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建设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建设第一章、引言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领域。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日益加剧,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的任务愈加艰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指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调下,通过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活动,对城市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同时根据城市的财政、社会、环境和经济等各种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城市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城市规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城市规划的战略思考针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确定城市规划方针和目标;同时要考虑城市设施的合理布局以及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人为本,以节约用地为核心,以功能分区为基础,以景观为导向。
这些原则都是在保障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城市环境的必要手段。
(三)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城市新区、城市郊区、城市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各个方面。
同时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和用地需要,以实现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目标。
(四)城市规划的措施和手段城市规划的措施和手段包括城市建设、城市设计和城市管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措施和手段都是实现城市规划和布局的重要保障,需要注重实施和落实。
第三章、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生态建设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质量,同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生态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中用于休闲、活动和生态功能的绿化空间。
城市公共绿地的建设有利于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二)城市交通建设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交通建设需要注重环保和节能,同时注重交通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和有机结合。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引言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个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对于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的背景和流程,并讨论一些常用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策略。
背景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是指对城市用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涉及到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住宅区划、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可以保障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流程城市用地布局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各种与城市发展有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状况、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
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城市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2. 制定规划目标和原则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划目标和原则。
规划目标通常包括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原则则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
3. 土地利用评估和分区根据规划目标和原则,对城市的土地进行评估和分区。
评估土地的适宜用途和潜在问题,然后对土地进行划分,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类型和规模。
4. 布局设计和方案选择根据土地分区和规划目标,进行城市用地布局的设计。
设计中要考虑各个用地类型的相互关系和合理的空间布局。
然后从多个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布局方案。
5. 实施和监测确定最终的城市用地布局方案后,需要进行实施和监测。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土地开发、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监测阶段则是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布局方案。
常用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策略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常用的策略有:1.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应尽可能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这可以通过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建筑的密度、推动混合用地和多层次用地等方式实现。
城市规划经典课件.ppt
“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 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 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
一 城市规划的概念、作用和任务
1 城市规划的概念 (3)教材提出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为了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确定城市性质、规 模、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用地,协 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 部署和全面安排
•某大城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图为该市市域城镇体系 规划。该市位于黄河之滨,某山脉东侧。黄河从市域 东侧穿过,黄河在该市范围内的河道较宽,但航道很 浅。 •全市总面积为3499平方公里,现状市区城市人口47.5 万人,规划总人口89.38万人。建成区面积47.4平方公 里,下辖三区两县,其中包括5个镇和21个乡,213个 行政村。市域城镇体系由1个中心城市、2个市辖建制 镇(县城驻地)、5个县辖建制镇组成。 •规划“H”形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设置两条南北国 道、一条高速公路和国家干线铁路南北向通过市域。 机场位于黄河东岸(机场用地属于另外城市),在市 区和机场之间设置一条等级较高的公路。
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人口资 源、风景旅游资源) 经济基础条件分析(区位、对外开放、 旅游业发展、开发区发展)
3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云南省城市化发展目标:
2010年:全省城镇人口1500万,城市化水平 33%,建成7个中等城市;把昆明建成我国重 要的旅游、商贸现代化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 城市功能和经济辐射能力明显增强
(7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3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8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 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城市道路与交通》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多选题】(100分)城市的三大要素是?A.居住B.游憩C.工作D.交通第一章测试1【判断题】(10分)“交通”是指人和物在两地间的位移过程。
A.错B.对2【判断题】(10分)城市道路系统形成城市用地布局的基本骨架,不是城市空间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A.错B.对3【判断题】(10分)城市综合交通可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A.对B.错4【判断题】(10分)交通是城市四大基本活动之一。
A.错B.对5【单选题】(10分)交通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及()五种方式。
A.陆运B.管道C.公交D.地铁6【单选题】(10分)客运交通可分为路面公共客运交通、()以及轨道交通等形式。
A.行人客运交通B.单位客运交通C.私人个体客运交通D.专业客运交通7【单选题】(10分)市内货运交通包括专业货运交通、单位货运交通、()。
A.其他货运交通B.自行车货运交通C.私人货运交通D.出租货运交通8【多选题】(10分)我国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A.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B.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水平不高。
C.交通组织不合理。
D.城市规划、用地布局上的局限。
9【多选题】(10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方向A.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
B.进一步加大道路建设。
C.城市道路系统不健全。
D.适应于引导新形势下城市交通的发展。
10【单选题】(10分)市内客运交通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以及其他客运机动交通。
A.地铁交通B.单位客运交通C.公共交通D.出租交通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10分)()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计及重复运输系数后的被运货物的数量,常以吨/年计。
A.货运量B.货运周转量C.货流量D.货运额载量2【单选题】(10分)下列关于自行车交通调查分析的内容说法的是()A.调查全市或主要交叉口的自行车流量流向B.调查市内各典型企事业单位的职工骑车率及为工作和生活活动骑车出行的范围C.调查工作是在区域内所有调查点上同时进行的,有短期的和长期的。
城市空间分析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利用和需求优化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分析研究城市的空间布局利用和需求优化城市规划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城市的空间布局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空间分析是一种研究城市内各种空间要素配置与组织规律的方法,通过对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和空间利用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达到优化城市规划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城市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城市空间分析主要包括空间结构分析、功能布局分析和空间利用分析三个方面。
1. 空间结构分析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各个区域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织形式。
通过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的发展趋势、区域特点和地域差异。
空间结构分析主要包括:(1)城市中心区域的研究:城市中心区域是城市的核心,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通过分析城市中心区域的空间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的核心功能和发展潜力。
(2)城市辐射带状结构的研究:城市常常呈现出从中心向外围逐渐变化的辐射带状结构。
通过分析城市的辐射带状结构,可以了解城市内不同区域功能的分布以及交通线网的布局。
(3)城市组团化结构的研究:城市常常呈现出由多个组团组成的结构形态。
通过分析城市的组团化结构,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组团的特点、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
2. 功能布局分析功能布局是指城市内各种功能区域的空间分布和组织方式。
城市的功能布局直接影响到城市内各个功能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功能布局分析主要包括:(1)居住功能区的研究:居住是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因此居住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城市中各个居住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和配套设施,可以了解城市住房的供需关系和居民的居住环境。
(2)经济功能区的研究:经济功能是城市的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经济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城市中各个经济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和产业结构,可以了解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度。
(3)文化功能区的研究: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文化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题库
第一章城市与和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新城市主义2.城市化3.城市化水平4.逆城市化5.再度城市化6.城乡一体化7.城乡二元结构8.可持续发展二、简答题9.城市化进程中的S形曲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0.世界、中国、发展中国家(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
三、论述11.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前景。
12.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意义。
13.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战略方向。
第二章城市规划理论与编制一、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2.霍华德3.马丘比丘宪章4.北京宪章5.城市规划区6.人居环境科学7.城市规划体系8.区域规划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2.分区规划13.修建性详细规划14.控制性详细规划15.近期建设规划16.结构规划17.远景规划18.战略规划二、简答题19.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20.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作用。
三、论述21.对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的发展趋势的见解。
22.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一、名词解释1.城市用地2.风玫瑰图3.热岛效应4.逆温层5.城市绿地系统6.绿地指标(三项)7.竖向规划8.工程管线综合9.结构规划二、简答题10.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
11.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自然条件是土地适用性平地的主要考虑因素。
包括:(1)地质条件:建筑用地、滑坡、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湿度与降水。
(4)地形条件:山地、平原、丘陵。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定,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定。
1、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作用:在调查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上,对用地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组织提供科学依据、评定的内容:用地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是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种城市建设要求的用地,二类是只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就能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三类是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评定的结果括图纸和文字说明,2、城市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包括现状建设条件,工程准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的分析,A建设现状条件是指城市现有的各项物质内容的构成条件与数量的状况,包括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适应发展,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含实施细则)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已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二日经第十四次部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一九九一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部长(签名章):侯捷一九九一年九月三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使城市规划的编制规范化,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编制城市规划,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中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第四条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需要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详细规划由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五条承担编制城市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关于规划设计资格的规定。
第六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确定的各项规划原则,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第七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对城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提供编制城市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第八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对城市空间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第九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十条编制城市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建规字第333号
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正文:---------------------------------------------------------------------------------------------------------------------------------------------------- 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1995年6月8日建规字第333号文发布)各省、自治区建委(建设厅),直辖市建委(规委)、规划局,计划单列市建委、规划局:现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统一城市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和深度,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以及未设镇的县城。
第三条本细则是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配套的具体规定,编制城市规划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四条城市规划设计成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规划文本:表达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有关内容提出的规定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
(二)规划图纸:用图象表达现状和规划设计内容,规划图纸应绘制在近期测绘的现状地形图上,规划图上应显示出现状和地形。
图纸上应标注图名、比例尺、图例、绘制时间、规划设计单位名称和技术负责人签字。
规划图纸表达的内容与要求应与规划文本一致。
(三)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第二章总体规划第五条编制总体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以下各项:(一)市(县)域基础资料1.市(县)域的地形,图纸比例为1/50000~1/200000;2.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貌、地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等;3.资源条件;4.主要产业及工矿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状况;5.主要城镇的分布、历史沿革、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经济发展水平;6.区域基础设施状况;7.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的分XXX开发利用条件;8.三废污染状况;9.土地开发利用情况;10.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值、国民收入和财政状况;11.有关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发展战略、区域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
第一章城市产生与城市发展城市最为本源和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聚集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非农人口数量、产业规模和行政管辖的意义。
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及县级市四个级别。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并不是与城市同时产生的,它是在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之间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
②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③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城市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系统内部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城市的特征:城市发展十分缓慢绵延时间很长,城市结构较为简单,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1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2城市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城市;3城市职能倾向两极化:职能叠加和职能分化。
4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5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基本规律:一、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二、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三、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增长规律四、城市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与完善的过程。
它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呈现如下主要特征:1、发展速度快且呈现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我国城市发展政策新趋势: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建设城市规划定义: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2)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镇化1.1 城市的形成一、城市起源- 早期城市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农业革命:农业的发展导致食物剩余,为人口集中提供了物质基础。
2. 贸易路线: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促进了商品交换,吸引了人口聚集。
3. 政治与宗教中心:统治者和宗教势力建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逐渐发展成为城市。
二、城市形成的过程1. 聚落阶段:- 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以狩猎、采集为生,人口稀少。
- 聚落通常位于水源附近,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
2. 村落阶段:- 农业的发展使人类能够定居,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村落。
- 村落规模较小,人口较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3. 城镇阶段:-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村落开始转变为城镇。
- 城镇具有市场、防御设施等初级城市功能。
4. 城市阶段:- 城镇进一步发展,人口规模和地域范围扩大,形成了城市。
- 城市具有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成为区域中心。
1.2 城市的定义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密集:城市人口密度通常远高于农村地区,人口集中居住和工作。
- 职能多样: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中心。
- 空间结构复杂:城市空间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网络、公园绿地等不同功能区。
二、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人口密集的、具有明确边界的社会组织和空间形态,它拥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功能,以及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
1.3 城乡关系的演变一、城乡对立阶段- 在古代社会,城市往往是统治阶级的居住地,而农村则是被剥削的农民的居住地,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立。
二、城乡融合阶段- 工业革命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市场交换日益频繁,城乡关系开始融合。
三、城乡一体化阶段- 现代社会,随着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城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包括:1. 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共享。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篇)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一、总则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西安市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操作指南。
本规定的目的在于规范和统一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保护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基本要求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增进居民生活品质,提供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 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发展。
3. 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4. 加强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协同,提高城市规划实施效果。
三、城市建设用地规划1. 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范围,遵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2. 保留足够的公共空间,创造良好的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
3. 控制城市扩张速度,避免无序扩张,保护农田资源。
4. 加强土地整理和开发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建筑规划设计1. 鼓励高标准的建筑设计,提高建筑品质和景观效果。
2. 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3.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确保建筑质量和安全。
五、交通规划1. 发展多样化的交通方式,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和可持续性。
2. 鼓励公共交通优先,加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
3. 注重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协调,合理规划交通路网布局。
六、环境保护1.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确保规划和建设项目不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和破坏。
2.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推动节能减排,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七、城市更新和保护1. 加强老旧小区和城市病区改造,提升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
2.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建筑,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3. 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升级,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八、规划编制和管理1.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制度,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2. 推动规划实施和监督,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优化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优化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优化是现代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原则,对城市土地进行分类、分区、分级和分用的规划。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可以科学配置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能够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为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是指对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功能、用途、密度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和调整,以达到合理的空间布局效果。
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可以使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有机衔接,提高人们对城市的使用效率,减少人们的出行时间和成本,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优化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对城市的生活满意度。
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优化中,应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
首先,科学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划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以确保不同区域的发展有序进行,避免混杂和冲突。
其次,要考虑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需求,合理选择土地资源,确保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此外,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则。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方法包括组团布局、集聚布局、扩展布局等。
组团布局是指将同一功能类型的设施或用地集中在一起,形成功能齐备的发展区域,提高城市的功能集聚效应。
集聚布局是指将不同功能类型的设施或用地集中在一起,形成功能多样性的发展区域,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扩展布局是指在城市发展时,根据需求逐渐向外部扩大发展空间,形成发展辐射带,并合理利用辐射带内的土地资源。
城市红线管理规定(3篇)
城市红线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城市道路的管理和控制,构建安全、舒适、绿色、高效的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城市红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等城市道路用地的边界控制线。
第三条城市红线的划定和规划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市红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红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纳入设区的市城市规划区的区域,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城市红线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城市红线管理,并有权对城市红线的划定、管理、修改和监督检查提出意见和建议,就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城市红线要求,向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市红线要求的行为。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二章城市红线划定第六条城市红线应当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划定,并通过规划展馆、新闻媒体、信息网站等向社会公布。
第七条划定城市红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与同阶段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保持一致;(二)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要,保证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满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需要;(三)为工程管线及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供空间;(四)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与城市景观相协调;(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
第八条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确定城市道路系统,并明确快速路、主干路和次干路的走向、等级、宽度和断面形式,以及主要交叉口形式;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服从上位规划有关城市红线的要求,确定支路以上等级城市道路控制点的坐标、标高和主要交叉口控制范围,以及支路的宽度和断面形式。
城市用地规划中的产业空间布局
城市用地规划中的产业空间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用地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其中,产业空间布局作为城市用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城市用地规划中的产业空间布局,旨在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一、产业空间布局的背景和意义产业空间布局是指在城市用地规划中,根据不同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划分和安排不同的用地区域。
它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功能完善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个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可以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
产业空间布局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一个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下,不同产业可以有序地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产业空间布局也能够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提高城市的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原则和方法在进行产业空间布局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布局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首先,要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产业特点,确定不同产业的空间需求和布局要求。
其次,要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交通网络,合理划分不同产业的用地区域,避免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
此外,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
在具体的产业空间布局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分区域、分功能、分层次”的原则。
即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和需求,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等,并在每个功能区域内进一步划分不同层次的用地,以满足不同产业的需求。
另一种方法是“产业集群化发展”。
通过将相同或相关的产业集中在某一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可以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产业空间布局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产业空间布局的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
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
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摘要: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2城市用地的构成和空间布局。
关键词:城市用地城市规划1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1.1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工程地质。
一是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二是地形。
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
平原和低丘地带较好,山地问题较多。
三是冲沟。
为自然形成的排洪沟,形成切割用地,增加工程量,造成水土流失。
四是滑坡与崩塌。
滑坡是指在斜坡上大量土石沿坡滑下;崩塌是指山坡岩层和土层的层面雨后相对滑动,造成山坡体失去稳定而塌落。
五是岩溶。
即喀斯特现象,多数为石灰岩,在地下水的溶解和侵蚀下,岩石内部形成空洞。
六是地震。
地震的突然爆发不仅造成地表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而且还会引起地裂缝、喷水、冒砂等现象。
(2)水文与水文地质。
需获得江河流量、水质、流速、最高洪水位、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地下水位等资料。
(3)日照。
包括全年太阳照射的天数,以及邻近建筑物是否对用地造成阳光遮挡等。
(4)风象。
由风向与风速表示。
风向一般用风向频率(某一时期内观测、累计某一风向发生的次数/同一时期内观测、累计风向的总次数)表示;风速一般用平均风速(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环境的作用: 积极作用——人类生活环境中有了大幅度改善 消极作用——城市内部问题很多,对整个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很大 城市规划的作用——充分发挥城市的积极因素,尽量抑制消极因素
2、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3、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主讲:
新版调整后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 标准
•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现状人均城市建 设用地指标 Ⅰ Ⅱ ≤65.0 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 城市建设用地指 标 65.0 ~ 85.0
通过各项因素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影响分析, 发现人口规模、气候分区两个因素对于人均城市建设 用地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口规模越高的城市,人均城 市建设用地越低;同时,由于日照的原因,中国南部 的城市比北方的城市用地更加集约。 允许调整幅度 规划人口规模 ≤20.0万人 >0.0 规划人口规模 20.1 ~ 50.0万人 >0.0 规划人口规模 >50.0万人 >0.0
主讲:
甘肃省舟曲泥石流灾害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0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3)气候条件:
A 太阳辐射: 日照标准 建筑间距 建筑朝向 B 温度: 温度对城市的影响 热岛效应 逆温层 对流和城市大气污染 C 降水与湿度 雨、雪、冰雹等的总称 对城市防洪、排涝、排水及用地有直接影 响
0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风玫瑰中,粗实线表示风向频率,虚 线表示平均风速,东北北方位风向频率值 最大,西南南风速值最大,基本的解读是: 该地区东北风向为盛行风向。
主讲: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0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3)气候条件:
D 风象:
3)污染系数
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可能污染程度 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平均风速成反比。 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上海、天津、太原的地面沉降, 水源由地下水改为地表水
• 城市污染,影响全球生态环境
– 废气、污水、固体废弃物、噪音
城区下面的煤矿不能开采,铁矿被禁止
电磁波
• 城市发展,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0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用地自然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4)地形条件:
B 地形地貌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高度、高差与城市规划建设
坡度与城市规划建设 地形地貌与城市布局形态
主讲: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0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二)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价 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1)布局结构是否合理 2)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需要 3)布局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城市内外交通的协调性 5)用地结构能否体现出城市性质的要求
+0.1 ~ +20.0
+0.1 ~ +20.0 +0.1 ~ +20.0 -5.0 ~ +15.0 -10.0 ~ -0.1 <0.0 >0.0 +0.1 ~ +20.0
+0.1 ~ +20.0
+0.1 ~ +20.0 -5.0 ~ +20.0 -10.0 ~ +15.0 -15.0 ~ -0.1 <0.0 >0.0 +0.1 ~ 20.0
城市系统 城市用地 规模适应性 区位选择 空间布局模式
主讲: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0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
城市社会系统 城市经济系统 城市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空间系统
主讲:
第二节
城市用地基本功能
一、城市用地概述
1、城市用地的概念: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 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统称。
-5.0 ~ +20.0
-10.0 ~ +15.0 -15.0 ~ +10.0 -20.0 ~ -0.1
-5.0 ~ +20.0
-10.0 ~ +15.0 -15.0 ~ +10.0 -20.0 ~ -0.1
-5.0 ~ +15.0
-10.0 ~ +10.0 -15.0 ~ +5.0 -25.0 ~ -5.0
(一)用地自然条件评价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D 地震:
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 震级:地震强度大小的等级(震源释放能量的量化标 准) 烈度:地震后受震地区地面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基本烈度---设计烈度 E 地下矿藏:
主讲: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0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①自然属性(不可移动性、耐久性 和不可再生性) 2、城市用地的属性 ②社会属性(依附于拥有地权的 社会权力) ③经济属性 ④法律属性
第二节
城市用地与城市功能的实现
1、城市功能 2、城市用地的多功能配置 3、城市用地的优化调整与城市功能的实现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城市与自然环境
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
气候区
现状人均城市建 设用地指标 ≤65.0 65.1 ~ 75.0 75.1 ~ 85.0 85.1 ~ 95.0 95.1 ~ 105.0 105.1 ~ 115.0 >115.0
允许采用的规划人均 城市建设用地指 标 65.0 ~ 85.0 65.0 ~ 95.0 75.0 ~ 105.0 80.0 ~ 110.0 90.0 ~ 110.0 95.0 ~ 115.0 ≤115.0 65.0 ~ 85.0 65.0 ~ 95.0 75.0 ~ 100.0 80.0 ~ 105.0 85.0 ~ 105.0 90.0 ~ 110.0 ≤110.0
4)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城市布局时留出开敞空间作为风道,引导气流伸 入市区,道路走向考虑盛行风向有利于通风。
主讲: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0
第三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4)地形条件:
A 地形地貌分类
山地、丘陵、平原
主讲: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管理系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0
第三节
• 自然条件的改变影响城市的衰落
– 丝绸之路的兴衰影响敦煌、嘉峪关 – 大运河的兴衰 – 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枯竭
陇海铁路影响沿线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4)、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 • 用地结构变化,地面植被被破坏
北京西山的森林元明清被砍伐,风沙很大
• 城市能量释放,形成“热岛效应”
巴黎的热岛效应,绿化的温度比较
新版调整后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
新版调整后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
案例分析
• 陕西省延安市: – 其所处地域为Ⅱ气候分区 – 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64.1 m2/人 – 规划期末常住人口规模为50.0 万人 – 对照表4.2.1,规划人均城市建 设用地取值区间为65.0 -85.0 m2/人,允许调整幅度为>0.0 m2/人 – 因此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 标可选65.0 ~85.0 m2/人。
•
3.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 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部分山地城市、人口较 少的工矿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具有特殊情况的城 市,应专门论证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且 上限不得大于150.0m2/人。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 地、保证用地”的原则 编制和修订城市(镇)总体规划应以本标准作为规划 城市建设用地的远期控制标准。
允许调整幅度 规划人口规模 ≤20.0万人 >0.0 +0.1 ~ +20.0 +0.1 ~ +20.0 +0.1 ~ +20.0 -5.0 ~ +15.0 -10.0 ~ -0.1 <0.0 >0.0 +0.1 ~ +20.0 -5.0 ~ +20.0 -10.0 ~ +15.0 -15.0 ~ +10.0 -20.0 ~ -0.1 <0.0 规划人口规模 20.1 ~ 50.0万人 >0.0 +0.1 ~ +20.0 +0.1 ~ +20.0 -5.0 ~ +20.0 -10.0 ~ +15.0 -15.0 ~ -0.1 <0.0 >0.0 +0.1 ~ 20.0 -5.0 ~ +20.0 -10.0 ~ +15.0 -15.0 ~ +10.0 -20.0 ~ -0.1 <0.0 规划人口规模 >50.0万人 >0.0 +0.1 ~ +20.0 +0.1 ~ +15.0 -5.0 ~ +15.0 -10.0 ~ +10.0 -20.0 ~ -0.1 <0.0 >0.0 +0.1 ~ +20.0 -5.0 ~ +15.0 -10.0 ~ +10.0 -15.0 ~ +5.0 -25.0 ~ -5.0 <0.0
Ⅰ Ⅱ Ⅵ Ⅶ
Ⅲ Ⅳ Ⅴ
≤65.0 65.1 ~ 75.0 75.1 ~ 85.0 85.1 ~ 95.0 95.1 ~ 105.0 105.1 ~ 115.0 >115.0
3.调整规划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
• 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85.1 ~ 105.0 m2/人内确定。取消了经济特区提法。本条文属于 强制性条文。保证新建城市有适宜的用地标准,并留有一 定的发展余地。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 在95.1~105.0m2/人内确定,这是目前我国城市相对合理 的用地标准。如果该城市所在地区发展用地不能满足以上 指标要求时,也可以在85.1~ 95.0m2/人内确定。 首都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105.1 ~ 115.0 m2 /人内确定。本条文属于强制性条文。首都是我国对外交 往的中心,其政府机关、外事机构、外贸商社、科研单位 和高等院校较多,占地较大,因此,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 标应在105.1 ~ 115.0m2/人内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