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教育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四章 教育目的
(完整版)教育学第4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
指各种教育活动要实现的预期结果。
• 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 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的,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是学校教 育活动结果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目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一定社会对于年轻一代的期望。教育目的一经确定,
又导引着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作为人改造自身的一项
实践活动,始终受到教育目的的引领与制导。
(二)教育目的的实践功能 1.指导功能 2.调节功能 3.协调功能 4.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观
(一)个体本位论
• 基本主张:教育活动的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 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等身心发展状况出 发,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 点,学生个人是教育活动的中心,个人价值高于社 会基本主张:教育目的要适应社会需要,培 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个人的一切都 有赖于社会,不存在个人价值。
(三)生活本位论
•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
•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形成其生活教 育理论。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2.坚持强调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 “全面发展”即“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意味着全面平庸?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 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
1.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要求
•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
教育学重点 第四章
第四章教育目的(重点章节)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名词解释)1、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2、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教育方针”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通过贯彻方针来实现目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
区别:(1)教育目的:理论性术语、学术性概念,是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理想作出价值判断。
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治性概念,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对教育发展的现实作出政策性规定。
(2)教育目的:针对人的发展,指向受教育者个体,着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作出规定。
教育方针: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整体要求和希望,定位的是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3)教育目的:理想性、不确定性,是终极目标。
教育方针:不可回避性、现实针对性,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工作当前必须落实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政策、制度、内容、方法、效果,都受制约。
1、导向作用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有2、激励作用(共同活动的基础)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老师、学生)。
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指在国家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育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957年、1958年、1981年、1982年、 1985年、1986年我国对于“教育培养什 么样的人”的表述。 (简单了解)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把我 国的教育目的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本位目的观
概 念 主要 观点 哲学 基础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 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汁 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的观点 强调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 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 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 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 的产物 服务,关心个人价值,关从人的身心 发展 人(细胞)--社会(有机 体) 人(有机体)--社会(环境)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和教育方针政策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 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 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分阶段、分专业的培养目标系列
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即为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
4、美育
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依靠艺术教育为主渠道,确保 艺术教育的美育属性 (2)辅以其它教育形式
5、劳育 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 知识和技能,形成老大观点和习惯。
(二)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的相互关系 1、各育的相对独立性 德育——怎样做人产生处世(方向和保证) 智育——提升人的内在能力(核心) 体育——改善身体(基础) 美育——对美的欣赏和创造(重要内容) 劳育——为职业生活作精神和技术准备(重要内容) 2、五育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相辅相成 3、地位的不平衡性 要求:不能平起平坐,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教师考试资格证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考试资格证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教师资格考试多熟读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对你的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有帮助,能让你更加熟悉知识点。
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教师考试资格证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欢迎您练习下载!第四章教育目的 <?xml:namespace prefix = o />知识点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或说核心问题,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三者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5、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该学说的理论要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6、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是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该教育目的反映出的基本精神:7、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或说素质教育的本质)(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案例:为了检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市教育局检查组上午8时来到前进小学,检查组长向该校校长说明来意后,校长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等等,但现在学生们正在上课,下午课外活动时,请你们指导”你认为该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正确吗?8、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9、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10、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11、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目的考点一:教育目的概述1.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是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概念应用概念应用群体制定机关教育目的理论术语个人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府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考点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二)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考点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制定者的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考点四: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考点五: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过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同是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考点六: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的目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考点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学(第四章)
简要的结论与启示
教育是促进个人发展、 教育是促进个人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最为重 要的统合力量。 要的统合力量。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增进、 1.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增进、提升个体作为 人的价值与尊严; 人的价值与尊严; 教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2.教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 生对社会的义务感与责任意识。 生对社会的义务感与责任意识。
个人本位论的产生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 西方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的产生与兴起 , 主 要得益于四种力量的推动 14至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14至16世纪西欧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17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近代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世纪中叶以来人本主义哲学的产生
根据社会或国家的整体需要来造就个人, 根据社会或国家的整体需要来造就个人 , 教育 只是服务于社会或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 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 , 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社会的价值与尊严主要源于三方面 生活在社会和集体中的个人比脱离社会与集 体的个人更能成功地体现实现自己的愿望、 体的个人更能成功地体现实现自己的愿望 、 目的与需要 个体的发展是以人类整个种族的进化发展水 平为基础的 个人的生活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 个人的生活大部分来源于社会,依赖于社会, 个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 个人只有生活在人群中 , 参与社会生活才能 成为人
学习整理笔记: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1.教育目的界说(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目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育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2.教育目的层次学校教育的目的①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③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和或学科目的)④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熟悉书中古今中外的例子)(1)历史性、时代性(2)社会性、阶级性(3)教育目的的变化爱社会发展制约:教育目的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
2.制定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教育目的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
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几次表述: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教育学辅导3第四章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 教育目的的制定 • 教育目的的实施与评价 • 教育目的的未来发展
01
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
定义与含义
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 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 问题。
含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 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 程,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重要性
01
02
03
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为教育工作者指 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 南,使整个教育过程有明 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激励作用
明确的教育目的能够激发 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 造性,使他们为实现教育 目的而努力工作。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为教育评价提供 了标准和依据,有助于对 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和改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调教育的持续性和终 身性,鼓励学生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
创新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 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育目的面临的挑战
教育公平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缩小城乡、 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
制定教育目的的原则
导向性原则
教育目的应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为 教育实践指明方向。
全面性原则
教育目的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 素质的提高,避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 的发展。
适应性原则
教育目的应与社会的需要和发展相适 应,同时也要适应个体差异和个性发 展。
可操作性原则
教育目的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和可实现性,能够在实际的教育工作 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三、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
(五)教育法规定:(95年3月18日)“教育必 教育法规定: 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①这一方针突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 和作用。 ②就教育对象素质结构突出“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 ③注重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④注重人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受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教育目的受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文化背景制约。 文化背景制约。 东方文化强调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西方文化比较重视突出个 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社会本位:柏拉图等,掌握社会知识和规范。 个人本位:卢梭等,个人本性本能完善发展。 文化本位:文化传统筹教育、社会、人。
(4)人的片面发展的涵义:①生产力的不发展或不充分 )人的片面发展的涵义 发展,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固定、狭小的活动范围,交 往的局限,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局部能力的发展;②整 个人类发展水平和个人发展的异化关系。表现为人与物 的对立。 (5)人的全面发展涵义:①全面性是指人对生产力总和 )人的全面发展涵义: 对生产力总和 的占有。活动和交往中个体占有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占有 沉积和形成的丰富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②是人的体力 体力 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 和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 发展,不是物的附属物、器官和工具;③人的全面发展 也指自由 指自由的发展:a、每个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其他任何活 指自由 动和条件;b、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 (6)克服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个历 )克服人的片面发展, 史过程。 史过程
教育综合知识点-4-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由国家提出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以及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教育目的的功能(4点)导向、激励、评价、选择。
3、教育目的的结构(3点)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4、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4点)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5、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点)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6、社会本位论的定义、观点、代表人物定义:教育目的由社会需求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出了社会的目的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交过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交易衡量。
代表:托尔普(德)、涂尔干(法)、凯兴斯泰勒(德)。
7、个人本位论的概念、观点、代表人物定义:教育的目的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求来决定,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个人的脚趾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是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代表:卢梭(法)、福禄贝尔(德)、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二节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8、五育的概念、任务9、五育的总体关系(论述、辨析、材料分析、简答)P45有机组成,不能替代,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德育是思想基础,智育是治理基础,体育是健康基础,美育和劳技是3育的具体运用与实施,促进3育发展。
第三节当代中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10、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理论要点(6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116)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17)1、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2、培养目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117)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
(124)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2)(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126)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孔德“功利主义”)(127)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科学主义(基本特征)、科学人文主义(130—141)第四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教育学 第4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关系因素(教育目的是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反映)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1)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不能超出能力范围,又要在最近发 展区内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2)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3)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三、我国教育的目的
(三)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结合教育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灰姑娘的故事
四、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
重点掌握:五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一)德育:
四、全面教育的成部分
五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 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 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 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话人大代表范谊:“希望2010年取消高考”
教育基础知识 《第四章 教育目的》
3、深化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欧洲的高等教育形成了独特的“二元制”。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各国尚未跳出一直在双轨制与 单轨制中间徘徊的框架。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一)旧中国的学制 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采取“废科举、 兴学堂”。 1902年颁布了“壬寅学制”,但未实行; 1903年颁布了“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反映了资产阶级 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 充实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 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三、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早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将达到 基本成熟,他们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道德水平 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水平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 动逐步分离,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国家机器产生。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活动始于夏代,当时的学校 称作“校”。
第三节 现代学制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
1、初始阶段
这一阶段,各国虽然都有一些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问 世,规定实施一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但普遍存在“执 法不严。”
2、形成阶段
西方各主要国家在这一时期都先后确立了自己的学制 系统,并由此出现了三种在当代仍具有代表性的“双 轨制、单轨制及介于两者中间的分支制”的学制系统。
第五节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 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1,你从文化革命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 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可从 教育功能、教育目的等方面思考) 2,现实中,我国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 状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解决? 3,你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 育改革的认识。 4,如何认识素质教育?
案例分析:1,请用教育理论分析浙江中学生徐力杀母 事件。 孙云晓《夏令营里的较量》 本章思考题:1、3、4、7、8、 概念:教育目的 观念:人的全面发展含义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和社 会本位基本含义 20世纪的主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 基本特点 我国当代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精神 全面 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 革 素质教育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 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我国教育目的常与教育方针联系一起出 现。
二、 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 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回顾。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学说
3,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 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基本要素: (1)智能、体能 (2)活动能力 (3)道德品质 (4)感情 意志 性格
(二)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以个人需要 为本,强调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 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 理论。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以社会需要为本, 强调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 和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三)两者对立的根源及历 史上具体的统一。
三、 20世纪教育目的观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对立的理论根源:个人本位论者只看到社会对人 性和个性的残害,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社会 本位论者只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和社会的稳定,没 有看到社会有待超越和改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 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 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 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又包括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 受教育目的两个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更多的是 代表社会发展的需求,表明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将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素质的人。而受教育者的受 教育目的更多是代表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表明受 教育者希望通过受教育将自己发展成为什么样素质 的人。这两个目的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有外在的 暂时的冲突性。
唯物的统一:实质上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 在不断的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要抽象的问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谁对谁错、谁 更合适,都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必须把二者放在特 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的 结论。教育思想家们的论断一般都是厚此薄彼,很 少有绝对的偏激。
客观的说,以某一观点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是 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特点。因此,教育中的个人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变化和有 所侧重的。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 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 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 (二)普通中小学的任务 • (三)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 ※
四、普通中小学的组成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德育 1.概念 2.意义 3.特点 (二)智育 1.概念 2.意义 3.特点 (三)体育 1.概念 2.意义 3.特点 (四)美育 1.概念 2.意义 3.特点 (五)劳动技术教育 1.概念 2.意义 3.特点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 一、人的全面发展 • 二、个人本位论与社会 本位论
思考:
• 1.你认同哪一种理论? • 2.你认为我国的教育以 哪一种理论为依据?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 一、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 • “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教 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5年 《教育法》
二、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二)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方 向
三、普通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 • • • • • • • (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 请区分: 基础教育 普通教育 特殊教育 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请给以下学校定其教育性质:
中山大学 • 广州电视大学 • 大塱理工学校 • **市一中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 ——身心素质的规定目的的意义 • 三、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从牛津大学入学试看教育的原点:
•
据英国BBC中文网报道,“什么是语言?你将如何设计一座 大坝?你宁愿拯救热带雨林还是珊瑚礁?”这些问题将是希望 踏入牛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可能会被“考”到的问题。其它 公布的牛津面试问题还包括:为什么当你运动时你的心跳加速? 某人“擅自取走”另一人的车子意味着什么? • 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地理教师罗琳· 怀尔出了这样一道面试 题:“如果我准备去你居住的地区看一看,我可能会对哪些东 西感兴趣?”怀尔说,这个问题给申请人机会,让他们把大学 预科地理课学到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到他们居住的 环境中。她补充说:“他们(考生)可能讨论城市规划与复兴、 种族隔离以及环境治理问题。” • 尼科尔森认为,面试完全是用于评估学习能力和潜力。其目的 是让考生利用他们的知识,并在遇到新问题时发挥他们的才智。 面试中不要求任何特殊知识,也没有什么“对”或“错”的答 案。他补充说,牛津大学提出的开放式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与 面试官之间的讨论,而不是要为难学生,让他们信心全无。 (新快报2009/11/17)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
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做他们活动的舞台。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被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源的。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试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人
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h 主观上的愿望。
8
层级 一级
名称 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制定者
内容
政府国家 明确人才培养的质 量规格、实现途径 和原则(抽象化)
二级 培 养 目 标
义务教育 课程目标
语文 课程目标
学科专家
1-2年级阅读 课程目标
三级 教学目标
教师
(本单元/章或 节课或本次活动) h
类型和规格。它一方面指明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社
会功能;另一方面规定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 素质。
•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
命令颁布施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或总
方向。
•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自身的性
质任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h
13
五、教育目的特点
社会制约性 个体制约性
未来指向性 形式主观性
h
14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意义,归根结底是 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一种特殊关系,它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中, 是一种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一个事物对 于人是否有价值,就是视其能否满足人的某种需 要;价值的大小也就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程度的 大小。
其次,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
定,不能脱离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 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 现和落实。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 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
h
7
二、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 教育目的: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 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制定学校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简而言之,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导向作用;
2.协调作用;
3.激励作用。
4.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催的动态结合;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
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一)古代的教育目的——儒家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做官。
(二)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化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