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一地理必修1同步测试:第1部分 第四单元 第一节 随堂基础巩固(鲁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试题及答案-(共23页)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章试题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五章测试题(含答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五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1.形成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图5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5,完成2~4题。
2.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3.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4.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A.黄河下游地区B.长江中游地区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5.湖泊的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 B.差异性C.稳定性 D.脆弱性读我国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6.地质队员发现乙处有金矿出露,考虑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能找到沙金(沉积物中的细小金粒)的地方是:A. aB. bC. cD. d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7~8题。
7.20xx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8.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 ——①B.Ⅱ——③ C.Ⅲ——⑤ D.⑥——I“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 诗中叙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10. 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A. 流向 B. 含沙量 C. 汛期 D. 流量11.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从古到今,各种各样的地质、地貌现象激发了多少探索者为之不懈努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随堂练习【第4单元】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我国近5 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1~3题。
1.我国气温变化中,气温总体趋势由降转为升的年份大致出现在( )A.公元后1000年B.公元后1600年C.公元后1800年D.公元后1900年2.关于我国近5000年气温变化的总趋势叙述正确的是( )A.总体呈下降趋势B.总体呈上升趋势C.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D.波动不一定3.在公元1000年后近100年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A.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B.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缩小C.动植物向低纬度迁移D.冰川向高纬度缩小1~3.解析本题组是以我国5 00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为入手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判断气温转折点时,可作一条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与图中曲线的低点相切即可得出答案。
我国近5 000年来气温呈现出上下波动,基本上是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出现。
公元1 000年后的100年中气温明显下降,动植物向低纬度迁移。
答案 1.B 2.C 3.C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4~6题。
4.甲、乙两地所在半岛的地势是( )A.西北高、东南低B.东南高、西北低C.东北高、西南低D.西南高、东北低5.甲、乙沿海地区城市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A.甲沿海地区比乙沿海降水少B.甲沿海地区比乙沿海气温日较差大C.乙沿海地区多位于河流下游D.乙沿海地区矿产资源丰富6.影响图中铁路布局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城市分布B.地形C.气候D.河流4~6.解析第4题,甲、乙两地所在的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由图中河流流向,即可判断出该半岛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第5题,半岛西侧临大西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丰富,且气温日较差小。
半岛东部多位于河流下游,水源充足,且地形平坦。
第6题,影响图中铁路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和城市分布,但要注意题目要求选自然因素。
答案 4.A 5.C 6.B读某国轮廓图,完成7~8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配套练习第四章测评
第四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过程中()A.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B.以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C.内、外力共同作用D.后期以内力作用为主2.④中,钟乳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风化作用1题,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第2题,钟乳石是碳酸钙沉积形成的。
2.D,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的作用。
读图,完成第3~4题。
3.冰楔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中的()A.风化作用B.流水搬运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4.图示现象在下列哪一地区表现最显著?()A.三峡谷地B.淮北平原D.皖南丘陵3题,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应为风化作用。
第4题,该现象是由冻融,冻融交替现象表现最显著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4.C,峡谷细长陡峭,崖壁下部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分布。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崖壁下部洞穴的成因最有可能是()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海水侵蚀6.峡谷中的主要岩石类型属于上图中的()A.甲B.乙D.丁5题,由天山大峡谷细长陡峭可知其为流水侵蚀形成的;冰川侵蚀的河谷地貌呈“U”型,坡度;该地没有海水侵蚀。
第6题,红色砂岩和粗砂砾石,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A正确。
6.A”位于土耳其安那托利亚的腹地卡帕多奇亚。
据介绍,喷出的大量岩浆冷却、钙化,凝固成的风化岩层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外力作用侵蚀出一条条沟壑,便形成了陡峭的神奇烟囱景观。
据此完成第7~8题。
7.结合材料分析“仙人烟囱”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A.花岗岩B.大理岩C.石灰岩D.玄武岩8.“仙人烟囱”反映了卡帕多奇亚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地理现象为()A.造山运动B.地壳隆起D.强烈地震7题,“仙人烟囱”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再经外力作用侵蚀形成的,所以属于岩浆岩里的喷,大理岩是变质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只有玄武岩是喷出岩。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
第四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自然灾害的防避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有组织的社会行动,又需要广大公民积极科学地参与。
作为现代公民,应该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学习灾害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
2.【答案】A【解析】表中有震级、震中距等相关资料,可以明确判断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和是否位于震中,但是没有震源深度的详细信息,不能明确判断出两地的震源深度。
3.【答案】A【解析】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C、D项,但无法看出该地地质脆弱。
4.【答案】B【解析】洪涝、海啸为水文灾害,台风、寒潮为气象灾害。
5.【答案】C【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我国洪水频度河流中下游频度高,东部较西部频度高,南方较北方频度高,平原较山区频度高。
选C。
6.【答案】A【解析】修建水库,可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可以有效地防止洪灾;B、C、D为非工程措施。
选A。
7.【答案】B【解析】图中所示地质现象为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从两者定义可知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坡度较大的山地。
8.【答案】B【解析】华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房屋朝向南时阳光射入时间最长,四地中a朝向西南,b、c都朝向南方,d朝向东南方;滑坡多发生在陡坡,泥石流多形成于山谷,所以房屋应避开陡坡和山谷,a、c、d都位于山谷附近,b点位于山脊的相对平坦处,综合考虑,b点是最佳地点。
9.【答案】A【解析】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范围广大,出现次数多,应该为干旱,故A正确;台风只能影响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洪涝灾害频次极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基本不受寒潮天气影响。
2013学年高一地理必修1全册综合检测
本册综合检测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有关专家分析,新的太阳活动周期已经开始,估计活跃时期在2013年左右,从而给人类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三颗相邻的行星分别是()A.火星、木星、土星B.地球、火星、木星C.火星、土星、木星D.木星、土星、海王星2.当太阳风暴来临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A.地球上大气能见度下降B.引发地球上的“磁暴”C.地球上火灾增加D.地表平均气温下降下图是从不同角度观测的地球光照图,读图回答3~4题。
3.表示12月22日光照图的是()A.①B.②C.③D.④4.6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昼长最长的是()A.甲B.乙C.丙D.丁5.在地表以下80~400千米处存在一个呈熔融状态的软流层,该层以上物质是由岩石组成的,称为岩石圈。
关于岩石圈和软流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岩石圈就是地壳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D.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源地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各箭头,表示地球上的热量来源是() A.A B.BC.C D.D7.图中各箭头,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A.A B.BC.C D.D读下面气温和降水统计图,完成8~9题。
8.其中代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A.图A B.图BC.图C D.图D9.下列关于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沿海地区因受海洋影响,降水都较丰富B.热带地区既有多雨区,也有少雨区C.副热带大陆东岸,雨热同期;副热带大陆西岸,雨热不同期D.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2012·潍坊高一质检)当地时间2011年12月11日5点20分,南非德班第17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落幕。
鲁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同步测试
高中地理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练习鲁教版必修1(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2011·试题调研)下图是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预测图,图中比重增长是与2005年相比得出的。
读后回答1~2题。
1.与2005年相比,2018年我国( )A.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B.消费比重增加的均为可再生能源C.天然气消费增幅最大D.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2.图示煤炭比重增长的变化,说明( )A.煤炭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B.燃烧煤炭产生的环境污染总量减少C.煤炭产量大幅下降D.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略有下降解析:第1题,由图中折线可知天然气比重增加最多,增幅最大。
第2题,图示煤炭比重增长为负值,即煤炭比重下降。
答案: 1.C 2.D自然资源虽然各有特点,但作为自然资源的整体还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
综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②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③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它的分布无规律可循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4.下列陆地自然资源中,体现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是( )A.土地资源B.森林资源C.石油资源D.光热资源5.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会出现断流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平衡性;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
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光热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石油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其分布体现了非地带性。
淡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量多少、植被覆盖率有关,与矿产资源没有关系;植树种草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同步练习题14套(带答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以下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A.星云:一闪即逝B.行星:圆缺多变C.彗星:拖着长尾D.月亮:轮廓模糊读下图,回答2~4题。
2.图中共有几级天体系统A.3 B.4 C.5 D.63.地球是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宇宙4.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A.日地距离适中B.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卫星C.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D.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表面大气稀薄,大气成分以CO2为主,昼夜长短接近地球,而昼夜温差却超过100℃。
几十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一直没有停止过。
下图为太阳系示意图。
完成5~6题。
5.火星上的夜晚可能观察到A.火星遮住火星的卫星B.水星在小行星中穿梭C.美丽的银河横跨星空D.圆圆的地球挂在天空6.造成火星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有①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小②白天火星表面吸收大气辐射多③夜晚大气阻挡火星表面辐射多④夜晚火星表面吸收大气辐射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美国新型火星探测飞船——“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于美国东部时间2005年8月12日7时43分(西五区区时)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美宇航局下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说,这艘飞船将探测火星上生命线索,并为未来的火星登陆寻找合适的地点。
阅读下表,完成下7~8题。
7.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值比地球小,最主要的原因是A.距太阳远B.质量小C.体积小D.公转周期长8.在表上的四颗行星上,能体会“度日如年”的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轨道倾角是指其它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偏心率是椭圆焦点到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
下图为“行星绕日轨道倾角与偏心率曲线图”,读图回答9~10题。
9.轨道倾角和偏心率最大的是A.水星B.土星C.天王星D.海王星10.根据曲线ab可知,行星绕日运动具有的特征是A.共面性,同向性B.近圆性,特殊性C.同向性,近圆性D.共面性,近圆性答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5 C BAB C 6——10 DAACA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
高一地理鲁教同步练习 必修1 第4单元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单元活动 含答案
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基础过关]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内容说明航天遥感的什么特点() A.探测范围广B.时效快,精度高C.连续性强D.准确定位2.就航天遥感而言,其探测的范围越大,则() A.获得资料的速度越慢B.获得资料的周期越长C.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D.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3.人们通过对遥感信息进行判读,利用的是() A.地物的外形轮廓特点B.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特点C.地物分布的位置特点D.地物本身的质量和密度特点4.对长江流域洪灾进行监测的理想技术手段是() A.应用遥感技术B.人工监测C.水上快艇监测D.航空目测21世纪,遥感科技不仅将为社会信息化提供高分辨率的信息资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而且有助于人类重新审视“地球家园”,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与灾害的认识。
据此完成5~6题。
5.遥感技术可为开发、保护海洋提供支持,下列内容适合运用遥感技术的是()①海上冰山漂流监测②海上石油污染监测③近海赤潮灾害监测④海岸港口工程规划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6.从卫星云图上,能清晰地看到台风的中心位置及其移动方向。
卫星云图的获取来自() A.RS技术B.GIS技术C.GPS技术D.观测资料7.遥感技术在环境灾害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①旱情②水灾③滑坡④地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8.读“遥感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中,可以看出,此遥感所利用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这种运载工具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对地面物体进行感知和识别,这种方式的遥感技术,对地面物体的分辨率是较____(高、低)的。
(2)在甲图中,航空摄影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对地面物体进行感知,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习题:第四章达标检测(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本章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我国以图示地貌而成为旅游胜地的有( )①黄果树瀑布②长江三峡③路南石林④桂林山水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图中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云贵高原,其主要原因有( )①海拔较高②降水丰富③植被稀少④石灰岩广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3.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 )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C.平原面积狭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读“某地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题。
4.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从该实验中可知,沙子逐渐沉到水槽底部的现象是模拟( )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6.若某区域正经历甲图演示过程,则该区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是( )A.降水变率减小B.土壤肥力提高C.河流含沙量增大D.风力堆积明显读下面地貌景观图,回答下面两题。
7.上面地貌景观中,所受外力作用与其他地貌景观不同的是( )A.①B.②C.③D.④8.一般来说,河流从源头到入海口出现的堆积地貌景观依次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边石堤是在坡地或沟谷中形成的小型梯田状或堤状的堆积物。
它们呈弧形向外弯曲,并由上往下呈阶梯状下降,堤内积水成池。
其形成与地表水流运动受阻、水体中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沉积等因素有关。
下图示意边石堤的纵剖面。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9.下列因素中,对边石堤的形成影响最小的是( )A.粗糙或不规则的地表B.湿润多雨的气候C.可溶性岩石广布D.较高的植被覆盖率10.关于边石堤与流水的关系,以下说法可信的是( )A.水量越大,边石堤规模越大B.流速越慢,边石堤规模越大C.水质越好,边石堤的生长速度越快D.水温越高,边石堤的生长速度越慢11.下列地质景观中,与边石堤的成因相似的是( )A.冰塔林B.黄土高原C.冲积扇D.流石滩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高中地理 教师用书 第1部分 第四单元 第一节 随堂基础巩固 鲁教版必修1
[随堂基础巩固]1.下列属于图中B所示的是( )A.铜矿、焦炭B.雷电、沙漠C.化肥、大米D.森林、海盐解析:图中B的含义是自然资源,而焦炭、化肥、大米不能从自然环境中直接获得,雷电目前还没开发利用,它们都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D2.下列关于土地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C.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D.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解析:土地资源的可再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成为不可再生资源。
答案:D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意义不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阶段,人们逐水草而居B.农业文明阶段,在任何地区,水资源的数量都不会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限制因素C.工业文明阶段,水资源数量成为工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D.工业文明阶段,水资源质量明显下降解析:在农业文明时期,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水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因而水资源数量的多少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答案:B4.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有( )①人类对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速度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生产力下降③自然资源不能繁殖和循环再现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使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增加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可以不断更新和循环再现。
答案:A5.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B.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加强环境保护C.调动公众的消费积极性,刺激能源消费,加快经济发展D.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解析: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再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高中地理 教师用书 第1部分 第一单元 第一节 随堂基础
[随堂基础巩固]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地球是宇宙中的普通天体。
下列不属于天体的一组是( )A.行星、卫星B.太阳、月球C.陨星、高速飞行的大型客机D.彗星、星际物质解析:陨星是未烧尽的流星体残体降落到地面,高速飞行的大型客机已是地球的附属物,均不符合天体的含义。
答案:C读下图,完成2~3题。
2.图中所示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右图为左图的部分放大图。
此天体系统包含地球及彗星,因此可判定为太阳系。
答案:B3.从结构特征看,与地球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天体是(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⑥⑦⑧解析:图中⑥为火星,⑧为金星,⑦为水星,它们和地球同属类地行星。
答案:D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辐射对地球意义重大。
太阳活动对地球也有很大的影响,科学家一直观测、关注着太阳活动。
据此回答4~5题。
4.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上。
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同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磁暴”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
答案:C5.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A.英国、墨西哥B.挪威、芬兰C.意大利、西班牙D.印度、巴基斯坦解析:极光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地区。
答案:B6.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代表的行星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从结构特征看,与地球相似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将下面两组对应正确的选项用直线相连。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①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地球的质量与体积②b.削弱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地球与太阳的距离③c.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④d.安全的宇宙环境解析:该题考查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高中地理 教师用书 第1部分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四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鲁教版必修1
[随堂基础巩固]1.读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是暖锋B.图中A处是冷气团,B处是暖气团C.该锋面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降低,湿度减小,天气转好D.该锋面过境时一定能带来雨雪天气解析:从图中锋面的形状可知为冷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因此,A 处是暖气团,B处是冷气团。
答案:C2.我国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两季有时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降水。
与此直接相关的天气系统是()A.快行冷锋B.准静止锋C.暖锋D.反气旋解析:冬、春季节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降水,与地形阻挡出现准静止锋有关。
答案:B2011年第7号超强台风“纳沙”于9月27日上午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北部沿海一带登陆。
据此回答3~4题。
3.能正确表示该天气系统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的是()4.下图表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变化的是()解析:台风从本质上讲是属于气旋(低压),中心气流上升,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上升。
过境时气压变低,过境后气压恢复。
答案:3.D 4.B5.下列与反气旋有关的是()①贵阳“天无三日晴”②长江流域的伏旱③西伯利亚吹来的西北风④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伏旱和西北风与反气旋有关;贵阳天气特点是由准静止锋控制形成的;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答案:B6.读下面四幅“天气系统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看A是________,从气流状况看B属于________。
(2)C、D两锋面,过境后气温降低的是________(填字母)。
北方夏季的暴雨多与________相关。
(3)在A、B、C、D影响下,一般出现晴朗天气的是________(填字母)。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A是反气旋(高压),B是气旋(低压);C是冷锋,D是暖锋,结合各天气系统的特点作答即可。
答案:(1)高气压气旋(2)C C(3)A。
高中地理 教师用书 第1部分 第四单元 第三节 随堂基础
[随堂基础巩固]1.读右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处为末次间冰期B.图中C处为现代间冰期C.图中B处为末次冰期D.图中D处表示未来2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间冰期解析:冰期时气候寒冷,间冰期相对温暖,从曲线的波状变化看,A处为一温暖的间冰期,C处气温较低为末次冰期,B处气温最高为现代间冰期,D处是下一次冰期。
答案:A2.下列有关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变化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为1 000年B.全球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C.有资料显示,19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D.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大冰期和3个间冰期解析: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二十多亿年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全球气候变化在历史时期大致可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在地质时期出现了3次大冰期和3次间冰期。
19世纪60年代以来,地球表面和近地面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答案:C3.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①全球陆地面积缩小②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③中纬度耕作区将会退化成草原④高纬度地区因变暖而蒸发加强,比原来降水更少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全球变暖的同时,海水会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冰川会因温度升高而融化,使海平面上升,以致海洋面积扩大。
陆地面积缩小,所以①正确。
随着冰川的融化,冰川面积会缩小,使山地冰川的下限——雪线随之上升,可见②错误。
随着气候变暖,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加剧,湿润程度减弱。
干旱程度加强,将不利于耕作,被草原代替;而高纬度地区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也随之增加。
③正确,④错误。
答案:C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50cm。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A.臭氧层破坏B.森林被大量砍伐C.一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 )①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②滩涂面积减少③淹没部分耕地④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第4题,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加,而不是CO增加,燃烧矿物燃料,大量森林被砍伐,会使大气中CO2含量不断增加。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课件第四单元第一节时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第一页,共6页。
1.甲、乙、丙三条河流中( ) A.甲河流量最小,丙河最大 B.乙河含沙量最大,丙河最小 C.甲河汛期最短,丙河最长 D.丙河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甲河最小 2.上图中丁河水能资源丰富,但河上水电站却很少,其主要 原因是( ) A.地形崎岖,开发难度高 B.水流过急,不宜开发 C.技术水平低下,难以开发 D.远离经济发达地区,电力需求小
第二页,共6页。
解析:第 1 题,流量:甲河最小,乙河最大。含沙量:甲河最 大,丙河最小。汛期:丙河最长,甲河最短。季节变化:甲河 最大,丙河最小。故选 C。第 2 题,丁河水能资源丰富,但经 济落后,对能源需求量小且远离消费市场。故选 D。 答案:1.C 2.D
第三页,共6页。
对点练二 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3.有关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 C.四川盆地经济发展较快 D.长江中游经济区以重庆为中心 解析:选 C。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60 多年来, 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沿江两岸和四川盆地,经济快速发展, 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游经济 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
第四页,共6页。
本部分内容 (nèiróng)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tuìchū)全 屏播放
第五页,共6页。Biblioteka 内容(nèiróng)总结
本部分(bù fen)内容讲解结束
No Image
第六页,共6页。
2013年高中地理 电子题库 第四单元单元综合检测 鲁教版必修1
2013年高一地理电子题库第四单元单元综合检测鲁教版必修1(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
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
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引起社会动荡和环境安全问题。
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资源可利用量均高于世界平均值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2.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A.降水总量少B.降水年际变化大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解析:第1题,我国水资源开发中浪费比较严重,利用率较低,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核心应是提高利用率。
第2题,海河流域人口、城市密集,经济较为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
答案:1.C 2.D2011年10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某某某某建设的第一座天然气站工程今天建成投产。
这一工程的建成投运,开启了某某自治区使用天然气的先河,某某首次用上天然气清洁能源。
据此回答3~4题。
3.适合在某某发展的清洁能源有( )①天然气②太阳能③地热④核能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4.某某地区多风且风速较大,但是风能利用困难的原因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纬度低,太阳辐射强C.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D.空气稀薄,风能密度小解析:第3题,某某地处我国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全国太阳辐射最高的地区,当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区,地壳比较活跃,地热资源丰富;当地天然气缺乏,由于本地经济欠发达,能源需求量较少,没必要发展核能。
第4题,某某地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虽然当地多风且大,但风能密度小。
答案:3.C 4.D我国某某某某有句歌谣“某某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某某位于点苍山和洱海之间,夏季吹西南风,冬春季节吹西风即下关风(如下图),下关风风速大,平均为 4.2米/秒,最大可达10级,因此这里的房屋坐西北朝东南,成为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高中地理 教师用书 第1部分 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一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1.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判断正确的是()A.A表示岩石圈,由固体组成B.B表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C.M表示古登堡界面D.F、G表示地核,F为非固体物质组成解析:根据题中圈层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M、N分别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A为地壳;B、C之间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F、G表示地核,分别为外核和内核。
答案:D2.图甲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图甲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理概念的理解。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它与地幔有相交的部分;地幔和地壳都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它们之间不存在包含关系;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中,包含于地幔。
答案:D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据此回答3~5题。
3.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4.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5.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解析:第3题,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外生矿产,其所在岩石为沉积岩。
第4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岩浆岩的一种),砂岩为沉积岩,而石英岩则是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第5题,本题的解答要抓住三大类岩石转化的关键点,即岩浆形成的只能是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答案:3.C 4.D 5.C6.读“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岩石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型:沉积岩、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2)若图中各数字代表地质作用,根据下列要求填空。
a.属高温熔化的是___________;b.属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____;c.属冷却凝固作用的是____________;d.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____。
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同步训练 1-4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 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5 16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6 11、14、15 17昼夜长短的变化2、4、7、13 8、9、12 10、17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下图,回答1~2题。
1.地球绕太阳公转到图示位置的日期是(阴影部分表示黑夜)()A.3月21日B.6月22日C.9月23日D.12月22日2.该日的济南()A.白昼时间最长B.正午太阳最低C.昼夜时间平分D.平均气温最低解析:据图可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日期为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该日的济南白昼时间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答案:1.B 2.A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在离电灯大约l米远的桌边放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运动。
读图回答3~4题。
3.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①昼夜的更替②四季的更替③运动物体偏向④地方时差异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图示,P地()A.正午日影朝北B.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小值C.当地时间6时日出D.此日过后黑夜逐日变长解析:电灯放在桌子中央代表太阳,则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而不能反映运动物体偏向,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的意义。
图示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日期为冬至日,P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正午日影朝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值;当地时间早于6时日出;此日过后黑夜逐日变长。
答案:3.B 4. D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5~6题。
5.如上图,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A.a B.b C.c D.d6.当太阳直射点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地正值夏季B.b地昼短夜长C.c地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值D.d地出现极昼现象解析: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故应为图示中的b点;当太阳直射点在d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c地(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小值。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课件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随堂巩固自测自评
C.③④
D.①③
第三页,共9页。
解析:选 B。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中, 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保护土地资源。①不符合因地制宜、 保护土地资源的要求。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了土地资源。③ 因华北平原缺水,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故推广 喷灌、滴灌是可行的好办法。④河套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 种植业发达,不宜建草场。
第二页,共9页。
对点练二 土地资源与人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下列做法符合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是( )
①大力开发黑龙江、新疆边远地区荒地种植水稻
②在长江中上游山区、沿海地区营造防护林
③在华北地区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④在准噶尔盆地、河套平原及其附近建立“林—草”配套的人
工草场
A.①②
B.②③
第六页,共9页。
解析:(1)由材料一可知,三江平原由于长时间掠夺式利用,导 致土壤肥力下降。由材料二可知,黄土高原由于过度开垦、利 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或沙化。(2)为保持土壤肥力,人 们应在利用土壤的同时,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养用结合。 答案:(1)人类不合理活动(或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 利用) 长时间掠夺式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过度开垦、 利用,导致水土流失与土壤退化或沙化 (2)在利用土壤的同时,应重视土壤的保护和培育,做到养用结 合
第七页,共9页。
本部分内容讲解 (jiǎngjiě)结束
按ESC键退出(tuìchū)全屏 播放
第八页,9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本部分内容(nèiróng)讲解结束
No Image
第九页,共9页。
第四页,共9页。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江平原是我国有名的黑土地,土壤中腐殖质丰富, 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但由于长时间掠夺式利用,原本肥沃 的土地,肥力已经下降,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有所下降。 材料二 历史上,黄土高原不少地方林深草密,生态良好,后 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每年损失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相当于上千万吨化肥的含量, 造成了土壤退化或沙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1第1章随堂测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
高一地理必修1第1章随堂测试题(附答案)「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查字典地理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地理必修1第1章随堂测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50分)2018年2月15日约9时20分,一道亮光划过车里雅宾斯克州上空,留下粗大的白色尾迹。
俄罗斯航天局当天下午确认,一颗陨星以每秒大约30千米的速度坠落。
据此回答1~2题。
1.该陨星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解析该流星体成为陨星时,已进入地球大气层,因此其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地月系。
答案 A2.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光迹,被称为流星现象。
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虚线箭头表示流星进入大气层的方向。
在流星体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从地球上观看流星现象更为明显的情况最可能是()A.aB.bC.cD.d解析流星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进入大气层时,摩擦一般更强烈,如果处于夜晚特别是黎明时分,流星现象会更明显,故a情况最符合题意。
答案 A我国2018年发射嫦娥三号卫星,实现了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创新,读太阳系局部图,M是地球的自然卫星,分析完成3~5题。
3.图中的天体系统级别有()A.1级B.2级C.3级D.4级解析图中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和太阳系2个层次。
答案 B4.嫦娥三号卫星考察的天体是()A.MB.NC.PD.Q解析 N、P、Q、M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月球。
答案 A5.与N、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解析①和③的条件N、P、Q行星都具备,只有②④的条件是地球独有的。
答案 B读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图,回答6~8题。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5B.图中角a是黄赤交角C.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解析黄赤交角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其大小约为23.5,其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属于图中B所示的是()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D.森林、海盐
解析:图中B的含义是自然资源,而焦炭、化肥、大米不能从自然环境中直接获得,雷电目前还没开发利用,它们都不属于自然资源。
答案:D
2.下列关于土地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
C.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解析:土地资源的可再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对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成为不可再生资源。
答案:D
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意义不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采猎文明阶段,人们逐水草而居
B.农业文明阶段,在任何地区,水资源的数量都不会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限制因素
C.工业文明阶段,水资源数量成为工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
D.工业文明阶段,水资源质量明显下降
解析:在农业文明时期,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水资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因而水资源数量的多少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答案:B
4.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有()
①人类对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速度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自然资源不能繁殖和循环再现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使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增加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就可以不断更新和循环再现。
答案:A
5.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大力开发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财富
B.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加强环境保护
C.调动公众的消费积极性,刺激能源消费,加快经济发展
D.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解析: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人类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要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其次,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再次,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环境的目标。
答案:D
6.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我国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2: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的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3: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
(1)材料1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而且使____________增高。
(2)材料2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__________,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3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__相对落后。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按照材料反映的地理事实来回答,注意语言表达,尽量用课本上的专业术语。
答案:(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2)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