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完成如图迁都壮举的是()A. 秦始皇B. 孝文帝C. 唐玄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可知,迁都路线是由平城迁到洛阳。
秦始皇时期的都城是咸阳,故A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故B正确;唐玄宗时期的都城是长安,故C排除;明太祖时期的都城是南京,故D排除。
故选B。
2.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D错误。
故选C。
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A排除;疆域的扩大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北魏政权为鲜卑族建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C正确;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故D排除。
[精品]新人教版选修1高二历史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达标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故D项错误。
答案:A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可用排除法。
从地位置上看,北魏是个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民族的关系,所以排除②。
答案:B3.成书于6世纪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
”这主要反映了(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B.北朝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北魏习汉文,促进其繁荣昌盛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解析:《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佛教、文于一身的名著,书中历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
结合所,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习汉文,使洛阳重新繁华起。
答案:4.公元494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束缚B.摒弃鲜卑族的陋习.习汉族的先进文D.借汉巩固统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加速民族融合,缓和阶级矛盾,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元初学者胡三省感慨自隋朝以下有许多名人都是鲜卑后裔由于他们早已改用汉姓因此已经很难与一般的汉族人士区别了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 强化了鲜卑贵族的特权地位B. 使民族隔阂的现象完全消失C. 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D. 为元朝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许多名人都是鲜卑后裔由于他们早已改用汉姓因此已经很难与一般的汉族人士区别了”及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完全消失”说法绝对排除孝文帝改革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故排除D故选C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D.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答案】C【解析】材料中“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说明农民需要承担国家租税和劳役故C正确材料中的露田是不能继承的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故A错误B与史实及材料内容不符合故B错误分配土地的标准不是按人头是按照年龄故D错误故选C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关于桑田的不还不授、对地主无限量的奴婢和丁牛的依法授田、荒地的任意开垦、多余的桑田可以买卖等规定都对地主有好处这些做法()A. 触动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B. 把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C. 成为破坏均田制的重要因素D. 保持了政治稳定和吏治清明【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孝文帝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拥有的这些好处导致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膨胀成为破坏均田制的重要因素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的人身束缚问题排除B项这一做法能起到稳定政治的作用但与吏治清明无关排除D项故选C4.北魏拓跋濬曾下诏“夫婚姻者人道之始是以夫妇之义三纲之首礼之重者莫过于斯”其子拓跋弘则“仁孝纯至礼敬师友” 执政后“郡国立学自此始也” 其孙拓跋宏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材料表明()A. 北魏统治者均推崇儒家思想B. 北魏汉化改革具有持续性C. 北魏改革基于解决现实问题D. 北魏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A项说法绝对故排除根据材料“北魏拓跋濬曾下诏……其子拓跋弘则……其孙拓跋宏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可知北魏的统治者持续不断地推行汉化改革故B项正确CD项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B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 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B【解析】“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表明孝文帝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故B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故选B6.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 佛教的传入B. 疆域的扩大C. 民族的融合D. 全国的统一【答案】C【解析】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A排除疆域的扩大与题干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北魏政权为鲜卑族建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程度逐渐提高代表佛教文化的洛阳龙门石窟也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是由于各民族的民族融合与交流影响到了宗教文化故C 正确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此时中国仍是南北分裂对峙局面故D排除故选C7.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诏曰“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 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 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A. 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B. 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并立C. 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D. 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宣称北魏承继汉朝” 到了太和十五年孝文帝“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可以看出北魏把自己作为华夏文明正统的继承者两次宣布的内容都是为了树立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故D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意在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故A项排除在孝文帝的话中无法看出南北朝政权并立的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只是表达了孝文帝为了正统地位对外宣称政权是继承了汉和晋并没有剥夺鲜卑贵族的政治特权故C项排除故选D8.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A. 商鞅变法B. 王莽改制C. 孝文帝改革D. 王安石变法【答案】C【解析】9.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答案】A【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故选A10.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话主要反映了()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经济文化发展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发展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 5世纪的洛阳商业空前繁盛【答案】A【解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是魏晋时期材料中说的是洛阳的变化这是迁都之后的促进其经济文化发展是结果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没有士族制度故B错误材料是魏晋时期不是南朝故C错误D项表述片面排除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造鲜卑族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1.(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答案】措施改革官制修订刑律尊孔倡儒兴办教育原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矛盾重重鲜卑族游牧文明落后中原农耕文明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吸引【解析】措施根据材料“孝文帝对原先胡汉杂用的官制进行改造”可知改革官制根据“并修订刑律完善法律”可知修订刑律根据“孝文帝极力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可知尊孔倡儒根据“又下令兴立学校传播儒学”可知兴办教育原因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矛盾重重、鲜卑族游牧文明落后中原农耕文明、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吸引等方面分析【答案】作用完成政权封建化加速北方民族融合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解析】作用根据材料“孝文帝改制极大地提高了拓跋鲜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建设” 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从完成政权封建化、加速北方民族融合、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等方面分析12.(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12.(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迁都原因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坚定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原因有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第二小问“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可知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答案】(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2)第一小问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可知是民族关系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有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13.(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3.(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1)根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答案】(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解析】(2)根据材料“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并结合所学知识所学知识对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进行评析即可14.(1)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政治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14.(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4.(3)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答案】区别魏晋时期官品是官员担任官职的人品等级即按等级差别、出身作为官品的标准北魏孝文帝时期官品更加细化由人品转变为官阶意义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管理巩固专制皇权对唐代以及后世制度有深远影响【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北魏孝文帝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它进一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措施尊崇儒家文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解析】根据“告谥孔庙”“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语改姓为元氏”归纳即可【答案】特点文明在各族文化交融中发展以华夏文化为主体文明的延续性【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在各族文化交融中发展以华夏文化为主体文明的延续性。
历史选修1单元测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含答案 精品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材料中无法体现()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B.民族矛盾尖锐C.人民负担沉重D.阶级矛盾尖锐2.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A.编户制度B.汉化政策C.宗主督护制度D.民族歧视政策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移风易俗4.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辅佐下颁布了均田令。
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5.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今河北张家口一带),计口授田”。
这实际上是()A.废除土地私有制B.均田制的雏形C.实行方田均税法D.均田制已大规模推行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
外名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保守势力反对迁都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改革面临层层阻力7.《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单元检测: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含答案)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北魏前期实行的宗主督护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北魏地方基层的管理B.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C.导致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D.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解析:宗主督护制有利于豪强地主控制地方的财政大权,不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答案:B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C.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分配给无地农民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就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C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庄园”的理解,透过题干信息可知其指的是“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C4.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是( )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解析:综合四个选项,只有孝文帝改革符合材料中恩格斯的观点。
答案:D5.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解析:从均田制实施的目的和授田后农民的负担入手分析可知,D项最符合题意。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A. 反对派的阻挠B. 君主权力受到威胁C. 民族关系复杂D. 地方割据势力严重【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鲜卑族入主中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矛盾都比较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面临的与商鞅变法不同的问题故C正确A是二者面临的相同问题 B、D均不是二者面临的问题均排除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一项措施是()A. 迁都洛阳B. 实行三长制C. 移风易俗D. 实行均田制【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清查户口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和促进了民族融合”指的是实行三长制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 吏治清明B. 减轻了农民的负担C. 粮食产量增加D. 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整治贪官污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始议均田”以及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调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故选B4.董仲舒认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下列哪个皇帝设置了相关制度来缓解这个问题A. 汉武帝B. 北魏孝文帝C. 宋太祖D. 明太祖【答案】B【解析】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可知反映的是洛阳经济的重新繁盛结合题干时间和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和汉化的政策促进了洛阳经济的繁荣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 废分封行县制B. 实行盐铁专营C. 废旧俗兴汉化D. 奖励耕织作战【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 C项符合题意废分封行县制、奖励耕织作战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排除AD实行盐铁专营是汉武帝的措施故排除B故选C7.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C.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同时需要承担租税的义务故D项正确A项中“全部”说法错误故排除按人头平均分配说法错误男女不平等故B项排除C项中“出售”说法错误故排除故选D9.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材料旨在强调()A. 鲜卑族被汉族同化B.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C.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 北方战乱社会动荡【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迁到洛阳并积极学习汉文化使洛阳重新繁华起来故C项正确A中的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C10.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B.C.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项是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至洛阳故C项正确A项是周平王东迁洛邑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B项是宋朝迁都临安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D项是明成祖迁都北京与学习先进文化无关应排除11.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 民族的融合B. 分裂走向统一C. 中央集权加强D. 经济中心南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的融合的趋势故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之前北魏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故B项排除中央集权加强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关系不大故C项排除经济中心南移在宋代故D项排除1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gt 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 知识丰富B. 诗辞文章写作C. 汉族文化D. 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喜欢读《五经》这说明他对汉文化研究较深故C正确A项说法范围太广排除B项的说法不符合材料角度排除由“雅好读书手不释卷”排除D.故选C.13.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然)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此时洛阳繁盛主要是由于()A. 民族交融B. 经济重心南移C. 士族南迁D. 地处运河枢纽【答案】A【解析】14.如图反映的历史变化发生于()A. 东周B. 东汉C. 北魏D. 曹魏【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都城由平城迁移到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时期将都城迁移到洛阳故C项正确AB项都城在西安排除D都城在洛阳排除15.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 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 鲜卑族逐渐灭亡C. 汉语被确定为“正音”D. 服饰礼仪互相吸收【答案】B【解析】AD项“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和“服饰礼仪互相吸收”均属于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方面的意义故AD正确B项根据所学可知鲜卑族并未灭亡而是与北方各民族相互融合使鲜卑族有了新的发展与题干民族融合的意义无关故B错误C项“汉字语言被定为’正音‘”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故C正确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16.(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改革的特点1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孝文帝时期的门阀制度改革【答案】(1)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解析】(1)根据材料“在鲜卑贵族中建立姓族”可知实施的范围扩展至鲜卑贵族根据材料“历史最为久远的鲜卑八姓地位最高与汉族高门‘四姓’同等对待纳入‘士流’ 勿充‘猥官’”可知兼顾鲜卑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笼络魏晋旧门和汉族新贵根据材料“孝文帝还规定诸王嫔妃必出自‘八族及清秀之门’ 此前所娶若非一流高门则降为妾媵另娶高门女子他为六位弟弟所聘娶的女子除一位来自鲜卑八姓外另外五位均来自汉族高门”可知强化皇室与鲜卑族、汉族高门的政治联姻【答案】(2)维护了鲜卑贵族的政治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矛盾促进了政权稳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忽视了统治集团内部中下层的利益延续了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的弊端【解析】(2)对孝文帝时期门阀制度的改革的评价可从有利及不利方面分析17.(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政治生活中的哪一特点?它曾经创造出怎样的辉煌?17.(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17.(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17.(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四思考冯太后的作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哪些促进作用?【答案】(1)特点崇尚武力注重军事征伐辉煌统一黄河流域【解析】(1)根据图片信息“骑马武士陶俑”分析出其崇尚武力的特点【答案】(2)问题北魏采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作战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解析】(2)理解材料信息得出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及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答案】(3)北魏赋税剥削繁重必将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解析】(3)根据“征调赋敛靡有止已”看出赋税的繁重以及阶级矛盾的尖锐【答案】(4)作用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析】(4)从冯太后对孝文帝的督促、改革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回答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答案】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过程据材料“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据材料“迁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对其加以强化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单元测试: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以上言论反映了()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少数民族侵扰北魏D.北魏统治下各民族之间的混战2.《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以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确切的是()A.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C.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3.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
他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4.(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
……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③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④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孝文帝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6.小张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民族矛盾的缓解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故北方统一并非改革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及文化习俗层面,有利于民族融合,缓和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及发展,故BCD均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
题干及表格也未提到与汉族地主相关的内容,故A排除;孝文帝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加速鲜卑族的汉化,故B正确;将鲜卑姓改成汉姓并不意味着鲜卑人变为汉人,北魏政权内部,鲜卑人与汉人的区别仍在,故C错误;D项“消灭了”说法绝对,且材料未提及鲜卑陋习,故排除。
故选B。
3.如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①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②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③都市繁华,商业活跃④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经过整个孝文帝改革,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农耕化的特点,他们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没有体现出都市的繁华和商业的繁荣,能够看出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A. 打击守旧贵族B. 无偿分配农民土地C. 迁都实行汉化政策D. 没收寺院财产【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迁都实行汉化政策故C正确ABD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不符排除2.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 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 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 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答案】D【解析】仅通过材料不足以说明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和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故A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根据材料“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且持续了较长时间这表明历史发展有着曲折性和复杂性故D项正确故选D3.有学者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魏统治由“武治”向“文治”的转变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仿照汉制下令“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这一诏令的推行A. 取缔了特权阶层B. 阻碍了改革的顺利进行C. 加快了社会流动D.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置官班禄行之尚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加速鲜卑族封建化进程故D项正确排除B 孝文帝并没有取缔特权阶层排除A 这一措施与社会流动无关排除C4.太和十八年孝文帝不顾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借南征的名义完成了迁都洛阳的政治宏愿这对于世代居住在朔方的鲜卑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震动迁都二十年后反对者依然存在材料反映了()A. 北魏统治集团凝聚力丧失B. 鲜卑贵族集团的顽固保守C. 华夏正统至尊地位的确立D. 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答案】D【解析】5.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 尊儒崇经B.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C. 模仿汉族制度D. 学说汉话【答案】B【解析】6.下列关于均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孝文帝时首推均田制B. 地主原有土地大为减少C. 土地来源于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D. 有利于加强对农民的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推行均田制主要是把国家所有的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来稳定社会秩序 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是首先推行的制度 A项首推表述错误排除 B项同均田制无关排除均田制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 D项错误故选C.7.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A. 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B. 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C.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 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商鞅在变法中实行严格的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设立三长制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加强了地方管理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只涉及基层管理故B项排除加强基层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与土地兼并、地方传统文化无关故排除C、D两项8.2003年在洛阳出土的孝文帝之弟墓志铭开头对墓主介绍到“使持节侍中司徒公票骑大将军刺史广陵惠王元羽河南人” 它可以用以佐证孝文帝改革①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②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A. ①④B. ②③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C【解析】材料未涉及语言的变革④错误 AD排除孝文帝的弟弟葬在洛阳说明的是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②符合题意从材料“元羽河南人”可知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和改鲜卑姓为汉姓因此①③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正确B排除故选C9.下图所示为《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的目录(部分)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的特点是A. 思想解放B. 文化东传C. 推行汉化D. 政治变革【答案】C【解析】根据《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目录中的内容特别是“北魏文化转型””(改汉姓后)元澄、元顺父子对汉文化的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的特点 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 A项错误文化东传与材料内容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不符 B项错误政治变革与课题《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研究内容不符 D项错误10.据《魏书·高祖纪》载“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此处的“高祖”指的是A. 刘邦B. 拓跋宏C. 李渊D. 赵匡胤【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故此处的“高祖”指的是拓跋宏故B正确刘邦是汉高祖李渊是唐高祖赵匡胤是宋太祖故ACD错误11.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材料说明A. 北方民族矛盾得到充分缓解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D.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交融【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汉化的措施促进了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而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也是民族交融的体现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矛盾缓解排除A 材料强调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相互交融而不是只强调一个方面故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少数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排除C.12.北魏孝文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诏令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桑田按现有丁口计算若全家都是老小残疾的 11岁以上及残废者各受丁男一半之田此制度的实施A. 改变了地主土地私有制B.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C. 限制了官僚贵族的利益D. 完善了北魏的政治体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推行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之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B项正确均田制并改变土地私有制的实质排除A 均田制是把无人的荒地分给农民并不会影响官僚的利益排除C 材料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13.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 颁布均田令B. 实行府兵制C. 汉化政策D. 整顿吏治【答案】A【解析】14.“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 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 从而开始‘垂足而坐’ ”这段论述充分说明()A. 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C. 胡族生活习俗影响了汉族D. 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答案】D【解析】“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 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 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表明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故D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BC理解片面排除15.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与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A. 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文化B. 游牧生活的传统灭亡C. 孝文帝数典忘祖脱离实际D. 蕃汉分治成时代趋势【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与汉人通婚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文化故A正确“游牧生活的传统灭亡”“孝文帝数典忘祖”说法错误故BC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蕃汉分治故D错误16.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A.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C. 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D. 集体土地所有制【答案】B【解析】17.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 主要是因为他()A. 支持胡汉通婚B. 具备儒学修养C. 全面汉化政策D. 迁都中原洛阳【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曾被称为“民族融合的推手” 主要是因为他实行全面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故C正确AD从属于C 故AD错误B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18.(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答案】(1)措施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推动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维护并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的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解析】(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结合商鞅变法经济措施和移风易俗措施解答即可如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社会习俗方面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家庭政策第二小问的推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政治、经济、阶级、军事等方面分析【答案】(2)认识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英勇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解析】(2)本小问的认识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19.(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巩固边疆统治、处理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19.(2)材料二中的“宏”是谁?请另举两例材料以外的措施【答案】(1)方式移民戍边、设置郡县(管理机构)战争和亲等方式【解析】(1)方式根据“发诸尝通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逾遣戍”“四十四县”“北逐戎狄”“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等信息得出移民戍边、设置郡县(管理机构)战争和亲等方式【答案】(2)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解析】(2)结合所学可知“宏”是拓跋宏或北魏孝文帝措施材料反映的是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结合所学可列举鲜卑贵族迁都洛阳籍贯改为洛阳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止鲜卑语统一说汉语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高考真题高考模拟高中联考期中试卷期末考试月考试卷学业水平同步练习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含答案解析)1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都城在A、平城B、长安C、洛阳D、咸阳【答案解析】 A2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基层政权组织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宗主督护制D、行省制【答案解析】 C3 北魏政权采用汉化政策开始于A、拓跋珪B、拓跋焘C、冯太后D、拓跋宏【答案解析】 A4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就是A、拓跋珪B、拓跋焘C、冯太后D、拓跋宏【答案解析】 D5 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答案解析】 D6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 A7 下列人物中,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是A、道武帝B、太武帝C、冯太后D、孝文帝【答案解析】 B8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答案解析】 D9 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答案解析】 B10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C、直接推动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答案解析】 B11 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B、农民未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D、土地占有不均情况仍然存在【答案解析】 B12 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最基层行政组织的长官是A、县长B、邻长C、里长D、党长【答案解析】 B13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促进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答案解析】 B1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胜利。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殊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北魏不断迁都的缘由是什么?(6分)(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
(3分)(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相识材料三的观点的?(6分)[解析] 第(1)问,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缘由要从内外两方面归纳概括。
第(2)问,属于再认再现基础学问,难度较小,依据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第(3)问,“影响”的作答要留意审题,留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
对材料三观点的相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缘由: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逼严峻;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须要。
(2)汉化政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逝。
相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定会被中原的文明所折服。
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一、选择题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统一北方B. 促进民族融合B. 增强中央集权D. 改善农业生产2. 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包括以下哪项?A. 强制鲜卑族人改姓汉姓B. 废除鲜卑族的传统服饰C. 推广鲜卑语作为官方语言D. 禁止鲜卑族人学习汉文化3. 孝文帝改革中,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推广铁器的使用B. 改善水利设施C. 强制农民种植特定作物D. 废除土地私有制二、填空题4. 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________年,是北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5. 孝文帝改革期间,鲜卑族的姓氏被改为汉姓,例如“拓跋”改为“元”。
三、简答题6.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四、论述题7. 论述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利弊。
五、材料分析题8.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期间,实行均田制,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来源。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期间,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1. B2. A3. B4. 公元485年5. 元简答题:6.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论述题:7. 推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
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鲜卑族文化的丧失,引起部分鲜卑族人的不满。
材料分析题:8. 孝文帝改革通过实行均田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为国家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
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 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硅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10.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D.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重要体现。
请回答11~13题。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下图是《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C.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D.以洛阳为中心进而统一全国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历史的发展。
高二历史选修1: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阐讲】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条件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3小题每题3分共计39分)1.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 废分封行县制B. 废旧俗兴汉化C. 实行盐铁专营D. 奖励耕织作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对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表现在鲜卑族移风易俗、进行汉化活动故选B 废分封行县制、奖励耕织作战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故排除AD 实行盐铁专营是汉武帝的措施故排除C.2.北魏拓跋濬曾下诏“夫婚姻者人道之始是以夫妇之义三纲之首礼之重者莫过于斯”其子拓跋弘则“仁孝纯至礼敬师友” 执政后“郡国立学自此始也” 其孙拓跋宏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材料表明()A. 北魏统治者均推崇儒家思想B. 北魏汉化改革具有持续性C. 北魏改革基于解决现实问题D. 北魏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A项说法绝对故排除根据材料“北魏拓跋濬曾下诏……其子拓跋弘则……其孙拓跋宏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可知北魏的统治者持续不断地推行汉化改革故B项正确CD项没有反映材料主旨故排除故选B3.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 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 北魏因改革成为强大帝国C. 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 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4.“(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A. 重视汉族文化B. 注重学以致用C. 锐意改革旧俗D. 潜心文学创作【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推崇说明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孝文帝注重学以致用、锐意改革旧俗、潜心文学创作故BCD三项错误5.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A. 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B. 采取重文轻武政策C. 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D. 南下并定都于洛阳【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无主荒地的分配、重文轻武的政策、引进南方优秀人才故ABC 三项错误材料阐述了迁都平城的不合理之处采取的措施是迁都洛阳故D项正确故选D6.北魏时期的杨衔之在《洛阳伽蓝记》里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反映了()A. 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C. 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答案】D【解析】7.“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乃决定南迁洛阳作出此决定的是()A. 周平王B. 北魏孝文帝C. 宋高宗D. 清朝顺治帝【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平城”“洛阳”可知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历史事件所以作出此决定的是北魏孝文帝而非周平王、宋高宗、以及清朝顺治帝等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 A、C、D均不符合排除8.北魏孝文帝时期政府颁布法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该举措()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限制了政府收入增加C. 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 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规定15岁以上男子皆从政府手中领取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领取露田20亩受田农民以一夫一妻为单位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或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稳定但未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根据所学均田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耕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B正确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故A错误C项明显错误排除D项是从特点说的排除故选B10.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 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B. 促进民族融合C. 提高鲜卑族的地位D. 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答案】A【解析】材料“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错误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11.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 民族交融的深化B. 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 郡县制遭受挫折D. 世家大族力量瓦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盛行特殊制度到回归郡县制反映了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B项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而不是遭受挫折排除D项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发展而不是大量瓦解排除故选A1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 加速向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化C.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答案】B【解析】题目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孝文帝改革对内迁各民族的重要影响其中A项体现改革对生产技术的影响排除B项体现改革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属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影响故B正确C项体现改革对生活环境的影响排除D项体现对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故选B13.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B. 农业化的过程C. 工业化的过程D. 汉化的过程【答案】A【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根据材料“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在封建生产关系主导下各种非封建因素向封建关系的转化故A正确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的过程故B错误C项明显错误排除D项是从特点说的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4.(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14.(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请你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解析】(1)根据材料“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主要的移风易俗的措施有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解析】(2)根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和材料二“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得出两位作者的评价由于立场和历史时代的因素导致两位作者的评价不一样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1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改镇、戍成为州、郡、县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得出改镇、戍为州、郡、县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答案】(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2)根据材料信息“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由材料信息“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 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得出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信息“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得出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16.(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倡导的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能体现这一理念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说明16.(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答案】(1)取向公平正义(或中庸、不偏不倚)例说以下任举一例【解析】(1)从梭伦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梭伦强调的是一种“保护两方”的平衡思想要求公平正义不偏不倚能体现这一理念的一项改革措施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解负令、四百人议事会和鼓励工商业等内容【答案】(2)矛盾商鞅变法旧贵族与新地主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制等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民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行均田制和汉化政策形式商鞅变法是创设新制度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学习汉文化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解析】(2)商鞅变法发生的背景是在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旧贵族与新地主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经济体制和土地制度都需要重新定义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是民族问题鲜卑民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是当时的重点这两个改革不同形式主要在于商鞅变法是创设新制度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学习汉文化但两者在作用上共同点都是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17.(1)材料中的“正音”指的是什么?17.(2)简要指出材料所述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17.(3)孝文帝颁布上述诏令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答案】(1)汉语【解析】(1)从材料“孝文引见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孝文帝改革中“正音”是指汉语【答案】(2)提倡说汉话规定三十岁以上的人不要求立即改说汉话三十岁以下的人必须立即改说汉话否则要降职罢官【解析】(2)从材料“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中可以分析出材料提倡说汉话规定三十岁以上的人不要求立即改说汉话三十岁以下的人必须立即改说汉话否则要降职罢官【答案】(3)消除民族间交往的障碍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主的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孝文帝颁布上述诏令的目的是消除民族间交往的障碍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可以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来分析得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
1.《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A. 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B. 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C.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D. 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2.南朝某将领出使北方,目睹洛阳风貌后感叹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该材料直接说明了()A.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卓有成效的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必要的C.北方社会局势非常稳定D.洛阳城的繁华、富庶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的是()A. 恢复北方农民生产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北魏的统治4.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5.5.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产生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A. 鲜卑族的落后B. 统治者的腐朽C. 战乱不断D. 汉族的反抗6.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7.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
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 商鞅变法B. 王安石变法C. 孝文帝改革D. 张居正改革8.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9.从“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的规定中,看出北魏均田制的最大特点是()A.计口授田 B.劝课农桑 C.授田可以买卖 D.官民平等10.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11.北魏推行均田制的效果是()①抑制了土地兼并②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得到一定保证③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④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2.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B、鲜卑族逐渐灭亡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13.太和九年(485年),北魏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是()A.土地兼并现象不严重 B.政府分田措施贯彻得力C.政府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 D.农民大力支持分田政策14.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15.据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A.编户制B.均田令C.租庸调制 D.征役制16.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的意义有()①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②提高了北魏统治者的执政能力③加深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程度④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7.北魏孝文帝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一、选择题1.据史书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
”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设立三长制D.推行新的租调制解析:“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答案:A2.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 )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
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故选C项。
答案:C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答案:B4.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D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加强对天下田亩赋税的管理,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豪强地主隐瞒赋税,故A 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 缓和民族矛盾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 平息阶级矛盾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答案】B【解析】孝文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利益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故B正确A项的“民族矛盾” 材料没体现排除C项的阶级矛盾一般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错误汉化是通过移风易俗实现的排除故选B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A.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答案】C【解析】据材料提到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过于笼统故A项排除尊宗敬祖是汉族宗法制的传统故B项排除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排除故选C3.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 减轻农民的负担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 巩固北魏的统治【答案】B【解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故B项正确AD两项也是其作用但不是最大的影响C项不符合史实4.《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 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B. 消释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C. 打击了鲜卑族贵族政治特权D. 缓解阶层矛盾便于稳定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可知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于入“姓”与“族”是有严格标准据此可知这是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故选A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入“姓”与“族”的严格标准没有涉及民族矛盾问题并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也并没有完全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入“姓”和“族”的标准与打击鲜卑贵族特权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仅是述及在北魏孝文帝改革过程中对于入“姓”与“族”的标准问题而该项措施与缓解阶层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5.下图为北魏“太和五铢”钱币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这些“太和五铢”钱的铸行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 北方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日趋活跃B. 先进文明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C. 孝文帝倾慕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 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达到了高潮【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形制与汉五铢类似”“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的特点其本质是封建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太和五铢”的特点没有体现出商业发展的状况和民族融合故AD项排除C项是B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故选B6.太和九年(485年)北魏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官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这有利于()A. 缓和阶级矛盾B. 促进民族融合C. 加剧土地兼并D. 提高妇女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官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可知给农民分配土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阶级矛盾故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排除B项均田制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局面故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妇女地位排除D项故选A7.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 化解民族矛盾B. 提升民族认同C. 促进民族融合D. 继承华夏传统【答案】C【解析】材料“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8.485年孝文帝颁布“罪己诏” 发生灾荒“百姓无辜横罹艰毒” “天之所谴在予一人” 诏书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的要求此举旨在()A. 巩固儒学地位B. 推进新政实施C. 务求人事周洽D. 标榜改革成效【答案】B【解析】孝文帝颁布“罪己诏” 从用人、吏治、刑法、赈济、赋役、人口、生产等方面进行反思实行新举措即进一步推行新政故选B项从用人等七个方面对现实政治进行反思与巩固儒学地位无关且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后才实行尊孔子等措施排除A项材料对多个方面进行反思不仅仅涉及到人事排除C项材料是反思现实政治的不足而不是标榜改革成效排除D项故选B9.北魏孝文帝在设立三长制的诏令中提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 这说明三长制推行的目的是()A. 打击豪强势力B. 促进人口增加C. 缩小贫富差距D. 加速汉化进程【答案】A【解析】根据“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赋税齐等无轻重之殊力役同科无众寡之别” 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三长制目的是抑制豪强隐瞒户口和逃避租税徭役情况并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故A项正确促进人口增加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学习汉族的内容加速汉化进程故D项错误故选A10.孝文帝的重儒措施()①促进了北魏文化教育的发展②进一步深化了北魏政治封建化的程度③使儒家思想失去本来面目④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的重儒措施是对儒家的继承和发展不会使儒家思想失去本来面目故③错误①②④均是孝文帝重儒措施的影响故C项正确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1.(1)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制定姓族”的时代背景11.(2)试对唐朝统治者的政治举措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答案】(1)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北魏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门阀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文化落后学习文化需要较长时间巩固统治的需要提高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解析】(1)北魏孝文帝“制定姓族”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将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八姓同于汉族门阀士族范阳卢、清河崔、荥阳郑、太原王等四姓位列士族之首又将地方上的强宗豪族全部编入士族”可得出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北魏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门阀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文化落后学习文化需要较长时间巩固统治的需要提高鲜卑贵族的政治社会地位【答案】(2)唐朝统治者不能容忍士族凌驾于皇族之上为此修撰《氏族志》、《姓氏录》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庶族地主加强皇权的地位压制世家大族的势力【解析】(2)本小问的解释依据材料中唐太宗、唐高宗以及武则天修撰的《氏族志》、《姓氏录》的内容结合所学从其目的和作用进行分析即唐朝统治者不能容忍士族凌驾于皇族之上为此修撰《氏族志》、《姓氏录》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庶族地主加强皇权的地位压制世家大族的势力12.(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政治生活中的哪一特点?它曾经创造出怎样的辉煌?12.(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12.(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问题的出现?12.(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四思考冯太后的作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哪些促进作用?【答案】(1)特点崇尚武力注重军事征伐辉煌统一黄河流域【解析】(1)根据图片信息“骑马武士陶俑”分析出其崇尚武力的特点【答案】(2)问题北魏采取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作战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解析】(2)理解材料信息得出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及民族矛盾尖锐的问题【答案】(3)北魏赋税剥削繁重必将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解析】(3)根据“征调赋敛靡有止已”看出赋税的繁重以及阶级矛盾的尖锐【答案】(4)作用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解析】(4)从冯太后对孝文帝的督促、改革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回答13.(1)冯太后辅佐孝文帝执政时面临着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她所选择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什么?13.(2)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冯太后?【答案】①问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②方式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解析】问题结合所学正是民族危机、统治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的形势下冯太后的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进行改革方式根据“她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 并结合所学可知方式是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答案】冯太后能在北魏发展的历史关头积极辅佐孝文帝进行改革顺应民族融合发展的潮流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改革家【解析】结合所学可从冯太后辅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社会发展以及不愧为著名的女改革家等角度进行评价14.(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4.(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1)根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子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回答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答案】(2)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阐讲】1、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条件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加深北魏强大与统一北方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不息,土地大量抛荒,这使均田制的推行既有必要又具可能;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进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接受先进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原有的落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要求。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认识:(这是规律性的认识需要同学们会应用)(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徙、杂居相处、长期交往、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是一个“汉化”或封建化的过程。
从本质上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发展规律。
随着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必然随之调整;随着整个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包括制度、思想观念和某些生活习俗)必然随之改变,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
(马克思的观点) 第二,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
5、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加强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西晋时,北方五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内迁。
②阶级因素:统治者对各族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或歧视,引起各族人民反抗,如西晋和前秦的民族压迫。
在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加强了联系,促进了融合。
③经济因素: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或汉族拓展边疆,加强了民族的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生活,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6、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第一,民族迁徒、杂居相处和相互通婚。
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
第二,联合斗争。
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第三,友好交往。
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加速。
第四,中央政权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唐代的民族政策,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
第五,“和亲”、“册封”促进民族融合。
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人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
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第六,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7、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意义①开发了边疆地区,拓展了疆域。
②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了汉族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③创造和丰富了民族文化。
④促进中华民族总体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无论是鲜卑、女真、蒙古,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冲突何等激烈,他们最终都必然采取汉化的政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和环境的原因,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与人口的数量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或主导地位。
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中原地区的统治8、关于均田制:(1)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多事,无宁日,农民离散,田地荒芜。
这时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也使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增多。
推行均田制不仅必要,而且也有可能。
(2)均田制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对土地、劳动力的有效控制,这也就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
地主则根据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官吏还可以受公田,他们的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
不准买卖土地的规定,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政府公开颁布均田令,公开授田,确定租调的数额,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些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这也促使他们转为农耕定居,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经典例题】【例题1】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的特征,自然而然形成一个整体,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北魏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3)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4)你认为民族融合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战乱的推动;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孝文帝改革的促进。
(2)表现:北方各族生活习惯汉化;鲜卑族完成了封建化过程;鲜卑族优秀文化融入汉族文化中,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和技能在汉人中得到传播;(3)孝文帝改革,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政治上迁都,实行官吏俸禄制,设立三长制,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国家的管理,有力推动了政权的汉化;移风移俗,全面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这些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
(4)实质:落后民族被先进的民族所同化。
【能力训练】1、便于北魏接受汉族思想文化的措施有①均田制②迁都③尊儒崇经④恢复汉族礼乐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 D.鲜卑族内部矛盾3、下列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4、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5、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7、孝文帝改革对汉族文明的影响不包括A .恢复和发展经济 B汉人胡食 C .士族制度形成 D .汉人胡装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A.封建王室 B.汉族地主 C.鲜卑贵族 D.广大农民9、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10、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11、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 B.鲜卑族的封建化C.北方民族大融合 D.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12、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改革都取得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13、北魏推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 B.鲜卑贵族 C.汉族地主 D.封建国家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起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作用的措施有①整顿史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④15、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 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1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8、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9、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20、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改革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 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