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鲁教版语文九上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word教案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九上《8地下森林断想》word教案 (2)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地下森林的精彩描写,感受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
2.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顽强忍耐、坚守信念的意义。
3. 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2、体会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一、导入新课:去过黄龙洞吗?那是武陵源王牌景区的核心。
深藏地下上亿年,八十年代初由于张家界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内的迷宫、天仙水、龙宫等,令人叹为观止,你看到这样的自然景象,你不能不被大自然威力所折服。
今天我们见识另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地下森林。
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
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作者简介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
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
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
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三、阅读课文,感知文本释题:老师一开始没注意题目,把它看成了“狂想”。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如果改成“狂想”是否适合?让学生看完课文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看后讨论,断想即片断感想。
狂想,是不着边际的想法吧。
本文主要是围绕森林而展开的很多联想,用狂想更不适合吧。
但是“狂想”,有一种更开放的境界,什么奇思妙想都可以!2.作者由地下森林而产生怎样的断想?文中哪些部分是描写地下森林的奇异景色,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断想?(1)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
最新【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8. 地下森林断想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1.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混沌性特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各门类浑然一体,相互依存2.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的趋势,也为后世美术的分化和发展奠定了技术的和精神的基础。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所谓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的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4.怎么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和最光彩的成就。
彩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彩陶的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
5.《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那些方面?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
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
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
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6.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原始时代的雕塑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除了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外,就是人们所崇敬或喜爱的氏族成员形象,体现着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形体、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的再现能力。
河南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半坡遗址稚拙粗放陕西华县柳枝镇稚气娇媚、甘肃秦安大地湾7.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原始岩画,其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学生培养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地下森林景色的技巧。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作者及其背景。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地下森林吗?请大家谈谈对地下森林的了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觉得有意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地下森林的神奇与美妙。
4. 朗读感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九年级语文《地下森林断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及其深层含义。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及其深层含义。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 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的基本内容和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深层含义。
3. 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4.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朗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朗读展示: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延伸阅读:教师推荐与《地下森林断想》相关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最新《地下森林断想》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word文档
《地下森林断想》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2、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教学时数:1课时(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二)整体感知1、展示学习目标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解释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
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精读赏析1、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学生思考:(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3)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
【最新精选】鲁教初中语文九上《8地下森林断想》word教案 (1).doc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 8《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了解地下森林的地理位置、形成历史等知识。
(2)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3)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过程和方法:采用默读的方法理解内容,运用跳读的方法,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课文语句,从中提取精美的词、句、段、修辞等内容,用发现阅读法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美点追踪法3.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的景象。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那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死火山口里,长出了一棵棵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真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X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生命力吧!二、资料助读1.作者介绍X抗抗,1950年生,某某某某人。
1963年考入某某一中。
1969年到某某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
1972年10月在某某《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某某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
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8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2、反复朗读,品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巨历程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一辈子启发教学难点:反复朗读,品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巨历程教学时数:1课时〔一〕导入新课友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壮壮美,遮天蔽日、浩渺无垠的气概所震动。
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动人心。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闻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平常的力量吧!〔二〕整体感知1、展现学习目标2、检查字的注音和词语讲明3、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我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制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歌颂了地下森林坚强不屈的生命力。
4、同学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缘故是什么?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
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如何样在逆境中产生、成长、崛起的。
缘故: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确实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摸索让我们一起回忆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三〕精读赏析1、教师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学生摸索:〔1〕地下森林经历了如何样的历史过程〔2〕在那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关心?2、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地下森林经历了如此一个过程:毁灭、沉静、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冰冷的霜冻〔3〕关心: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杨、青杨、黄菠莺〕就如此,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巨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现地下森林奇异伟大的生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地下丛林断想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
地下丛林断想教学目标:一、积存词语,把握“瘠薄、沉湎、羸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二、体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术。
3、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1、有情感的朗诵课文,体会作者深挚的情感。
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融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到效。
教学难点:注重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一)、激情导入一、导语:亲爱的同窗们,一提到丛林,咱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宏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
但是,你们见过地下丛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暴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丛林。
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
今天,就让咱们随着闻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路走进地下丛林,一起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二、作者简介: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限》。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熟悉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漠的社会背景下,展现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释题:课文题目“地下丛林断想”中的“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诵录音带,学生听读,积存词语。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袅袅烟云悄然无声装模作样蔚为壮观狼嚎虎啸鸦雀无声百鸟啾啾2、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并试探以下问题:⑴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地下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下森林)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
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
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
翳潭花似织。
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张抗抗,浙江杭州人。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
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
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
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瘠薄(jī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①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
②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
③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
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1.品味语言的精美。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
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
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
”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
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
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仿写。
3.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
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
表达作者景仰之情。
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
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教师把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
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
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
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
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4.体会文章的哲理美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
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
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
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材料,内容如下: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
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
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
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
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六、课堂小结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
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
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
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
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七、延伸拓展,开阔视野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阅读《地下森林》,比较两文的写法。
地下森林杨炼逃不走的落叶早已飞惯危险的预感四周耸立的绝壁,正午时的幽暗沿着小径,一万年前的那次暴风雨还在绿色苔藓上反潮铃兰花旁若无人,跳着舞开进狰狞的岩石瀑布里一群巨大的鸟收拢强有力的黑色羽毛浑圃深邃的山谷千万吨针叶形的寂静在聆听树根下那口血红的钟在监视,流尽叶脉的潮湿的火让蜜蜂繁忙的芳香的火化身为雨滴、小溪、浆果和松鼠的火那颗暴躁的心在哪儿跳动那灼热之手怎样伸向生命抓住一座绿色的小岛把远古信仰从每个黎明唤醒天空,缩成头上一圈蓝光刺眼的年轮即使葬身于这一种或那一种火炸裂松塔的火,雕刻着通红石头的火一万年后仍将有这片森林,这种静比大地还低无数松子的小心脏依偎着泉水比天还高它生长,在太阳上冶炼金子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强调主观感受对外界事物的溶解作用,强调主观性、自我性,带有强烈的心理色彩,把感性浸泡过的形象,组合成新鲜的意象,而忽略客观真实,由此产生浓郁的诗意。
【作业设计】写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字,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所见:生长环境——恶劣地下讴歌生命森所想:形成过程——艰辛林(托物言志)断想所感:精神品格——顽强【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通过朗读、品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主题有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这节课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体验,探讨由地下森林引出的对顽强生命力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作者写作手法,将叙事与抒情融合,试仿写一段优美的句子,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