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困惑及解决策略作者:黄英华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4年第10期
摘要:新课改形势下,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困惑;解决策略
新课改形势下,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已经在初中数学学科中被普遍应用。课堂上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并与同学合作交流,数学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和困惑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一、小组学习的现状及困惑
在很多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虽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方式单一、分工不明,学习的过程层次性、条理性和深度都不够,学习的有效性不强。
这主要是教师在小组学习中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成熟,具体的操作中也存在很多困惑。比如:(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如何设计小组的探究问题?(2)如何有序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二、针对困惑的解决策略
(一)教师如何设计小组的探究问题
总的原则是:难度适中,有阶梯性,重操作性。
1.“设计的问题太简单”例析
有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时,分析讨论了如下问题:“四棱
柱有几条棱?五棱柱呢?”这样的问题放到小组里来讨论和研究,无疑浪费了时间,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探究的难度和价值。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重新进行设计,使它具有探索性。比如,“四棱柱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五棱柱呢?八棱柱呢?……n棱柱呢?”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自然进入步步深入的状态,并且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得出普遍意义上的结论,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
2.“设计的问题太难”例析
有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n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
教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小组探究,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因为这个问题有一定的
难度,探索性较强,而学生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设计成几个具有梯度的问题:2条直线有几个交点?3条直线有几个交点?4条呢?……10条呢?……n条直线呢?
3.“设计的问题较合理”例析
有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时,分析讨论了如下问题:“有同学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时得出这样的结论: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一定是正数,较小数减去较大数一定是负数。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因为有不少学生常常因不深入思考而想当然地概括,结果轻而
易举地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这样的问题在很多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所以学生会进入质疑和思考状态,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学生很快达到“愤”“悱”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提示和启发:能否用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减法法则”?经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自然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4.“问题的可操作性”例析
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尽量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是最
深刻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学习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分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活动准备:学生按小组坐好—教师布置操作任务:分组探究圆与圆之间的关系—准备学具。
(2)问题提出:将你手中的几个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摆出各种图案,探究总结圆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
(3)实施过程:学生开始实践,各组组长负起责任,并做好记录。教师在教室巡回走动,并注意收集学生在操作中的问题,或适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点拨。
(4)交流探究结果:第一组:圆与圆有相交的位置关系;第二组马上补充:我们发现圆与圆还可以不相交,不相交时包括两种情况:外离和内含。他们在发言时,还一边说一边做演示;第三组积极发言:两个圆交叉得多就相交了,如果刚好挨上,就是相切;第四组也急于表达:除了他们说的三种情况,我们组还发现:两个圆可以是同一个圆点,只是它们的半径不一定相等,总结时,这位学生还给大家做了演示。
(5)教师总结: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相切、外离、内含、同心圆等。
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要有探索的价值,但挑战性又不能太大,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动手操作。
(二)如何有序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个严密而有序的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主准备:包括学生知识方面的准备和学具的准备等。教师合作学习的专题,注意要细化合作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明确研究的任务并合理进行分工。然后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自主阅读教材,独立思考问题,这是合作学习的必备阶段。
2.探讨发现:教师要让学生根据以下步骤完成: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联系旧知,勾连新识,探究结论。然后积极参与组内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收集和思考其他同学的看法。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收集加工和分类整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3.重组转化:全组学生齐心合力,在每个组员都尽情发言的基础上,摒弃错误和偏差,积极整理,将个人看法转化为集体的一致观点。必须极力避免个别学生独立承担的现象,给每一个小组成员自由表达和学习的机会。
4.交流完善:各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教师集思广益,汇总各小组学习结果,并对各组代表提出质疑、补充和点评。
5.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养成思维习惯,反思每一次小组学习的收获,个人表现,尤其是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次做得更好。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教师应多反思、多探索,使小组合作学习更趋向实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张甫.浅谈数学中的合作学习[J].时代教育,2007(24).
[2]曾期嫣.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1(17).
?誗编辑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