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分享】

合集下载

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鸦片战争后,在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不得不面临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
一、开埠前后宁波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开埠以前的数百年间,宁波便已以商业贸易著称,所谓"海道辐辏之地,南接闽广,北控高丽,商舶往来,货物丰衍",[1](p993)为连接中国东南沿海与东北亚的主要商业通道。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中,宁波的地位远远高于上海。就行政级别来说,当时上海是县级市,而宁波早已是府治所在地。由于宁波在中国沿海的重要经济地位,鸦片战争前西方人就一直企图打开这一良港作为贸易点,早在乾隆二十年到二十四年间就出现要求到宁波贸易的"洪任辉事件"。①为了将宁波作为英国对华经济入侵的主要通道,1842年在《南京条约》中,宁波与广州、厦门、福州、上海等五个沿海城市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开埠城市。1843年底宁波正式开埠,然而开埠后,宁波的贸易状况却和英国人最初的预期大相径庭,1844年宁波的对外贸易总值为50万元,但以后逐年递减,五年后还不足5万元。[2](p729)进出口船舶的贸易也呈下降趋势,1845年进出口轮船的船舶吨位各有1926吨,到了1847年该数字变为1093吨,下降了43.3%。[3](p238)与宁波对外贸易值和进出口轮船吨位的下降相比,在外侨人数方面,1850年宁波外侨为19人,1855年增至22人,但其中传教士14人,商人仅为5人。[4](p135)面对宁波的这种状况,一些外国人甚至建议用其它口岸来代替宁波。
二是资本主义市场在沿海地区的扩大逐步改变了宁波周边地区的城市格局。首先,由于地理位置上宁波紧邻上海,上海的迅速崛起对与其临近的宁波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在港口经济的发展上,港口的地理位置在决定港口的竞争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港口的竞争对象是港口的腹地货源和中转货源,因而如果港口位于腹地广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并且靠近国际航线,则在与其它港口争夺腹地货源的竞争中就会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16](p207-210)在地理位置上,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上海处于沟通长江流域和中国南北洋的地理优势日益凸显,其所能覆盖的经济范围远远大于宁波,上海的崛起对宁波的贸易产生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正如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冉所声称:"我们在这里遭受失败的原因很明显,上海把一切东西都吸引到它那去了,...... ,同时还把原来准备到宁波的茶商吸引到它那去了。" [13](p620)对于这种情况,1846年清政府档案中也记载:"至宁波海口为新设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因旱道偏僻,商贾罕通,其洋货尽赴上海。" [2](p729) 1870年至1874年,宁波直接从外洋进口占总进口额的23.1%,以后这一比例迅速减小,从1885年到1889年降至1.1%。[17](p106) 1890年,宁波的海关报告中这样写道:"本口几乎可说没有直接从国外进口之贸易,所有之进口货主要是经由上海而来的洋货。" [18](p171) 1876年宁波共进口原色布404000匹,由上海转运而来为395100匹,占97.8%,1877年宁波共进口原色布354000匹,由上海转运而来达351000匹,所占比重达99.2%.[19]这一情况表明,宁波在对外贸易上已逐步成为上海的附属港口。

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

色彩 。通 过 文 献 梳 理 , 分 析 了导 致 这 种 缓 慢 而 扭 曲 的 城 市 化 格 局 的 原 因 , 肯 定 了交 通 运 输 体 系构 建 、 开埠通商 、 发 展 新兴工矿业 、 城 市管 理 和 政 府 相 关公 共服 务 对促 进 近 代 中 国城 市化 的 积 极 意 义 。与 此 同 时 , 针对存在 的突出问 题, 鉴往知今 , 指 出 当前 我 们 在 完 全 自主 而 不 依 附外 来 强 权 的 安 定 环 境 下 , 应 认 真 吸 取 近 代 中 国城 市 化 发 展 历 程 中的 经 验 教 训 , 依 法 科 学 地 制 定 城 市化 发 展 规 划 , 采 取 有 效 的政 策 , 走 一 条 以 人 为 核 心 的新 型 城 镇 化 道 路 。
M ay. 2 01 7 Vo 1 . 46 N O. 3
第 4 6卷 第 3 期
百 余年近代中 国城市化历史 回顾与探讨
马 先 标
( 南 昌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江 西 南 昌 3 3 0 0 3 1 )
[ 摘
要] 百余年 间 , 近代 中国城 市化水平有一定的提 高, 但是 总体进展 十分缓慢 , 且带有被 动型 的殖 民化
找 寻导 致 近代 中 国城 市 化 低 水 平 的 要 因 , 以期 对 当
也是 我们 通 常称 之为人 口城市 化 的范畴 。
前 中 国正在 推进 的新 型 城镇化 发 展有所 启 示 。

不过, 由于 旧 中 国经 济社 会 条 件 的制 约 和科 学
研究 事业 的 落后 , 关 于 近代 城 市 化 的统 计 资 料相 当
领 先 。例如 , 秦 统一 以前 全 国有 5 4 0座 城 市 , 唐 都长 安、 元 都 大都 , 都 属 于 古 代世 界 级 大 都 市 , 公 元 八 世 纪唐 朝 长 安 人 口甚 至 超 过 百 万 人 [ 1 ] 3 。 。进 入 近 代 后, 欧美 一些 发达 国家 城 市化 开始 勃兴 , 在产 业革 命 推 动 下这 些 国 家 的 城 市 化 也 逐 渐 步 入 加 速 发 展 阶 段, 并在 2 0世 纪 前半 叶完 成城 市化 。而 进入 近代 后 的 中国 , 城 市化 步伐 则 明显 落 后 于 西 方 世 界 。按 历 史 分期 , 本 文 的 主题 , 即“ 近代 城 市 化 ” 中的“ 近代” ,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

这个转变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挑战。

首先,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传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广州。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开始加速。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引入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规划师们需要解决城市土地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

例如,中国推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开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上海的外滩都得到了保护和改造,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不完善。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师们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急速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的动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最初动力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殖民统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成为殖民地和商业港口,这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在西方国家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随之而来。

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快速扩张。

二、城市规划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在西方技术和经验引导下逐渐兴起。

以上海为例,20世纪初,上海开始实施国际化的城市规划,形成了以外滩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域。

同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资本的涌入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了殖民统治和商贸中心。

三、城市建设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北京的城市建设在清末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从帝王的个人意志转向统一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征。

同时,一些大型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也推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

四、社会经济变革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工群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此外,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过度集中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此外,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总结而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因素都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论文报告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发展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与发展三、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四、现代城市化的 socio-economic 研究:问题与解决五、历史遗产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变得更加迅速。

然而,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更是一个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发展的多元化议题。

这篇论文报告探讨了近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发展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

这个过程遵循了一个相对透明的发展轨迹,从大规模人口迁移到城市化、城市振兴和现代城市化的发展。

大多数中国城市都是在清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城市,经历了从传统城市到近代城市的转变。

近年来,同时代历史遗产的发现和保存有助于揭示历史城市发展的细节,展示出城市化的历史多样性。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与发展中国的历史文化城市遗产丰富多彩,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一个区域的文化资源,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是现代城市建设和规划的一个重要议题。

保护和维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文化价值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

官方和民间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正在尝试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统一管理。

三、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城市未来的方向和形态。

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解决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许多问题。

比如,城市规划目标的界定,制定城市规划的文化、社会和环境研究等。

这些研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许多新颖和可行的方案和方法。

四、现代城市化的 socio-economic 研究:问题与解决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全面的社会现象,具有复杂的 socio-economic 系统特征。

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全面研究,学者们发现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聚集的问题,还涉及了城市内的创新、文化、文化景观、社会差距等问题。

近代中国出现的城市问题

近代中国出现的城市问题

近代中国出现的城市问题从近代起,中国城市问题逐渐成为一道难题。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城市内部的发展和规划,更是该问题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1. 城市的产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

农民人口增长,部分地方出现了农业过剩和农业失业的问题。

这时,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城市也逐渐出现。

城市的发展与经贸发展、社会阶级分化、文化艺术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城市的特征逐渐明晰。

2. 城市问题的产生城市问题在城市产生之初即显露出来,如高屋建瓴难以庇护百姓,自来水管网未能普及等。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1) 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问题也愈加明显。

人口密集的市区,卫生条件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不适宜的公共设施,例如医院和学校等,难以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

(2) 没有适当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严重金融危机和房地产泡沫的爆发,会造成房价暴涨和城市规划的混乱。

许多城市管理部门随意打造房地产项目,而缺乏长久远景规划和城市综合性发展。

(3) 缺陷的落后管理体制在近代中国城市内部与城市与上层管理中,尚缺乏完整的管理体制和生产性与生活性的平衡,社会治安问题。

除此之外,由于雇佣劳动市场等因素的限制,中国城市中许多不受保护的城市居民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生活条件恶劣。

3. 中国城市问题的解决中国城市问题必须得到长期和切实的解决。

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设计和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着手,将是解决近代中国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大力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设施的支出是一种长期投资,是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发展并加快城市经济的增长,使政府能够解决城市问题。

就此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鼓励和财政支持,作为长期资产和低利贷款,能够帮助地方政府投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2) 调整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政府需要施行哪些规划和构思,应该先研究与合作共同发展的方法,以加快开展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平衡发展。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报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转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回顾性总结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和规律。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19世纪末期的开埠以来,满清政府逐渐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而陆续开放多个港口。

以此为契机,中国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逐步得以展开。

1.1 传统城市的衰落中国传统城市的衰落源于其繁华与凋亡的原因。

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促使着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城市商贾阶层的财富逐渐流向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的港口城市。

1.2 引进外国经济模式与城市创新西方列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1898年湖南张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成功引进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并嫁接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上,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次创新性的工业革命。

1.3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帝国主义时代,外国势力在中国开展侵华政策,中国城市正逐渐陷入分裂和贫困的困境中。

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传统的土地税和盐税也无法维持现代城市规模的财政支出,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城市的变迁和转型,离不开政府投入和协调。

2.1 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政府为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制定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例如,上海进城规划,定于1927年至1930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落实知事梁士诒中学区拨地计划,打通新披香隧道,开辟新地盘,提高了香港的城市化水平。

中国近代城市史在研究领域上取得的成果

中国近代城市史在研究领域上取得的成果
市 发 展 的 特 点 和 社 会 变 迁 的 一 般 规 律 。 对 于 研 究 中 国 社 会 的
在 此基础上 ,一些 研究者努 力探 索 ,发挥创新 意识 ,试 变迁轨迹 ,对 于认识 当时的社会 ,对于整个历史规 律的探索 图从 区域 的角度来研究城 市 ,区域城市史研 究也被 一致认为 都必将 有所裨益 和启 迪 。这对于深入认 识近代 中国的社会 性 是拓宽 和深化 城市史研究 的重要 途径 ,代 表着近代 城市史研 质 和国情有着积极 的意义 。 究 的发展趋势 。经过研究 者 的积 极探索 和不断尝试 ,城市相 4 出现 了将近 代 史研 究 与 当代 城 市 发展 相 结 合 的 . 对发达集 中的东南沿海 、华北 、长江流域 等 区域城 市系统 、 趋势 值得重视 的是 , 目前 国 内出版 的一些著作虽非 城市史的 城市群体 的研 究 ,已经取 得 了一些 初步 的研 究成果 。如张 仲 礼主持 的 “ 东南 沿海城市 与 中国近 代化 ” ,他们首 次把东南 专著 ,但 也涉及 近代 城市研究 。如 由章开沅 、罗福 惠主编的 沿海五 口通商城 市看成一个 有机 的城市群体 ,采用 多层次 、 《比较 中的审视 :中国早期 现代化研究 》第5 即 “ 章 城市化与 多角度 、多学科 相结合 的立体交叉 式研究方 法考察其 纵向发 社会结 构 、民风 民俗 的变迁 ” ,该 书讨 论中西城市化 的不同 展和横 向联系 ,较好 的把握 了东南 沿海地 区以五 口通 商城市
高学术水平的著作 ,史明正 的 《 向近代化 的北京城 》、常 视角去进行历 史探索 。 用历史 学 、社会学 、经济学 、政治 走 运 宗虎 的 《 南通现代化 》等。此外 还有一 些各具特 色的专著 , 学 等多学科相结 合的研究 方法 ,对 近代 中国城 市发 展和社会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综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本文就近十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对“衰落城市”的概念、整体宏观态势、区域研究、个案研究等进行了展示,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和今后研究中应注意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摘要题】研究综述【关键词】近代/中国/城市/衰落【正文】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客观运动过程,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是客观存在。

发展与衰落是事物存在、运动趋势的两种背向运动。

城市“是直接从生产中得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一个社会文明载体。

因此,它与其他客观存在物一样,有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性。

同时,它与其他事物一样,也必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的衰落从本质上讲代表着一个城市发展周期的结束。

综观近代中国城市的研究现状,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近代城市研究的专著和资料集达500余部,相关文章上千篇(注: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

这些研究成果涉及近代单体城市研究、近代区域城市研究、近代城市整体研究、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研究,还包括近代中国城市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突破性进展等诸多领域(注:何一民:《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第330、331、336、338、307页。

)。

随着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关于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的研究也已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已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某些研究已具有突破性进展。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

【正文】一、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兴起是以1986年国家“七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近代新兴城市的研究开展为起点。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较快,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探讨有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城市史研究作为一门新学科首先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之初在欧美兴起。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也开始得比较早,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论著,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已经形成若干理论模式和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著,但由于中西文化长期的阻隔,这些研究成果在80年代中国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兴起时翻译成中文的极少,因而中国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是在缺乏理论和方法借鉴的情况下起步的。

为此中国学者对城市史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十余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如关于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目的、意义,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城市化与近代化,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城市的体系、布局、城市的功能、结构、城乡关系、城市发展的动力等理论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少学者还十分重视提出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模式,初步形成“结构”——“功能学派”、“综合分析学派”、“社会学派”以及“新城市史学派”等不同的学派。

理论研究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了学者们思维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城市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深入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术专著和论文大量发表。

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首先表现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这一课题的重视,从“七五”规划到“九五”规划,都将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项目,对相关的选题优先考虑,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和年度课题及青年基金课题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研究项目达十余个;此外国家教委和各省的社科基金课题都列入了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课题。

近代中国历史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历史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历史的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经济因素的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因素。

由于改革开放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开始获得快速发展。

这一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寻求工作。

同时,城市的经济活动也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人口涌入城市。

二、社会因素的推动城市化进程也受到社会因素的推动。

在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渐瓦解,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城市成为这些市民的聚集地,他们在城市中寻求更多的机会和自由。

这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

三、政策因素的推动政府的政策也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化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推行城市计划,大规模修建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城市的规模。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提供了保障,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四、文化因素的推动城市化进程还受到文化因素的推动。

近代中国兴起了一股新文化运动,人们开始追求更为自由开放的生活方式。

城市成为了这种新文化的中心,人们在城市中寻求知识、享受文化艺术。

这种文化因素的推动,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精神支持。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经济、社会、政策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

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深入推进,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随着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中国城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城市逐步转变为现代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

本文将从历史沿革、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现代城市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沿革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城市。

从唐宋以后,中国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许多大型城市,如浙江的杭州、江苏的苏州、福建的福州等。

但是,城市在经历了一段繁荣之后,很容易就会崩溃。

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乱和动荡,这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崩溃和城市自身的衰败。

直到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等变革,中国的城市才开始逐渐复苏。

二、引进西方城市规划理念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法国、德国和美国的城市规划理念。

1904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交通总局”,开始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多个城市规划机构,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例如上海外滩、广州中山大道、北京长安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三、城市化进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更加加快。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城市人口占比从17.9%提高到了58.5%。

尤其在21世纪初,中国遭遇了一波城市建设的狂风,许多县级城市变成了地级城市,一些地级城市发展成了省会城市。

例如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形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四、城市发展的经济意义城市化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城市化可以促进人口和资源的集聚,使生产效率更高。

其次,城市化可以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更多的创业和就业人才。

当城市化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经济发展也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城市的财政收入也会大幅增加。

因此,发展城市化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

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历史和影响研究

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历史和影响研究

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历史和影响研究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城市化始发于以出口大米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和世界贸易中介作用的沿海城市,而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并加速到了20世纪30年代。

城市化的进程本着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新的城市形态和城市文化。

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中国的城市化却在很长时间内被忽视和忽略,直到20世纪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蓬勃发展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近现代城市化的历史近代城市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

在此之前,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城市属性因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而非常不同,有些城市可能是商业城市或者依附于宗教或行业的城市。

在1840年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的贸易开始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开始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城市社会。

世界市场需求依然很小,城镇之间的交流因炎黄桥的建立而发生了改变。

因此大多数城市仍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二、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在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它更加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在人口和土地利用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积极促进新型的城市文化、城市形态和城市管理模式的形成。

同时,城市化还通过改善了城市交通、物流和电子商务配套设施,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效率的提升,这是城市化决策背后深入的经济内在逻辑。

当今国际社会也在重视城市化带给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城市发展的决策与城市规划的制定也在更多得考虑公众的利益,发掘城市潜力与调整城市体系结构也变得更为重要。

三、结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由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末推动的,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是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

随着中国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城市化的发展也将连续提高。

未来城市化的发展路径将受到全球层面的影响,其发展道路也将进一步走向国际化和多元化。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现实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民族强盛和振兴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社会组织形态。

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城市与农村的分化和矛盾、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环境和文化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中国近代城市化历史回顾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中期的广州和上海。

因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贸易,这两个城市逐渐成为中国开放的窗口,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建设和规划也随之启动。

清朝政府开始对城市进行管理和规划,设立市政府和城管机构,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如水厂、电站、铁路等。

20世纪初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逐渐成形,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上海成为了中国的金融、商贸、工业中心,其现代化城市形象成为了各地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同时,其他城市如广州、武汉、天津等也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新的规划和建设带来了更舒适的城市环境和社会文明。

20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也迅速增加。

然而,城市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住房短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环境污染等等,给城市管理和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问题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中国更好地展示了自己的城市形象和城市规划理念。

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严峻。

1. 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城乡差距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2014年城镇化率超过50%以后。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减少,这就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仅导致了资源分配和公平问题,也造成了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2. 城市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但是也是最难实现的。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的是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土地开发、环保、交通、居民利益等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

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1840—1894(2)1895—1949(3)1950—1957(4)1958—1976(5)1977—1991(6)1992—现在的工业城市建立起来。

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

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

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

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

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

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

(四)1958—1976年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

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

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

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

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

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二)环境脏乱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

中国近代对城市的治理与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对城市的治理与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对城市的治理与城市发展近代以来,中国城市的治理和发展,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国家,城市的管理和发展与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国力提升息息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城市,都是畸形的城市,是西方列强的积弱所趋;中国的城市在国家的其中一个时期,曾处于非常贫困和灾难的状态。

随着国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城市的治理和发展逐渐加快,硕果累累。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也已快速推进,城市的治理和发展也已开始进入新阶段。

中国城市治理的历史狭义上的城市治理,主要指城市政府行使职权的过程。

在中国,城市治理优劣也一直是衡量一个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城市治理的历史,与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治理就已经得到比较完善的发展。

在城市管理层面上,城市儒者们秉持君子治城的理念,规定城墙之内应该有许多街巷、桥梁和市场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以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到了宋朝,城市治理则更注重庶民和平民的福祉。

诸如市井文化、娱乐活动、著名景点等等。

清朝施行“与民更始”的理念,厉行节约,政府的管理也渐趋严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那段时期,城市治理基本上与欧洲列强的进一步入侵和殖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各个城市于是开始了一场自我救赎和独立发展的战争。

此时,城市治理主要表现为独立行使治理权力的过程。

中国的一些城市,例如上海,天津等,都已经被列强占领了领土和特权;当时的治理的功能和任务基本上被列强所掌控,国家的领土和独立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同时,中国城市在旧道路的基础上,逐渐兴起了一批新的城市规划设计,如宁波、上海、广州等城市所进行的大规模改造和建设等。

中国的城市治理也不断地探索和积累新的经验。

改革开放与城市治理的新阶段中国大规模改革和开放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和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巨大的增长,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

然而,这一进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国内的动荡,中国迅速陷入了危机之中。

当时的中国城市几乎都是古老的封建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甚至缺乏现代基础设施。

这些城市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几乎没有什么起色。

因此,中国城市的现代化之路面临巨大的困难。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与现代化尝试。

南京成为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则成为了国家的首都。

工业化开始在一些城市摇篮中扎根,如上海、广州和天津。

这些城市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的突破。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提出了一系列的五年计划。

这些计划鼓励人们投资兴办工厂和企业,推动城市的发展。

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此时展开,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步伐。

然而,工业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了就业、住房和环境等方面的挑战。

当时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了一些城市的混乱和拥堵。

由于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同时,工业化也引发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然而,中国政府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采取行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升级。

城市规划和管理得到了加强,建设更为现代化和人性化的城市成为了当下的发展目标。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以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分享】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分享】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怠义,并全而回顾了国外和a内中国近代城市问题研究的状况,介绍了有关著作的主要内容。

【正文】一、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窓义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特别到了近现代,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研究城市发展巳成为研究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关注点。

城市已不仅是一张线形图或平而图,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立体的社会,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创造基地。

同时,城市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产生也愈来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认为,开拓城市史和城市发展问题的探究,无疑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建设有其重要的理论息'义。

国际上学者包括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从60〜70年代以来对城市包括城市史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M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城市发展问题开展研究起步较迟,可以说只有十多年的时间。

正是在这个十多年的时间里,由于我国史学界思想解放和学术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呼唤,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地学者纷纷投入一个新的城市史研究热潮。

1949年底中国只有建制城市69个,全国城镇人口5765万,城镇人口是全国人口总数的10.6%。

据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字,1996年底全国已有城市666个。

这个数字是1949年数字的约10倍。

确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已愈来愈加速发展,估计1997年底中国建制城市已达700个左右,城市总人口已达5.2亿,占全M总人口的比重为43%,比1990年的30%高出13个百分点,比1985年的21%高出22个百分点。

如此引人注目的城市化进程,当然引起了不少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包括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

城市化常被看作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可以说是与城市化同步的。

中国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和近现代化进程也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1840—189421895—194931950—195741958—197651977—199161992—现在业城市建立起来;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四1958—1976年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二环境脏乱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这段时间为了建地铁啥的,武汉成了“满城挖”,不仅把街道变得很乱,而且空气也弄得很差;虽然这是城市建设中必要的,可我总感觉没有规划好;武汉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就说下水道系统吧,今年那次大雨,几乎整个武汉都被淹了,听说华农是整个被淹了;三流动人口问题武汉地处交通要道,高校众多,这直接导致了武汉的流动人口数量剧增,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大多数城市做的并不到位;武汉这方面我不是很清楚,所以不作赘述;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五城市区划问题很多人对武汉的区划存在疑问,很多人觉得武汉湖泊江河湿地多,城市区隔严重,不适合摊大饼似地城市交通建设,应该发展组团式结构,运用现代交通方式进行连接,这样既节约了交通建设成本,保护了环境,也可以避免很多城市病的发生;六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大武汉城乡分明,城市和乡村分界太明显了,城乡差异太大,未能很好统筹发展;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与拉美国家城市化超工业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城市化的明显滞后于工化;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都是不理想的;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内容提要】文章论述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怠义,并全而回顾了国外和a内中国近代城市问题研究的状况,介绍了有关著作的主要内容。

【正文】一、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窓义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特别到了近现代,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研究城市发展巳成为研究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关注点。

城市已不仅是一张线形图或平而图,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立体的社会,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创造基地。

同时,城市种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产生也愈来愈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认为,开拓城市史和城市发展问题的探究,无疑对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建设有其重要的理论息'义。

国际上学者包括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从60〜70年代以来对城市包括城市史的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我M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城市发展问题开展研究起步较迟,可以说只有十多年的时间。

正是在这个十多年的时间里,由于我国史学界思想解放和学术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呼唤,上海、天津、武汉、重庆等地学者纷纷投入一个新的城市史研究热潮。

1949年底中国只有建制城市69个,全国城镇人口5765万,城镇人口是全国人口总数的10.6%。

据199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字,1996年底全国已有城市666个。

这个数字是1949年数字的约10倍。

确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已愈来愈加速发展,估计1997年底中国建制城市已达700个左右,城市总人口已达5.2亿,占全M总人口的比重为43%,比1990年的30%高出13个百分点,比1985年的21%高出22个百分点。

如此引人注目的城市化进程,当然引起了不少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包括历史学家和经济史学家。

城市化常被看作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可以说是与城市化同步的。

中国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和近现代化进程也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在近代中国,上海首先倔起为一个繁华的大城市,在本世纪20、30年代被誉为远东第一大都会,其他沿海地区以及长江沿江地区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化发展。

1949年以后,国家政策谋求城市与农村、沿海沿江与广大内地的均衡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势头有所削弱,城市功能退化,作用下降。

但是A改革开放以来,沿海沿江城市再次崛起。

目前沿海沿江城市在市场发育过程中的先导地位,同它们曾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据的地位十分相似。

上海学者深深感到开展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其现实意义十分明确,就是通过有意识地探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为即将到来的21世纪提供可借鉴的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国外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60年代前,一些西方学者受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影响对中国近代城市够不够城市标准,抱否定态度。

韦伯根据西方文献在《城市》和《中国的宗教》(注: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城市》(The City),纽约1958年版:《中国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China),纽约1951年版。

)两部专著中,提出了衡fi城市的5大标准,即城堡、集市、法庭、社团和市民选举产生的市政机构。

受这一城市发展理论的影响,50年代时在华盛顿大学执教的罗兹•墨菲(注:罗兹•墨菲(Rhoads Murphey):《作为变革中心的城市:西欧与中国》(“The City as a Center of Change: Western Europe and China”)《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年鉴》(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Geographers),1954 年总第44 期,第349〜362页。

)等美国学者认为,同西方城市相比较,中国传统城市封建色彩浓厚,到了近代,尽管有上海等这样的城市兴起,中国城市也不能担当起近代化的重任,而是淹没于中国农村的汪洋大海之中。

正如墨菲在他的著作《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所认为的,“传统的中国绵亘不断,差不多伸展到外国租界的边缘为止。

在乡村,人们看不到上海影响的任何迹象’’(注: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Shanghai-key to modem China),哈佛大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12页,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

进入6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跳出韦伯及其追随者的观点,力图从新的角度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如原斯坦福大学、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施坚雅就提出了关于中国集市体系和宏观区域的理论。

他把中国划分为9个宏观区域,并引入了中心边际说,认为毎一宏观区域都包括中心和边缘两部分,并认为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化发展表现为集市和城镇的蓬勃兴旺,还用“城乡统一体”(Urbanrural Continuum) 一词来形容中国近代城市与周围乡村的和谐关系(注:施坚雅(G.W.Skinner):《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The City Late ImperialChina),斯坦福1977年版。

)》值得国内学者重视的是,近20年来西方学者对中国近代发展问题进行了不少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史料充实与论点鲜明相结合的佳作。

这里择要介绍几本。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罗威廉的两卷本著作《汉口》是单个城市研究的佳作(注:罗威廉(William Rowe):《汉口:一个中M城市的商业与社会,1796〜1889》(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斯坦福 1984年版:《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Hankow: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斯坦福1989年版。

)。

他通过大ffl搜集地方文献,从经济、社会、市政和市民生活等各个方而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与过去认为中国城市缺乏A治性的经济、社会组织的看法相反的结论,认为清末汉口己有相当规模的A治权,并且指出中国城市的变革是14发的,是内在原因在起作用,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只有在西方势力进入中国后中国城市变革才得到启动。

对中国近代城市政治与管理问题开展研究的有著名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魏斐德。

他的《上海警察》(注: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上海警察》(Policing Shanghai,1927〜1937),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出版社1995年版。

)一书在英语世界获得好评。

他充分利用了上海1部局警务处的档案资料和其他第一手资料细致地研究了一个有多元警政的特殊城市处理都市治安的情况。

上海在20、30年代为4个不同的警察机构所管辖,包括公共租界巡捕房、法租界巡捕房、池沪警卫队以及上海特别市政府公安局,并且它们还得假手黑社会才能有效动作。

值得指出的是,魏斐德教授不仅研究了警政情况、户口情况,也研究了经济情况、商业情况等,把政治、社会、人口、经济和文化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和见解。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元生的《上海道台:研究转变中社会之连系人物,1843〜1890》(注: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中社会之连系人物,1843〜1890》(The Shanghai taotai: Linkage man in a Changing society, 1843〜1890),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通过研究晚清上海道台这一特殊群体,展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演变,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特别是上海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作者通过考察上海道在外交方而的活动与作用,说明他如何在传统的天朝中心观念与新的国际观念两方而发生联系,指出在I860年以前,中央对于外交没有统一的机构,道台可凭A己的经验处理“夷务”,A由度很大,而1861年以后,随着总理衙门与南洋通商大臣的设立,上海道台在外交方而不再拥有以往那么大的便宜行事的权力,但也不是无所作为的。

书中分析了上海道台在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新式企业中的作用与影响,指出他们实际上担当了近代化实行者的角色。

澳大利亚学者马丁的《上海青帮》(注:马丁(Brian G.Martin):《上海青帮》(The Shanghai Green Gang,Politics and Organized Crime, 1919〜1937),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1996年版。

)在广泛搜集和利用中、法、R等国有关档案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 1919〜1937年间青帮在上海的活动。

本书特别研究了青帮的活跃与民国时期上海特殊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法租界社会管理的特点与青帮活动的关系,青帮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租界及华界当局等多方而政治力S的关系。

马丁认为,青帮之所以在上海有那么大的势力是因为华界与租界在政治系统上的巨大差异,一个是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民族主义的政权,一个是殖民主义政权的变种;一个是法制薄弱、政治不稳定、权力受到限制,一个则相对安全、公共秩序较好;这就为帮会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青帮便成了他们可以利用的对象。

德国海德堡大学礼格纳教授以前以研究《老子》的王弼注而驰誊于世,最近几年研究兴趣转入上海城市史,对近代上海传播媒介与社会大众的关系着力尤多。

他系统地研究了《中报》的早期历史,研究了英国人美查对《屮报》的经营方计和《申报》的内容,分析了《中报》的读者、《屮报》在清末的影响,而且查阅了美查在英国的档案,有很多新的重要发现。

此外,法国安克强、德国叶凯蒂、美M贺萧对上海妓女史的研究,对妓女与文人关系的研究,在方法上很有启发意义。

他们认为,妓女是被别人记录、描述很多而没有A我声音的群众。

通过研究对妓女描述的时代背景、都市社会特点等,可以对这一问题有一新的理解。

他们认为在晚清,“妓女”本是一个中性词汇,到1920年代,才被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类别,在不同时代,妓女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近代城市的劳工问题也是美国史学家关注的另一个热点,研究成果也很突出。

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哈佛大学教授裴宜理的《上海的罢工:中国劳工政治》(注:裴宜理(Elizabeth Perry ):《上海的罢工:中国劳工政治》(Shanghai on Strike:The Politics of Chinese Labor),斯坦福1993年版。

)利用了大fi第一手资料包括档案资料和:l:人访问资料,重点分析了烟草、纺织、交通运输3个行业的罢工活动,时间跨度大,还与欧美工人运动作了比较研究,提出了不少新见解。

如裴宜理不同怠国外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承担相对枯燥乏味的丄作的行业工人容易罢工的观点,不同意一些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把工运史纳入中共党史的研究范畴的观点,提出:1:人基于经济动机和政治动机的罢工活动是上海工业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等观点,对我们研究工运史、经济史和近代史的学者都带来了启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