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_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
中国远古神话中那些人首蛇身的神灵,你都知道吗?
中国远古神话中那些人首蛇身的神灵,你都知道吗?用户1914993708 2018-05-19 14:31“很多远古之神,常常是人首蛇身,比如伏羲、女娲、共工等。
这是什么原因呢?”近日有网友提问,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意味着,这些远古之神来自外星球?有种说法是外星人曾造访地球,通过人种优化,引发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其实,远古之神出现人首蛇身是一种图腾崇拜。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虎、犀、狮、象……偏偏选择蛇作为图腾呢?1、蛇图腾起源于上古大洪水时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传说中,都记述上古时期存在着一场举世罕见的大洪水。
在这场大洪水中,蛇的形象对远古人类留下深刻印象。
每当暴雨倾盆,电闪雷鸣,巨蟒苍蛇云游烟波浩渺中,海浪翻卷,泥沙俱下,咆哮天地。
在云贵川等地,至今还有“雨后走蛟”的说法。
通常是雨后的深山河流里,有蛟借水而走,甚至拖空了地基使房屋倒塌。
大水退后的河床和农田里,可以清晰看到“走蛟”痕迹,那是一条似乎用探钻打过留下的圆形通道,所到之处杂草、石头都被整齐的压倒。
“走蛟”说法或许能反映蛇图腾的起源。
远古的人们无法解释雨雾雷电与各种动物们的神奇表现,认为有个神在掌管一切。
蛇,这种常在雨后出现的动物,就这样成为氏族的图腾崇拜。
2、蛇图腾起源于上古母系社会时期蛇冬眠后在春天觉醒,蜕皮再生,这种“死而复生”的超能力,使它充满神秘感。
而且蛇的繁殖力超强,这也是上古人类的重要崇拜之一。
因此,蛇图腾表现了人类母系社会的原始崇拜:渴望拥有蛇那样的超强繁殖力和生命力,以保证氏族群体的数量和不断强大。
蛇图腾还广泛存在于西方,如希腊神话里的拉米亚就是是人蛇合体;女妖美杜莎拥有一头蛇发;智慧女神、胜利女神的盾牌都有蛇的形象;医药之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手杖也是一条金蛇。
蛇图腾暗含了上古人类的生命力崇拜,是母系社会的产物。
《山海经》记述在钟山下生活着一群人,“人面,蛇身,赤色”。
也许,蛇身就是对母系生命力崇拜的一个表现。
3、蛇图腾是龙图腾的雏形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蛇图腾则是龙图腾的雏形。
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浅析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人类学一班郜聪14333010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人首蛇身形象大量出现在各种古籍、文献中,甚至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伏羲和女娲的本始形象也是人首蛇身。
人首蛇身形象从一定程度上讲影射了中国先民对蛇的崇拜及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人对自我、自然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大多为各类神灵及人类始祖、英雄人物。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雷泽”、“大迹”乃雷神为之。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
”而伏羲与雷神确有血统渊源。
1《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
身长千里。
在无綮之东。
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
”《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曰苗民。
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由此可见,蛇在中国远古先民的精神生活及信仰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那么,上古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远古时代中蛇的形象。
图腾“是一种类的自然物,野蛮人以为其物的每一个都与他有密切而特殊的关系,因而加以迷信的崇敬。
”(J·G·FRAZER)2蛇作为华夏民族龙图腾的原始形象,具有成为“集体表象”的潜在趋势。
蛇的本体形象为凶猛、灵活,行动迅速,又不避雨水,环境适应力强,生命力顽强。
根据原始人思维的具体性,原始人因而对它有恐惧感、神秘感,便敬之如神。
蛇的分布极为广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强,既能够在陆地上爬行、攀木,也能在水中游水、捕食,甚至有些蛇类(比如飞蛇)可以通过将身体各部向内凹,使得它得以从树顶滑翔下来。
人首蛇身的伏羲 女娲与蛇图腾崇拜兼论《山海经》中人首蛇身之神的由来
二、旅游目的地品牌至爱的影响 因素
旅游目的地品牌至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在因素(如个人经历、价 值观等)和外在因素(如目的地形象、服务质量等)。近年来,学者们进一步探 讨了社交媒体、在线评价和虚拟社区等新型影响因素。例如,社交媒体可以通过 影响旅游者的信息获取和社交体验,进而影响其对目的地的品牌至爱。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目的地(如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应探索适合其 特点的营销策略和品牌建设路径,以更有效地提升旅游者的品牌至爱。
四、实践启示
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应注重提升目的地的功能性、情感性、社会性、知识性 和经历性等方面的品质。例如,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 者的基本需求;通过营造独特的氛围和体验,激发旅游者的情感联结;通过举办 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旅游者之间的社交互动;通过提供全面的信息和专业的指 导,提升旅游者的知识水平和满意度;通过打造独特的经历和回忆,使旅游者对 目的地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伏羲、女娲神话和古代蛇崇拜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和文化中。在民间信仰中,蛇被视为伏羲和女娲的使者,可以带来好运和治愈疾 病。因此,许多民间习俗都与蛇有关,例如舞蛇、蛇神崇拜等。同时,在文学作 品、艺术作品中,伏羲、女娲和蛇的形象也经常出现,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中,伏羲、女娲神话和古代蛇崇拜的影响仍然可见。首先,它们为 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内核。这种神话和崇拜是中华民族文化 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它们激发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次,伏 羲、女娲神话和古代蛇崇拜在民间信仰和文学艺术等领域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化艺术创作灵感。
在《山海经》中,人首蛇身之神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蛇图腾崇拜的一种延 续和扩展。该书广泛搜集了古代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其中描述的人首蛇身形象 的神祇数目众多。这些形象可能源自不同地区或族群的文化融合,有些甚至可能 源自早期的宗教信仰。
古代对蛇的美称
古代对蛇的美称古代对蛇的美称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蛇在古代被视为神秘、神圣的象征,其形象与特性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
古代蛇美称的来源与发展可追溯至神话传说。
在我国的诸多神话传说中,蛇形象屡见不鲜。
如伏羲女娲的形象,便是人首蛇身,象征着天地自然、阴阳和谐。
此外,古代神话中的蛇神,如白蛇、青蛇等,也被赋予了吉祥、喜庆的寓意。
文化传统对蛇的赞美也体现在古代诗文中。
许多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蛇的美丽与神秘,如李白的《白蛇词》、苏轼的《咏蛇》等。
这些作品中的蛇形象,既具有独特的个性,又充满了诗意。
古代蛇美称可分为三类。
一是寓意吉祥的美称,如“小龙”、“仙蛇”等,这些美称将蛇与祥瑞、神仙相联系,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描述蛇特性之美称,如“明珠”、“碧波”等,这些美称形象地描绘了蛇的色彩与动态,令人陶醉。
三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美称,如“青丝”、“柔肠”等,这些美称将诗人的感情投射到蛇身上,展现了蛇的魅力。
古代蛇美称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并在一定程度上演变。
在文学作品中,蛇美称依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如《西游记》中的白蛇、青蛇,便是对古代蛇美称的继承与发展。
此外,民间传说与习俗中,蛇美称也得到了保留。
在一些地区,人们仍将蛇视为吉祥之物,赋予其诸多美好的寓意。
在现代文化中,蛇美称的创新也日益显现。
如网络文学、动漫作品中的蛇形象,既保留了古代蛇美称的传统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观念。
这使得古代蛇美称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总之,古代蛇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并创新蛇美称,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
历史趣谈蛇年解蛇 远古图腾 伏羲女娲均是人首蛇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蛇年解蛇远古图腾伏羲女娲均是人首蛇身
导语:《楚汉传奇》里的刘邦(左)和项羽,他俩都属蛇,刘比项大24岁。
这两人的性格与命运可谓判若云泥,可见,属相并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
农历蛇
《楚汉传奇》里的刘邦(左)和项羽,他俩都属蛇,刘比项大24岁。
这两人的性格与命运可谓判若云泥,可见,属相并不是人生的决定因素。
农历蛇年就要到了。
作为中国传统十二生肖之一,蛇紧随龙后,通常为了好听,被一些人称为“小龙”,甚至还有很多父母给属蛇的孩子取名“小龙”“晓龙”,大概也是想给孩子沾点“龙气”吧。
在世界上许多文化中,蛇象征着吉祥和神圣,当然,一些西方传说中,蛇也有力量与邪恶的意思。
跟其余十一生肖相比,蛇这个属相也说法很多,比如,它是唯一的冷血动物;比如,除了龙这种虚幻的形象外,它是唯一身上长有鳞片的;再比如,它是华夏文化中出现得比较早的图腾标志之一……
它很能吃也很古老
蛇,看上去其貌不扬,浑身被鳞片包围,还喜欢在阴暗潮湿、人迹罕至的地方出没,但作为一种爬行动物,蛇在地球上的诞生要比人类早得多。
几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初的陆生脊椎动物,便是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是所有后来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即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祖先,也曾是地球历史上最辉煌的一类生物。
还记得电影《侏罗纪公园》吗?影片中博士在公园里偷偷繁育的各式恐龙,便是远古时代爬行动物最煊赫最霸气的代表之一。
只不过,在后来的地球演变中,凶猛霸道的恐龙没能活过晚于它出现的蛇,永远地留在进化树的分支上,而各种蛇类则一直生活到今天。
生活常识分享。
难解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
难解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图从文化源流上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蛇通常是灵异魔力的象征。
在中国远古神话中,诸神的手臂、耳朵或其他一些部位经常盘绕着某种蛇形,这恐怕也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
例如,印度最高的创造神梵天的坐骑就是一条巨大的蟒蛇;此外,其他一些印度神也与蛇有关。
《易经》曰:“尺蠖之屈,以求信(神)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对我们祖先来说,蛇是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符咒。
古代文献《山海经》、《诗经》、《竹书纪年》、《周易》、《尚书》、《左传》、《楚辞》、《史记》等中,都有关于蛇的记述。
根据《山海经》的描绘:疆良口里叼蛇,蓐收左耳露蛇,雨师妾手中耍蛇,神于儿身缠两蛇,洞庭怪神头上顶蛇等等。
古代传说中许多赫赫有名的天神还是人与蛇的混合体。
汉代艺术作品中,伏曦与女娲是人首蛇身,共工是赤发人面蛇身,其手下相柳也是九首人面蛇身。
此外,还有不少神同样是人首蛇身。
《海外西经》曰:“轩辕之国,人面蛇身。
”教化万民统一华夏的黄帝,就出于人面蛇身的轩辕之国。
神农伏羲和炼石补天搏土作人的女娲氏都是人面蛇身;《伪列子·黄帝篇》称:“庖慷氏、女嫡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后来人们还把伏羲和女娲氏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
《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及:“赤水之北,有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是谓烛龙。
”说明烛龙氏族的图腾是赤色的人面蛇身。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我们都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也是人首。
“人首”实际上代表着人的理性层面,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的,有头脑的。
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
而蛇身代表本能的层面,代表人还没有脱离动物性的一面。
这张图非常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的双面性,人既有人性的一面,也有动物性的一面。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张图中伏羲和女娲分别拿了什么。
左边是伏羲,他手中拿的是“矩”,规矩的“矩”。
右边女娲手中拿的是“规”。
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件绘图工具,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用来画方形,一个用来画圆形)。
“蛇”史话——精选推荐
“蛇”史话专家称中华民族是“蛇的传⼈”:盘古⼥娲均是蛇⾝提到蛇,不少⼈觉得“不好”,甚⾄将⼗⼆⽣肖中的“蛇”改称为“⼩龙”。
其实,“蛇”在早期中华民族信仰⽂化中具有崇⾼地位。
从“开天地”的盘古,到“抟⼟造⼈”的⼥娲,再到传说中的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在远古的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似乎⼀直与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许应该算是“蛇的传⼈”。
点击进⼊下⼀页点击进⼊下⼀页盘古画像(像载《三才图会》,明万历刻本) 彩绘⼥娲伏羲⿇布画(唐代·新疆出⼟) 盘古:龙⾸蛇⾝⼥娲:蛇⾝⼈⾸ 有⼀个叫“盘古开天地”神话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个神话说的是“盘古”这位中国式上帝创造了宇宙。
盘古长什么样⼉?据明代董斯张《⼴博物志》中引三国吴⼈徐整著《五运历年纪》的说法,“盘古之君,龙头蛇⾝。
”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盘古即是⼀条蛇神。
盘古太虚幻了,史书和传说中也没有说他创造了中国⼈,中国⼈是⼥娲捏出来的,即所谓“抟⼟造⼈”。
⼥娲,因此被视为中华民族伟⼤的⼥性⼈⽂始祖。
⼥娲是什么样的神?原来也是“蛇”。
这个说法许多古籍中都有,《列⼦·黄帝篇》称,⼥娲“蛇⾝⼈⾯”;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称,⼥娲“蛇⾝⼈⾸”;三国曹植《⼥娲画赞》称⼥娲“⼈⾸蛇形”。
这样的描述算⼈还是蛇?当然算蛇,之所以有了“⼈⾯”,那是在远古蛇崇拜时期,古⼈将之拟⼈化了。
⼥娲怎么造⼈的?《太平御览》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民。
⼥娲抟黄⼟做⼈,剧务,⼒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
故富贵者,黄⼟⼈也;贫贱凡庸者,⼈也。
” 这个记载的中⼼意思就⼀点,当年地球上没有⼈,是⼥娲创造了⼈。
她怎么创造的呢?就是⽤黄⼟和泥,与现代的泥塑⼤师⼀样,将⼈⼀⼀捏出来的。
唐代诗⼈李⽩也相信这个传说,其《上云乐》中称,“⼥娲戏黄⼟,团作愚下⼈。
散在六合间,濛濛若沙尘。
” 既然说我们都是⼥娲造出来的,我们⾃然是“蛇的传⼈”。
伏羲之母:感⾍也⽽孕伏羲:雷神之⼦ 伏羲之母:感⾍也⽽孕 另⼀说法,⼥娲与伏羲结婚后孕育了中华民族。
女娲为什么会是蛇身
女娲为什么会是蛇身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不过为什么女娲石蛇身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女娲蛇身的原因:源于古代的蛇图腾,蛇是龙的最初形象。
在中国创世神话里,蛇族是上古神族之一,开天辟地的大神盘古,繁衍人类的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
国人崇拜的龙实际上也是蛇的衍化和美化。
蛇被当时的人们作为了一种炫耀自己、威慑敌人的标志和象征物。
其实古人崇拜蛇很简单,一是因为蛇繁殖能力很强,古代对于女性的繁殖能力是十分推崇的,因此古人对蛇崇敬;二是对因为古代生活环境很恶劣,人们对于蛇的能力的恐惧。
蛇没有四肢,却能自由爬行,而且不论是水肿还是陆地,都能生存;蛇同时还具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每年春天,冬眠的蛇开始复苏,并且蜕皮再生,让受自然力胁迫、生存条件极为艰苦的原始人对蛇产生了极大的崇敬。
同时,蛇又是有毒的,常常对人们发动袭击,给人们带来伤害甚至失去生命。
因此,一种对蛇的惧怕也在原始人类中滋生。
于是,原始人类便把蛇作为图腾加以崇拜,并且认为这样蛇便不会伤害自己反而还回保护自己。
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其实就是对于蛇的繁殖生育能力的崇拜以及蛇图腾的崇拜。
将蛇和女娲这个女性形象结合。
女娲做为中国神话史上最为人歌功颂德的女神,她的主要功绩就在于造人和补天。
而作为女神的这一性别神祗,女娲的生殖能力是被特别所赋予的功能。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这里的女娲被赋予了蛇的身躯,不仅是神话的神秘性,还因为蛇本身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女娲的传说:相传女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生下伏羲。
伏羲人首蛇身。
《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说:“女娲氏亦风姓。
蛇身人首。
有神圣之德。
代宓牺立。
号曰女希氏。
无革造。
神话中,女娲为何是人首蛇身?上古时期的先民为何崇拜蛇?
神话中,女娲为何是人首蛇身?上古时期的先民为何崇拜蛇?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传世女神,也被称为大地之母,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作为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山海经》,就有记载女娲的事迹。
众所周知,女娲是人首蛇身的,东汉著名的文学家王逸就曾写道:“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除此之外,上古时期类似伏羲,共工等皆为人首蛇身,例如《山海经》中写道:“共工氏蛇身朱发”。
神话中,女娲为何是人首蛇身?上古时期的先民为何崇拜蛇?女娲是人首蛇身,是与上古时期的先民,对蛇的崇拜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早在出土的新时期时的陶器中,就曾有过蛇的纹身,而在汉代的画像石中,女娲早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
古人将蛇,看成是正义的化身,是一种有灵性的生物,与蛇相关的神话不在少数,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白蛇白素贞。
首先,蛇代表着重生。
先民对自然界的观察非常细微,但是对自然界的相关科学知识非常匮乏,古人早就发现蝉的独特之处,蝉会蜕皮,而蝉的幼虫会钻入土中,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又以成熟的蝉的形式,从土里钻出来,古人认为这一奇怪的现象,是蝉能够重生,因此出现一种玉蝉的装饰品,古人将玉蝉当成随葬品,逝者将玉蝉含如口中,也被称为“含蝉”,这便是比喻人的重生。
而蛇和蝉一样,都会蜕皮,蛇的蜕皮便是代表重生,代表着永恒不熄的生命力。
其次,蛇代表着“水”。
众所周知,生命起源于水。
而先民眼中,蛇身体柔软,行云流水,是雨神的象征,而古代中司管风雨的龙,也是蛇为身。
除此之外,先天四灵中,属于北方,颜色属性为黑色,五行属性为水的玄武,也是有蛇组成的。
上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了生命,因此女娲是蛇身。
最后,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也就是说,女娲不仅仅造人,也曾造神,神与人的不同之处,人是女娲用泥土所化的,而神是女娲的身体,也就是女娲之肠所化的。
《山海经》伏羲女娲等远古大神为何多数蛇身,这条“蛇”道出真相
《山海经》伏羲女娲等远古大神为何多数蛇身,这条“蛇”道出真相很多人困惑为什么古人要把伏羲女娲想象成蛇身,蛇有什么特殊的能力么?作为自然界的蛇,冬眠、蜕皮是它的习性。
冬眠的时候蛇几乎不动,就好像死去一样,所以冬眠后复苏就好像死而复生,而蜕皮后蛇会长大一些,也如再生一样。
可是,这个习性并不是只有蛇才有,冬眠是大部分动物的本能,而青蛙不仅冬眠也会蜕皮。
这就无法完全解释我们的疑惑,为什么是蛇?不是青蛙?花九用两期视频连续讲述了螣蛇这一神兽,它是一种会飞的蛇,然而它能成为古史传说的神兽,除了腾跃的飞行,腾蛇还有更让人称奇的能力。
这一切都要从它的原型动物找起。
宋朝有一本古籍叫《埤雅广要》,记录了神兽腾蛇的两种别名:“一名神蛇,亦曰灵蛇。
”用“神”和“灵”这样的字眼来表达对螣蛇神力的膜拜,而它们所具有的神力,就是重生。
《淮南子》神蛇条说:“神蛇自断其身,而自相续注,长三尺,色似金,熟视之,微黑,不毒。
人触其怒,则自断若刀截,怒定,相就如故。
”原来这种蛇即使被砍成几节,也不会死,反而能自行再把身子接上。
淮南子将腾蛇重生的能力形容得惟妙惟肖,仿佛亲眼所见,并描绘了它的样子。
它可以自断成几节,不过要让它自残,人要先惹它发怒,它才会自断若干截,断口如刀切,等它气消了,断处会慢慢靠拢接在一起,又跟之前的一样。
晋朝傅休奕为此写下古诗《灵蛇铭》:“嘉兹灵蛇,断而能续。
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云霄,下游山岳。
逢此明珠,预身龙族。
”腾蛇的神力已经堪与龙族相比,足见古人对腾蛇的崇拜。
借着腾蛇断体再续的重生能力,又能腾云驾雾的神性,越来越多的蛇也能化身成龙。
古人将腾蛇与龙并提,《山海经》书中的远古天神如伏羲、女娲、烛龙形象都有蛇一样的身躯,就完全可以解释了。
而我们最常听到的“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这个“虺”与腾蛇为同一性质的物种。
很多人以为这是古人的想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螣蛇的神话色彩也渐渐消失。
我们才能看清这种蛇越来越真实的面目。
先秦 人蛇故事
先秦人蛇故事一、引言先秦时期,人蛇故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故事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历史典故,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此,我们挑选五个著名的人蛇故事进行阐述,以期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
二、正文1.伏羲女娲创世神话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文始祖。
据《山海经》记载,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他们教导人民从事农、渔、猎等活动,使人类得以繁衍生息。
这一故事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和对始祖的敬仰。
2.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始祖。
据传他尝百草,教人民区分草木的药用价值。
在神农尝百草的过程中,他不仅亲自尝试,还借助蛇等动物观察药效。
这一故事展示了先秦时期人们对草药的发掘和尊重生命的精神。
3.精卫填海的神话精卫填海是一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
传说中的精卫是一只鸟,其父为太阳神,母为东海神。
精卫为了报答父母恩情,决定用石头和枝条填平大海。
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精卫从未放弃。
这一故事传达了先秦时期人们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
4.秦始皇与长生不老药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渴望长生不老,曾派徐福东渡寻找长生不老药。
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即为蛇丹。
虽然最终未能找到,但这一故事反映出先秦时期人们对于长寿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5.庄子与蛇的故事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
一日,庄子梦见自己化为一条大鱼,游历于江湖之间。
鱼告诉他,它们本是同一条蛇,分而为二,各自追求不同的境界。
醒来后,庄子悟出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道理。
这一故事展示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三、结论先秦人蛇故事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观念。
从伏羲女娲的创世神话,到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等故事,都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肖蛇 女神的典故
生肖蛇女神的典故
生肖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神秘、智慧和神奇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的形象常常与女神相关联,有着多种典故和
传说。
首先,蛇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与女神娲皇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娲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神,她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之一,也是
华夏民族的始祖。
而在一些传说中,娲皇被描绘成一位美丽的女神,常常与蛇一起出现。
有一种说法是,娲皇化身为一条蛇,教导人类
农耕和医药知识,因此蛇在这个典故中代表着智慧和知识。
其次,蛇也在中国道教文化中与女神相关联。
在道教中,有关
于白蛇的传说,白蛇被认为是一位修炼成仙的女子,她与青蛇一起,代表着阴阳平衡和美好的爱情。
这个典故中的白蛇也被视为女神的
象征,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力量。
此外,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与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有所关联。
在这个故事中,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她用五色
石补补天,创造了人类,是一个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女神形象。
而
在一些版本的故事中,蛇被描述为女娲的伴侣或助手,与女神一起
完成了伟大的事业,因此蛇也在这个典故中被赋予了神秘和神奇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生肖蛇与女神的典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蛇被赋予了智慧、力量和神秘的形象,与女神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女性的崇拜和尊重。
这些典故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女性的崇高评价,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话传说。
从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神话论中国古代蛇崇拜
从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神话论中国古代蛇崇拜发表时间:2016-10-27T15:28:47.5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王瑞芳[导读]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早期中国发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摘要: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早期中国发展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于他们的神话也是中国神话的核心,其中“人首蛇身”是记载和流传最多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该形象的出现和流行与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有着密切的联系。
蛇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
文明的出现,国家的形成,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
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蛇崇拜伏羲和女娲二者同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女娲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母系氏族的著名首领之一,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风姓。
曾掌握群团或氏族的生产大权,为人类征服自然,战胜灾害,一次又一次做出了贡献,显赫一世,名传千古。
故后世文献曾尊称她为皇、为帝、为神。
伏羲又作庖牺、包牺、宓牺、炮牺、伏戏、伏牺等。
[1]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从某种意义上说,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蛇崇拜的变形。
事实上,蛇是生活于海岱区域东夷部族的图腾,在他们眼里,蛇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伏羲、女娲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崇拜意识的浓缩。
一、传世文献中的伏羲和女娲形象记载汉代以前,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已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
从传世文献考查女娲的形象,大致经历了战国中后期楚国诗人屈原笔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的疑问,从一个外在形象尚不能完全确定的“女神”,经过秦及西汉时期的不断改塑,到东汉后期,确定了位居“三皇”之一的“圣王”形象。
伏羲、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
Fu-hsi, Nüwa Mythology and Worship of the Snake
in China's Ancient Times
作者: 范立舟
作者机构: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州510632
出版物刊名: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5-458页
主题词: 伏羲 女娲 神话 蛇崇拜
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伏羲、女娲
形象的出现和流行是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的变形.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文明的出现,国家的萌生,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伏羲_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
第15卷第4期2002年10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15 No.4Oct., 2002伏羲、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范立舟(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州510632)[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是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的变形。
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
文明的出现,国家的萌生,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
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伏羲;女娲;神话;蛇崇拜[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4-0455-04 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从某种意义上说,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蛇崇拜的变形。
事实上,蛇是生活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在他们眼里,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伏羲、女娲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即是这种崇拜意识的浓缩。
一《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曹植《女娲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典籍中伏羲的形象还有间接的说明,《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人皇伏羲个人的资料简介
人皇伏羲个人的资料简介伏羲是三皇之一,百王之先。
他和女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人皇伏羲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皇伏羲简介伏羲(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或称羲皇、太昊,是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
为上古三皇之一、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说文》:庖鼎(厨房里烹调的器具);庖厨(厨房);庖屋(厨房)。
做动词时“庖”表示“烹调”的意识又如:庖馔(烹调);庖脍(指脍、炙佳肴);庖霜(细切的鱼肉片。
因色白如霜,故称);庖膳(膳食);庖炙(烧烤肉);庖正(掌管饮食官);庖羞(喻执政之臣)庖厨páochú指厨师。
“牺”古代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伏羲”这个别名的含义,揭示出他是一个懂得用水与火烹调畜牧的人,原始时代利用的是自然火种)、包牺、牺皇、皇羲、太昊、苍牙(伏羲的别称。
《易纬坤灵图》:“苍牙通灵,昌之成运,孔演命明经道。
”旧注:“苍牙则伏羲也,昌则文王也,孔则孔子也。
”宋范仲淹《明堂赋》:“粤自苍牙开极,黄灵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等。
因为太史公在《史记》中把伏羲写作伏牺(中国古代通假字、音转走读而把人物事迹等写作异字及异读实属正常现象)。
所以官方常据此引用“牺”字写法。
“女娲神祖”创造了母系社会后,伏羲是母系社会女首领华胥氏之子、母系社会走婚的男性少典之父、母系社会神农氏(炎帝)和父系社会黄帝之祖父,是在母系社会中长大女娲的丈夫,这个女娲是共工氏的女儿(与创造人类的“女娲神祖”重名),在母系社会里,伏羲与女娲兄妹相称,(中国人有个习惯非血缘的夫妻结婚后也兄妹相互称呼),[史记里记载:女娲是共工的女儿(古人称呼女孩也叫“儿”或“子”),“神农”的后代(神农氏后来由父系社会的的“黄帝”篆书记入史记称“炎帝”)]。
伏羲与女娲结婚而产生人类,女娲禁止亲兄妹相婚。
每个母系氏族公社有自己的名称、墓地,在社会生活中,崇敬共同的神祇(天神与地神)或图腾。
在婚姻关系上,禁止族内群婚,必须同别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
蛇的象征意义
蛇的象征意义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蛇目。
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
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
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蛇的象征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蛇的象征意义第一象征意义:先祖图腾蛇在古代曾经是一种受到褒扬、膜拜的圣物。
中国最大的“神物”——龙,就是蛇的图腾化产物。
最早的龙就是象形一条大蛇,甲骨文金文中所见的“龙”字就是如此。
而“黄土作人”的伏羲、女娲在远古人的信念中,都是“蛇身之神”。
古籍《拾遗记》卷二载:“蛇身之神,即羲皇(伏羲)也。
”又据《路史·后记》讲:“天帝的女儿(九河神女)在华胥之渊游玩,感蛇而孕,经十二年生伏羲。
”另据郭璞传注《山海经》说:“女娲是古时神女,她是人的脸面、蛇的身子,一天当中有七十次变化。
”在传世的汉代石刻画像和砖画中,也常有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像。
更有趣的是,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有许多“神”也是“人首蛇身”。
闻一多先生曾经“将山海经里所见的人面蛇身的神列一总表”,指出伏羲是以大蛇为图腾的氏族首领,他统辖的神有所谓钓长龙氏、潜龙氏、上龙氏、水龙氏……等等,也是一大群龙蛇之神。
《山海经》中还有神通瑰奇的共工、相柳、楔窳、贰负等,都是“蛇身之神”。
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多蛇,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与蛇打交道。
因而,那里的古人对蛇产生了由害怕到依赖、信仰和崇拜的心理,认为自己的氏族与蛇有某些亲缘关系,于是奉蛇为图腾族徽。
福建闽族就是图腾蛇的。
闽族,演变到后来,主要是畲族和高山族,“畲”与“蛇”近音,不无渊源。
《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从虫,门声。
”这里的“蛇种”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
“闽”字的“虫”通“蛇”解,即意谓家里供奉蛇的氏族。
第二象征意义:王权护神在古埃及,蛇是一种代表王权的动物。
我们看到的所有法老形象的头部王冠都是很特别的,这是类似于眼镜蛇处于攻击状态下竖起的扁平脖颈的一种装饰物;而法老王的手杖上也总是盘踞着一条蛇。
古时蛇就是龙“龙的传人”伏羲被指是人首蛇身
古时蛇就是龙“龙的传人”伏羲被指是人首蛇身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蛇被崇拜为神,为吉祥物。
考古界在河南省安阳郡发现有2000年前镌刻在石头上的蛇的形象。
人首蛇身的伏羲。
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文始祖”,传说他是人首蛇身。
古时,蛇就是龙,故其后人被称“龙的传人”。
传说他与女娲成婚,生儿育女,被尊称为人类的始祖。
玄武。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玄武是由龟和蛇组合成的灵物。
玄武为北方之神。
《楚辞·远游注》:“玄武,北方神名”。
为水神。
《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
玄武又是生殖之神,其以龟蛇合体的形状出现,被古人看作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
《周易·参同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雄不独处,雌不孤居。
玄武龟蛇,纠盘相扶。
以明牝牡,毕竟相胥。
”玄武又是司命之神,是长寿和不死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4期2002年10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15 No.4Oct., 2002伏羲、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范立舟(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广州510632)[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是中国古代供奉的蛇图腾的变形。
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被许多部族视作图腾。
文明的出现,国家的萌生,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
中国神话中的蛇龙意象,折射出中国上古时代曾经有过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性的变迁,而伏羲、女娲神话及其形象就是这一巨大变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伏羲;女娲;神话;蛇崇拜[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4-0455-04 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从某种意义上说,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蛇崇拜的变形。
事实上,蛇是生活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在他们眼里,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
伏羲、女娲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即是这种崇拜意识的浓缩。
一《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
”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曹植《女娲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
”典籍中伏羲的形象还有间接的说明,《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雷泽“大迹”乃雷神为之,《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
”而伏羲与雷神确有血统渊源。
[1]又,伏羲、女娲作为苗族始祖神,其形象亦为“人首蛇身”。
《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
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据闻一多《伏羲考》所释,此名曰“延维”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的苗民所祀奉的神明,实即交尾的伏羲、女娲。
晋人郭璞注引《庄子·达生》,此即齐桓公所见之“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
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
见之者殆乎霸”。
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砖墓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形象,腰身以上是人形,穿袍戴冠,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尾端亲密地卷曲在一起。
[2]又如山东嘉祥出土[收稿日期]2002-05-30[作者简介]范立舟(1962-),男,浙江衢州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后。
不过,闻一多又认为,伏羲当作匏夸虚,女娲实即匏瓜,皆“葫芦”之意。
袁珂指出,此“盖缘古代传说伏羲兄妹曾入葫芦避水,故取此名。
而伏羲、女娲本身,却不一定就是葫芦。
……若伏羲、女娲本身就是葫芦,则又将何以释此‘人面蛇身,龙身人首’来形容呢?”(见《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第46页,注15)其说甚是。
何新以为,“伏羲”之“伏”与“庖牺”之“庖”,均应是“溥”字的同音通假字,“溥”就是伟大。
(见《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第20页。
)的画像石,伏羲、女娲的形象亦同于南阳汉墓画像,两人背向,伏羲在左,手执曲尺,女娲在右,手执圆规,空中有几位长着翅膀的人首蛇身的小人。
据说,英人斯坦因晚清时在隋代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发掘出土的绢画也是如此。
[3](P83)事实上,很可能西汉初期所画的壁画上的伏羲、女娲形象便是如此的了,因为《文选》载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二应当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蛇意象是十分浓重的(进入文明社会又转变为龙意象),仅《山海经》一书就可以看到许多和蛇有关的资料,如《西山经》称“诸次之山”,“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北山经》中提到的“大咸之山”与“钅享于毋逢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大荒南经》则云:“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
有巫山者,西有黄鸟。
帝药,八斋。
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
”《海内南经》上所载之蛇更为恐怖:“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其为蛇青黄赤黑。
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山海经》中还有多处有把蛇形象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如《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大荒西经》:“西海阝者者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廾合兹。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青蛇,名曰夸父。
”由此可见,《山海经》中将女娲形象描绘成人面蛇身之状便无足为怪了,蛇与人发生某种关系,其背后潜藏着怎样一种意蕴?有学者认为,“这正是自然力已被人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了的神话式反映,所谓“神”,除了自然神以外,许多乃是其时浮现在历史之流上的父家长豪酋之神话式表现,于是被征服了的蛇也就开始了从王者豪酋之装饰(珥蛇即是以蛇饰示神力)到帝王权力之标志的意义发展”。
[4]这种解释,诠释了此种神话意象随社会由野蛮向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发生的许多微妙的变化,但却没有能说明此种神话意象产生的原由,要破译伏羲、女娲形象之谜,还要从中国上古的蛇崇拜谈起。
三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流传的神话中都有有关蛇的传说和崇拜。
澳大利亚北部阿纳姆地爪哇人的神话说,世界是蛇形母神艾因加纳创造的,[5](P91-92)北美回乔尔人(Huichol)崇拜的大女神Nakawe,也被视为周身围绕着许多的蛇,她被称作“我们的大祖母”,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生命。
[6](P78)中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女神Chiuacoatl,同样是蛇形而又为地母与生育之神的。
[6](P78)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象征着繁殖和生育的神灵形象往往被想象为蛇形的女神。
就连《圣经》中,都把蛇指责为引诱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伊甸园禁果的教唆犯,唆使两人偷禁果的蛇就寄寓着性的涵义,与生殖、繁衍有关。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蛇,同样被人们赋予生殖力和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蛇就是几乎与华夏族同时主宰黄河流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
作为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力和自然神,包括对动植物的崇拜,蕴涵极其深厚。
图腾崇拜展现了初民的一种希冀和精神寄托,希望图腾能给本部族带来强有力的保护。
东夷部族,视蛇为图腾,在他们眼里,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死而不僵,僵而不死,是永恒生命的象征,这种判断的文献依据先要从《淮南子·天文训》谈起:“东方木也,其帝太白皋,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
”《淮南子·时则训》云:“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太白皋的身份是主管东方的天帝,这与东夷部族当时的活动区域是相一致的,作为东方天帝的太白皋和他的属神(助手)句芒所管理的地方就是这片朝日鲜明的地方。
太白皋,即伏羲,“太昊伏羲氏”,《世本》始如是称之,亦必有据。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东夷部族的后代郯子所言:“太白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龙蛇乃同源异形之图腾,龙的初始形象为蛇殆无疑义。
蚩尤氏是东夷部族中的重要部落,《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龙鱼河图》:“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造五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这是一个由八十一个氏族组成的部落,该部落的图腾也是与蛇有关的。
《山海经·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宋山者。
有赤蛇,名曰育蛇。
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
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
可见蚩尤部落与蛇的关系。
文明降临的前夜,以蚩尤为主体的东夷部族和以黄帝为主体的华夏部族之间曾爆发过一次史前史上罕见的大冲突。
这场冲突的结果是蚩尤及其部落被剿灭,45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5卷1973年出土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中有一位明显处于优越性地位的至上神,人首蛇身。
郭沫若撰文《桃都·女娲·加陵》(《文物》,1973年第1期)以为即女娲。
苏联汉学家李福清与日本中国学者谷野典之均认同之。
东夷部族的残余势力退缩到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与当地的土著部落集群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部族———苗蛮(三苗)部族。
苗蛮部族的图腾同样与蛇有关系。
本文第一节中所引《山海经·海内经》描述的苗民祖神“延维”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
袁珂说:“闻一多《伏羲考》谓延维、委蛇,即汉画像中交尾之伏羲、女娲,乃南方苗族之祖神,疑当是也”。
[7](P457)《墨子·非攻下》提到禹伐三苗之事时说:“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民乃大振”。
龙、蛇一也,龙显身于祖庙,可见三苗集团的图腾崇拜之内涵。
当我们的祖先将跨入文明的门槛的时候,战争一场接一场地来到了。
先是阪泉之战,整合了华夏部族内的秩序,接着就是涿鹿之战,确立了华夏族群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主体地位,紧跟着,尧、舜、禹三代都先后对长江流域的苗蛮部族发动战争,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更向南方,文献记载上的舜到达江汉平原和禹统一丹江流域之说是有根据的。
这几场战争,代表了黄河流域各部族之间及黄河流域的主体族群对长江中游的大撞击,对长江流域古文化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华夏民族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王权的最终确立也有直接作用。
文化的渗透与权力的支配之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一个被打败的部落或氏族可以从此听从打败他的部落的支配,但征服者决不可能彻底消除被征服者的文化和信仰。
《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显然,蚩尤虽被杀,但在东夷故地的强大影响力仍然存在,也受到了黄帝———这个对手的尊敬。
它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应为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这种融合,除血缘的族裔的元素外,毫无疑问地,还包纳了文化的因子。
华夏部族的图腾是什么?神话学界说法不一,有的以为是太阳,[8](P30)有的以为是天鼋,说轩辕即天鼋,音同字假。
[9](P23-46)然而,据《吕氏春秋·有始览》:“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
《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虫寅见”。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虫寅,丘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