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方案制定指导
科学四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科学四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1. 理解和掌握本课文的基本内容;2.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3. 学会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技能;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本课文的基本内容;2.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2. 学生能够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第二课;2. 多媒体课件;3. 实验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复习科学的基本概念。
Step 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3. 学生分小组探索一个科学问题,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Step 3 师生互动1. 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2.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互动交流。
3.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和指导。
Step 4 拓展延伸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2. 学生探索其他相关科学问题,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Step 5 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激励。
3. 教师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
七、板书设计科学四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 总结归纳- 教学评价八、课后作业1. 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2.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有关科学的实验,并进行实践;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科学,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音乐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音乐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导语:音乐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敏感性的重要途径。
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一年级学生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及表达能力。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基本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音乐的基本元素:节奏、旋律、音调。
2. 学习流行儿歌《小星星》,理解歌曲的基本结构。
3. 学习打击乐器演奏技巧,如使用手鼓敲击不同的节奏。
4. 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创作简单的合奏乐曲。
三、教学活动活动一:音乐元素游戏(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音乐的基本元素:节奏、旋律和音调。
2. 制作卡片,在每张卡片上写上一个音乐元素的名称。
学生们分发卡片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对应的音乐元素。
活动二:学习《小星星》(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流行儿歌《小星星》。
2. 带领学生一起唱歌,同时教授歌曲的动作和手势。
3. 分组合唱《小星星》,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并尝试不同的合唱方式。
活动三:打击乐器演奏(25分钟)1. 教师介绍不同的打击乐器,如手鼓、木鱼等,并演示如何使用手鼓演奏不同的节奏。
2. 学生们跟随教师一起学习手鼓演奏技巧,并尝试演奏一些简单的节奏。
3. 分组合奏,每个小组使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出自己设计的简单乐曲。
活动四:创作合奏乐曲(30分钟)1.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作为主题乐器。
2. 每个小组成员轮流演奏自己的主题乐器,其他组员则使用其他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3. 教师引导学生们自由创作合奏乐曲,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音乐元素的理解程度,如是否能正确辨认和分类。
2. 评估学生在学习《小星星》和打击乐器演奏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经常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第二课 开出友谊的新花朵》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心理健康南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开出友谊的新花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友谊的重要性,认识到友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 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交友方式,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的友谊,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
二、作业内容:1. 角色扮演:学生将被要求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进行角色扮演,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同学、朋友或家人,通过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沟通技巧。
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处理冲突、分享想法、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
2. 创作一首关于友谊的小诗或者一篇短文。
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反思自己和朋友间的相处方式,尝试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表达出对友谊的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自我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友谊,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将被分到小组中,围绕“如何建立和维护友谊”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看法,并尝试从他人身上学习到新的思考方式。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友谊的内涵和价值,并学习到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上述所有作业,不能依赖他人。
2. 积极反思: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反思自己的交友方式和行为,思考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3. 反馈交流:学生需要将作业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并在班级内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收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作业评价:1.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将根据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并达到作业要求进行评价。
2. 作业质量: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角色扮演的表现、小论文或短文的表达水平以及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观点进行综合评价。
3. 课堂表现:教师还将考虑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是否尊重他人等。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在下一节心理课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表扬优秀的学生,鼓励有进步的学生,同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和指导。
《第2课男生女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男生女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男生女生》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性别差异,培养性别平等意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于两性话题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作业内容1. 性别差异认知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性别差异”的短文,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观察,记录男生与女生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社会角色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并尝试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
2. 性别平等意识培养作业:学生需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校园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性别歧视场景,并讨论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来维护性别平等的观念。
每组需提交一份活动总结,记录讨论过程和结果。
3. 交流与沟通技能练习:学生需与一位同班同学进行对话练习,主题为“如何与异性同学友好交流”,对话需体现尊重、理解和倾听等沟通技巧。
学生需录制对话过程或撰写对话记录,并附上自我反思。
4. 家庭互动作业:学生需与家长共同完成一份关于“家庭中性别角色与责任”的讨论,记录家长的观点和态度,并附上自己的理解与感想。
三、作业要求1. 短文需真实记录观察内容,观点清晰,条理分明;2. 角色扮演活动总结需包含明确的观点陈述和有理有据的讨论;3. 交流与沟通技能练习需真实反映与异性的日常对话场景;4. 家庭互动作业需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5. 所有作业均需整洁书写,逻辑清晰,字迹工整;6. 按时提交作业,不拖延。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格式、逻辑等方面进行评价;2. 对学生的性别差异认知、性别平等意识、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3. 结合学生在家庭互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4. 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阅,给出评价和建议;2.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将通过课堂讲解或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纠正和指导;3.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反思和改正,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4. 教师将定期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对作业设计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2课 用心灵接触自然》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美术苏少版八上
《用心灵接触自然》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观察、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观察能力。
2. 提高学生利用美术手段表达自然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环保意识。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作业:学生需在第一课时结束后,利用周末时间,去校园周边或城市郊区,观察自然景色,尤其是树木、花草、天空、水流等元素。
观察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感受,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或简单的美术符号进行记录。
2. 创作作业: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需在第二课时开始前,完成一幅以“接触自然”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作品形式不限,可以是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要求真实反映观察到的自然景色,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作业需真实反映观察地点、时间、观察对象等信息,作品需妥善保存,以便教师检查。
2. 创作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代笔,作品尺寸和形式不限,但需认真完成。
3. 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遇到任何问题,应及时向教师请教,以便得到及时的指导。
四、作业评价:1. 观察作业的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观察记录,对其观察地点、观察对象、观察感受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确定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作业。
2. 创作作业的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创意性、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完成作业后,应向教师提交作业成果,并附上自己对本次作业的感想和收获。
教师将对提交的作业成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
2. 教师应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认真阅读和回复,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给予及时的解答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3. 家长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关注孩子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同时,也应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美术作业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升国旗》第2课时备课教案设计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升国旗》第2课时备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升国旗》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2.能够朗读《升国旗》的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4.能够讨论国旗的意义和象征。
5.能够模仿朗读《升国旗》的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升国旗》中的内容和情感。
2. 模仿朗读课文。
难点: 1. 国旗的意义和象征的理解。
2. 准确理解并表达课文中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本《升国旗》上册第二课。
2.多媒体投影仪。
3.班级国旗。
4.黑板、粉笔。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准备一面国旗,在班级中引导学生观察国旗,让学生谈谈对国旗的认识与了解。
2. 学习课文(15分钟)•课堂集体带读《升国旗》。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及生活常识。
•以小组形式讨论课文内容,分析课文情感。
3. 学习国旗的意义(10分钟)•介绍国旗的意义与象征,让学生思考国旗的重要性。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对国旗的热爱与向往。
5.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探讨国旗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并形成小结论。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国旗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回家时跟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的国旗知识。
2.背诵《升国旗》课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国旗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带领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国旗的象征意义时,需要更多的启发性问题和例子。
以上是本课时的备课教案设计,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科学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科学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四季的变化,并认识到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对季节变化的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和区分不同季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图片、PPT等。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季节模板。
3. 实验器材:放大镜、实验用纸、小盆栽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季节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的名字,并让学生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将学生的描述内容记录在黑板上。
2. 示例学习(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图片展示各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教师可以问一些问题,如“春天有哪些特点?”,“夏天有哪些变化?”等,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
学生可以利用放大镜观察一些季节特征明显的物体,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蝉等。
3. 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种季节,利用季节模板和彩色粉笔绘制对应的季节景象。
鼓励学生在绘制过程中进行合作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 展示讨论(10分钟)示范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季节景象,并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了解各季节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 实验环节(15分钟)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季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将小盆栽分成几组,每组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阳光充足的地方、通风较好的地方等。
让学生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了解不同季节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6.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对四季的特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劳动与技术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劳动与技术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劳动与技术一年级第二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劳动的含义,明确人们为什么要劳动。
2.认识到劳动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3.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激发学生对劳动和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引入劳动概念- 活动一:观察劳动场景图片,了解人们在不同的工作中所进行的劳动活动。
- 活动二:听故事《小小工匠》或《聪明的小红花》,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含义。
2.探究劳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活动三:学生分小组,讨论劳动对生活的影响,发表自己的观点。
- 活动四:观看教学视频,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对人们生活的贡献。
3.学习劳动技能- 活动五: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或小劳动,如折纸飞机、剪纸、种植小花草等,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 活动六:介绍一些简易的技术工具和器材,如尺子、锤子、螺丝刀等,并进行操作示范。
4.培养兴趣和意识- 活动七: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校,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和技术知识,激发学生对劳动和技术的兴趣。
- 活动八:观察实际科技产品(如电视、手机、电脑等),讨论背后的劳动和技术创造。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劳动场景图片,鼓励他们描绘出图中的劳动内容和意义。
2. 教师播放故事《小小工匠》或《聪明的小红花》,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劳动的含义。
3.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展示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和观点。
4.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对人们生活的贡献。
5. 学生进行手工制作或小劳动,让他们实际动手并感受劳动的乐趣。
6. 教师介绍简易的技术工具和器材,并进行示范操作。
7.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来校,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和技术知识,增强学生对劳动和技术的兴趣。
8. 学生观察实际科技产品,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背后的劳动和技术创造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劳动概念的理解,对劳动重要性的意识,以及对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
小学语文第二课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第二课教学方案题目:小学语文第二课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课文《草船借箭》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草船借箭》的讲解和解读。
2. 与课文相关的词语、句子和文章结构的分析。
3. 培养学生朗读和表演课文的能力。
4. 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开展主题讨论和创意写作。
5. 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寓言,引导学生理解隐喻和象征的含义。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探究欲望。
Step 2:课文讲解(15分钟)教师以朗读课文并进行简短解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草船借箭》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同时解释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
Step 3:课文分析(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的结构和篇章特点,重点关注开头、过程与结局的衔接,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Step 4:朗读与表演(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角色扮演活动,鼓励学生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表演,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Step 5:小组合作(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展开主题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醒他们关注团队合作和互相倾听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和创新的写作想法。
Step 6:成语与寓言(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和寓言,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和技巧来写作或进行口头表达。
Step 7: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堂活动的收获和问题,并给予肯定和评价,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持续努力。
教学资源和评价:教学资源:1. 课本《语文小学教材》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
2. 课文《草船借箭》的复制材料。
3. PPT或投影仪,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和引导学生讨论。
初一上册第二课教学方案
初一上册第二课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教学方案是针对初一上册第二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评价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掌握文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和词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文本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隐含信息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课文中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预习导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或个人阐述上一课的内容,温习相关知识点。
并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主题。
3.阅读理解: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整篇文章,并回答导师提出的问题,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词汇学习:教师对本课的核心词汇进行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汇。
5.文本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句子的特点,并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6.语言运用:教师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撰写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仿写相关段落或文章。
7.作品展示: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表达能力。
8.总结回顾:通过简短的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五、教学手段和方法1.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合作,相互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加深记忆。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
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水平。
七、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及习题答案等教学辅助资料。
二课活动计划
二课活动计划标题:二课活动计划引言概述:二课活动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每周两节的体育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预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学校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的二课活动计划。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二课活动计划的内容。
一、活动内容安排1.1 制定活动主题:每节二课活动都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足球、篮球、田径等,以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1.2 设定活动目标:明确每次活动的目标,如提高跑步速度、增强力量等,让学生明白参预活动的意义。
1.3 安排活动时间:合理安排每次活动的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预,不会因时间不足而影响活动效果。
二、活动形式设计2.1 多样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设置多种形式,如比赛、训练、游戏等,增加学生的参预度和兴趣。
2.2 分组进行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活动,增加互动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2.3 设置适当难度: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水平,设计适当难度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至于过于难点。
三、活动器材准备3.1 确保器材齐全:提前准备好各种体育器材,如篮球、足球、跳绳等,确保活动进行顺利。
3.2 定期检查器材:定期检查和维护器材,确保器材的完好性和安全性,避免因器材问题导致意外发生。
3.3 根据活动需要准备器材:根据每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准备相应的器材,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安全措施4.1 体育场地检查:在活动前检查体育场地的安全情况,确保没有障碍物或者其他危(wei)险因素。
4.2 提前做好热身准备:在活动开始前,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4.3 配备急救设备:在活动现场配备急救设备,如急救箱、冰袋等,以备不时之需。
五、活动评估与总结5.1 活动效果评估:每次活动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估,了解学生的参预情况和活动效果,为下次活动做准备。
5.2 活动总结与改进:根据评估结果,总结活动的优缺点,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不断改进活动质量。
5.3 学生反馈采集:定期采集学生对活动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建议,为活动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
立足实际,制定《第2课桥》教案
立足实际,制定《第2课桥》教案。
《第2课桥》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小学语文课本,而一本好的课本,必然需要配套的好的教案,才能够让老师们更加有信心地教授这个课程。
所以,制定一份好的教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这个教案是怎么来的吧。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教案。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这个过程是由过程和效果组成的,而过程就是教学环节的各个环节。
因此,我们制订教案的过程中,也要尊重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可操作性、灵活性、相互促进为原则。
“立足实际”的理念,也是我们制定教案的核心,这是因为,在制定教案的过程中,我们要具有实践经验,而这个实践经验就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出的。
教学这个过程,必须要贴近学生的实际,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制定教案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重课程实质和课程形式的结合,因为只有结合课程实质和课程形式,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真实、更加有效。
课程实质具体来说就是教材的内容,而课程形式则是指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课程实质和课程形式的结合,要求我们既要注重课程的深入,又要注重学习形式的多样化,而要真正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尝试。
好的教案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的一种激励。
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颗仁爱的心,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般爱护,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为他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还需要注重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思维,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立足实际制定《第2课桥》教案,是我们所推行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提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关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在课程实质和课程形式的结合中,注重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二课__看谁做得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小学心理健康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看谁做得快》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 学会按照笔顺规则书写,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书写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4. 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树立写好字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基本笔画的书写。
2. 难点:按照规则笔顺进行书写,形成熟练的书写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写字课件、田字格黑板、学生书写纸和铅笔。
2. 学生准备书写工具和课本。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教室常规训练,上课铃声一响,学生立即进入教室,教师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组织好教室秩序。
(二)导入新课1. 师生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砚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个“看谁做得快”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2. 教师出示游戏规则。
教师:在玩游戏之前,老师要告诉大家游戏的规则。
游戏分两轮进行,每轮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根小棒,小棒上有一个有趣的动物图案或其他标记。
每次教师喊一种动物名称,拿相应小棒的学生迅速站起来大声说出:“XX来了。
”如果与教师所喊动物名称不一致,或者没有拿相应小棒的学生站起来,就算被淘汰出局。
最后剩下的一位同砚就是胜者。
(三)组织学生玩游戏1. 学生第一次尝试。
教师:此刻,我们进行第一轮游戏,看谁做得快。
学生第一次尝试后,请学生分享游戏心得。
教师:谁能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你感觉怎样才能获胜?学生分享。
2. 教师调整游戏规则。
教师:我们根据你们的分享对游戏进行调整。
大家做好准备,再次游戏。
(四)教室小结1.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
刚才同砚们通过积极参与游戏,都获得了哪些收获?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游戏规则,老师再强调一下游戏的规则和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拿与教师所喊动物名称相同的小棒;必须迅速地站起来大声说出“XX来了”,如果没有拿相应小棒的学生站起来或与教师所喊动物名称不一致,就被淘汰出局;只有一位同砚留在教室里就算胜出。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第二课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品德与生活的基本概念;2.认识并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3.通过情境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2.教学难点:通过情境体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课件、图片、教学挂图、幻灯片、小组活动用具等;2.教学材料:品德与生活教材、学生练习册、图片故事书等;3.教学环境:教室、小组活动区域。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 预设情境: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公园里玩耍的场景,感受到阳光、鸟儿的叫声、风的轻拂等。
2. 导入话题: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和分享在公园里遇到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Step 2 感知1. 图片故事:教师利用图片故事展示不同场景中的正确和错误行为,并带领学生讨论两者的区别。
2. 视频欣赏: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品德与生活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Step 3 知识探究1. 定义解读: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解读品德与生活的定义,让学生对此有更深入的认识。
2. 品德小故事:教师讲述或阅读品德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展示的良好品德,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Step 4 实践互动1. 情境对话: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情境对话练习,鼓励学生展示良好的品德行为。
2. 角色扮演: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表演一个生活场景,展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Step 5 提升拓展1. 游戏互动: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欢乐中巩固品德与生活的知识。
2. 品德约定: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品德与生活的基本要求,并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品德约定,承诺积极实践。
五、巩固与评价1. 小结:教师简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品德与生活的重要性。
2. 练习册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册作业,巩固学生对品德与生活的理解。
3. 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反思和改进。
思想品德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思想品德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什么是思想品德,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2. 掌握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等基本思想品德;3. 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如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并认同思想品德的概念;2. 引导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准备1. 课件PPT和投影仪;2. 大图书或幻灯片;3. 画图工具和粘贴纸。
四、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友谊或互助的短视频,引起学生对友爱和助人为乐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别人对你非常友好?你曾经帮助过别人吗?”讲解概念:1. 通过大图书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思想品德”一词,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解释其含义。
例如,思想品德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好品质和道德判断力。
2.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等几个思想品德的具体内容。
活动一:角色扮演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情景来展示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的行为。
例如,可以扮演在教室里听课、一起玩耍、互相帮助等场景。
2. 每个小组将他们的表演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互相评价对方的表演。
活动二:绘画展示1. 要求学生使用画图工具和粘贴纸,分别绘制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的场景。
例如,画出帮助老师整理教室、帮助同学拾起掉落的书本等。
2.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简短的解释。
活动三:合作游戏1.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游戏。
例如,每个小组尝试一种合作游戏,如互相传递物品、一起搭积木等,以增加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意识。
2. 游戏结束后,鼓励学生反思游戏中的角色和品德行为。
总结:1. 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并加深他们对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等行为的理解。
2. 强调品德修养与日常行为的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文初中教材第二课教学方案
语文初中教材第二课教学方案为了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
下面是一份针对语文初中教材第二课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导语】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主要知识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中提取信息;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 学生能够从课文中获取关键信息;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4. 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的复印件,提前阅读、标注重要内容;2. 准备幻灯片或黑板,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和辅助教学;3. 准备学生文具和练习册,以便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和作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话题。
2. 正文(35分钟)第一部分:课文阅读理解(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表达;- 分小组进行课文阅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对课文进行问题导读,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解释出处。
第二部分:写作训练(15分钟)- 教师提供写作题目,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注重提供写作框架和必要的写作指导;-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提供互动机会。
第三部分:思辨训练(5分钟)- 教师提出有关课文主题的思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
3. 总结与扩展(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写作和思辨过程中的重要观点;-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关课文主题的其他问题,并提供引导性答案;-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写作,培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化学初一上册第二课教学方案
化学初一上册第二课教学方案第二课:化学初一上册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2. 了解常见的物质和物质的分类。
3. 掌握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及其分类- 理解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 讲解常见的物质分类,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质,了解它们的特征。
- 运用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感知不同物质的存在形态。
2. 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 解释物质性质的含义,包括颜色、形状、气味、质地等方面。
- 强调物质性质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的。
- 通过实例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如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
- 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示范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知识。
2. 互动探究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答案。
3. 情景模拟法: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创造真实的物质实验环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一些常见物质,如铁、水、石头等,并询问学生它们都属于什么分类的物质。
2. 提问探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的外观、触感等特征,并让学生分类讨论它们属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
3.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物质的分类,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和实例。
4.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水的沸腾、冰的熔化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和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探究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物质分类和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
6. 拓展延伸:提出一些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如什么物质可以同时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状态。
7. 结束: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一课的学习。
五、教学资源1.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如烧杯、烧瓶、酒精灯等。
2. 图片或实物展示:如水的冰块、水的沸腾现象等。
3. 教学PPT或板书:用于展示知识点和实验过程。
数学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数学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数词1-10的认读与拼写,能够正确表达人数、年龄等基本概念;理解数形对应的概念,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数词1-10的认读与拼写;理解数形对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数形对应图片、小奖品。
2. 学生准备:练习册、铅笔、橡皮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教师用大声朗读、操控语调的方式,让学生听到教师声音更好地进入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二、数词认读与拼写(约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数词1-10的词语和对应的图片。
让学生看图猜词,并引导学生依次跟读和拼写。
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巩固学生对数词的记忆。
2. 张贴大幅数词拼写海报,要求学生依次拼写数词,并进行课堂展示。
三、数形对应的概念(约2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数形对应图片,如一个苹果、两个梨子等,让学生观察并形成对数形对应的概念。
2. 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如数形连线、数形找朋友等,巩固学生对数形对应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置小奖品,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与巩固(约10分钟)1. 教师进行本堂课的小结,复习本节课内容。
提问学生数词1-10的读法和拼写,再次强化学生记忆。
2.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课后巩固对数词的认读与拼写。
五、课堂延伸(约5分钟)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故事书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方案突出了任务型教学的设计,通过师生互动、游戏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词和数形对应概念的认知能力。
并在课堂中设置了小奖品和课外阅读,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知识。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案设计,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物理初一上册第二课教学方案
物理初一上册第二课教学方案引言:本文旨在提供一份针对物理初一上册第二课教学的方案。
该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建立起基础知识,并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观察能力。
以下是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规划。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物体的尺寸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2. 理解测量物体的方法和工具的正确使用;3. 通过实验,观察并归纳物体的尺寸与物质性质之间的规律;4. 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引入- 使用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实例引起兴趣,比如:厨房中的不同物体的体积差异。
2. 知识讲解- 讲解物体的尺寸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例如:相同质量的物体,尺寸越小,质量越大。
- 解释不同物质的性质对其尺寸的影响,例如:金属的密度较大,所以相同质量的金属物体尺寸较小。
3. 实验- 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并归纳物体大小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 配备合适的实验器材,例如:天平、尺子等。
- 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并引导他们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物体尺寸与物质性质之间的规律。
-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结论。
5. 拓展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尺寸与物质性质之间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为什么汽车要进行加固?6. 总结与评价-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确保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资源和评价方式1. 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如天平、尺子等;- 教辅资料,如教科书、练习册等。
2. 评价方式- 学生实际操作的结果;-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和表现;- 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
结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方案,相信学生们能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希望这个方案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并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
一年级第二课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熟练掌握英语字母A、B、C的发音和书写;2. 能够应用所学字母进行单词拼读和简单句子的构建;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字母A、B、C的发音和书写;2. 单词的拼读和简单句子的构建。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一年级英语教材第二课;2. 多媒体设备;3. 黑板、彩色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幼儿园和家长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以英语字母A、B、C为主题,进行简单的互动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字母教学(1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字母A、B、C的大写和小写形式,并发音示范,引导学生一起跟读和模仿。
请学生说出以A、B、C开头的单词,并进行简单的拼读练习。
3. 单词教学(20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以A、B、C开头的单词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单词。
教师帮助学生正确拼读,并帮助学生复习字母A、B、C的书写形式。
随后,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句子,提醒学生注意句子中的字母和单词,并进行模仿和朗读。
4. 合作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字母作为主题,围绕该字母讨论并找出以该字母开头的单词。
教师鼓励学生合作,帮助他们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
5. 游戏互动(1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字母ABC的拼图游戏,要求学生根据拼图提示找出对应的字母。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竞赛,增加趣味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奖励他们的努力。
6. 检查与总结(10分钟)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字母A、B、C的发音和书写,以及相关单词和句子的拼读。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准备。
五、教学延伸1. 针对学生学习进度较快的情况,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多的拓展活动,例如:以其他字母为主题组织单词和句子的创作;2. 针对学生学习进度较慢的情况,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并进行个别辅导,巩固字母和单词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方案制定指导——学会搜集整理信息
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网络,图书资源搜集信息,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2、通过信息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活动重点、难点:
1、学会收集信息。
2、掌握整理信息技巧。
活动准备:
相关图片,书籍,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老师:上节课,我们对《珍爱生命之源---水》探讨出两个要研究的小主题,每个小组也制定了活动方案。
了解制定出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水资源现状。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对这两个活动方案进行研究呢?
(学生可能会说,上网查找、观察县块周围的水资源、询问专业人士等)老师:“询问,采访专业人士”老师与同学们的想法一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询问课堂。
(板书课题)
二、讨论交流,明确方法
1、师: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水专题视频)
请边看边思考:通过视频你们能获得什么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渠道得到你想要的信息。
你又要怎么找你自己想要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通过交流以上问题让学生明白哪些信息是重要的。
)
师:成功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当你要想去实地访问那些专业人士,怎么样才以得到你想要得到的内容呢?我们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呢?
(学生可能会说:调查主题、地点、调查对象和调查问题设计等)
老师总结:搜集信息的方式有:网络查询,查阅书籍,实地勘察,访问专业。
你觉得哪一种方式进有效最有好用?
师:很好,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问题设计好了,你所要搜集的信息才会更
全面,更详细。
2、学生自主设计“信息搜集表”
师:现在就请各小组根据你们要搜集的内容,设计一份自己的“信息表”吧。
(发放纸张,分小组设计,教师巡回指导。
)
3、讨论交流“信息表”
师:刚才大家都在认真思考、设计“信息表”,到底哪一组的设计的信息表全面?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我们来诊断诊断各组的设计!
小组1:
调查目的:水资源的现状采访对象:水质管理员
采访时间:周六上午采访地点:污水厂
采访人员:全组人员
问题设计:1、水污染的程度如何?
2、水污染源主要哪些?
3、减少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老师总结:问题设计要紧扣目的;问题要简练;问题设计要层层深入。
4、在练习中学习访问技巧:
师:现在,你们“访问提纲”都设计好了,但是为了慎重起见,我们还有没有什么方面要注意的?比如:说话要有礼貌,举止得体大方;首先做个自我介绍;记清每一个问题和想得到的结果;提问时要突出中心,不要偏离访问的主题等。
师小结:会问。
提问的方法要有技巧,不能过于拘谨,更不能拿着提纲照读。
问题要简洁,清晰、围绕主题,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概念,不懂不要装懂。
要尊重被访问者的隐私。
对于关键问题,要有一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如果对方不愿意和你谈,不要性急,要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三、实践演练掌握技能
1、师:百次纸上谈兵不如一次真实实践,现在老师为大家提供一个访问的机会,
让你们真实的体验一次看看是否可行,并注意在进行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因为我们进行的是模拟访问,在组内先确定谁是访问者,谁是被访问者?
(现场进行模拟访问。
选一组进行)
师:观看他们的采访,你们发现了什么?
(交谈时,尽可能自己少说话,要有礼貌地听被访问的人说,不打断。
尽可能的让被访问的人自己多说一些。
)
师:非常好,善听,是一个很好的访问技巧。
而且,我们在听的过程中,也要做好记录。
让我们的访问没有遗漏。
采访记录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在交谈中,应迅速记下交谈内容。
访谈记录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可以采用记关键词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实现较为全面完整的记录,如在小组分工中有专人提问,有专人记录,为保记录的准确性,可以有多个人同时记录。
除了纸笔记录外,还可采用音像记录的方式。
利用录音或录像记录更为简便、完整,应事先征得被访问人的同意。
这就是巧记。
2、采访后问题指导:
师:老师这里为你们提供了一份记录表:(出示采访记录表)不论采用哪种方式记录,都要在访谈后,对访谈记录进行及时的整理,去粗取精,从中采集到有价值的信息。
师归纳:(1)、做好记录,整理资料。
(2)、做好采访体验(采访后记趣事、收获等)
四、评价总结:
1、师:在今天的活动课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是你心目中的“活动小明星”?为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评价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伴,同时在评价过程中重温采访的技巧。
2、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好。
请同学们在课后的实践中按照设计的采访提纲尝试采访活动,祝大家成功。
下课。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