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植物中的锰

土壤和植物中的锰
土壤和植物中的锰

土壤和植物中的锰

锰在地壳中是一个分布很广的元素,至少能在大多数岩石中,特别是铁镁物质中找到微量锰的存在。锰在植株中的正常浓度一般是20×10-6~500×10-6。植物根及叶片以锰离子(Mn2+)及其与某些天然或合成络合剂结合成的分子形式吸收。

原生矿物风化后释放的锰与O2、CO32-和SiO2结合生成许多次生矿物,包括软锰矿(MnO2)、墨锰矿(Mn3O4)、水锰矿(MnOOH)、菱锰矿(MnCO3)和蔷薇辉石(MnSiO3),其中软锰矿及水锰矿等含锰氧化物含量最丰富。锰在土壤中常见的形态是各种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它们常包被在土壤颗粒上,沉积在裂缝和矿脉中,与铁的氧化物和其它土壤组分混合形成结核。单个雏晶体积很小,表面积很大。

一般认为,土壤中锰以下列形态存在:(1)交换态锰(Mn2+);(2)水溶性锰(Mn2+);(3)水溶和不溶性有机束缚态锰;(4)易还原态锰;(5)各种锰氧化物。各种形态的锰对植物有效性程度不同,它们彼此处于平衡状态。

在锰循环中存在两种主要过程,一个是氧化还原过程,另一个是能络合可溶性和不溶性锰的天然络合剂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一般认为,有机质的不断消长和植物残体的分解在溶解惰性锰和维持水溶性锰方面贡献最大。

锰在土壤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态是锰离子(Mn2+),另外一些次要形态有水溶性MnSO4、MnHCO3+和MnOH+。

土壤pH值对Mn2+溶解度影响很大,pH值每增加1,Mn2+浓度就降低100倍。在高pH值、石灰性土壤、缓冲性能差、粗质地土壤中锰的有效性低,可通过施用产酸氮肥和含硫化合物的酸化作用来纠正。在极酸性土壤中Mn2+的溶解性可大到足以使敏感作物受毒害的程度,可用施石灰的办法降低土壤pH值而降低Mn2+浓度。高pH值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将可溶性Mn2+氧化成Mn4+生成沉淀,或生成有效性差的锰有机复合物。

扩散是锰向植物根系运移的重要机制。土壤中相当大一部分锰与有机质络合。有机锰络合物大大增加了溶液中的锰浓度,因此增强了浓度梯度。在有机质含量高的碱性土壤上,可生成难溶性螯合Mn2+化合物导致锰有效性降低。在泥炭土或腐殖土中,锰也能被禁锢在无效的有机络合物中。

在酸性和低氧化还原电位下,土壤溶液中的锰大大增加。土壤淹水或水涝会降低氧(O2)分压,从而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当氧化还原电位低时,Mn4+还原为Mn2+,使锰的有效性增加。这和铁十分相似。在紧实土壤中,通气不良以及根系密集区二氧化碳(CO2)积累也能增加锰的有效性。

因为锰的有效性与土壤微生物有关,就与水分干湿,温度高低等气候因素有关,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植物组织中锰和磷之间存在着负相关。锰与铁也有强烈的拮抗关系,铁抑制锰的吸收和积累。锰也可以作为氧化剂使作物体内的Fe2+氧化成 Fe3+或抑制Fe3+还原为Fe2+。锰过多会导致缺铁。

湿润地区土壤较易缺锰。大多数中性或碱性土壤有可能缺锰。石灰性土壤,尤其是排水不良和有机质含量高的石灰性土壤易缺锰。长年一贯施用粪肥和石灰的老菜园黑土上较易缺锰。极砂的酸性矿质土壤天生含锰低,而且有限的有效态锰已从根区淋出。因Mn2+有移动性,所以能从土壤中淋失,尤其是在酸性灰壤中更易淋失。在排水不良的矿质土壤和有机土壤这经常出现的缺锰现象往往是可溶性Mn2+的过分淋失造

成的。

目前常用的锰肥主要是硫酸锰(MnSO4.3H2O),易溶于水,速效,使用最广泛,适于喷施、浸种和拌种。其次为氯化锰(MnCl2)、氧化锰(MnO)和碳酸锰(MnCO3)等。它们溶解性较差,可以作基肥施用。

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汤美巧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南昌 330045) 摘要目前被世界公认的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Cl 7种元素。微量元素在作物体内含量虽少,但由于它们大多数是酶或辅酶的组成部分,与叶绿素的合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作物体内非常活跃,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其它元素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微量元素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合成不可替代 1 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元素有82种,其余的为人工合成,然而植物体内却有60余种化学元素。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硼(B)、锰(Mn)、铜(Cu)、锌(Zn)、钼(Mo)、氯(CL)。各必需植物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差别很大,一般可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而划分为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大量营养元素一般占植物干物质重量的0.1%以上,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和硫共9种;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一般在0.1%以下,最低的只有 0.lmg/kg(0.lppm),它们是铁、硼、锰、铜、锌、钼和氯7种。 2 微量元素的重要性 微量元素在作物体内含量虽少,但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植物体内酶或辅酶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专一性,是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和不可相互代替的。因此当植物缺乏任何一种微量元素的时候,生长发育都会受到抑制,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当植物在微量元素充足的情况下,生理机能就会十分旺盛,这有利于作物对大量元素的吸收利用,还可改善细胞原生质的胶体化学性质,从而使原生质的浓度增加,增强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抗逆性。 3 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3.1 硼 3.1.1 硼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土壤的硼主要以硼酸(H 3BO 3 或B(OH) 3 )的形式被植物吸收。它不是植物体 内的结构成分,但它对植物的某些重要生理过程有着特殊的影响。硼能参与叶片光合作用中碳水化合物的合成,有利其向根部输送;它还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豆科作物根瘤菌的固氮活性,增加固氮量;硼还能促进生长素的运转、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它比较集中于植物的茎尖、根尖、叶片和花器官中,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故而对作物受精有着神奇的影响。 3.1.2 缺硼症状

锌在土壤中的转化

了解不同形态、不同来源的锌施入土壤中被作物吸收、转化的原理,对作物产生的影响、作用,以及在土壤中转化的过程、利用率等情况 锌 一、植物体内锌的含量和分布 植物正常含锌量约为25~150mg/kg(干重)。其含量常因植物种类及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植物部位的含锌也不相同,一般多分布在茎尖和幼嫩的叶片中。据中国科学院植研究所的试验结果表明,正常番茄植株顶芽含锌量最高,叶片次之,茎 最少;整个株中锌的分布有由下而上逐渐递増的趋势。植物根系的含锌量常高于地上部分,供锌充足时,锌可在根中累积,而其中一部分属于奢侈吸收。锌主要以Zn2+形式被吸收。通常作物含锌低于20mg/kg,就可能出现缺锌症。植物缺锌时,老叶中的锌可向较幼小的叶片转移,只是转移率较低。 二、植物体内锌存在的形态 锌在植物中存在的形式常为自由态离子、低分子量有机物配合态复合物、贮存金属蛋白以及与细胞壁结合的非溶形式:自由态锌离子的浓度一般较低。番茄、苜蓿叶片组织中自由态锌含量分别占总锌量的5.8%和6.5%。植物体内可溶性锌占到58%-91%,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在可溶性锌形态中,与低分子量化合物形成复合物的锌所占比例最高。 三、锌的生理功能及失调症 1. 生理功能:作为多种酶的成分参与代谢作用 参与生长素的代谢 参与光合作用中CO2的水合作用 促进蛋白质的代谢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提高抗逆性 2. 失调症:缺乏症:植株矮小,节间短,生育期延迟 叶小,簇生;中上部叶片脉间失绿。 水稻“矮缩病”、 玉米缺锌症状是,植株丛生,矮化,幼苗期表现为紫红色和白 化等失绿现象,后期子粒不饱满,千粒重低,品质下降 柑桔“小叶病”、“簇叶病”等 中毒症状:叶片黄化,出现褐色斑点 四、土壤中锌存在形态及转化 1.存在形态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

科学八年级第4册第3章知识点提要 1、土壤的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矿物质(无机物)、腐殖质(有机物)、空气、水分等非生物成分。土壤中的有机物包括死亡的生物提(遗体)和生物的排泄物(遗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2、土壤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 3、影响土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土壤中矿物质颗粒根据大小分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种。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 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其中土壤通气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 黏土类土壤;透水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保水性最强的是黏土类土壤,最弱的是砂土类土壤。三种土壤中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是壤土类土壤,因为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该土壤中空气与水分的比例接近1:1 ,而在砂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大于水分,黏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小于水分。黏土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因为其粉粒、黏粒多,黏性强,这样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能力弱。 4、一棵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叫根系,其中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直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须根系。植物的根系往往比地上部分的分布范围要略大,这有利于固定植物体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须根系。 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植物的根尖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其作用分别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伸长、细胞分裂和保护根尖。 6、根毛是根尖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其作用是扩大了根尖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毛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尖之所以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因为根尖根毛区细胞液泡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移栽时要带土是为了保护根尖根毛。 7、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盐碱地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盐碱地的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一次性施过量的化肥导致作物“烧苗”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在探究细胞吸水的原理的实验中,加浓盐水的玻璃管中液面上升,而加清水的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 8、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N 、P 和K ,其中主要针对叶起作用的是N ,对茎和根起作用的是K ,对花、果实和种子起作用的是P 。合理施肥的其中一个要求是针对不同作物应适当多施不同种类的化肥,如叶菜类可适当多施N 肥(青菜、包心菜等),

土壤和植物中的锰

土壤和植物中的锰 锰在地壳中是一个分布很广的元素,至少能在大多数岩石中,特别是铁镁物质中找到微量锰的存在。锰在植株中的正常浓度一般是20×10-6~500×10-6。植物根及叶片以锰离子(Mn2+)及其与某些天然或合成络合剂结合成的分子形式吸收。 原生矿物风化后释放的锰与O2、CO32-和SiO2结合生成许多次生矿物,包括软锰矿(MnO2)、墨锰矿(Mn3O4)、水锰矿(MnOOH)、菱锰矿(MnCO3)和蔷薇辉石(MnSiO3),其中软锰矿及水锰矿等含锰氧化物含量最丰富。锰在土壤中常见的形态是各种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它们常包被在土壤颗粒上,沉积在裂缝和矿脉中,与铁的氧化物和其它土壤组分混合形成结核。单个雏晶体积很小,表面积很大。 一般认为,土壤中锰以下列形态存在:(1)交换态锰(Mn2+);(2)水溶性锰(Mn2+);(3)水溶和不溶性有机束缚态锰;(4)易还原态锰;(5)各种锰氧化物。各种形态的锰对植物有效性程度不同,它们彼此处于平衡状态。 在锰循环中存在两种主要过程,一个是氧化还原过程,另一个是能络合可溶性和不溶性锰的天然络合剂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一般认为,有机质的不断消长和植物残体的分解在溶解惰性锰和维持水溶性锰方面贡献最大。 锰在土壤溶液中的主要离子态是锰离子(Mn2+),另外一些次要形态有水溶性MnSO4、MnHCO3+和MnOH+。 土壤pH值对Mn2+溶解度影响很大,pH值每增加1,Mn2+浓度就降低100倍。在高pH值、石灰性土壤、缓冲性能差、粗质地土壤中锰的有效性低,可通过施用产酸氮肥和含硫化合物的酸化作用来纠正。在极酸性土壤中Mn2+的溶解性可大到足以使敏感作物受毒害的程度,可用施石灰的办法降低土壤pH值而降低Mn2+浓度。高pH值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将可溶性Mn2+氧化成Mn4+生成沉淀,或生成有效性差的锰有机复合物。 扩散是锰向植物根系运移的重要机制。土壤中相当大一部分锰与有机质络合。有机锰络合物大大增加了溶液中的锰浓度,因此增强了浓度梯度。在有机质含量高的碱性土壤上,可生成难溶性螯合Mn2+化合物导致锰有效性降低。在泥炭土或腐殖土中,锰也能被禁锢在无效的有机络合物中。 在酸性和低氧化还原电位下,土壤溶液中的锰大大增加。土壤淹水或水涝会降低氧(O2)分压,从而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当氧化还原电位低时,Mn4+还原为Mn2+,使锰的有效性增加。这和铁十分相似。在紧实土壤中,通气不良以及根系密集区二氧化碳(CO2)积累也能增加锰的有效性。 因为锰的有效性与土壤微生物有关,就与水分干湿,温度高低等气候因素有关,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植物组织中锰和磷之间存在着负相关。锰与铁也有强烈的拮抗关系,铁抑制锰的吸收和积累。锰也可以作为氧化剂使作物体内的Fe2+氧化成 Fe3+或抑制Fe3+还原为Fe2+。锰过多会导致缺铁。 湿润地区土壤较易缺锰。大多数中性或碱性土壤有可能缺锰。石灰性土壤,尤其是排水不良和有机质含量高的石灰性土壤易缺锰。长年一贯施用粪肥和石灰的老菜园黑土上较易缺锰。极砂的酸性矿质土壤天生含锰低,而且有限的有效态锰已从根区淋出。因Mn2+有移动性,所以能从土壤中淋失,尤其是在酸性灰壤中更易淋失。在排水不良的矿质土壤和有机土壤这经常出现的缺锰现象往往是可溶性Mn2+的过分淋失造

土壤与植物的基本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基本关系 本章的目的是讨论土壤中离子交换现象,同时探讨关于土壤溶液中离子的运移及其被吸入根细胞的机理。离子交换是可逆过程,一种吸持在固相上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可与另一种液相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发生交换。若使两个固体接触,其接触面上也发生离子交换。在阳离子交换和阴离子交换这两种过程中,一般认为前者更重要,因为大多数农业土壤保持阴离子的能力远逊于保持阳离子的能力。阳离子交换的性质是区别土壤与其他植物生根介质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阳离子交换 一、阳离子交换的概念 土壤由三种状态的物质组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土壤中的固态物质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组分包括处于各个分解阶段的植物和动物残体,其稳定部分通常称为腐殖质。 土壤固相的无机组分由不同粒径的原生和次生矿物组成。土壤离子交换是在有效粒径小于20毫微米(μm)的有机物质和矿质组分上进行的。这些颗粒包括部分粉粒和全部粘粒(小于2μm的部分)以及胶体有机质。 因为阳离子带正电荷,故其附着于带负电胶体颗粒的表面。有机组分中,其位点由某些功能团,尤其是羧基(-COOH)和酚基(-C6H4OH)上的H+解离生成。在pH值低于7时,许多羧基会解离,在功能团所在部位留下负电荷,如以下方程式所示: -COOH ←→COO- + H+ 估计腐殖质中负电荷的85%~90%都由这两种功能团生成。另两种功能团,烯醇(-COH=CH)和酰亚胺(=NH)也为有机质提供负电荷。 无机粘粒组分的电荷一般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蒙脱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置换;另一个是硅氧四面体平面破裂边缘上连接硅原子的羟基(-OH)和层状硅酸盐矿物晶层暴露的AlOH基脱去质子造成的。 同晶置换形成的电荷由于硅或铝原子被一个几何形状相同但电荷较低原子取代所致(如Mg2+取代Al3+,或Al3+取代Si4+)。由此产生的负电荷相对均匀地分布在片状粘粒上。同晶置换主要发生在层状硅酸盐矿物结晶过程中,而且一旦产生电荷,不再受以后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晶置换形成的电荷是土壤的永久电荷。 随着pH值增加,以下反应使粘粒边缘上形成负电荷: -SiOH + OH- ←→-SiO- + H2O -AlOH + OH- ←→-AlO- + H2O 土壤中层状硅酸盐矿物分为3大类:即2∶1型,2∶1∶1型和1∶1型。2∶1型粘土矿物由多层组成,其中每层为两层硅氧片夹一层铝氧片。2∶1型粘土矿物的例子有蒙皂石(蒙脱石),伊利石和蛭石。白云母和黑云母是2∶1型原生矿物,富含于粉粒和砂粒组分中。 绿泥石通常是土壤中发现的2∶1∶1型层状硅酸盐。这种粘土矿物在上述2∶1结构层间添加了一层氢氧化物片而成。 1∶1型粘土由许多层组成,每层含一层硅氧片和一层铝氧片。高岭石和埃洛石即为此类中两个重要粘土矿物。 同晶置换是2∶1型和2∶1∶1型两类粘土矿物中负电荷的主要来源,但在1∶1型粘土矿物中作用不大。从粘土颗粒破裂边缘上脱去质子即从羟基解离出H+是1∶1型粘土矿物负电荷的主要来源。高pH值有利于裸露的羟基脱去质子。 高度风化土壤中富含的氧化物及水合氧化物,具有pH值依变电荷。这些氧化物质出现在结晶粘土矿物的表面和层间。当暴露于水分中时,其表面形成羟基。或经表面羟基的两性解离或经吸附H+或OH-,羟基化的表面上产生了电荷。土壤颗粒的总电荷通常随测定时的pH值变化。随pH值降低产生正电荷,又随pH值升高形成过量负电荷,这称为pH值依变电荷。在2∶1型粘土中仅有5~10%的负电荷为pH值依变电荷,而在1∶1型粘土矿物中pH值依变电荷可达50%或更多。 有机胶体或矿物胶体上产生的负电荷由被吸引到这些胶体表面的阳离子所中和。以每100克烘干土中的毫克当量数(meq/100g)表示的阳离子交换数量被定义为土壤阳子交换量(CEC)。这是重要的土壤化学特性之一,并且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为了理解土壤肥力和土壤酸度,有必要透彻了解阳离子交换。下面简要讨论一下其定量测定的方法。测定各种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程序各异,这里只简述其基本特点。 如前所述,阳离子交换是指一个阳离子被溶液中的另一个阳离子所交换。土壤胶体在其交换位点上吸附了众多阳离子,包括钙、镁、钾、钠、铵、铝、铁和氢。这些离子依其电荷及其水合半径和非水合半径不同程度地吸持。通常,二价或三价离子比一价阳离子吸持得更紧。离子水合程度越大吸持得就越松。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1.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1.2土壤——动植物的乐 园教学设计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继学生了解了“地球家园中有什么”之后学习的个地球家园的重要“成员”——土壤。 教科书用一幅在土壤里生长的幼苗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境,从“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土壤上生活着许多动植物,都有哪些动植物呢?”这个问题导入到本课的研究重点——土壤中的动植物。教材的探索部分是让学生“选择校园中的一块土壤,记录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和植物”。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核心,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壤,自主发现原来土壤中有这么多动植物。教材中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这是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活动更加有效率和质量。教材研讨部分“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的问题和“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小结并分享观察土壤时发现的动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认识到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靠土壤而生存。教材拓展部分的“观察蚯蚓的活动”,是为了有效弥补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

壤内部的动物生活情况而做的补充观察。 【学生分析】 本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充满乐趣的,但对于教师来说是有一定组织难度的。因为学生对户外的观察活动会呈现非常兴奋的状态,甚至有些学生只顾着和小动物玩耍而淡化了观察的重点。为了保障观察活动的质量,教师的前期观察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观察内容是土壤中的动植物,观察的要求是“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并且要特别强调在观察活动中注意保护动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的发现。 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目标检测题(DMF)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目标检测题(2010 董明法) 八()班学号()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哪一项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呼吸作用的产物() A.氧和二氧化碳 B.氧和有机物 C.水和二氧化碳 D.水和有机物 2.堆在一起和蔬菜会生热,这直接来自于()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吸收作用 D.蒸腾作用 3.你的身体时刻都在与周围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你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变化是() A.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C.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4.农艺师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是() A.施农家肥 B.适时播种 C.合理密植 D.及时松土 5.在下列哪种条件下栽培番茄,对增产有利( ) A.日温15°C、夜温26°C B.昼夜恒温26°C C.日温26°C、夜温15°C D.昼夜恒温15°C 6.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幼苗200株,随机均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良好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一位农民种植的某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比邻近地块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某种元素,为此将该块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五小块,进行田间实验。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我们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A. K B. N C. P D. S 8.在建始县花坪乡的关口村,由于那里特殊的地理位置,白天光照强、气温高,夜间气温较低,所产的关口葡萄特别甜。这是因为与别处相比() A.关口村的土地特别肥沃 B.关口村的葡萄品种与别处不一样 C.关口村的葡萄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D.关口村的葡萄白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晚上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相对较少9.国家粮食部门明确规定,粮食储存到规定年限(一般是4--5年)后,不能再作粮食出售,其依据主要是因为粮食储存过久() A.种子的胚死亡而影响种子的萌发 B.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而造成营养成分缺乏 C.种子生虫消耗了大量的有机物而无法食用 D.种子发霉易引起中毒 10.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 A.叶片 B.树皮 C.花瓣 D.根尖 11.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第3章+植物与土壤基础知识答案

第3章植物与土壤基础知识 第1节土壤中有什么 1、土壤的层次结构:一般分枯枝落叶层、上土层和下土层,其中枯枝落叶层是小动物活动的主要场所;上土层植物根系大量分布。 2、土壤环境特点:主要指的是土壤的湿度、土壤疏松程度、土壤温度、光照和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 3、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数量较多的生物称优势物种。 4、在观察土壤生物的调查表格中,简要分析栏应着重分析土壤中生物,特别是优势物种的生活与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其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中含有的非生命物质有①空气;②水;③有机物(腐殖质);④无机盐(矿物质)。 6、在烧杯内盛一定量的水,将干燥的土壤块慢慢放入水中,你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产生。 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其作用是为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氧气。 7、书本P77页图3-2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 (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 (3) V1大于 V2(大于,小于或等于),因为土壤间隙中有空气。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在土壤中,空气约占土壤体积的 15%~35% 。 8、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试管壁上有小水珠;试管口冒出水雾;这个实验说明土壤中有水;它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其中小部分水供给植物光合作用,大部分水供给植物蒸腾作用。 9、实验:给你一只坩埚、一把刻度尺、一只酒精灯和一台精确度足够的天平,你有办法测量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吗? (1)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 (2)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 ; (3)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 (4)将水分的质量换算成体积:V水= (M-M1)/ρ水; (5)土壤中水分的体积分数= (M-M1)/(ρ水V)。

各种元素对植物的作用

各种元素对植物的作用 钾: 钾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象氮、磷一样直接参与构成生物大分子。它的主要作用是,在适量的钾存在时,植物的酶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钾能够促进光合作用。有资料表明含钾高的叶片比含钾低的叶片多转化光能50%-70%。因而在光照不好的条件下,钾肥的效果就更显著。此外钾还能够促进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促进氮素的代谢、使植物经济有效地利用水分和提高植物的抗性。由于钾能够促进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因而使植物茎杆粗壮,抗倒伏能力加强。此外,由于合成过程加强,使淀粉、蛋白质含量增加,而降低单糖,游离氨基酸等的含量,减少了病原生物的养分。因此,钾充足时,植物的抗病能力大为增强。例如,钾充足时,能减轻水稻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赤枯病及玉米茎腐病,大小斑病的危害。钾能提高植物对钾能增强植物对各种不良状况的忍受能力。 缺乏钾的症状是:首先从老叶的尖端和边缘开始发黄,并渐次枯萎,叶面出现小斑点,进而干枯或呈焦枯焦状,最后叶脉之间的叶肉也干枯,并在叶面出现褐色斑点和斑块。 镁: 镁是叶绿素的组成部分,也是许多酶的活化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磷酸化作用、脱羧作用关系密切。植物缺镁时的症状首先表现在老叶上。开始时,植物缺镁时的症状表现在叶的尖端和叶缘的脉尖色泽退淡,由淡绿变黄再变紫,随后向叶基部和中央扩展,但叶脉仍保持绿色,在叶片上形成清晰的网状脉纹;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 铁: 铁是形成叶绿素所必需的,缺铁时便产生缺绿症,叶于呈淡黄色,甚至为白色。铁还参加细胞的呼吸作用,在细胞呼吸过程中,它是一些酶的成分。由此可见,铁对呼吸作用和代讨过程有重要作用。铁在植物体中的流动性根小,老叶子中的铁不能向新生组织中转移,因而它不能被再度利用。因此缺铁时,下部叶片常能保持绿色,而嫩叶上呈现失绿症。 缺铁症状:缺铁时,下部叶片能保持绿色,而嫩叶上呈现失绿症。 铜: 铜是植物正常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是植物体内多种氧化酶的组成成分。植物中有许多功能酶,如抗坏血酸氧化酶、酚酶、漆酶等都含有铜。它还参与植物的呼吸作用,影响到作物对铁的利用,在叶绿体中含有较多的铜,因此铜与叶绿素形成有关。不仅如此,钢还具有提高叶绿素稳定性的能力,避免叶绿素过早遭受破坏,这有利于叶片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铜能催化若干植物过程在氮的代谢中,缺铜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使氨基酸的比例发生变化,降低蛋白质的含量;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中,缺铜可抑制光合作用的活性,使叶片畸形和失绿;在木质素的合成中,缺铜会抑制木质化,使叶、茎弯曲和畸形,木质部导管干缩萎蔫。缺铜时叶绿素减少,叶片出现失绿现象,幼叶的叶尖因缺绿而黄化并干枯,

土壤中外源锌对不同植物毒性的敏感性分布

生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2,31 (3) :538-543

土壤中外源锌对不同植物毒性的敏感性分布 *
魏 威 梁东丽 陈世宝
1 ,2 1 2**
(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陕西杨凌 712100 ; 2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施肥重点实验室 /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资源 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北京 100081 )
摘 要 采用逻辑斯蒂克分布( log-logistic distribution) 模型结合物种敏感性分布方程 BurrIII 分析,研究了 2 种不同土壤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外源 Zn 后对 8 种不同植物毒性的剂量-效 应关系及不同植物对外源 Zn 毒害的敏感性差异三 结果表明, 土壤中添加低浓度 ( < 100 mg四kg -1 ) Zn 能对植物生长产生刺激效应, 而过量的 Zn 则产生明显毒害作用三 土壤中 Zn 毒性的阈值浓度( ECx ) 在不同植物间有较大差异, 这主要与植物种类及土壤性质差异有 关三 不同土壤中 Zn 植物毒性的敏感性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 Zn 毒性的敏感性频次分 布有明显差异,其中叶菜类植物对土壤中 Zn 的毒害较为敏感,而禾本科类植物( 如玉米) 对 Zn 具有较强的抗性,不同类型植物对土壤中 Zn 毒害的敏感性分布频次顺序与土壤性质无 关三 关键词 Zn; 毒性; 物种敏感性分布; 剂量-效应 中图分类号 X503. 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12)3-0538-06
Plant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to the phytotoxicity of soil exogenous zinc. WEI Wei1 , LIANG Dong-li1 , CHEN Shi-bao2** (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2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Key Laboratory of Crop Nutrition and Fertilizatio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2, 31 (3) : 538-543. Abstract: A pot experiment with two different soils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dose-response curves of 8 plant species after apply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Zn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pecies to the applied Zn.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the zinc phytotoxicity to the plant speci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log-logistic distribution model, and the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was performed with BurrIII model. All the test plant species had hormesis when the zinc was applied with low level ( <100 mg四kg -1 ) , but the phytotoxicity of zinc was observed when the zinc was added with high levels. There existed greater differences in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zinc among the plant species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plant species and soil properties. The accumulated frequency of the threshold values of zinc varied markedly among the plant species. In general, leaf vegetables ( e. g. , Chinese cabbage and mustard)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toxicity of zinc than the plants of Poaceae family ( e. g. , maize) . The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had no relationships with soil properties. Key words: zinc; phytotoxicity;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 SSD) ; dose-response curve. Zn 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土壤中 缺 Zn 将直接影响植物的代谢活动,但 Zn 过量时,则 又会导致土壤退化二 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 ( 杨红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1077131) 和农业部农业公益性行业专 项(200903015,201103007) 资助三 **通讯作者 E-mail: sbchen@ caas. ac. cn 收稿日期: 2011-07-28 接受日期: 2011-11-19
等,2007) 三 近年来, 随着铅锌矿的开采冶炼二 畜禽 粪便及化肥农药等农业源重金属污染范围的扩大, 我国农田土壤 Zn 污染正在以不同尺度呈现蔓延趋 势三 近年来,我国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中, 有关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本原理及技术研究已经取 得了长足的发展 ( 周启星等,2007;Luo,2009) , 而对 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研究相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不同材料的餐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 2.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 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 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 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点 不锈钢碗反光光滑、坚硬 陶瓷碗光滑、坚硬 塑料碗光滑 木碗粗糙

土壤和植物中的铁

土壤和植物中的铁 地壳中大约含铁5%,是岩石圈中第四个含量丰富的元素。作物充足含铁量一般是50×10-6~250×10-6 。铁既作为结构组分,又充当酶促反应的辅助因子。代谢需要亚铁离子(Fe 2+)且以此形态被作物吸收。Fe +2活性高且有效地结合进生物分子结构。而一些富含高铁(Fe 3+)的植物组织却能出现缺铁症状。 含铁矿物通常有橄榄石[(Mg,Fe)2SiO 4]、黄铁矿(FeS )、菱铁矿(FeCO 3)、赤铁矿(Fe 2O 3)、针铁矿 (FeOOH )、磁铁矿(Fe 3O 4)和褐铁矿[FeO(OH)?nH 2O+ Fe 2O 3.nH 2O]。土壤中大多数铁存在于原生矿物、粘粒、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中,赤铁矿和针铁矿是土壤中最常见的含铁氧化物。 铁以低铁离子(Fe 2+)形态被植物根系吸收,并以螯合态铁被运移到根表面。含高铁离子(Fe 3+)的化合物可溶性低,这严重限制了Fe 3+的有效性和植物对Fe3+的吸收。一般认为,扩散和质流是铁从土壤向根表面转移的机制。土壤中铁的溶解度主要受氧化铁控制。水解作用、土壤酸度、螯合作用和氧化作用都影响铁的溶解度。 无机铁在土壤溶液中可能被水解为Fe(OH)42+、Fe 3+、Fe(OH)2+、Fe(OH)30、和Fe(OH)4-。在酸性条件下以 前四种形式为主,在pH 值大于7时主要为后两种形式。植物吸收这些离子中任何一种都将引起其它离子解离,所有这些离子之间将重新恢复平衡关系。 铁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取决于土壤pH 值,pH 值每增加1,Fe 3+和Fe 2+的溶解度就各降低1000倍和100倍。在pH 值=3时,可溶性铁总浓度将会高得足以全部由质流为根系充分供铁。在正常土壤pH 值条件下,即使铁以扩散、根系截获和质流全部三种方式向根系转移,有效铁的数量也远远低于植物所需。土壤溶液中铁的溶解度在pH 值介于7.4~8.5时达到最低点,这是常见的土壤缺铁范围。土壤中碳酸氢根离子(HCO 3-)多最易出现缺铁。碳酸氢根离子在石灰性土壤中是通过二氧化碳和水作用于方解石而形成的: CaCO 3 + CO 2 +H 2O ←----→Ca 2+ +2HCO 3- 虽然单凭石灰不一定诱导缺铁,但石灰与一定环境条件相结合似乎可能造成某些植物缺铁。石灰性土壤中形成难溶的碳酸铁。在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中铁主要形成氢氧化铁沉淀。酸性土壤尤其是长期淹水时铁被还原为速效性的亚铁,亚铁离子过多使植物发生铁中毒。形成亚铁还与氧化还原作用有关。 土壤空气中氧分压的改变引起铁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显著影响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铁的数量。排水良好的土壤中铁以Fe 3+形式存在,而土壤因水分过多缺氧时,可溶性Fe 2+水平则显著提高。要与土壤pH 值同时考虑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电位低时可溶性Fe 2+水平高。 根系分泌物、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活动代谢产物等可溶性有机复合物在溶液中与铁发生络合或螯合反应。在土壤溶液中,这些天然螯合铁保持的铁浓度一般远高于仅与无机铁化合物处于平衡状态的离子铁浓度。土壤腐殖质中的富里酸和胡敏酸具有络合和转移的能力。这些螯合物有助于增加土壤溶液中铁的浓度,促使铁向植物根系扩散。 铜、锰、锌、钴等养分会引起缺铁。过多的磷或钼也会造成缺铁。植物吸收硝酸盐导致根区附近和植物体内的碱化作用,显著降低铁的溶解性;而当植物利用铵态氮时,铵盐产出的酸有利于铁的溶解,提高其有效性。缺钾和缺锌可扰乱铁在植物体内的移动,造成铁在玉米茎节内的积累。在淹水土壤中,还原含

浙教版八下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复习提纲修正版

八年级下科学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一、土壤的成分 1、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 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 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 (3)土壤中的有机物:称取一定量干燥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爆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土壤的组成 固体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 土壤非生物 腐殖质(有机物) 液体:水 气体:空气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 5、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 多少和排列方式 6、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 7、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 8、 三、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9、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土壤分类 土壤性状 砂土类土壤 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 黏土类土壤 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气透水性差; 壤土类土壤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1)图 (3)图 (2)图 (4)图

各元素在植物的作用

各元素在植物的作用

各元素在植物的作用 1. 氮(N)的生理功能-----大量元素 生理功能:蛋白质、核酸、磷脂、酶、植物激素、叶绿素、维生素、生物碱、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氮素缺乏:株小,叶黄,茎红,根少,质劣,老叶先黄化。 氮素过量:贪青徒长,开花延迟,产量下降。 2. 磷(P)的生理功能-----大量元素 生理功能:植素、核酸、磷脂、酶、腺甘磷酸组成成分;促进糖运转;参与碳水化合物、氮、脂肪代谢;提高植物抗旱性和抗寒性 磷素缺乏:株小,根少,叶红,籽瘪,糖低,老叶先发病。 磷素过量:呼吸作用过强;根系生长过旺;生殖生长过快;抑制铁、锰、锌的吸收。 抗寒原理:提高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能降低细胞质冰点);提高磷脂的含量(增强细胞的温度适应性);缺磷叶片变紫的原理:碳水化合物受阻,糖分累积,形成花青素(紫色) 3. 钾(K)的生理功能-----大量元素 生理功能: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植物体中,酶的活化剂,促进光合作用、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合成,提高植物抗寒性、抗逆性、抗病和抗倒伏能力。 钾素缺乏:老叶尖端和边缘发黄,进而变褐色,渐次枯萎,但叶脉两侧和中部仍为绿色;组织柔软易倒伏;老叶先发病。 钾素过量:会由于体内离子的不平衡而影响到其他阳离子(特别是镁)的吸收;过分木质化。 抗旱原理:钾离子的浓度可提高渗透势,利于水分的吸收;

抗倒伏原理:促进维管束木质化,形成厚壁组织; 抗病原理:促进植物体内低分子化合物向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等)转变,减少病菌所需养分; 4. 钙(Ca)的生理功能-----中量元素 生理功能:细胞壁结构成分,提高保护组织功能和植物产品耐贮性,与中胶层果胶质形成钙盐,参与形成新细胞,促进根系生长和根毛形成,增加养分和水分吸收。 钙素缺乏:生长受阻,节间较短,植株矮小,组织柔软,幼叶卷曲畸形,叶缘开始变黄并逐渐坏死,幼叶先表现症状。钙素过剩:不会引起毒害,但是抑制Fe、Mn、Zn的吸收。 5. 镁(Mg)的生理功能-----中量元素 生理功能:叶绿素的构成元素,许多酶的活化剂; 镁素缺乏:根冠比下降;高浓度的K+、Al3+、NH4+可引起Mg缺乏; 镁素过量:茎中木质部组织不发达,绿色组织的细胞体积增大,但数量减少6. 硫(S)的生理功能-----中量元素 生理功能:蛋白质和许多酶的组成成分,参与呼吸作用、脂肪代谢和氮代谢和淀粉合成。组成维生素B1、辅酶A和乙酰辅酶A等生理活性物质。 硫素缺乏:籽粒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影响面粉的烘烤质量; 蛋白质合成受阻,与缺氮症状类似,但是先出现在幼叶。 7.铁(Fe)生理功能:微量元素 生理功能:叶绿素合成所必需;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传递; 参与核酸和蛋白质代谢;参与植物呼吸作用;还与碳水化合物、有机酸和维生素的合成有关。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2018最新教材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学探究目标: ●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 ●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 识; ●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壤随然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的世界,调动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观察,有针对性的做实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