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确立:商鞅变法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2、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税根本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3、原因(1)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2)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4)根本原因是落后的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反映4、抑商表现(1)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2)发展官营商业。

加强对经济控制(3)对私营工商业加重赋税征收5、评价积极影响(1)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2)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影响(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2)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3)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二、海禁政策1、含义: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原因:明:东南沿海面临倭寇的威胁清:应对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产物3、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影响:积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封建统治消极:(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了世界,近代处于落后被动的局面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原因:中国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2、时间、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率先出现3、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4、实质:雇佣关系5、特点:(1)只出现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中,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2)受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6、发展落后的原因资本:大量商业资金买田置地技术:文化专制,缺乏实用性人才市场:国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购买力有限国外:闭关锁国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中国历史经济政策

中国历史经济政策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到多个朝代和时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1. 农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许多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收入。

例如,实行土地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开垦荒地和种植作物。

这些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2. 商业政策: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相对有限。

政府通常实行一些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征收重税、限制贸易路线和商品种类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朝代逐渐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活动的发展。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政府带来了税收收入。

3. 货币政策: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政府通常会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和流通范围,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价值。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问题。

一些朝代还实行了货币政策来支持特定行业或地区的发展,如铸造带有特殊图案或文字的货币来促进手工业或贸易的发展。

4. 税收政策:税收是古代中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政府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以平衡收入来源并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朝代实行了轻税政策,以鼓励商业活动和农业发展;而另一些朝代则实行重税政策,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或支持特定的项目和行业。

5. 土地政策:土地问题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实行了一些土地政策来控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如土地分封、土地买卖和土地税等。

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和权贵阶层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平衡政府的收入来源,并应对各种经济问题。

这些政策的影响因朝代和时期而异,但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经济政策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历史感悟: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它们在明清时 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 发展,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 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 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 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 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 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史记•平准书》
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 贬低商人社会地位,对 衣绸、纱。”1506年又“禁商贩、仆役、倡役、下贱不许服用貂 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 裘。”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 ——《明史》 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除正税外,还有 重征商税 各种名目的杂税,如康熙年间江西南昌、饶州、吉安、抚州四府,原先的 “岁额无多”,但“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 倍”。 ——康熙《江西志》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强调农为本,商为末。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 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大清会典事例》
第四节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就是强调要发 展农耕,限制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2、来历:开始于商鞅变法,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汉景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3、原因: 商业影响农业生产,危及封建政权统治。 为什么“重农”?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经济和政治基础 3、影响:
初期: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权; 明清以后: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发展
二、历朝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汉初: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
关津之税 市肆之税
三、“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概念: 严禁中国人、限制外国人 仅有广州十三行
(实为官方垄断贸易商行)
2、实行于明清时期
(鸦片战争前)
3、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3、影响:
扼杀对外贸易, 顺治年间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 35至 50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导致极端保守封闭, 落后世界。 唐朝对外政策
画面二: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 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 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 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三: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 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 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画面四:当我们还沉浸在男耕女织的“幸福” 时,西方的蒸汽机船肆无忌惮横行于世界各地 , 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 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 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 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 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 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出现:明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方式:&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思考:“本”、“末”分别是指什么?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确立了什么经济政策?2.材料: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史记·货殖列传》思考:根据材料分析政府抑商的原因。

3.材料:“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①。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②,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③则死处而无二虑。

”—《吕氏春秋·上农》思考:材料反映出重农可以产生怎样的作用?4、抑商政策的表现:①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例如: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的政策;西汉时确立商人应入市籍的制度,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这些事例表明西汉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②实行______制度,限制民营商业范围。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例如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③对民营工商业不断加征赋税。

例如: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即“重租税以困辱之”。

历代往往有多重属于流通税的关津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④_____以前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

宋以前,商品交换场所---市(包括草市)都是政府设官管理的官市,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⑤明清时期实行“_______”政策,严格限制民间海外贸易。

5、影响:(1)积极作用:封建社会的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①经济上:有利于_____________,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②政治上:有利于____________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

(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以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唐代: 中唐以后,商品经济又趋于发展,为了解决国家财政问题,重商 政策又开始抬头,唐朝第五琪改革盐法,性质与汉武帝、桑弘羊 改革性质如出一辙,但仅限于盐。 到刘晏时候,鉴于前代盐铁官营之失,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 营、商运、商销的办法,实际上又恢复了秦朝时候的包商制。
宋代:王安石变法时期先是对六路的茶、盐、酒、矾的税收实行 统一管理,然后授权转运使对各项物品“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变易蓄买”;后来又推行市易法,即在京师设立市易务,作为全 国市易务的总机构,几年之后,又在边境和重要城市设立市易务 ,统属于都市易务,在操作过程中,市易务官员尽收天下货物, 实行官营,官商勾结,共同牟利,通过官营商业来增加政府的财 政收入。 到南宋时期及南宋以后,政府的抑制商业的政策形同虚设,对商 人的压制很少,更多的是官商勾结,共同牟利,大搞官商勾结, 没有权力背景的商人也很难成大气候,晋商、徽商无不如此,清 代甚至允许利用金钱来购买功名,尤其清中叶后统治者大肆的卖 官鬻爵。
3.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评价
我们对重农抑商政策深恶痛绝,因为它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 积极: 消极: 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转型慢,造成中国古代后 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保护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基础,确保国家 它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社会 期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现代化史观)。但是,农业社会不采取 赋役征派,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 转型慢,造成古代中国后期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它是不正常的,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它是必要的(如果鼓励商业 使中国的农耕经济具有超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 的话,农业基础就会动摇),作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它 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在保护以农为本的社会经济基础(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确保 国家赋役征派,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最深 远来看,它使得中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的发展,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和持续性,保证了中华文明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可是相当有趣且充满智慧的呢。

一、重农抑商政策这可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政策。

在古代啊,农业就像是国家的根基。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得吃饭呀。

种粮食才能填饱肚子,有了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

所以政府就特别重视农业,会给农民很多支持,像兴修水利啥的。

那为啥要抑制商业呢?其实也不是完全打压啦。

主要是商业发展得太快的话,可能会有很多人都想去经商赚钱,就没人好好种地了。

而且商人到处跑来跑去做买卖,不好管理。

不过这也不是说商业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一些小的商业活动还是被允许的,只是在整体的经济格局里,农业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二、土地制度古代的土地制度也是经济政策的重要部分。

比如说井田制,这是一种很有规划的土地分配方式。

把土地划分成一块一块的,就像一个个“井”字。

中间的那块是公田,周围的是私田。

农民要先种好公田,再种自己的私田。

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国家的税收。

后来又有了均田制。

这个制度就更贴心一点啦。

政府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能有地种。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有生活的保障,也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不过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的问题还是会出现。

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会慢慢地把别人的土地占为己有,这就导致很多农民没地种,社会矛盾就会加剧。

三、官营手工业政策古代的手工业可发达了,政府对手工业也有自己的政策。

官营手工业就是政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

这种手工业生产的东西可都是好东西呢。

比如说精美的瓷器、华丽的丝绸。

这些官营手工业有很多优势,政府能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可以请到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那是相当高。

而且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很多都是供给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或者用于外交等重要场合。

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国家的实力和文化底蕴。

不过呢,官营手工业也有一些小缺点。

因为它太依赖政府的支持了,有时候缺乏创新的动力。

而且它生产的东西主要是满足少数人的需求,普通老百姓很难享受到这些精美的产品。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 乱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 间的行星运动规律。
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哪些方面已经显露出危机?
中国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封建制度顶峰 农耕经济繁荣 闭关锁国 鄙薄科技,文化专制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越洋抢滩、海外殖民 重视科技,思想解放
养蚕图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 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 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 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 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资金
国际 市场
土地买卖制度 和高额地租吸 引商业资本买 田置地,影响 了资本的积累
闭关锁国政策 阻碍了国际市 场的扩大
国内 市场
劳动力
国家 政策
农民极端贫困, 无力购买商品, 缺乏国内市场。
国家重农抑商 政策,农民被 局限在土地上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 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 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 尽给告发之人。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清世祖实录》卷10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实行海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实行该政策造成的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古代中国的经济 政策
材料一: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战国
材料二:“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算缗” 、“告缗” 。 —汉 材料三:“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 ,否则“重则杀身……”,承 担名目繁多的商税。 —明 材料四: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一 处. —清 思考: 1.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社会推行了哪几项经济政策? 2. 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利还是弊?
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 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 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 多银子。 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 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 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施复夫妇由小手工者发展成为机户。 请思考:以上材料反映我国明朝在经济领域出现什么变化? 反映出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
缓慢发展。
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
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 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 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 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 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 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被雇佣④
出力
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

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这一经济现象的 出现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又是新的经济文明萌生的征兆,它代表了当 时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 另一方面,从经济整体看,这一经济因 素只是在部分地区、行业稀疏出现,力量微 弱。 • 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非常缓慢 。 • 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仍占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1、古代统一王朝的经济发展重心一般集中在首都 周围及少数重镇 2、古代中国经济重心转移:由黄河中下游到江南 关中 中原 江南(东南---中南)
表现
(1)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 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 济结构遭受了破坏。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 败,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西汉时,关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学思之窗
《尚书· 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 “一曰食, 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 于农业生产“食”。《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 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 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 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 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 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材料与思考
•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 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 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 (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 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 中少一耕稼之人。 ——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 从材料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 的根据是什么?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阻碍
阻碍
资本主义萌芽
“重农抑商” 政策 专卖制度 官营手工业 “海禁”与 “闭关锁国” “海禁” “闭关锁国”
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及政策缚阻碍社会 进步,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
1.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 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学思之窗
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如何发展的?
战国时期,商鞅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秦代继续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汉 朝则用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唐中期以来,重农抑 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推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 地位有所提高;明清以后,政府重又固守重农抑 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 盘剥等,导致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严重摧残,中 国最终落后于西方。
参考材料:
表现:
①历朝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②统治者实施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
范围。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
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
等重要商品的经营,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
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
(3)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 之后,扬州、益州等地成为了中央财政的主 要支撑,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工商业管理
1、秦:全面、具体、严密 (1)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设《均工律》 2、汉:重税;以官营工商业抑制;市的严格 管理;盐铁官营---汉武帝开始。 3、新:管制专卖。 4、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户→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 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请思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是什来自?出资 充足资金的 作坊主、商 人① 经营 雇佣③
手工工场 ⑤ 利润
劳动 工资
自由的劳 动力②
一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 想和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开始于战 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
2、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 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 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 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 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

四 禁奢侈
(1)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 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禁奢侈在某种意义 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 具体步骤。 (2)效果不佳的原因:奢侈之风往往自上而 下蔓延,由于贵族高官崇尚奢侈,民众效仿, 而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对奢侈世风 的纠治, 应当先“上行”而“下效,而要做到这一点 是非常困难的。
1、始于商鞅变法
3、“重农抑商” 政
策的表现
2、重农:奖励农耕 3、抑商:从秦到清严格 管理工商业(措施p20-21) 辅助政策:禁奢侈
4、“重农抑商” 阻碍商业的发展 政 策的后果
强化了自然经济
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 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买贱卖贵,与时 争逐”;晋绛富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 这些说明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到了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雄厚 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 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 “邦之蠹也”。
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
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 发展。
参考材料:
3.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西汉“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十五税一”,“文景 汉文帝经常对下臣们说:“黄金珠 之 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 治”时期的“三十税一”等等) 和丝麻。” • 东汉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 •唐代“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 • 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 清初的奖励垦荒政策和赋税制度改革等 ··· ··· (1)沿袭“重本抑末”理财思想 (2)推行打击富家大贾、发展商业的政策,加 强对经济的控制。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 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 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将商 人看成是不劳而获的人。 法家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 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对加强中 央集权不利;尤其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 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 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参考答案
• 重本抑末。 • 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 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 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 与农业争劳力。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如下列朝代的经济发展重心: 秦---关中;西汉---关中;东汉---河南南阳、洛阳
唐后期:“杨一益二”;南宋: “苏湖熟,天下足。” 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 的共同经济基础。


1、原因:
(1)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 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 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 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3)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参考答案
• 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 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 • 闭关政策。 •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 国家的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