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合集下载

示范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示范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示范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含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实际应用。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气候差异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理解气候差异性的原因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气候的定义和分类。

气候差异性的原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

气候差异性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表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差异性。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成因。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来评估学生对气候差异性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地形差异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形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理解地形差异性的原因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地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等。

地形差异性的原因,包括地质构造、外力侵蚀等因素。

地形差异性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地形模型和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形差异性。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探讨不同地形的特点和成因。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观察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来评估学生对地形差异性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水文差异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文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理解水文差异性的原因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水文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1.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1.2+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二节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目标与素养1.阅读教材,说说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利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解释各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达到水平2的要求。

2.根据案例-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综合分析并说明环境污染对区域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措施,达到水平2的要求。

3.调查身边实际生态破坏问题(如水土流失),综合分析并说明生态破坏对区域或全球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评价案例中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达到水平3的要求。

4.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并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达到水平3的要求。

情境与问题1.通过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

2.通过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的表现。

3.通过教材图1-11的示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领会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通过生活中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5.通过教材图1-20、图1-22,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破坏的原因、表现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法、阅读法、讲授法、研讨法,帮助学生认识环境问题两大类别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2.通过案例法、讲授法、研讨法、读图法,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重点难点重点1.说明环境污染的危害及成因。

2.说明生态破坏的危害及成因。

3.针对环境问题试提出具体建议并说明其意义。

难点1.归纳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图片资料: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师:上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是怎样出现的?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危害?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当今各种环境问题有一定了解,通过图片资料,更能向学生传递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紧迫性的信息。

地理课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地理课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地理课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课教案: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引言: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是地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包括地球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人类活动则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影响。

本节课将围绕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展开,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本节课的第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1. 气候与农业: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发展都会有所差异。

通过分析不同气候区域的农业发展情况,学生可以了解到气候对于农业活动的影响。

2. 地形与城市发展:地形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不同地形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规模都会有所不同。

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城市发展情况,学生可以了解到地形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

3. 水资源与工业发展:水资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情况对工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不同水资源条件下的工业发展情况,学生可以了解到水资源对于工业发展的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本节课的第二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1. 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最直接和显著的表现之一。

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地区的工业污染情况,学生可以了解到工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2. 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破坏。

3. 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人类活动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是对自然环境影响最为深远的方面之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组成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解释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自然因素的总和。

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地形等。

1.3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讲解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强调它们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表现,如气候类型的分布、水文特征的区域差异等。

2.2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探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2.3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改变。

第三章:气候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3.1 气候差异性的表现介绍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差异,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3.2 气候差异性的原因分析气候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等因素的作用。

3.3 气候差异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阐述不同气候类型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如气候对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的影响等。

第四章:地形地势差异性及其影响4.1 地形地势差异性的表现解释地形地势差异性的概念,介绍不同地形地势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差异。

4.2 地形地势差异性的原因探讨地形地势差异性的形成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岩性差异、外力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4.3 地形地势差异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地形地势差异性对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第五章: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5.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价值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价值。

5.2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关系探讨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第一单元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第一单元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 经济大国, 经济大国,起 步较晚 高技术工业, 高技术工业, 临海 型 _____型布局 种植 业 ______业为主 地狭人稠, 地狭人稠,分 沿海 布于______
返回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学 业 水 平 达 标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山东水浒书业有限公司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 课程标准: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 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2.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 .通过比较两个区域自然环境、 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差异,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基本方法。
返回
优化方案教系列丛书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区域差异比较 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基 础 自 主 梳 理
Hale Waihona Puke 区域特征 地形 自 然 环 境 气候 植被 水文 矿产资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英国 日本 高原、低山、 高原、低山、丘 山地、 陵、平原交错分 山地、丘陵为主 布 海洋 性 海洋性 季风 温带_______性 海洋性_______ 气候 气候 _______覆盖率 森林 覆 草地 为主 ______为 高 河网密集, 河网密集,水量 河流短小, 河流短小, 丰富, 丰富,水流 水力 丰 _______丰富 稳定 _____ 煤、铁、 贫乏 石油 _______ 返回
教 材 深 化 透 析
知 能 层 级 突 破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适用年级: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和特征;2. 不同环境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图片和地图素材;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地球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例如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二、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差异,例如山地、平原、草原、沙漠等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等。

三、知识讲解(20分钟)1.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讲解,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要素的影响因素和差异性。

2. 分别讲解不同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气候对植被分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地貌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水文对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影响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描绘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五、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地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宋必修三地理第一单元第二节

宋必修三地理第一单元第二节

高二地理导学提纲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执笔人:宋传冈审核人:王峰【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简要说出不同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表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域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

【学习重点】通过比较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初步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方法【学习难点】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表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究区域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课前导学】一、通过知识结构课前阅读二、课前自测一、区域差异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完成:1、形成原因:2、表现: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一)、自然环境的比较读课本P10日本和英国地图,完成下列要求:1、相似性:2、差异性表现:3、产生的原因:4、日本、英国气候形成原因三、课前讨论(二)经济发展的比较:读课本P12英国、日本工业分布图,并结合日本和英国的自然环境差异,完成下列问题:1、相似性:2、差异性表现:3、产生的原因:4、日本、英国工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5、日本、英国农业布局特点产生的原因:【重、难点点拨】三、区域差异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1、读课本图1-2-8 完成下列问题: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线: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及东部季风区:2、我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划分依据: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课堂巩固】一、基础训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

据此完成1~2题。

1.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B.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D.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2.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差异B.海陆位置不同C.纬度位置不同D.山地阻挡作用3.有关东部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较平坦,海拔平均在500m以下B.夏季普遍高温多雨,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C.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以森林草原为主D.均为外流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区域间自然特征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案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学案

地理好望角学案第7期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案一、区域差异1、形成原因: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一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比较(相似性和差异性):一是自然地理环境,二是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地质人文地理要素:农业、工业、城市、人口、交通通讯、科技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比较(1)相似性:两者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中纬度,气候比较湿润。

(2)区域差异:由于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地形,气候方面的不同,自然环境差异非常显著区域要素日本英国地理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东临太平洋亚欧大陆西侧,西邻大西洋,东临北海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平原狭小,分布零散。

多火山、地震。

关东平原是最大的平原。

富士山是活火山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气候南北差异显著。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北大西洋流及西风的影响,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国土的2/3 ,植物种类多样。

森林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1/9,以草地为主。

植物种类比日本少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贫乏煤(伯明翰)、铁、石油(阿伯丁)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区域要素日本英国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农业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牧草生长,畜牧业发达;种植业以高产值的园艺业为主工业及其布局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表现出明显的“临海型”特点;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早期工业大都建在煤炭产区,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北海油田的开发带动了北海沿岸苏格兰地区的发展;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具体分析:(1)农业生产的比较:英国: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畜牧业放牧和饲养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课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区域内部的共同性或相关性,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性,学会区域差异
的比较方法;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日本、英国区域差异的案例分析,学会研究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借助“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和“东、中、西部
经济区图”,列表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

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可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并探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差异比较可以从农业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工业,人口与城市,经济等方面。

【教学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比较强;(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

同学们想一想,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区域的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
(一)区域差异
1、形成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表现:
(自主探究)自学教材内容,归纳区域差异的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分析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并总结出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具体表现: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具体表现: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探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并分析原因。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名称
2、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
重点解析:
1、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会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哪些方面?
解析:自然环境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居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英国和日本都濒临海洋,两国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吗?
解析:英国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3、日本和英国都是世界上工农业发达的国家吗?
提示:英国和日本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经济中都不占重要地位,许多农产品都需要进口。

4、日本和英国的工业布局都具有“临海型”的特点吗?
提示:日本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利用沿海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临海型"的布局形式;但英国资源丰富,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

5、根据日本和英国的产业结构图,比较两国产业结构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提示:农业比重都很小,说明农业都不占重要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第二产业次之,说明都是以工业为主的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6、区域自然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提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构成不一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不同。

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

7、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产生原因有哪些?
(1)气候:两国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岸,由于处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英国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暖湿润的气候使这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

但由于降水较多,日照较少,英国西部不适于粮食作物的生长,而多汁的牧草长得很好,乳畜牧业比较发达。

日本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丰富,冬季较为干燥,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众多,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地形: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因此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所覆盖。

山间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平原狭小使耕地面积很小,农民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并大力发展水利。

丘陵地区多栽培果树和蔬菜。

英国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替分布。

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区域比较方法:
(1)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多种方法,不同区域比较方法是不同的。

(2)比较区域环境主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

(3)区域比较一般从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4)自然地理环境的比较主要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和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

(5)经济发展的比较主要从经济发展特点、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人口与城市等方面进行。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并回答有关问题。

(1)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比较。

(2)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3)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答案:(1)
(2)
(3)立法管理:加强国土立法,实行科学管理
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农业:农业走向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
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
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