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优质课教案_2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优质课教案_2

鹬蚌相争一、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争、晒、夹”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寓言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领悟寓言中所含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见过蚌吗?那还见过张开了壳在河岸边晒太阳的蚌吗?(板书:蚌)2、那正张开了壳在河岸边晒太阳的蚌,你想它会有怎样的感觉?也许它会说些什么?谁来演演这只心情舒畅的蚌?3、下面我们就去看看,这只晒太阳的蚌后面又会发生些什么事情?(二)初步感知1、师范读,想想故事的经过,结果怎样?(指名回答)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注意:“争”字的第四画是长横)3、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体会寓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有趣的地方多度几遍。

2、课文哪些段落具体写了鹬和蚌的“相争”?3、鹬和蚌都互不相让,那它们在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两段?4、师小结:鹬的话要生气的读,“今天”、“明天”需重读,“晒”拉长重读;蚌的话要读出“毫不示弱”。

比一比,谁读得语气表现出毫不示弱,在读中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5、三、四自然段写了鹬和蚌是怎样相争的,那么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与它们又有什么联系?6、小组讨论交流、反馈第一自然段是写“相争”的起因,第四自然段是写“相争”的结果。

7、鹬和互这么不相让地斗争下去,结果怎样?板书:被捉(渔翁得利)8、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9、讨论交流10、提示寓意:“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双方互不相让,就会让第三者得到好处,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四)拓展延伸1、结合实际,说说生活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例。

2、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文。

(五)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 湘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2 湘教版

鹬蚌相争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4、能复述“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2学情分析我班共71名学生,大部分学生爱看课外书、喜欢读成语故事、喜欢读寓言故事的好习惯。

“鹬蚌相争”这个故事部分学生应该知道,但其中蕴含的哲理,不一定明白,有的可能只可意会,不会言传。

因而,对于这篇课文的的教学,我求提高兴趣,让他们畅所欲言。

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会做人。

3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

2、懂得宽容、谦让、与人和谐相处。

3、能复述“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教学实录一、提问导入: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狐假虎威》这则寓言,谁告诉我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故事讲的是有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赶走了各种小野兽。

师:那谁又能告诉我,什么是寓言呢?生: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师:你们已经对寓言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当我们学习寓言时首先要看看这个故事,然后再想想其中所蕴涵的道理。

那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

二、学习课文师:在课题中“鹬”、“蚌”、“争”都是生字,请跟我读。

生跟读。

师:“争”字不但会认,而且要会写,谁来说说“争”的意思?生:争夺、争吵、争执……师:好的,那相争呢?鹬蚌相争呢?生:就是鹬和蚌互相争吵,互相争执。

师:那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这个故事,看看它们是为什么争吵,怎么争吵的?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那么在这个短短的故事当中,都有谁啊?你来。

生:都有鹬和蚌师:还有谁啊?来你说。

生:鹬、蚌,还有渔夫。

师:好的,你见过鹬吗?生:没有。

师【播放课件】:那我们来看看鹬,长什么样啊?长长的腿,尖尖的嘴,你看它生活在什么地方?生:河边。

师:对,知道它吃什么吗?你说。

生:吃蚌。

师:对,它最爱吃蚌壳里鲜美的蚌肉。

蚌大家见过吗?生:见过。

师【播放课件】:大家看,蚌长着能开能合的壳,壳里是娇嫩鲜美的蚌肉。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优质课教案_9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优质课教案_9

“言”“意”兼得教寓言——《鹬蚌相争》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鹬蚌相争》是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则寓言。

课文由《战国策》中“鹬蚌相持”的故事改编而来,文章短小精悍,喻理深刻入里,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作为寓言教学,《鹬蚌相争》在理解寓意的同时,更要注重把握语文性特征,在朗读、复述、续编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使三年级学生初步感悟寓言的文体特征,学习寓言说理的形式,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表达能力,让寓言教学“言”“意”兼得。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鹬”“蚌”的对话。

2.借助动词和对话,把故事复述清楚、生动。

3.通过演读、想象和续编,领悟寓言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借助动词和对话,把故事复述清楚、生动。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朗读,发现短句反复表达的特点和好处。

【教学过程】一、历史导入,激发兴趣两千多年前,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国家,其中秦国最强大。

秦王一直想消灭其他六国,但又担心其他六个国家联合起来,不好对付。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决定攻打燕国,来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

秦王得知消息后,想乘机把他们一起消灭了!此时,燕国大夫苏代求见赵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赵王听了故事后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究竟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魔力呢?二、识记“鹬”“蚌”,质疑读文(一)巧拆“鹬”字1.一拆“鸟”。

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出示:鹬)。

这是一个形声字,去掉右边的“鸟”字旁(出示:矞),念什么呢?这就是形声字的特点。

2.再拆“矛”。

“矞”的本义是“矛穿过物体”。

去掉“矛”字头(出示:冏),这个字又念什么?这就是我们现在我们很熟悉的“囧”的本字。

3.拆了再合。

刚才的“鹬”字还记得吗?请你书空跟老师来写一写吧!小结:不管笔画多么复杂的汉字,掌握了构造规律,识记就很简单了!4.认识“鹬”。

(出示插图)这就是鹬,长嘴,长腿,常在水边啄食鱼虾。

5.识记“蚌”。

(出示插图)这就是蚌,两片大贝壳可以张开合上。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教案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教案

17 寓言二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假、掉、违”等10个生字,让学生学会用“如果……就……”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朗读、感悟、表演品读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尝试用学到的思维方法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掌握10个生字的音、形、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掌握寓言寓意。

突破方法:通过朗读和表演促进对寓言的理解。

难点领悟寓言中蕴含的意思。

突破方法:通过感悟、讨论来明理。

四、教法与学法师:引导、点拨。

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演。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狐假(Jiǎ)虎威(Wēi)。

2.写课题:课题中有三个是生字,你愿意来写哪个?3.过渡:小朋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茂密的大森林,走进动物的王国。

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

4.“狐假虎威”不光是这篇课文的题目,还是一个成语呢,你理解吗?二、学文。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课文,看看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

1.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文。

要求: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又是一只怎样的老虎,为什么?()的老虎()狐狸(2)同桌分角色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

(3)老虎啊,让我采访你一下,当你松开爪子的时候,你心里想的是什么?过渡:老虎啊,其实你心里想什么,狡猾的狐狸早就知道了,为了让你彻彻底底地相信,它趁你发愣的时候,早就又想好了一个妙计。

2.学习第6~7自然段。

(1)自由读第6自然段,指名读(扮演狐狸的学生读)。

(2)引读:老虎跟着……(第7自然段)(3)课文中这个情节写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表演呢!(小黑板出示)表演前的准备:①想一想:你对哪个角色最感兴趣?②找一找、读一读:划出描写你感兴趣的那个角色的句子,并仔细读~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湘教版.docx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湘教版.docx

《鹏蚌相争》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胡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

渔翁来了, 把两个都捉住了。

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英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体会寓言的学习方法。

体会文中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胡蚌相争”的意思及寓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鹏和蚌。

1.出示鹉的图片。

(1)板书:鹘。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鹏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翻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翻的嘴巴又尖又长)(4)师简介鹏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

(蚌有坚硬的外壳儿)(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鹤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襯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關和蚌相互争吵)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郦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2020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案 湘教版

2020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鹬蚌相争》教案 湘教版

《鹬蚌相争》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一课是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0课《寓言两侧》中的一则,出自《战国策·燕策》。

这则寓言通过写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文十分简短,语言生动有趣。

题目直接点出了寓言的内容,同时巧设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

教学目标分析:1.学习本课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鹬蚌相争、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2. 抓重点语段,朗读、感悟,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入文(一)揭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读题)(二)释题1.了解鹬和蚌的特点(1)师:认识鹬和蚌吗?(2)今天,老师把它们的图片带过来了,谁能根据字形猜猜,哪个是鹬?哪个是蚌?(3)师介绍鹬和蚌。

2.借题激疑,以“争”为突破口,引出教学主线。

(1)师:我们再来看“争”这个字,能给他组个词吗?(2)鹬和蚌到底为什么争?怎么争?争的结果怎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故事。

二、学文(一)整体感知,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填空,梳理文脉河滩上,一只鹬啄住正在()太阳的蚌,蚌毫不示弱,()蚌壳,把鹬的长嘴()住了。

它们互不相让,结果渔翁()地把它们捉了起来。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教师相机解释字词(3)多种形式练读(二)学习起因1.出示河蚌图片问:被暖暖的太阳晒着,河蚌会有什么感觉呢?也许他会说什?2. 出示鹬鸟图片师:可这时,来了只鹬鸟,它想干什么呢?3.河蚌又有什么表现呢?(三)聚焦“相争”1.鹬和蚌之间的斗争就开始了!那它们是怎么争的呢?(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鹬和蚌的话。

)(四)学习相争的结果,体会寓意1.师:就这样,鹬和蚌谁也不让谁,结果怎呢样呢?2.(出示图片)瞧,这渔翁,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呢?3.体会寓意三、拓文1.望着鹬和蚌,渔翁会怎么想呢?2.这时候,鹬和蚌又会怎么想呢?。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湘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寓言二则》鹬蚌相争教学设计1 湘教版

鹬蚌相争1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2学情分析一些学生也可能听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浮浅性、情感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让他们明白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

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

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读识三、自主读识(1)、自由读课文,力争在短时间里读通、读正确课文。

(2)、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课后生字。

过渡:同学们读写非常认真,学习就得这样。

下边我们就做个小游戏检测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鹬蚌相争》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

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体会寓言的学习方法。

体会文中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鹬蚌相争”的意思及寓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
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

(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夹豪示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1)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

(2)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1)指导学生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2).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揭示寓意。

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板书: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五、总结升华
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

六、作业设置
1.引导学生议一议:鹬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人捉走?
2.布置作业:和邻居的小朋友说一说《鹬蚌相争》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蚌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教学反思:
我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朗读环节,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

我进行分组比赛,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同时,也让孩子们
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