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确立:商鞅变法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2、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税根本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3、原因(1)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2)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4)根本原因是落后的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4、抑商表现(1)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2)发展官营商业。

加强对经济控制(3)对私营工商业加重赋税征收5、评价积极影响(1)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影响(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2)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二、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原因:明:东南沿海面临倭寇的威胁清:应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3、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封建统治消极:(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了世界,近代处于落后被动的局面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原因:中国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2、时间、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率先出现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4、实质:雇佣关系5、特点:(1)只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中,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2)受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6、发展落后的原因资本:大量商业资金买田置地技术:文化专制,缺乏实用性人才市场:国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购买力有限国外:闭关锁国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中国历史经济政策

中国历史经济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朝代和时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1. 农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许多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和种植作物。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商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政府通常实行一些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征收重税、限制贸易路线和商品种类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朝代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税收收入。

3. 货币政策: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政府通常会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范围,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价值。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问题。

一些朝代还实行了货币政策来支持特定行业或地区的发展,如铸造带有特殊图案或文字的货币来促进手工业或贸易的发展。

4. 税收政策:税收是古代中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政府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平衡收入来源并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朝代实行了轻税政策,以鼓励商业活动和农业发展;而另一些朝代则实行重税政策,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或支持特定的项目和行业。

5. 土地政策:土地问题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实行了一些土地政策来控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如土地分封、土地买卖和土地税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和权贵阶层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平衡政府的收入来源,并应对各种经济问题。

这些政策的影响因朝代和时期而异,但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经济政策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经济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可以归纳为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政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农业一直被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产业,绝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为了调节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经济政策。

例如,西汉时期的均田制和租税改革,明清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福利。

这些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资基础。

其次,商业经济政策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起初并不受到重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

为了促进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古代中国朝代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商业经济政策。

比如,唐朝的市场规模扩大和商业发达,宋朝的仁宗时期通过推行农商并举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的废除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贸易政策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为了促进贸易发展和保护国家贸易利益,古代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政策。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和东汉南蛮的开发以及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政策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扩大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总之,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包括农业经济政策、商业经济政策和贸易政策三个方面。

这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

这些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古代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历史感悟: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它们在明清时 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 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 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 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 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 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史记•平准书》
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 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对 衣绸、纱。”1506年又“禁商贩、仆役、倡役、下贱不许服用貂 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 裘。”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 ——《明史》 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除正税外,还有 重征商税 各种名目的杂税,如康熙年间江西南昌、饶州、吉安、抚州四府,原先的 “岁额无多”,但“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 倍”。 ——康熙《江西志》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强调农为本,商为末。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 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大清会典事例》
第四节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就是强调要发 展农耕,限制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2、来历:开始于商鞅变法,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汉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3、原因: 商业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为什么“重农”?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思考:“本”、“末”分别是指什么?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确立了什么经济政策?2.材料: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史记·货殖列传》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政府抑商的原因。

3.材料:“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①。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②,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③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思考:材料反映出重农可以产生怎样的作用?4、抑商政策的表现:①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例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的政策;西汉时确立商人应入市籍的制度,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这些事例表明西汉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②实行______制度,限制民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例如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③对民营工商业不断加征赋税。

例如: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即“重租税以困辱之”。

历代往往有多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④_____以前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

宋以前,商品交换场所---市(包括草市)都是政府设官管理的官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⑤明清时期实行“_______”政策,严格限制民间海外贸易。

5、影响:(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①经济上:有利于_____________,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②政治上:有利于____________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唐代: 中唐以后,商品经济又趋于发展,为了解决国家财政问题,重商 政策又开始抬头,唐朝第五琪改革盐法,性质与汉武帝、桑弘羊 改革性质如出一辙,但仅限于盐。 到刘晏时候,鉴于前代盐铁官营之失,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 营、商运、商销的办法,实际上又恢复了秦朝时候的包商制。
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期先是对六路的茶、盐、酒、矾的税收实行 统一管理,然后授权转运使对各项物品“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变易蓄买”;后来又推行市易法,即在京师设立市易务,作为全 国市易务的总机构,几年之后,又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立市易务 ,统属于都市易务,在操作过程中,市易务官员尽收天下货物, 实行官营,官商勾结,共同牟利,通过官营商业来增加政府的财 政收入。 到南宋时期及南宋以后,政府的抑制商业的政策形同虚设,对商 人的压制很少,更多的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大搞官商勾结, 没有权力背景的商人也很难成大气候,晋商、徽商无不如此,清 代甚至允许利用金钱来购买功名,尤其清中叶后统治者大肆的卖 官鬻爵。
3.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评价
我们对重农抑商政策深恶痛绝,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 积极: 消极: 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转型慢,造成中国古代后 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保护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基础,确保国家 它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 期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现代化史观)。但是,农业社会不采取 赋役征派,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转型慢,造成古代中国后期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它是不正常的,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它是必要的(如果鼓励商业 使中国的农耕经济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 的话,农业基础就会动摇),作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它 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在保护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基础(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确保 国家赋役征派,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最深 远来看,它使得中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的发展,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和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 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 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中国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封建制度顶峰 农耕经济繁荣 闭关锁国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越洋抢滩、海外殖民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养蚕图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 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 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 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 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资金
国际 市场
土地买卖制度 和高额地租吸 引商业资本买 田置地,影响 了资本的积累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国内 市场
劳动力
国家 政策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 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 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 尽给告发之人。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清世祖实录》卷10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实行海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实行该政策造成的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材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区域政策倾斜、“海禁”、禁奢侈等经济政策,认识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区域政治倾斜、“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从而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3)树立工农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理念。

4、教学重点: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教学难点: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前导学材料】1、阅读课文内容,指出中国历代王朝主要的经济政策有:、、、等2、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导入:1、结合学生现实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本节课中心问题“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节内容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对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形成情感冲击,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

提出本节中心问题“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输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例出主要的经济政策。

2、结合书本内容,学生概括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3、教师点评、补充。

二、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学生探究: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启发导向:(1)结合材料历代专制王朝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3)区域经济政策倾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历代王朝对工商业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结合材料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影响?(6)结合材料禁奢侈政策为何无法真正实行?同时又产生怎样的影响?2、教师点评、引导3、总结:理解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

三、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看当今中国政策以及你的建议学生开放性思维【通用课件】见附件【课后练习】1、单项选择题(1)、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C、在封建社会前期起过积极的作用D、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A、商人奸滑不利于经济秩序的正常管理B、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C、统治者大多是农民出身D、古代中国自给自足,不需要商业经济(3)、东汉时期的南阳地区受到统治者政策的特殊优待,这是因为A、光武帝刘秀出身南阳B、南阳地区物产富饶经济发达C、南阳地区相对贫困需要优先发展D、南阳百姓支持刘秀称帝(4)、古代货币“半两钱”统一在全国发行开始于A、秦朝B、汉代C、唐D、宋(5)、古代中国盐铁官营的制度开始于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唐玄宗(6)、(5)古代中国“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这是因为A、百姓收入多了都想过好日子,故不愿接受这项政令B、统治者和贵族高官不能带头禁奢,无法做到“上行”而“下效”C、商人的高消费生活败坏了社会风气D、社会富足无需禁奢2、材料解析题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

然朝廷不此之图,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其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一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资料汇编】名词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闭关锁国: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

但是仍留有广州一带同外国通商,因此,要注意这里的“严格限制”不等于“绝对禁止”。

“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并昏睡在这种自然的庄园中,他们既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其次,“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与斗争,满清统治者便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同时,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也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增长、成熟的过程,便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但是各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程并不是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的,因为国情不同,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条件,必须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以及要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般是经由两个途径实现的。

其一是小生产者变为资本家,其二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材料选编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今天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女工)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说明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

然朝廷……只图罢市舶,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三(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什么现象?(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

4.阅读下列材料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曙光,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变动,曾程度不同地在东西方同时显现。

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中国正处在明末农民战争高潮与清兵入关前夜,从此明显进入两种不同轨道。

清王朝专制集权制更趋强固,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对外更加闭关自守。

而西方则实现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特权,人的理性冲破中世纪神学禁锢,科学战胜蒙昧,并通过工业革命向工业文明转轨。

在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何以会发生这种分途,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

应该说,明清鼎革的动荡与清初的逆转,确曾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遭受严重摧残,但中国近代化因素未能顺利发育成长,有着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

明清时期在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的维护下,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网络再度胶合强化形成的混凝土结构,使社会凝固板结,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障碍。

而这又是传统农耕文明衰落,被远远甩到世界潮流之外的根本症结。

人口压力过大、密集型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被广大农村包围、牵制等诸多因素,也使中国突破工业革命的瓶颈格外艰难,尚需经过漫长的历程。

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中英社会发展的主要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