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推荐》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

《推荐》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教学案)-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

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①宋朝以前: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②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表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二、古代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①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税。

③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7 重农抑商——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B.安史之乱造成经济萧条
√D.漕运与战争影响其兴衰
结合材料及史实可知,交通运输(漕运)和战争等影响扬州经济的繁荣 与衰败,故选D项; A项没有谈及扬州的衰落,概括不全面,排除;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萧条,北方人民南下,促使扬州更加繁荣,与 材料不符,排除B项; 南宋时金兵两次大举南攻而不是辽兵南下,排除C项。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7 重农抑商
——中国古代商业、手工业发展和经济政策
主题解读
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经济,农业是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仅仅作为农业的 补充而存在。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就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虽 然在个别朝代这一政策有所松动,但是重农抑商的基本基调并未发生变化,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但其限制了中国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
3.(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关于扬州的诗词很多,据下表可知
时间 诗人(词人)
诗(词)
盛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晚唐 徐凝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晚唐 杜牧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宋代
姜夔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 月无声(《扬州慢》)
A.交通便利推动经济繁荣 C.辽兵南下影响经济发展
考向二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2022·辽宁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 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 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第14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省心备考】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4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省心备考】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过过(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的因素
①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②新的经营方式: 开设工场 ③生产关系: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 系(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拓展】资本主义萌芽
1、根源: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时间地点: 明朝中后期的江南
3、出现: (1)行业:纺织业 (2)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乙】27·明清善书与儒家思想
浙江(6)·8·清代科技发展 江苏·5·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
想领域的新变化;
河北·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的影响 广东·22·徐渭
辽宁·4·明朝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
3.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小重说庆·与4·戏宋明曲文化成承就载者,阶层从不同“家江苏国·4情·明怀朝诗”歌角力图度突破认理学识束中缚 国传
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 ——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 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等整理
四、基础知识
二、明至清中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3)评价
(一)思想领域的变化 2、表现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陆王心学
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1)南宋: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主张:①心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
阶段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明清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课标要求:
一、课标解读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14讲 商业和主要经济政策练习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14讲 商业和主要经济政策练习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

第14讲商业和主要经济政策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8某某苏锡常镇二模)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

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 )A.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B.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C.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观D.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答案 C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A项错误;封建制度衰亡在文化上的反映是市民文学和早期某某启蒙思想产生,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不能体现封建制度的衰亡,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在法律上虽然较低,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提高,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D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一模)《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 )A.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B.重视买卖船舶获利C.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D.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答案 A 宋高宗的言论表明了他对海外贸易的支持,A项正确;“市舶之利”指的是发展海外贸易获利,而非买卖船舶获利,B项错误;材料表明海外贸易有助于国用,而不是服务于皇室享乐,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市舶之利”在南宋国库中所占的比重,D项错误。

3.(2018某某某某期末)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

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农耕经济的领先 B.自然经济的解体C.资本主义的萌芽D.重农抑商的风气答案 D 由材料中“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可知轻视商业发展,“设计使其安守家园”表明重视农业生活的稳定性,体现了当时中国的重农抑商风气,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

高考历史总复习 13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的经济政策课

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


对外
明清 易渐趋萎缩。②只开广州一处通商,规定由政
点 突

贸易
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其目的不在于
固 落


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

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 思维启迪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 明清
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④一些地方出现了地
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以徽商和晋商最为著名。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
宋朝 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② 基

以前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
落 实

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汉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
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
落 实
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

发展

“重农
商人地位得以提高。(岳麓版)
突 破
抑商”
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



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破坏工商

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交通便利之处。

考点二 古代的经济政策



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高考历史经济发展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度量衡 , 为 工 商 业 的 发 展 规 定 了 必 要 的 统
一 标 准 ; 统 一 货 币 , 通 行 半 两 钱 , 也 为 经 济 秩 序 的 稳 定 提 供 了 条件。 ②汉 初 对 商 人 营 制 度 。 “重 租 税 以 困 辱 之 ”, 汉 武 帝 时 推 行
盐铁 官
第22页
返回导航
[答案] B
第1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二 、 古 代 中 国 的 经 济 政 策 1. 重 农 抑 商 1 () 含 义 : 强 调 发 展 农 耕 , 限 制 商 业 和 2 () 目 的 : 维 护 专 制 主 义 国 家 政 权 的 文 化 方 面 的 考 虑 。
4 () 影 响 : 使 社 会 经 济 活 力 受 到 压 抑 ,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萌 芽 长 期 得 不 到 正 常 发 育 。
第21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2. 工 商 业 的 管 理 1 () 表现 ①秦 王 朝 统 一
专题一 · 第 2讲
名师一号 · 高考总复习· 模块新课标 · 人民版 · 历史
③直 到 唐 代 , 市 的 设 立 和 废 止 , 都 决 定 于 ④对 私 营 工 商 业 , 古 代 王 朝 通 常 通 过 加 重 赋 税 征 收 的 方 式 加 以 控 制 。 2 () 影响 ①抑 制 了 新 的 经 济 因 素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出 现 和 生 长 。 ②在 明 清 时 期 抑 商 政 策 的 压 力 下 ,
西汉 时 确 立 的 商 人 一 入 市 籍 则 不 得 为 官 的

2021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1)

2021届高三历史暑期微训练14《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1)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A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解读以下图信息,明白得正确的有( )①印刷业中利用活字技术②显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③市署严格治理市场交易④邸店兼营旅店、货栈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④2.有学者以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朝已经背离了传统的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以下记载中最能表现这一演变趋势的是( )A.有买及买(卖)也,各婴其贾(价)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向,俱是铺席生意D.商贾捐资,建设会馆,因此便往还而通贸易3.历史上的四川是地灵人杰的“天府之国”,是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

以下哪些材料能够用以研究宋时的四川( )①都江堰使川西平原成为粮仓②“交子”的显现反映了那时四川商品经济的进展③苏轼的文学成绩可以够作为那时四川文化进展的研究资料④《蜀道难》形象地刻画了那时四川的交通状况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②③4.宋朝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那么为镇,或以官监之。

”这一记载说明( )A.草市进展为镇级行政区B.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C.城市经济重心发生转移D.经济区域化趋势凸显5.有学者说:“政治权利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不包括( )A.盐铁官营制度B.“海禁”政策C.商帮的显现D.重农抑商政策6.民谣“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反映了古代山西人外出做生意的普遍追求。

固然,从中亦可说明近代晋商衰落的缘故是(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完全瓦解B.以农为本传统观念的慢慢松弛C.财富流向无益于资本原始积存D.投资周期太长致使资金大量积存7.汉代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需一只黑一只白。

汉代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经济困难,提倡物尽其用B.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8.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因此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高三历史人民第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高三历史人民第一轮复习同步训练:第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汉朝时期()A.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说明汉初政府对商业发展采取宽松的政策。

答案:A2.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下列与这一现象相一致的是()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市坊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反映了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

答案:D3.《全球通史》:“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影响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由“历朝政府垄断了……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可知①②④正确,由“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可知③正确。

答案:A4.(2014·湖北联考)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2.根据史料三,说明婚恋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原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商人实力 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 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史料
史料信息
史料 一
史料中图左上角的“东市”“西市”说明城市商业活动受到 严格的空间限制;图中带“宫”字的建筑区域说明城市政治 功能突出
史料 二
史料中“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御街 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说明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 街取代了原来的“市”
市场交易活动不 再受官府的直接 监管
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
镇,至明清汉口镇、 佛山镇、景德镇及朱
仙镇成为四大名镇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3.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运河 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 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 军事 重镇 ,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 扬一益二 ”的说法。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5)宋元 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 交子 ”,商税收入 成为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 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 长途贩运 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 地域性 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考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4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考案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第14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课件

(4)流通领域: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 劳动相结合。 (5)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 晋 商等商帮)和行会。 (6)商人地位: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 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2.主要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发展联系紧密。 (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夜市、早市和乡村‚草 市‛的形成和发展。 (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市 镇。 (4)对外贸易发达。 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 易发达。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出现。 (7)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3.(2014·全国文综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 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 ,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 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纸币交子是为了方便贸易而出现的,类似于现在的‚汇 票‛,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A 项正确。 【解析】A
第3题 人教版教材讲述了交子的产生和影响。人民版教材也明确指出 ‚随着商业的发展,北宋时的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 。 岳麓版教材没有涉及交子的内容。 本题虽提供了新材料,但基本上是对交子功能的教材式深化,旨 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题 人教版和人民版教材都阐述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都重视农业 , 强调发展农耕。岳麓版教材也阐述了历代王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重视农业。 本题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古代重视农耕的场景, 旨在考查学生调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

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练习: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含解析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答案:A2.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3.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

绫绸之聚亦见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材料信息“嘉靖"、“乾隆"表明所反映的时期为明清时期.从“盛泽镇,……以绫绸为业"、“此类……江南不止一地"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故答案为D.答案:D4.《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析:考查点为均田制.结合题干材料实施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其做法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负担,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

答案:B5.“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A.重农抑商政策B.资本主义萌芽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君主专制制度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动,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随堂训练(含高考真题,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随堂训练(含高考真题,含解析)人民版

【红对勾】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随堂训练(含2013年高考真题,含解析)人民版考纲考点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2013·课标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 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 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 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从材料信息“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可知广东大庾岭南北物产存在差异,但无法说明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排除A。

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岭南地区有商人活动,无法说明该地区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除B。

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从材料信息看,广东大庾岭南北经济差异明显,这一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故选D。

答案:D2.(2013·江苏单科)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解析:题干唱词反映出在扬州做官的外乡人经商致富后,不愿再返回家乡,这说明商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风气,故B项正确。

A项错在“完全”二字,C项错在“均由”二字,均犯了以点概面的错误。

清政府一直未摒弃传统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3·四川文综)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1620年300 1 7001850年720 2 880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解析: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对表格的横向和纵向分析。

由横向比较可知,农村人口数远大于城镇人口数;由纵向比较可知,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都得到了增长,城镇人口增长率大于农村人口增长率。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后限时集训 岳麓版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后限时集训 岳麓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四)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德州高三模拟)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

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政策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以农促商的理念D.“工商皆本”的主张B[根据题目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可知,抑制商业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可知,其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目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所扮演的角色,故D项错误。

]2.《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 )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B[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3.(2017·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高三调研)《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

这表明西汉( )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A[在惠帝、吕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其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实行盐铁官营,大商贾可以担任国家高级官吏,说明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2019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衡水模拟)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

这反映出该制度( )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 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解析:根据材料“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可知,“工商食官”政策之下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涉及,排除。

答案:D2.(2017·武汉调研)《管子》一书建议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

《孟子》记载宋国大夫戴盈之说:“(税率)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发展B.区域性统一市场日渐形成C.区域间长途贸易不断兴起D.加大“关市之征”成为共识解析:“修道途”“去关市之征”,交通的改善与税收的减少都有利于区域性统一市场的日渐形成,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B3.(2017·潮州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手工业发展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D.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解析: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有利于形成更为广阔的市场,促使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D两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答案:C4.(2018·郑州质检)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盐铁司曾上奏说,“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

材料反映了( ) A.唐代茶税收入明显增加B.气候决定南北种植业差异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更快D.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解析:依据材料“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营生多以种茶为业”可知茶叶的商品化程度较高,因此说明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故D项正确。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讲)-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解析版)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古代中国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商业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5)明清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拓展提高】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2.市的变迁3.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2)特点①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②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闭关锁国。

【拓展提高】古代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

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

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

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创新方案新课标2017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十四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2.(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物流通畅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监管的夜市答案:A2.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3.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

绫绸之聚亦见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材料信息“嘉靖”、“乾隆”表明所反映的时期为明清时期。

从“盛泽镇,……以绫绸为业”、“此类……江南不止一地”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故答案为D。

答案:D4.《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析:考查点为均田制。

结合题干材料实施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其做法是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承担一定的徭役负担,可知其反映的是北魏开始实行的均田制。

答案:B5.“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形成上述观念的根源()A.重农抑商政策B.资本主义萌芽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君主专制制度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动,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2)新特点: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性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7.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8.《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以古代登州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材料中古文的含义。

从纺织品自用、男妇皆从事纺织可以看出此时登州仍属于小农经济,手工业以家庭生产的方式出现,但生产出剩余的产品则可以拿到乡市出卖,而由布贾再贩到城市去。

由此可见②③正确的反映了当时登州情况;①明显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区域分工的情况。

答案:B9.《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解析:解答本题要理解两点:一是《隋都城图》;二是材料的含义。

由《隋都城图》可知这是发生在隋朝的事情,A项出现于宋代,故排除;材料主要说明隋朝时都城中坊市界限分明,官府对城市管理严格,不利于商业活动,故D项错误,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C10.《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的含义,司马光认为农、工、商贾都是“公家”(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商业流通对公家有利,故B项正确。

A、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

答案:B11.《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12.历史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一堂题为“大唐长安商业”的探究课,以下是同学们收集的部分史料,其中不符合探究课主题的是()A.“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B.“皆云西市有贾胡及波斯邸,能辨识珠宝”C.“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十二行四千余家”D.“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探究主题“大唐长安商业”,结合所学唐代城市商业特点:市坊分开,晚唐夜市繁荣等,A、B、C皆符合题意;D草市是指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不符合探究课“长安”城的主题要求,故选D。

13.宋人吕陶说:“村落细民,间日而集,有无相易,苟营朝晡(早晚)之费(消耗)。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A.城市商业经济繁荣B.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城乡奢侈之风盛行D.农村集贸市场兴旺解析:选D材料中的“间日而集”,说明宋代农村集市贸易活动频繁,A不符合题意;B错误,自然经济瓦解于鸦片战争后;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

14.清《续通典·食货》记载:交子(右图)……肇因始于宋代巴蜀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过于笨重而不便于携带,后因民间交子铺户印制杂乱、无法兑现及诈伪问题,“争讼数起”,于是益州知州张咏指定专由16户富商特许经营,严禁民间私造。

宋仁宗时,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使之成为官方货币。

材料反映出当时()A.宋代地方具有独立的货币发行权B.当地富户大贾操纵商业流通与交换C.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D.政府管办专营能彻底避免民间纠纷解析:选C交子最初是为解决铁钱等笨重而产生的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在专制时代,地方并无货币发行权,排除A。

“益州知州张咏指定专由16户富商特许经营”可知是在政府许可之下的,并非垄断,排除B。

材料中提到宋仁宗时发行“官交子”成为官方货币,但没有“彻底避免民间纠纷”的信息,排除D。

综合材料,可知交子由民间纸券到政府发行为货币,反映了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作用越来越大,故C正确。

15.下图甲乙两件文物分别是1907年和1980年在新疆考古发现的元代广告包装纸,其中乙件印有“打造南无佛金诸般金箔”、“住杭州泰和楼大街南”、“不误主顾使用”等广告内容。

这两件文物反映了元代()①商品流通渠道通畅②印刷业有了发展③经营者注重诚信经营和广告宣传④杭州金箔制作行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B采用排除法。

第一,时间“元代”排除含④选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第二,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雇佣生产关系的出现,而广告词都不能反映出当时出现雇佣关系。

16.《宋会要》记载,宋代在对外贸易中大量使用铜币进行交易。

考古发现,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

由此可推论()①宋代是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心②《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③宋代金属货币在当时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通用④宋代金属货币大量外流客观上有利于纸币使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选D由“今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均有大量宋代金属货币出土”直接推论出③项;海外贸易中大量金属货币的使用,给经济贸易带来不便,有利于纸币使用,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宋会要》的记载基本属实,故②③④项正确,①项“世界贸易中心”说法是错误的。

17.“徽商”在明清时期的商业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其经营行业之多、范围之广、积累财富之巨,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

即便在路途中也时时忘不了读书。

爱读书给徽商带来的影响有()①便于提高文化素养,汲取历史上的商业经验智慧②使徽州人经商形成风气,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有利于徽商势力的强大,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④增强了其经商的理性认识,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C读书对徽商的影响主要是使他们成为儒商。

故排除②。

18.对右图中所蕴含信息分析理解正确的是()①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②增辟商业路线、长距离运销兴盛③大一统的局面保障了国内统一市场④市场化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主流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解析:选B从图中反映内地远销至江浙一带,说明粮食交易突破了地方市场的局限,以及从整体国内市场路线可知,②项正确;明代是大一统,为国内统一市场提供政治保障,③项正确;④项“主流”说法错误。

19.《左转》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

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________”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B.土地日渐私有化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解析:选B由材料中“争田”“夺田”反映出春秋时期,井田制日益瓦解,土地日渐私有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