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元素,构建灵动课堂
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9篇
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9篇第1篇示例: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感受的方式。
在音乐课堂中,如何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是每位音乐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音乐课堂更加灵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音乐的魅力。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意味着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音乐知识相结合。
音乐是贯穿生活的艺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比如自然界中的声音、日常生活中的节奏等,让他们从身边的事物中感受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活动,比如让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乐器,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创作过程当中等等,从而让音乐课堂更有生活气息。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参与感。
音乐是一门动感的艺术,学生应该通过参与来更好地理解音乐。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比如进行音乐游戏、唱歌比赛、音乐鉴赏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乐趣。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让音乐课堂更加生动。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音乐是一门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来体会音乐。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由发挥的机会,比如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演奏一首乐曲、编写自己的歌词、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还应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建立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天赋,教师应该通过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自信心。
老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表演机会,比如举办小型的音乐会、参加校园音乐比赛等,让学生在表演中展现自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音乐课堂更加灵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音乐的魅力。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导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回归生活。
本文将从课堂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设计:创设真实场景,还原生活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把学生困在四堵墙之中,让他们只听讲、记笔记、做题目。
这种方式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知识的魅力。
所以,我们应该创设真实场景,还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如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给学生呈现一个立体、逼真的场景。
比如,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展示各个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们想象自己身临其境。
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他们亲眼看到历史文物,感受历史的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思考。
比如,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关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计算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方式既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提升实践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程。
比如,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乐理知识,并组织音乐会、演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
打造生动、灵动、互动的“三动”课堂-2019年文档资料
打造生动、灵动、互动的“三动”课堂-2019年文档资料(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打造生动、灵动、互动的“三动”课堂一、激发兴趣,打造生动的课堂新课改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
创设灵动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让课堂生动起来。
曾有一堂数学课的开场让笔者眼前一亮:“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位比较仁慈的地主,为了回报三个长工多年来的辛勤劳动,把三个伙计叫到面前,每人给他们一根长短不一的绳子,让他们用这根绳子任意去围地,绳子里的地就是属于长工的了。
请你给这些长工出一个主意,让他们的绳子圈出的土地达到最大”。
作为数学门外汉的笔者,顿时来了兴趣,学生也一下子活跃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是要靠兴趣的,在兴趣驱使下的学习才是快乐的。
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新的知识点,一开始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倘若老师能一以贯之地以激发兴趣为抓手,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任何一种教学如果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脱离,必然是枯燥无味、孤立无效的,也必然是失败的。
让课堂充满人文性、实用性,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起来。
二、积极探究,营造灵动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普遍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需要思考的不仅是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而且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门学科教学之中,甚至还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以学科为平台,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组织学生积极探究,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灵动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灵动的教学应变策略。
课堂不是车间,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在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方案实施,这便是课堂的生成性原则。
打造灵动课堂,提升语文素养
打造灵动课堂,提升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体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感、阅读能力等方面。
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创造灵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打造灵动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打造灵动课堂,首先要创造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荷花》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亲身去观赏荷花的活动,让学生在实地感受中了解荷花的形态、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
在教学《小荷才露尖尖角》这首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到校园中去观察和写作,感受春天的气息,增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灵动的课堂需要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提出古诗词中的难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在学习阅读理解的时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通过分析阅读素材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打造灵动的课堂,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诵、演讲、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升语文素养。
在朗诵比赛中,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让学生在情感抒发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记扣钮的日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增强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灵动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灵动的课堂,有效的教学作者:沈菊芳来源:《教师·上》2011年第04期近年来,幼儿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已经引起幼教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孩子一种积极的情感和愉悦的情绪生活体验。
要想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就得发生转变。
这不仅需要教师去解读、探索新的教法、学法,开发新的教育资源,还要应用新的理念去活化自己的角色。
一、做孩子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孩子喜爱宽松的课堂新课程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孩子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摒弃“填鸭式” “满堂灌”的方式。
面对广阔的生活空间、无限的未知世界,孩子总是自发地表现出模仿、生疑、探究、求知的欲念和本能,他们的言行、思维蕴涵着无限的创造力,教师要细心观察,善于捕捉孩子行为表现中的信息点,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感受、体验幼儿的思想、感情、认知,抓住教育的契机。
一次户外活动,云云来告诉我他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让我去看看。
我走过去时发现一个瓶盖在不停地移动,看见孩子们充满疑惑的眼神,我灵机一动,何不和孩子们一起打探瓶盖移动的奥秘呢?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我给孩子们讲了“蚂蚁大力士”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蚂蚁腿部的肌肉很特殊,收缩起来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一只蚂蚁能举起超过自身体重400倍的东西……看见孩子们自由地体验着、快乐着,我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由此可见,教师不但要站在幼儿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认知水平,还要尊重幼儿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这将成为幼儿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成为幼儿终生受益无尽的财富。
二、做课程的塑造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孩子喜爱动脑、有趣的课堂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能力的呼唤,面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的重大改革,作为孩子教育接力棒的第一人——幼儿园教师,如何担当起培养兼备高尚品德与聪明才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的重任?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名特教师所作的公开课,他们在课堂中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
链接生活,促进学生的认知体验
链接生活,促进学生的认知体验生物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唤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生命健康等问题的关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生活常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要积极开发生活化的资源,精选生活化的案例,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的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以生活情境切入课堂生物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要从生活中出现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用习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师要针对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从问题中抽取信息,开展讨论,从而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在《分子与细胞》一课教学中,教者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时,呈现人体缺元素的表现图片、动植物缺元素的表现图片;学习生活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以奶粉事件等热点话题创设情境;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时,以公安办案找寻找蛛丝马迹等热点话题创设情境;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肪时,以日常食用油的安全问题,以及甜味剂和糖类的区别创设情境。
教师囿于教科书进行讲解,或让学生自学,就会限于了解与记忆,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这节课教学中,教者可将生活元素引入课堂,提出诸如啤酒的度数、什么糖最甜、饿过头就不饿了、秸秆变葡萄糖等问题,来引发学生查阅资料、交流讨论,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教者让学生试着分析以下问题展示探讨:能被人体利用的糖类,能被细胞吸收的糖类,生物体内的糖类的主要形式,单糖、二糖和多糖之间的相互转化。
学生通过交流,对糖类的种类、作用产生全面的认识。
二、以科学史促概念理解学生通过科学史详细学习,能理解生物概念的发展历程,能明白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
动静结合 灵动课堂
动静结合灵动课堂灵动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它打破了以往单调、机械式教学的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使学习更加灵活、生动、有趣。
以下将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介绍灵动课堂的特点。
一、动态灵动课堂强调以动为先,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深度。
1、游戏游戏是灵动课堂的常见活动之一,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2、互动灵动课堂注重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也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思维的启发。
3、实践实践是灵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自信心。
4、趣味性灵动课堂的活动不仅着重于教育,同时也注重趣味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静态灵动课堂不仅强调动态元素的运用,同时也注重静态元素的渗透,使学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1、文化灵动课堂将文化的教育作为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文化的渗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创意灵动课堂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挥,通过提供各种创意活动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将学习与创意元素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与潜能。
3、艺术艺术元素在灵动课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感受学习的乐趣。
4、思维灵动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效果。
总之,动静结合是灵动课堂最大的特点,它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和静态元素的渗透,使学习更加轻松愉悦、充满活力,真正达到了“教育是有生命的,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这一目标。
构建一主多元·灵动课堂
构建一主多元·灵动课堂“三问三思一提升”教学模式的价值意义一、“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孕育背景国家新一轮课改,十年发展,取得了可喜的巨大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升学考试的竞争和压力,以及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仍然频繁出现。
为此,郑州市教育局将“构建道德课堂,提升生命质量”确定为今后五年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道德课堂是郑州市课改的一面旗帜,是呼唤教育回归本真状态的呐喊,是还师生原本幸福人生的光明大道。
市教育局坚持“不给模式,给理念”的原则,将构建道德课堂以教科研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
但是,道德课堂的理论要落地,着陆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其“治病救人”“扶危济困”之功效。
因此构建道德课堂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所以各中小学纷纷立足本校实际,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道德课堂”教学模式。
郑州高新区立才实验学校摸索出的一主多元•灵动课堂“三问三思一提升”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现了重大突破,得到了实验班师生的广泛欢迎。
二、“灵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梳理1.“一主多元”是什么意思呢?“一主多元”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从学生学习方式看:学校追求的是以学生独立自学为主,以同伴对学,小组群学,教师导学,展示彰学,倾听互学,点评议学等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课堂。
从学习目标方面看:学生是以学习知识为主,同时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离开老师可以自学),学会提问和思考(不会问,本质是不会思考)学会教授(不仅自己会,还要能把别人教会——能带徒弟的人才可以当领导),学会组织(具有号召力,能识人并根据各人所长合理分工),学会展示(准确表达、完美呈现),学会倾听(礼貌并能归纳对方的要点),学会评价(能区分优劣,能从多角度看问题,能评价别人也会评价自己),学会赏识(懂得看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学会容纳(懂得存在的必有存在的意义),学会合作(懂得借力用力不费力,人与人相互支撑),学会感恩(无论别人欣赏自己,还是批评自己,都是为了自己能更完美,所以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等多元学习目标相互作用的课堂。
“灵动课堂”: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灵动课堂”:让孩子们快乐成长作者:史明辉李淑玲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年第02期近年来,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第四小学以“自由呼吸,诗意修行”为办学理念,以“灵性成长,自由翱翔”为校训,着力打造“灵性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经过不断实践,我们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炼出“灵动课堂”理念。
一、“灵动课堂”的内涵“灵动课堂”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即在课堂上让孩子的大脑、双眼、双手、嘴巴、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等灵动起来。
教师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恰当合理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身心得到自由而健康的发展——让孩子的头脑灵动起来,让他敢想、能想、会想;让孩子的双手灵动起来,让他敢写、能干、会画;让孩子的眼睛灵动起来,让他多看、能看、会看;让孩子的嘴巴灵动起来,让他敢说、能说、会说;让孩子的学习空间灵动起来,让他敢问、善思、能辨;让孩子的学习方式灵动起来,让他展示、表达、成长。
总之,就是要让整个课堂教学“活”起来。
1.让课堂有“灵”可“动”“灵动课堂”是智慧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三导”:一是引导。
教师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本节课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向。
二是指导。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及时出现,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疏导。
当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等环节遇到难题时,由教师进行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能前后贯通、灵活运用。
2.让课堂因“动”而“灵”“灵动课堂”是学生参与的课堂。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主体。
教学是为了学生,也必须依靠学生,应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是基本的教学策略,也是“灵动课堂”的特质。
其次,礼让有序,全员参与。
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困生都有机会,都能感受到平等与尊重。
最后,入情入境,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5篇
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5篇第1篇示例:教学方法生活化,音乐课堂更灵动音乐课堂作为学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音乐之美、锻炼音乐欣赏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趣味性和生活化。
为了让音乐课堂更加灵动,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享受学习的乐趣,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一、注重情境教学生活是最好的教材,音乐也应该贴近生活。
教师们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乐。
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音乐活动,比如在音乐课上邀请学生们带来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分享,或者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进行音乐欣赏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对音乐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呈现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比如播放音乐视频、展示音乐网站等。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图像和声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为教学增添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音乐活动除了传统的听课学习外,教师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比如音乐比赛、音乐会、音乐剧表演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锻炼音乐技能和表现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这些音乐活动也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更加自信和自豪。
四、注重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爱好都不相同,因此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个性化教学。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个性化的音乐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参加合唱团;对于喜欢演奏乐器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演奏机会等。
通过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积极性。
教学方法生活化是音乐课堂更加灵动的关键。
只有注重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音乐活动,并且注重个性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音乐潜力,培养音乐素养。
融入生活生活化教学案例促进学习
融入生活生活化教学案例促进学习在当今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育机构开始借鉴生活化教学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活化教学是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真实案例和情境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学习。
案例一:家庭作业变身生活任务今天,小明的爸爸妈妈要出差,他们给小明留下了一份家庭任务:照顾家里的花草,并记录每天的天气状况。
小明很开心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将记录的天气状况整理成表格。
在学校的生活化教学中,老师将这个任务与小明课堂上学习的有关天气的知识相结合,让小明在观察天气的过程中学习天气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不同天气现象的解释。
通过这个生活化教学案例,小明不仅提高了对天气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增强了他对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二:实地考察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活动。
学生们来到当地的自然保护区,亲身体验了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在这次活动中,老师向学生讲解了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动植物的保护方法等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主动提问。
通过这个生活化教学案例,学生们不仅通过实地考察增加了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自然保护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案例三:游戏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在语言学习中,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常见的生活化教学方法。
通过各种语言游戏,学生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模拟在不同场景下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通过这个生活化教学案例,学生们在游戏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融入生活生活化教学案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生活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生活化教学案例。
引生活之源,作灵动文章——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
引生活之源,作灵动文章——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讨)摘要:传统一刀切的语文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表达自我的欲望不足,所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学生逐步丧失了自主写作的动力和意愿。
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调整教学节奏,反思教学行为,打破常规,积极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元素,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灵感和动机,实现高效写作、趣味写作和自主写作。
生活化元素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对打造品质课堂、精彩课堂有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师需要做好准备,真正实现环环相扣,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探讨引言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直接关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良好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主动掌握不同的谋篇布局技巧,学会真实客观的表达个人的想法及意见。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作文上,采取恰当可行的教学对策,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元素,全面吸引学生的眼球,保障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独立自主的完成写作任务。
作为比较特殊的作文素材,生活化元素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足,学生也能够借助个人的生活实践经验进行自主反思和灵活应用,所写出来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同时能够逐步意识到写作的乐趣。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在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进行分析时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语文教师仍然按照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写作,固定了写作的版式,让学生进行简单模仿。
很少有教师会鼓励学生放飞个人的思想,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主动调整教学节奏,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行为习惯。
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素材非常有限,写出来的文章比较生硬和直白,缺乏一定的创新动力和意愿,难以主动利用生活化元素自由写作、大胆发散。
这一点导致学生逐步丧失了自主写作的能动性,对写作仍然非常畏惧。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对策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动利用生活化元素,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特的写作风格,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细心观察深入感悟的过程之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全面提升个人的写作能力。
如何才能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如何才能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学与生活相结合:教育的“活学活用”之道教育的本质不单取决于人传授知识,更本质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显然是实现“活学活用”的关键。
这不仅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将生活融入课堂:1. 情境式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构建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借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讲解数学概念,模拟现实场景成功演绎历史事件。
2. 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例如:设计环保主题的宣传活动,研究社区发展问题。
3. 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在项目或课题的开展中,让学生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价值,例如:以“美食文化”为主题,整合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
二、将课堂带入生活:1. 实践性作业:布置与生活相关的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例如:通过观察记录分析植物生长过程,参加志愿活动体验社会服务。
2. 生活化学习: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场景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知识和规律,比如: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地理知识,在烹饪过程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
3. 家庭教育协同:家长与学校共同协作,将学习内容与家庭生活相结合,例如:联合阅读理解书籍,并讨论相关内容,参与家庭生活中问题的解决。
三、构建学习与生活的桥梁:1.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结合,鼓励他们自主探寻、主动学习,例如:通过写作、观看视频等方式学习感兴趣的知识。
2. 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写作新闻、参与社会事件等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建立学习型社区:帮助和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例如: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参与社区发展建设。
四、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风格,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探索
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不断进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学生在座位上听讲,这种单向的传授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了使科学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多老师开始尝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课堂的一些探索做法和效果。
一、课堂预热:情境引入生活化教学的开始,通常是在情境引入。
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讲故事、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融入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学习动物的生存环境时,可以给学生看一些关于动物栖息地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动物生存环境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他们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好奇心。
二、学科整合: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生活化教学强调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
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时,可以引入地理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对植物的生长有何影响;同时可以引入语文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植物生长的相关文字材料,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
三、实践探究:学以致用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科学知识。
在学习物质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他们亲自去观察、实验、总结,从而深刻理解物质的性质。
通过实践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
四、教师引导:启发思考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要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激励,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问。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糖在水中溶解后,又可以凝固成固体糖,这是怎么回事?”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学习。
引生活之水,灌小学语文课堂
引生活之水,灌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期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入生活中的精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引生活之水、灌小学语文课堂的角度,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入生活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一、引生活之水,打开语文之门语文教学要引入生活之水,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诵诗歌、演示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打开学习语文的视野。
在讲解《小猫钓鱼》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钓鱼的乐趣,或者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亲身感受小猫钓鱼的情景,并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猫会喜欢钓鱼,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品味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二、引入生活元素,提升语文课堂趣味性三、引生活之水,拓展语文课堂内涵语文教学要引入生活之水,还可以拓展课堂的内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故事、事件、情感等元素,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
在讲解《小兔子乖乖》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入家庭教育、礼仪礼貌等话题,让学生通过故事中小兔子的行为,思考如何做一个懂得尊重别人、懂得礼貌的好孩子,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语文课堂的内涵。
四、引入生活元素,促进语文素养的培养引入生活元素可以促进语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丰富语文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经典名著、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讲解《小兵张嘎》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那个特殊的年代,了解那个英雄式的人物,感受那份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学修养。
五、引生活之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引入生活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灵动课堂”是一种以活动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种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通过真实场景模拟和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
灵动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口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
这样的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口语交流能力。
灵动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可以参与一些小组竞赛,比如拼图比赛、角色扮演游戏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互助精神。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灵动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意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进行绘画、手工制作、英语剧表演等活动,通过实践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灵动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写作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和撰写报告,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找准生活基点 打造活力课堂
找准生活基点打造活力课堂作者:孟寒英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6年第9期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过程。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还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实现全员参与。
”因此,教师要找准生活基点,打造生机勃勃的课堂。
一、设计生活话题,激活思维活力以学生为主体,激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思维能力是打造活力课堂的第一步。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优势和语言优势,通过创设一系列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话题,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小学数学内容相对简单,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创设话题时,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学生实际需要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用数对表示位置”,教师可创设一个话题:“国际象棋是一种对弈的战略棋盘游戏,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64个格。
你了解国际象棋的游戏规则和其他情况吗?请说一说。
”马上有学生兴奋地说:“我知道,我从小就爱下象棋,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象棋的情况吧!”还有学生说:“数对在象棋中的体现很简单,我可以用旅游景点的方式把它标记出来,只要你想去哪,我都能标记出来。
”教师创设的话题充满了趣味性,且与本文学习内容相符合,透过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学生更加了解了数对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
小学生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如果教师只是讲解、灌输,学生只会更糊涂、更迷茫,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制造的相应话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发展。
二、创建生活场景,渲染课堂气氛数学中的某些知识点贴近生活,因此,营造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生活场景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对激发学生思维,实现高效课堂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如,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师导入新课:“用3厘米长、2厘米宽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为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分别需要多少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动手操作。
如何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如何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让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以及教育体系的支持和引导。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爱好。
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各自独特的经历和关注点。
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观察和调查,能够更好地把握他们的生活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授数学的加减乘除运算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购物的场景为例,让他们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找零,那么学生就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运算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难以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科学课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环境调查项目,让他们亲自去收集本地的水质、空气质量等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能深刻体会到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材的选择和改编同样不容忽视。
有些教材内容可能过于理论化和抽象,与现实生活脱节。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删减或者改编,使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例如,在语文教材中,选取一些反映当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与生活的共鸣。
教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素养也是将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重要因素。
一个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分享更多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和应用,将最新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要培养主动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学习了物理的力学知识后,可以思考如何更省力地搬运重物;学习了历史上的改革经验,可以思考如何借鉴到当前社会的发展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生活元素,构建灵动课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越来越重视。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强对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对道德
和法律常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并能够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约束,为培养其成为
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应当只重视对其基础
知识的培养,还应当引导学生回归社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培养、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小学教学活动的实
施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是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养成以及正确法治观
念形成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道德法治观念教育与学生生活的
融合,提高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体验,强化学生自身感受,使得学生能够更好
地学以致用,对自身行为习惯加以规范化改正,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树立,培
养健全的法治观念,为之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观察体验,生活元素走进课堂
据了解,大多数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于道德法制课程兴趣不高,认为教学内容
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为此,教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
注重教学方法,立足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
生注意,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随着当前交通的快速发展,安全教育受
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注。
以小学生来说,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安全,是否能看懂
交通信号,是小学生应当具备的安全意识。
对此,在《上学路上》教学中,为让
学生观察熟悉自己的上学路线,关注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知道上学路上要遵规
守纪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我就从学生每天上学的道路入手,为学生设计了一个
开放性的作业,即:“让学生观察上学路上所见到的交通标志,在家长的帮助下将这些交通标志整理出来,可以是画图形式整理也可以是裁剪方式,周一拿到班上
与大家进行交流。
”这样一来,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及动手能力,进而提升了学习效率。
由此可知,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让生活元素走进课堂,对学生学习十分重要。
所以在今后的
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善于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为学生设置相关话题,帮助学生挖掘生
活资源,提高安全意识。
二、创设情境,聚焦生活形象画面
对于小学低龄学生来说,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既能激发学
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将难以理解的教材知识直观形象化,进
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为此,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善于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
教学情境,以期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三、实践探索,课堂回归生活本真
所谓“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生活中进行。
为此,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探索、课堂回归生活本真尤为重要。
例如,在《吃饭有讲究》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教会学生正确洗手。
为此,在正
式上课前,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知道饭前饭后要洗手,但怎样把手洗得
干净却不太了解。
鉴于此,在正式教学开始后,我就引入学生爱听的故事《不爱
洗手的嘟嘟》,让学生知道在显微镜下我们手上的细菌很多,只有掌握了正确的
洗手方式,才能有效减少手上的细菌,将感冒、发烧等状况扼杀在摇篮。
随后,
我为学生现场示范正确的洗手方式,并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学。
这样不仅将课堂气
氛推向了高潮,还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洗手方式。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
们应善于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课堂,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并让学生懂得生活
的细节也是有学问和讲究的。
四、采用多样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方式
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最常见的就是经过考试检验,教师直接将学生成绩作为
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
但是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下,重视将实践
内容加入过程考核,其实是检验学生将实际生活与课本基础知识融合的能力。
在
这种课程评价以及考核模式下,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实践活动表现的考试结果不
一定只用分数去界定,因为这种较为抽象化的道德品质以及综合能力很难用一个
定量的分数去衡量其高低。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用“甲、乙、丙、丁、优秀、良好、差”等形式进行评价。
对于一些评价靠后的后进生,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避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作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向上
一个等级进行努力,经过积极的社会实践以及能力运用,从而提升学生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基本意识。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采
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为
学生提供生活实践活动,并完善道德评价体系,从而将生活化教学的作用真正地
发挥出来,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
[2]刘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
[3]黄齐喜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