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无题》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无题》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教学PPT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译文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长夜独自吟诗 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 我去探看。
知 在唐朝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人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被家人 论 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 世 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
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 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 他只能用诗来寄托自己的感情。
相会困难
离别痛苦
抓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和“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 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 贞,形象贴合。
②“丝”谐音“思”,“泪”是“相思 泪”,比喻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 念。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 人怎样的心境?
读一读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 ◈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及写作背 一 景,明了情感根源。 赏 ◈寻象入境——抓住意象,形成意境
,理解诗歌。
◈抓住妙词——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 语,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无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无题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教案中的知识点;(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取知识;(2)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培养对教学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设计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教案结构与要素(1)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2)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4)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2.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1)明确教学目标的分类与特点;(2)学会编写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教案结构与要素的内容;(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与学习。
4. 教师讲解:(1)教师讲解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的方法和技巧;(2)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教案结构与要素的关系。
5. 实践操作:(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2)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编写的教学目标,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2)学生总结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1)同伴对彼此的展示进行评价;(2)同伴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进步。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2)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总结1. 学生总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感悟和收获。
2. 教师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表现;(2)教师强调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教案
《无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
2、结合注释,理解各联含义,体会诗歌中表现的至死不渝的爱情。
3、揣摩诗歌意象的丰富内涵,品味李商隐无题诗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各联含义,体会诗歌中表现的至死不渝的爱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意象的丰富内涵,品味李商隐无题诗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
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
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元好问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
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二、初读感知1、有节奏地朗读全诗。
2、交流初读体会。
三、赏析诗歌1、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这两句诗的两个“难”的含义是什么?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
(2)“东风无力百花残”写的是什么季节?暮春季节,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2、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如何理解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上句“丝”与“思”谐音,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下句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指导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说明眷恋之深。
(2)这两句已成为千古名句,现在往往用来比喻什么?现用来形容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3、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从“晓镜”“云鬓”看,此联的“转”在内容上有何深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虚写。
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
从“应”字可见。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上句写出了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
下句直接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
4、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教案及反思2
《无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根据《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并结合学生学习现状,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不再是那么难了,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品味诗歌,把握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颔联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以及尾联用典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能用现代汉语译读全诗。
2、能理解诗中的美句,能理解诗中的难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我们学过李商隐的诗词导入课文,如《夜雨寄北》和《贾生》,要求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回顾李商隐的作品,了解他的写作风格。
二、作者介绍——晓背景,明风格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
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
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
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教学设计 教案(1)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无题》。
2、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颔联的本意和今天人们赋予它的新意。
4、背诵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理解诗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颔联的本意和今天人们赋予它的新意。
学习难点:体会李商隐诗歌寄情深微,意蕴幽隐的朦胧婉曲之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由李商隐的诗句竞答入手。
1、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2、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3、夕阳无限好,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登乐游原》) 只是近黄昏。
4、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心有灵犀一点通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锦瑟)只是当时已惘然6、春心莫共花争发,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一寸相思一寸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出自于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中,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久负盛名的一首“无题”诗。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知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
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为朦胧诗鼻祖。
2、知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无题》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教材内容解析:《无题》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以男女离别为题材创作的爱情诗。
此诗首联是极度相思而发出的深沉感叹,先言相见难得,离别更难,再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渲染愁苦凄恻的氛围;颔联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言相爱之深切凝重,生死相以;颈联设想象所怀念对象的生活情景,暗含离人相思,心心相印之意,并示关切、珍重之意;尾联说相距本不远,但既难相见,又难通音信,希望能有人代为传递信息,带去问候。
全诗以“别”字为诗眼,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
学情分析:据上学期来的多次考试和近期举行的摸底考试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诗歌能力低下,不能将所学的课本知识灵活运用。
古诗词方面仅能达到背诵默写,对于赏析此类题学生很是棘手,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的解答,所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放在通过抓妙词、寻意象的诗歌鉴赏方法上,旨在于全面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写作背景。
2.能流利的朗读诗歌,并学会抓妙词、寻意象的诗歌鉴赏方法。
3.理解诗中为爱情苦苦煎熬的主人公形象,体会诗人坚忍执着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流利的朗读诗歌,并学会抓妙词、寻意象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为爱情苦苦煎熬的主人公形象,体会诗人坚忍执着的情感。
教学方法:音乐激趣法;诵读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音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音乐《锦瑟》,提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到今天所学内容《无题》。
板书课题。
二、任务一:知人论世,进诗门1.作者介绍李商隐(约 813——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唐代诗人,曾经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等职。
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无题》教案
《无题》李商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2、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重点难点体会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委婉之美。
教学课时:1.5课时教学方法:1、通过朗诵、背诵,使学生初步体会本诗的意蕴。
2、结合背景知识,以及对诗歌的翻译,使学生基本清楚本诗的内涵、情感、写作手法,初步掌握本诗。
3、通过课上的讨论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本诗的印象,基本掌握本诗。
教学过程和步骤:一、诗人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擅长诗歌写作,为朦胧诗鼻祖。
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二、作者生平: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但生活环境与思想极不相同。
以都写过的“夕阳”意象为例。
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宣州谢脁楼》),盛唐的恢弘气度;李贺“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日落西山,昏暗中还有碧色,中唐特点;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祚将沦”,百感苍茫——唐王朝崩溃前夕的写照。
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
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纷争。
吐蕃、回纥的不断侵扰,使唐王朝岌岌可危。
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加重了对农民的搜刮,爆发了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终于崩溃。
李商隐的一生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他用诗歌为这个时代唱出了挽歌,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1.艰苦的童年时期(812—827,16岁前)。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的家庭,父李嗣做过获嘉(河南新乡)县令,商隐即生于任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无题》教学
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首“爱情的绝唱”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 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 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 你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 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
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
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4.艺术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小结
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其影响巨大深远。
部
编
版
九
年
级
上
册
语
文
课
件
WU
TI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 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殷勤为探看
谢谢聆听
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写 出离别之苦。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 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 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 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 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 情景交融的效果。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 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了, 想象她别离后的生活。此联在写法 上有何特点?
无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无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掌握创建人物形象、情节组织的方法和技巧。
3.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感情。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课文:《诗经》选集、《骆驼祥子》选段、《边城》选段等。
2.语言知识:修辞手法、文学语言、文学体裁等。
三、教学流程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诗经》中的“关关雎鸠”、“采薇”等经典诗歌和“石壕吏”等散文,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诗歌、散文的特点。
2. 讲解文学体裁分析课文《骆驼祥子》和《边城》的结构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并探讨不同文体的表现方式。
3. 分析文学语言通过课文中的辞格、修辞手法等,分析文学语言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文学语言,创造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作品。
4. 探究文学思想通过课文中的情感营造、人物塑造等,分析文学作品是如何传递思想和情感的。
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共鸣。
5.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写作能力,探究文学材料中的丰富内涵和思想价值。
6. 课后拓展让学生自选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阅读,自由创作文学作品,拓展阅读知识和艺术视野,提高个人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思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文学语言和修辞手法,创造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的作品。
2.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共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文学作品的特点。
2.分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3.课堂互动法:通过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创作能力。
4.自主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选择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拓展阅读视野和文学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 教案.doc
《无题》教案一、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能用诗的语言译读全诗。
3、能理解诗中的美句。
4、能理解诗中的难句。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朗读作者介绍,诗的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学生读)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无题诗”。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教师介绍)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学生读)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教师介绍)批注:朦胧婉曲、深情无限(二)一读解其意: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感情学生齐读,点评教师范读,学生再读体会学生个别朗读,点评2、要求:用现代语言说说诗的各句的含义,句式要整齐,最好押韵。
3、学生对照注释思考,两两互译。
4、全班交流,点评。
5、归纳:别离之景-别后思念-别后期待(三)二读赏其美:1、问:诗中哪句写得美呢?请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体会,批注,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评析颔联颔联品析: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
“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至情。
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5.增强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1.仿写:请学生仿写一首以《无题》为题的诗歌,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4.能够准确把握课文中的意象,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学会通过课文学习,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2.采用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8.评价反馈,关注成长: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李商隐的画像和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商隐的诗作,如《锦瑟》、《夜雨寄北》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比喻,描绘无私奉献的精神。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优秀教学案例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讨论任务。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然后,对《无题》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无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无题》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首经典诗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光流转中的美好与无奈。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充分挖掘诗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本案例通过情境创设、互动讨论和创意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领略《无题》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4. 创设创意表达环节,鼓励学生运用诗歌元素进行创作,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诗歌创作的时代背(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 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 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的?
3. 《无题》与《静夜思》在意象和情感上有何异同?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例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诗人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探究场所。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上第24-3《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3课《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
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品味诗意,积累经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2.让学生进一步懂得春光易逝,好好珍惜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诵读与品味。
2学情分析
目前本班学生诗词朗读水平较高,但对于诗词内容与意境的理解,光凭注解是难以融会贯通的,需借助写作背景资料、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才能准确把握。
《无题》是一首爱情诗,对于他们来说,内容相对以前学习的诗歌要深奥,想让他们理解,得科学设计课堂探究的问题,以利于他们深入浅出把握其人生哲理与政治寓意。
3重点难点
诵读与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
一、导入:
导入语:“歌咏情,诗言志”,边塞、都城、爱情与时光流逝等在诗人的笔下都有了灵魂,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今天,我们继续在诗词的世界里徜徉。
1、学生分组背诵、默写《使至塞上》、《泊秦淮》。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无题》优质课教案_12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无题》李商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熟练背诵全诗。
3、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4、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的诗歌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歌欣赏、导入新课: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3.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5.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二.作者介绍,听诗歌范读(录音),并划分节奏。
朗读。
三.赏析讨论: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惨”的意境。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
无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无题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文明史,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
•掌握文学文化常识,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品味。
二、教学重点•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
•掌握文学文化常识。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品味。
•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阅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战国策》中的《管仲治国》•人类的文明史教学步骤1.开头1.导入新课,引出本课的主题。
2.简单介绍人类的文明史。
3.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与探究1.介绍《战国策》中的《管仲治国》。
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逐段讲解全文,并解释其中的难点。
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含义。
4.让学生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理解人类文明的变革和进步。
3.总结1.点拨文章中的优美句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确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西安事变的文化背景•小说《鸟瞰日本》教学步骤1.开头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激起学生的兴趣。
2.简单介绍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2.学习与探究1.让学生阅读小说《鸟瞰日本》。
2.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3.逐段讲解全文,并解释其中的难点。
4.让学生分析小说中表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并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社会价值。
3.总结1.让学生表达对小说的个人感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确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探究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和文学文化常识。
通过《战国策》中的《管仲治国》和小说《鸟瞰日本》的学习,让学生熟悉人类文明的变革和进步,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1、导入: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
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
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具体讲解:学生自由朗读。
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
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7、请大家分组讨论:(1)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 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3)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
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这首诗,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却又表明相会无期。
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
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三、四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两句就转到对方身上,想象着对方别后的可怜生活。
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
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坏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
与杜甫名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相似,去替对方设想。
是对写法。
“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末两句表明诗人并未放弃。
尽管蓬莱仙山,凡人进不去,但毕竟不遥远,我可以请求青鸟使者替我传递消息。
虽然青鸟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她并不遥远,只是强大的政治阻力拦在中间。
不屈的意志,爱情的哀歌!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
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必背内容1、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