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资料
核医学(期末复习资料)
核医学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单光子显像:是使用探测单光子的显像仪器(如伽马照相机、SPECT)对显像剂中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单光子进行的显像。
2.正电子显像:是使用探测正电子的显像仪器(如PET、符合线路SPECT)对显像剂中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正电子进行的显像技术。
3.有效半衰期:由于物理衰变和机体生物活动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的的时间。
4.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数量因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
5.核医学:核医学是研究核科学技术在疾病诊治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是利用核素示踪技术实现分子功能显像诊断和靶向治疗的特色专业学科,并利用核素示踪进行生物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6.放射免疫分析:是以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的标记免疫分析方法,它是建立在放射性分析高度灵敏性与免疫反应高度特异性基础之上的超微量分析技术。
7.核素: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8.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向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9.肿瘤前哨淋巴结:从局部肿瘤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
10.心机可逆性缺损:负荷心肌显像呈现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
或延迟显像填充或“再分布”,见于心肌缺血。
11.心机固定缺损:负荷心肌显像呈现为放射性缺损,静息影像显示该部位仍为放射性缺损,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瘢痕和“冬眠心肌”。(冬眠心肌”:是指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长时间减少,造成心肌细胞功能受损但仍保持代谢活动,其细胞膜完整,心肌并未坏死,恢复血流灌注后心功能可以改善或恢复正常。)
(完整版)核医学重点
核医学
第一章
1。放射性核素:是一类原子核能自发的,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受元素所处状态的影响,只和时间有关而转变成其它原子核的核素。
2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3元素: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和化学性质都相同的同一类原子.
4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核素。
5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称同位素。
6同质异能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相同,而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元素.
7电离: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使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形成自由电子的过程。
8激发:原子的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脱离原子,而只能从内层轨道跳到外层轨道,是原子从稳定状态变成激发状态的作用。
9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
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自为0。511MeV的y光子而自身消失的现象。
10光电效应:y光子和原子中的内层壳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成为自由光子的过程。
11康普顿效应:能量较高的y光子与原子核中的核外电子作用时,只将部分能量传递给核外电子,使其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高速运行的自由电子,而y光子本身能量降低、运行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12有效半衰期: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3放射性核素的特点是什么?
放射性核素具有核衰变和物理半衰期两个特点。(1)核衰变是指不稳定的核素自发放出射线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包括a,B+,B—,y衰变。(2)物理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从No衰变到No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核医学复习资料
核医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核医学的核物理基础
第一节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中子,质子,电子。
1.核素: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与核能态,其平均寿命长得足以被观测的一类原子。
2.稳定核素:原子核稳定,不会自发衰变的核素。
3.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4.同位素定义: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即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5.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称同质异能素。基态的原子和激发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第二节核衰变
定义:定义:放射性核素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称为核衰变。
1.核衰变的类型
(1)α衰变:衰变时放射出α粒子的衰变称α衰变。
α衰变发生于原子序数> 82的核素。
(2)β-衰变:释放出β-粒子的衰变称β-衰变。
β-衰变发生于富中子核素,实质上是原子核的一个中子转化为质子。
(3)β+衰变:释放出β+粒子的衰变方式称为β+衰变。
β+衰变发生于贫中子核素,实质上是原子核的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
(4)电子俘获:电子俘获是指原子核从核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
电子俘获也发生在贫中子核素,由于核内中子相对不足而从核外内层的电子轨道上俘获一个电子,使其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
(5)γ
衰变过程称为γ衰变。原子核的激发能也可以直接传递给核外的内层电子,使之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这一过程称为内转换。
2.核衰变规律
(1)核衰变的基本定律:放射性原子数或放射性活度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减少。
医学资料复习:2核医学大纲重点
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
1.核素,同位素,同质异能素,稳定与放射性核素,核衰变规律与半衰期,放射性活度的概念;
2.带电粒子,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方式
第二章核医学器械☆
核医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原理,类型、功能和主要用途;SPECT,PET及图象融合技术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章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药物的定义和主要特点,放射性药物的主要来源。
第四章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与脏器显像
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显像原理及特点,类型与特点
第五章体外分析技术☆
1.体外放射分析(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受体放射分析)的定义,基本原理,类型与特点
2.体外放射分析(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及常用质控指标。
第六章分子核医学概论
分子核医学概念,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内容和主要技术问题
第七章神经系统
1.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基本原理,方法,影象特点,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2.脑代谢显像的原理和方法,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3.神经递质和受体显像原理,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4.脑脊间隙显像原理,方法,适应症,临床应用
第八章内分泌系统☆
1.甲状腺功能测定的方法及临床意义(甲状腺摄131I功能试验,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甲状腺兴奋试验和过氯酸钾释放试验)
2.甲状腺静态显像,甲状腺血流灌注显像,甲状腺阳性显像,甲状腺激素抑制和
3.甲状腺刺激显像原理,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4.甲状旁腺显像和肾上腺髓质显像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九章心血管系统☆
1.心肌灌注显像的基本原理,适应症,正常和异常图象分析和临床价值
2.心脏功能测定:门控心血池显像的心功能测定基本原理和常用诊断指标,适应症和临床价值
核医学总论
一、核物理基础1、核医学:应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疾病进行临床诊断、临床治疗、实验研究。2、核素:质量数和原子序数(质子数)及能态均相同的一类原子。3、同位素:原子序数相同而质量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同位。4、同质异能素:质量数和原子序数相同,能态不同。5、稳定性核素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会自发地发生结构或能级的变化(核衰变)并放出射线(放射性)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6、α射线性质:本质是带电粒子流,能谱为单能,穿透力弱,在空气中射程为3-4cm,空气中电离能力为10000-70000对/cm,内照射危害最大,外照射危害几乎无。β射线性质:本质是电子流,能谱为连续能谱,穿透力较强,空气中射程为10-20cm,空气中电离能力为60-7000对/cm,内照射危害较大,外照射危害较大。γ射线性质:本质是光子流,能谱为单能,穿透力最强,空气中射程无限大,电离能力很小,内照射危害最小,外照射危害最大。7、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核衰变的数量。I=I0·e-λt。单位:国际制单位:(Bq) 1 Bq =1 S-1 专用单位:居里(Ci)l Ci=3.7×10的10次方次衰变/秒=3.7×10的10次方Bq1mCi=10的-3次方Ci=37MBq,lμCi=10的-3次方mCi=37kBq8、物理半衰期 T1/2=0.693/λ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ff9、放射性比活性:单位质量物质放射性活度 Bq/g10、放射性浓度:单位体积溶液内放射性活度 Bq/ml二、核医学必备条件核医学仪器、放射性药物1、核医学仪器(1)探测基本原理: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①收集物质电离产生的电离电荷, 如:活度计②收集射线激发闪烁体后产生的荧光 如;闪烁计数器基本部件:①γ闪烁计数器(探头)②电子测量装置/电子计算机 (2)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ECT和XCT的不同:ECT:放射源为体内核素发射的γ光子;成像基础为根据核素浓度差异构成反映人体功能的解剖图像XCT:放射源为X线从体外穿透人体,成像基础为根据组织密度不同构成反映人体密度差异的解剖图像。(3)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探测体内正电子发射体(11C、15O、18F、13N)湮灭辐射时产生的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 Mev的两个γ光子。用于心、脑、肿瘤等代谢显像。(4)显像仪器:扫描机、Y照相机、ECT(5)非显像仪器:a、功能仪:甲功仪、肾功仪、多功能仪b、样品测定仪:井形Y计数器c、剂量仪器:活度计、微伦计、毫伦计d、防护仪器:污染监测仪、个人剂量仪2、放射性药物:(1)诊断用药(γ发射体):a、显像剂:用于体内显像b、示踪剂:用于体内非显像
核医学复习资料
绪论
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临床诊断、治疗疾病以及生物学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分类: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
临床核医学分类:(1)诊断核医学:包括功能影像诊断、功能测定及体外分析技术(2)治疗核医学:分为内照射治疗和外照射治疗.
核医学的特点:
一、影像核医学的特点:
1.功能性现象
2.动态现象
3.定量分析
4.分子现像
5.图像融合
二、放射性核素治疗特点:
1.放射源的种类和形式多
2.治疗的靶向性好
3.可验证性
4.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计算结果精度差
总论
第一章核物理基础知识
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元素的最基本单位,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
核素:是质子数、中子数相同,并且处于相同的能量状态的一类原子,即原子核的组成完全相同的原子.
同质异能素:具有相同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但核能态不同的一类核素.
放射性衰变:不稳定核素自发的释放出射线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
物理半衰期:原子数从N0衰变到N0的一半所要的时间。
生物半排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有效半减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衰变的类型:
1.α衰变:放出氦核,质量数减少4,原子序数减少
2.穿透力弱,一张薄纸就能屏蔽,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用于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
2.β衰变:电离作用很强,穿透作用弱.某些β-衰变用于治疗,如碘131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癌.
最新整理核医学试题、试卷及答案资料讲解
1.核素:指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
2.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
3.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放出某种或几种射线,使结构能态发生改变而成为一种核素者。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成为稳定的核素。示踪原理:同一性、放射性核素的可探测性。
4.放射性衰变的定义: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5.放射性衰变方式:1)α衰变;2)β- 衰变:实质:高速运动的电子流;3)正电子衰变(β+衰变);4)电子俘获;5)γ衰变。
6.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7.物理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8.生物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10.闪烁现象:骨转移患者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的显影剂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随后好转,表明预后好转。
11.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12.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试剂:抗体、标记抗原、标准品、分离剂
13.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14.甲亢时:FT3、FT4、摄I增加,TSH降低,高峰前移
15.甲状旁腺显像方法:减影法,双时相法
16.核医学: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核医学复习资料 笔记 江汉大学医学院
核医学: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主要内容: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放射自显影技术,活化分析技术,动物PET的应用等。临床核医学:包括诊断核医学(体外放射分析,功能测定,显像检查)和治疗核医学。核医学的特点:(1)简便,安全,无损的诊疗疾病。(2)能动态的观察组织器官的整体或局部形态和功能。(3)能进行超微量物质测定。(4)能特异性治疗某些疾病。第二章:核素: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位素: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物理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由于衰变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放射性活度(A):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带点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电离与激发 (2)散射 (3)韧致辐射 (4)湮灭辐射 (5)吸收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光电效应 (2)康普顿效应 (3)电子对生成第三章:放射性药物:系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放射性药物的特点:(1)具有放射性 (2)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 (3)计量单位和使用量 (4)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5)放射性药物的生理生化特性 (6)作用基础不同于普通药物放射性药物的质量要求:(1)物理鉴定:包括性状,放射性纯度,放射性活度与比活度鉴定 (2)化学鉴定:包括PH,化学量,化学纯度及放射化学纯度鉴定 (3)生物学鉴定五、六章辐射方式:内照射和外照射辐射生物效应分为①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体 ②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辐射防护目的:①防止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②将随机效应的发生几率降低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放射防护原则:①实践的正当化 ②放射防护最优化 ③个人剂量限值。体外放射分析的基本原理:以放射性核素或其他非放射性物质标记的配体为示踪剂,以配体和结合体的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进行的微
核医学 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核医学考试资料
医学影像技术(医学高级):核医学考试资料
1、单选骨显像中异常放射性增高区是()
A.仅见于骨肿瘤
B.仅见于骨外伤
C.仅见于骨炎症
D.均可见于骨肿瘤、炎症、外伤
E.均不见于肿瘤、炎症、外伤
正确答案:D(江南博哥)
2、多选男性,8岁,既往有多次抽搐病史,行Tc-ECD脑显像(图1),6天后复查(图2),诊断是()
A.左侧颞叶局限性癫痫病灶
B.图A为发作期
C.图B为发作期
D.左侧顶叶癫痫病灶
E.左侧额叶癫痫病灶
正确答案:A, C
3、单选肾上腺髓质分泌()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醛固酮
E.血管紧张素
正确答案:A
4、单选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的抑制率是多少即为明显抑制,可排除甲亢() A.〈25%
B.25%~50%
C.<50%
D.>50%
E.<10%
正确答案:D
5、单选RIA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WHO要求制作质控图,有下列情况,其结果应予舍弃()
A.三种质控血清中,有一个测定>1SD
B.三种质控血清中,有一个测定>2SD
C.三种质控血清中,在同一方向中有两种测定﹥1SD
D.三种质控血清中,在同一方向中有两种测定﹥2SD
E.三种质控血清中,在同一方向中有三种测定﹥2SD
正确答案:E
6、问答题心血池显像类型有哪些?
正确答案:心血池显像有如下类型:①首次通过法心血池显像;②门电路
参考解析:试题答案心血池显像有如下类型:①首次通过法心血池显像;②门电路平衡法心功能显像;③门控心肌断层显像。
7、单选下列哪种疾病在气溶胶吸入显像中不会使肺上皮通透性(LEP)增高() A.呼吸窘迫综合征
医学核医学科资料管理规范
医学核医学科资料管理规范
一、引言
医学核医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科学领域,通过应用放射性药物及相
关技术,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核医学科资料的管理是保证核医学科
研和临床工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为了规范核医学科资料的管理,提高科研和临床工作水平,本文将介绍医学核医学科资料管理的规范。
二、资料分类与归档
1. 患者资料
患者核医学相关资料应高度保密,仅限授权人员访问。每一份患者
资料应按照时间顺序编号并建立档案,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日期、病历摘要、核医学检查记录等内容。
2. 设备资料
核医学设备相关的资料包括设备安装验收记录、日常维护记录、设
备故障维修记录等。这些资料应按照设备型号和设备编号进行分类和
归档。同时,设备相关的培训资料、说明书应妥善保存,方便使用者
查阅。
3. 放射性药物管理资料
放射性药物使用和管理资料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进行管理。
包括进货记录、使用记录、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手册等。这些资料需
要根据药物类型、规格、批号等进行分类和归档。
三、资料存储与保管
核医学科资料的存储与保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数字化存储
推荐将核医学科资料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减少纸质文件的使用。
数字化存储能够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访问性,并节约存储空间。
2. 数据备份
对于重要的核医学科资料,应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备份的数据应储存在安全可靠的存储介质上,同时要定期检查备份数
据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3. 存储环境
核医学科资料的存储环境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包括温湿度控制、防火、防水、防潮等措施,以保证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核医学整理资料
。核素:凡原子核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以及一定能量状态的原子,即称为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种元素的核素中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而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核素:又称为不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能自发地产生成分或能级的变化,变成另一种核素,变化时伴有射线的发射。
。稳定核素:是指原子核在没有外来因素作用时,不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变化。
。放射性衰变:不稳定原子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级的改变,并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的过程。。α衰变:是放出α粒子的放射性衰变。
。β-衰变:中子过剩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β+衰变:中子数相对不足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电子俘获衰变:中子相对不足(Z较大时)的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的过程。
。半衰期:指某核素的原子核数目衰变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1/2表示。
。有效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由于生物代谢和放射性衰变的共同作用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用Te表示。
。电离:带电粒子使物质的中性原子失去轨道电子而形成离子的过程。
。激发:带电粒子使受作用原子轨道电子从内层轨道跃迁到外层轨道的过程。
。散射:指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时,因受到物质原子核库仑电场力的作用而改变其本身运动方向的现象,而作用前后带电粒子的总动能不变。β射线比α射线更容易出现散射。
。韧致辐射:高速电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因受到原子核库仑电场力的作用减速时,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X射线或γ光子形式的辐射。
核医学
核医学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是“体内的分子生物学”,是从生理生化的角度阐明和解决问题。
核医学要回答的问题:组织或细胞代谢活性的高低、功能的改变、是否存在可识别的生物标志物,如过度表达的相关抗原、受体等。
核医学要解决的问题:利用获得的代谢、功能和特定的生物标志物等信息对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疗效和预后评价,以此为基础进行或发展放射性核素靶向内照射治疗。
核医学显像的独特优势
核医学已能为临床提供体内发生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反应和变化过程的分子影像的信息。
核医学MI的理论和技术,被其它医学影像学科借鉴或直接利用,引领并推动了MI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图像融合技术将代谢功能信息与解剖结构信息相结合,明显提高诊断效率,使影像诊断进入新的阶段。
核医学的特点
核医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核医学的超前性
在线实时性
反映生命过程的全面性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的特点
靶向性:病变组织能高度特异性浓聚放射性药物,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如131I甲状腺显像与治疗等。
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射线对病变进行持续的低剂量率照射,使病变组织无时间进行修复,疗效好。
高吸收剂量:内照射治疗的吸收剂量决定于病灶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多少和放射性药物在病灶内的有效半衰期。
核医学分子影像
分子影像(MI)是利用显像的方法动态、定量地反映和描述生物体内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事件的过程及其结果,揭示和阐明生命的奥秘和疾病的机制。MI获得的信息和数据最能反映体内生物过程的真实状态。
核医学科普知识
核医学科普知识
1.什么是核医学?
核医学是用放射性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的现代科
学,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学科。核医学影像检查(ECT),是将标有放射性核素的
药物引入人体后通过探测放射性核素分布而反映脏器功能和代谢状况来诊断疾病。用放
射性核素治疗疾病,则是利用浓聚在病变部位的放射性药物所发射出射线来消灭那些病
变细胞而达到治疗目的。
2.核医学检查安全吗?
核医学检查使用的每一种放射性核素,在临床应用之前,科学家们都做过大量实验,
确保其安全性。核医学检查中所受到的辐射量比普通X光拍片更少(只有后者的1/3到
1/2)。由于放射性核素衰变,并在数小时,最多1~2天从身体内排出,极少发生副反
应。因此,做核医学检查是非常安全的。
3.为什么有时需要多次做核医学检查?安全吗?
多次做核医学检查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有的是在治疗前后做两次检查,以观察疗效如何;有的需要连续观察药物代谢情况,以了解器官功能状态;有的本来就需要两种检查结合起来诊断,如负荷心肌显像与静息心肌显像、肝血池与肝胶体显像等。多次检查一般会安排间隔数日(一天以上),前次检查注射到体内的放射性药物已经基本衰变和排出。多次检查是安全的,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4.怀孕妇女能进行核医学检查和治疗吗?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怀孕和哺乳期妇女做核医学检查和治疗。如果知道自己已怀孕,或者认为可能怀孕,或者怀孕了而医生不一定从外表上发现,请及时告诉医生。对于未生育妇女,大量资料与研究表明,临床常规核医学检查不会导致不孕。
核医学复习资料
核医学
一、名词解释
1.核素: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4.湮灭辐射:β+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
5.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指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变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改变,如心肌梗死灶显像等。
6.负荷显像:又称介入显像,指受检者在药物或生理性活动干预下所进行的显像,又可称为介入显像。
7.确定性效应:研究对象为个体。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8.随机效应:研究对象为群体。指辐射效应发生的概率与剂量相关的相应,不存在具体阈值,意味着低的辐射剂量也可能造成伤害。
9. 凉结节:称为低功能或无功能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降低,多见于甲状腺囊肿。
10.热结节:称为高功能结节,结节显像剂分布增高,多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
11.可逆性缺损:为负荷显像心肌分布缺损或稀疏,静息或延迟显像填充或“再分布”。见于可逆性心肌缺血。
12.固定缺损:运动和静息显像都存在分布缺损而没有变化为固定缺损,多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瘢痕和冬眠心肌。
13.灌注—代谢不匹配:心肌灌注显像稀疏、缺损区,葡萄糖代谢显像示18F—FDG 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是局部心肌缺血但存活的有力证据,是PET诊断“冬眠”心肌的标准。
核医学经典资料
核医学经典资料
名词解释
1、放射性衰变:当原子核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多或过少,原子核便不稳定,这是原子核会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个过程叫做放射性核衰变。
2、α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而变成另一个核素的过程。
3、β-衰变:放射性核素的核内放射出β-粒子的衰变称为β-衰变。
4、γ衰变:α、β-、β+和电子俘获衰变的子核可能先处于激发态,在不到一微秒的时间内回到基态并以γ光子的形式释出多余的能量,叫做γ衰变。
6、湮没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在介质中运行一定的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时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γ光子而自身消失。
7、电子俘获衰变:EC发生在中子相对不足的核素。原子核先从核外较内层的电子轨道俘获一个电子,使之与一个质子结合转化为中子,同时发射出一个中微子。故原子质量数不变而原子序数减少1。随后较外层的轨道上有一个电子跃入内层填补空缺。由于外层电子的能量比内层高,多余的能量就以X线的形式释出,或者将多余的能量传给另一轨道电子,使之脱离轨道而释出。
8、放射性活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数。
9、物理半衰期:指放射性核素数从NO衰变到NO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10、有效半衰期:由于物理衰变与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1、光电效应:γ光子和原子中内层壳层电子相互作用,将全部能量交给电子,使之脱离原子称为自由的光电子的过程。
12、PET:是一种探测体内11C、13N、15O、18F等正电子核素的仪器,注入人体的正电子核素标记物随血液循环分布于组织或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医学
核医学利用核素和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核医学可分为两类,即临床核医学和基础核医学或称实验核医学。
我国核医学工作内容主要以诊断为主,我国临床核医学最主要内容是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核医学实践的放射源主要来源是各种放射药物,即非密封源,也称开放源。其特点容易扩散,并污染工作场所表面以及环境介质。操作开放源的场所存在X射线、γ射线、β射线等引起的外照射,也存在由于放射性污染导致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内引起的内照射。
根据放射源的远近分为:外放射和内放射。
外照射:也称为远距离放疗,放射线从人体外一定距离的机器(如钴-60机器为75cm、直线加速器为100cm)发出照射肿瘤。这种射线能量高,穿透力强,肿瘤能得到相对均匀的放疗剂量。外放射是目前放疗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内照射:也称为近距离放疗,将放射源直接放入肿瘤内部(粒子植入)、或放入肿瘤邻近管腔(气管、食管、阴道等)进行放疗。内照射所用的放射源射线射程短、穿透力低,优点是肿瘤可以得到较高的剂量,远处正常组织受量低而得到保护,缺点是剂量分布不均匀,容易造成热点(过高剂量区)和冷点(过低剂量区),增加肿瘤残留和复发危险。所以除宫颈癌外,目前内照射只作为外照射的补充剂量应用,不单独应用。
核医学实践过程中,职业人员受到的外照射来源包括:在给患者用药前的放射性药物准备、标记与配置过程中受到的外照射;在给患者使用放射性药物时受到γ射线、β射线的外照射;患者使用放射性药物后其本身成为辐射源而产生的外照射。
表面污染:核医学实践过程中使用的非密封源容易扩散,通过挥发、蒸发、溢出、洒落、泄漏等使工作场所的场地、墙面、设备、工作服、工作台面、人体的皮肤受到一定程度的放射性物质污染。一般表面污染会在污染局部产生外照射、还会通过皮肤的吸收而渗透到体内,或者通过进食、呼吸和结膜等途径进入体内。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种或者几种放射性核素并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药物。
核医学工作场所分区:控制区和监督区
控制区包括制备、分装放射性药物的操作室、给药室、治疗病人的床位区等
监督区包括标记实验室、显像室、诊断病人的床位区、放射性贮存区、放射性废物贮存区在控制区入口设置防护衣具、监测设备和个人随身清洁衣物的贮存柜
在控制区的出口处设置皮肤和工作服的污染检测仪、被携带出物品的污染监测设备、冲洗或淋浴设备以及被污染防护贮存柜。
核医学实践中的放射防护涉及三个主要人群:核医学从业人员的职业照射防护、核医学诊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放射防护和对公众的防护。
常规X线,包括钡餐造影、四肢骨片、胸片、颈椎片、腰椎片等。胸透、CT检查、钼靶检查都需要进行防护,防护服包括防护帽、铅衣、铅裙、防护围脖甚至防护眼镜等。
对于任何在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或有时进入控制区工作并可能受到显著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或其职业照射剂量可能大于5mSv/a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在进行个人监测不现实或不可行的情况下,经审管部门认可后可根据工作场所监测的结果和受照地点和时间的资料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做出评价。
6.6.2.3对在监督区或只偶尔进入控制区工作的工作人员,如果预计其职业照射剂量在1mSv/a~5mSv/a范围内,则应尽可能进行个人监测。应对这类人员的职业受照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应以个人监测或工作场所监测的结果为基础。
6.6.2.4如果可能,对所有受到职业照射的人员均应进行个人监测。但对于受照剂量始终不可能大于1mSv/a的工作人员,一般可不进行个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