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合集下载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

湘西七十二奇楼简介和历史湘西七十二奇楼是指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七十二座独特建筑群。

这些奇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简介和历史两个方面介绍湘西七十二奇楼。

一、简介湘西七十二奇楼是指分布在湘西地区的七十二座独特建筑群,它们散落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各个山区。

这些奇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民族特色,是湘西地区的文化瑰宝。

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形状各异,有的像宝塔,有的像楼阁,有的像城堡,还有的像古寺。

这些奇楼大多建在山顶、山腰或河畔,既是居民的居所,也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奇楼内部布局精巧,充满了艺术氛围,每一座奇楼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湘西七十二奇楼是当地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杰作,它们是这一地区独特的建筑艺术的代表。

这些奇楼不仅是居民的居所,也是人们信仰的场所。

它们是湘西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历史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古代,湘西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和苗族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居民。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湘西七十二奇楼就是这一传统的产物。

据史书记载,湘西七十二奇楼的建造始于明朝,盛行于清朝。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建筑艺术达到了巅峰。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土家族和苗族人民建造了许多坚固而美丽的奇楼。

这些奇楼既是居民的居所,也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西七十二奇楼逐渐成为湘西地区的地标和文化象征。

无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从历史内涵上看,湘西七十二奇楼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们见证了湘西地区的兴衰,记录了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创造,是湘西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湘西七十二奇楼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这些奇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于世。

建筑特色吊脚楼

建筑特色吊脚楼

建筑特色——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半为陆地,半为水,一般依山傍水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与周围环境形成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人喜在吊脚楼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映中,一楼挑出,凸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也有所不同,干栏式建筑应全部悬空,所以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楼上干燥,用来住人或堆放粮食。

这样安排,既可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谓一举多得。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

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吊脚楼的五种形式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qián]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
形,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建筑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传说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

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

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

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

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今的吊脚楼。

吊脚形式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湘西田家大院简介

湘西田家大院简介

湘西田家大院简介
湘西田家大院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一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居,也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田家大院位于吉首市茶坪镇三合村,始建于清代同治四年(1865年),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80平方米。

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共有房屋280间,房屋分三进三层。

前大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后大门为木石结构。

前院设一天井,天井中有一座水井台和石磨。

后院有两座门楼、两座阁楼,阁楼上建有回廊连接前院和后院。

前后院均设有水井、厨房、茅厕等设施。

整个建筑依山就势,造型独特,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在田家大院中既可以欣赏到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艺术,又可以了解到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文化及民俗风情。

在田家大院里还有不少地方至今仍保留着过去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如在院子里养蚕、打糍粑、磨豆腐;有在春节时用竹篾编成各种动物图案的各种工艺品;还有老人们用红布做成的寿帽和红腰带等等。

—— 1 —1 —。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是中国湖南省西部的一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这里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1. 民居类型丰富多样:湘西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庄园、公馆和民居。

庄园是富裕家族的住所,通常由大牌楼、正厅和后院组成,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性。

公馆是地方官员和乡绅所住的大型建筑物,一般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是接待客人的场所,后院用于居住。

民居则分为层屋、四合院等各种形式,根据当地居民的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多样的样式。

2. 木结构的建筑形态:湘西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使用的木材多为柚木、柳木等。

建筑的骨架由柱子、梁和檩组成,搭建起屋顶和墙壁的框架。

屋顶一般采用抬檐和斗栱的形式,既能保护房屋免受雨水侵蚀,又能增加建筑的美观性。

墙壁多采用砖木结构,砌墙的砖瓦大多为红色或黄色的陶瓷砖,具有非常浓郁的土家族特色。

3. 建筑布局体现居住和生活方式:湘西传统建筑的布局十分注重居住和生活的便利性。

一般来说,建筑的主体是居住区域,包括卧室、客厅、厨房等。

而建筑的后部则是生活和储藏区域,包括厕所、茅厕、粮仓等。

建筑体量和布局一般呈矩形或正方形,空间上形成前后院和主次分明的居住空间。

4. 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湘西传统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在山区地形复杂的地方,建筑往往选择在山脚或山坡上建造,利用地势起伏,使建筑相互错落有致。

建筑还会增设天井和露台,以便家人活动和晾晒物品。

在气候方面,湘西地区夏季炎热,建筑常常设置凉台或挂藤架,以提供遮阴和通风。

5. 装饰和彩绘:湘西传统建筑在外观装饰和内部彩绘上非常注重细节。

外墙砖瓦常常使用彩色陶瓷砖,图案多样,富有民族特色。

柱子和梁上还会雕刻花纹,墙壁上常常绘有各种图案和神话故事。

内部也会进行精心装饰,比如门窗上会凿花,屋顶和柱子会彩绘,墙壁上则会悬挂画卷和字画。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具有丰富性、适应性和装饰性。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空间设计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进行研究,探索其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首先,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空间设计非常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在吊脚楼的一楼通常设有堂屋、厨房和厢房等功能区域,而二楼则是居住区域。

居住区域通常设有卧室、客厅和储物间等,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吊脚楼内还常常设置有天井,以提供自然光线和通风。

这种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务实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

其次,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外空间环境同样具有独特之处。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利用地势差和梯田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室外空间。

在吊脚楼下方通常有种植园和菜地,供居民种植粮食和蔬菜。

这种布局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与土家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相契合。

此外,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还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文化内涵。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其独特的屋顶造型和彩绘装饰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艺术才华。

而室内的布置和摆设则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家庭和温暖生活的向往。

这种文化内涵的体现使得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的室内外空间环境研究揭示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其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关注,吊脚楼的室内空间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而室外空间的布局和种植园的设置则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吊脚楼的建筑风格和室内布置彰显了土家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艺术追求。

这些研究成果为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民俗研究1、渊源:传说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

张天王求东海龙王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

龙王假装答应了。

张天王从龙王处选了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答应七天后送还。

土家族人仿造成现在的湘西吊脚楼。

七天后张天王还给龙王时,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

“你自己去搬吧!”龙王拿不上,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

人们担心龙王发怒涨洪水,在桥下安上斩龙刀,它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

2、现状及其特点: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多半临空悬立,因地制宜,形态各异。

湘西土家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倾斜度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吊脚楼来。

这种吊脚楼,是干栏屋中的一种,朴实轻灵,古色古香,与楚建筑或巴建筑有着渊源关系。

后来经过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不断加工装饰,使建构更为古朴而实用,美观又大方,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3.吊脚楼的民俗学功能:1)审美功能: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

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的情调。

湘西吊脚楼因着地形的复杂所形成的多是“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均不平”的剖面。

这些错落有致并且空间处理弹性很大的建筑给人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浪漫感。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依山傍水,就地起楼,巧妙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建造出吻合大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

湘西的吊脚楼在建造时的技术施工符合当地的地形土质以及气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也注意与美型观点结合,既保证了实用性,也兼顾了外观的艺术性。

2)社会功能:吊脚楼是湘西复合式经济结构在民居建筑形式上的最佳选择。

土家人所居之地,既要方便上山采集和野猎,又要方便下河临渊捕鱼,还要方便农耕生产。

湘西吊脚楼

湘西吊脚楼

地域特点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
岸为支撑点,另一端 则悬在水面,高高的 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 持,充满着一种力与 感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
自由,可临水,也可依 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 边。
四、主要类型
湘西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 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 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 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瑶族吊脚楼
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住所依山旁水 建成,代表作就是人与自然和谐而居的 吊脚楼。瑶族人多住在山区,很少有成 片建造房屋的平地,于是他们便选择坡 度较为平缓的地方,一半平整土地,另 一半依据山势用长短不一的杉木柱头支 撑,架木铺板,与挖平的屋场地合为一 个平坦的整体,再在此整体上建房。山 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为了通风避 潮和防止野兽。
民国时期:政治上相对开明,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有所 改善,有钱人家相当讲究,一般平民也能修建普通的木瓦结 构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型; 两头用瓦片提成翘角,虽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样巍峨壮观, 倒也体现了平民风格。 建国以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土家 人民也过上了新的生活。除部分土家群众仍保留传统居住习 俗外,大部分已开始建造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平房了。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 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 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 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 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 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 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 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是在双吊式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 是将正屋两头厢房湘西吊脚 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 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 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 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 才能进到正屋。

湘西的风土民居——吊脚楼

湘西的风土民居——吊脚楼

其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旧唐书》 :土气多瘴疠 , 《 说 “
山有 毒草及 沙虱 蝮 蛇 . 并楼 居 , 梯 而上 . 为 人 登 号
布在土家族和苗族的聚居地 , 又称“ 吊楼子” 为山 , 野式“ 楼阳台”单檐悬挑 , , 屋面反翘 , 有与正屋成

‘ 干栏 ”. ’ 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 , 早先清代土司王 严禁土民盖瓦, 只许盖衫皮 、 茅草 , 只许买马 , 叫“ 不许盖瓦”一直到清朝雍正七年“ . 改土归流” , 后
词 :湘西; 土家族 ; 吊脚楼特 点; 吊脚楼类型 文献标识码 :A
式。 阐述了 吊脚楼的主要特点 、 型 、 类 结构及构 造 。 中图分类号 :n J8 6
吊脚楼是一种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 建于斜度
较大 的 山坡 上 . 建造 时 , 坡 面开挖成 两级 台阶式 顺 屋基 , 上层立 较矮 的 柱子 , 层 立 较 高 的柱 子 . 下 这
() 2 依势而建,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 吊脚楼或
避 风 向阳 , 或临溪 谷 , 或傍 山腰 , 均依地 而建 . 当 用 地 盛产 的杉木 , 建成两 层楼 的木构架 , 搭 柱子 因坡
就 势长短 不一地 架立在坡 上 .
济条件较好 , 多采用此种形式 . 凹字形与丁字形的
吊脚 楼相 比 , 具有 较强 的围合 意向 ( 2 . 图 )
“ 土民” . 等 清末 始用 “ 土家 ” 之称 . 与进入 湘西地 区
的巴人有渊源关 系, 过着刀耕 火种和渔猎山伐的
原 始生活 . 土家 族 居 民最 早 只是 “ 结草 为 庐 , 以蔽 风雨 ”起 初的 房屋 是 三 根 圆木 作 支架 , 藤 或竹 . 有 盖之, 形成 一 个 三 棱 锥 式 的居 室 . 内 以 火炕 取 室

湘西传统建筑特色

湘西传统建筑特色
设计可根据需求变化屋面。
1、泸溪悬山
2、泸溪悬山变化
3、花垣悬山
一、湘西古镇建筑特色
1.2 民居建筑特色小结
1、屋顶(造型)
后起流行:硬山顶。
将山墙的高度做些许提升,墙头做各种造型。 湘西地区的人口逐渐变多,村落向城镇发展,民居的密度和整体的占地面积开始扩大。 木质建筑有起火的隐患。以砖为材质的山墙可以起到将各个民居从中阻隔的作用。
沿河而立,吊脚楼
建筑与水关系亲密,穿水栈道、木 桩、水车构成丰富亲水休闲场所
一、湘西古镇建筑特色
1.2 民居建筑特色小结
1、屋顶(造型) 各地民居的坡度以 4 分水(坡度约合 22 度)和 5 分水的居多(坡度约合 27 度)。
民居最普遍:悬山顶,建造最简单。
悬山屋顶的出檐可以保护山墙。
对悬山顶应用灵活: 图1的悬山样式传统,但在悬山一边的檐下根据需求加设了一层屋檐,前后出檐的深度也有些许的差别; 图 2 可以看出,房架的中柱的位置并非在中心线上,而是向一边偏。这种屋檐的不对称变化,多是因 为湘西地区夏季炎热且持续时间长,所以出檐会根据朝向不同做变化。
这种屋檐的不对称变化多是因为湘西地区夏季炎热且持续时间长所以出檐会根据朝向不同做变化1泸溪悬山2泸溪悬山变化各地民居的坡度以4分水坡度约合22度和5分水的居多坡度约合27度设计可根据需求变化屋面3花垣悬山一湘西古镇建筑特色12民居建筑特色小结后起流行
湘西传统建筑特色
一、湘西古镇建筑特色
1.1 湘西四大古镇建筑概况 1.2 民居建筑特色小结
黑瓦屋面,砖石山墙与木质主立面的经典搭配。
一、湘西古镇建筑特色
1.2 民居建筑特色小结
3、建筑排列
湘西地区地形地势呈现出三维的空间特性。 这种特征, 房屋多沿等高线排列, 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指向修建,。

吊脚楼和土楼

吊脚楼和土楼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的建筑住房(民居)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

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点缀得山水的几分韵致。

,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与感的美。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自由,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

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丛茂林修竹,省时简工,温馨而有画意。

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

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

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温暖而亲切。

如有幸叩访,热情的湘西人泡茶筛酒,摆出种种野味,令人宾至如归。

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

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

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

不单是最常见的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龙湖古寨传统建筑介绍

龙湖古寨传统建筑介绍

龙湖古寨传统建筑介绍龙湖古寨是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的一个古老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建筑。

这里的建筑以土家族传统建筑为主,曾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程的重点保护对象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龙湖古寨的传统建筑。

龙湖古寨的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土家族的木结构建筑和石头建筑。

其中,木结构建筑是龙湖古寨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

这些木结构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底层为楼房,上层为斗拱式的平房。

建筑结构稳固,屋顶采用特殊的斗拱结构,使得建筑能够经受住强风和地震的考验。

屋顶上覆盖着青瓦,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感觉。

同时,建筑外墙常常涂抹上土家族特有的白色粉饰,使得整个村落更加美丽。

除了木结构建筑,龙湖古寨还有许多石头建筑。

这些石头建筑多为石砌墙和石板屋面的结构,给人一种坚固和厚重的感觉。

石头建筑常常用于村寨的围墙、门楼和庙宇等重要建筑中。

这些石头建筑的特点是石头的选材讲究,石头的形状和大小互相搭配,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美观。

除了建筑结构,龙湖古寨的传统建筑还融入了土家族的文化和艺术元素。

在建筑的装饰上常常使用土家族特有的图案和雕刻,如云纹、龙纹和虎纹等。

这些图案和雕刻既是对神话故事和传统习俗的表达,也是对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此外,建筑的门楼和屋顶上常常悬挂着红灯笼,给人一种喜庆和热闹的氛围。

龙湖古寨的传统建筑除了具有美观的外观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实用性。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或石头结构,这种结构形式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得建筑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例如,屋顶的斗拱结构可以抵御强风和地震,石头建筑的坚固性能够抵御山区的滑坡和塌方。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龙湖古寨的瑰宝,也是土家族智慧和劳动成果的体现。

龙湖古寨的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可以更好地展示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

土家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

之后再在骨架上铺设好地板、屋顶和墙壁之后
就大功告成了。 建成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一层一般饲养牲畜, 。 没有人居住,比较潮湿二楼是家人居住的地方

结构图
土家吊脚楼的特色

一、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极强的审美感受。 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它除了体现一般艺 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 有别致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二、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情调。首先, 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 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 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 理,因此,在观察这些吊脚楼时,你会感到生动 活泼,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
三、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主要 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
【简介】 吊脚楼 也叫“吊楼”, 为苗族(贵州等)、 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 民居,在湘西、鄂西、 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 多。吊角楼多依山就势 而建,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为最佳 屋场,后来讲究朝向, 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角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 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 栏式建筑。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 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 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 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 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给大家看看吊脚楼的图片
依水而傍的吊脚楼
多姿多彩的吊脚楼
静中美的吊脚楼
现在,如果想观看张家界土家 吊脚楼和民俗风情表演的话, 最佳去处是土家博物馆——土 家风情园和秀华山馆。 我们小组的汇报完毕,谢谢大 家
土家吊脚 楼是如何 建成的?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地区传统建筑是指在湘西地区长期生活和繁衍的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人民所创造的传统建筑。

这些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布局,反映了湘西地区历史文化的特点和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形态特点1.屋顶形态丰富在湘西传统建筑中,屋顶形态十分丰富,可以分为单檐、抬檐、屋脊屋面等多种形式。

在屋面上还有采光、通风、做饭的烟道等小结构,非常实用。

2.布局紧凑湘西传统建筑的大门、房间、庭院都是紧凑的。

大门前有一个天井,紧随其后的是进门厅,各种房间都围绕着进门厅而建,形成了紧凑的整体构造。

这种布局使得房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还避免了室内经常受到阳光的照射,保证了室内凉爽。

3.结构坚实湘西传统建筑的结构一般都使用木材或者石头,墙壁基础使用的是石头或者砖石结构。

房子的基础相对较低,以便于在盛夏的气温条件下,人们可以躲避细菌繁殖的阴凉之处。

底部的基础可以保证房子不被洪水冲走。

二、建筑布局的特点1.依山傍水湘西地区是一个地貌复杂,山势起伏的地区,传统建筑所处的地盘大多是山地和水域,建筑布局以依山傍水为主。

这种布局可以让建筑物更加协调、和谐,与大自然相融合。

在视觉上也使人感到愉悦。

2.对称性强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对称性强,一般会将大门、窗户等布局成对称的形式,四周的房间分布也是一样。

这种对称布局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更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美观。

3.采光通风湘西地区气候潮湿多雨,有时候温度很高,传统建筑的布局必须保证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

因此,在建筑的屋顶、墙体上都设有透光的小窗户和门。

在地面上,人们还会盖一些竹篾或木格子做出通风口。

总之,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都体现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大自然相互交融,构建出湘西地区美丽的人居环境。

从清代改土归流看湘西土家族传统建筑的变迁

从清代改土归流看湘西土家族传统建筑的变迁

湘西永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吊脚楼不仅是当地的传统民居建筑,更是土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脉络和生活方式的见证。

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是湘西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转折点,为永顺地区的土家族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历史变革直接促使了吊脚楼建筑风格的变革,使其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同时也使其更具普及性和平民化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改土归流政策也极大地影响了土家族的传统居住习俗,推动了其从封闭的部族社会向更为开放、与汉文化交融的方向发展。

1永顺吊脚楼的发展沿革在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史彭士愁爆发了为争夺管辖权的溪州之战。

此战结束后,双方以刻于铜柱的约定确立了各自的辖域边界,标志着溪州脱离了持续的战乱,并确立了彭氏家族在永顺地区长达800年土司统治的开端。

在此之前,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土家族地区经历原始的巢居、穴居和早期的干栏居住方式。

其中,干栏可以被视为永顺吊脚楼的前身。

宋朝进一步在永顺实施羁縻制度,使得溪州的势力范围得到扩张,并巩固了彭氏家族的盟主地位。

这期间,老司城作为彭氏家族的治所开始兴建。

随着土家族首领在这里的统治,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土官世代传承。

到了元朝,土司制度正式建立,中央王朝与土家族首领关系更为紧密。

明朝对土司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详细规定了土司的治理、权责及军务等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湘西土家族民族共同体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相应,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土家族传统建筑也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

清前期继续遵循明制,土司之间为了权力而争斗、结盟和分割势力,导致明末清初的土司政权并不稳定。

在此背景下,雍正年间,中央王朝在湘西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采用了“剿抚兼施、恩威并用”的手段,这项政策不仅是对政治制度的调整,还对土家族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产生了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湘西土家族在保持其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与汉文化地区产生了交,正是这种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发展。

土家族建筑文化 土家族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

土家族建筑文化 土家族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

土家族建筑文化土家族建筑有什么独特之处
土家族居住的房子,一般以吊脚楼为主,因为土家族人们为了避开野兽虫蛇,选择这样独特的方式来建造房屋。

而且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方式也有所不同,出现不同形式的艺术风格。

下面来我一起来看看有着独特建筑的土家族文化吧。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

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
从地形上看,吊脚楼往往占据地形不利之处,如坡地、陡坎、溪沟等,而主体部分则位于平整的基地上。

若从吊脚楼与主体的结合方式看,分别有一侧吊脚楼、左右不对称吊脚楼、左右对称吊脚楼三种,其中以一侧吊脚楼最为常见。

除此之外,土家族还有一种不做挑廊的吊脚楼,其正屋主体部分与厢房吊脚楼直角相连,似乎已形成约定俗成的“规
矩”。

通透的支柱、轻灵的翘角反而成为了视觉的焦点,如永顺老司城、泽家、石堤有一部分吊脚楼便有类似的特点。

干栏式吊脚楼
干栏式吊脚楼所谓“干栏式”吊脚楼,即底层架空,上层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一般多在溪水河流两岸,以群山为背景,河滩作衬托,成群连片,浩
贡献。

土家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的传统建筑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建筑。

土家族的传统建筑融合了民族特色和环境需求,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本文将介绍土家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建筑特点以及对土家族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1. 土家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土家族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包括了“吊脚楼”和“木瓦房”等建筑形式。

其中,“吊脚楼”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吊脚楼分为三层,底层用来养鸡、种菜,中层用作活动和起居,顶层则是起居兼睡眠的区域。

吊脚楼的主体结构由木材搭建,巧妙地利用柱子和梁结构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

另一种土家族的传统建筑形式是“木瓦房”。

木瓦房是由木材搭建而成,屋顶则使用木瓦作为覆盖物。

木瓦房的结构坚固耐用,能够有效地防水和防火。

同时,木瓦房的设计也很注重通风和采光,让居民在房间内能够享受到宜人的自然环境。

2. 土家族传统建筑的特点土家族传统建筑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土家族的建筑都非常注重环境的适应性。

他们会根据地势、气候和社会需求来设计建筑,使得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

其次,土家族的传统建筑都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使得建筑更加稳固耐用。

他们运用优秀的木工技术,巧妙地利用榫卯结构和斗拱结构,使得建筑能够经受住长期的风吹雨打,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此外,土家族的建筑还注重美学价值和装饰性。

他们在建筑物的外部和内部都会进行装饰,使用丰富的彩绘、雕刻和雕花等手法,使建筑更加美观大方,展现出土家族的独特艺术风格。

3. 土家族传统建筑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土家族的传统建筑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是土家族居民居住的场所,提供了生活的基本需求,让人们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土家族人民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彼此之间更加团结和和谐。

其次,传统建筑还承载着土家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在这些建筑中,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得到展示。

人们通过居住在传统建筑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土家族的文化,增加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土家族建筑

土家族建筑

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 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 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 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
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 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 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 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 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特点 :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 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 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 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 “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 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 “活化石”。
结构 :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 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 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 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 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 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 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 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 杆。
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 低的重要标志。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 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 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 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飞禽走兽、花鸟 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 刻。

湘西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探微

湘西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探微

湘西吊脚楼民居建筑形态探微摘要:吊脚楼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居建筑中的一种,其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结构。

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本文以干栏式民居作为探讨对象,对湘西吊脚楼民居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希望通过对这种传统的地域性民居建筑的研究,能给人们对当代地域建筑创作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湘西;干栏式民居;吊脚楼;建筑形态;中图分类号:tu2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建筑,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实物承载体,已成为人们了解某个民族文化建构体系的一种捷径。

然而,当承载在民族传统建筑上的大量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记忆,被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所筑造的建筑毫不留情抹去的时候,我们显然很难像过去那样,通过观察建筑物,来判断出它所处的地理和文化区域。

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体系。

第一体系当然是皇家建筑,唯我独尊,豪华尽显。

第二体系是士大夫(包括儒商)建筑,淡薄,幽雅,韵致。

这两个体系的建筑观念,体现着封建伦理和礼教秩序,建筑面积大多规模较大。

而作为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的风土建筑,则可以看做是第三建筑体系。

湘西的吊脚楼民居就是这样的风土建筑。

人们不仅可以从中看到纯粹的传统形态,还可以在它的深处找到人类生活的原点。

它们依山傍水,就地随势,灵活变化,不拘一格,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

一、湘西吊脚楼的建筑形态梁思成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先研究我国的建筑遗产,掌握它的规律,熟悉它的诸多特征,在创造中加以灵活运用。

”湘西的吊脚楼建筑作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藏于深山,未被认识;现在,它以其风韵别致的建筑形象,粗矿朴素的艺术风格,散发出来的浓厚乡土气息及民族风情,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开始吸引着建筑界学者的目光,对其进行调研考察。

对湘西吊脚楼古民居建筑价值及其人文精神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建筑材料在湘西最大的土家族聚居区——利必洞寨,其村寨房屋多为吊脚楼。

湖南边城古镇简介

湖南边城古镇简介

湖南边城古镇简介
边城古镇是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木结构古民居,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边城茶峒,距茶峒县城17公里。

这座用青石板砌成的边城古镇,四面环山,一条清澈的河流从中穿过,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和古街、古码头、古庙、古树构成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边城”在梵语中是“石寨”之意。

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一户户人家都在门前屋后搭起了晒满了衣服被褥和生活用品的平台,或在门前屋后挖出一口深水井,井水供生活饮用。

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小的吊脚楼阳台,楼上晒着衣服被褥,楼下则养着鸡鸭鱼肉和家禽。

这样的吊脚楼在古镇上比比皆是。

与吊脚楼相比,“边城”最大的特色就是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座小镇采用了“前店后院”式的建筑形式。

前店是指在“茶峒”这个小镇里,有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茶馆。

店里提供茶水和小吃。

小镇上除了茶馆和旅店外,还有很多小摊位和小摊小贩,这些小商贩在当地是很常见的。

—— 1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