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城市各类用地布置原则与方法

合集下载

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一、居住用地规划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居住用地城市居住用地的选址: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地段2、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3、处理好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关系4、适宜的规模和形状5、若在城外布置,注意协调与旧城性区的关系6、结合房地产市场需求、建设可行和效益7、留有余地居住用地分布方式:1、集中布置2、分散布置比较适合矿业城市和组团城市3、轴向布置例如:沿交通轴布局居住用地的组织结构: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居住区—居住小3、居住区—组团居住用地指标:1、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地形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建筑形式以及生活习惯等。

2、在城市用地中所占的比例:25%-40%3、人均居住用地的规模:建筑气候区划在Ⅰ、Ⅱ、Ⅵ、Ⅶ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8.0-38.0平方米,建筑气候区划在Ⅲ、Ⅳ、Ⅴ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3.0-36.0平方米。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原则:1、协调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2、尊重地方文化脉络与居住方式3、重视与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关系4、符合相关用地和环境标准5、具有健康、安定的社区品质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利提高效率。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中宜保留原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新的大型游乐设施用地应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交通方便的地段。

医疗卫生用地:布局应考虑服务半径,选址在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的地段。

传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设施宜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下风向。

大城市应规划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新建高等院校和对场地有特殊要求重建的科研院所,宜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并宜适当集中布局。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引言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城市的发展方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

一个合理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对于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的背景和流程,并讨论一些常用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策略。

背景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是指对城市用地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涉及到土地利用、产业布局、住宅区划、公共设施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可以保障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流程城市用地布局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过程中,首先需要收集各种与城市发展有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状况、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

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城市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2. 制定规划目标和原则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划目标和原则。

规划目标通常包括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原则则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

3. 土地利用评估和分区根据规划目标和原则,对城市的土地进行评估和分区。

评估土地的适宜用途和潜在问题,然后对土地进行划分,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类型和规模。

4. 布局设计和方案选择根据土地分区和规划目标,进行城市用地布局的设计。

设计中要考虑各个用地类型的相互关系和合理的空间布局。

然后从多个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布局方案。

5. 实施和监测确定最终的城市用地布局方案后,需要进行实施和监测。

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土地开发、建设和管理等工作。

监测阶段则是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布局方案。

常用的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策略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常用的策略有:1.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城市用地布局规划中应尽可能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这可以通过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建筑的密度、推动混合用地和多层次用地等方式实现。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城市用地布置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不同类型的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和协调配置的过程。

新版城市用地布置方法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性原则:二、均衡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均衡性原则,即要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用地,避免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

要合理布置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医疗区等不同类型的用地,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等需求。

三、生态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生态性原则,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要将城市绿地和生态公园等生态用地合理布置于各个区域,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和绿色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就近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就近性原则,即将不同类型的用地尽量就近布置,缩短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要将居住区和工作区、商业区、教育区等相互靠近,形成紧凑的城市结构,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

五、创新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创新性原则,即要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理念,设计并布置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用地。

要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加强对新兴产业、创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用地的布置,推动城市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六、灵活性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灵活性原则,即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和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变更。

城市用地布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和调整,及时对用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七、人性化原则:城市用地布置应注重人性化原则,即要以人为本,关注城市居民的需求和福祉。

要合理布置居住区和公共设施,提供便利的交通、教育、医疗和娱乐等服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以上是新版城市用地布置方法与原则的主要内容。

新版城市用地布置要注重整体性、均衡性、生态性、就近性、创新性、灵活性和人性化等原则,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根据具体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用地布置方案,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和居民的需求。

用地布局规划

用地布局规划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居住用地第一条居住用地规划原则1.建设以人为本,舒适、文明、安全、优美的都市化、生态化高品质居住区。

2.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居住用地相对分片集中,居住区与公共设施及绿化均衡协调。

3.各居住区内部结构完善,有良好的交通、绿化设施,以及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居住区公共服务体系。

居住社区设置社区中心,基本社区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为主。

4.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选择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作为居住用地,将水面、绿化等自然环境引入居住区设计,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5.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用地形态——本着合理用地、丰富景观的原则,提供多样化的居住用地类型。

6.撤村并点与新区开发并举,兼顾回迁房建设和商品房开发。

第二条居住用地建设控制标准居住区内各类设施的用地指标应严格按照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的要求执行。

第三条居住用地规模规划居住用地455.23公顷,其中二类居住用地422.91公顷,中小学用地32.41公顷,占城乡建设总用地面积35.29%,规划人口13万人,人均居住用地35.02平方米。

第四条还迁区居住用地1.小营片区,规划面积18.97公顷,安置小营、北寺和南寺三个村庄。

2.黄庄片区,规划面积26.98公顷,安置南黄庄乡、三里屯和东洲三个村庄。

3.老米店片区,远期规划面积33.27公顷,安置城上、老米店、马家口和六合庄四个村庄。

第五条出让区居住用地出让区居住用地:用于商业开发的居住用地,规划面积为409.28公顷。

第六条居住社区1.居住社区一:居住用地106.84公顷,居住人口3.7万人,以新建为主,包括黄庄片区拆迁安置地,住宅建设应注重与铁路的隔离,景观环境的塑造。

2.居住社区二:居住用地95.54公顷,居住人口2.2万人,以新建为主,住宅建设应注重与北运河景观带相协调,景观环境的塑造。

3.居住社区三:居住用地134.63公顷,居住人口2.2万人,以新建为主,住宅建设应注重与水系、生态湿地的关系,景观环境的塑造。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1. 简介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城市用地及其规划布局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2. 城市用地分类根据城市功能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城市用地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居住用地:用于建设住宅和住宅配套设施的土地,是城市中人们居住的主要地区。

•商业用地:用于建设商业建筑和商业设施的土地,包括购物中心、超市、餐饮店等。

•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工厂、仓库和其他工业设施的土地,是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用地:用于进行农业生产和农田保护的土地,保障城市的食品安全和农民的生计。

•公共设施用地:用于建设公共设施的土地,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

3. 城市用地规划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3.1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倡导绿色低碳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3.2 经济效益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城市资源,推动城市产业的发展。

通过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3.3 社会公平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强调社会公平,均衡城市各区域的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分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缩小城市内部发展差距。

3.4 文化保护原则城市用地规划布局应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通过合理规划文化用地和保护区域,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4. 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的方法城市用地规划布局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4.1 集约化用地布局集约化用地布局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率,实现用地的紧凑和集约。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减少土地的消耗,降低城市用地的开发压力,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

(完整版)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完整版)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 总则1.0.1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城乡用地 town and country land指市(县)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

城乡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3.1.2。

表2.0.1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3.1 一般规定3.1.1用地分类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3.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

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3.1.3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3.2 城乡用地分类3.2.1市域内城乡用地共分为2大类、8中类、17小类。

3.2.2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表3.2.2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4.2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结构4.2.1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业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地五大类主要用地规划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4.4.1的规定。

表4.4.1规划建设用地结构11。

土地利用计划配置规则

土地利用计划配置规则

土地利用计划配置规则
一、总则
1.1 本规则是为规范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而制定。

1.2 土地利用计划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需求,合理搭配各类土地功能区,实现协调发展。

二、功能区划分
2.1 根据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将市区功能分为居住区、产业区、商务区、公共服务区等功能区。

2.2 功能区应保留一定的缓冲带,避免直接接壤不同功能带造成的冲突。

三、居住区配置
3.1 应根据人口规模和小区类型分配相应范围的居住用地。

3.2 新建和扩建小区应配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3.3 优先保护和修缮已建成居住区,促进就近供用。

四、产业区布局
4.1 根据不同产业特点,适度划分轻工业区、重工业区和科技产业区。

4.2 产业区应与交通一体规划,并配套完善的生产生活支持设施。

4.3 产业企业应按规定达标的标准配置污染防治设施。

五、公共服务区配置
5.1 合理规划公园、体育场馆、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5.2 公共服务设施应考虑公平性,使全部市民均能方便享受。

六、综合管理
6.1 市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统一协调。

6.2 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效果,及时修正不足之处。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设计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设计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科学的空间布局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功能性、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性。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定义、目标和原则以及相关的设计方法与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土地利用的定义与目标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对城市空间的有机安排和利用,包括土地类型、用途、密度、结构等要素的配置与组织。

其目标是在满足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等各种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土地利用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以及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的繁荣、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并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城市空间布局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 原则(1)合理布局原则:根据城市发展和功能需求,合理组织各类功能区域,确保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与均衡发展。

(2)人性化原则:关注居民的生活体验和社区发展,营造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3)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4)灵活性原则:考虑城市规模和功能变化,保持城市空间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 方法(1)功能分区方法:按照城市的功能需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保证各类功能的合理布局。

(2)交通布局方法:合理规划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绿地系统方法: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建设绿地系统和景观带,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建筑设计方法:注重建筑的尺度和比例,统一建筑风格和外立面,保持城市的整体美感和形象。

三、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设计的挑战与策略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设计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城市扩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

1. 合理控制城市扩张:制定城市发展边界,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布置原则与方法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布置原则与方法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得布置原则与方法新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得区别一、框架体系得变化新版得标准对原有标准得大、中、小三个层次得分类体系进行了调整,改成分层次控制得综合用地分类体系,主要有城市与乡镇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城市乡镇用地附加几个部分构成,表现了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得需求、新版得标准对原有标准进行了结构性得调整,在具体得内容方面,着重体现在对相关得概念划分与内涵进行了改变。

在概念方面,新增了城市与乡镇居民建设用地、区域其她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城市与乡镇用地等、在内涵方面得调整方面,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城市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与绿化广场用地得等均有调整。

除此之外,新标准还将原标准得公共设施用地分为公共办事用地与商业办事设施用地两大类。

二、“居住用地”得调整1、原有得四级中类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

“一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得用地,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

这类用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均匀一定数量,通常现状居住用地调查分类时采用。

“二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得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得简陋住宅为主得用地,包括危改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

2、居住用地小类调整:将居住用地小类调整为“住宅用地"与“服务设施用地"2类,其中:“住宅用地"既包括住宅建筑用地,也包括城市支路以下得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小区以及小区级以下得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在二类居住用地中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小类,以体现国家关注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得公共政策。

3、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得分化调整将原有“公共设施用地”拆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两类。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讲解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讲解
3、依托旧城、紧凑发展 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有长远观点和科学预见性,科学布局,方向明确
二、 城市总体布局的合协调
即整个城市空间的合理部署和有机组合,必 须动态地、综合地解决城市问题和发展方向。
1、城市内外部综合协调发展
城市化进程
外部结构:影响城市发展的外部因素 国家建设项目
内部结构:城市用地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城市布局要保障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安全和运转高效。 工业——生产协作、设施共享;交通条件;污染与隔离 居住用地、文教用地应布置在环境较好的地段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要与科研、高校设施毗邻 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储避开居民区,保证隔离地带 城市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
4、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指城市规划布局中要留有发展用地,对外界发展 条件的变化要有足够应变能力和相应措施。
有“弹性”----即是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各组成部分 对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 经济发展速度的调整-----科技创新发展--政策的调整
城市空间布局也要有适应性,使之在不同发展阶段 和不同情况下相对比较合理
网格状 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城市总体布局
组团式 星座式(母城和卫星城模式) 城镇组群式(散点式)
星状(枝状)
环状 带状(线状)
1、集中式布局
1 ) 集中式布局的优点 ① 布局紧凑,节约用地; ② 容易低成本配套建设基础设施; ③ 居民工作、生活出行距离较短,城市氛围浓郁, 交往需求易于满足。
2)集中式布局的缺点
① 城市用地功能分区不十分明显,工业区与生活居 住区紧邻,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
② 城市用地大面积集中连片布置,不利于城市道路 交通的组织;

[讲解]总体规划各项用地选址原则

[讲解]总体规划各项用地选址原则

一、城市建设用地选择要求: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农田3、保护古迹与矿藏。

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

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

二、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原则: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要立足城市全局,符合国家、区域和城市自身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要求。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城市规划用地结构清晰是用地功能组织合理性的一个标志,它要求城市各主要用地功能明确,各用地之间相互协调,同时又安全便捷的联系,保障城市功能的整体协调、安全和运转高效。

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总体布局在发挥城市正常功能的前提下力争集中紧凑,节约用地,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利城市运营,方便管理,减轻交通压力,有利城市生产和方便生活。

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战略部署,必须具有长远观点和科学预见性,力求科学合理、方向明确,留有余地。

基本内容:1、按组群方式布置工业企业,形成工业区。

2、按居住区、居住小区等组成梯级布置,形成是城市生活居住区。

3、配合城市各功能要素,组织城市绿化系统,建立各级休憩与游乐场所。

4、按居民工作、居住、游憩等活动的特点,形成城市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5、按交通性质和交通速度划分城市道路的类别,形成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三、居住用地规划布局用地指标影响因素:1、城市规模2、城市性质。

3、自然条件。

4、城市用地标准。

用地选择的要求: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合适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避免易受洪水、地震灾害和滑坡、沼泽、风口等不良条件影响的地区。

可能的情况下接近水面和风景优美的环境。

2、应协调与城市就业区和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的相互关系,减少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3、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重视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从而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城市规划中的用地分区

城市规划中的用地分区

城市规划中的用地分区城市规划中的用地分区是指通过对城市土地进行划分和分类,将城市用地按照功能和用途进行合理的布局和组织。

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用地分区的意义、原则和具体划分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用地分区的意义用地分区在城市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用地分区能够合理配置城市的各项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将不同功能的用地进行分区,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利用,提高城市用地的集约化。

其次,用地分区有助于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合理的用地规划可以避免混杂和冲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秩序和结构,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形象。

最后,用地分区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了空间。

通过对土地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预留,可以为城市未来的拓展和更新提供支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用地分区的原则在对城市进行用地分区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是多功能原则。

城市不同区域的用地应该尽可能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减少单一功能的区域,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

其次是适度分区原则。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需求,合理确定用地分区的范围和比例,尽量保持区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再次是优先发展原则。

在用地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城市发展的优先需求和重点领域,充分发挥重点区域的引领作用,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最后是可持续性原则。

用地分区应该符合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确保城市用地的可持续利用。

三、用地分区的具体划分方法用地分区的具体划分方法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灵活运用。

常见的方法包括功能型分区和结构性分区。

功能型分区是按照不同的功能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常见的功能型分区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区等。

在进行功能型分区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功能需求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合理配置不同区域的用地,确保各个区域的功能互补和协调。

结构性分区是根据城市的发展结构和空间布局将土地进行分区。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土地利用与布局,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与布局原则,旨在为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思考。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中的基本原则之一。

土地是有限的,而城市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土地的稀缺性和可持续性。

在土地利用中,应优先考虑保护农田和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要根据城市的实际需求,合理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二、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城市的紧凑发展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紧凑的城市布局可以减少城市的面积,提高交通的便捷性,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

同时,紧凑的城市布局也有利于形成繁荣的市中心,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尽量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而是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布局,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

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独特之处,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一方面,要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避免过度改建和拆除。

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融合起来,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

四、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土地利用与布局中,应注重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

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绿地系统,提供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其次,要鼓励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垃圾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五、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土地利用和布局的问题,更是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规划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涉及到城市发展方向、功能分区、用地规模,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效益、空间效益以及环境生态效益。

因此,科学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一、规划的核心目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目标是协调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需求,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城市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产业优化和升级需求,避免过度集中某一特定产业,引导产业分散布局,提高城市竞争力。

二、空间布局的原则城市空间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城市布局的整体和谐性原则、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原则、用地利用效率与空间适度开发原则、空间利益的均衡与公平原则、空间整体疏导与区域协调发展原则。

1.城市布局的整体和谐性原则城市规划的整体和谐性原则是指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注重形成具有合理结构、合理比例的城市整体布局,使得城市内的各个区域之间形成良好的社会与经济联系,满足城市功能的全面发展需求。

2.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应当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平衡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的保护,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布局生态绿地,提高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

3.用地利用效率与空间适度开发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充分考虑用地的效益和效率问题,合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要以节约用地为基本原则,避免过度占用农田和生态敏感区,注重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土地和老旧厂房,进行合理的城市更新和再利用。

4.空间利益的均衡与公平原则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以公正、公平的原则安排土地利用空间,注重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平衡,避免土地利用造成的社会不公现象。

要加强政策的引导,合理调控土地市场,保障市场供求平衡和价格公正。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一、居住用地规划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居住用地城市居住用地的选址: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地段2、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3、处理好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关系4、适宜的规模和形状5、若在城外布置,注意协调与旧城性区的关系6、结合房地产市场需求、建设可行和效益7、留有余地居住用地分布方式:1、集中布置2、分散布置比较适合矿业城市和组团城市3、轴向布置例如:沿交通轴布局居住用地的组织结构: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居住区—居住小3、居住区—组团居住用地指标:1、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地形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建筑形式以及生活习惯等。

2、在城市用地中所占的比例:25%-40%3、人均居住用地的规模:建筑气候区划在Ⅰ、Ⅱ、Ⅵ、Ⅶ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8.0-38.0平方米,建筑气候区划在Ⅲ、Ⅳ、Ⅴ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3.0-36.0平方米。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原则:1、协调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2、尊重地方文化脉络与居住方式3、重视与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关系4、符合相关用地和环境标准5、具有健康、安定的社区品质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利提高效率。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中宜保留原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新的大型游乐设施用地应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交通方便的地段。

医疗卫生用地:布局应考虑服务半径,选址在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的地段。

传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设施宜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下风向。

大城市应规划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新建高等院校和对场地有特殊要求重建的科研院所,宜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并宜适当集中布局。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主要原则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的主要原则

(1)点⾯结合,城乡统⼀安排。

必须把城市作为⼀个点,⽽其所在的地区或更⼤的范围作为⼀个⾯,点⾯结合,分析研究城市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

这样,城市与农村、⼯业与农业、市区与郊区才能统⼀考虑,全⾯安排。

(2)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业⽤地。

要合理布置好对城市发展及其⽅向有重要制约作⽤的⼯业⽤地。

并考虑其与居住⽣活、交通运输、公共绿地等⽤地的关系。

要防⽌出现“⼀⼚⼀电”、“⼀⼚⼀路”等现象。

要处理好⼯业区与市中⼼区、居住区、⽔陆交通设施等的关系。

(3)兼顾旧区改造与新区的发展需要。

新区与旧区要融为⼀体,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使新区为转移旧区某些不适合功能提供可能,为调整、充实和完善旧区功能和结构创造条件。

处理好开发区与中⼼城市的关系,使之有利于城市布局结构。

(4)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

要合理划分功能分区,使功能明确,⾯积适当,避免将不同功能⽤地混淆在⼀起,造成相互⼲扰,但也要避免划分得过于分散零乱。

旧区的各项功能往往混杂在⼀起,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消防、卫⽣等情况下可设置综合区,不⽚⾯追求单纯的功能分区。

要构成多层次、多功能道路,与对外交通有⽅便的衔接。

(5)各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

城市需要不断发展、改造、更新、完善和提⾼。

研究城市⽤地功能组织,保证城市在开始阶段有⼀个良好开端,在建设发展各个阶段都能互相衔接,配合协调。

特别要合理确定⾸期建设⽅案,加强预见性,在布局中留有发展余地(有⾜够的“弹性”主要表现为:在定向、定性上具有可补充性;在定量上具有可伸缩性;在空间定位上具有可变移性)。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城市用地分区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功能的布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能够有效地引导城市发展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的重要性、原则和方法,并以某城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城市用地分区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用地分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合理的城市用地分区规划能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目标: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城市用地有限,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分区,可以将土地用于最具经济效益的用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2.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可以合理安排城市的各项功能,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使城市的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和均衡。

这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可以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公园和水系等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4.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用地分区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需求,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城市用地分区规划的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适度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各个用地区域的规模和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2. 综合平衡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各项功能需求,实现城市各个功能区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

例如,居住区的规划应考虑就业机会的分布,商业区的规划应考虑居住人口的需求等。

3. 紧凑集约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尽量减少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集约化的用地规划,可以减少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的侵占,保护生态环境。

4. 生态优先原则:城市用地分区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布局绿地、公园和水系等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布局

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布局

六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布局1.1 城市用地构成一、城市用地构成的界定城市用地的构成,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

二、城市用地构成的划分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分为市区、郊区等。

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等。

按照城市用地构成为某种功能需要,形成多用途用地(居住、工业、设施等),构成混合用途的地域。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规模的城市,因各种功能内容的不同,其用地构成形态也不一样。

1.2 城市用地分类一、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对应于所担负的城市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用途。

我国建设部于1990年后制定并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该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8大类,35中类和42小类。

8个大类划分如下:R 居住用地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M 工业用地W 物流仓储用地S 交通设施用地U 公用设施用地G 绿地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见标准)2.1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布局一、城市居住用地的定义与分类(1)居住用地的定义居住用地: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定:居住用地是指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2)居住用地的组成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分为四类:1、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3、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用地。

4、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3)居住用地的分类城市居住用地按照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项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可以分成若干用地类型。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规范,将居住用地分成三类,其中一类最好,三类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原则与方法新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别一、框架体系的变化新版的标准对原有标准的大、中、小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进行了调整,改成分层次控制的综合用地分类体系,主要有城市与乡镇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城市乡镇用地附加几个部分构成,表现了城市与乡镇一体化发展的需求。

新版的标准对原有标准进行了结构性的调整,在具体的内容方面,着重体现在对相关的概念划分和内涵进行了改变。

在概念方面,新增了城市与乡镇居民建设用地、区域其他建设用地、非建设用地城市与乡镇用地等。

在内涵方面的调整方面,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城市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化广场用地的等均有调整。

除此之外,新标准还将原标准的公共设施用地分为公共办事用地和商业办事设施用地两大类。

二、“居住用地”的调整1、原有的四级中类标准调整为三级标准。

“一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

这类用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均匀一定数量,通常现状居住用地调查分类时采用。

“二类居住用地”:设施齐全、布局较完整、环境良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类居住用地”:设施较欠缺、环境较差,以需要加以改造的简陋住宅为主的用地,包括危改房、棚户区、临时住宅等。

2、居住用地小类调整:将居住用地小类调整为“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2类,其中:“住宅用地”既包括住宅建筑用地,也包括城市支路以下的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等用地;“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小区以及小区级以下的幼托、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在二类居住用地中增加“保障性住宅用地”小类,以体现国家关注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公共政策。

3、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分化调整将原有“公共设施用地”拆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两类。

原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用途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居住区及居住区以上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多种机构和设施的用地,其主体内容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体系。

而新版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行政、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机构和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区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其核心内涵在于必须控制以保障满足民生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分为9中类:行政办公用地、文化设施用地、教育科研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外事用地、宗教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指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其核心内涵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服务设施,但是不一定完全由市场经营,政府如有必要亦可独立投资或合资建设,分为5个中类:商业设施用地、商务设施用地、娱乐康体用地、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四、工业用地分级与原标准基本一致工业用地分类按工业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程度,将工业用地分为“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三个中类。

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的干扰污染因素,主要包括噪声、烟尘、有害气体、恶臭、废渣、污水及交通运输量等。

工业用地中类应根据工业具体条件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与指标来确定,新标准取消了旧版中列举具体行业分类的做法,原因在于考虑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某污染严重的行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甚至实现零排放。

五、在原标准“仓储用地”的基础上增加物资中转、配送等用地内容“物流仓储用地”按其对居住和公共环境的干扰污染程度分为:“一类物流仓储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二类物流仓储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三类物流仓储用地”存放易燃、易爆和剧毒等危险品的专用仓库用地。

六、绿地调整1、绿地在原标准分类“绿地”大类的基础上增加“广场用地”,剥离原“生产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与“广场用地”3个中类。

2、原标准“生产绿地”以及市域范围内基础设施两侧的防护绿地按照实际使用用途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分类“农林用地”。

新版城市各类用地的布置方法与原则一、居住用地规划城市居住用地的组成: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分为三类:一类、二类和三类居住用地城市居住用地的选址: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地段2、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3、处理好居住—工作、居住—消费的关系4、适宜的规模和形状5、若在城外布置,注意协调与旧城性区的关系6、结合房地产市场需求、建设可行和效益7、留有余地居住用地分布方式:1、集中布置2、分散布置比较适合矿业城市和组团城市3、轴向布置例如:沿交通轴布局居住用地的组织结构:1、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2、居住区—居住小区3、居住区—组团居住用地指标:1、影响因素:城市地理位置、城市性质、地形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建筑形式以及生活习惯等。

2、在城市用地中所占的比例:25%-40%。

3、人均居住用地的规模:建筑气候区划在Ⅰ、Ⅱ、Ⅵ、Ⅶ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8.0-38.0平方米,建筑气候区划在Ⅲ、Ⅳ、Ⅴ气候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3.0-36.0平方米。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原则:1、协调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2、尊重地方文化脉络与居住方式3、重视与绿地等开敞空间的关系4、符合相关用地和环境标准5、具有健康、安定的社区品质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行政办公设施用地: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利提高效率。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中宜保留原有的文化娱乐设施,规划新的大型游乐设施用地应选址在城市中心区外围交通方便的地段。

医疗卫生用地:布局应考虑服务半径,选址在环境安静交通便利的地段。

传染性疾病的医疗卫生设施宜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的下风向。

大城市应规划预留“应急”医疗设施用地。

教育科研用地:新建高等院校和对场地有特殊要求重建的科研院所,宜在城市边缘地区选址,并宜适当集中布局。

三、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指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其核心内涵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服务设施,但是不一定完全由市场经营,政府如有必要亦可独立投资或合资建设(如剧院、音乐厅等机构),分为5 个中类:“商业设施用地”指从事各类商业销售活动及容纳餐饮、旅馆业等各类活动的用地,包括“零售商业用地”、“农贸市场用地”、“餐饮业用地”、“旅馆用地”、“加油加气站用地”五小类。

与原“商业金融业用地”相比较,将“金融保险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纳入“商务设施用地”,将“市场用地”中以批发为主的工业品市场等纳入“物流仓储用地”,增加了原“休疗养用地”的内涵。

“商务设施用地”指金融、保险、证券、新闻出版、文艺团体等行业的写字楼或以写字楼为主的综合性办公用地,包含了原国标中的“行政办公用地”中除政府机关团体以外的部分、“金融保险业用地”、“贸易咨询用地”、“科研设计用地”中除了科研事业单位以外的部分等。

“娱乐康体用地”指各类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包含了原国标中“体育用地”中除了基本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以外的部分、“游乐用地”中除了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以外的部分、“影视院用地”等。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是新增加的中类,指零售加油、加气、电信、邮政等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包括“加油加气站用地”、“其他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两小类。

考虑到加油加气站等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现在已经市场化运作,国土部门将其作为经营性土地出让,因此也纳入“商业设施用地”。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指业余学校、民营培训机构、私人诊所、宠物医院等其他服务设施用地。

包括了原“成人与业余学校用地”中的夜大学、业余学校、培训中心等用地,并新增了私立学校、私人诊所、宠物医院等地类。

商业金融设施用地宜按市级、区级和地区分级设置,形成相应等级和规模的商业金融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商业金融中心应以人口规模为依据合理布置,市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50-100万人,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km;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5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4km;地区级商业金融中心服务人口宜为10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5km。

2、商业金融中心规划用地应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但不宜沿城市交通主干路两侧布局。

3、在历史文化保护区不宜布局新的大型商业金融设施用地。

4、商品批发市场宜根据所经营的商品门类选址布局,所经营商品对环境有污染时还应按照有关标准规定,规划安全防护距离。

四、工业用地工业生产是城市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其布局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

城市工业的功能1、城市发展主要因素2、为城市提供就业岗位3、产生大量的人流与物流,影响城市空间布局4、产生环境问题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1、用地形状和规模:与生产类别、产业状况等相关2、地形要求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4、某些特殊要求对自然条件的要求1、工程地质条件:a、避开不良地质—地震断裂、滑坡、洪水、地下水B、避开地下文物、矿藏C、地基承载力—一般:1.5-2.0kg/cm²,大型机械:2.0-2.5kg/cm²2、坡度条件:a、一般要求地势平坦——5%B、某些工业生产流程的需要,例如:重力自流3、场地条件:a、生产规模的要求C、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对能源的要求1、靠近电源,有些要有自备电源2、靠近煤矿3、综合利用对水源的要求1、食品工业要求水质优良2、造纸、印染工业要求用水量大,有污染对交通运输的要求1、大型企业运输量大,要有专有的铁路、码头2、运输量大的企业尽量安排在一起,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对工业用地的要求1、安排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2、安排在城市河流的下游3、与城市其他用地用绿化带隔离4、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a、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B、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季节、地形5、防止废水污染6、防止工业废渣污染7、防止噪声干扰:远离居住区,绿化带隔离。

职工上下班方便不宜距离城市太远大城市可设置几个工业区必须远离城市的,应就近设置生活区工业用地布置原则:1、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2、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3、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1、场地符合技术要求:场地面积、地质条件、运输条件、分区布置2、对城市不造成污染:风向、河流流向、更下游的城市3、与居住区的关系:减少通行距离,不超过30分钟为宜;组织安排交通工具;均衡分布工业区,避免单向交通高峰4、紧凑布局,综合利用发展:A、专业化:相近的行业尽量安排在一起B、系列化:产品可以连续、配套的尽量安排在一起C、综合利用:能源、三废的利用、统一服务D、留有发展余地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25%协调工业与生活用地的关系的方法1、要有便利的交通A、工业用地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交通便捷区布置B、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的交通也要便捷C、劳动密集型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就近生活居住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