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分节练习及专题测试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班级姓名自主知识梳理1、北魏是(民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是,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和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起义。
3、471年,在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登上皇帝的宝座,即魏孝文帝。
课时同步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嘎仙洞遗址位于今天的A、新疆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甘肃省D、黑龙江省2、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3、下列史实属于拓跋在位时期的是①对原来的部落组织实行编户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将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迁都平城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统治措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凭借武力征服B、实行一些汉化措施C、开始实行编户D、重用儒生,兴办太学5、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宗主督护制导致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7、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8、推动孝文帝改革的因素有①社会矛盾的尖锐②冯太后的推动③农民起义不断④孝文帝自幼饱读儒学经典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二、材料解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孝文帝本纪》材料二(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的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人民版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卷
专题达标检测卷(三)(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 )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均田制是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地主的原有土地不变,①正确。
②③④符合均田制实施的积极影响,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答案:A2.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析:A项仅是俸禄制的作用,B、C两项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
俸禄制减轻了官员对百姓的剥削,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D项。
答案:D3.《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
答案:C4.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 )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解析: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是孝文帝改革所具备的主观条件而不是客观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
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3。
2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必做题】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心存戒心,矛盾复杂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2.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5.“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
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6.下图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改为汉姓A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8.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吴起变法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室。
人教版历史选修1复习:单元质量检测(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质量检测(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材料中无法体现()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B.民族矛盾尖锐C.人民负担沉重D.阶级矛盾尖锐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知识丰富B.诗辞文章写作C.政治D.汉族文化3.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耕种土地的农民需承担租税役5.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6.下面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对此评述正确的是,该制度()A.是中央官制,加强了集权B.意在减轻农民的负担C.健全了基层行政体制D.使政府对人民的统治松弛7.《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初一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
初一历史北方民族的融合试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B.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C.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准确理解,解题时注意“根本目的”,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是北魏一次自上而下的以学习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封建统治的改革,据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北魏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后建立,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公元471年,拓跋宏在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及大臣的精心安排下世袭皇帝位,即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3.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A.建立统一国家B.创立科举制度C.维护国家统一D.促进民族融合【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整顿吏治及发布均田令等内容,其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由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而ABC都不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4.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阅读材料回答:(1)“魏主”指的是谁?(1分)(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2分)(3)“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4分)(4)“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1)孝文帝。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 民族交融的深化B. 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 郡县制遭受挫折D. 世家大族力量瓦解【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盛行特殊制度到回归郡县制反映了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B项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而不是遭受挫折排除D项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发展而不是大量瓦解排除故选A2.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 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是很多的但是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巩固统治特别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另外一般而言“迁都”的根本目的要从加强统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故选D3.陈寅恪先生评论北魏孝文帝“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 该评论认为孝文帝改革()A. 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B. 打破了原有的等级制度C. 改变了鲜卑族落后的游牧生活D.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进入了汉化的实质性问题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的道路打通了”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有利于鲜卑贵族变为文化士族有利于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地位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A4.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A. 数典忘祖B. 脱离实际刚愎自用C. 学习先进文化D. 实行“藩汉分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其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过程 C正确A、B说法违背史实实行“藩汉分治”是辽的措施 D错误故选C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先进文化的吸引和社会矛盾尖锐故①②③④正确6.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出现了一批“冬则居南夏则居北”的候鸟般的“雁臣” 这种现象说明()①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②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难以彻底割断③孝文帝通过局部的让步来保证全局④迁都因为多数人的反对最终宣告失败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A【解析】部分鲜卑贵族对迁都存在对立情绪因而时常返归北方的平城表现为题干提到的“雁臣” 故①符合候鸟般的“雁臣”体现出鲜卑族人与故乡的联系并未因迁都而隔断故②符合孝文帝允许“雁臣”现象的存在来保证以洛阳为都城的政策不变体现孝文帝通过局部让步来保证全局故③符合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成功了的故④错误故选A7.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 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 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D. 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答案】B【解析】“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表明孝文帝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故B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改革了本民族的传统教育方式、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材料未体现故CD错误故选B8.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管理和国家赋税的征收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和均田制 C正确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属于均田制的内容 A错误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B错误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为此进行改革不是对南朝作战 D错误故选C9.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C.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历史状况结合史实分析可知 A项中“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接受农耕文明材料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互补性增强材料无法反映故排除游牧民族南下之后北方的游牧人群数量减少所以生态一定程度上恢复故D正确故选D10.下图是汉族儒生崔浩是北魏的辅国元老官至司徒……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了()A. 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 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 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 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答案】C【解析】崔浩是汉人得到鲜卑族重用但他并未卖国排除AB两项D项融为一体的说法违背当时的史实排除题干实际上说明的是鲜卑民族的汉化问题故C正确故选C11.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A. 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 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 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 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之前是游牧经济依据材料“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可知推行该政策后过上了定居生活这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12.《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从姓氏来源看隋唐时重要的政治人物固然很多是鲜卑人但从文化水准看他们却已经是卓越的汉族士人了事实上再没有任何意义要辨别他们的氏族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加强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强调民族交融冲击传统华夷观念不涉及巩固士族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孝文帝改革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13.仔细观察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A.B.C.D.【答案】C【解析】14.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C.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措施15.(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孝文帝完善九品中正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贡献之大小制定姓族确定门第高低确定专门机构品定汉人之门第严格选拔中正让“德望兼资者”担任品定人才既注重德才也注重门望【解析】(1)根据材料“改鲜卑姓为汉姓”“根据与皇室关系之亲疏及其在北魏政治中所起作用之大小制定姓族以区别门第高低”“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掌其事中央由吏部司徒府总管孝文帝对中正的要求颇为严格”“必须德望兼资者”“注重的是德才和门第两个方面”可概括总结出答案【答案】(2)完善了九品中正制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利于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交融稳固了北魏的统治和北方形势为后世人才选拔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解析】(2)根据材料“孝文帝采用魏晋南朝之制使无统一标准的北魏选举制度得以健全也适应了北方士族门阀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总结出答案16.(1)孝文帝针对“以华风变之”的改革措施有哪些?16.(2)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请你指出影响评价改革的因素【答案】(1)措施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解析】(1)根据材料“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主要的移风易俗的措施有行汉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2)不同材料一对孝文帝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材料二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因素评价的角度和立场历史的时代变迁【解析】(2)根据材料一“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和材料二“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民族融合都作出了贡献”得出两位作者的评价由于立场和历史时代的因素导致两位作者的评价不一样17.(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17.(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解析】(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答案】(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解析】(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18.(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18.(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答案】(1)迁都原因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坚定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原因有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为移风易俗创造条件新都有利于更好的统治中原旧都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阻力大旧都受柔然的威胁第二小问“魏初风俗至陋……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可知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答案】(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2)第一小问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可知是民族关系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有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1.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B.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依据所学可知,该项措施是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改汉姓。
这是加速鲜卑族汉化进程的重要措施之一。
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C项错误,只是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但是并未改变自己的民族为汉族;D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所涉制度①是文明交流的产物②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③该制度下露田可以买卖④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均田制。
北魏初年,长期战争,大量田地荒芜,百姓流亡,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习汉族的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的从材料可知,谏官开始的时候论事不必实现知会宰相,后来又规定每十日就要上一“封事”。
这体现了谏官权力的不断增大。
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B。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均田制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封建化,材料中的“土德”“万物之元”等都是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的表现,选择C项。
A项有一定迷惑性,拓跋氏已经是皇族,不存在提高政治地位的问题。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
这种方式( )A.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B.减轻了农民负担C.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D.缓和了阶级矛盾解析:选A。
根据材料“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靠宗主征收赋税与徭役会导致地方截留中央的财政,促使地方财力上升,导致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 项正确。
B项,由于地方宗主具有征税权,这会导致横征暴敛,加重农民负担,排除。
C项,材料中措施明显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排除。
D项,该措施明显会导致宗主和农民的矛盾激化,排除。
2.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
这一规定( ) A.限制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D.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的是均田制的推行,国家将其控制的大量荒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故选C项。
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的说法错误,排除;结合史实可知,土地兼并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故B项的说法错误,排除;均田制下土地为国家所有,D项的说法错误,排除。
3.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
”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主要是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故B项正确;A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科举制是隋朝时出现的,排除C项; D 项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复习巩固训练-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专题复习巩固训练一、单选题1、北魏前期,鲜卑民众“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482年,孝文帝下诏:“虎狼猛暴,食肉残生,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
”这一诏书的内容体现出( )A.北魏猎捕野味风气盛行B.孝文帝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北魏经济结构有所变动D.孝文帝重视生活习俗改革2、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削弱贵族势力C.民族交流融合D.文化发展繁荣3、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
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A.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深受儒家思想影响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5、“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秦修筑长城D.张骞通西域6、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边陲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纷纷建立政权。
其中统治北方近百年的是( )A.东魏B.北齐C.北周D.北魏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8、下列关于北魏统一北方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①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②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④为各民族的交融创造了有利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民族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尖锐10、“迁都丧失了拓跋贵族集团的强有力支持,造成洛阳新贵与平城老人之间的疏离和对立,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酿成日后北魏的政治危机。
高三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
高三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试题1.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封建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分封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C。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B项错误;分封制是分配权力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目中的土地制度,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汉族及其他民族不堪其苦。
……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采。
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9分)【答案】(1)原因: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孝文帝对汉文化敬佩和仰慕;与汉族的经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6分)(2)影响: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促进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15 北魏孝文帝改革附解析教师版
C. 氐族语
D. 羌族语
【答案】 B
【解析】【分析】B 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
单音节的汉语,正确,排除 A,CD 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6.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
7.“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 管仲
B. 商鞅
C. 秦孝公
D. 北魏孝文帝
【答案】 D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内容。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帝改革。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
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
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的文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AB 不符合题意,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是商鞅变法的作用,C 不符合题
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综合性的知识内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需要学生知道他们变法的目的
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5.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是( )
A. 鲜卑语
B. 汉语
C. 司马炎
D. 诸葛亮
【答案】 A
高二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试卷(实用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1.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
这是因为他A.推行均田制 B.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C.实行三长制 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移风易俗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④改汉姓A.①②④B.②④C.①②③④D.③④3.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该措施是()A. 均田制B. 租调制C. 俸禄制D.三长制4.北魏是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由鲜卑拓跋部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
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禄行之后,赃满一匹死。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两项措施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杜绝官吏贪腐 B.推进民族深度融合C.大大增加粮食产量 D.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负担5.南宋叶适评价孝文帝:“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
”又认为:“孝文志切有为。
”“有舜,文王之姿。
”属于鲜卑封建化表现的是()a. 游牧民族陆续成为中原农民b. 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地区的封建主c. 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A.ab B. abc C. ac D. bc6.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
”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C.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D.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7.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A. 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8.《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胜利。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殊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北魏不断迁都的缘由是什么?(6分)(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
(3分)(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相识材料三的观点的?(6分)[解析] 第(1)问,迁都过程及特点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其迁都缘由要从内外两方面归纳概括。
第(2)问,属于再认再现基础学问,难度较小,依据所学史实回答即可。
第(3)问,“影响”的作答要留意审题,留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
对材料三观点的相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
特点:不断南迁。
缘由: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逼严峻;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须要。
(2)汉化政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逝。
相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定会被中原的文明所折服。
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鲜卑以游牧为生,善骑射。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
高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练习题及讲解一、选择题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统一北方B. 促进民族融合B. 增强中央集权D. 改善农业生产2. 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包括以下哪项?A. 强制鲜卑族人改姓汉姓B. 废除鲜卑族的传统服饰C. 推广鲜卑语作为官方语言D. 禁止鲜卑族人学习汉文化3. 孝文帝改革中,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推广铁器的使用B. 改善水利设施C. 强制农民种植特定作物D. 废除土地私有制二、填空题4. 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________年,是北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5. 孝文帝改革期间,鲜卑族的姓氏被改为汉姓,例如“拓跋”改为“元”。
三、简答题6.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四、论述题7. 论述孝文帝改革中推行汉化政策的利弊。
五、材料分析题8.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一:“孝文帝改革期间,实行均田制,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土地来源。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期间,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参考答案:1. B2. A3. B4. 公元485年5. 元简答题:6.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论述题:7. 推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融合,提高国家的文化水平。
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鲜卑族文化的丧失,引起部分鲜卑族人的不满。
材料分析题:8. 孝文帝改革通过实行均田制,保证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为国家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
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 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硅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10.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D.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重要体现。
请回答11~13题。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下图是《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C.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D.以洛阳为中心进而统一全国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历史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测试
南京市永宁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专题巩固练(人民版,含解析):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措施中,不包括()A. “雅重门族”B. “剃发蓄辫”C. “班赐冠服”D.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2.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
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是()A.北方民族融合 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 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4.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5.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 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 改鲜卑人为汉人D. 消灭了鲜卑陋习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改革深入进行提供条件的是()A.整顿吏治B.推行均田制C.迁都洛阳D.提倡与汉族通婚7.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C.曾多次迁都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以稳定统治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C.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以扩大统治区域 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9.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巩固北魏的统治10.材料中诏令涉及的内容是()A、要求鲜卑人学说汉语B、要求鲜卑人改用汉姓C、提倡鲜卑人与汉族通婚D、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11.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A. 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 .租调制12.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广的根本原因是()A.改革由皇帝主持B.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汉族地主支持改革D.先进代替落后不会遇到阻碍13.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先进的经济形态B.民族融合的趋势C.南北方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14.“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后强化演练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解析:均田制把土地分给了农民,谁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北魏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上述工作,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迁都洛阳等,虽然也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但和均田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答案:A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
答案:A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考查均田制内容。
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答案为B项。
答案:B4.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和迁移能力。
题干中“‘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复习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复习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前诊断】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2、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3、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A、各民族间的战争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D、汉化政策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A、民族融和的趋势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局势D、汉族地主要求6、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7、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供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少数民族侵扰8、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和过程,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实际上是()A、内迁的过程B、汉化的过程C、农业化的过程D、封建化的过程9、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减少人口流动C.露田又叫桑田,可以买卖D.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①制定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②仿效汉制,重新修订官制礼仪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①迁都洛阳②实行俸禄制,严惩贪污③说汉话④改汉姓A.①②④B.②④C.①③④D.③④3、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国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拔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长孙穆陆贺刘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5、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是为了()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B、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复和发展经济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7、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需要B、汉族地主的建议C、巩固统治的需要D、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8、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二、问答题9、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12.0分)
1.
下列三段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资料一《通鉴》记载: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
资料二《通鉴》胡三省注:“因为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还可以为国作战。
”资料三《通鉴》记载:“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
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
对此史料理解准确的是
A.资料二注释资料一,资料三说明背景
B.资料一注释资料三,资料二说明动机
C.资料二注释资料三,资料一说明结果
D.资料三注释资料一,资料二解释起因
2.
有一热播历史题材电视剧《锦绣未央》,剧中描述了男女主人公李未央与拓跋浚之间如胶似漆的情感故事,从拓跋浚的名字上我们能判断此剧应和哪一古代少数民族有关?
A.匈奴
B.柔然
C.鲜卑
D.东夷
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下列对这一诏令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
A.通过行政命令推行汉话
B.提倡官员说汉话而不说鲜卑话
C.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
D.罢免在朝廷上不说汉话的官员
4.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
这有助于( )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
5.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
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
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
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
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
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愈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孝文太子恂,既南来,深苦河,洛暑热,每追乐北方。
材料表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观意图是
A.消除鲜卑贵族对汉化的阻扰
B.有利于经略南方、统一中国
C.缓解平成粮食供应紧张的危机
D.促进鲜卑人生存方式的变革
7.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
的官吏,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
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
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
8.
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9.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10.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民族的融合
1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2.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朝代更替迅速,每一朝代的统治者继承发展了两汉法制的成果亦各有所创新。
立法的频繁不断,又促进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少数民族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
违令有罪者,依律定罪,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前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这些改变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法律无不打上它的烙印。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时期法律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