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病辨治浅析
肝病辨治杂谈
先 予 扶 正 , 补 泻 并 举 , 有 达 到 正 气恢 复 , 质 状 况 改 善 , 或 只 体
自觉 症 状 及 体征 消 除 , 脾 肾等 各 脏 腑 功 能 协 调 正 常 , 是 肝 这 乙肝 表 面抗 原转 阴 或 表 面 抗 体 出 现 的 重 要 基 础 。没 有 身 体
笔 者在 长期 的 临 床 实 践 中 发 现 , 同 年 龄 组 的 乙肝 患 不 者 的病 因病 机各 有 特 点 。一 般 1 O岁 以下 儿 童 多 因 先 天 不
足 , 之娇生惯养 , 食不节 , 食 生冷零 食 , 活 动量小 , 加 饮 恣 若 饮 食 易 于积 滞 , 致 脾 胃损 伤 , 养 不 良 。1 ~ 1 导 营 O 8岁 青 少
杖 、 草 ) () 肾 阳虚 , 血 不 足 型 : 以 温 补 脾 肾 , 气 甘 。 3脾 气 治 益 养 血, 用补中益气汤合 四神丸 加减 ( 芪 、 白术 、 胡 、 方 黄 土 柴
临 床 不 能 盲 目单 纯 追 求转 阴 。肝 脾 肿 大 , 期 肝 硬 化 , 早
当 以软 坚 缩 脾 为 目的 。肝 脏 缩 小 , 脏 回缩 , 功 能正 常是 脾 肝
阳 虚也 可 加 用 肉桂 、 附 子 、 茸 、 参 等 。( ) 肾 阴 虚 , 黑 鹿 红 4肝 相火 妄 动 型 : 以 滋 补 肝 肾 , 泻 相 火 , 用 一 贯 煎 合 知 柏 治 清 方
泻邪则正气愈 亏 ; 当根 据 病 情 , 泻兼 顾 , 先 予 驱 邪 , 补 或 或
状况不恢复 , 自觉 症 状 及 体 征 不 好 转 而 化 验 指 标 会 好 转 及
地 黄丸 加 减 ( 归 、 当 白芍 、 楝 子 、 川 山药 、 山萸 肉 、 泻 、 皮 、 泽 丹
浅析慢性肝炎的辨证论治
补益虚损 , 如常用 当归 、 、 白芍 山药 、 太子参 、 白术 、 黄芪 、 桐杞
子、 黄精等药 , 重在促进肝细胞再生 , 提高 肝脏代谢 功能 所 以慢性肝炎早 期治疗不宜攻伐 太过或补益 太多 , 以防正气受
伤和湿邪滞留不去 ; 不可忽视 疏肝健脾 , 中期 调理脏 腑气血
功能 { 晚期不宜多用苦 寒解毒之品 . 既防苦寒伤 阳, 又忌化燥 伤 阴 总之 , 慢性肝炎的辨证论 治 , ~方 面应根据患 者 机体状 态和疾病 的各 个阶段 以及个 体差异 , 行不 同的治疗方 案 ; 施 另一方面 , 辨证论治 的客观化宜 与辨证论治 的规范化同步进 行 。 目前的辨证论治方药具 有很 大的灵 活性. 但是 往往失之 于灵活有余 , 规范不 足以及病位 辩证表 象化 , 给疾 病 的分型 带来一定 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 从而 直接妨碍 了最佳论治方 案 的选择 和准确性 。目此慢 性肝炎辨证论治贵在掌握适 度 , 这
所谓 邪者 , 湿热 也。湿热并困乃慢性 肝炎病机之源 。病 由源之生 , 源退病则退 。故治病之韧 理 当先攻 其源, 以祛除 湿热为主。临床不少急性肝炎患 者 , 久治不愈最终转为慢性 肝炎 , 以至病 情进 行性加重 , 究其原 因 , 并非治 疗不及 时 要 害在 于祛 邪不力 。一种情况 是在 发病 之韧 , 病情 较轻 , 没有 抓住病证 关键 , 湿热分利的途径采取不 当, 以致 湿热未清 , 余 邪残留不退 , 渐至加重 。另一种情况是过用苦寒 清热利湿之 品. 非但无益 , 反而有害 。目为脾 为湿 困乃本病之 源 , 医者不 知护脾 , 反而伤 脾 。 则湿 热难 以化解 , 致湿热 未清 , 邪残 导 余 留, 病情渐趋恶化。尽管慢性肝炎 的具体病 因在各个患者 身 上的体现有湿重于热 、 热重于 湿 及湿 热并重 之不 同, 病位 有偏于 中上焦 、 中下焦 、 弥漫三焦之别 , 但治病之初先予祛邪
《金匮要略》肝病辨治特点探析
郁滞 于经 脉 , 而成瘀 。 久 从肝 病证情 来 看 , 临床 表 现 复杂 多 样 。其 其 中述及 较多 的谷 疸 、 疸 的病 机 都 与脾 胃湿 热 壅 酒 滞有关 。谷 疸呈 湿 热 者 主要 表 现 为寒 热 不食 , 食 谷 即眩 , 气 不 消 , 谷 心胸 不 安 , 便 不 通 , 体 尽 小 身
认 为 :疸 病 日久 不愈 , 久及 肾 , “ 病 阳证转 阴 , 实证 转虚, 即有可能 成为女 劳疸 。 _此 时 , 热 尚未攘 ”2 j 湿 清 , 肾气 已亏 , 精不 足 , 虚 邪恋 。诸 病 黄疸 而 肾 正
仲景肝 病辨 治 尤 突 出湿热 病机 , 其 邪 深入 且 血分为患。在《 金匮要略・ 黄疸病》 中即日( 篇 本文 《 匮要略 》 金 原文 均 引 自李 克光 主编 《 高等 医 药 院 校教 材 ・ 匮要 略讲义》 上海科 技 出版社 18 金 , 95年 版 )“ :黄家 所得 , 湿 得 之 ” 寸 口脉 浮而 缓 , 从 。“ 浮 则 为风 , 缓则 为痹 。痹非 中风 。四肢苦 烦 , 色必 脾
润 和滋养 , 四肢烦热 不舒 。黄为 脾脏之 本色 , 则 脾 主运输 , 四运之 枢 , 热郁 滞 于脾 , 能外 泄 下 为 湿 不
行 , 由气分 而陷入 血分 , 脏将瘀 积 的湿热转输 则 脾 于体表乃 脾 色必 黄 , 热 以行 。 这里 强调 了黄疸 瘀 的病 位主 要在脾 胃, 与后 世将 黄疸 病位 主 要 归 于 肝 胆有所 不 同。“ 瘀热 以行 ” 瘀 ” 的“ 字则点 明邪气
维普资讯
南京 中医药大学学 报 20 年 5 08 月第 2 4卷第 3 期
J U N L O N NJ O RA F A I NG T M U I E S T I 12 C N VR IY 1 .4 o . y O8 3 Ma .2 0
浅谈慢性肝病的辩证治疗
肝 肾 同治滋 肾填精 用药 :沙 参 1g 5 ,麦 门冬9 ,石斛 g
1g 2 ,枸 杞子 1g 5 ,白芍 1g 5 ,淮 山 l佛 手 9 ,生地 黄 、熟 5 g 地黄 各 1g 5 ,菟 丝子 3g 0 。水煎 服 。 1 气 滞 血 瘀 :多 见 早 期 肝 硬 化 ,或 慢 性 肝 炎 后 . 5 期 ,临床 可见 两 胁疼 痛 ,面 色 晦 暗 ,烦 躁 易怒 ,舌 下青
【 摘要】 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 炎属 于中医学 “ 胁痛” “ 症” 的范畴 ,关 于本病 的发 因及发病机 制说 法很 多 ,目前 郁
尚无定论。笔者 以中 医理论为指导 ,用 中药治疗肝病 ,结合肝 的生理病 理学特点 ,并与肝的 生理病理 学特 点相
符 、相顺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及 个体差异对症用药 ,取 得满意的疗效。 【 关键词】 慢性肝病 ;中医辨证 ;中药治疗
筋暴露,常有齿衄、鼻衄 ,妇女有月经不调等。检查可 见肝脾明显肿大 ,蜘蛛痣 ,脉弦数或沉涩。肝功可见重
度 损 害 。疗法 :理肝 散瘀 ,活血 肝功异常,白蛋 白含量降
低 ,舌淡 ,苔薄 白,脉沉缓 。疗法 :疏肝健脾 ,培土益 中。用药 :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柴胡1g 2 ,杭 白芍 1g 2,
医学信息 2 1 年 1 第 2 卷 第 1 00 月 3 期
M d a I omai a . 0 0 V 1 3 o 1 e i l fr t n n 2 1 . o 2 .N . c n o J .
浅谈慢性 肝病 的辩证治疗
文 成 光
( 溪县 蓬 南镇 中心 卫 生 院 。四川 蓬 溪 6 9 3 ) 蓬 2 15
炎是外感湿热疫毒之邪,致使湿热邪毒蕴结 ,气血运行 失 畅 ,气滞血瘀 ,肝失 疏泄 ,脾 胃失和 ;渐致肝郁血
浅析肝病辨治中“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中 医学 认 为 , 脏 与 脾 脏 、 肝 胃腑 , 生 理 上 互 相 为用 、 相 协 在 互
则反映 了阳明病与太阴病的病症性 质。病理状态 下 , 胃受纳 、 腐 熟功能失常 , 引起 胃失 和降 、 胃气上逆等 改变 , 而有形 之物 留 进 滞 胃肠 , 形成 “ 邪气盛则 实” 的病机变化 。 胃腑 的虚证 多 由脾 失 健运 、 气虚衰进 一步 发展而来 。而脾病 多以运化功 能失常 , 脾 水
脾虚证 。故脾脏为病 , 常常 表现 为虚象。所 以, 阳明病的性 质属
阳明包括手 阳明大肠 与足 阳明 胃 ; 阴包括 手太 阴肺 与足 太 太 阴脾。“ 实则阳明 , 虚则太阴” 所指 “ 明”、 太 阴”, 阳 “ 主要 是指 胃与脾 , 高度概括了阳明病与太 阴病的病 理特征 。“ 与“ 实” 虚”
2 1 5月第 3 00年 2卷第 5期
Ma . 0 0 V 1 3 No 5 y 2 1 . o . 2, .
Hu e Ju l fT b i o ma CM o
湖北中医杂志
・6 ・ 3
浅析肝病 辨治 中“ 实则阳明 , 虚则太 阴”
张炳 煌 指 导 : , 陆定 波。
药补虚 , 加柴胡 、 麻黄等药 以散邪 。景岳 还提 出了“ 不散之散 ” 的
此时散邪之法即为汗 法 , 过开 泄腠 理 、 畅营 卫 、 发肺 气等 通 调 宣
观点 , 为“ 认 强其主而邪无不散之理” 。并言“ 以散药而散 于肌 表
经络者 , 谁不 知之 , 惟散 于脏腑 则知者 少矣 。以散 为散者 , 谁不
知之 , 不散之散 , 惟 则玄 之又玄 矣。余 因古人 之未及 , 故特 吐其
谷津液失运 , 气血 化源 不足 , 以及 脾不统 血 , 阳不 升 为主要病 清
从“体阴用阳”看肝病的辨证用药特点
也 ?肝 阴伤 也 。 阴伤 则肝 气 越 滞 , 时若 养 阴柔 气 此
反而 有 效 。 又 如 肝 木 乘 土 , 气郁 化 火之 证 , 用 香 久
有本 虚 。 本虚 之 证 亦 见标 实 , 其 肝 病 为慢 性 迁 延 尤 时 . 种情 况 就更 为 突 出 , 以, 的病 理 特 点 当为 这 所 肝
肝 病 临 床常 见胁痛 、 积聚 、 痛 、 头 眩晕 、 中风 、 痉 证 诸 证 , 证 型 有 肝 气 郁 结 , 火上 炎 , 阳 上 亢 , 其 肝 肝 肝 风 内动 , 阴 不 足等 , 肝 医家虽 能 辨 其证 而治 之 , 却 往往 忽视 了肝“ 阴 用 阳” 一 特 点 , 体 这 例如 , 气 郁 肝 滞证 采 用疏 肝理 气 法 , 之 辛 香 之 药 以 散 郁 , 至 投 甚 刚燥 破 气 攻 伐 , 病 者 有 效 , 病 者 愈 散 愈 郁 , 初 久 何
亢生风, 表现 出升 、 、 、 动 逆 窜的 病 理趋 向 , 但概 而 言 之 , 、 风 、 皆乃 肝 用 异 常 的 四 种 病 理 表现 形 气 火、 阳 式 , 谓一源 四歧而 已, 证 候上常 归纳为实证。 所 在
至 于肝 体 不足 则 出现 肝 阴 亏 虚 , 血 不足 之 病 理 , 肝
足, 至于 虚 实 夹 杂 , 当 合理 消 补 , 可 只 见树 木 , 更 不
不 见森林 , 一废 一 。 偏
3 从 “ 阴 用阳 ” . 体 看肝 病 用药 特 点
从“ 阴用 阳” 体 角度考 虑用药 , 注意 以下 方面 : 要
维普资讯
中图分 类 号 : 2 6 4 R 5 .9
文献 标识 码 : B
在证 候 上常 归 之 虚 证 。 由 于肝 在 病 理 上 常 表 现 肝
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肝脏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人类的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都与肝脏的正常运行密切相关。
肝脏疾病是指肝脏在结构或功能方面出现任何异常,常见的肝脏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其诊断和治疗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一、诊断1、症状肝脏疾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逐渐随着病情加重,患者才会感觉到不适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肝区疼痛、黄疸等。
这些症状虽然不一定代表患上肝脏疾病,但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
2、体检肝脏疾病诊断的首先要通过体检。
医生可以通过听诊、触诊、打诊等手段初步判断病变程度,再利用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诊断肝脏疾病非常重要的手段。
通过检查血液中肝功能指标,可以初步判断肝脏的健康状况。
检查肝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胆碱酯酶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情况并进行诊断。
4、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式。
只有经过活检、穿刺等手段取得肝脏组织后,才能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以确认是否患上了肝脏疾病,同时还能确定病变程度和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二、治疗1、药物治疗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案因症状和病变类型而定。
对于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利巴韦林、阿达木单抗等药物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肝脏良性肿瘤、肝癌等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通过手术可以及时将病变部位切除,降低疾病复发率。
尽管手术治疗对于病人来说是巨大的考验,但对于恰当的患者来说,手术治疗是治疗方法之一。
3、肝移植对于肝功能极度衰竭无法进行其他治疗的患者,肝移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手段。
肝移植可以将健康的肝脏移植到体内,替换掉原有的,以此完成肝功能代替即可。
4、中医治疗肝脏疾病的中医治疗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中医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等,其中针灸疗法可以调整肝脏气血运行和神经系统平衡,帮助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肝病的表现症状与治疗方法
肝病的表现症状与治疗方法
肝病的表现症状可以分为早期症状和晚期症状。
早期症状包括:
1. 疲劳和体力下降: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能量代谢减弱,引起疲劳感。
2. 消化系统问题: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
3. 皮肤症状:黄疸(黄皮病)、皮肤瘙痒、皮肤干燥和瘀斑等。
4. 尿液变化:尿液变深或变浅、味道异味等。
5. 颜色变化:指甲出现白斑或变形。
6. 肌肉和关节疼痛:肝病可引起肌肉痛和关节痛。
晚期症状包括:
1. 腹水:肝脏病变后,流向肝脏的血液流量减少,引起压力增加,导致腹水。
2. 黄疸:黄疸在晚期变得更为明显,包括黄疸的眼睛和皮肤黄疸。
3. 肝性脑病:肝病损害脑功能,导致认知和行为问题。
4. 体重减轻:肝病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和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
肝病的治疗方法是根据肝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定。
一般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症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
2. 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高蛋白、低钠、低脂肪的饮食。
3. 症状缓解: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抗恶心药物、止痒药物等。
4. 康复治疗:通过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来恢复肝脏功能。
5. 肝移植:对于晚期肝病或无法治愈的肝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
值得注意的是,肝病的治疗需要与医生进行进一步咨询和诊断,以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药辨治肝病体会
反应 , 开始于妊娠中期 , 分娩后逐渐消退 , 可能因黄体酮和雌激 精 当 , 效 切 , 得 在 临床 中推 广应 用 , 确疗 值 将其 继 承 发扬 光 大 , 对
素增 多 所致 , 可 见于 慢性 疾 病引 起 , 经 不调 、 性 盆 腔炎 、 于推 动 中医 药学 术 的发 展 , 升 中医 药 的理论 及研 究 水平 , 也 如月 慢 提 具有
慢性肝肾功能不全、 结核病等 , 药物因素如 口服避孕药 、 氯丙嗪、 很高 的 现实 和社 会 意义 。
苯妥 英 钠 等 ; 它 , 目光 、 刺激 、 妆 品 、 用 药 等 。 其 如 热 化 外 中医认 为 参考 文 献 本病多因素体不足, 忧思抑郁 、 肝气郁结、 暗耗 阴血或房劳伤精 , 【李凤林 . 实践 . I 1 】 临证 [. M 呼和浩特 : 古人 民 出版 , 8, l9 . 内蒙 1 1 4 13 9 8 肌肤 失养 , 本 色外 露 , 味 伤脾 , 肾之 或厚 中洲失 运 , 浊 上泛 而 色 湿
之虚有所缓解, 故病情减轻。 但久病伤正 , 失于固涩 , 因而月经十 中医认 为 女 子“ 以血 为本 ” “ 、 、 、 ” 生 理过 程 均 易耗 伤 ,经 带 胎 产 等
日未 尽 , 考虑 为 素体 肝 肾不 足 , 亏 虚之 证 , 以 补益 肝 肾 , 气血 治 化 气 血 , 且 女 性更 容 易 受 到情 志 、 寒 热 外邪 等影 响 , 冲 、 、 并 及 使 任 瘀止血 , 经止痛 , 通 以二 诊 方加 : 鹤 草 7 , 莲 草 7 加 强 补 虚 带 脉 功 能失 调 , 血 瘀 滞 , 络 痹 阻 , 浊 下 注 , 久 化 热 , 成 仙 g旱 g 气 脉 湿 郁 形 扶 正 之力 , 7剂水 煎 服 , 1 1 , 两次 温 服 。 以巩 固疗效 。 每3 剂 分 4 体 会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辨证论治肝肾阴虚
中医肝病学中如何辨证论治肝肾阴虚关键信息:1、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依据2、肝肾阴虚的症状表现3、治疗原则与方剂选择4、用药注意事项5、预后评估与调理建议1、引言中医在肝病的治疗中,辨证论治是核心原则之一。
肝肾阴虚是常见的证候类型,准确的辨证论治对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1 中医对肝肾阴虚的认识肝肾阴虚是指肝阴和肾阴均不足,多由久病失调、情志内伤、房事不节等因素导致。
111 肝肾之间的关系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
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
肝肾相互滋养,若一方亏虚,常可影响另一方。
2、肝肾阴虚的症状表现21 常见症状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胁肋隐痛、失眠多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
211 脉象与舌象脉象多细数,舌红少津。
212 性别差异在女性,可能伴有月经不调、经少或闭经;在男性,可能出现遗精、早泄等。
3、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依据31 四诊合参通过望、闻、问、切获取患者的全面信息。
望神色、形态,闻声音、气味,问症状、病史,切脉象等。
311 症状分析综合各种症状,判断阴虚的程度和累及的脏腑。
312 病因辨别明确导致肝肾阴虚的具体原因,如久病、劳伤、情志等。
4、治疗原则与方剂选择41 治疗原则滋补肝肾之阴。
411 常用方剂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
412 方剂加减根据具体症状进行加减,如失眠多梦严重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等;腰膝酸软明显者,可加杜仲、牛膝等。
5、用药注意事项51 药物性味选用滋阴之品,多为甘寒、咸寒之药,避免使用温燥、苦寒之药。
511 用药剂量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调整用药剂量,避免滋阴过度,阻碍脾胃运化。
512 疗程与复诊规定合理的疗程,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6、预后评估与调理建议61 预后评估根据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情况、脉象舌象变化等评估预后。
611 调理建议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志过激。
饮食宜清淡,多食用滋阴润燥之品,如百合、银耳、甲鱼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名老中医诊治肝病临症经验
名老中医诊治肝病临症经验
肝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中医在治疗肝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下是一些名老中医诊治肝病的经验:
1. 食疗调理:肝病患者的饮食应注意清淡,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豆腐等。
还应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
2.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肝病的常见方法是清热解毒和补肝益气。
例如黄芩、连翘、板蓝根等清热解毒的草药可以改善肝功能,而黄芪、枸杞、山药等补肝益气的草药可以帮助肝脏恢复健康。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按摩肝经穴位上有良好的调理作用,如肝俞穴、太冲穴、行间穴等。
通过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血气、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4. 科学锻炼:适当的锻炼对肝病康复至关重要。
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肝脏恢复。
总之,中医治疗肝病的核心是清热解毒、补肝益气、调节体质。
更重要的是,肝病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促进康复。
中医如何诊断和分型不同类型的肝病
中医如何诊断和分型不同类型的肝病中医对于肝病的诊断和分型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历经千年的实践积累和传承,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有效的体系。
中医诊断肝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即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
肝病患者可能面色发青或发黄,眼睛发黄,舌苔可能黄腻或白腻。
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闻患者身上的气味。
肝病严重时,患者可能口气臭秽。
问诊则是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
比如是否有胁肋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疲劳乏力等症状,是否有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
切诊主要是指切脉,通过触摸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等,来判断病情。
肝病常见的脉象有弦脉、细数脉等。
中医将肝病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肝气郁结型、肝火上炎型、肝阴不足型、肝血瘀阻型、肝胆湿热型等。
肝气郁结型肝病,多因情志不畅,如忧郁、恼怒等导致肝气不舒。
患者常常感觉胁肋胀痛,疼痛游走不定,胸闷,喜欢叹气,情绪抑郁时症状加重。
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肝火上炎型肝病,多由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或者外感火热之邪侵犯肝经所致。
患者表现为头痛、目赤肿痛、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甚至出现吐血、衄血等症状。
治疗宜清肝泻火,常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肝阴不足型肝病,通常是由于久病耗伤肝阴,或者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引起。
患者会有头晕耳鸣、眼睛干涩、视物模糊、手足心热、口干咽燥等症状。
治疗重在滋养肝阴,一贯煎是常用的方剂。
肝血瘀阻型肝病,多因气滞血瘀,或者久病入络导致。
患者可见胁肋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有肝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
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等方剂。
肝胆湿热型肝病,往往是由于外感湿热之邪,或者嗜食肥甘厚味、饮酒过度,导致湿热内生,蕴结肝胆。
患者会出现胁肋胀痛、口苦、恶心呕吐、腹胀、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赤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茵陈蒿汤等方剂。
中医肝病治法
中医肝病治法今日所讲“肝病治法” ,是指中医的肝病,非指西医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
但西医肝病,其症状所见,常常亦表现为中医的肝病,所以两者也有联系。
然中医肝病,从西医病名来说,则其包含范围甚广,所以,假如我们对中医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则在临床中对好多西医疾病,用中医辨证论治,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我为何选择“中医肝病治法”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
现仅就我个人的一点领会,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沟通,不免有错误和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一、肝的经脉走向讲中医肝病,一定第一要提一下肝的经脉行径,因为这一点是中医诊疗肝病的重要依照。
肝的经脉为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经足背内侧上至足内踝前,再上从小腿前内则面,经膝部上行大腿内侧面进入阴毛之际,绕过阴器到小腹,向上挟行于胃的双侧,会属于肝脏与胆腑相联系,再上行穿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再沿喉咙的后侧,上行和目系相连,再行至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之百会穴。
其支脉由目系下行于颊部内侧围绕口唇里面;又一支脉从肝脏分出,穿过横膈输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上述足厥阴肝经的行径与肝病的部位关系,主假若有关阴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胁肋部、眼目部以及头部等疾病。
二、肝脏主要生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1、肝藏血“肝藏血”出于《灵枢·本神篇》;又《素问·五藏生成篇》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王冰说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临证常有因为肝不藏血而惹起各样血证,如呕血、便血、衄血、妇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惹起肝病的证候及症状,如血虚生风而致抽搐、震颤、肢麻,以及眼目视物不清、雀目、神志不宁、多梦、失眠、惊慌等。
2、肝藏魂“肝藏魂”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又《灵枢·本神》篇:“肝藏血,血舍魂。
”什么是魂 ?《内经》:“随向来往者谓之魂,”神与魂本质上都是一种大脑的活动。
肝病分阶段辨治及基相互联系与转化规律
转化 特 点。 阳虚水 聚阶段 这 时 肝 病 已 发 展 到 晚 期 , 机 特 点 是 前 病
几 个 阶 段 基 础 上 出 现 肝 、 、 三 脏 俱 损 , 、 、 三 邪 交 脾 肾 气 血 水
结 , 展 成 脾 肾 阳 虚 水 液 停 聚 的 “ 胀 ” 证 , 当 于 肝 病 发 臌 之 相 后 期 肝 硬 化 腹 水 阶 段 。 肝 功 能 大 多 呈 现 严 重 损 害 , 蛋 白 明 白
等 , 有 肝 掌 、 蛛 痣 、 翼 部 毛 细 血 管 扩 张 等 病 理 体 征 。症 常 蜘 鼻
状表 现 以胁 肋 隐痛 喜 按 , 热 咽干 , 烦 易躁 , 足 心 热 , 低 心 手 失 眠 多 梦 , 酸 乏 力 , 红 少 苔 , 细 数 为 主 。 湿 热 、 郁 与 肝 腰 舌 脉 气 肾 阴 虚 之 间 存 在 着 因 果 关 系 , 一 般 并 不 易 见 于 肝 病 的 早 但
虽 各 有 侧 重 , 二 者 关 系 至 为 密 , 多 气 滞 血 瘀 并 见 , 其 但 大 以
分 主 次而 已。 肝 肾 阴虚阶段 主 要 见 于 肝 病 的 中后 期 , 机 特 点 是 在 病 前 两 个 阶 段 的 基 础 上 , 由 于 湿 热 久 羁 化 燥 , 由于 气 郁 日 或 或 久化火, 以致 灼 耗 阴 津 , 而 形 成 肝 肾 阴 虚 , 病 变 相 当 于 慢 进 其 性 肝 炎 的 活 动 期 , 有 早 期 肝 硬 化 的 病 理 改 变 阶 段 。 实 验 室 或 检查 大 多提 示 肝 功 能 进 一 步 损 害 , 絮状 试 验 持 续 阳 性 , 如 丫 球 蛋 白 升 高 , 球 比 例 倒 置 , 周 血 中 NK 活 性 明 显 下 降 , 白/ 外
慢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慢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李融清
【期刊名称】《求医问药(学术版)》
【年(卷),期】2013(011)002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慢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体会.方法选取60例具有代表性的慢性肝病患者,其中慢性肝病症状不明显14例,,无黄疸型肝炎24例,
肝功能失常、肝脾肿大22例,60例患者采用辨证治疗与辩病理相结合.结果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6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不适症状.结论中医药对慢性肝病中具有保
肝降酶、利胆退黄、抗病毒、预防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防癌抗癌以及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且毒副作用轻微,患者耐受性较好,值得临床中借鉴使用.【总页数】2页(P331-332)
【作者】李融清
【作者单位】来宾市中医院广西来宾54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144例低超基准值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 [J], 王秋明;胡晶;杨雪;沈晨;丁洋
2.慢性肝病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J], 何承海
3.老年患者尿路感染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 [J], 于敏;卢建军;李伟惠;赫岩;李萌;史耀勋;王安娜
4.慢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J], 翟强渠
5.肾移植术后患者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治疗 [J], 于敏;陈明欣;史耀勋;田谧;赵伟;刘晓玲;文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贪味多餐,食物冷热要适宜。
做到“谨和五味”,不可偏食。
《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可见脾胃调和,正气充旺则体质强健,抗邪抗病能力强。
3.3 激发潜能 经常按揉经络刺激某些穴位,疏通经气调动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合理调整阴阳虚实,激发自身潜能,利用潜能加之合理药物,尽早把疾病驱赶出体外。
疾病控制是一个大课题,未病先防理念的养成需要社会群体的普遍参与。
健康不仅属于个人和家庭,也属于社会,是一个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未病先防要控烟、限酒、合理饮食、注重体育锻炼、调适心理,关注五个平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阴阳、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等,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是最为重要的。
中医养生承载着几千年的文化,闪烁着东方智慧的光芒,是能启迪全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思想源泉。
参考文献[1] 陈 竺,邢雪荣.2005年国内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03):1.[2] 钱俊英.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哲学思维[J].疾病控制杂志,2005,9(6)684-685.[3] 钱俊英.应用审证求因方法揭示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原因[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6):659-660.[4] 钱俊英.如何审时度势处理好应急疫情[J].疾病控制杂志,2007,11(2):163-167.[5] 徐德忠.临床医学研究常用设计方案实施方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3(5):37.[6] 雷念东,钱俊英,肖 红.中药瘦身胶囊减肥效果的前瞻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4):87-89.钱俊英 雷念东△ 周爱萍▲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安710054)胆病辨治浅析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69(2011)01-0125-02 理、法、方、药是中医临床的思维过程。
明理是前提,立法乃是关键,法立则方药自出。
治疗任何疾病,都必须有相应的治法。
中医辨证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疗效尚佳,兹详述如下。
胆囊炎、胆石症是现代医学病名。
中医对本病△加拿大多伦多中药保健中心主任(CAN A DA)▲江苏省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山215301)的病理,临床特点、治疗等论述,散见于历代经著中胆胀、胁痛、肝胃气痛、黄疸等有关章节。
如《素问・胀篇》云“胆胀者,口中苦,善太息。
”1 有关生理 胆为六腑之一,居于肝下,受肝之余气,内藏精汁。
《难经,四十二难》谓:“胆在肝之短叶间——盛精汁三合”。
精汁即胆汁,它在饮食的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肝胆互为表里,肝藏血,其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为胆汁。
胆汁的正常分泌同样也依赖于肝之疏泄功能。
胆与肝都有喜条达之特性;胆之与脾,在对于饮食的运化过程中,相互协作。
胆之分泌胆汁,以促进脾之运化功能;脾运则肠道传化通顺,亦有利于胆汁的分泌,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土运木达”之生理状态。
2 胆囊炎、胆石症病因探讨 根据中医病因学理论,本病的病因不外乎:一是内伤七情,忧郁、忿怒首先伤肝,以致肝胆失于疏泄;二是内伤饮食,暴饮暴食及偏嗜高梁厚味而致湿滞蕴阻;三是为直接感染湿热之邪,充斥肝胆。
其转归,都使肝胆失疏而致气滞郁结或温热内蒸等病理变化。
3 治疗法则 3.1 疏肝解郁法 肝与胆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而在病理状态下则相互影响。
七情郁结首先内伤于肝,以致肝失疏泄,继而可出现胆道不利的病理变化。
在临床则表现为肝胆失疏的症候。
肝郁气滞可以横逆犯胃,故胃失和降的症状可以同时并见。
症见右胁疼痛,牵引肩背,并与情绪变化有关,伴嗳气,女子月经不调,经来乳胀、苔薄,脉弦。
由此可见,此类病人之胆道不利是肝失疏泄的后果。
因而立疏肝解郁法,方取柴胡疏肝饮,逍遥散等,意在疏理肝气,解开气机之郁结,去除影响胆道通利的病理因素。
“木郁则达之”运用疏肝解郁法,临床以右胁胀痛为主的一组症状,便可随着肝气的疏泄,胆道的通畅而消失。
3.2 泻肝利胆法 如肝胆气滞,日久不解,木可以克土,直接影响脾之运化,使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交蒸,薰迫肝胆,导致肝胆湿热的病理变化,另外,胆汁分泌不畅也可久蕴生热并旁及于肝;暴饮暴食,嗜食滋腻厚味,伤胃伐脾,同样也可以内生湿热,薰蒸肝胆;也有感受湿热之邪,并直接而迅速的充斥肝胆。
由此可见,肝胆湿热薰蒸是胆囊炎、胆石症的主要病理机制,因此,在治疗上非泻则湿热不化,非利则胆道不畅。
方药取龙胆泻肝汤、千金谷疸丸,更加金钱草、蒲公英、虎杖、田基黄等。
若湿热节蒸腾,胆道阻滞严重,迫使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而发为黄疸者,需加茵陈蒿汤治之,在泻肝利胆的基础上,配以利胆退黄之剂。
辨证要点:右胁疼痛阵作,发热,大便秘结或薄溏不畅,口干而苦,甚则两目肌肤发黄,苔黄腻,脉弦滑。
3.3 清热消石法 如湿热蕴蒸肝胆不化,熬炼日久,凝为结石。
胆石的形成,使病情更加复杂。
胆石以物理性的机械因素而梗阻胆道,阻碍胆汁的分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当前对胆石症采用手术摘除,虽不失为一个迅速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它同时可带来一系列的后遗症。
因此,采用消石、排石的保守疗法受到重视。
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到:生鸡金、金钱草、海金砂、郁金、威灵仙等具有化石之功。
有待于现代医学科学的证实。
3.4 通腑排石法 胆为六腑之一,六腑具有“以通为用”的特点。
腑气不通,足以导致胆道阻滞,因此,通腑也为利胆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意义有二:一则它同样具有通利胆道的作用,有利于肝胆湿热之驱除,有利于胆汁的分泌。
二则通腑减轻了肠道的壅滞,有利胆囊的收缩,有些小结石或泥砂样结石可以乘势而下被排出胆道系统,只要把握住剂量及患者耐受性等情况,本法将是有益无害的。
常用方药为承气汤之类,配合其它清利肝胆之品。
在临床上对于胆囊炎、胆石症的治疗,不能单纯用一法一方,而要灵活运用。
肝气郁结,最易导致肝胆湿热,故疏肝的同时可斟配以清肝利胆之品;疏肝理气亦有利于胆道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湿热之清除,故清肝利胆之同时也宜配以疏肝之品,胆石症的产生和发作,是以肝气郁结,肝胆湿热作为病理基础的,因此,在消石的同时不可忽视疏肝与清肝利胆。
消石与排石两者在临床上往往是齐驱并进的。
因为,消法可以使结石解体消溶,因而有利于排石。
而排石可以促进胆囊蠕动,不利结石的形成和体积的增大,因而有助于消石。
胆囊炎患者,除使用疏肝、清肝利胆法外,尚可配合通腑法,通腑的药理作用可以促进胆囊的收缩功能。
因此,有利于胆囊炎患者的郁积之胆汁、细菌的排除。
特别是对于兼有便秘者,尤为适宜。
4 典型病例 陆某,女,60岁,退休工人,1998年10月25日来诊,胆囊炎发作,住本厂职工医院治疗, 10d后症状不见减轻,自动要求出院,旋来就诊,刻诊胆囊肿痛引背,气闷嘈杂、口腻,苔薄腻,脉濡,宜先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茵陈、田基黄、络石藤各15g,山查炭、麦芽、川栋子、虎杖、茯苓、车前子、苏梗各10g,龙胆草、吴萸各2g。
另加用消胆片4片3/d,逍遥丸6g,2次/d,药后疼痛即缓解,上方加减出入20余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5 关于重危病人的处理 肝胆之湿热甚者,可以化火、生风、上扰脑腑,而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等表现,当急投方安宫牛黄丸、黄连解毒汤等以清热解毒,熄风,化痰开窍。
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抗菌、抗休克等措施,必要时手术治疗,不可延误。
张德元江苏省盐城市急救医疗中心(盐城224005)针刺治神问题浅谈 【中图分类号】 R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69(2011)01-0125-02 “治神”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保命全形论》:“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古代医籍中关于治神的论述颇多,如《类经》、《标幽赋》、《金针梅花诗钞》等对治神均有论述,治神也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治神对针刺的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方式。
在此,笔者就针刺治疗中的治神作初浅的探讨。
1 何谓“神”《灵枢・本神》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平人绝谷》:“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
”,而道家则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之说;首先精是构成生命的始基,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素问・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广义之精包括精、血、津液,分布于全身;而狭义之精,则专指藏于肾中之精。
精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先天之精又称“元精”,藏之于肾;后天之精主要指由脾胃所化生之水谷之精,敷布于五脏六腑。
而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充养人体的一种无形的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功能的表现形式,故《难经・八难》有“气者,人之根本也”,气的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气分先天、后天之气,先天之气称为“元气”,存于丹田;后天之气则指呼吸之气与水谷之气,两者相传于胸中而称为“宗气”。
元气启动了生命活动,但需后天之气的不断培补,两者相辅相成[1]。
可见神与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由精、气所生成,并反映着精、气的功能状态,神是生命现象的总体反映。
“气行则神行,神行则气行,神气相随”,神和精、气密切相关,故常精气神并称。
《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神去而病不愈也。
”明・张介宾注曰:“神不使,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施治于外,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可使也。
若药剂治其内,而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
此其神气已失,而无可使也。
”这里的神气主要是指人体的正气,充分说明了神气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如果神气散越,神不能发挥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