是下陷的断层。是 切开的地峡”
精读 河床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河流是蔚蓝色地球上一条最长的生命带,无论她的空间长度还是 时间长度抑或她所拓展的广度。河流作为生命,不仅自己独立存在, 而且繁衍、滋养、推动了众多生命体的存在,她创造了人类最为灿烂 的文明。 人是有生命的,她进化,演绎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故事;河流也是 有生命的,她同样进化,创造了地球上最伟大的活力。没有河流,就 没有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没有人类,河流也就失去了最丰富多彩的一 章。 就像不能征服一个民族一样,人也不能征服一条河流。善待河流 生命,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沟壑纵横
内在 性格
“那些马车响着刮木,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 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 “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我张弛如弓。我拓荒千里”
“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坚实宽 厚
博爱 雄性美 富有使 命感
3 新课堂·合作探究 1.诗中用了多种人称,“我”“他们”“他”“她”“你们”, 分别指代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

指代

作用

河床
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为河床代
言,消弭了河床与读者之间的隔膜
他 唐古特车夫,也泛指熟悉河 通过第三方的视角从侧面表现出了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0 . 在《边界望乡》一诗中写到“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 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该怎么
理解?
【思路精析】 当故乡越来越清晰地出现在视线里,诗人 心跳加快,故而以“心跳”的距离写自己”近乡情更怯”的心 理,但故乡却只能在自己的视线里,可望而不可即,这种可远 观而不可亲近的感受比单纯的思念更让人痛苦,宛如是这眼前
2.《金黄的稻束》以收割后田里“金黄的稻束”为主题意象, 通过黄昏之中的满月、树巅、远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将收 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表现 了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深思。
3.《地之子》从浓烈的泥土芳香中,显露出深厚的生命力
量。它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故土的美好思想感情,表
明了作者不求空华、惟愿踏踏实实地去寻求人生意义的严肃生活
态度。
4.《半棵树》以一棵被二月的雷电齐楂楂劈掉半边的树为 中心意象,通过写它的不屈与抗争,表现了秉守正道、维护尊 严的知识分子不屈的抗争精神与韧性的战斗传统。同时通过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 识和深深的忧患意识。
的依靠与力量,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归依之所。
7.“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我的襁褓;/更 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保姆的怀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思路精析】
8.“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从树尖到树根/齐楂楂劈掉了半 边//春天来到的时候/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长满了青青的枝 叶”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试作分析。 【思路精析】 诗句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半棵树的形象:被 雷电劈掉了半边,遭受了命运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 然挺立,“春天来到的时候”,依然“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依然把日子过得朝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不动声色地 表现出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读之让人唏嘘动容。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1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1
诗歌 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金黄的稻束 地之子 半棵树
边界望乡
内容索引
Ⅰ 文本导学 Ⅱ 学后自评
Ⅰ 文本导学
1 基础积累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襁褓(qiǎnɡ bǎo)
②绿绒绒( rónɡ )
④鹧鸪( zhèɡū ) ⑤莽莽( mǎnɡ) ⑥惊蛰( zhé)
③树巅( diān)
(2)多音字
《地之子》 3.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大地”这一意象? 答案 可以理解为诗人赖以成长生活的故乡家园,广袤富饶的土地;也可理解 为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具有深厚的文明积累的民族土壤;也可以理解 为生生不息的饱含了全部意义的人间。
《半棵树》 4.诗歌在最后写到“人们说/雷电还要来劈它/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其深层的意味是什么? 答案 首先,它是“人们说”,是一种主观的臆测,它大概是来源于遭受过侮 辱与损害的人们的一种经验和恐惧,而非必然的现实,但这种由自身经 验得出的可能,却恰恰反映了人们所受灾难的深重与残酷,同时也给正 在灾难中坚守的人一种沉重的压力;其次,它也说明了恐怖势力的强大
(听说你的牙齿是被钢锯锯掉的)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我终于明白……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
动改造(“文化大革命”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
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
溢( 充溢 ) 汛( 汛期 ) (4) 讯( 讯问 )
2 文本研习
1.诗人笔下的河床有何河床外 在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的性格特征。地域特征:它来自黄河源头,起源于巴颜 喀拉山。形态特征:宽阔浩荡(“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有时滋润 (“我须臾不停地/向东方大海排泻我那不竭的精力”)、有时干枯(“我刺肤文 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远观而不可近狎”)、沟壑纵横(“我在每一 个瞬间都表现为大千众相”)。性格特征:坚实宽厚(“那些马车响着刮木, 像奏着迎神的喇叭,登上了我的胸脯。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雄性 美(“我拓荒千里”)、富有使命感(“我把龙的形象重新推上世界的前台”)、 博爱(“我在每一个瞬间都同时看到你们”)。
① ②③④ A 因为 所以 因此 还 B 之所以 因为 所以 更 C 即使 也 但 也
√D 之所以 因为 故而 也
⑤ / 即使 虽然 尽管
⑥ 然而
/ 可是 但是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人总是静久思动,动久思静。就像旅游,在家的
诗歌 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
河床
内容索引
Ⅰ 文本导学 Ⅱ 学后自评
Ⅰ 文本导学
1 基础积累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屹立( yì ) ②须臾( yú ) ③近狎( xiá ) ④长唳( lì ) ⑤潜伏( qián)
⑥跛向( bǒ ) ⑦胝掌( zhī ) ⑧脐蒂( qí ) ⑨飓风( jù )
在这首诗中,诗人展开了对他整个一生的遥望和沉思。如果说生活像海 洋,诗人的艺术概括力就在于他从岁月中提取了两种不同的“遥望”: 前一节是年轻时对“六十岁”的不无好奇的猜想,对未来的遥望;后一 节是一个从惊涛骇浪中的“过来人”在其“到达”后对过去岁月的回望 和反思。

高中语文大地的歌吟ppt(4份) 人教课标版1最新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大地的歌吟ppt(4份) 人教课标版1最新精品课件

【评说】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 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 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 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 思路是可取的。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 恕而已矣。”
作品:诗集《诗集 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 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 评价:当代女诗人
2.李广田(1906—1968),曾用笔名黎地、 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3 年考入济南 第一师范,1929 年考入北大外语系预科, 先后在《华北日报》副刊和《现代》杂志 上发表诗歌散文,后与同学卞之琳和哲学 系的何其芳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 被人称为“汉园三诗人”。
2.《地之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他怎样的人生观?
答:_____Leabharlan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精析】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火热感情,
【思路精析】 首先,它是“人们说”,是一种主观 的臆测,它大概是源于遭受着侮辱与损害的“人们”的一 种经验和恐惧,而非必然的现实,但这种由自身经验得出 的可能,却恰恰反映了人们所受灾难的深重与残酷,同时 也给正在灾难中坚守的人一种沉重的压力;其次,它也说 明了恐怖势力的强大与可憎,
他们竟然不能容忍伟岸与坚强,肆无忌惮地与高尚作 对。这一句似乎与前面几节淋漓纸面的凌厉张扬的刚健之 气不甚协调,或者说是有点消退了那种强悍的战斗的雄 心;其实,这种不甚协调就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 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自己的逼仄艰难的处境、对自己 的抗争的脆弱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1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1
答案 解析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我曾经见过世界上最美丽的河流,是辛勤劳动的人们脸上的汗水; 我也见过世界上最雄伟的山峰,①______________;我还见过世界上最 美丽的花儿,开在那些孤独却仍然微笑着的人们脸上。有很多人就像这 个时代的萤火虫,②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们彼此温暖。每当你的 黑夜来临,他们总会扑哧扑哧地飞到你面前,带着自己小小的亮光,在 这个无边的世界里,③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是那些长满老茧却坚实可靠的肩膀 ②卑微、孤独、不被人理解、不为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其深层的意味是什么? 答案 首先,它是“人们说”,是一种主观的臆测,它大概是来源于遭受过侮 辱与损害的人们的一种经验和恐惧,而非必然的现实,但这种由自身经
验得出的可能,却恰恰反映了人们所受灾难的深重与残酷,同时也给正
在灾难中坚守的人一种沉重的压力;其次,它也说明了恐怖势力的强大 与可憎,它们竟然不能容忍伟岸和坚强,肆无忌惮地与高尚作对。看似
我终于明白……
像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注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劳
动改造(“文化大革命”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
3 情感品味
《金黄的稻束》 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思考的寄托,请阅读这首诗,并思考诗人是怎样
通过意象来表现自己对人类存在的思考的。 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诗歌部分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河床/金黄的稻束/地之子/半棵树/边界望乡1.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河床》《河床》一诗写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诗人置身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生命图像。

这类诗,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生命的庄重与阔大。

对苦难的深刻体验和对青藏高原的原始风情的描述,是昌耀创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灵感源泉。

《河床》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河床”,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富有雄性美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也正是这种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出的情绪交叉融合在一起,我们才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

2.诗神虔诚追随者的心语——《金黄的稻束》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作者自己说:“一个昆明常有的金色黄昏,我从郊外往小西门里小街旁的女生宿舍走去,在沿着一条流水和树丛走着时,忽然右边闪进我视野的是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散开,站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但它们都微垂着稻穗,显得有些儿疲倦,有些儿宁静,又有些儿寂寞,让我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

”3.人子深情的恋歌——《地之子》这是一首“作为人子的深情”的恋歌。

作者以舒缓而庄重的笔调把对大地母亲的一往情深传达得炽烈而深沉。

这里的土地,含义已超出了自身,成了祖国、母亲乃至人世间的代称。

正是基于这种乡土自然人文景观,诗人才触摸到了乡土古朴而悲凉、美丽又忧伤的灵魂内核,以一扇扇诗的窗口透析了现代乡土以及“地之子”自身的精神脉动与生命情韵,并且在歌唱乡土的绵延精神的音响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当现代诗派诗人们纷纷迷醉于自我生存的精细文雅时,李广田却固执地扎根土地,以乡土之境折射农人心曲与现实风云,并踏实地靠近了乡土本质。

4.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写意画——《半棵树》《半棵树》是1972年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诗人牛汉看到同是“下放”的冯雪峰瘦削的形象受触发而写的。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河床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河床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单元风向标对大地的深情礼赞,始终是诗人传唱不休的一个主题。

不论是高屋建瓴、喧腾激昂的充满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歌唱,还是质朴真诚的告白,不管是在新兴的都市,还是在边远的乡村,不管是出自新文学运动时期的老诗人之手,还是出自新世纪初富有探索精神的年轻诗人之笔……时空的阻隔并未成为我们理解它们的障碍。

作为大地之子的诗人,他对土地怀有真正的炽烈情感,这情感又是与诗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在此基础上的诗歌创作必然会引起读者的认同与热爱。

学习时,要感知作品蕴涵的哲思,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和联想之间的关系,并感受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知识和能力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特色,理解诗歌的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过程和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抽象哲理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的方法,体会不同诗人个性化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细读诗歌,理解蕴涵在诗歌中的哲思和情感。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这些诗比较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只要我们围绕每首诗的题目,以其为中心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重点感知,便能很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2.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和联想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意念,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

3.品味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本单元诗歌的意象丰富而独特,只要悉心体会,就能感悟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意蕴及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河床昌耀的《河床》,以辐射性的构思、无限伸展的空间序列形式,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黄河源河床的巨人般躺倒、巨人般屹立的形象。

诗人不仅传达出神秘而雄性的河床给人的奇异感觉,而且推向黄河源头,显示出母亲河的精神生命。

也正是这种神秘、孤寂、阳刚、大气的气质与诗人自身生命过程中折射出的情绪交叉综合在一起,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特殊年代诗人命运的行迹,一种劫后余生的生命律动。

诵读文本,要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体会注重内在节奏,在突兀、冲撞、紧张中达成和谐的语言风格。

大地的歌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大地的歌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大地的歌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大地的歌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2 课堂类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教学重点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

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主意象:金黄的稻束。

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

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比照冲击)⑷语言力度:“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

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

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

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

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三中学高中语文《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2、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3、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4、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教学方式:5、自读品味法6、导读提升法7、讨论交流法8、读写结合法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一、阅读《诗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

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多义性2、跳跃性⑴诗人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⑵跳跃性是诗歌本身应该具有的特征3、可感性具体、形象、可知。

一般来说,诗歌不是用来说理的,但诗歌中又有哲理;诗歌的“理”,要通过诗歌的意象和形象来包含;我们读诗,要读出诗的情感,有时还要注意它所蕴含的哲理。

4、音乐性外在的音乐性:押韵、平仄、节奏内在的音乐性:情绪起伏,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二课时精读《河床》㈠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

1950年参军,任宣传队员。

同年赴朝参加抗美援朝。

期间发表处女作《人桥》。

1953年6月在元山战役中头部负伤回国治疗。

1955年主动报名参加开发大西北。

1988年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

㈡精读探究1、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外在内在地域(空间)巴颜喀拉(源头)高远躺倒、屹立横贯、气势、坚实滋润、干枯、浩荡雄性美:宽厚、壮阔、博爱父亲:慈爱、深情历史怀念黄河象古老、浑厚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饱经沧桑通都大邑、驰道现实把龙的形象重新推向世界前台富有使命感色彩丰富、华丽不同流俗姿态体魄多毛粗犷纵、横、屈曲、下陷、切开大千众相、包容万端2、主要的语言特点⑴不同流俗句式:拒绝外在形式,注重内在节奏;变化多端的长短交错的句式,形成突兀、冲撞、紧张中的和谐质感和力度:抛弃修饰、粗朴厚重(与黄河河床的风格特点相吻合),显得不可抗拒,魅力无穷。

大地的歌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大地的歌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大地的歌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2 课堂类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的语言特征: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音乐性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抽象哲理如何与感性形象有机结合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教学重点体会不同诗人的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象征意蕴,以及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学法设计研究讨论——分析归纳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

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主意象:金黄的稻束。

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

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⑷语言力度:“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

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

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

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

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

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诗歌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课件(诗歌部分)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诗歌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课件(诗歌部分)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中国诗歌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教学课件第四单元第1课时河床课时跟踪检测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堤.坡/提.升拽.紧/摇曳.肩胛./不可近狎.B.长唳./乖戾.腭.骨/剑锷.池.塘/张弛.如弓C.媚.眼/门楣.隘.口/洋溢.飓.风/与日俱.增D.帆樯./稼穑.胝.掌/诋.毁度.量/不可测度.解析:A项,dī/tí,zhuài/yè,jiǎ/xiá;B项,lì,è,chí;C项,mèi/méi,ài/yì,jù;D项,qiáng/sè,zhī/dǐ,dù/duó。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城堡胸脯出奇致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B.屹立须臾知人论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襟怀旋律谨小慎微兵来将挡,水来土掩D.拓荒飓风如雷贯耳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解析:A项,应为“出其制胜”;B项,应为“知人论世”;D项,应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答案: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

翻看岁月的________,1949年开国大典上飞机不够还要再飞一遍,如今尽抒凌云壮志、尽寸搏击长空;1978年国外飞驰的新干线令人________,现在高铁已经成为一张中国名片。

无论是69年的辉煌历程,还是40年的改革伟绩,这是________的奋斗,这是前后相续的征程,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丰碑。

今日之中国已行进至历史的关键路口,复兴的前景________,但战略机遇稍纵即逝。

虽然我们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涉水跋山;()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源自接续奋斗、接力擘画的结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推进。

唯有一棒接着一棒跑,去化解“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风险,去应对暮气日长、锐气渐消的挑战,才能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创出新的改革天地,书写新时代的新光荣。

高中语文大地的歌吟ppt(4份) 人教课标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高中语文大地的歌吟ppt(4份) 人教课标版最新优选公开课件

【思路精析】 句式上是长短交错,每个诗行有长有 短,短的就一句,如“是眩晕的飓风”,长的多达五个句 子,如“我是排列成阵的帆樯,是广场,是通都大邑,是 展开的景观,是不可测度的深渊”。这样的诗句形成一种 交替纬度、参差错落的音韵美。
2.请从修辞上对“我轻轻地笑着,并不出声。…… 轮子跳动在我鼓囊囊的肌块”进行赏析。
徐志摩曾说过:“一生中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记了自己,不求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你。”我不知道自己是何等的幸运能在茫茫人海中与你相遇?我也不知道你的出现是恩赐还是劫?但总归要说声“谢谢你,谢谢你曾来过……” 还记得初相识时你那拘谨的样子,话不是很多只是坐在那里听我不停地说着各种不着边际的话。可能因为紧张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只知道乱七八糟的在说,而你只是静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想想自己也不知道一个慢热甚至在不熟的人面前不苟言笑的我那天怎么会那么多话?后来才知道那就是你给的莫名的熟悉感和包容吧!
4.词义解释
(1)须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贯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谨小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雷贯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把握主旨
《河床》以“滋润的河床”“干枯的河床”“浩荡的 河 床 ”“ 纵 的 河 床 ”“ 横 的 河 床 ”“ 屈 曲 的 ”“ 下 陷 的”“切开的”河床,有着“众水”的河床等众多的意象 来表现河床的雄性之美,以及“他”博爱的襟怀,无限的 富贵,悠久的历史。“他”饱经沧桑而又充满了生命的原 力,表现出作者对雄性之美与阳刚之美的追求和赞美。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

大地的歌吟ppt1(4份) 人教课标版

[单元导读]本单元以“大地的歌吟”为主题,五首诗歌集中写诗人对祖国、对大地母亲的颂扬之情。

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和对人类存在的联想和思索,来把握更本质、更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

诗人通过塑造“河床”“金黄的稻束”“半棵树”等中心形象而引发无限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人与大地的结构,即对自然、土地、生命的沉思。

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

《河床》通过对高原地域色彩的特有意象的捕捉,进入历史,进入生命。

《金黄的稻束》由寻常的农村生活景象生发出不寻常的诗情,将清明的思想、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

《地之子》从“大地”与“天国”的比照中,进一步升华了对大地母亲的爱怜之情,增强了诗作的哲理性与感染力。

《半棵树》用那种被雷电劈去了一半身躯却依然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半棵树意象,鲜明地体现了“文革”中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形象。

《边界望乡》以个人的感受传达既具古典意味,又与现代千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乡愁——一种具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与美学价值的情境。

河床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

中国伟大的民族诗人。

籍贯湖南桃源。

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木图》等。

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人所共识。

他是一个独具生命魅力且有持续艺术创造力的诗人,他的作品情感深沉且充满西北地域特色。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

他甘于寂寞的思想气质和写作心态,赢得了诗坛的尊重。

2.背景探寻《河床》记录了“反右”时期诗人以无罪的“戴罪之身”在西部乡村服刑的生命行迹,以及在结束了那段岁月后,诗人置身于现代场景中,再次从那座大高原上折射的精神生命图像。

这些诗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沉郁顿挫的大生命的庄重与阔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