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2孝文帝的改革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含答案)

【北师大版】选修一历史:第3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含答案)

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检测北师大版选修1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鲜卑民族创造了北魏文明,北魏融入了中华文明。

透过右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 B.③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

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从图中是无从得知的。

2.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 )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答案 D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自然有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

3.推行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该项措施的实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北方大量荒地得到开垦C.国家的赋税收入有了一定保障D.根除了土地兼并的现象答案 D解析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造成的,均田制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

4.“窃见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推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D.迁都洛阳答案 A解析注意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弃卖田宅,漂居异乡”,针对这一状况,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

5.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实行了三长制,它的实行( )①取代了宗主督护制②调整了鲜卑族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③巩固了中央集权④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C解析三长制是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新的基层管理制度,因此,它不是调整鲜卑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措施,将带②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时分层作业8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

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时分层作业8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新

课时分层作业(八)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建议用时:30分钟)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 2.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

此社会现象是( )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C[三长制的推行,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 3.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为此孝文帝决定( )A.统一文轨B.整顿吏治C.定都平城D.迁都某某D[本题材料“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某某的原因和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选D项。

]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某某A[从材料可以看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故选A项。

]5.《魏书·高祖纪》记载:“诏曰:‘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

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为改变这一局面,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 ) A.设立三长制B.迁都某某C.推行均田制D.实行租调制C[从材料“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均田制,故选C项;A项是税收征收的制度,排除;B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是赋税制度,排除。

高中历史选修一3.1.2北魏孝文帝改革(修) 2

高中历史选修一3.1.2北魏孝文帝改革(修) 2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 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 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 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 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 奠定了基础。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 (一)改革的前提 ——北魏的崛起和统一北方
北 魏 疆 域 图
(四)移风易俗
2、措施: (2)讲汉语:495年,面谕朝臣,禁止30岁以 下的官员说鲜卑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3)改汉姓:孝文帝改皇帝拓跋氏为元氏, 宣布与汉族同源,抹去了皇室的鲜卑族标志; 之后,他用行政命令改鲜卑复姓为音近的单音 汉姓。(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四)移风易俗 2、措施:
4)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 融合时期。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
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 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 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二)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 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贪污 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 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 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1、迁都原因 平城(劣势)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 发,交通不便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 展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 易受强敌威胁,不利于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案: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含答案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1。

了解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主要内容。

(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中关于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

(难点)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前期改革的特点: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

2.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①措施: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

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准官吏自筹。

②影响:吏治有所好转,成为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2)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

②内容:485年,冯太后和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设立邻长、里长和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影响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①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②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思维点拨]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2.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基础.3.均田制对后代田制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都城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遇到阻力。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

(3)军事上: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4)地理位置: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

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 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硅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10.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D.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重要体现。

请回答11~13题。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下图是《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C.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D.以洛阳为中心进而统一全国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历史的发展。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材料研读 “均田制”是拓跋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这项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重新安置失去土地的农业人口,防止更多农民迁移他地,最终提高 粮食产量并增加税收。……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有权利从政府那 里领取一片土地,终生使用。他们死后,土地将被收回,然后重新分 配。除了这种“私田”之外,还有所谓的“桑地”……可以由父传子,不 再重新分配。 ——[德]艾伯华《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魏“均田制”的施行目的及其性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行“均田制”的积极影响。
内容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影响
(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 对北魏朝廷的支持 (2)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自主思考如何理解孝文帝改革后期坚决“移风易俗”的政治目的? 提示:通过前期改革,北魏已经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实现了封建化 改革,移风易俗有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 统治模式的转化;推行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有助于确立北魏王朝 在黄河流域的正统地位;有助于发展经济,稳固统治秩序。
探究点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1)汉话。内容:提倡说汉话,规定三十以上的人不要求立 即改说汉话,三十以下的人必须立即改说汉话,否则予以罢官。 (2)消除民族间交往的障碍。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主的北魏各少数 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民族大融合。
探究点
当堂检测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均田制的相关内容。回答第 (1)问需要提炼材料信息,“计口授田”和“均给天下田”的相同之处就 是按人口分配土地。孝文帝沿用了鲜卑族村社土地分配的传统,制 定了均田制,并推行天下,其授田范围更为广泛。第(2)问,可从稳固 北魏统治、土地制度变革、加速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其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渊源:鲜卑族村社土地分配的传统。相同之处:按人口 分配土地。 (2)影响:均田制的实行,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统治;发展了封建 的土地所有制;推动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 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2021年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年),“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3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6分)【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风俗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古今中外社会的改革也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后强化演练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A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和迁移能力。

题干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3.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练习 北师大版选修1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 3.3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练习 北师大版选修1

第三章第三节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选择题1.北魏农业生产日益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B.吏治的改善C.人民负担的调整D.迁都洛阳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限定语“主要原因”,二是注意其他选项与题干的关系。

答案:A2.“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俸禄制的实行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④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⑤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解析:材料反映出6世纪初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可知,所列选项全部符合题意。

答案:A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解析:B、C两项不符合史实,比较A、D两项,D项是A项的组成部分之一。

答案:A4.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史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解析:材料中“百国千城”“商胡贩客”均表明了此时洛阳的“国际性”。

答案:D5.下列因素中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民族融合B.社会矛盾激化C.北方的分裂与统一D.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解析:注意题干中“互为因果关系”这一关键词。

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结果,反过来,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一些措施,又加速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B、C两项只是原因,D项只是结果。

答案:A6.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

高中历史第三章北魏孝文帝改革3.1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练习北师大版选修1word格式

第三章第一节孝文帝改革前的北魏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②人民赋税负担沉重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①②项激化了阶级矛盾,④项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根源。

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政策失当,民族矛盾激化,所以③项错误。

答案:C2.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吞并其他政权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解析: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所以北魏政权建立后,才统一了黄河流域。

答案:A3.汉族儒生崔浩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崔浩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

D项说法违背史实。

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族的汉化问题。

所以选C项。

答案:C4.冯太后和孝文帝都主张学习汉族文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二人均受汉族文化的长期熏陶B.学习汉族文化易于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汉族政权的力量强于北魏政权D.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矛盾尖锐解析:孝文帝统治时期,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不安,孝文帝认识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答案:B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

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腐朽C.战乱不断D.汉族的反抗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依靠其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风俗,很难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期产生一系列矛盾的根源,故选A项。

答案:A6.北魏统一北方后,在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

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解析: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趁机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和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二节孝文帝的改革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 )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
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解析:官吏俸禄制加强了北魏政权对豪强地主的控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

答案:D
2.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三长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答案:A
3.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缓解京师大量人口所需要的生活供应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项均是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答案:A
4.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均田制②推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对小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受田农民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谷物、绢或布作租调,并承担徭役和兵役;设立三长制以配合均田制的推行。

③项是北魏要废除的制度。

答案:B
5.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
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B
6.“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孝文帝改革中能改变这种状况的是( )
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在旧的宗主督护制下农民的悲惨生活,①②③项均有助于改善这种状况;④项是汉化政策的措施,和题干没有直接联系。

答案:C
7.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B.三长制
C.新租调制D.汉化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融合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

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

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

答案:D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
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解析:关键是理解“封建化”的含义。

“封建化”主要指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的汉化,其中生产方式的汉化是农业化的过程。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明显符合题意;“颁布均田令”促进了农业化;“迁都洛阳”虽不是具体汉化措施,但实现了政治中心南移,对鲜卑族的封建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符合题意;“整顿吏治”不属于“封建化”。

答案: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