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乐山”的人物形象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读《家》有感1自从读了《善待家园》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书里面讲了如何保护地球和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困难。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六种主要的资源,分别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山和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其中,空气是最重要的,人连续几天不吃不喝,照样能延迟生命。
但是人5分钟不呼吸空气就会死亡,这么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了空气对我们来说是极其的重要啊,但是,现在工厂里排放出来的废气严重的污染了空气,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包括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使城市的上方乌烟瘴气,使蓝天变成灰天。
人们常说:“人们一定要保护地球生态平衡!”但是人们只是在嘴上说,而实际行动却做不到,现在生态一点都不平衡,环境污染的太厉害了。
比如,过节时放的鞭炮,声音噪杂,成为噪音污染;一次性的泡沫碗,塑料袋漂浮在湖面上,弄得湖面上全是垃圾;有的饭店都在使用一次性筷子,砍伐了多少棵参天大树啊!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森林将会变成荒漠,这可怕的灾难全是我们亲手制造的啊!请大家保护大自然吧!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草吧!读《家》有感2在今天,我的家很荣幸的被评为诵读家庭。
在这里,我要说一说我家里的诵读情况,我的家是怎么评上诵读家庭的。
每一天我放学回来,一进家门,首先妈妈问我:“回来啦,今天准备背哪首诗呀?”我那时总会信心满满的说:“我准备背……”背完以后妈妈指出我的错点,然后跟我一起再背一次。
如果我背对了,妈妈就会说:“verygood。
”平时没事干,我们一家三口就背书,有弟子规,论语,古诗宋词……所以家里常常里响起我们一家人的读书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一次,弟弟问我:“哥哥,绝句咋背?”我脱口而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东江。
”弟弟说:“厉害,这次你又帮我一次。
”我虽然表面没笑,但是心里开心着呢?我的诵读家庭奖状就是这样来的,诵读家庭也是这样来的。
我会更加努力,让家里书声常常响起。
读《家》有感3《家》中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
《家》简述题专项训练
《家》简述题专项训练1.你认为《家》中哪个人物性格最复杂,请简述理由。
答: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另一方面,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怯弱忍让、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
2.简述《家》中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
答:①梅:觉新两小无猜的情人,因为两家母亲之间的小小过节而劳燕分飞,被迫远嫁宜宾。
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
②鸣凤:高家的丫鬟。
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青春与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
③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却不敢反对。
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3.你认为《家》中梅与瑞珏这两位女性的形象有何相通之处?答:她们都具有美好的性格,也很有才华,由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虐杀,她们都正逢青春而没有青春。
梅被母亲嫁与别人,不久即青年孀居,终至郁郁而死;瑞珏被整个家族利用“血光之灾”的迷信逼迫到城外去生产,不幸难产,为一个死人而活活断送性命。
她们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控诉。
4.请你描述《家》中一个精彩的心理描写的片断?答:如第四章中鸣凤临睡前的“灵魂一隅”、临死之前的内心独白等。
临死之前的心理分析:鸣凤之死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
小说中这位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美丽少女历尽了生活的磨难,长久地处于希望和失望之中,但当她要诀别人世时,她又意识到生活的美好,她体味得如此之少,不禁又去意徘徊,小说生动地描写了鸣凤临死前的复杂哀伤的心情,更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5.请你简要介绍《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答:如觉慧,这是高家年轻一代中最激进、最富有斗争精神的人,是封建家庭中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他是五四时代的觉醒青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创办进步刊物,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大胆地和丫头鸣凤恋爱,最后义无返顾地冲出家的囚笼,奔赴上海,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
怎么分析人物形象
怎么分析人物形象1.最简单的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着手。
肖像描写包括容貌、声音、表情、身材、神态、服饰以及风度、气派等。
通过肖像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德。
2.通过语言来分析人物的性格,揣摩人们心理。
通过人物的语言可以表现人物思想、精神境界,心理活动。
以刻画其性格特点。
例如在巴金的《家》中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
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这是他专横性格的形象表现,有这句简短的话就可以看出他是这个家庭的统治者,是封建道德的化身,他是独断专横,凶暴3.可以通过动作描写通过人物行为和行为方式来观察人物,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以茅盾《子夜》为例“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住一枝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胸口。
……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
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
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持子里,手枪掉在地上。
”他的“狞笑”、“长叹”,他的歇斯底里的“拉”、“抓”、“对准”等动作,都有力地暗示着吴荪甫悲剧命运的认识意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逃失败的结局,4.从心理描写,分析心里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心里活动,能够把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心理描写需要一定的揣摩,只有更深的了解人物的心理所想,才能更好的了解人物的性格,所以分析人物的心理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他把车拉出去,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肚子饱了就去睡,还用想什么呢,还用希望什么呢?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
”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是祥子的希望破灭了,同时他也绝望了。
巴金家人物形象分析
巴金家人物形象分析觉新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
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
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
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他的悲剧命运说明,在反封建斗争中,妥协、调和、屈从是绝无出路的,从而宣告了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的彻底破产。
觉民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
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
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慧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
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
喜欢丫头鸣凤,但最终因鸣凤不忍被嫁给冯乐山做小投湖自尽和自己那“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理想破灭,随后又目睹了梅、瑞珏的死等一系列悲剧,终于无法忍受离开这个家。
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一起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
冯乐山孔教会的会长,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同时又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
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他逼觉新和瑞珏结婚,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要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
鸣凤死后,他并没有任何改变,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
读《宋诗选注》有感:围城里的一座湖心亭_读后感_模板
读《宋诗选注》有感:围城里的一座湖心亭_读后感_模板围城里的一座湖心亭——读《宋诗选注》有感肖雯川读《宋诗选注》,其实更像是在读另外一本的《围城》。
但这二者又实在是不同,《围城》较之《宋诗选注》,还是要更浓烈些,像夏日遮天蔽日的雨,也像方鸿渐与赵辛楣在前往三闾大学途中宿在旅店时吸满了人血,嗡嗡乱飞的蚊子,热烈而喧闹。
《宋诗选注》要清淡得多,薄寡得多,笔力也并不很用劲,就仿佛一位天才作家散坐在书桌前,信笔由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思绪到了就落笔,洒脱自如竟如有神助。
写出来的东西味道恰恰好,不大浓,也并不无味,刚好可以做些春天或秋日的好的零嘴。
先生的幽默正有信手拈来之妙。
他说亚历山大一听到父亲在外面打了胜仗就要在家里哭一场,因为他觉得照这么打下去自己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他说唐诗成就太高了,唐诗攻城略地,给宋诗留下的空间不多。
宋诗要想有存在的价值,那就只有跑得更远一些才行。
宋诗只好拼命往前跑,这是出于无奈。
宋儒中许多人是瞧不起做诗。
他们赌咒发誓说是再不做诗了,但赌完咒,诗还是照做不误。
这段前言我也实在喜欢得紧,画面感生动得不行,活灵活现的,竟叫我联想到了邻家打架的两个小人儿。
钱先生的讽刺从来奇妙而超然,笔锋阵阵,以至于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行了讥讽之事却又让人生不起大气。
一方面是先生的笔法实在有些以妙笔写拙的意味,另一方面这些讽刺倒也实在真实,令人无可反驳,叫那些被讥刺的人竟也忍不住联想起自己的情态,而且常常不愿将自己与文中所讥刺的人物相联系或是对应。
或许,不论是《围城》还是《宋诗选注》,先生写的都算是众生百态罢。
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或多或少都是人物的影子。
读《宋诗选注》的时候该是一个春天,或是秋日,天微微阴,但又没什么雨,外面的空气并不是压抑的,反倒有些雨势将来未来的阴凉。
当中选的许多诗未必好,甚至于很多都十分拗牙难读,但”选注”既为选注,亦大可不必尽拣些好的拎出来晃荡。
读到好诗时,大可叫一声好,品着先生的注,或是默默记诵诗人的名号,等着日后翻来覆去地读。
巴金《家》赏析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 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 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软禁家中 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 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 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 觉民为此离家躲避, 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 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 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 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 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 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 冯乐山做妾 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 做妾, 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 慧决心脱离家庭
⑵觉民的态度比较温和,他成天给琴补习 觉民的态度比较温和, 的态度比较温和 功课, 功课,对于政治大事及家庭纠纷都不大关 整天沉醉在与琴的爱情之中, 心,整天沉醉在与琴的爱情之中,只是在 高老太爷的专制棍棒敲到他的头上, 高老太爷的专制棍棒敲到他的头上,眼看 美满姻缘将要破灭时,他才起身反抗, 美满姻缘将要破灭时,他才起身反抗,逃 出家去。 出家去。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 克定 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 大笔债务, 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 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 在此打击下一病身 克安也大嫖戏子, 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 家中大办丧事, 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 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 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 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 产而死。 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 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分析巴金《家》中人物形象
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姓名:***准考证号:************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4年4月目录前言 (1)一、《家》中的人物形象 (1)(一)封建维护者的形象——高老太爷 (1)(二)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瑞钰 (3)(三)封建叛逆者的形象——觉慧 (4)二、家》中的矛盾分析 (6)(一)封建代表与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6)(二)封建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7)(三)青年代表之间的矛盾 (7)三、《家》的艺术成就 (7)(一)独特的写作风格塑造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7)(二)叙事结构宏伟,人物心理细腻且富有情感 (8)(三)具有现实主义批判意义 (9)结语 (9)参考文献 (10)分析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摘要:《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代表着时代的缩影。
《家》中系统深入地描写封建大家庭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除了描写了年轻人的生活,爱情,还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衰落直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封建家庭的罪恶,高度赞扬了这一代觉醒与反抗的新青年,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牺牲精神的人物形象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家》的世界中建构了一个矛盾型的人物群像。
关键词:人物形象;封建礼教;悲剧;叛逆;矛盾。
前言“我生在一个古老的家庭里,有将近二十个的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巴金就是出生在这个世代做官,四世同堂的李公馆中。
长期的封建家庭生活让巴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深刻地认识到大家族必将崩溃的结局。
长期的封建家庭生活成为了《家》的写作素材。
巴金看到了大家庭的不幸遭遇后,又受到了大哥李尧枚的鼓励与支持下,下定决心要写一部反映封建大家庭生活的小说,于是开始了《家》的创作。
《家》中高公馆与现实生活中的李公馆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都很相似,甚至高公馆中的人物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身影。
论文题目浅谈《激流三部曲》的人物系列
浅谈《激流三部曲》的人物系列绪论《激流三部曲》在人物塑造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作品中,作家为我们成功的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而同类型的人物又有某些共性,从而形成了多个人物系列。
一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和卫道者巴金说“我的最大的敌人就是封建制度和它的代表人物。
我写作时始终牢牢记住我的敌人。
”“在《家》里我的矛头针对着高老太爷和冯乐山;在《春》里我的矛头针对冯乐山和周伯涛;在《秋》里我的矛头针对周伯涛和高克明。
”在《激流三部曲》中、巴金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和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形象,他们有共同的特征是:残酷、专横、腐朽、虚伪。
1 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的形象专制、冷酷的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是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
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儿孙们进洋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高老太爷长期居临人上的位置,使他根本不懂得尊重别人,他肆无忌惮地摧残青年一代的青春,爱情,生命。
他的身上有着残暴的性格,他的专横残暴造成了高家年轻一代一系列的悲剧。
他对家中男女仆人视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小老婆。
鸣凤死后,他又把婉儿抬到冯家受煎熬。
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
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还是亲情未泯的一面,偶尔也露出长辈的慈祥一面,如年夜饭的微笑,临终前的忏悔,对觉民婚姻的最终成全等,这既表现了他面对强大新生力量的幻灭感,没落感,也表现了亲情未泯的一面。
高老太爷表面上道貌岸然,处处讲仁义道德,口口声声要儿孙们维护高家的门风,要儿孙们读尽孝戒淫的书,而实际上他和封建阶级人物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
小说通过觉慧追忆的笔法,回述了这个坚持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顽固人物,年轻时却是一个荒淫无耻的纨绔子弟,从而揭示了他虚伪和腐朽的性格特征。
《家》中主要男性人物形象解读
2021年第10期42文学研究《家》中主要男性人物形象解读刘文文一、封建礼教的卫道者高老太爷是整个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是封建旧制度的卫道者。
他用独断专制的手段来处置和指挥家庭中的一切事物,对他人的自由意愿与人生幸福置之不理,一心只关注自己权威的维护和家族成员对自己命令的服从,他用“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亡,不亡不孝”[1]来维护高公馆的家庭伦理秩序,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主婚,幼辈不得过问”[2]来操控子女的婚姻爱情。
他在不问及当事人意见的前提下,仅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就随意把丫头鸣凤许给了冯乐山做姨太太,在鸣凤选择投湖自杀以示反抗后,又找了婉儿顶替,之后又安排了孙子觉民与冯乐山侄孙女的婚事,甚至还把未满十七岁的二妹许给了陈家。
可以说,觉新的不幸、觉民的逃婚、觉慧的离开以及鸣凤、梅、瑞珏三位女性的死亡悲剧都与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二、封建礼教的牺牲者觉新是牺牲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代表性人物,他在新时代新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夹缝中挣扎,在服从与反抗的矛盾中生存,又在无力反抗的痛苦中沉沦[3]。
虽然受到“五四”新思想的影响,觉新也曾渴望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去追求个人的幸福与理想,但是长子长孙的特殊身份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侵蚀,让他最终也未能成功挣脱封建礼教缚在他身上的枷锁。
一方面,觉新作为封建大地主家庭中长房的长孙,他的命运从他出生那一刻就注定了。
父亲的意外去世导致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这个只有二十岁的青年身上,作为父亲一方的长子,他理所当然地需要承担起家中的一切事物,不仅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还要维系好与各个叔父婶母的关系,而这让他被迫卷入到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内部的斗争与仇恨之中,成为了“人们攻击的目标”[4],起初他也奋斗过,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明白了“避免冲突”“极力敷衍”“非常恭敬”才是实现整个大家庭调和的有效方法,于是,“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便成为了他的处事原则。
另一方面,觉新在思想上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成为了封建制度下“自愿”的牺牲品。
《家》阅读训练题和答案
《家》阅读训练题和答案《家》阅读训练题和答案导语:《家》是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家》阅读训练题和答案,供各位参考。
1、简述最能体现高老太爷封建专制性格特征的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
答:①“嫁丫环”。
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作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
可是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
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
”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
从此,觉新不得不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
2、简述《家》中体现高老太爷专横的一件事冯乐山在生日宴席上向高家提起了亲事——要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老太爷一口应允。
正在与琴处于热恋中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
觉新把觉民的意见向祖父解释了一下,祖父立刻生气地驳斥道:“我说是对的,那个敢说不对?我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
3、你怎样理解《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的忏悔?看法可以多种。
一般认为高老太爷临死前的忏悔与他面临高家败落的严峻事实有关,高老太爷最大的希望是“长宜子孙”,让这个家“一天天地兴盛发达下去”。
但儿子克定、克安的胡作非为令他感到失望和孤寂。
为力挽颓势,高老太爷将维持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到孙子辈的身上,对觉慧说出“你很好”,并放弃了包办觉民的婚事,这是一个垂死制度的挣扎。
4、谈谈《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高老太爷是巴金在《家》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专制的君主而出现的。
他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一代为带界,他的灵魂腐朽而堕落。
因而“风雅的事”与“卫道的精神”并存。
作品通过他复杂的性格,揭示了新与旧、当势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5、觉慧是个封建专制的叛逆者典型,请用一个具体情节或事件加以说明。
《家》人物形象分析
《家》人物形象分析《家》人物形象分析《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家》人物形象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人物形象分析11、高老太爷:他是封建主义的象征,主要性格特征是专横与残忍,象征着旧家庭和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小说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
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他的话人人必须遵守。
他把觉慧软禁在家里,不准他参加学生运动;他强迫觉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亲事;他把丫头凤鸣当作礼物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终于迫使鸣凤投湖自杀。
高老太爷的令一个特点是虚伪,腐朽。
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他和其他剥削者一样精神空虚,灵魂丑恶。
玩花旦,讨小老婆,欺压丫头,什么丑事都做得出来。
他身边那个浓妆艳抹,说话尖声尖气,走路扭扭捏捏的陈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脚。
2、觉慧:主要性格特征是幼稚和大胆,具有叛逆精神。
他大胆的冲决一切陈腐观念和秩序。
他冲出家门参加抗—议军人殴打学生的请愿示威,抛散反对军阀的传单;他反对觉新的逆来顺受,支持觉民的逃婚,力斥荒唐的血光之灾的封建说法;他藐视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及深严的家法,和丫头鸣凤的恋爱最后愤然离家出走。
他大胆地否定一切,逃出封建家庭,去寻找自己的新天地。
然而他又是幼稚的。
他的反抗还带有一些盲目性。
他性格叛逆的局限性。
他是一个激进,大胆,而又幼稚,单纯的知识分子。
他是封建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形象,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
觉慧的思想性格包括两个方面:A、反抗叛逆是其性格的核心,他的这种反抗叛逆思想是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又在社会斗争、家庭斗争以及爱情追求中得到了强化。
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在社会斗争中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的影响,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其次,在家庭斗争中,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和旧礼教,反对作揖主义;再次,在爱情追求中屏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与家中婢女鸣凤相爱。
《家》读后感精选15篇
《家》读后感精选15篇《家》读后感1当我看完了《家》这本书,抬头望着正在尽兴玩着ipad的弟弟,才从高公馆那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中穿越回来。
巴金用自己的创作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的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在巴金的笔下,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充满洋溢着信心,希望和力量。
《家》中的人物形象也是个性鲜明的,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制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
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纯洁、刚烈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
以及接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整本书都给人以压抑凄惨的美感,更有觉慧的.一种从内心涌出的热流,炽热而奔腾,在黑暗中冲撞,头破血流的寻找着新世纪的出口的激情。
我想可能很多年后,即使忘了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但不变的是这本书的味道。
《家》读后感2某天,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套书,其中有一本书和我相遇并擦出火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为《法老的探险家》,大概讲述了公元前1472年,米内迈斯是个孤儿,被他的舅舅卡玛克庙的神父收留,同时他也是法老图特摩斯的好朋友。
法老和他的嫡母哈特谢普苏特女王一齐统治埃及,女王打算派出一支探险队去神秘的国度彭特,图特摩斯决定让米内迈斯参加,一场去往彭特之地的奇妙探险之旅开始了……故事以这个叫米内迈斯的小男孩儿的日记的形式展开,形式独特新颖,每一篇日记都相当于一个小故事,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充满着童真童趣但又不失惊险。
每篇日记能够单独成文,数篇日记又汇聚成一个长篇历史故事。
故事的情节扣人心弦,故事主人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再现当年的历史,使我仿佛置身于书中,与主人公一齐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整理人:沈玉成校对人:张媛媛作品全貌名著背景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作品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
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
1927年至1928年间巴金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家》《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
巴金《家》女性形象分析
佳木斯职业学院巴金《家》中女性形象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老师:二零一二年六月巴金《家》中女性形象巴金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家》是巴金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家》主要描写了一个封建家庭的败落史,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新一代的觉醒与反抗。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而其中的青年一代的女性形象更是发人深思,作品中年亲女性的不幸命运的形成不仅仅是这个社会的原因。
仅仅从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对她们的迫害上去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他们自身性格上进行分析。
她们年轻、美丽、善良,有的是封建家“牢笼”中的可怜女性,她们整年累月地被压在这个封建家庭的最底层,在悲惨的环境中,或是服从主子们对他们的命运的安排,服从命运,或是在不幸中苦苦追求、挣扎;有的是屈服与封建礼教的小姐们,她们最终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有的是受到“五四”思潮的影响,正在觉醒中的青年知识女性,这些给了她们一些希望,让他们看到未来的光明。
而这些女性中有的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大写“人”,更没有意识到去争取做“人”的权利,而一直是自觉不自觉的遵循着旧礼教的规矩甘心做奴隶。
社会原因加自身原因就造成了其悲剧的结局。
一、旧社会牢笼中的“奴隶”有着秀美外表个纯洁心灵的鸣凤在高家的地位是极卑微的,出生于穷苦人家,九岁失去母亲后被送到高公馆做丫头。
于是“听命令,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成为她”平凡生活中的点缀”。
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
在高公馆,他尽心服侍少爷觉慧,当觉慧的爱向她走来时,她“盼望着他向她伸手,祈祷着他有一天会拯救她,把他从污泥中救出来。
”做我一个年轻的少女,她也有自己的梦想。
她最美的幻想就是自己也像服侍的小姐一样,享受那些“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和温暖的被窝”,受着大家的宠爱,最后和少爷过上幸福的生活。
而她也真的和三少爷觉慧相爱了。
纯洁的爱情鼓舞着她,给了她美妙的幻想,使她暂时忘却了现实里的一切,只是期待并祈祷有一天觉慧把她从污泥中救出来,让她成为他一个人忠顺的奴隶,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巴金《家》赏析
巴金《家》赏析整理人:沈玉成校对人:张媛媛作品全貌名著背景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庭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赞颂了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作品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fèi)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
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
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了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
1927年至1928年间巴金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家》《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
《家》简答题
1.觉慧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这个情节,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
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
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
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充分反映了觉慧的叛逆性格。
2.为什么说《家》比“五四”以后许多同类题材作品思想上显得深刻?答:它不再是那种人们熟悉的自由恋爱和反抗旧礼教的故事,它的矛头不仅针对着旧礼教,而且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它的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洪流。
3.简述高家吃年饭的情景。
答:除夕的前一天是高家规定的吃“团年”——年饭的日子。
吃年饭的时候,根据辈分分上下两桌,座位有严格的安排,连上菜的仆人也是指定的、最有身份的老仆人。
大家小心翼翼。
高老太爷望着满堂子孙,想到这个家“四世同堂”,脸上浮起了笑容。
一家人看到老太爷笑了,才放松地谈笑吃酒,高家一派喜庆。
4.简要谈谈鸣凤之死的主客观原因。
答:《家》中造成鸣凤之死的最直接的原因是高老太爷要把她当做一件礼物送给孔教会会长、年已花甲的老恶棍冯乐山做妾。
从主观上看,鸣凤内心深爱着觉慧,她希望能够永远与他厮守在一起,虽然她知道他们之间隔着一堵不能推倒的墙。
鸣凤知道,处在那样的家庭背景下,觉慧是救不了她的,所以她选择了以死殉情。
5.《家》常常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描写人物。
人物之间也构成对照,面对同样的家庭,觉慧的态度是反抗,最后毅然脱离。
请举出一个情节说明觉新的态度。
答:觉新对于旧家庭是忍让的,逆来顺受。
事例举例:①他和表妹相爱,却屈从与老太爷之命和瑞珏结了婚。
②瑞珏要生孩子,他又屈从于家庭,让瑞珏去乡间分娩,致使瑞珏难产而死。
③在觉民的婚事上,觉新也主张忍让屈从。
6.试简述《家》的思想内容。
答:《家》的思想内容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呜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家》的人物分析
《家》的人物分析摘要:《家》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小说以高家三兄弟三种不同的性格来表现作者的人生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触,看似温馨的“家”其实是暗藏各种斗争,“家”成了那一个时代中国进步青年与封建家庭斗争的缩影。
本文主要通过对家中人物的简单分析来展现《家》主题内涵。
关键字:家巴金人物性格分析家是什么?是一方温馨的港湾,是一把育树的黄土,是一点柔和的莹光,是一把慈爱的花伞,是天边一抹最美丽的云彩……然而巴金所描述的家却是羁绊,是对激情的禁锢。
巴金作品《家》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描写的是“五四”以后,成都地区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豪门高氏表面上它是诗书传家,历代为官,实则家内各房之间明争暗斗。
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份时间里。
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维护封建礼法。
长房长孙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
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
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
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醒悟,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作者歌颂了青年的反抗精神,鞭挞和批判了封建家族的罪恶。
《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复杂,多面。
但我认为主要可分为三种:压迫者,牺牲者和反叛者。
压迫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冯乐山,高老太爷,克明,克安,克定。
他们都是专横,虚伪,腐朽,冷酷的化身。
其中我最讨厌高老太爷,他最可恨了,封建专制,顽固不化,独断专横,凶残暴虐,压制一切新生事物,不惜牺牲青年的幸福和前途。
完全是封建道德的化身。
他囚禁觉慧,打儿子斥媳妇,丫头随意送人。
但临终前对觉慧表现出了饶恕,丰富他的性格。
这也正体现了最后在面对即将灭亡的封建制度,他无能为力。
巴金小说《家》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巴金小说《家》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作者:梅芬李会君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巴金的小说《家》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其中塑造的梅芬、瑞珏、鸣凤等动人的女性形象更是为人称道,这些女性善良、温婉、隐忍,最终却也逃不脱封建礼教的戕害。
巴金用锋利的笔调和独特的角度来审视描写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表达反对封建礼教与制度的主题。
关键词:《家》女性形象悲剧命运封建礼教《家》是巴金前期创作中《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重若轻。
在《家》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梅、瑞珏、鸣凤等女性人物的塑造。
巴金笔下的她们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秀外慧中的她们外在美与内在美完美的结合。
巴金赞颂她们的同时也为她们的悲惨命运而叹息。
一.封建礼教下的女性悲剧(一)钱梅芬钱梅芬是富贵人家的大小姐,有良好的教养,冰清玉洁、秀外慧中。
梅芬与觉新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本可以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生活,却因为双方家长在牌桌上发生了矛盾,葬送了她们的婚礼。
温柔善良的梅芬最后不得不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命运多舛,婚后不久就没了丈夫,当了寡妇。
一个原来青春的少女也就在这种境遇中变得郁郁寡欢、多愁善感、顾影自怜。
在那样的环境下,面对封建社会的压力,她只能默默地忍受着强加在她身上的一切,接受所谓宿命的安排,面对着新思想,她主动屏蔽掉外在的一切,自叹自己赶不上新的潮流了,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古诗词”,奢望在古诗词中寻找自己的慰藉,在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时,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太多的改变,她传统的封建思想是如此根深蒂固,整个人蒙上了一层感伤颓废的色彩,似乎心已经死了。
梅的一生成了长辈们报复的牺牲品。
文章中有这样一处描写,当她在琴家的时候遇见觉新,她说:“我听见他的声音,我不敢在门缝里望一眼,只能等他走后,我才偷偷得看了看一眼他的背影。
”这种想见又不敢见,想说又不能说的复杂情绪,读来让人感伤,让人感到无可奈何。
《家》中冯乐山的人物形象 冯乐山是怎样的人
《家》中冯乐山的人物形象冯乐山是怎样的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家》中冯乐山的人物形象冯乐山是怎样的人【导语】:《家》是巴金的一部很经典的小说,那么其中冯乐山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冯乐山是怎样的人,来了解一下吧。
浅析《家》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家》中的女性形象范小景(学号:1120110178)摘要:小说《家》塑造了一系列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类是以琴(张蕴华)为代表的新女性,她们敢于向旧社会挑战,争取自己的幸福。
第二类是以瑞珏、梅芬、鸣凤为典型的接受传统思想的善良女性,最后结局都很凄惨。
第三类则是以陈姨太为代表的被封建社会扭曲的女性形象,她们被封建社会迫害最后又反过来迫害自己的同类。
本文着重分析了《家》中这三类女性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不同命运及其成因。
关键词:巴金;《家》;女性形象;张蕴华;瑞珏;梅芬;鸣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巴金是一位多产作家,在他的小说中,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是引人注目的。
五四运动以后,反封建大潮激流涌动,巴金于1931年创作长篇小说《家》,原名《激流》,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小说以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为主要描写对象,记录了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个家族的表面兴盛到实际衰败的过程。
在《家》这部作品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女性形象。
这三类型女性形象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命运。
第一种类型的代表人物是琴(张蕴华),她是封建大家庭中的大家闺秀,但同时也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现代女性。
第二种类型是以瑞珏﹑梅﹑鸣凤为主要代表。
瑞珏是高家长房长孙高觉新之妻,是接受传统思想的女性,梅(梅芬)和瑞珏一样,接受传统教育,鸣凤是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着劳苦婢女。
第三种类型以陈姨太为代表人物,她是被传统社会扭曲的形象。
三种不同性格与出身的女性,预示着三种不同的命运,但她们面对的问题似乎又是相同的,都是传统制度、封建家庭、封建婚姻。
作者从人物命运中展示着对“封建礼教”这个毒害人们几千年的精神重负的批判和反抗,通过人物来告诉我们,面对吃人的社会制度,唯一的出路就是反抗,只有反抗才能得到幸福。
本文将着重论析《家》中三类女性的性格与命运,悲哀与喜悦。
一、文学长廊中的新女性这一类女性形象是以琴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形象,琴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她虽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之中,但她摆脱了束缚,她是新思想的产物,是巴金理想的化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冯乐山”的人物形象【内容摘要】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在上世纪30年代所写的小说《家》成就很高,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大师级的剧作家曹禺于1942年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了剧本,可以说是一次极富创造性的“再创作”。
剧本中,为什么“冯乐山”这个反面人物会有大量的正面描写?为什么“冯乐山”这个次要人物会贯穿全剧?与小说相比,为什么将“冯乐山”这个人物从暗场提到台前,并在行动上加以渲染?文章旨在分析“冯乐山”这一人物在两部形式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形象展示,着重分析曹禺在改编小说《家》立足原型的基础上,逐步塑造出丰满人物形象的过程。
在对作者创作初衷及主题的深化的理解上,小说和剧本因为出发点不同是否影响了作者对结构处理、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等方面的安排提出疑问。
文章从“冯乐山”在两部作品中对情节和结构的影响,浅析改编剧目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小说《家》“冯乐山”改编艺术价值一、巴金笔下的“冯乐山”: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在小说《家》中,“冯乐山”被处理成见首不见尾的半神秘人物,几乎是在众人口中被议论,没有与任何人产生交流和冲撞。
首先列举出“冯乐山”在小说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从而进一步展开讨论。
在第十六章,婉儿和鸣凤在交谈,说高老太爷会在府里丫头中挑一个去给“一个老头子做小老婆”,文中描述两个人都十分苦恼,鸣凤甚至说“我宁死也不给那个老头子做小老婆”,这个老头子会是谁?我们不得而知,此时也没有更多的交代,但能推断出至少是和高老太爷在很多方面差不多的人。
在一旁偷听谈话的觉慧非要缠着鸣凤说清楚,“是冯老太爷要讨姨太太……”于是,这个小小的谜团解开了,原来还有个冯老太爷存在!这是冯乐山的第一次非正式出场,但是他的此番登场丝毫没有涉及外貌、身形、语言的描写,仅留下了一个特别模糊的形象:已经被称作“老太爷”的冯乐山,想必年纪和高老太爷不相上下,却还寻思着讨姨太太。
在第二十六章,鸣凤怀着颤抖的心站在大太太周氏的面前,“今天老太爷吩咐说,要送你到冯家去,给冯老太爷做小”。
冯家与高家同样是封建大家庭,高家有丫头出身的陈姨太,冯家要讨个丫头出身的姨太太,这对他们来说是再合逻辑不过了。
男人三妻四妾正常,讨个身份低等的下人就更可以为所欲为了。
鸣凤的悲痛抽泣感染了周氏,“实在说冯老太爷的年纪太大了,论年纪你可以做他的孙女。
”冯乐山难道不知道自己已经人老年迈?正是在这种自觉和自知之下,他还要去葬送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姑娘,因为在他看来那样做没有什么不可取的。
他当然不会想到可怜的鸣凤会怎么寻死去摆脱,想不到原来下等人选择不了生的路,想不到他本身是个杀人于无形之中的魔鬼。
同时,当觉民告诉觉慧这件事情时,觉慧不相信地大叫:“他不是孔教会里的重要分子吗?他60岁了,还讨小老婆?”一边扮演说道的孔教分子,一边不知羞耻地纵欲,冯乐山还能拿什么给自己辩护?就像觉民说的那样,“他们那种人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横竖他们是本省的绅士、名流”……在第三十章,高老太爷66岁诞辰上。
“……祖父正侧着头含笑跟旁边一位灰白胡须的客人谈话。
觉慧看见那个满是雀斑、皱纹的脸和那根香肠似的红鼻子,……咬紧牙齿憎恨地说了一句:‘他居然也来了!’”看到冯乐山这段颇具特征性的外貌描绘,不禁心里也同觉慧一样产生一种愤慨,想起当被收成姨太太的婉儿面对他时会是如何的恐惧!高家姊妹与婉儿聊天的内容又透露出一些关于冯乐山的信息,“婉儿真不值得,在冯家是活受罪。
老头子倒喜欢她,就是脾气怪,会折磨人……”当觉慧看到婉儿时甚至不相信她那么大的变化,还没来得及痛斥那“吃人的老狐狸”,就听到了更可怕的消息:冯乐山欲做媒将自己的侄女嫁给觉民。
在这个场景中,冯乐山出现次数十分频繁,虽然出现了真正实体的“人”,也仅仅知道他是个长什么样子的人,除此之外,能探究的都只能是外人口述从侧面来反映,比如说他的爱“折磨人”等。
在小说《家》中,冯乐山的分量无足轻重,全篇没有正式亮相,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若隐若现地飘过读者的视线,具体形象依旧十分模糊。
作者交代的只是当时一个生活方式依旧封建化的老爷,只是一个能够反映当时社会背景的一个符号化形象。
二、曹禺笔下的“冯乐山”:充满个人感情色彩曹禺曾经谈道,“我大体上是根据原作改编的,但毕竟是按我的理解、我的感受去改编的,调动了我生活中的经验。
像冯乐山这种人,我就在生活中见过,伪善阴险,坏透了。
”下面,笔者将对比小说《家》的内容谈曹禺如何在“冯乐山”这个人物上做文章。
在小说中关于觉新的婚事中是这样写的:“……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的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
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定了。
”如此草率的择婚办法是蠢不可及的,而自以为高高在上的高家同样蠢不可及。
当然,不能否认,小说中的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完全合乎高家的逻辑,合乎生活的真实,因此具有典型意义。
到了剧本里,这段拈阄择婚的情节被删掉了,而让冯乐山摇身一变成了觉新婚事的作伐者,这不仅延续了“做媒的人情面大”一说,而且让冯乐山直接影响了高家人的生活,有利于矛盾的集中化和戏剧化,如此处理同样符合逻辑和真实。
第一幕觉新的婚礼上,冯乐山要来看新房之前,四老爷高克安别有用心地让妻子王氏把丫鬟婉儿留下,王氏与三老爷高克明的一段戏,对即将出场的“冯乐山”的人物形象给观众打了“预防针”。
王氏:(严重地)不,四老爷,你可别作孽,我的丫头宁可送给一个要饭的,不能这么毁了她,活活当一辈子冤鬼!高克明:四弟妹,人家冯老太爷是个有道德、有品格的人,千万不要……王氏:三哥,您是不知道啊!陈姨太刚从冯家过来的时候,不还是疯疯癫癫的么?她那个时候可说过这位老太爷,(激出来的话)那,那简直不是人哪!这是他们冯家人传出来的,没错呀。
高克明:(固执地)不要听人胡扯!一个人人品太高,一般人就不容易明了。
他子孙满堂,膝下只少女儿,在外面多收几个女弟子,那也是……王氏:不是的呀,人家背后骂他是个……这将小说中的“收姨太太”在剧本中被演绎成收女弟子一说。
高家的主子们都知道冯乐山糟践小姑娘的可耻癖好,不过他们除了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之外就是纵容,参与讨论的哪一个人敢于去违逆高老太爷和冯乐山的强势强理和强力强权?而到他本人谈到收女弟子的癖好时,冯乐山生怕别人误会而编了一套理由:遇见一个有慧根的孩子,我不忍看她堕入污泥。
佛说“慈悲”,孟子曰“不忍”,都是一片爱惜好生的心肠。
世上断没有眼看着人要落水而不肯援之以手的道理。
讽刺的是,当他一边用种种大道理来兜售人生经验的时候,一边就打起了鸣凤的主意。
慈祥的话语之下掩盖不住龌龊的动机。
在这里,曹禺在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塑造上使用了“拗写法”——在常人看来一个特征十分明显的人物,在他的笔下就经常是以一为主、多种掺杂,至少有一个与主个性相对的特征有机糅入。
例如冷酷的周朴园,却又是个缅怀旧情的多情郎;粗犷的鲁大海在母亲和妹妹面前也会很温顺等。
冯乐山不可否认是被塑造成反面人物的,但曹禺却给了“他”很多正面的描写,如一出场就称赞高老太爷的诗,显示出他对文学颇有研究;为觉新的婚事而忙,显示出他对下一代的关心;提议新房外应当布置一片竹子,显示出他对生活乐趣的追求等。
不能说曹禺是反其意而为之,权当作是塑造冯乐山的另一面,也可以与其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做比较。
第二幕中,冯乐山主动向高家讨要鸣凤做所谓的“女弟子”,这是与小说不同的情节设置。
换做主动地索取,突出了冯乐山予取予求的贪婪和有能力作威作福的权势。
在这里,曹禺根据需要设置了高家的几个媳妇的议论:周氏:按说呢,自己真想弄一个人伺候伺候,肯说出来倒也叫人放心。
王氏:可是他跟他的太太举岸齐眉,他祖上世世代代都是道学君子。
君子不二色呀,你没听见他方才说……周氏:(扇子一挥)是啊,所以说这个老东西本事大呀。
(尖刻地)世上丈夫是个什么猴儿相,太太哪有不知道底细的。
可是这位冯老太爷就从早到晚,整年都是天上文曲星降凡的样儿,仿佛刚出了佛堂就进了孔庙……高、冯两家相交颇密切,高家人都十分清楚他的为人,对他那种掩人耳目的生活方式十分不耻。
通过除冯乐山之外的人物的嘴表达出对他的心里的看法,让人从另外的客观角度看出了这个人物自身表现出的一些不同。
冯乐山“收女弟子”在高家人来说是半公开的,一直在高家人口中传说,包括陈姨太的现身说法等在剧本的开头得到了广泛的渲染。
如果剧本往后走,继续在这个问题上是雾里看花的朦胧状态,那么观众心中也只有个模糊的概念,从而对认识这个人物隐秘的内心有很大的阻碍。
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曹禺将此段不可告人的隐秘在第三幕中毫不掩饰地摆在了众目睽睽之下。
矛盾冲突法和交往与碰撞法是曹禺剧作塑造形象的基本方法。
在戏剧写作中,作者将视力聚焦点集中于人物,而在人物中又将焦点放在他们的行为上。
因此在第三幕中,曹禺截取了高老太爷的寿宴为背景,这也是促使冯乐山再一次走到台前的契机。
收姨太太是封建残余,在当时封建社会中是得到承认的。
曹禺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想要达到的批判角度是在“人”,去批判那些在封建社会中像虫子一样蛰蚀新鲜血液的恶人。
因此,小说中提到冯乐山“爱折磨人”被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婉儿身上真实的遭遇突出他的阴毒。
当他发现婉儿在外泄他不为人知的私密时,他内心早已被激怒却表面若无其事,还“和颜悦色”甚至“慈祥”地允许婉儿继续与高家人叙旧。
他很世故,深知婉儿的个性会吓得再也不敢张嘴,可又碍于高家人的存在只能继续保持他的和蔼,此处较好地把冯乐山的两个面目都摆出来,交替变脸,用表里不一的对比着重突出了人物性格。
“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真实”(黑格尔)。
小说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的时候是采取动作,但往往只是对动作的叙述性的描写,从而帮助读者根据文字来想象人物的动作。
但曹禺深谙戏剧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是人物自身的动作,是人物在舞台上的直观再现。
因此,剧本中对冯乐山近乎疯狂的动作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惨无人道、狠毒的封建遗老形象。
而谭霈生在《论戏剧性》中提到,人物的外部动作应该“让观众能够通过可见的外部动作洞察到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
当冯乐山把烟头戳向婉儿的时候,观众对这个先前还和蔼可亲、舞文弄墨的老头立即感到一种可怕的阴森和愤恨,恨不得将烟头反戳到他身上去。
可以说,曹禺对冯乐山这个场面的描写收到了妙不可言的效果。
一个不为人知的隐秘在特殊的情况之下被引发出来,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情境,阐释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周围的特殊关系。
借深受其害的婉儿的遭遇来粉碎冯乐山道貌岸然的假善人形象,这对深化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内心很有必要,有此一笔,冯乐山一定是令人过目不忘的坏人形象。
“翁之乐者山林也,客亦知夫水月乎?”这是冯乐山给水月阁题的词,其实恰好是他的自画像:我冯乐山老当益壮,心思还在山林之中悠闲地游历,俗人安知我究竟在眷顾着什么?水乎?月乎?山林乎?这是冯乐山一种隐含的极度自信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