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墙在湘西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与研究
马头墙在湘西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与研究
马头墙在湘西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与研究作者:孙晔李源黄春华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第21期摘要:一直以来湘西民居建筑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特定符号,如吊脚楼、天井、马头墙等。
这些符号都象征着湘西这块神秘地域的建筑特征。
文章从传统遗留的建筑符号—马头墙出发,根据湘西马头墙的历史文脉、形态特点、功能特征和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深入地梳理出马头墙在湘西民居建筑中的运用。
这将对通过采取延续传统民居建筑的手法,使得当今城乡建筑更加民族化、地域化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马头墙;湘西建筑;民居设计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1-0014-02湘西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领域已经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因为它在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环境因素等等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符号,如吊脚楼、马头墙、天井等,这些符号象征着湘西这个神秘地域的建筑特征。
本文中,作者亲身前往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和怀化市等地,根据湘西马头墙的历史文脉、形态特点、功能特征和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深入地梳理出马头墙在湘西民居建筑中的运用,希望能为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这将对通过采取延续传统民居建筑的手法,使得当今城乡建筑更加民族化、地域化起到借鉴作用。
1 湘西传统马头墙的历史文脉1.1 起源湘西虽然地处偏远的地区,却有着丰富的水系和水运,因为古代没有大量的公路和铁路运输,所以湘西逐渐就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商业贸易地区。
因为各地商客要以商贸为目的,所以当时河流岸边出现了很多各地的会馆,这样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矛盾和融合就产生了。
马头墙便是这个矛盾和融合的产物。
1.2 发展在湘西地区,从元明时期以后,随着自身的巫文化、外在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独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逐渐取得自己的一席地位。
湘西传统民居建筑经过多年的发展后,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结构上采用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的木结构,外墙上则采用马头墙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造型多出现在城镇中;另一种是沿河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这个造型多出现在村寨中。
马头墙建筑形式中湘西传统民居的应用-建筑形式论文-建筑论文
马头墙建筑形式中湘西传统民居的应用-建筑形式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内容摘要】马头墙的形态是指屋顶低于建筑两头的山墙,山墙延长到屋顶的顶部,从属于中国建筑风格里的硬山式。
矗立在屋顶上部的马头墙勾画出一条形态相仿、曲折动人的线条。
文章介绍了湘西传统民居中马头墙建筑形式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征,梳理了马头墙在凤凰古城建筑中应用的形式及作用,以期为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湘西传统民居;马头墙;建筑形式;凤凰古城凤凰古城建筑中最易辨识的是马头墙,其高于屋顶,是表现建筑的样式以及装饰艺术美的关键部位。
湘西传统民居不但有经典的明清时期江南渲染法式的建筑类型,还具有非常明显突出的湖湘特点。
笔者以凤凰古城建筑为例,讨论马头墙建筑形式在湘西传统民居中的应用。
一、湘西传统民居中马头墙的形态特点和功能特征(一)形态特点相对而言,马头墙的建造形式较为随意。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较为自由地设计马头墙的各种造型形式。
也正因如此,湘西不同地域的马头墙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域,马头墙也有不同的形式、特色,是一种自由发展的模式。
湘西传统民居中的马头墙建筑形式有五个常见的种类。
一是窖子屋式封火墙。
怀化市的洪江古商城里的窖子屋是经典的建筑形式代表,窖子屋的外形和的四合院相似,常常是二进二出,最上面的那层的顶部用天桥相连接。
建造时先砌青砖块,后涂上石灰砂浆糊。
二是三级马头墙。
三级马头墙是全部湘西民居中都会用到的建筑形式,它的外墙表面是用青砖块砌成的,像一个“一”字形,等比划分成三份,组成一个“凸”字形的墙身,山墙的两头的形式是相叠落成的,中部是平行于地面的。
三是反曲翘脚的马头墙。
吉首市相传苗王首领所住的府邸“凤凰阁”是经典的反曲翘脚马头墙例子。
其墙身外部是向内凹的曲面,形状漂亮又独特。
四是弓形马头。
弓形马头墙因为其墙面是弓形而得名,其式常使用两边对称的形式,弓形的样式繁多、自由变换,第二层的墙面顶部上部的一端与墙身衔接自然,另一端则是由平滑的曲线逐渐朝翘脚延伸。
徽派建筑元素_马头墙的作用与演变
徽派建筑元素_马头墙的作用与演变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元素,通常位于建筑的斗栱上方。
马头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装饰作用: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独特标志,其形象独特、生动且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它常常以神态各异的动物头像为造型,塑造了古代建筑的雄伟和气势。
2.保护作用:马头墙置于建筑物屋脊的两端,可起到保护屋顶的作用,防止风雨和其他自然力对建筑造成破坏。
3.象征作用:马头墙在徽派建筑中象征着主人家族的尊贵地位和社会地位,也是对屋主家族祖先的纪念和崇敬。
马头墙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的演变:马头墙最早是模仿马头形状而制作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型逐渐多样化,不再仅限于马头的形象,还包括狮子、龙、凤等各种动物形象。
2.材质的演变:最早期的马头墙通常使用木材进行制作,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材料的丰富,出现了使用砖石、瓷器、彩绘等材料进行制作的马头墙。
3.功能的演变:马头墙最初仅具有装饰和保护作用,后来逐渐演变为象征主人家族地位和祖先崇敬的标志。
总体而言,马头墙作为徽派建筑的重要元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发展演变,既承载了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又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
“马头墙”元素在现代景观墙设计中的运用
“马头墙”元素在现代景观墙设计中的运用作者:鲍雯婷来源:《现代园艺》2012年第22期摘要:徽派建筑“马头墙”在人们精神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是值得被人们重新运用到现代景墙形式设计中。
在现代马头墙元素符合视觉符号系统中的认识性、普遍性与约束性,也应该遵守适行、适度与合情的原则。
加上人文化的景墙设计,其具有很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情,加之现代的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可以做出些既不与现代脱节又能保留传统的文化内涵的作品。
关键词:徽派建筑;马头墙;景观墙;运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达到分隔与美化空间、展示文化内容等美学目的所修建的装饰性墙体,是园林中常见的小品,其形式不拘一格,功能因需而设,材料丰富多样。
除了人们常见的园林中作障景、漏景以及背景的景墙外,很多城市更是把景墙作为城市文化建设、改善市容市貌的重要方式,而“文化墙”这一概念就是把文化运用在景墙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做了概念性总结,如影壁墙、浮雕墙、标志墙等。
传统马头墙在风格上不仅是中国南方徽派建筑常用格式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造型特色。
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四阶更常见,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马头墙的构造上,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
“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做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2种做法;“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
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文化基因-马头墙
一、山墙简介 二、山墙的地域性发展 三、马头墙的哲学思想 四、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山墙简介
源起 作为建筑学大四的学生,去过几个古村落写生
和调研,看到为了商业新建的带有马头墙的建筑,把 它直接照搬,大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给视觉上带来不 舒服的感觉。河坊街、西塘等景点以及打着怀古特色 的一些住区也有此情况,乱安山墙。由此,想探究, 旧时山墙是如何与各地相适应的,怎样才能把它恰当 运用在现代建筑中呢?
山墙的地域性发展
湖北民居封火山墙
湖北民居中做封火山墙的房屋很常见,山墙伸出屋脊, 使得房屋的造型有了很大变化,除了立面墀头处常做装饰 之外,山面的墙头形式也很多样。湖北民问常见的封火山 墙形式有叠落式、云纹式、弓背式等。
(1)叠落式山墙即俗称的而层层叠落,是最常见的“马头 墙”,特点是山墙高出屋面,并随屋面的坡度最普遍的山 墙做法。
有民谣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 往外一丢。”徽州山多地少,外出谋生是人们 最常见的选择。老弱妇孺留守家中,对在外谋 生亲人的思念都化成对马头墙的遥望。
山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文化建筑
叠落山墙——苏州博物馆的墙体设计,采用了传统马头墙的元素,组成错落有致的叠落山墙,新馆由于屋顶 与传统屋瓦结构相异而与传统马头墙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在这种墙体的动态美表现上是一致的。贝聿铭 对传统的马头墙进行了一些改变,沿用了传统符号特征,抽象变通的运用,追求神似而不是简单地在形式上 模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贝氏马头墙”。
徽州文化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 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 礼膜拜
马头墙特点
轮廓有序且有层次感
徽州因地势原因,“力耕所 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采 出,不足以供”,勤俭节约 用徽州地方材料
湘西土家族传统元素运用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湘西土家族传统元素运用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湘西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备受关注。
土家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运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加房间的文化氛围,还可以丰富空间的内涵,为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居住体验。
本文将对湘西土家族传统元素运用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设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一、湘西土家族传统元素概述湘西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元素包括土家族建筑中的马头墙、石头砌成的老房子、木雕工艺、土家族的传统服饰等。
这些传统元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 马头墙元素的运用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可以运用土家族建筑中的马头墙元素,例如在居室的墙面上加入仿古的石雕马头墙图案或者使用砖石材质来模拟马头墙的效果,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民族氛围。
这样的设计不仅会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会增加房间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2. 木雕工艺的运用土家族的传统木雕工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将这些木雕元素运用到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例如在家具的设计中加入木雕图案、在楼梯扶手或者门窗上加入木雕手工艺等,以增加空间的美感和艺术感。
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体现出土家族的传统手工艺精神,同时也可以为房间增加一些文化元素。
3. 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土家族传统服饰中的图案和颜色也可以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例如在窗帘、地毯、抱枕等软装饰品上加入土家族传统的纹样和图案,或者在墙面上用壁纸贴纸的形式加入土家族传统的图案,以增加空间的设计感和文化氛围。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追忆日益增加,深厚的民族文化也成为现代装饰设计中的一种新潮流。
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运用土家族传统元素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引领潮流。
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浅探【DOC】_1
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浅探【DOC】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浅探黄雯① 黄翔② 郑国屏③ 众所周知,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而徽派建筑则是徽文化的重要表征、符号和载体。
徽派建筑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徽派建筑中的徽州古民居,是以粉壁、黛瓦、马头墙为表形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天井、明堂为居家特点的。
其中的马头墙更以其独具一格的空间造型、鲜明别致的视觉形象而名闻遐迩,成为徽派建筑的标志性元素。
探讨徽派文化的文章资料不计其数,但对徽派建筑(尤其对马头墙)进行深入的专业探究尚有余地。
本文拟就马头墙的起源、特点、功能及其审美价值做些梳理,谈些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引起行家里手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一. 马头墙的起源马头墙是指徽州民居房屋四周的山墙。
因其高出屋面(屋顶)部分的正面轮廓为阶梯状,形似马头,故名马头墙(见图 2)。
徽州地处古越山区,地少人稠,民居建筑因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构诸多方面独具一格。
1/ 20徽派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也是因历史变化特别是因战乱导致的人口迁徙而形成的南北交流的结果。
其中东晋和南宋两个时代,两朝国都的南移,皇亲国戚、富室豪族及大量百姓的南迁,加速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成为促进徽派建筑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而其鼎盛期当为徽商辉煌的明清时代。
徽派建筑的各种典型元素都自有其复杂的形成、演变的过程,许多独特的结构、元素如今可能已难以厘清其起源或发展的过程。
但马头墙的起源却是一个例外马头墙的形成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它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
当时徽州府城火患频繁,因房屋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损失十分严重。
何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的办法,并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
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
马头墙防火原理
马头墙防火原理
马头墙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物防火措施,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建造一个两侧有墙,中央有空穴的墙体来控制火势的蔓延。
首先,马头墙的墙体通常采用高温不易燃烧的材质,如水泥砖、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在火灾情况下难以燃烧,可以有效地控制火势的扩散。
其次,马头墙的设计中还包括一个空穴,这个空穴通常位于墙体的中央部分。
火灾发生后,这个空穴可以起到阻止火势蔓延的作用。
基于物理学原理,火势需要氧气才能燃烧得更旺,而这个空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掉周围的氧气,从而减缓火势的蔓延速度。
此外,马头墙的两侧通常也要建造固定的隔墙。
这些隔墙将建筑物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即使有火灾发生,火势也不会直接传递到隔墙的另一侧,从而减小火势蔓延的范围和危害。
马头墙防火原理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许多发生火灾的建筑物中,采用马头墙的建筑物往往受到的破坏比采用传统墙体结构的建筑物要少很多。
而且,马头墙的建造成本也相对较低,是一种经济实用的防火措施。
总之,马头墙防火原理是通过高温不易燃材料的墙体、阻止火势蔓延的空穴和固定的隔墙三方面相互配合,控制火势的蔓延,从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作者:龚硕来源:《管理观察》2019年第22期摘要:本文浅析了湘西传统民居的特点,从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出发,分析建筑的特殊形态和文化底蕴,提出对湘西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湘西;传统建筑;吊脚楼;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A湘西自治州作为苗族、土家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这些建筑是中华建筑艺术的瑰宝。
湘西自治州的传统建筑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建在河水沿岸或山地的具有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干栏式吊脚楼,另一种是融入汉族穿斗式和抬梁式结构的房屋,这种房屋并加入了马头墙和黑瓦屋顶[1]。
为了寻求最淳朴真实的湘西传统建筑特点,挖掘优秀的民族传统元素,使优良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和艺术在现代建筑中进一步发扬光大,笔者亲自到湖南湘西的边城、凤凰古城和德夯的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進行考察。
1湘西地区的基本概况1.1湘西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1.1.1湘西的地形特征湘西地理位置在东经109°15'-109°38',北纬28°10'-28°38'之间,湘西地处湖南省的西北部,西临云贵高原,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贯穿于境内。
因此,湘西地形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和少部分的平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大,海拔较高。
山区水系发达,沟壑纵横。
这样的地形特征,在湘西传统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对建筑风格的起源和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1.1.2湘西的气候特征湘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湿热;年降水量大,多集中在春、夏两季。
此外,由于湘西山地多、起伏较大,导致局部地区气候差异。
海拔不同的地区其气候明显不同,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温度就会下降0.6℃左右,降水量也会增加50毫米左右。
山地的迎风面和被风面其气候也有明显差异。
这样的气候特征,也对湘西建筑风格起到了一定影响。
湘西凤凰民居风格研究
湘西凤凰民居风格研究作者:易红杏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4期[摘要]民居是一种普通平凡,但又十分重要的建筑类型,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极富生命活力;民居形态多样,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文章通过对吊脚楼、马头墙和木构架的解读,反映了湘西凤凰古城内的民居建筑风格。
[关键词]凤凰吊脚楼马头墙穿斗式木构架[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45-02凤凰县城沱江镇是于2001年12月27日才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它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镇中解放前修建的民宅约占大半。
据专家统计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就有120栋之多①,其主导建筑年代应为清代至民国时期。
②凤凰古城内的民居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沿河岸采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二是沿街铺面及各街巷房屋主体以典型的汉族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结构为主,山墙多采用具有徽派特征的马头墙风格。
一、独特的“半边吊脚楼”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主要目的是防潮防兽以策舒适安全,而所谓的“半边楼”则是一种吊脚楼形式,房屋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于坡崖上,有的搁置部分也可以石支垫,小有抬起,高差一至二步。
这样形成半楼半地的特殊形式,又有楼居高敞的特点,又具地居方便的特点。
它的主要目的除防潮之外,更重要在于适应地形,利用坡地空间,这种半干栏形式较之全干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③最迷人的湘西凤凰县的建筑就是这种吊脚楼,由于临沱江而居的苗族和土家族人的居住空间有限,为了获得更大的使用面积,家家户户都想法将房屋向江面伸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吊脚楼。
(图1-1)因为将生活层中很重要的一半如火塘、厨房和储藏间安置于夯土面,只将卧室安置于江边架高的木地板上,所以也叫“半边吊脚楼”。
(图1-2)半边吊脚楼的做法是在坡地上向后挖填土并夯实,将房子部分搭建于夯土整平后的平台上,部分以木架撑高悬挑于江面之上。
古代马头墙的建筑特点
古代马头墙的建筑特点马头墙,又称马头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墙体设计,广泛应用于徽派建筑和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中。
马头墙的设计理念源于古代的防火需要,其独特的造型和结构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马头墙的起源和演变马头墙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的徽州地区,其初衷是为了防止火灾蔓延。
由于徽州地区多山多林,木材资源丰富,房屋建筑多以木材为主,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容易蔓延。
为了遏制火势的扩散,人们开始在房屋的山墙顶部砌筑高出屋面的马头墙。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头墙的设计和造型逐渐丰富和变化,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元素。
在清朝时期,马头墙不仅在徽派建筑中广泛使用,还流传到了邻近的江南地区,并逐渐成为这一地区传统建筑的重要特色。
二、马头墙的建筑特点1. 造型独特:马头墙的造型犹如马头,具有高昂的态势,寓意着“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等积极向上的意义。
同时,不同的建筑中马头墙的造型和大小也有所不同,如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多采用斜坡形状,而江南地区的建筑则更倾向于使用平缓的马头墙。
2. 结构合理:马头墙的设计结构合理,既能防止火灾蔓延,又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山墙用石灰加糯米饭、明矾粘合,以增加强度。
墙体上薄下厚,使得结构更加稳固。
同时,马头墙的出檐深远,可以保护墙体免受雨水的冲刷。
3. 色彩搭配:马头墙的色彩搭配也极具特色。
传统建筑中多采用白色或灰色的墙体,而马头墙则常常采用黑色或灰色进行勾勒和点缀,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种黑白灰的色彩搭配不仅美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的理念。
4. 文化内涵:马头墙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部分,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徽派建筑中,马头墙的大小和造型往往与主人的地位和身份有关。
一些官宦人家的马头墙高大威猛,寓意着其地位的高贵和权力的至高无上。
此外,马头墙的建造还体现了家族的团结和向心力。
一个家族的房子往往会采用相同的马头墙造型和色彩搭配,以示家族的统一和和谐。
徽派元素马头墙在现代建筑的运用
徽派元素马头墙在现代建筑的运用【摘要】在古代社会中,我国南方徽派建筑格式常借助马头墙来进行屋顶设计,其高低错落的布置下,在聚居群落的乡村中,赋予人一种“万马而奔”的厚重感,代表着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机和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头墙”所蕴含的一种精神特质在当今社会逐渐得到人们的推崇,在现代建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马头墙”元素更加符合现代建筑中视觉冲击力的要求,具有较强的认知特性,在实际运用中,按照适度、适时和实情的统一约束条件下,将其所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情与现代化的建筑技艺以及新材料运用,能够实现文化的传承而又融入全新的文化属性,基于此,文章将其内在的使用潜在性和特性表现进行有效分析,并结合适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其在现代建筑中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所在。
【关键词】徽派元素;文化内涵;建筑特色【中图分类号】TU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015-021.“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必然性1.1 现代建筑形式设计发展所需在现如今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现实情况下,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已经进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增长的是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居住环境的改变也包括在其中。
现代建筑已经呈现出前所未达到的高度,从目前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于顶部的设计已经不再囿于单一遮蔽、雨水阻挡的需求,更是所处地区和所处趋于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体现。
中国传统化的一些设计理念在现代屋顶设计中全面体现,已经成为目前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文化氛围渲染的内在需求。
而“马头墙”元素在这样一种大势所趋下,必然会受到越来越重要的关注,其所代表的乡村风格一旦进入到繁华的都市生活中,则显得非常特别和珍贵,“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韵味则将在城市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1.2 城市文化展示需要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建设开展中,很多城市都将景墙建设作为城市面貌的名片,在其文化元素赋予过程汇总,借助更多形式各异、材质特殊化的装饰性墙体来有效分割城市空间,从而展示文化内涵和艺术特性。
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一、引言马头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特色元素,其造型独特、寓意深刻,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马头墙也开始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设计和装饰上也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二、马头墙的概述1. 马头墙的定义马头墙是指中国传统建筑中屋脊两端所立之物。
其形式多样,常见的有“牛角式”、“鸟翅式”、“蝴蝶式”等多种形态。
2. 马头墙的寓意马头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家庭财富、家族荣誉和家族地位等方面,同时也具有辟邪、避灾、祈福等作用。
三、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1. 建筑外观装饰现代建筑设计注重美学效果和视觉冲击力,马头墙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元素,可以为建筑增添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建筑外观装饰中,马头墙可以采用多种材质进行制作,如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使其具有更加时尚的感觉。
2. 建筑结构设计马头墙可以在现代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高层建筑中,马头墙可以增加楼体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在低层建筑中,马头墙可以增加房屋的抗震性能。
3. 建筑室内装饰除了在外观装饰和结构设计中应用外,马头墙还可以在室内装饰方面发挥作用。
例如,在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中,可以将马头墙与木雕、彩画等传统元素相结合,营造出浓郁的古典氛围。
四、现代马头墙的创新与发展1. 材料创新现代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新型材料不断涌现。
在马头墙的制作中,可以采用更加先进的材料,如玻璃钢、碳纤维等,使其具有更强的耐久性和韧性。
2. 形态创新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头墙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在现代建筑中,马头墙可以采用更加简洁、抽象的形式,使其与整个建筑形成更加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3. 功能创新除了传统的象征意义外,现代马头墙还可以拓展其功能。
例如,在太阳能建筑中,可以将马头墙与太阳能板相结合,实现节能环保。
探究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的风格特征
如果用一句诗来描写徽州建筑,我想那便是“小桥流水桃园家,粉墙黛瓦马头墙”。
“马头墙”元素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说它是徽派建筑的一个元素,但它的作用与它的美是不可小觑的。
不管是从实用功能还是审美方面,它都是徽派建筑的典型标志,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是一笔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徽派建筑“马头墙”的由来与发展(一)徽派建筑“马头墙”的由来“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防火墙”。
古代房屋多用木材造成,加上房屋修建密集,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就会像森林大火一样蔓延开来,因此设计了“封火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扮演者”。
在古代,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
“马头墙”建筑开始于明朝弘治年间,当年的徽州知府何歆为解决房屋失火而得不到控制的问题,提出了由几个人家为一组共同修建御火的防火墙。
他提出将防火墙建筑在民居间共同使用的山墙之上,而封火墙主要是对于山墙墙体的延伸,这样修建的话不仅起到了御火的作用而且在修筑的同时还降低了筑造的成本。
据说后来徽州城内再有火灾发生,因为受到了封火墙的阻挡而能够有效的将火势控制住,由此便有了“灾不越五家而止”的说法[1]。
所以说,“马头墙”具有较好的实用功能,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消防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马头墙”,它是中国消防史的开端。
(二)“马头墙”的发展演变过程由于“马头墙”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和美观功能,所以直到现代还一直在被沿用,防火墙的建造是形成徽派建筑“马头墙”的历史形态,同时,徽派建筑在时代的发展中也在逐渐走向昌盛,并演变出各种形态来满足当地徽州人的审美需求[2]。
在明中叶以后随着当地的贾商审美观念的变化,徽州地区的建筑逐渐壮观起来,到了清代,徽州地区的商人,把当地建筑文化带到了别的地区,由于封火墙的实用性很强,而且外观美观,所以建筑很快就在民间推广了起来,直至今天。
二、关于徽派建筑“马头墙”之美时代是在不断在发展的,随着人们的经济水平发展和审美要求的提高,对当时主要注重实用功能的“马头墙”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分别从外观造型、色彩构成、线条节奏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得以体现。
马头墙,徽派建筑的灵魂,中国独有的美!
马头墙,徽派建筑的灵魂,中国独有的美!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即便不懂建筑的人,也会被熙南里青砖小瓦、鳞次栉比的古风建筑所折服。
“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这是对徽派建筑最为形象生动的描述,可以看出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它类似马头的抽象外形设计给人无限遐想。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
这也许是古徽州建筑设计师们为什么要将这种封火墙,称之为“马头墙”的动机。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以层楼叠院,楼台亭榭等元素交相呼应,各尽所能,为人们描绘着一副美不胜收的写意风景画,而且这些元素中又以马头墙最具代表性,因此被视为徽派建筑造型中的经典。
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适用性初探——以马头墙为例
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适用性初探——以马头墙为例摘要:徽派建筑因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外观形态,留给人们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用现代设计语言和材料,将徽派建筑元素进行了现代演绎。
文章以马头墙这一典型徽派代表元素为契机,阐述其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
以期探讨徽派建筑元素发展中的现代适用性问题。
关键词:徽派建筑;传统元素;现代建筑设计;现代适用性徽派建筑是由徽州特有文化思潮和独特地理环境所铸就的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民间建筑,其清新质朴的建筑格调主要是受到了传统地方文化和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而马头墙的诞生演变也同样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马头墙的组成形式极其注重规划的统一性及和谐流畅的整体美感,这与当时徽州盛行的思想文化有着莫大关系,徽州地区是封建宗法制度理论程朱理学的发源地,马头墙追求规整的排序组合就是受到了宗法制度的影响,古代徽州人对封建的风水文化深信不疑,他们崇尚追求井然有序并富有层次感的建筑外形轮廓,认为毫无章法的排列会直接影响到宗族的兴衰。
显然,马头墙蕴藏着淳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徽派建筑的灵魂,也是展示徽州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1徽派建筑元素分析1.1以马头墙(封火墙)来划分的建筑体量“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这句诗描写的是明清时期江南古居特有的建筑格式,诗中提到的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它类似马头的抽象外形设计给人无限遐想,马头墙因其别致的造型和特有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被视为徽派建筑中的经典(图1)。
图1 马头墙马头墙,又名封火墙、防火墙等,指的是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也就是房屋顶端部分,其正面轮廓视觉效果呈现为阶梯状,大概形状神似马头,所以被称为“马头墙”。
马头墙又称防火墙,顾名思义,马头墙具有一定的防火功用。
其实任何建筑的某一个细节构造,都有其产生的必然条件,马头墙的诞生也不例外,由于徽州地区地处东南山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多雨、多风、易潮湿,每当狂风暴雨来袭极易造成房屋毁坏,屋顶的瓦片也易被大风吹翻,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修建砖墙瓦顶较为实用。
马头墙的作用马头墙施工
马头墙的作用马头墙施工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赣派建筑、徽派建筑(徽州建筑)的重要特色。
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马头墙的作用徽州民居的山墙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
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著隔断火源的作用。
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
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现在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
马头墙尺寸马头墙的尺寸一般是5--6米。
马头墙做法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簷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簷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通常三阶、四阶更常见,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较大的民居,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簷,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马头墙的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簷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
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等数种。
马头墙施工工艺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著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浅析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特点【范本模板】
浅析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特点摘要民居建筑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又被称为石头的史书.民居形态多样,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湘西建筑受地理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本文以凤凰古城为例,通过对吊脚楼、马头墙和木构架的解读,探寻传统建筑中蕴涵的文化底蕴.关键字马头墙吊脚楼吞口屋木构架凤凰古城正文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全境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5O 公里,土地总面积1745平方公里。
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多年古貌犹存。
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
湘西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布局、立体安排、空间序列、建筑装饰等,虽不是属于狭义艺术范畴的,但在满足一定实用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湘西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生活理想、美学追求、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
凤凰县城沱江镇是于2001年12月27日才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它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镇中解放前修建的民宅约占大半。
据专家统计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就有120栋之多①,其主导建筑年代应为清代至民国时期。
②湘西民居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河岸采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另一种是房屋主体以中国传统的汉族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结构为主,山墙采用具有徽派特征的马头墙风格的建筑形式.一吊脚楼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大山之中,艰难复杂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建筑元素.湘西地区以土家族的吊脚楼为典型。
吊脚楼在建筑学上称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主要目的是防潮防兽以策舒适安全,而所谓的“半边楼”则是一种吊脚楼形式,房屋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于坡崖上,有的搁置部分也可以石支垫,小有抬起,高差一至二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 西传 统 民居 建筑 经过 多年 的 发展 后 ,主要 分 为两
种 :一种是 结构 上采 用穿斗式和部分抬 梁式的木结构 ,外 墙 上则采用 马头墙 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 造型多出现在城 镇 中 ;另一种是 沿河 的干栏式 吊脚楼 结构形式,这个造型
多画些植物和鸟类 。
2 . 2 三级 马 头墙
马头墙在湘西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与研究
孙 晔 李 源 黄春华
( 湖南工业 大学包装设 计艺术 学院,湖 南 株 洲 4 1 2 0 0 7 )
摘要 :一直 以来 湘西 民居 建 筑独具地 方和 民族特 色,并在 漫长 的历史进程 中形 成 了独 有 的特定符 号 ,如 吊脚
楼、天井、马头墙等。这些符号都象征着湘西这块神秘地域的建筑特征。文章从传统遗留的建筑符号 — —马 头墙 出发 ,根据 湘 西马头墙 的历 史文脉 、形 态特点 、功 能特征和 文化 内涵等 几个 方面 ,深 入地梳 理 出马 头墙 在 湘西 民居 建筑 中的运 用 。这将对 通过 采取延 续传统 民居 建筑 的手法 ,使 得 当今城 乡建 筑更加 民族化 、地 域
屋连在 一起, 四周 的四角用铁 拉杆与砖墙紧紧地联 系在一
外在 的文化和 自然环境 因素的影响 ,逐渐地形成 了 自身独 具 民族特 色的 民居建筑 ,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逐渐 取得
自己的一席地位 。
起 。材料 用青砖砌成 ,再用石灰 砂浆涂抹 。墙面 多处不开 门窗 ,易于 防火 ,现 有 的门 窗都是近 代 民居 改造 后产 生 的。墙头用黑瓦 ,并运用漂 亮的彩绘在高翘 的檐 边粉刷 ,
是它可 以与古代 的火 巷子结合在 一起 ,划分 防火单元 ,将
火势控制在一定区域 。 3 . 2 遮 阳
这个 建筑 的封火墙 是整 个湘 西最常见 的建造风成 三个部位 ,形成 一个凸型的墙体 ,山墙 的两端是叠落 的样
多 出现在村寨 中 。但是 即使处 于村 寨中的居 民,因为湘 西
1 4
式 ,中间是水平 的。 “ 一 ”字 的高低 运用 、两 头高高翘起 的马头是湘西独有的风景线 。
特征 。
本文 中,作者亲身前往湘 西 自治州 、吉首市 和怀化市
等 地 ,根据 湘西 马头 墙 的历 史文脉 、形 态特 点 、功 能特
2 湘西传统马头墙的形态特点
马头墙在 中国的建筑风格 中属 于硬 山式 ,是建筑 两端 的山墙 高于屋顶 ,延伸到屋顶 的上面 。因 为它 突出于屋顶
湘西 虽然 地 处偏远 的地 区,却 有着 丰 富 的水系 和水 运 ,因为古代没 有大量的公路和铁 路运 输,所 以湘西逐渐 就形成 了非 常发达的商业 贸易地 区。因为各地商客要 以商 贸为 目的,所 以当时河流岸边 出现 了很多各地 的会馆 ,这 样汉族和 少数民族 的矛盾和融 合就产生 了。马头墙便 是这
形态 相似 、曲折美丽 的 曲线 。由于马头墙 的造 型不受任何
城乡建筑更加 民族化 、地域化起 到借鉴作用 。
l 湘西传统马头墙的历史文脉
1 . 1 起 源
约束 ,人 们按 照 自己 的喜 好 随心所 欲 地建造 马 头墙 的造
型 。因为这个 原因,湘 西不 同地 区的马头墙的造型也不一
个矛盾和融合的产物。 1 . 2 发展 在湘 西地区 ,从元 明时期 以后 ,随着 自身 的巫文化、
样,甚至一个地区 的马头墙也有变化 ,没有 固定 的模式。 具体 归纳 分 为 以下六种 马 头墙 在湘 西 民居 建筑 中 的
运用 :
2 . 1 窨子屋式封火墙
典型 的建筑形 式有 怀化市 的洪江 古商城的窨子屋 ,窨 子屋 形状 上像 北 方 的四合 院 ,一般 的为 两进 两层 ,顶层 上面用天桥连 通 。为 了将高 高的封火 墙和房子里 的木质房
化起到借 鉴作用 。
关键 词 :马 头墙 ;湘西建 筑; 民居设计 中图分类号 :T U 2 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2 3 7 4( 2 0 1 3 )3 1 - 0 0 1 4 - 0 2
湘西建筑在 中国传统建筑领域 已经 占有不可或缺 的地 位 。因为它在 独特 的历史文化和环 境因素等等 的影 响,在
地区多处 山地 ,民居多用木头作 为建筑材 料 ,木材 因防火 性能差 ,特别在房 屋较为密集 的地 区火灾隐患尤为严重 , 所 以也有 少数 人们将外墙用砖石 或土 坯墙做成 高高的马头 墙 ,较好地满足 了防火 的要求 。
漫长 的历 史发展 中,逐渐形成 了独 有符号 ,如 吊脚楼 、马 头墙 、天 井等,这些符号象征着湘 西这个神秘地域 的建筑
联系 的,2 个 间距1 米 , 内屋 的墙壁 还有木板 隔断,即使是
外面 的墙燃烧 ,也不 会损伤到 内屋 。马头墙还有 一个优 点
2 . 3 反 曲翘 角的马 头墙
位 于吉 首市凤凰县 阿拉镇的勾 良苗寨 中,有 一处苗王 府邸 “ 凤栖 阁 ” 。相传 这是 方 圆百 里 内的 苗王 首领 的 处
2 0 1 3 年第3 1 期
( 总 第 2 7 4 期 )
中 闽高 新技 奈企 业 l
l c *i ^ H1 * T£C¨ # t¨ p Rt §E;
NO . 3 1 . 2 01 3
( c u m u l a t i V e t y N O . 2 7 4)
上 ,所 以是体现建筑 的造型 和艺术装饰美感 的重要位置 。
征和 文化 内涵等几个 方面 ,深入地梳理 出马头墙在湘西 民
居建 筑中的运用 ,希望 能为地域性建筑文化 的研 究提供参
考 ,这将对通过采取延续传 统 民居建筑 的手法 ,使得 当今
湘 西建筑 既有典型 的明清江 南营造法式 的建筑 形式,又极 具显著的湖湘特色 。高 高的马头墙在屋顶 上面 形成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