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单元测试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测试题(含答案)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水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水能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②水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③水能发电成本较高④用水能发电不会带来任何的环境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2.关于该岛铁路形状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路呈环形,因为人口均匀分布在该岛的四周
B.铁路呈环形,因为该岛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所以铁路建在沿海平原
C.铁路呈南北向延伸,因为南北跨度大,铁路便于南北沟通
D.铁路呈南北向延伸,因为东西跨度太小
3.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A.虚线处直线距离近,经过的地方少
B.虚线处是河谷,建铁路容易被冲毁
C.虚线处人口密度过小,不用建铁路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4.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广泛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A.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B.雨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
C.河水、冰川、浅层地下水D.河水、湖泊水、地下水干热岩是一种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埋深数千米,其温度一般大于200℃。干热岩主要被用来提取其内部的热量,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的方式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据此回答下列问
题。
5.下列可能为我国干热岩资源富集区的是
A.青藏高原 B.长江三角洲 C.松嫩平原 D.黄土高原
6.干热岩发电
A.季节性强 B.技术要求低 C.大气污染严重 D.有利于改善环境
7.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首先减弱的主要是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城市及
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4.结合阅读材料、案例研究以及当地实际,发 现规律,剖析原因。
基础梳理 • 自学导引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地 形 城市分布特点 城市分布成因
平 原
①利于建筑物、道路等 世界上绝大部分特 基础设施 ___________ 建设;②利 平原 大城市位于______ 于城市进一步扩大发展, 地区,我国特大城 还可以减少投资;③平坦 市大部分分布在 的土地用于农耕,为城市 第三阶梯 ____________ 上 农副产品 提供___________
(2)一方面,西部地区多山地和盆地,城市建
设成本高;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 劣,交通不便,人口稀少。
2.读教材图4-1-5 据图分析:
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
(1)兰州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2)为何兰州呈东西向的带状分布? 提示:(1)水源。 (2)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南北为山地,受地形影 响,呈东西向发展。
3.读教材图4-1-7
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
气候的关系,据图分析: 世界上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区?为 什么? 提示: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中
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和
湿润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等。上述气候 区可以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适宜的温度 和降水。
高中地理必修一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习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①“5·12”汶川大地震②2009年初特大干旱③俄、美卫星相撞④央视新址火灾⑤2009年3月纳米比亚、安哥拉暴雨洪水灾害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⑤D.②④⑤
答案:C
2.下列选项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泥石流B.干旱C.洪涝D.台风
答案:A
我国河流众多,其中长江流域洪涝频繁。治理洪涝灾害是该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读长江流域1949年来发生洪涝的次数图。回答3~5题。
3.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在()
A.洞庭湖平原B.鄱阳湖平原
C.江汉平原D.长江三角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同时要求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及分布。
答案:A
4.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洪涝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大B.支流众多
C.地势低平D.湖泊萎缩严重
解析:根据上题的判断,该地是洞庭湖平原,由于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对河流径流的调节能力下降,导致洪涝灾害增多。
答案:D
5.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A.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B.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解析:四个选项表示的措施均能减轻洪涝灾害,但是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积洪水,明显减轻下游地区洪水压力,大大提高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能力。
答案:B
6.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_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单元内容解读_朱爱华
_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单元内容解读_朱爱华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内容解读
●相炜地理研究室(276003)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课程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三个递进的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有制约作用。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须对不利于人类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修建梯田。第三,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利用范围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列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修1第四章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近现代气 候
近100年 ~200年
气温波动上升;雪盖和 冰川面积减少;平均海平面 升高;降水因地而异:热带 增加,亚热带减少,北半球 中高纬增加
【真题1】(2010· 安徽)《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
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 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1)~(2)题。
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C A.绿色消费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B.减缓工业化进程 D.援助发展中国家
第6题,全球变暖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燃烧化 【解析】 石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的,故减缓全 第5题,海平面上升,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 球变暖的措施之一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选C。 造成的。选B。
7.(2010· 北京)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必修Ⅰ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1
全球气候变化
(见下表)
气候变化 的尺度
地质时期 的气候 历史时期 的气候
时间范围
距今22亿 ~1万年 近1万年
变化特点
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 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 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气温呈波动变化,温暖 期与寒冷期交替
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第四章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ppt(中图版必修一)PPT教学课件
栏6 目
导引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近代气候:近一二百年中有气象观测记录时 期 的 气 候 , 世 界 气 温 出 波现动明上升显 的 _____________ 现象。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低境下的影响 (1)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_____,人们的衣、 食、文住明、行等各个方兴面衰都受气候的制约,因此古 代______和经济的_______与气候变迁有关。
基础梳理•自学导引
一、全球气候变化 1.特点:__冷__暖____干湿相互交替。 2.不同阶段的气候变化特点 (1)地质时期气候:距今22亿年到1万年的气候, 以温暖期和__冰__期___交替出现为特点。 (2)历史时期气候:近__1_万___年的气候,温暖与 寒冷时期交替出现。
2021/01/22
2021/01/22
栏7 目
导引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气候变迁引起 __动__植__物__分_布__带______的迁移。 2.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农业 ①有利影响:北半球变暖,使温度带北移, 利于作物生长;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会 __延__长___,产量会_增__加____。
2021/01/22
栏4 目
导引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第四单元测试题(中图版)
一、单项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2分/题)
1.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是()
A..乡村
B.自然风景区
C.城市
D.海洋
2.我国目前的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 )
A.沿海
B.第一阶梯
C.第二阶梯
D.第三阶梯
3.有关地形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山区一般土地肥沃,便于农耕,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②世界的城市都位于平原上
③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气候凉爽的高原地区④平原、高原和山区都会有城市分布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4.沿河设城主要是因为()
①河流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②河流为城市运送废水,加速净化
③河流为城市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④河流为城市增加一条风景线,并有利于防卫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5.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A.濒临海洋 B、人口稀少 C、海拔较高,北面有更高山脉分布 D、地势低平
材料:很多人感慨“常恨春归无觅处”,其实世界上真有一些地方“四季如春”,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4°N)、昆明、也门首都萨那(15°N)厄瓜多尔首都基多(0°)等。回答9——10题。
6.“春城”所在的地形一般是()
A. 高原、山地
B. 盆地、平原
C.谷地、平原
D. 高原、谷地
7.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位于赤道地区,但居民家中都安装壁炉,其主要原因是()
A.. 冬季寒冷
B. 受寒流影响
C. 降水多
D. 夜晚寒冷
8.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 .人口、资源 B.工农业发展水平 C.地形、气候 D.科学技术
中图版必修一习题:第4章第2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
(一)教材第83页探索思考
提示:阅读分析资料中的数据,了解中国未来气候可能怎样变化,同时组织学生探讨气候变暖可能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总体上,气候变暖对中国是弊大于利。
(二)教材第83页学习指南
1.
海平面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方面。
(三)教材第89页思考
中国野象分布的迁移说明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材第89页复习题
1.研究古代气候的方法有:树木年轮分析、花粉记录分析、氧同位素分析和海洋沉积物分析等。
2.地球上的气候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自人
类诞生以来,人类经历了第四纪冰期的寒冷期。第四纪冰期出现过数次,其间也有温暖的间冰期。冰川消退后,气候虽转暖,但有数次反复振动。我国在距今1万年前后气温还是比较低的。距今5 000年全球出现了人类史上最温暖的气候;公元前1 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中国中原地区气候寒冷干旱;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气候相对暖湿;20世纪初到40年代曾出现世界范围的增暖现象,而后世界气候变冷;进入80年代后,全球又有增温变暖的趋势。
3.略。
学业达标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下面的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地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解析: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稀疏。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稀疏,中间稠密,可知B为正确选项。
2020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测评(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第四章测评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西藏山南地区图,完成第1~2题。
1.西藏山南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平原
D.高山顶部
2.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是( )
A.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
B.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
C.半山腰降水丰富
D.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
1题,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上,其原因是地势较低,气候较温暖,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只有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
2.A
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据此完成第3~5题。
3.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4.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5.甲地段公路线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降水多
B.地势较高,坡度大
C.水源短缺,近水源
D.土壤肥沃,梯田多
3题,塔里木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盆地内部沙漠广布,周围高山环绕,冰川连绵,盆地周围的山前多冲积扇,冲积扇可成为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形成村镇和城市,因而交通线呈环状分布。第4题,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源是影响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第5题,图中甲地段地处天山深处,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在山区陡坡上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弯曲,降低坡度。
2018_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案中图版必修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
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根据有关材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特点: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2.阶段:
判断
1.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变暖。( ×)
2.全球变暖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1)直接影响着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
①暖湿时期;古代文明和经济兴盛。
②干冷时期:古代文明和经济衰退。
(2)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迁引起动植物分布带的迁移。 2.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1)近代全球气候变化整体趋势是变暖。 (2)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影响农业和工业生产
②影响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相对增加;增加疾病的发病率,扩大疾病的传播范围。
③影响海平面和海岸带。
④影响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原生态系统内的物种遭受损失,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大;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土地荒漠化加剧。 3.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
(1)原因: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 (2)治理措施:全人类共同合作,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 判断
1.调整工业结构可以遏制全球变暖。( √ )
2.全球变暖百害而无一利。( × )
探究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阅读材料和教材图4-2-3“古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变暖影响示意图。
材料二2013年9月3日,第22届太平洋小岛国峰会在马绍尔群岛共和国首都马朱罗举行,与会领导人重点讨论了气候变化给小岛国带来的严峻影响。太平洋小岛国峰会成员为库克群岛、基里巴斯、瑙鲁、纽埃、马绍尔群岛、帕劳和图瓦卢7国。会议指出小岛国目前面临的气候环境非常脆弱,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岛国未来,而这些国家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与技术,因此形势会越来越严峻。会议呼吁节能减排,以此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件:第四章第三节寒潮
(2)湖南省常德市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 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1)监测和预报。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 化幅度,减轻冻害。
1.寒潮在我国时间分布特征
全国性的寒潮一般出现在 9 月下旬到第二年 5 月之 间,3~4 月是寒潮活动的最高峰,11 月是次高峰,平均 每年约有 3~4 次全国性寒潮,但各年之间差异较大。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52021/11/152021/11/1511/15/2021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察是 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11/152021/11/15November 15, 2021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寒潮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知道:寒潮的概念。
理解:寒潮发生的原因、 举例说明自然灾害发 危害和防治措施。 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应用:联系生产、生活经
验,掌握寒潮的危害及防 治措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点一 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根据冷空气过程监测,2016 年 5 月 21~22 日,内蒙 古自治区东北部及中西部偏北地区受到一次强冷空气影 响,影响站数为 58 站。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分类: (1)可再生资源:可不断更新 循环使用的资源,如: 土地、气候、水、生物等资源。 (2)不可再生资源:形成需要 漫长 的地质时期,相 对 人类历史来说是不可更新的,如 矿产资源。
4.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有严格的界线吗?为什 么? 答案 没有。可再生资源,若利用不合理也会变成 不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 化导致土地退化丧失生产能力。
浅源地震:0—60公里,简称浅震。浅震对构筑物威胁最大。同级地震,
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强。
深源地震: 300公里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能量积累,当 变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运 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
②农业文明阶段 农业文明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 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 素。这一阶段,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但人类不 再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改变和改 造自然环境。
③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 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 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质 量和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此时重 在谈土地的区位与用途。
教室内:迅速钻入课桌椅下;或用书包 护住头部,迅速逃往墙角或靠近承重墙, 避开吊灯及风扇;
地理41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中图版必修一)(精)
第 四 章 自 然 环 境 对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 四 章 自 然 环 境 对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理由。 表1 修建公路和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公路 铁路 最大限制坡度 7%~9% 3%
表2 在山岳地区与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 量与造价比 项目 山岳/平原 山岳/丘陵
首页
土石方 1.5~2 1以上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地理
(中图版 ·必修一)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其中A、B、C发 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是什么?
第 四 章 自 然 环 境 对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2)这样的聚落一般发展成什么形状? (3)A、B、C、D四个聚落中,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 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要点(1) [读图分析]地形平坦,靠近河流,利于航运和灌溉。 要点(2) [读图说明]带状。 要点(3) [读图归纳]B,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
(4)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地理
【解析】
(中图版 ·必修一)
(1)(2)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方式的选
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二和四章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变化》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下图是“世界一大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板块()
A.没有参与岩石圈物质循环B.漂浮在莫霍面上
C.周边多地震活动和岩浆活动D.以海岸线与其他板块分割
2.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的海沟、岛弧B.乙、丙两地地表景观相似
C.甲、丙之间的褶皱山脉、高原D.甲、丁之间的裂谷、海洋
游荡型河道横断面宽浅,床面上满布的沙洲将水流分成许多汉道,主河道位置经常移动且幅度大,汛期尤为显著。下图是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径流深(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之比)和含沙量随流域干燥指标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游荡频度最高值区域在()
A.I B.II C.ⅢD.都不是
4.下列关于游荡型河道说法错误的是()
A.含沙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小B.水流含沙量大,河床堆积抬高
C.洪水暴涨暴落,流量变幅大D.两岸土质疏松,易于冲刷展宽下面两幅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丹霞地貌。图1为我国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它们很多只露出“腰身”;图2为我国干旱地区的丹霞地貌,它们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湿润地区的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死亡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
C.“腰身”地势陡峻、土层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6.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A.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B.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城市
自然条 件对城 市及交 通线路 的影响 交通
气温:中低纬度 降水:临海地区 供水功能 河运起点或终点 河流 运输功能 两河流交汇处 河口位置 矿产 产地形成城市 气候 对交通线走向的影响 对交通网密度和格局的影响 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中 国 矿 产
[模拟训练1]
从气候考虑 ( B、C、D )的 城市区位更为有 利。 从河流考虑 (A、C、D)的 城市区位更为有 利。 综合分析 D 城市具有较好的 发展前景。
从地形考虑 A、B、D 的城市具有一定 优势,因为它们位于 平原 地区。
这些图片反映的是进入四川的交通 线路,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
沿线自然条件 穿过藏北高原,地势较高, 起伏不大,有冻土 穿越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 沿途有雪山、冻土、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跨越澜沧江、怒江,其间 多断层、积雪和冰川
桥隧占总长 比例(%) 2.8
1118
2015
42.5
1960
43
中国地形和铁路线密度的关系
自然条件影响着交通运输网的分布与密度
世界上大城市主要分布在那个纬度?为 什么?哪些气候区城市分布少?为什么?
高纬
中纬
低纬
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特别是气候比较 湿润的沿海地区。而在那些寒冷、干燥、湿热地区的气候条件不 利于人类生活,城市少,人口也少。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表格式教案设计
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8世纪中期以前,为什么被称为
2.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世界能源进入
举例说明。
3.图中所示两种能源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后,总结回答
18世纪中期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少,人们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煤炭的开发利用程度低,
分布广泛,且容易获得,因而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被称为能源的“木柴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19学年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测
试
一、单选题
1.雪崩是积雪在陡峭山体发生的一种瞬间崩落现象,运动速度快,冲击力大。1970年5月31日,甲市发生里氏7.6级地震,距该市130千米左右的山峰发生大规模雪崩。雪崩导致乙市在几分钟内全城被毁,两万多居民死亡。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据材料可知,此次雪崩由于______破坏积雪稳定性,诱发雪崩()
A. 火山喷发
B. 地震
C. 飓风
D. 风暴潮
(2)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据材料可知,此次雪崩的特点不包括()
A. 运动速度快
B. 破坏力大
C. 渐发性
D. 突然性
(3)自然灾害发生前一般是有先兆的。在山腰中行走,听到冰雪破裂声或隆隆的声音;积雪在30°-60°斜坡上,并且表层的积雪出现粗糖状的冰块,这些现象是_________灾害发生前的先兆()
A. 雪崩
B. 沙尘暴
C. 台风
D. 水灾
(4)若判断图中的雪崩是否到达乙市,最有价值的信息是雪崩的()
A. 形成原因
B. 形成源地
C. 移动路径
D. 移动快慢
2.下列物质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 铁矿石、石灰岩
B. 锰矿、钢材
C. 雷电、耕地
D. 玉米、草场
3.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这是中华世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可靠保障。对浙江发展滩涂养殖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 海啸
B. 寒潮
C. 台风
D. 洪涝
4. 3月初,秘鲁部分地区持续洪涝。智利北部海洋水产养殖业因赤潮受损,其水产品主要销往日本和美国。读下图, 导致智利海洋水产养殖业受损的自然原因是()
A. 洪水冲毁鱼塘
B. 海水富营养化
C. 洪水使海水盐度降低
D. 海水温度偏高
5.一般在海河交汇处,当淡水与海水相遇时,淡水会自然地向海水渗透并产生渗透压,这种能量被称为“盐差能”。“水压塔渗压系统”(乙图所示)为“盐差能”开发的实验方案之一。荷兰阿夫鲁戴克大坝(见甲图)中段的首家“盐差能”实验电厂已于11月底发电。半透膜是盐差能的核心部件之一, 尚处在实验阶段中。由
于渗透压力的作用淡水从半透膜向水压塔内渗透,使水压塔内水位升高。当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从塔顶的水槽溢出,冲击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组发电。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与荷兰的风力发电相比,“盐差能”发电的优势在于()
A. 受天气影响小
B. 占地面积大
C. 造价低
D. 清洁可再生
(2)荷兰“盐差能”蕴藏量丰富,主要原因是()
A. 沿岸洋流的增温增湿
B. 地势低洼
C. 海岸线平直
D. 河流多且流量稳定
(3)在实际实验中,“水压塔渗压系统”发电效率远比理论值低,原因可能是()
A. 河流含沙量大
B. 海水盐度大
C. 半透膜技术不成熟
D. 海上风力大
6.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位于浙江宁波余姚市,图为当时房屋复原图。完成下题。
(1)据此推断该地当时的气候特点是()
A. 寒冷干燥
B. 高温多雨
C. 寒冷多雨
D. 高温干燥
(2)与河姆渡时期相比,现代()
A. 北极冰川范围缩小
B. 针叶林带北界北移
C. 海平面上升
D. 冻土层变厚
7.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 陆地以上的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 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 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8.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之前耗尽。这份报告除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现状外,还根据每个国家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计算各国的“生态脚印”大小,换言之,也就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在地球上留下最大“生态脚印”的国家。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这段材料说明了“地球资源”的特点是()
A. 极易被破坏
B. 利用潜力大
C. 数量是有限的
D. 再生能力差
(2)“生态脚印”说明()
A. 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B. 人们对环境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C. 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不能继续扩大和加深
D. 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A. 发展速度快
B. 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太小
C. 资源消费量大
D.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9.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引起其气候周期性变化的自然因子最可能的是()
A. 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 黄赤交角的变化
C. 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 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10.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下图回答。
关于此次干旱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滇、黔、湘
B. 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滑坡、沙尘暴、土壤盐碱化等现象
C. 干旱发生主要是因为此时受暖锋影响
D. 此次干旱将对旱区的春播春种造成巨大影响
11.冰湖溃决灾害是影响我国某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图4示意某冰湖环境,该冰湖由冰碛物阻塞形成(冰碛物为冰川搬运、堆积的石块和碎屑物)。读图,我国的冰湖溃决灾害主要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是()
A. 春季松花江流域
B. 夏季雅鲁藏布江流域
C. 夏秋季长江中下游地区
D. 冬春季黄河河套地区
12.读下图,该种自然灾害最可能是()
A. 洪涝
B. 干旱
C. 地震
D. 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