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宝龙股权之争

合集下载

万科权争只有五种结局

万科权争只有五种结局

万科权争只有五种结局作者:暂无来源:《中国商界》 2016年第8期如果万科长期持有绝对控股权,宝能系这只凶狠的“野狼”无论如何都无法进入。

如果宝能系在举牌的过程中就已经制订好进入后的规划,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快速入局,此事或早已结束。

如果万科管理层能够和华润进行充分沟通,拿出更为有效、更为可靠、更能为绝大多数投资者接受的意见,也就不会出现三方争斗不休的局面。

文/ 宋清辉(著名经济学家。

《法治周末》《证券时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在新华网、香港文汇报等海内外多家媒体开设有专栏。

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体制与金融市场,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

)王石日前的一则微信引燃了市场各方论战,高潮迭起。

第一财经甚至给出了站队名单:万科阵营方有深圳地铁、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财经作家吴晓波、《第一财经日报》原总编辑秦朔、SOHO 中国CEO 张欣等。

宝能系阵营的多数是经济学家、学者等,如宋清辉、马光远,李稻葵、刘纪鹏,也有华远集团原董事长任志强。

实际上,第一财经把我归为宝能系阵营,并非我愿。

自始至终地保持中立,是我对待这场股权争夺战的态度。

我在其中与双方无任何利益及人情关系,保持与两大阵营的等同距离。

万科股价还有没有救在我看来,万科股权之争就像是一部肥皂剧,到了该谢幕的时候了。

以资本市场的常识来看,中国的确是一个充满不可思议现象的经济大国,需要高度市场化运作的股票市场亦不例外。

其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中国A 股的上市公司,竟然能够自行申请长时间停止股票交易的停牌机制。

总之,现在是让市场来决定一个企业股权“鹿死谁手”的时候了,谈情怀、出去请愿和王石寄期望于监管机构行政干预的作派,显然不符合当前中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形势。

一切问题都来源于万科管理层以往的日子过得太舒坦,没有做到防患于未然,直到宝能来敲门。

如果万科长期持有绝对控股权,宝能系这只凶狠的“野狼”无论如何都无法进入。

如果宝能系在举牌的过程中就已经制订好进入后的规划,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快速入局,此事或早已结束。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

浅析万科股权之争浅析万科股权之争自2016年起,万科股权之争成为中国商界的一大热点话题。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开发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企业形象。

然而,由于公司股权发生了较大变动,导致内外部利益冲突激化,万科股权之争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围绕万科股权之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此事件有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一、背景万科始创于1984年,从一家小型开发公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公司一直秉持着“人居主义”的理念,致力于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环保的住宅产品。

多年来,万科的发展一直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股票也一直被视为中国股市的“蓝筹股”。

然而,在2015年和2016年期间,万科的股权发生了重大变动,引发了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争议。

具体而言,公司第一大股东深圳荣军控股集团以及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计划将旗下持有的万科股票转让给深圳地铁集团,引发了股权之争的导火索。

二、原因万科股权之争的产生,有多个原因综合作用。

首先,万科股权的变动涉及到了巨额利益分配,激化了各方利益冲突。

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领导者,万科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大量的项目和资产,其市值高达数千亿元。

因此,万科股权之争实际上是一场围绕着利益分配的争夺战。

其次,万科股权之争还与公司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有关。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万科有相应的治理结构和权力分配机制。

然而,由于公司创始人王石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一定限制。

这种权力集中的现象在股权变动中暴露得更加明显,导致了一系列决策的争议。

另外,与万科相关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环境也是股权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房地产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加强,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市场的变化,万科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和转型,这也是股权之争的一部分原因。

三、影响万科股权之争对公司和整个房地产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万科股权之争路在何方

万科股权之争路在何方

万科股权之争路在何方■特约作者陈绍霞编者按:最近,资本市场最大的戏份就是万科的股权之争,随着万科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公布,万科与原第一大股东华润出人意料地反目成仇,万宝之争戏剧性地演变为万宝华之争,引发市场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极大争议。

本周一万科A复牌,故事情节更是高潮迭起。

这里有看热闹的、有看门道的。

万科股权之争为何愈演愈烈?万科与华润为何反目成仇?万科未来向何处去?《红周刊》认为,万科股权之争抽丝剥茧后,应该做更多的反思。

本周《红刊财经》微信特约市场资深人士陈绍霞,做了《万科股权之争反思录》系列。

更多关于万科股权之争的文章,读者可以通过阅读《红刊财经》微信获得。

万科股权之争爆发以来,尤其是万科与大股东华润矛盾公开化以来,万科管理团队与大股东抗争,常常被一些人指责为不遵守规则。

个人认为,直到目前为止,万科股权之争的各方都是在规则之内行事。

万科的大股东有权提出议案,罢免现任董事会成员,而万科现任董事是由万科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维护万科公司及其全体股东的利益,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

万科管理团队与大股东意见不合,以此为由指责万科管理团队不遵守规则,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只要大股东不是绝对控股,对于大股东提出的方案,如果管理团队认为有损公司利益,理论上来说,管理团队都可以表示反对。

如果华润有意愿与万科管理层携手,有可能为万科全体股东争取到一个优化的、符合各方利益的重组方案。

但是,华润有这个意愿吗?笔者发表在《红刊财经》的文章所分析,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万科股权之争向何处去?和解、妥协、共赢,应该是大多数投资者和业内人士的共同期待。

但是,万科股权之争相关各方能够达成一个共赢的方案吗?个人对此持悲观态度。

万科股权之争向何处去?6月30日,宝能系回复深交所询问时表示:“不同时提出董监事候选人,是为全体股东(包括万科事业合伙人)保留充分考量和准备的时间和空间,对万科管理层保留了期待。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宝能系向万科管理团队发出了和解信号。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战的资本运作解析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股权争夺战——宝万之争。

这场争论的焦点是万科企业的控制权,争夺战中的主要角色是宝能企业和王石领导的万科管理团队。

本文将从资本运作的角度,对宝万之争进行详细的剖析。

宝万之争的导火索是宝能企业在2015年举牌万科,收购万科股份,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管理团队的高度警觉,他们认为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威胁到了万科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于是,万科管理团队开始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试图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资本运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宝能企业通过杠杆资金,筹集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收购万科股份。

而万科管理团队则通过股份回购、增发新股等手段,试图改变股权结构,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我们来分析宝能企业的资本运作策略。

宝能企业主要采用了杠杆资金进行收购,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然而,这种运作方式也存在风险,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可能导致宝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他们曾因此受到处罚。

面对宝能企业的进攻,万科管理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

他们启动了股份回购计划,回购部分股份,以减少宝能企业在万科的持股比例。

万科管理团队还推出了增发新股计划,希望通过引入新的股东,改变股权结构,阻止宝能企业对万科的控制。

万科还采取了一些法律手段,试图证明宝能企业的收购行为违法。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万科管理团队的策略有一定的效果。

股份回购和增发新股计划有助于改变股权结构,降低宝能企业在万科的持股比例。

然而,这些措施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股份回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可能会对万科的现金流造成压力。

增发新股则可能导致原有股东的股权被稀释,引发不满。

总的来说,宝万之争是一场复杂的股权争夺战,涉及到众多的资本运作手段。

在这场争夺战中,宝能企业和万科管理团队都展现出了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研究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研究

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案例探究引言:股权之争是商业世界中常见的状况,不同股东之间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屡屡引发激烈的争议。

本文将就中文大陆曾经发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股权之争案例进行探究。

该案例发生于2016年,涉及到的两家核心公司为万科集团及宝能控股集团。

在这场引人瞩目标官司中,股东们分别代表各自的利益并争夺控制权,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本文将介绍案件的背景,分析双方主要的争议点,以及案件的最终结局。

一、背景万科集团是1992年由中国房地产业著名企业家王石创立的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宝能集团则是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综合型企业集团,业务涵盖金融、地产、教育等多个领域。

两家公司都在中国市场具有极高的著名度和重要性。

2016年,宝能控股集团通过并购和大量买入万科股份,成为了万科的最大股东。

公司内部的权力再次被重塑,股东们对公司的进步方向和决策产生了分歧。

二、争议点和论点1. 宝能控股集团主张改革,推行多元化战略:宝能控股集团认为万科应该转型为多元化企业,并且加大对金融、教育等领域的投资。

他们指出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认为多元化能够降低风险,并提高公司长期的可持续进步能力。

2. 万科集团坚持品牌战略和专业化进步:万科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部分股东坚持目前品牌集中、专业化的进步策略。

他们认为通过持续创新,强化品牌优势,万科可以在房地产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3. 万科集团对宝能控股集团的违规行为提出指控:万科集团认为宝能控股集团通过违规手段买入万科股份,违反了市场规则,损害了各股东的合法权益。

万科集团发告状讼,要求宝能集团予以违约,撤出万科的股权。

三、角逐和调解宝能控股集团的插足引发了万科集团高层的不满和恐慌。

在股东大会上,万科高管及其他小股东集体投票,并通过了一项决议,要求宝能控股集团退出万科。

此后,宝能控股集团也提告状讼,坚持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对此次争议高度重视,主持了几轮调解会。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

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引起的的思考与启示一、万科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团队没有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万科是仅存最早的上市公司,深圳老五股之一。

万科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它原来初创时期产值增长了大概40多倍。

创立了万科品牌,创立了万科文化。

万科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这个团队是以创业者王石、郁亮为主的团队对万科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发生收购万科事件?首先是万科企业做得很好,尤其是房地产业务做得非常好,成为了明星企业,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当然以王石为首的管理团队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们以创业者自居,对股东尊重不够,尤其是没处理好与大股东的关系,没有很好地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缺乏战略眼光,对万科未来的发展没有一个宏伟的蓝图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万科是有危机的,但是他们自己没看到危机,对危机的处理准备不足。

王石是优秀企业家,但不是现代企业家。

王石创立了万科,成为明星企业家,成为企业领袖。

但对万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否做到尽职尽责,引起了人们的质疑。

的确,这些年吸引人们眼球的是王石到处游学,讲学,做顾问,还有登山等等。

这和华为的任正非,格力的董明珠是不一样的。

王石是优秀企业家,但是他不是现代企业家,他也不是一个战略家。

为什么说不是现代企业家呢?他对股权不重视,在万科关键时候他放弃股权(不能完全用道德来解释,也与体制有关),但是后来他又搞管理层收购,被人指为叫做内部人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解决好管理团队和股东的关系,这是万科管理层存在的致命问题。

二、宝能对万科的收购是一种市场行为宝能为什么收购万科呢?这里面很复杂,我分析宝能收购万科是看到了万科的市场价值,看到了万科品牌,宝能收购万科是为了获取万科的控制权、管理权,按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万科,这可能是它的目的。

宝能收购万科合不合理?如果说它的举牌收购符合法律程序和市场规定,应该说是合理的,无可厚非。

收购万科股票资金,无论是自有资金(含保险资金)、资产管理计划所获资金,或来自银行的杠杆资金,只要从市场上收购可流通股票,在企业内部形成的股权就是有投票权的股权,这是不容质疑的。

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

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

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
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房企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而万科股权之争则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一大焦点。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万科股权之争的发生呢?万科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龙头企业之一,其市值庞大,影响力巨大。

拥有万科股权就意味着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和控制权。

因此,各方势力都希望能够掌握万科的股权,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万科的股权分散是导致股权之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和股权转让等因素,万科的股权分散在众多股东手中,没有一个主要股东能够掌握绝对的控制权。

这就为各方势力争夺股权提供了机会。

万科的治理结构也是股权之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万科是一家上市公司,其治理结构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的规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股东可能会利用法律漏洞或操纵规则,试图获取更多的权益。

这就导致了股权之争的发生。

万科的发展策略也是导致股权之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家房地产企业,万科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形势来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然而,不同股东对于发展策略的认同度和利益诉求可能存在差异,这就容易引发股权之争。

综上所述,万科股权之争的原因主要包括:各方势力的利益争夺、股权分散、治理结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的差异。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万科股权之争的背后动因,以及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涌现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股权之争案例。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是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

这起争夺万科控股权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也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两个视角对万科股权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背后的经济、法律和道德等多维度因素。

2016年12月,香港长实集团和深圳地铁集团联手对万科发起敌意收购。

此举引发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强烈震动,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也再一次引发了对中国股权制度的质疑和反思。

敌意收购一方面是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控制目标公司,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信任危机、财务风险等问题。

在万科股权之争中,敌意收购方的动机和目的备受质疑。

对于长价集团来说,其背后的股东杨惠妍与万科早有纠葛,暗地里操纵股价成为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面对敌意收购,万科联合创始人郁亮率先发出了反击。

首先,在法律层面上,万科强调了合规和合法性问题。

在中国股权制度中,大股东通常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他人要想通过敌意收购掌控公司,在法律上是可以合法实现的。

然而,万科股权之争凸显了监管部门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足。

其中,相关交易的权商等投资主体力图“跳空而过”,绕过了监管机构的审核。

万科以合规和合法为主线,不断提请监管部门介入,呼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

其次,在投资者信任方面,万科积极沟通与投资者进行对话,努力提升其形象与公众的商誉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唯有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信心,才会愿意持有公司的股份。

万科坚持相对稳定的业绩,良好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优质的商品房品质,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信任。

面对敌意收购,万科及时发布公告,以沟通的方式与投资者进行互动,并承诺将为投资者维护利益。

最后,在道德层面上,万科依托强大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坚守诚信底线。

企业并购与重组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

企业并购与重组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

一、引言企业并购与重组是当今商业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并购与重组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作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无疑成为了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结合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探讨企业并购与重组的实践意义、案例分析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启示。

二、企业并购与重组的意义及背景1.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意义企业并购与重组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收购或进行资本重组的行为。

通过并购与重组,企业可以实现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实现业务多元化,推动企业发展等多种目的。

2.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背景介绍万科股权之争案例起因于2015年后期,万科董事会在我国恒大集团的不断追加举牌下,第一大股东国有资本阳光企业集团和深圳地铁集团提议对万科进行重组并引入混合所有制改革。

这一提案引发了万科股权之争。

随后,宝能系等机构也加入进来,引发了一场万科股权激烈争夺战,最终我国保险集团介入,引发了一场万科史无前例的股权之争。

三、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1. 参与方分析(1)国有资本阳光企业集团与深圳地铁集团国有资本阳光企业集团和深圳地铁集团是万科的第一、第二大股东,两者联手提议对万科进行重组,并引入混合所有制改革。

(2)我国恒大集团我国恒大集团是万科的多年竞争对手,持续追加举牌,成为万科的第三大股东。

(3)宝能系宝能系是我国领先的投资控股集团,持有万科大量股份,并提出对万科进行资产重组的建议。

(4)我国保险集团我国保险集团作为我国国有大型保险集团,其介入为万科股权之争增添了一层变数。

2. 事件进展及结果随着各方势力的介入,万科股权之争愈演愈烈,最终我国保险集团介入,通过多次投票改变了原本的股东大会结果。

我国保险集团以约300亿元人民币实施股票增持,成为万科的最大股东,同时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

3. 案例分析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反映了当今市场环境下企业并购与重组的激烈竞争格局。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案例背景:在中国房地产领域中,万科地产是一家知名房地产开发商,于1984年成立于深圳。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万科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

万科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内部控制和股权之争的问题。

案例概述:在2016年,万科集团发生了一起重大的股权之争案件。

公司的两个重要股东之一是华润集团和人保集团,他们合计持有万科集团超过三分之一的股份。

华润集团和人保集团的股权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子公司中,导致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影响力受限。

两家公司对于万科的发展战略和未来规划也存在不同意见。

2016年底,华润集团突然以高价出售其在万科的股权,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万科的管理层和其他股东对于华润集团的决定感到震惊和困惑。

一些人认为,华润集团这一举动可能是对万科集团发展战略的不满和不信任的体现,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华润集团是出于商业利益考虑而作出决定。

华润集团的股权减持引发了进一步的股东之间的争议。

人保集团随后出售了部分在万科的股权,这进一步削弱了其在万科的股权和影响力。

其他一些股东开始担心他们在公司中的权益和决策权受到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财务纠纷,万科集团召开了一系列股东大会和管理层会议。

各方试图通过协商和谈判来达成一致意见,但未能解决争议。

双方均表示其投资和商业利益不应被忽视,并寻求维护自身权益的最佳方式。

最终,万科集团股东之间的争议通过公司内部调解以及外界的舆论压力逐渐缓和。

万科的管理层和股东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协商机制,才能避免类似的股权之争再次发生。

此次事件也使得万科公司和其他中国房地产公司加强了对于公司治理的关注和改进。

结论: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反映了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常见的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争议。

这种股权纠纷对于公司的稳定和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通过建立更好的沟通和协商机制,加强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中国房地产公司可以避免类似的争议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万科股权之争与股权结构的联系

万科股权之争与股权结构的联系

万科股权之争与股权结构的联系文章标题:万科股权之争:探究股权结构的重要性一、引言近年来,万科股权之争一直备受关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

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万科的股权结构对其治理、发展乃至未来走向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万科股权之争展开讨论,并探究股权结构与公司发展的联系。

二、万科股权之争的背景万科股权之争始于2015年,当时万科的两大股东华润和深圳市地铁集团对万科提出了对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的提议。

这一提议引发了万科股东大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一场激烈的股权之争。

这场争夺不仅对万科公司本身、股东、员工和投资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大事件。

三、股权结构对企业的影响1. 股权结构的定义和作用股权结构是指公司内外部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和控制关系。

一个公司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控制权、决策权和财务权益分配都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股权结构可以实现公司治理的有效运作,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

2. 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决策和运营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对公司的治理和经营产生不同的影响。

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可能导致公司治理不力,决策效率低下;而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则可能导致公司管理层的权力过大,产生代理成本和利益冲突。

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联研究表明,良好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的经营绩效和长期发展密切相关。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激励公司管理层积极推动公司发展,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公司价值。

四、万科股权之争的启示1. 股权之争反映了万科的股权结构问题万科股权之争的发生,凸显了万科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问题。

过于复杂的股权关系、控制权争夺等问题一度使万科陷入僵局,其背后也揭示了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2. 良好的股权结构是公司稳定和发展的基石通过万科股权之争,我们意识到公司需要建立一个稳定、透明、良好的股权结构,以确保公司能够长期稳健发展。

一个符合公司实际情况,能够有效保护各方权益的股权结构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宝能已经失败了 万科股权之争撕开残酷真相

宝能已经失败了 万科股权之争撕开残酷真相

宝能已经失败了万科股权之争撕开残酷真相宝能已经失败了万科股权之争撕开残酷真相2016-06-29 07:45:45和讯网苏培科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撰文指出,现在看“华万之争”已无悬念,保姆和主人打架,保姆胜算几率小。

本来具有悬念的“宝万之争”是关键,本来有可能在A股市场会成为“野蛮人”的标杆,尤其是“野蛮人”从二级市场偷袭成大股东谋求控制上市公司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试探和突破监管层的认知,从目前情形来看,宝能已经缴枪和失败了。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万科股权之争成为近期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个根深蒂固的“好公司”形象骤然漏洞百出,股权结构、上市公司治理、独立董事等制度突然间在万科存在严重问题。

这让A 股市场和监管部门颇为尴尬。

 当然大部分问题也是A股市场的通病,但也有一个特殊的例外被撕扯开了,就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层竟然能够凌驾于一切大股东的意志而“我行我素”,甚至是经营管理层既排斥实际大股东又与名义大股东意志相悖,在主人家里替主人选新主人,宝能、华润自然不会容忍王石管理团队的肆意妄为,一幕幕互相撕扯的闹剧让人异常惊讶。

 在成熟市场除非是AB股结构,经营管理层才能够合法凌驾于董事会和主导经营决策,这也是马云和阿里巴巴当时拒绝香港市场而赴美国上市的主要原因,否则也是不可思议的。

但在同股同权的A股市场,却有一批人长期享受着AB股的权力,那就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大股东出资人的角色不明显,很多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的在行使主人的角色,实则“保姆身份”,而保姆却在做主人。

而且保姆将主人的权力行使惯了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万科的王石经营管理团队就是典型的代表,无论保姆给家里做过什么贡献,角色和身份都不能乱,除非合法夺得了主人身份。

 从万科独立董事华生先生发表的说明文章来看,万科公司治理存在很大的隐患和问题,尤其引起华润不满的是:“万科在停牌时并没有预先向华润打招呼,与深圳地铁合作的框架协议未经华润同意就披露。

关于万科股权之争,证监会终于要出手了,深交所先各打五十大板

关于万科股权之争,证监会终于要出手了,深交所先各打五十大板

关于万科股权之争,证监会终于要出手了,深交所先各打五十大板本文综合了新浪新闻、财新、金融八卦女、21世纪经济报道、晓峰视点、股市机会情报等媒体报道,转载请注明来自反做空研究中心(ID:fanzuokong)证监会紧急召开多场会议成立小组处理宝万事件7月21日消息,据财新网报道,针对万科7月19日的公开举报信,证监会高度重视,于7月20日紧急召开了多场相关会议,讨论相关的法律认定和对策。

与此同时,证监会专门成立了处理宝万事件的领导小组,包括办公厅、市场部、法律部、会计部、基金业协会等部门。

7月19日消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份《关于提请查处钜盛华及其控制的相关资管计划违法违规行为的报告》,向中国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深交所、证监会深圳监管局提交。

万科在报告中质疑,宝能系资本运作平台钜盛华(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九个资管计划在举牌万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包括如下几点:一是未按照一致行动人格式要求完整披露信息,披露的合同条款存在重大遗漏;二是资管计划举牌涉嫌违规开展“通道”业务及非法从事股票融资业务;三是将表决权让渡与钜盛华缺乏合法依据;四是拉高股价,为前海人寿输送利益;五是未提示举牌导致的股票锁定风险,可能导致优先级委托人受损。

深交所给万科、钜盛华各发了一封监管函深交所称,万科于7月19日向非指定媒体透露了未公开重大信息。

钜盛华经我部多次督促,仍未按要求上交股份权益变动书。

7月19日消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份《关于提请查处钜盛华及其控制的相关资管计划违法违规行为的报告》,向中国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深交所、证监会深圳监管局提交。

深交所向万科发布监管函:深交所向钜盛华发布监管函:今天,王石和姚老板都输了其实看着今天证监会多次开会以及深交所发函询问两家公司的新闻,心里就想,监管层终于出手了,这一出手就有些不同凡响,是各打五十大板。

这首先是解了前几天看万科的举报信看得云里雾里的心头之恨。

如何从公司治理角度理解万宝之争中的股权争夺战-精品文档

如何从公司治理角度理解万宝之争中的股权争夺战-精品文档

如何从公司治理角度理解万宝之争中的股权争夺战一、引言2015年年末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迎来了一场硝烟弥漫的股权争夺战――万宝之争,随后几经演绎,宝能入主万科取代华润一举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宝能系一方通过高杠杆的资本运作收购万科并企图干预管理层,引起了保监会和银监会在内的监管层以及财经圈、媒体圈的广泛关注,今年二月末保监会对宝能系做出行政处罚,这场华丽的资本盛宴最终以王石为代表的万科管理高层的胜利收场。

万宝之争表面上是万科管理层反对宝能控股的股权之争,实质上是万科管理层与宝能关于万科控制权的争夺,股权之争实际上争夺的是公司控制权,但无论以任何形式的争夺,各方均需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去行使权利.而公司章程素有“公司宪法”之称,就其本质特征而言,是股东之间选择以公司作为共同利益实现载体的合作协议,也是公司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内部治理的基本准则,公司中董事、监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行动指南。

公司章程的制定也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控制权归属问题。

二、股东利益至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至上(一)股东利益至上股东利益至上的潮流兴起可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处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或者公司往往由股东亲手创立,股东所提供的物质资本具有相对稀缺性和专用性,而包括知识技能在内的人力资本对企业财富创造的作用不明显,专用性也相对较弱,股东至上理所当然。

(二)利益相关者利益至上时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伴随着新兴企业的大规模出现,以知识、技能为代表的人力资本要素在企业发挥的价值超过原股东所持有的资本,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同时也承担了企业相应的风险,股东对企业的作用或者重要性逐渐下降,因此公司治理演变成实现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单单谋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三)万科股权争夺战从公司治理领域来看,万宝之争是“股东利益至上"与“利益相关者利益至上"争论的在中国一个现实版本。

从企业理论的层面来看万科的股权争夺战,万宝之争是公司治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还是基于“企业是一种契约联结体"的理论。

万科股权之争PPT

万科股权之争PPT

股权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
01
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平衡股东之间的利益,确保公司决策的效
率和公正性。
防止一股独大或股权过于分散
02
一股独大可能导致大股东滥用权力,而股权过于分散则可能降
低股东的参与度和决策效率。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03
中小投资者在股权结构中应当得到足够的保护,防止大股东对
房地产开发商。
2000年代,万科通过并购、 合作开发等方式迅速扩大规模 ,成为国内领先的房地产企业

2010年代,万科进军海外市 场,涉足商业地产、物流地产
等领域。
万科股权结构的演变
01
1980年代,万科股权分 散,无控股股东。
02
1990年代,部分股东开 始增持股份,但仍无控 股股东。
03
2000年代,部分股东通 过资本运作成为万科主 要股东,但仍无绝对控 股股东。
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行业整合加速
万科股权之争引发了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关注,推动了行业的整合 和集中度的提高。
治理结构改善
股权之争引发了行业内对企业治理结构的思考和改进,促进了行业 治理结构的改善。
投资者关系管理重要性提升
股权之争凸显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性,促使企业更加重视投资 者关系管理。
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万科股权之争的未来展望
万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继续深耕房地产市场
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未来仍将继续专注 于房地产开发业务,并寻求在更多城市和地区拓展市场份 额。
多元化业务布局
除了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万科还将进一步拓展物业管理、 商业运营、长租公寓等多元化业务,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 需求。

万科控制权之争_被遗忘的“上帝”

万科控制权之争_被遗忘的“上帝”

万科控制权之争_被遗忘的“上帝”万科地产作为中国房地产领域的龙头企业,其管理层之间的控制权之争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这场控制权之争中,却有一位始终被遗忘的“上帝”,他就是万科的股东,也是对公司运营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股权投资者。

万科的控制权之争可以追溯到2015年。

当年,深圳市地方政府的主导企业深业集团以一种被认为可能导致对万科股权私有化的方式迅速累积了万科股份。

而此举引发了股东们的不满和担忧,这些股东多数是机构投资者,占据了万科整体股权的绝大部分。

这些机构投资者中,坚持“民资”发展理念的万科股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他们不仅仅是金钱的提供者,更是作为“上帝”的存在,对于万科的发展方向、战略决策、董事会选举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争夺控制权的过程中,这些股东的声音却显得十分微弱,与管理层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交锋的主要角色主要集中在几位重要管理层人员之间。

这种情况让股东们感到愤怒和失望,认为他们所代表的意愿未被充分尊重。

实际上,股东们的愤怒并非没有道理。

作为既持有大量股权又对公司利益有直接关系的股东,他们应该拥有更多发声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力。

特别是在涉及公司发展战略方面的决策中,股东的权益应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然而,当前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在此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管理层与少数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之争较多时成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广大股东的尊重和关注。

这种现象在许多中国公司中都普遍存在,万科的控制权之争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进行改革。

首先,应该加强对股东权益的保护。

一方面,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股东的权益范围和保护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股东能够通过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其次,需要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

对于集权过重的管理层来说,往往更容易忽视股东的权益。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股东的意愿,增加股东的参与度。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亿。购入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 0.682%,本次购入后,钜盛华及其一致 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占公司总
股本的 24.972%
相关参与方的行为——恒大
中国恒大集团在11月10日至11月17日期间继续增持万科企业股
01 份有限公司至9.452%,至此,中国恒大总计持有10.434亿股万
科A股,占万科总股本的9.452%,总计耗资222.6亿元人民币。
万科的公司治理模式
万科属于股权分散的公众控股上市公司, 最大的股东比例不超过15%,万科不仅 规定了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利 益相关着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而且明确 了在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 程序,即使没有控股权,以王石为首的 职业经理团队也能实际控制公司。华润 没有过度干涉万科的决策,成为一个真 正的财务投资者。股权的分散为万科营 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企业环境。
02
重组终止
03
获得表决权
04
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万科公告称,已经于3月12日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 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收购标的初步预计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 400亿~600亿元之间。万科拟主要以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支 付对价。
2016年12月18日,万科A发布公告称,其与深圳地铁集团的重 组预案未得部分主要股东同意,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召开股东大 会。经董事会同意,公司终止了与深铁集团的重组。
围绕万科股权展开的宫斗大戏,之后发生戏剧性反转。
万科和安邦先后在其集团官网公开发表声明,表达互相 欣赏和支持的态度。这两份声明直接粉碎了此前关于 “宝能系与安邦是一致行动人”的猜测,这意味着宝能 系离控股股东所需的股份数额尚有差距,王石获得一张 至关重要的好牌。
行动
大股东深铁的行为
01

万科宝龙股权之争

万科宝龙股权之争

简析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姓名:陈宇泽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班级:13级文化产业管理1班学号:20130404015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002),英文名称为:CHINAVANKECO.,PLC.缩写为“VANKE”,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

总部设在广东深圳,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

2010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124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81.6亿元。

营业收入507.1亿元,净利润72.8亿元。

宝能系是指以宝能集团为中心的资本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宝能系的核心。

工商资料显示,宝能集团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3亿元,姚振华是其唯一的股东。

宝能集团旗下包括综合物业开发、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产业等五大板块,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广东云信资信评估、粤商小额贷款、深业物流、创邦集团、深圳建业、深圳宝时惠电子商务、深圳民鲜农产品多家子公司。

1月15日晚间,万科发布公告,申请万科A股继续停牌,并预计在3月18日前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报告书。

“万宝之争”仍将继续。

万宝之争的核心在于宝能是否要收购和控制万科,但宝能至今并未披露其真实意图,这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猜测。

此次万科面临的危机首先来自万科管理层自身的懈怠与失误。

宝能如以收购控制万科为目的,两强相争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

最好的结果,是各方把趋势和风险看清楚,在规则的范围内做互利的妥协。

其实作为财务投资者,宝能与万科并无利害冲突,还可以交流互补。

但若宝能要收购、控制万科,就会跟万科特别是现管理层的利益与诉求产生绝对的对立。

因为宝能的文化确实是家族企业,老板一统天下、说一不二、亲力亲为,而万科管理层特别是王石认为,自己几十年把万科做成一流的规范企业,向来以老大自居,根本无法接受被人收购去为二三流的地产企业打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万科、宝能股权之争姓名:陈宇泽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班级:13级文化产业管理1班学号:20130404015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002),英文名称为:CHINAVANKECO.,PLC.缩写为“VANKE”,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

总部设在广东深圳,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

2010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124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81.6亿元。

营业收入507.1亿元,净利润72.8亿元。

宝能系是指以宝能集团为中心的资本集团。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宝能系的核心。

工商资料显示,宝能集团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3亿元,姚振华是其唯一的股东。

宝能集团旗下包括综合物业开发、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产业等五大板块,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广东云信资信评估、粤商小额贷款、深业物流、创邦集团、深圳建业、深圳宝时惠电子商务、深圳民鲜农产品多家子公司。

1月15日晚间,万科发布公告,申请万科A股继续停牌,并预计在3月18日前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报告书。

“万宝之争”仍将继续。

万宝之争的核心在于宝能是否要收购和控制万科,但宝能至今并未披露其真实意图,这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猜测。

此次万科面临的危机首先来自万科管理层自身的懈怠与失误。

宝能如以收购控制万科为目的,两强相争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或多败俱伤。

最好的结果,是各方把趋势和风险看清楚,在规则的范围内做互利的妥协。

其实作为财务投资者,宝能与万科并无利害冲突,还可以交流互补。

但若宝能要收购、控制万科,就会跟万科特别是现管理层的利益与诉求产生绝对的对立。

因为宝能的文化确实是家族企业,老板一统天下、说一不二、亲力亲为,而万科管理层特别是王石认为,自己几十年把万科做成一流的规范企业,向来以老大自居,根本无法接受被人收购去为二三流的地产企业打工。

一山肯定不容二虎。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能理解王石开始就跟宝能老板谈崩的原因。

如果宝能是以全面控制万科成为实际控制人为目的的,那很多投资人就可以不卖出股票,等待宝能收购、股价继续上涨。

而如果宝能作为财务投资者可以与万科妥协,那投资策略又完全不同了。

因此,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的生命线。

历史一再证明用高杠杆买股票风险从来就很大,更不用说还要长期持有做大股东。

另外用保险资金来配合实际控制人,把保险机构作为融资平台,保监会已经提出公开批评,是否要改正,这也有政策风险。

宝能借那么多钱、花那么大代价收购控制万科,到底图什么?光靠股权分红连融资成本都不够,更不必说后来的高价抢购了。

但如果是看中万科手上的几百亿现金和利用重组万科的优质房地产资源,这就有个同业竞争、关联交易和上市公司利益可能受大股东侵害问题,这里面也涉及大量政策风险。

万科管理层对万科法人治理结构所面临种种问题的防范,应当说是非常差的。

在股权结构上,早该想到要引进一些互补性的机构投资者。

如果里面有两三家像华润这样的大股东,还有人来敲门吗?另外公司的章程虽然有统一规范的要求,但也给了企业有一定自主决策空间。

比如许多公司防止董事在任期间被举牌者更换,将罢免董事列为重大事项,需要经过股东会2/3通过。

万科却没有。

反过来,定向增发是由自己主导的,万科却列为重大事项,要2/3通过。

正是由于自己这个章程的规定,万科这次想借重组增发摆脱危机,在股东大会通过的难度就倍增。

人家修长城,是把敌人堵在外面,万科却是搞个绳子,把自己的手脚给捆住了。

万科章程里对控股股东的规定也很奇怪。

股份超过30%为本公司控股股东,可以提名一半的董事。

这个规定其他上市公司都没有。

我猜想万科当年制定这条的时候,是怕别人恶意收购,觉得只有过30%触发全面要约收购,才能当控股股东,因为当年有一个30%会触发要约收购的法规。

后来证监会收购管理办法修改后超过30%不用要约收购,部分要约就可以,甚至进行爬行收购还可以豁免所有要约义务。

法规改了,你也得改啊,因为你的老防线已经成了马其诺防线,不管用了。

但是万科的章程却没有做相应修改。

本来在宝能开始举牌的长时间内,也是来得及修改的。

这样一错再错,现在自然被动了。

谈万宝之争焦点宝能和万科一样,也是做房地产的企业,但客观说,过去听说过这个企业的人恐怕不多。

并购重组是推动资本市场前进、增加市场活力的重要杠杆。

但好的资本市场是优胜劣汰,强大的行业龙头兼并弱势企业。

行业中的落后者收购重组龙头标杆企业,很难是资本市场良性运作的方向。

其实作为财务投资者,宝能与万科并无利害冲突,还可以交流互补。

但若宝能要收购、控制万科,就会跟万科特别是现管理层的利益与诉求产生绝对的对立。

因为宝能的文化确实是家族企业,老板一统天下、说一不二、亲力亲为,而万科管理层特别是王石认为,自己几十年把万科做成一流的规范企业,向来以老大自居,根本无法接受被人收购去为二三流的地产企业打工。

一山肯定不容二虎。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能理解王石开始就跟宝能老板谈崩的原因。

谈万科管理层应该说这一次万科出现被敲门的情况,职业经理人起主导作用的治理结构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跟管理层的懈怠、失误是分不开的。

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有些自满自得,一说就是我们是最好的团队,万科是最标杆的,这些话别人可以讲,自己是不能讲的。

当企业存在很大风险和隐患的时候,你还高枕无忧、轻松潇洒,那这之前你肯定是失察,是懈怠,是麻痹大意,是自满自得。

而且你有那么好的企业和资源,却没有将其潜力都挖掘出来,所以万科的市值才会被低估,成为人家的目标。

如果万科是高估的,几十倍市盈率,宝能还会敲门吗?具体失误如下:万科管理层对万科法人治理结构所面临种种问题的防范,应当说是非常差的。

在股权结构上,早该想到要引进一些互补性的机构投资者。

如果里面有两三家像华润这样的大股东,还有人来敲门吗?另外公司的章程虽然有统一规范的要求,但也给了企业有一定自主决策空间。

比如许多公司防止董事在任期间被举牌者更换,将罢免董事列为重大事项,需要经过股东会2/3通过。

万科却没有。

反过来,定向增发是由自己主导的,万科却列为重大事项,要2/3通过。

正是由于自己这个章程的规定,万科这次想借重组增发摆脱危机,在股东大会通过的难度就倍增。

人家修长城,是把敌人堵在外面,万科却是搞个绳子,把自己的手脚给捆住了。

万科章程里对控股股东的规定也很奇怪。

股份超过30%为本公司控股股东,可以提名一半的董事。

这个规定其他上市公司都没有。

我猜想万科当年制定这条的时候,是怕别人恶意收购,觉得只有过30%触发全面要约收购,才能当控股股东,因为当年有一个30%会触发要约收购的法规。

后来证监会收购管理办法修改后超过30%不用要约收购,部分要约就可以,甚至进行爬行收购还可以豁免所有要约义务。

法规改了,你也得改啊,因为你的老防线已经成了马其诺防线,不管用了。

但是万科的章程却没有做相应修改。

本来在宝能开始举牌的长时间内,也是来得及修改的。

这样一错再错,现在自然被动了。

谈万宝之争走向从目前来看,在监管层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宝能占股比例这么高,再借点钱,可以利用万科章程的缺陷来控制万科。

如果宝能以控制万科为前提,那么万科无论拿出什么样的重组方案都会被宝能反对,其通过的可能性很小。

原因很简单,一,宝能现在已经占有近25%的股份了,万科难以再争取三分之二多数支持。

二,万科这么大体量的地产公司,很难拿出任何使股价在高位继续上涨的方案,这样中小股东在利益上更易趋于宝能。

三,公布重组方案后要复牌,复牌到表决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段除了宝能系,其他人很少会高价追入,故万科方案要获得2/3的支持就更难了。

谈万科反击空间前期宝能计划周密,利用万科的失误和章程漏洞包括利用监管规则打擦边球,占据了可进可退的主动局面。

但宝能也累积了一定的融资风险和政策风险。

万科如果吸取经验教训,也不是已弹尽粮绝。

万科现在一个可行的做法是修改公司章程,将控股股东定义为履行了全面要约收购的举牌者。

增加这一条就保护了在宝能收购成功时所有其他股东有高价卖出的权利,因而容易争取各类法人和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股东的支持。

在万科停牌期间宝能又没法增持股份,同时修改章程H股股东也会参加投票并一般会支持修改,这样通过胜算更高。

这样修改章程后,宝能即便收购万科30%的股权,仍不能控制董事会,收购的意义就会大减。

其次,保监会已对保险公司成为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融资平台提出批评,万科可以经董事会批准,向保监会提出申诉,要求前海人寿限期纠正其错误做法,并在纠正卖出股票前限制其投票权。

最后,如果宝能万一成功否决了万科章程修改议案,试图增持万科股份至30%以上成为控股股东,万科可经董事会决议,向证监会提出申诉,要求审查宝能的收购人资格。

因为宝能虽然目前还不属于证监会收购管理办法中“负有较大债务,到期未清偿”的不合格收购人,但确实债务巨大、杠杆率高有潜在清偿风险,且有利用保险资金作为融资平台的涉嫌违规行为。

同时万科还可联合华润等减持受限的机构投资人及董监高申请证监会不豁免宝能的要约收购义务。

鉴于宝能收购万科后会带来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和不确定环境,可以申请要求宝能收购30%时额外履行全面要约收购义务,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有高位卖出的选择,包括特许万科被限售的大股东和董监高有卖出回避风险的权利。

因为在目前证监会对大股东和董监高的减持限制下,这些相关股东丧失了在面临敌意收购这种特殊情况下用脚投票的权利。

总之,严格按照市场规则和维护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去博弈,万科还有相当迂回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